•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诗人

诗人,The Poet

主演:宋佳,朱亚文,张瑶,周里京,郑家彬,苏艺娟,许凝,张铂辰,肖光耀,李胜,朱玮菱,宋克斌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中国香港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8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该片讲述了发生在上世纪末一段纠缠在岁月浪潮中的情爱故事。一心想当诗人,改变命运的李五(朱亚文 饰),幸运地遇见连自己气味和影子都痴迷深爱的陈蕙(宋佳 饰),两人因爱而疯魔。一条毛裤,抵不过喧嚣现实地裹挟和撕扯,才华与情感凋零枯萎。爱亦成“毒”,有无解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秒速5厘米告白实行委员会:嫉忌的答复大鱼3汉江鱼怪悬案密码3:信仰的阴谋天下同心斩首循环蓝色学者与戏言跟班同捞同煲绝地逃亡太平镇之迷失异镇百烛游戏放射治疗室特别篇:启程纹身波西·杰克逊与神火之盗南家三姐妹夏日假期我为喜剧狂第一季对决连环杀手之家三心两意卿卿日常肮脏的爱情燃情主厨我的反派夫君定风波潘多拉与阿克比前篇卡普里革命妈妈的好儿子隋唐演义风武雁华不良家族潜行

《诗人》长篇影评

 1 ) 得到的未必是你想要的

一曲时代悲歌,是以记录的形式,温情的故事,温暖的态度,温度的情怀来呈现的,让我们回望8、90年代的光阴变迁,岁月更迭,思考当下,温柔的面对余生。

熟悉的旋律,熟悉的语言,导演真诚传达着情感,那灰暗色调里宋佳的一抹红,诗意的传递着苦涩生活中的远方,有一定时间积累的观者更会产生共鸣,太喜欢宋佳朱亚文的表演了,满足了对彼时有生活有理想的青春年华的情感期待。

大时代背景下一些青年人如何对待人生的起承转合,每个人都是那个时代的诗人,爱恨悲欢求索交织挣扎,让故事更有质感,表达有张力,生活往往会更加真实而残酷。

当理想实现了,爱的人走了,心里空了,不知不觉把自己弄丢了,灵魂无处安放了。

记得在阿尔卑斯山下,有一个牌子,提醒游客,慢点走啊,欣赏啊!

观景如此,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当李五仰面哭泣,结束生命那一刻,泪目,他释放了情绪,终于解脱了!

爱还在,人没了,当宋佳趴在地上,诗意地表达着她的爱,不禁让人悲从中来,爱而不能得…

 2 ) 活得诗意不容易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诗歌行业是顶流,相当于现在的娱乐圈,诗刊杂志是最畅销的杂志,上一次诗刊相当于上一次热搜,还是一上上一个月的那种。

这是一部反映时代变迁下的个体群像,是一部中国诗人的兴衰史,也是西北工业工厂的兴衰史,重点聚焦在片中的几个有诗意的角色。

从集体主义到改革开放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个体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变化,而诗意渐失。

李五是个矿工诗人,对诗歌并不纯粹,只是想通过诗歌改变命运,最后活成了他讨厌的那种人。

随着诗歌的没落,女人的离去,工厂的没落,要钱不得,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最后表面上死于意外,其实自杀,这是诗人最后的诗意,下辈子可以用一生来写好一行诗吗?

张目表面上是道貌岸然的大诗人,其实是时代造就了两面性,见到人不说人话。

他写给自己的诗那才叫诗。

注意到有一篇好像叫《我们生活在巨大的分裂中》,显然如果发表这种诗歌,对仕途没好处✨ 喜欢的角色陈惠是真正的诗人,纯粹,诗意。

为老公放弃读书名额给小姐妹,被误会不解释,被侮辱说有本事来喝我的奶啊。

她虽然不写诗,但她就是诗人的阳光,她用一辈子记住了一个人,用生活写出了一首好诗。

片子的镜头运用和调度,也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朱亚文工厂讲话,用了门外的宋佳视角,其实宋佳只是单纯的爱,并没有觉得多么牛逼。

还有张目办公室多次用了门外视角,结合他他拉窗帘的动作,增加了魔幻色彩。

 3 ) 这时代就没变过

自私又虚伪贪图不劳而获走捷径的男人无私奉献 爱情至上恋爱脑的女人疲惫的没法往上走的矿工跨越不了的阶层看到好多现实世界写照虽然不再是文革时代但人性还是那个人性啥都没变不用快进的影片处处都是细节和转折和伏笔没有浪费的地方男主真的代表了很多道貌岸然一心为了功名利禄的男人女主也的确很有代表性 为了爱情像个母亲像个勇士 说那你来吃

 4 ) 如何用毛线裤杀死那个文艺青年

《诗人》无疑是一部很割裂的作品。

我其实挺喜欢《诗人》的一些有趣的点,同时我也很不理解《诗人》对另一些点的处理方式。

所以在这里浅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喜欢的点:1.张目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角色。

李五从一开始就表现出对张目地位的向往,梦想有一天也可以成为张目,一脸假惺惺的去做着报告。

而张目确实给了李五机会,甚至说一手将李五捧到了自己的位置。

当意识到自己已经失去继续写诗的能力,张目关上了那扇门,用“毛线裤”彻底激怒李五,同时也带走了李五的灵感来源-陈蕙。

不能不说张目是一个眼光毒辣的人,一眼就看中了命脉所在。

李五也确实活成了下一个张目,一样的作报告,出诗集。

最后,也和张目一样,失去灵感走向死亡。

两代诗人的命运都是一样的。

2.每一个人都想成为诗人,但是诗人却向往其他。

李莉从一开始对李五的轻视,到后来的崇拜献身,要体验一把做诗人老婆的感觉。

李五的同事李冰,后来成了大老板,开了公司,赚了不少钱。

但他最向往的却是下辈子也能成为李五这样的诗人,被全厂崇拜,众星捧月,每个人都想沾点诗人气。

宣传科的科长,李五刚发表诗之后,极为器重调到科室工作。

新诗被拒,消沉的李五被科长赶回了工地。

在夺得诗歌第一名之后,科长又一次大吹特吹李五。

这种反复的态度带点讽刺的意味。

3.不经意间的时间推移。

电影一直在默默的进行时间推移,虽然导演没有让主角的形象出现本质变化,但是周边事物是事实在在的改变了。

小汽车的牌照,大哥大的出现,改革开放的标语。

每一次转场都能发现一些曾经历史的标志。

4.毛线裤。

李五扯毛线裤确实是很有趣的,他的灵感都来自于对老婆陈蕙的爱与性。

要是李莉不是穿牛仔裤而是穿一条毛线裤,结果又会是如何。

5.电影的场景构图很不错,有些镜头设计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光影的处理,对称的画面,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不喜欢的点:1.不好好说话。

本片的故事充满了一种不好好说话的感觉。

虽然讲了一个很接地气的故事,但是人物却都没有接地气。

李五第一次因为陈蕙坐着张义的摩托车回来发火时,陈蕙的反应居然是走出门外冷静冷静。

我朋友当时就问我,她为什么不解释呢?

对啊,陈蕙为什么不解释呢?

每一次出现冲突都不解释?

是啊,如果解释了,这也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

本片剧情有点刻意了,刻意到已经不好好说话的地步了。

2.朱亚文、宋佳的表演并不能令人感到满意。

朱亚文前期还是挺可以的,还是那句话撕毛线裤很有趣。

但是后面就很松松垮垮了。

我感觉是剧本的问题,导致主演也没有太多发挥的余地。

演不出那种失去灵感的痛苦。

宋佳演什么都是宋佳,万年不变的表情。

而且这个角色的问题太多了,后半部分基本隐身成了众人口述的存在,只在最结尾的时候冒出来。

这样一个核心人物应该有更多的后续表述才对。

3.堪称教科书一样的镜头设计。

就像我之前说的我很喜欢这个点,但同样我也很讨厌这种设计的太过完美的东西。

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搬到电影里,是会失去很多灵魂的。

人物必须要出现在画面正中央,必须要在从远到近或是从近到远。

太刻意了,设计的味道太重了。

韦斯安德森也喜欢搞这种设计感很重的镜头,但是他也把自己味道加到了画面中,因此看起来并不那么突兀。

4.不知所云的小人物。

电影也没有给每一个小人物结局,为了符合时代背景,电影加入了不少这些小人物。

但是包括李莉这样的剧中有不少戏份的角色。

在处理其结尾的时候,都不太能令人信服。

感觉草草的就处理掉这条线。

5.莫名其妙的结尾。

我觉得导演想讲很多东西,但结果却是哪一样都没有讲好,这就是为什么我觉得结尾很莫名其妙。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陈蕙,那么在陈蕙说出“连你的气味和影子我都喜欢”的时候,电影就可以结束了。

如果故事的核心是一个时代,一类人的缩影。

那么陈蕙走向远方,挖掘机推倒矿区的小平房,电影也可以结束了。

为何要有跟着陈蕙走的部分,这一段的镜头有什么意义吗。

如果镜头跟随陈蕙的目光环视一下小镇也行,但是就是毫无意义的跟随。

不知道导演想要表达什么。

《诗人》这部作品有点意思,我看着津津乐道的。

不过旁边其他人觉得有点看不懂。

这就是不好好说话,搞的文艺气息极重的毛病。

端着讲了一个底层百姓的故事,双脚就没着地,又怎么接地气。

电影讲述了导演如何用一条毛线裤杀死了那个文艺青年。

我觉得本片结尾,真的应该让陈蕙再穿一次毛线裤。

 5 ) 《诗人》里揪净几个诗人 ?

😘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诗人》既有集体的时代记忆,也有个体差异化的时代记忆色彩。

😅杭州大象点映和“转场”组织的放映刚刚圆满结束。

我也连线回答了观众提问(都很尖锐啊):🙃为啥票房这么低?

😇一共几个诗人?

🤓怎么指导年轻观众看懂时间线索?

🧐都删减了什么?

😂为能让更多观众看到这部电影,还将持续一个月点映和长线放映活动。

 6 ) 导演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片名《诗人》挺耐人寻味的,导演似乎没想也没能力表达诗意。

由此观感上出现了一种很奇特的讽刺效果:“诗歌”和“诗人”提供的都只是干瘪的叙事环境设定,整个故事几乎没有关于诗歌精神的深度讨论,但又处处在强调——写诗、写诗…… 非常造作。

写诗的人不懂诗意,真正的诗意诞生于完全不写诗歌的人——陈蕙在完成对李五的极致热烈的爱中同时完成了自己命运的诗意,即使这诗意是大梦式的悲怆。

然而在导演的叙事逻辑里,她被降格到是完美妻子形象、是诗人的背景板,她只是太爱他…… 一个本可以挖掘得更有深度的角色,就这样草草被标签化为大多数男人都渴望的圣母般伟大爱情的化身……至于李五,一个背叛诗歌信仰的人,一个拿诗歌作为阶层跃升工具的人,怎么会懂真正的诗意呢?

他说陈蕙是他的太阳,他贪恋的却只是那束源源不断的温暖罢了,他永远不懂太阳为何发光。

(全员人物都塑造得那么贫瘠刻板,最鲜活文艺的大概是混混张义。

要看时代巨轮下小人物的命运,还是去看《地久天长》吧。

)另外推荐陈年喜的《炸裂志》,这才是诗人,这才是真正的(矿工)文学。

 7 ) 诗人只是一个躯壳

人生的实,就像坚硬的石!

作为一个农民,好不容易能够成为矿工,那么就喜欢转正,希望摆脱农民的身份,成为一名工人,一名市民;作为一名矿工,煤黑子,虽然是个正式的工人,但是却希望成为诗人,准确地说是脱离工人身份,成为一个宣传员,甚至一个作协主席……当然,现实如坚硬的石,以至于当了农民成了矿工,最终却死在了矿上;矿工成为了作协主席,却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创作,选择了自杀。

另外还有那个,自主辞职去闯荡的矿工,最终成为了企业家,也沦为了负债累累的可怜虫,更讽刺的是,他说如果重来一次,他想当诗人……还有,那个默默为诗人付出的妻子,她就像在守护着“圣灵”一样,守护着他的诗歌,还有他……还有,那个上任的作协主席,那个诗人,他也感叹:我老了,魂也散了,写不动了,就连写给别人看的诗都没有了,一个诗人,这一生,要用心写好一首诗,一行诗,那就够了。

即使最后,没有一首诗,一行诗,为我自己送行,走的时候,我也要离我的诗近一点。

甚至诗人妻子的好友,居然也突然说想要诗人为她写一首诗,感受一下当诗人的女人……其实,故事就是“妙笔生花,江郎才尽”。

诗歌看起来是属于人的,是关于激情与欲望的,但其实又是超越现实,非常神圣的存在,诗人其实只是一个躯壳!

 8 ) 李宗盛的《问》• 刘浩的《诗人》• 陈年喜的“契诃夫”

自“想看”到“看过”电影《诗人》,用了772天。

开映不久,耳畔开始有李宗盛创作的《问》萦绕:“谁让你心动谁让你心痛谁会让你偶尔想要拥他在怀中谁又在乎你的梦谁说你的心思他会懂谁为你感动如果女人总是等到夜深无悔付出青春他就会对你真是否女人永远不要多问她最好永远天真为她所爱的人只是女人容易一往情深总是为情所困终于越陷越深可是女人爱是她的灵魂她可以奉献一生为她所爱的人”从阅读的角度讲,李宗盛写的词多明晰得乏善可陈(“我遍寻不着那蓝色的小药丸”呵呵),它们因配曲演唱而得以升华,但无可否认李宗盛的擅长概括,尤其擅长概括那些生活中爱情的经验,X光女性。

《问》正是如此,令人叹息地精准。

你叹息,你黯然——因为你自己何曾没有被言中。

刘浩执导的《诗人》有首宣传曲,名字是“生如飞蛾”,近义重复了《问》。

几年前,参与一个购书募捐活动,我买下诗集《炸裂志》,作者陈年喜矿工出身,其时已染尘肺病。

《炸裂志》题材广泛,令人难忘的意象里,“矿井”“巷道”和“幽深的黑暗”排在前头的前头。

与诗集同名的那首《炸裂志》,收在全集最末——“早晨起来 头像炸裂一样疼这是大机器的额外馈赠不是钢铁的错是神经老了 脆弱不堪我不大敢看自己的生活它坚硬 铉黑有风镐的锐角石头碰一碰 就会流血我在五千米深处打发中年我把岩层一次次炸裂借此 把一生重新组合我微小的亲人 远在商山脚下他们有病 身体落满灰尘我的中年裁下多少他们的晚年就能延长多少我身体里有炸药三吨他们是引信部分就在昨夜 在他们床前我岩石一样 轰地炸裂一地”同那个在拥挤不堪的旧车站深深哭泣过便取出一本《凡卡》来读的女人的场景一道,我想这“炸裂”也是诗人陈年喜想“告诉”契诃夫的。

尤其诗歌,哪个敏感而向往善美的人,不曾在少年时代尊崇过这种文学体裁?

有些人的为之眩晕,一直延续了很久很久。

爱屋及乌,爱诗歌及诗歌的作者,抱持童话般的迷信,女性尤其容易陷入其中。

电影《诗人》,全片没有出现“矿工诗人”李五半行诗作,倒是妻子陈蕙的一句叨念,宛如箴言:“只要是你的,我都留着。

你的诗,你的味儿。

”遥远的1980年代,试图借写作改变命运者,同体制纠缠、暧昧,功利而虚弱,自尊并投机。

“只不过”是儿时被父亲要求在报纸上练过大楷的纺织女工妻子,执拗地相信丈夫的才华,私自为其编、刻、印诗集,成就其敲开了文联大门继而成为文联主席的“志业”,不想为自己招来“横祸”……她的娟秀字体,她悄悄取回丈夫退稿的有心,她捧读诗笺时眼里的光……她确有私心地接受借调去帮有权有势的年迈诗人刻稿,摊开来的那叠“只写给自己,永远不会发表”的诗稿上,隐约可见两行:“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的分裂的时代 / □□□□千疮百孔”,这个毕生活在“诗”的魔咒里的女人,如浴火之蛾,终不能化为蝴蝶,却远远远远比她的“诗人”丈夫更明白“诗意”为何。

而那得了功名的“诗人”前夫,也会记得搭乘矿车“体验生活”,但,再难写出一句诗。

作为一名涉足信息产品设计、制作的观众,眼看大屏幕上那册装帧质朴的手抄油印诗集,我禁不住揣想妻子陈蕙在其中发挥的编辑之功,篇目的选定、排序,“议程设置”产生得出无声意味,平添文字的魅力。

片末致谢名单里打头两位:陈道明、杜宪,这对伉俪支持的是电影《诗人》,也是那个“芒种”节气前的整个1980年代吧?

电影中一些令观众出戏的地方——1980年代,至少中国内地还不会把丈夫叫做“老公”,印象里只有“我爱人”“我们家那个”等。

(今天,凡遇到有同性提起配偶时称其“我先生”“我爱人”者,我都会对她多一分好感——为那称谓里自有一份庄重)1980年代,没有“母爱泛滥”这样的评价。

1980年代,没有那么大方的女式棒针毛衣款式。

……请《人生》里高家林的饰演者周里京来出演抛弃乡下妻儿的老诗人张目(“张目”这姓名,当经过了设计。

倒是该角色第二次婚姻的儿子的姓名“张义”,太符号化),导演是故意的么?

因意外猝亡的李五,死前不久表达他来生的愿望:“等等自己的灵魂 / 用一生,写一行好诗”。

“李五”这个姓名,暴露了集《诗人》编、导于一身的刘浩的臧否?

这是一个同“张三”“李四”一样潦草又具普遍指称功能的符号,Ta们因“写诗”而握有某些资本,因“诗人”之名而轻易就能博得景慕和谅解;Ta们的才华,众说纷纭——一部分人,货真价实,另一部分人,虚张声势,而已。

至于真正拥有才华的人,才华,不过一种天赋、一种能力,同品德可以丝毫无关。

爱上某一个“李五”,是怎样的命数?

或许你遇人不淑,却无法对诗歌、文学抱恨。

“陈蕙”则不然。

“蕙”者,引申意为女性的内心纯美。

陈蕙,让我禁不住断章取义地摘抄陈年喜那首《女子》里的一小节——“她们把一些事物引向此岸又把一些事物推向彼岸使它们并不需要借助翅膀就完成了坠落和飞翔在日复一日 年复一年的推引间她们完成了一生的深渊”

 9 ) 专访导演刘浩:那些逝去的时代与远去的生活

电影《诗人》6月5日上映。

笔者有幸提前看过该片,由宋佳、朱亚文出演的一段独特、奇美的爱情故事被刘浩全景式的投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时代变迁中,意味深涌,通片强烈的自带美学气息,扑面而来。

“我入行太晚了,所有我的时间太宝贵了。

”在我和刘浩导演两小时的交谈中,他反复重复这句话。

33岁初执导筒,至今5部长片面世,一部入围柏林,两部入围西班牙塞巴斯蒂安主竞赛,一部入围金鸡,一部入围东京主竞赛。

他的导演之路一直在他的计划中稳健进行,但关于时间,他却格外敏感。

刘浩向我们展示了背包中已经被写的密密麻麻的灵感记录本,还有一个满满当当的旅行洗漱包,“要时刻保持高效率、系统化的利用时间我才能抵抗岁月带给我的焦虑。

”我们聊了将于6月5日全国上映的《诗人》台前幕后的趣事,也聊了他的第一部电影《陈默和美婷》的拍摄始末,还有那些让导演眼神里闪烁光芒——关于他自己成长和生活的那些故事。

没有一首诗的《诗人》吕乐之前曾在电影《小说》中抛出过这样一个疑问“什么才是诗意?

“电影中王朔、余华、阿城等著名作家集体出镜,彼此众说纷纭,最后却也没能辩出一个结果。

我想吕乐曾经在《小说》中的疑惑,如今《诗人》也许可以给出一个答案。

虽然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有关于诗人的故事,但是整部电影中没有出现一首诗。

“十年前我在写这个剧本的时候,我当时就确定,这部电影中从头到尾不出现一首诗,因为出现一首诗剧情会有顺拐之嫌,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另外就是,我认为任何一个人在他的心里都有诗意的,可能一棵树、一条河、一个瞬间甚至一滴雨、一个女人,在某一个瞬间都可能迸发出诗意。

他认为诗意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有些人用影像纪录诗意,而有些人可能用自己的一生在谱写一首诗歌,但这个诗意不是常态上的诗意,诗的本质还是在追求讲诗意转化为最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人将自己的一生谱写成一首诗歌,比如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她用一生去关照自己的爱人,我认为这就是一首诗,而不仅仅是诗意。

所以,如果电影中只有一个诗人,那就是陈蕙。

诗意在这部电影中,我的打点更多的还是在‘人’身上,诗担当了一个功能性的东西。

”电影与人生:理智与情感刘浩在创作中一直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他2002年出道,仅拍摄5部长片,但是刘浩在这个期间一共创作了26个剧本,每一部作品的剧本都坚持自己创作,并且单个剧本耗时极长,常常推翻再重来。

他一直在潜心等待每一个剧本的机会,当所有的投资和台前幕后的团队都敲定之后,项目才算真正启动。

不仅在面对创作时刘浩一直保持非常清晰的头脑,面对自己人生规划刘浩也难得保持了理智。

但他也并非是无欲无求的,他的欲望全部都寄托于他的事业——电影之上。

刘浩拥有旺盛的创作欲,刘浩向我们展示了他纪录自己灵感的本子和手机备忘录之中的一些故事情节的片段,或是他在生活中偶发的灵感和捕捉到的片段,密密麻麻的手机备忘录拉不到头,本子上每一页都有规规整整的铅字。

他也不过任何的节日,甚至连过年都不回家,刘浩说:“你说我不想家吗?

我当然想家了,但是我回家没有事干就会非常焦虑,家里人也不喜欢看见我这种状态,久而久之家里人也不再叫我回家。

”尽可能的节约、规划时间,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献给电影,他对电影的追求近乎于执念,他过往生活中的每一步都在掌控之中,进入电影学院之后刘浩曾告诫自己:“我来电影学院不是为了谈恋爱的,更不是来荒废时间的,我是来招兵买马的。

”聊起这个刘浩言语间有一股得意劲,念书期间,刘浩组建了一支非常坚固的幕后团队,17年间这个幕后的固定班底从没变过,团队中的每一位都和刘浩合作了7年以上,对刘浩来说这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互相都非常信任彼此,制片组,摄影、录音都是从第一部作品就在一起工作。

大家都是不离不弃的,非常团结,因为最早也没有多少钱,都是象征性的。

《陈默和美婷》在四年之后通过DVD的版权费拿到了一笔钱,一共是1万1千元,我把全组9个人叫回来一起分钱。

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属于我们所有人的荣誉,我想让和大家一起分享。

”刘浩能够组建一个如此稳固的团队不是偶然,他的身上散发着一种与生俱来热情的表达欲,和面对电影的纯粹,他下意识的口头禅是“你明白吗?

”,他仿佛天生拥有倾诉自我的渴求,所以他写小说,所以他拍电影,不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有很多自我的经历和映射,这些都是为了把故事讲给更多人听,他需要听众、需要读者。

刘浩的生活与其电影中的映射刘浩的电影中有很多元素和设计都与导演本人的亲身经历有关。

《诗人》的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刘浩对于那个时代依旧残存着迷恋,他在新疆哈密三道岭周边无人区中搭建了一万平米电影中的“褐家山”矿区大院,事无巨细的还原了那个黄金时代。

连“褐家山”这个地名都是源自于刘浩幼时出生之后生活过的安徽芜湖一个地名。

9岁回到户口所在地上海生活,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就是刘浩自己的青春期。

“我最早工作是做文字的。。

那个时候喜欢码字,所以我就开始写小说,当时给副刊投稿因为会给稿费,小说写的都是我自己的经历。

包括当时杜月笙的总账房(黄国栋),包括‘海上文人’的那批人我全都采访过。

最后这些经历日后不经意间都变成了自己的故事,包括我自己又喜欢历史,所以就写了这样一个年代戏。

”包括电影中宋佳饰演的陈蕙都是刘浩对女人最初的感知,在电影中陈蕙和李五之间的关系更像是母子,陈蕙在用母亲般的温柔和慈爱包围着李五,宽容和接受李五的一切。

“陈蕙也是我深爱的一个角色,她是我生活中从小对女性感知的一个缩影。

我从小在女人堆里长大的,我是家里年纪最小的男孩。

而且我小时候我妈周围有很多纺织女工,她们起码是我的偶像。

她们从纺织厂出来的时候身上都是香香的,每天她们都会洗澡,因为车间太热了,每天进去身上都是湿漉漉的。

她们一般洗澡都是用蜂花,黄的是护发素,红的是沐浴露,或者是硫磺香皂,那对我们孩子来说那个气味就像糖一样,能带给你幸福指数,甚至是少男对女人的那种萌动。

而且我每次去厂子里她们都会塞给我很多冰汽水、包子馒头,你始终都能感受到最温暖的东西在包裹着你。

这种温暖我后面也加入在陈蕙这个角色之中,所以陈蕙也是我很痴迷的一个角色。

”不仅《诗人》中包含了刘浩曾经生活中的碎片,刘浩的导演处女作《陈默和美婷》也是如此。

这部电影又被网友称为《积水潭爱情故事》,因为这是一个发生在北京积水潭的爱情故事。

“我刚刚开始来北京的时候就住在积水潭,积水潭我太熟悉了,在积水潭黑道、白道我都混得特别熟。

电影开始是两个巡警追陈默,,我当时和他们特别熟,我就直接和他们说,我们也不能妨碍人家的工作,所以我们就直接让巡警在洗头房外面跑过去,我们躲在房间里偷拍而成。

”甚至为了拍摄,刘浩还向好朋友那边借来了三位从事特殊行业的女孩。

据说,当她们三个人顾盼生姿从车子上下来,扭动着腰肢进来的时候,看呆了一旁的副导演,他拉着刘浩小声问道:“你这都是从哪找来的人啊!

”拍摄间隙三个女孩和大家打成一片,其中一个叫小妖的女孩让刘浩印象深刻:“她是北京人,后来混熟了和我们说了自己的故事,她自己有老人要供养,家里还有一个弟弟要上学,钱都要从她这里出,实在没办法了才从事这个行业,真的很不容易。

四年之后《陈默和美婷》不是有了一笔奖金吗?

我当时还去找过那三个女孩,另外两个都找到了,但就是小妖至今没有任何消息。

”聊到这里,刘浩沉了一口气。

入行这么多年,刘浩的身上依旧保持着一种宝贵的特质,这是我认为作为一名优秀的导演必须要具备的一种本能:对生活依旧抱有热情,同时依旧保存着敏锐捕捉生活触感的直觉,感受到生活中那些碎片背后所带来的诗意,并对创作保持纯粹,我想这可能也是刘浩一直保持高效率创作的秘诀。

访谈接近尾声,天色渐渐暗淡了,刘浩提议一起去吃点东西。

席间,刘浩同我们和工作人员一起聊天,又聊起了各自曾经的经历和生活。

上班时发生的趣事、年轻时靠写作赚取的零用钱贴补家用、还有女同事来拜托他帮忙却被同事误会为女朋友的乌龙等等……那是刘浩的青春年少,也是电影《诗人》发生时的80年代,刘浩感叹到:“80年代是中国最自由的时代,堪称中国的‘文艺复兴’,所有的思想都在复苏,大家都对未来充满了展望和期待。

”刘浩一边吃饭,一边感叹:“想念那个时代,但已经回不去了。

”刘浩吸了口烟,丝丝烟雾缭绕的升空腾起,和电影中的那些时代的尘埃与氤氲的情欲缠绕在一起,难解难分。

 10 ) 命运在某个际遇姻缘下会遇到转机,人生也可能因此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即使好的或者不如意的,但一个人的品质是难以改变的

命运在某个际遇姻缘下会遇到转机,人生也可能因此会从事各种不同的职业和工作,即使好的或者不如意的,但一个人的品质是难以改变的,比如执着、韧性这些,然而成功取决于一方面是否有好的际遇,另一方面是人是否具备达到或承载住成功的品质。

这部片子正是描述社会变迁过程78年改革开放、92年小平南巡、95年市场经济基础的确立、下海经商潮,人们对于诗歌的偏好与受众的时代烙印。

亦如严歌苓的《陆犯焉识》描述文革前后对于知识分子阶层的社会认可变化。

《诗人》短评

多年以后我们获得了想得到的,可惜失去了最珍贵的彼此。冲着宋佳贡献了票房,意外发现男主也魅力无限,声音也太好听了呀喂!

10分钟前
  • 夏蕊
  • 推荐

好看就对了 停住时间 值得细看

15分钟前
  • 告别画未
  • 力荐

刚刚亚文儿从我身边走过去,一切都不重要了,我只想记住你的一切,哪怕是影子或是气味...

19分钟前
  • 文水青蛙
  • 推荐

刘浩把中国社会八九十年代文化被资本入侵,然后在阵痛中转型的叙事落脚在了‘’诗人之死‘’的这样一个寓言中。朱亚文的诗人形象就是这个庞大的复杂环境的隐喻,一方面他是官本位下的叛逆者,但又无法摆脱文化附庸政治的状况。宋佳的角色则完全是一种中年导演意淫下的产物,一个完全附着于男性,人死了都要抓住他最后一把灰的完美情人。她只是承载了抚慰诗人/导演本人(男性)郁郁不得志的功能,你甚至可以说她都不是一个人,但矛盾的是其实她才是这个故事里那个真正的诗人。而在宋佳隐身之后,整个故事连焦点都模糊了。本片完全就是一部精致的但无法落地的中国特色现实主义电影,充满了意淫和过度自我的表达。你能想象朱亚文用鼻孔对着镜头一脸高潮的说我要用灵魂写一行诗吗?不过写不出诗的确是一种阳痿。

24分钟前
  • 池塘的水底
  • 还行

年代感氛围感每一个配角都特别是那么回事。主角倒有点不尽如人意。挺好的俩人,一个一生为了爱,一个一生为了热爱。挺好的故事,拍得差点意思。

29分钟前
  • 年逝
  • 还行

不得不说,不知道跟诗人的关联度多大。毛裤那是个啥意思。

34分钟前
  • 细混子
  • 还行

诗人在院线电影中极少有过稍正常一点的形象,更不用说是中国诗人。刘浩这部关于八九零年代的矿工诗人难得地寻回了过往与体系纠葛不清的诗人面貌,它并不关乎简单的价值或道德判断,历史的踪迹和幽灵悄隐期间,使得电影有着难得的穿透力。

36分钟前
  • 水怪
  • 推荐

导演太沉溺于自己的创作了,又长又慢,但开始挺好的。

40分钟前
  • 次非
  • 还行

试图融入对工矿时代逝去的怀念,想现实又想浪漫,结果两不沾,剪辑和情节衔接都跟不上,全片零零碎碎。

42分钟前
  • 孔府小鱼
  • 还行

剧情有点可怕,狗血。男女主角性格有点可怕,男的窝囊且刚愎自用,女的活脱脱的恋爱脑,估计宋佳都嫌弃自己演的这个角色吧。

46分钟前
  • 过期的凤梨罐头
  • 较差

有的电影是表面风平浪静内里却波涛汹涌,真实的,宿命般无法逃脱的。但这里却是一潭死水却想搞点事情,只好人造风浪,而且造了一半,啪嗒,没电了。

47分钟前
  • 盐面包怪兽👾
  • 较差

时代变革尽在细节里。也没有多强烈的共鸣,时常觉得剧情太拖沓,镜头切换太快,拍摄的角度非常规整,正因如此也很无聊。不知道为什么后半段宋佳完全消失了一样。很欲,不枉我梦朱亚文一场,我觉得最欲的一场是他硬不起来半敞衬衫坐在餐桌旁边那一幕……

52分钟前
  • 穂永絵里
  • 较差

读到这个名字的时候,脑袋里最先想起司机的《帕特森》,也关于男人与诗歌。没想到导演结合着独特的地理背景和浓重的年代符号,也有了一点点那种影子,交错间有些许惊喜和意外。诗人变成了不再写作的废物文人,女人蜕变成更好的/穷尽一生怀念的情人,严打、南下、下岗、退休、迪厅…都自然揉入了李五和陈蕙的情爱故事中,这种时代氛围为它着上了层很古朴的配色,在一众PPT展示式的作品中显得更为自然。即使是有些配角的故事稍微给得多余,也不能忽略掉那种喜欢。【至此,大概无人在意的A.R.T.片单第一季的三部花三年终于都看到了;查找了似乎之后没了任何信息更进,落在这里有种“终曲”的意味,是这部最好。】

53分钟前
  • 基瑞尔
  • 推荐

神啊,请赐宋佳一个好剧本吧!

54分钟前
  • Nameless
  • 还行

第二部电影,感觉选错了,关系好乱-下午/2021.6.5

55分钟前
  • 勉之
  • 还行

摄影支持我看下来的,好像建国后现实主义风俗油画。女主圣母一样的爱,大约是八十年代诗歌狂热的产物,过度强调女性付出让人不适。剧本太差了,配不上宋佳的动人。

57分钟前
  • Heloise
  • 还行

七零八落的。“矫揉造作”四个字给了都嫌多。

1小时前
  • 错荡
  • 较差

阴暗小屋里,李五扯着陈蕙的毛裤闻出身上的太阳味!最后李五依然感受着太阳味,而陈蕙趴在地上记着李五的一切!时代改革下城市环境的变迁,同样改变人的一切,诗人再也不是那个诗人了!大段的长镜头与空旷的摄影,导演用特有的文艺13范儿诉说着曾经的故事,可到头来抵不过张义的那句“我想喝你奶!”这或许才符合诗人的浪漫与不屑的气质吧!如果可以选择的话,观众还是比较喜欢宋佳的毛裤,而不是李五在李莉身上秒了!

1小时前
  • 球友基哥
  • 较差

7/10.2021.6.11导演交流会

1小时前
  • 江枫渔火·
  • 推荐

美术道具到位,宋佳更胜一筹~挥散不去的八九十年代气息,感觉空气中都带着诗意,即使你是个大西北挖煤的汉子……

1小时前
  • 猪羊满圈9527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