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音师》那若有似无的结尾,很容易让观众对主人公是否最终被杀产生无限的探究冲动,这也正是许多影评中所重点谈及的部分。
而我关心的却是另一面。
喜剧之王里伊天仇,虽是一个跑龙套的,毕竟通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自称“我是一个演员”,心理素质也算过硬,他在匪窝里尚且直冒冷汗,错漏百出。
而阿德里安,一个钢琴师,凭借在钢琴比赛中证明过的极差的心理素质,和根本没证明过演技,何以如此自信的选择坐着等死。
从他滑倒的那一刻,到女主人拿着电钻对准他脑袋的几分钟内,作为一个四肢健全、明眸善睐的男人,本有无数的机会可以主动出手,甚至击倒杀人的中年妇人,他为何会鬼使神差地开始调音、弹琴,特别是当他意识到自己的笔记本落在了裤子里时,他还是选择继续演奏,难道他真的相信他的琴声能抚慰中年女杀手那颗刚杀完人的悸动的心?
而他的这些反应又与他比赛失败后所表现的行为是否一致?
当人遇到困境时会无意识地进入到自我防御机制中,从而起到减轻自我压力,保护自我的作用,而心理防卫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当阿德里安钢琴大赛失利,首先被激发的是反向作用。
参加钢琴大赛是为了功成名就。
但当失利之后,他却装成了一位为人怜悯的盲人,这本身就是对自己欲望和追求的一种压抑。
然后是自居作用,这可以从他和经纪人在饭店中吃饭的一幕中看出。
阿德里安认为自己装作盲人的行为相当高明,还向其经济人侃侃而谈泰姬陵的故事,并通过数次假装盲人调琴和饭店里获得免单的成功不断加强这种心理暗示,他走出饭店时脑中还在回味获得免单经历便可作为实证。
之后的一段,就是他进入杀人现场,当他滑倒在油漆和血泊的那一刻起,他就慌了手脚。
他明知自己错漏百出,还留着笔记本在裤袋里,却仍然选择不动声色,这是令一种作用——否定作用——的体现。
人会通过否定作用来应对外界的威胁,它的表现是否定事实,或者做出有利于事态发展的推测,比如阿德里安认为或许女主人没有发现笔记本,或许她在洗衣服,而他调完琴就能离开。
我不想揣测阿德里安是否被杀,我只想说的是,不论如何这些反应把阿德里安引向了极度危险的境地。
现在来分析一下之前提到的阿德里安的三种心理反应:反向作用,自居作用和否定作用。
这三种作用都有一个共通点,就是逃避。
反向作用逃避失败,自居作用逃避自卑,否定作用逃避现实。
而逃避的结果,则是让阿德里安无处可逃。
不久之前学了一个英语单词:proactive.它的意思是前摄行为,是指在遭遇困境时,反过来控制局面,而不被局面所牵制。
所以当遇到危境时,我们需通过快速思考和行动来掌握主动权,而不是一味消极逃避。
阿德里安的生与死并不重要,重要地是,我们即便达不到像贝多芬那样掐住命运的喉咙,也应做到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
虽说电影的结局到底如何并不是这里的关键,但是通过对于结局的猜测多少能够看出不同个人对于电影整体和细节的理解吧。
调音师是个聪明人。
他明白女主人已经发现自己不是盲人,这个电影也交代得很清楚。
但是同时他知道自己在进去之前已经引起了邻居的注意,所以他开始弹琴:如果女主人射杀他,琴声就会异常让邻居察觉;而女主人也不能让邻居察觉调音师最后没有出门所以不能杀他,如果她杀了调音师,那么邻居多少了解情况继而报警,那么女主人又需要将邻居灭口,这样的恶性循环对于女主人来说只能是死路。
所以个人认为女主人不会杀死调音师。
可是毕竟调音师看到了谋杀现场,为什么男主角可以活下来呢?
这里两个人的心理活动非常微妙。
有人认为电影告诉我们“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我觉得呢,调音师在看到女主人站在自己身后的时候还想着要演戏,对自己说:你是盲人,没有理由回头看。
甚至后来告诉自己说,像个盲人,没有发觉女主人的意图一样随便说点什么。
但是关键在于,调音师接着告诉自己,他让自己说点什么,让自己继续演下去——可是最终什么也没有说。
这个时候他已经很清楚自己演戏也没有用了。
所以他开始弹琴:这一方面是让女主人不能下手,另一方面男主角说:“人们认为失去会令人更敏感。
”他十几年刻苦练习让他对钢琴非常敏感,甚至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导致他失去机会功亏一篑;他希望博得别人的好感、对于他人隐私的好奇,导致他深陷谋杀现场,就要丢了性命......曾经他即使是一个人面对钢琴都会紧张得颤抖不已,此时背对即将杀害自己的女主人,他表现得非常冷静:他在失去生命的时刻战胜了曾经毁了自己前途的“恐惧”。
调音师也是在给自己弹最后一首曲子,等着射钉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但女主人最后不会也没有杀死调音师,饶他一命。
相应的调音师也一定会保守秘密。
所以说此时房间里的两个人的心理非常微妙。
调音师在餐馆里说过一句话:“我能看到别人都不知道的事”,他目睹的杀人案就是其中一例——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在餐馆里,调音师说:“我下午要去见一个新客户。
”有人认为那个“新客户”指的就是杀了人的女屋主,但实际上应该是那个跳舞的女孩。
这一点从电影叙述逻辑上我想是说得通的。
偷窥跳舞的女孩 以及 后面重点的杀人案,就是要说明调音师在扮演盲人的过程中,有些经历给了他失败以后重又获得的快乐和幸福,而另一些经历则会要了他的命。
至于一开始切换镜头时那一声响,似乎是影片的关键也是引发讨论的一点。
个人认为并不是射钉枪的声音,而是钢琴盖合上或者就是门关上的声音。
(这是根据个人经验,我听过射钉枪发射的声音,也弹过钢琴。
那一声响也类似于钢琴盖关上的声响)结论:本人更倾向于调音师活下来的结局。
以上,不过真的是一部很精彩的微电影!
=========== 一个比正文还长的引子 =============有一个古老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这么说的:青蛙跳进热水里会立即跳出来,可是青蛙在冷水里慢慢加热,等到意识到水温太高的时候已经没能力跳出来了。
这个实验及其结论事实上被重复推翻-再推翻过多次,目前看到比较可靠的资料显示,当升温过程【足够慢】,最终青蛙会丧失及时反映的能力而失去逃脱的机会。
这个实验最初是用于研究生物神经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但其间的禅意也值得把玩。
=========== 一个问题 =============短片结局,很多人在纠结调音师死不死,但让我唏嘘的是——这位中二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的生死决定权拱手让出的?
=========== ”只要我还在弹琴……“ =============躲在伪装里,希望一切会好起来,直到最终,一再重复对自己说:”只要我还在弹琴,就不会有事……“——似乎由此就掌握了一丝主动。
=========== 一个答案 =============因为这是他的舒适区。
他选择继续留在自己舒适的伪装里,由此避免了作为一个正常人会有的激烈反抗和争斗。
习惯了在舒适区里,也曾为此洋洋得意,不经意间,路越走越窄,选择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直到最后,已经没有选择。
这就是特码的魂淡的人生,给自己编织的茧。
在一切还没有来不及之前,请直面悲惨的现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打回去
楼下的朋友提醒了我,这里说明一下。
本文中所指的bug不是影片的bug,而是由于东西方文化习惯不同导致的观影时可能产生的认知的bug,是我在看其他人的影评时发现的。
……反正文已经不甘寂寞地写出来了,爱咋咋地。
=======================================看了很多影评,有写的很好的。
这时我一般也就不再自己写了。
不过就在那些纠结于细节和Bug的影评里,我却发现了一些真正的bug。
这其中有些我之前没想到的,居然会有人这样去理解这些细节,例如这一节:1.餐厅服务生欺负盲人态度恶劣男主与餐厅服务生的交涉没有任何实际镜头,只是通过声音对话来表达的,而且是通过男主单方面的话,并没有服务生的对话。
这就给了人充分的想象空间。
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我要投诉!
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别,我付钱……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可能很多人在听到男主说“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的时候,就以为是服务生欺负男主看不见而贪了他的钱。
这是我们按照自己的习惯来揣测的。
而实际上呢?
实际上,东西方餐厅服务有很大的文化上的差别。
如果把服务生应该说的话加上,就会发现服务生在向他解释钱没有找错的时候他不信。
他说服务生欺负盲人,又要投诉又要见经理,最后服务生被逼给他免单了事的情景。
A:服务生,服务生,这钱少了一张……B:您没看见,先生,钱掉在这里了。
A:不,不是这张,大小不一样……B:真的是这张,先生。
A:你以为我瞎了就能骗我吗?
B:绝对没有,先生。
真的是……A:我要投诉!
我要找你们经理谈谈!
经理:真是抱歉。
这样吧,这一餐都算我的。
A:别,我付钱……经理:求你了,否则我难以心安。
A:好吧,既然你这么坚持……最后一定是可怜的餐厅花钱解决了所有的麻烦。
结合之前男主与经纪人的争论,男主主动要求买单来展示他作为”盲人“的优势,这样的情景当然是在男主算计之中的。
配上从餐厅出来以后轻松欢快的音乐,完全是一副奸计得逞春风得意的样子,我更确信这一切都是男主的阴谋。
从而得出一个结论:这人是个爱占便宜、没有羞耻心、也不懂感恩的家伙,热衷于逃避应有的责任,自私自利。
这些不良品质直接导致了他的死亡。
有另一篇评论《恐惧害死了他》(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306750/)写得非常好。
但除了因为过于胆小安于现状不敢抗争以外,他这种占便宜没够的性格也直接导致他自掘坟墓的下场。
在他来到杀人现场的家门口,被女主人告知下次再来的时候,男主并没有知趣地离开,而是自我感觉良好地提出自己是盲人,理应受到优待而不应被拒之门外这一论调。
于是这里又引出第二个观影上的Bug:2.凶手是出于对盲人的信任或不设防而让男主进入房间的。
设身处地想一想,如果我们自己刚杀了人,会不会在未处理好的时候让陌生人接近现场?
当然不会。
所以凶手一开始开门绝对只是为了向态度愤怒的男主表示歉意,并想赶紧把这个麻烦打发走。
但这时发生了另一件事让她改变了计划——邻居被调音师和凶手的对话吵到,疑惑地出门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凶手对这位好奇心重的邻居的顾忌远大于一个瞎子,于是赶紧让男主进屋,之后立刻把门关上,锁上。
从某些角度来看这可能是一连串的巧合,但如果男主愿意接受跑路费离开,而不是为了享受盲人的优待大吵大闹,就不会吵到邻居,他也根本不会有机会涉险。
虽说凶手原本不想多惹一桩麻烦,但是既然杀了一个,也就不在乎再杀一个。
或者说,如果凶手不是抱着”大不了再杀一个“的心态,她绝不会放调音师进屋。
这时调音师投机取巧的心理又发生了作用。
他以为只要他一直装瞎子,完成了工作,就能像没事一样走人了。
他的这种想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同样因忽然看到尸体而紧张的观众,忍不住也跟他产生了同样的侥幸心理。
于是这里产生了观影的又一Bug:3.调音师是因为被看穿不是盲人而死的。
如果调音师真是瞎子,那么在十个同样的故事里,或许会有那么一两个侥幸被突然良心发现的凶手放过。
可是就算调音师真是瞎子,就算地上鲜红的东西真是油漆,不是血,就算弄脏的衣服洗干净了,你要凶手在杀人现场拿一个赤身露体满手油漆的瞎子怎么办?
房间里放着一具屍体,她怎可能给调音师洗个热水澡换身干净的衣服伺候得好好的然后放他走?
亦或是就让他衣冠不整沾着油漆出门让别人起疑?
或许凶手在最开始的确想过放调音师一马,但在最后各种利弊权衡之后,一定还是觉得打死他最合适。
我这样说的意思不是在揣测凶手的心理。
我只是尝试从最乐观的角度来思考事情的发展可能,最后得出“调音师除非反抗否则必死无疑”的结论。
所以调音师最后的表演焦躁而徒劳,仿佛一个等待行刑的小丑。
相由心生,观影时看到的东西,其实是我们自己的心声。
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是用一连串巧合的黑色幽默来讽刺那些投机取巧的人的。
他们原本就是生活的弱者,因为某些际遇尝到了本不应属于自己的甜头,从此食髓而知味,贪婪地索取着。
就像用餐时大口吃掉糖罐里的糖——那些糖原本是为了喝咖啡的人准备的。
中国有句俗话:“会哭的孩子有奶吃”。
免费的午餐,双倍的业绩,额外的小费,裸体的女孩,这些盲人调音师都经历过了。
他死得不冤。
不要利用别人的善心来投机取巧,因为,人迟早会遇到真正不怀好意的人。
故事前介:一个自以为前途无量的富有才华的钢琴师在经历一次失败后,变的万念俱灰,而选择成为了一个盲人调音师,由于他假装是个盲人,结果生意出奇的好,人们对他更友善,愿意支付更多的钱,而他对此也感到十分的满意。
而在一天他接到一个新客户的案子去调音,下面就是案件的开始。
我将以福尔摩斯的演绎法去阐释我的理解,即所谓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Let’s go。
妇人因为谋杀了丈夫而不愿给调音师开门,但她听到了调音师是个盲人,于是改变了主意。
这里有个细节,邻居开门了,露出一脸狐疑的神情,调音师是第一次去那边,她没有理由对调音师有什么怀疑的,显然她对妇人的话产生了质疑。
接着,调音师走了进去,发现了被杀害丈夫的尸体,他不小心跌倒,衣服沾满了血迹。
通过血液的颜色和凝固情况来看,我基本可以断定那个丈夫死亡不超过半小时,调音师应该可以闻到很浓的血腥味,而且那个肯定是案发第一现场无疑。
而且通过丈夫那个安然的表情,没有出现恐怖狰狞的现象,可以认为是在完全不知情的状况下被钉枪秒杀,那么可能性有2个:1.服用安眠药,2他是个盲人。
那么不难推断邻居狐疑的表情了,丈夫是个盲人而且年纪很大,外出不便,基本不可能单独外出。
妇人的解释是因为颜料打翻了,但我觉得除非盲人的鼻子也出问题了,不然不可能没发现。
妇人第一次怀疑调音师不是盲人是在调音师在钢琴边,妇人轻推调音师,调音师自然扶住钢琴,妇人露出怀疑的神情。
然后妇人要求给他换衣服,并自然去观察他,因为她的丈夫是个盲人,生活在一起怎么久,她当然太了解盲人了。
摘下他的眼镜,并仔细的看了超过3秒,那一刻我个人觉得她基本确定了。
接下来调音师,努力控制情绪的工作,我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在控制呼吸,动作也变的僵硬,并自我安慰,试图瞒天过海。
但画面的另一边,妇人正在翻查他的衣服。
他自己也说出了一个极大的破绽:日程本。
一个盲人理所当然不该带那个东西的。
我深信,这逃不出妇人的眼睛。
当妇人拿着钉枪站在他背后,他紧张的弹奏起舒曼的op48 ,一边自我安慰。
其实妇人既然拿出了钉枪,他又怎么可能逃过此劫呢。
最后,其实要杀死丈夫有很多办法,比如毒药,这样处理起来也容易点。
显然妇人不算特别心肠歹毒,不然调音师早死了,她也在犹豫。
但更可悲的是调音师,他忘记了他的对手是年老体衰,战斗力只有5的老太婆,他可以轻易制服对手,他眼不瞎,但他的心里早已默认自己是战斗力为0的瞎子了,哎,何其可悲。
之前许多人分享了L’Accordeur 调音师,今天看了一下,确实拍的很绝妙,第一遍看的时候觉得没有理解导演和编剧想要表达的意思,看了看豆瓣的评论,觉得虽然豆瓣网友评论的很深刻,但是感觉并不是我看完影片后的感觉,虽然没大看懂,但是也远非豆瓣的评论,所以又看了一遍,又想了很久,觉得有了那么一点头绪,豆瓣上有很多对于BUG啊,情节的推测,我觉得导演肯定不是想把这部短片排成名侦探柯南,所以也没必要太纠结于那些,就内容谈谈吧。
整个短片最让我吃惊的就是为什么调音师会死,一个男人对付一个老年妇女,再怎么也不至于死的如此苍凉吧。
就从他进门的一开始说起,他进门,一定看到了男主人的尸体,对于一个普通人,面对如此的情景,对于什么小孩子或是小女生,我觉得会是当场吓瘫,破门尖叫而出。
但对于男主,毕竟还是个男的,虽然也很吃惊与害怕,但还是有一些理智的,而在这如此短暂而又突然的状况下,他没有太多时间来梳理当下情况,而他的第一反应是继续装下去。
这是他的第一次选择。
如果是一个警察,他的第一选择会是控制那个老妇人、保护现场。
而为什么男主下意识选择继续装呢,这就呼应了题目,他本身是一个内心比较胆小的人,他虽然看到了尸体,但他不确定就是老妇杀的,或者只是个假人,或者屋里还有同伙。
所以,如果如果争执起来,全部都是未知的,而对于一个胆小懦弱的人,未知的恐惧让他不会选择站出来去争斗。
所以,他选择了继续装盲人。
然后进门后他摔倒了,他被女人扶起推到座位上,当他坐下来女主人让他脱衣服时,这时有机会来理清思路了,女主人说她会背后,但是她没有,她看着青年,调音师此时有做出选择的机会,这是第二次,他选择了继续装,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他选择继续装。
有人说他伪装的太深结果无法自拔,我觉得不可能,他如果伪装的如此深的话,为什么他会冒着被人发现的风险在门口翻看记事本?
他在伪装但是这只是骗人的小伎俩罢了,他也没投入的走火入魔,街上装残疾要饭的,见到城管不也是撒腿就跑么,他选择继续装,是他内在的性格在作用,他太过于懦弱胆小,可能听起来很可笑,但我感觉就是这样,开头说他紧张的比赛失利,其实就是胆小心理素质差的一个表现,在遇到如此紧急的情况下,人们表现的就是他们内在的性格,什么法律道理准则伪装全都没有了,只有固有性格在作怪,一个生性胆小的人,他面对无论是大型比赛亦或是杀人现场,他表现的是大脑空白而不是淡定理智,所以在面对逃跑机会的时候,他更多是大脑一片空白,而不是理智的分析形势,胆小的人更害怕未知,更愿意保持稳定的现状,而对于他,稳定的现状就是装下去,更清楚地讲,他根本没有想我是应该装还是跟她拼,而是大脑一片空白,潜意识告诉他现在的状况还算稳定,如果拼的话结果不知道怎样,就这样,他装下去了。
在妇人走开后他还有机会,但是他还是装下去了,为什么,原因跟上面一样,他认为一切仍然还算稳定,他不愿意冒风险去“暴露”身份来面对一个无法预知的结果,老妇人走到了他的背后,他不知道背后是什么,正是因为他胆小对于未知的害怕而最终死去,如果老妇人正面对他进行攻击的话,就算他再胆小,他也会做出反击,因为那是他的本能,但是有妇人在背后,老妇人没有拆穿他,他在明处老妇人在暗处。
有人说他是因为自己假扮盲人才死的,其实这只是个巧合但也正是此片精妙之处,他假扮盲人,但是其实是被他内心的胆小与恐惧杀死的,假扮盲人其实没什么大不了,每个人都在披着虚伪的外衣,只不过在那样一个情境下,很不巧,一切很巧合,他的胆小与恐惧逼得他不得不维持原状,而原状就是装盲人,结果他死了。
所以说他死的很巧合,很憋屈,很多人胆小与怯懦,但是并没有遇到他这样如此致命的情况而已。
所以如果总结一下呢,就是,男主本身是一个胆小的人,即使在平时遇到什么突发事件也会选择沉默、躲避,并不会选择冲上第一线对抗。
而这次轮到他真正面对如此特殊的情形,平时积累已久的胆小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开始就逃跑或是制服老妇,而是维持现状根据事情的发展来决定以后的行动。
如果情况稳定能不拼能不打就不要打,如果老妇先动手,那我也肯定动手。
但很可惜,老妇人也没有拆穿他,一直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也没有选择跟男主正面对抗,这就使得本来就怕惹事的男主更不敢首先拆穿对方,最后导致深处背后的老妇将自己杀死。
最后,正如名字说的,胆小、恐惧、怕惹事儿,这个性格加上这个巧合的场景导致了他的死亡。
他的死跟是不是装盲人关系不大,假如开始他假扮的是修热水器的,假如他假扮的是修煤气的,他还是不会拆穿老妇而是完成自己所为的“工作”,最后老妇还是会背后杀了他。
只不过盲人的设定让故事更加好看。
话说,这个评论最开始写于好几年前,之后没怎么上过豆瓣,后来有一次上豆瓣发现竟然有这么多评价,感到很荣幸。
再回头看当初的文字,感觉很多东西写的有些乱,重点想强调的东西不够突出,但又懒得改。
今天忍不住分了一下段落,又把一些东西强调一下。
感谢大家能抽出时间来阅读和评价。
http://movie.douban.com/photos/photo/1388212855/Musiques.
一个人在被推到绝望的边缘的时候,总会本能的寻找办法逃出这样的处境。
要是你遇到这样的境遇你会如何选择?
要是突然间你找到那个办法,可是这次要走的路不是那么的正,你回去选择这条路么?
要是你获益后,觉得虽然这样做不对,但却是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了你的生活,你会继续么?
要是你身边的朋友,好意相劝,让你放弃眼前的甜点,告诉你医院的诊断上说你已经得了糖尿病,你会埋怨他么?
你会放弃么?
还是会告诉他,我还年轻,多吃一次甜点,不会有害,或者告诉他,这是最后一次么?
你知道这真的是最后一次么?
你知道,也许下一次,你就会面临死亡么?
看完这个短片,我只想说,调音师,你想的太简单了,或许你知道,失去了可以得到更多,可是你想调出什么样的音乐去麻痹自己,直到死亡的那一刻?
答:可以说,哪哪都牛,做到了高密度精准排他性叙事,看似有多重解读,实则是一个惟其如此的精巧结构,不需多加一秒,也无法删一秒,精确到如一个古董怀表,在自己的时空永恒流动。
这一切来源于成功塑造“调音师”这个人物的惨剧。
艺考培训里编导老师讲课,多数都要讲到《调音师》,因为它的篇幅非常合适,又值得拉片讲授,老师没事在豆瓣找几个大拿的赏析性文章就可以讲个很牛,给学生不明觉厉的感受。
我也挺爱一个镜头一个镜头拉片,自认为讲得更牛,是深入骨髓地热爱过这个电影,主要在元素级搞懂它的创作规律,希望自己也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通常这种拉片,更多在创作规律上,赏析尚在其次,因为赏析不能保证你写得出来,作为创作者,还是要相信任何剧情诡异的靠讲故事取胜的题材,你认真钻研,或多或少会慢慢掌握其中章法,融为自己未来所用。
在一个推文里就不一个个镜头拉了。
我们通过问题来推进效果更佳。
首先第一个问题:调音师死了吗?
答:肯定死了。
豆瓣有人分析过,开场出片头的声音就是气枪打死人的声音,我也仔细听过,影片一共出过两次关门声,而这一次气枪开枪声。
声音的确是不一样的,我第一次看以为是关门声。
但这其实是导演经常给的影像暗示。
《调音师》有两个独特的属性,一个是叙事的高效率,声画通过暗示功能达到两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快速推进叙事,又喜用留白和误导。
所以观众初看会经常感觉自己懂了其实是被带跑。
二是它特别强调高超讲故事所在乎的排他性。
第二点我着重要解释一下,牛逼的故事必须解决排他性答案。
也就是说导演一定要比观众再聪明一点,观众得能入戏,观众觉得我知道了你创作的秘诀,但当他被你“误导”发现导演的更牛,他就要去挑错,必须找到一个逻辑上绝对成立的答案,这特别体现剧情强的导演的能力,《调音师》在这件事上无懈可击。
那么第二个问题:调音师为什么要扮演盲人?
其实我听过各种答案,但都觉得没打到点上。
我觉得这个答案出来更为准确一点:因为他享受到了破坏规则的乐趣,认为自己可以无所不能。
我们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其实主要是指内心感受上,享受过破坏规矩的快感,人就回不去了,这都是老道理。
最初调音师是因为焦虑紧张无法胜任钢琴比赛而自暴自弃,他可能最初的确是因为想扮演盲人寻找到重新演奏的能力,但整个过程,他跟那个胖子上司聊的天,层层递进说真相都没说出真话,他扮演盲人可不仅仅是艺术是跟破碎有关(泰姬陵的故事忽悠谁内,当然这个故事本身很有诡异感,让人想起芥川龙之介的《地狱变》,也是导演误导你制造诡异感)也才不是他真的因为搞音乐。
没有,他不仅仅享受“偷窥”别人的快感,同时他变本加厉,慢慢觉得自己如上帝般无所不能。
在和上司对话的时候,影片通过四段闪回,逐层递进可以看出调音师越来越闯入别人的生活,包括可以看女孩换衣服,得到女孩赞赏的吻。
人们因为他眼盲的缘故越来越对他不设防。
也因此他开始利用眼盲来报复态度不好的服务员,并在等红绿灯的时候对一个老太太挑衅,这是第三个问题:为什么他要对老太太说,“我可以扶你过马路吗太太”?
答:在这之前,调音师享受到的福利并不算有多大恶意,只不过不真诚地窥视到别人的生活,报复到傲慢的人,但对老太太说话,让老太太因为他是盲人感觉有点恍惚吓到,其实这个细节正是表现出此时他接近到“丧心病狂”,相信自己可以侥幸不会被发现。
过了这个红绿灯,他前往了影片开展的那户人家,从而他的生命由此终结,一切似乎冥冥之中自有定数,其实是他自己由于“破坏规则”,享受到了如吸毒般的快乐,会不断铤而走险,结果一不小心……他的这种小变态,遇到了真正的会杀人的大变态——故事本身前面铺垫那么久,都是在讲一个小变态遇到大变态被干掉的故事。
如果他是真正的盲人或者没那么变态,他就不会死了。
在叙事到调音师敲开那家人的门,视听和文本包括表演都太过完美,举个例子,调音师第一次去比赛演奏的时候,之前的倒叙常用诡异的特写,尤其是调音师表情的特写,接下来闪回一个大全景,第二个是一个俯拍,仔细看这张图像什么?
(此处可欣帮我找到那张图)没错,像老太太身后的那把枪,钢琴刻意找了这种像枪的造型,这种充满意味的镜头还有好多处。
比如调音师沮丧躺在床上的那张构图实在太妙,前景是一堆药片和鱼缸,映照他的眼睛,身后是女友先穿衣服拿个小包,再拿大包,最后重重关门。
——导演很爱这种画龙点睛的一下。
再比如调音师讲去别人家里的时候第三次他在弹琴,一个男人在收拾东西,出画面的时候,穿着内裤。
这种“画龙点睛”一下非常妙。
再比如当调音师所有回忆完毕,挑衅过老太太以后,突然跳完舞的女孩亲了他一下,让他慢慢回味。
导演喜欢这种事先铺垫,缓缓释放的乐趣,非常微妙同时调音师在路上走,那段是高叙事的关键。
一共有四重意味的叙事乐趣。
第一层是音乐:用的是在女孩房间弹的音乐。
第二层画外音只有调音师的声音,没有招待的声音,回忆里他成功敲诈了招待。
第三层,调音师走路的时候回味这个过程,露出满足的微笑。
并在红绿灯挑衅了老太太。
第四层,切回女孩的回忆,他得到了一个吻。
每次调音师的面部特写都在表达他的状态,他越陷越深,直至靠近死亡。
第四个问题:调音师一定会死的缘故到底是什么?
答:其实这个点回答出来才能看出这个短片的高妙。
首先调音师去敲门的时候,约有五次可以不死的机会,只要他能逃离就能活命,甚至进了房间老太太反锁了门,但他也可能通过搏斗有那么微弱的生还机会,但最终调音师慢慢束手就擒被杀,这是为什么呢?
当我说出来你会恍然大悟,更理解这个导演的牛逼之处。
此处可以有掌声:——当调音师看到尸体的时候,他懵了。
他完全忘记了要逃亡或者反抗,也许普通人也可能会忘,但久了以后会醒转过来,还有一次搏命的机会。
为什么调音师没有,因为撒谎的人比不撒谎的人更在乎不能被拆穿的逻辑!
当调音师懵的时候,大脑一片空白的时候,他陷入在了我不能被拆穿这个逻辑链上,所以他就乖乖脱衣服,乖乖等着老太太拿枪指着他的头,不断演奏生命最后一曲(此处先是沉默,随即演奏真是让人说不上来的有种诡异的诗意),最终我们知道,他难逃一死。
如果不是这样处理,影片就没有那么牛了。
调音师记笔记本的大意,不断回忆自己的漏洞的那段细节堪称是了不起的表演,靠画外音推动表情变化,让观众也跟着慢慢揪心。
但当反复观看以后,其实我们知道,一切都是注定的。
性格决定命运,他之前的选择,决定了他终究让自己走上了灭亡之路。
这看似所有偶然的元素,隐隐都有宿命的必然,正是这个故事编得如此巧妙又执行得那么好的体现。
拉片调音师是那种不断享受创作快感的乐趣,虽然后来也有印度的大电影,但一部短片足可让导演称神,主要也是选材加上高超的叙事,骨子里他只是这么一个变态遇变态,犯禁的人接受惩罚的故事,但讲出了一种无法言状的诡异感。
无论什么时候看,都能深深触动人内心很多奇妙的联想,这种联想,多数来源于某种恐惧,来自于内心的不安。
如果觉得我写得好,不妨再去看一遍。
基本我说的准,没错吧。
公众号:朱古力先生
这是之前写的一片声音分析的作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一下。
影片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段优美的钢琴音乐,此时音画同步,镜头聚焦在一台大型的三角钢琴的琴弦上。
产生一定的期待与悬疑效果。
与此同时的是主角的独白——内心独白。
可以发现在该影片中,内心独白多次出现。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在渲染一种悬疑的氛围,更多的是让观众得以通过第一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开头非常精妙,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吸引了观众的好奇。
而且讲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都体现了——“钢琴”“盲人”“老人”“女人”。
深刻隽永。
戛然而止的画面,伴随一个类似于枪声或者是关门的声音,开始了正片。
此处的这一个声效也是在为后面做伏笔,也是很多人争论调音师究竟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
紧接着一段,又是男主角的独白。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的过去。
——在他成为盲人调音师之前他是一个失败落魄的钢琴家。
而从01:19起,就出现了背景音乐。
这段bgm配合着男主角的喘气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他的不安紧张。
场景切换到了咖啡馆。
男主与老板的对话,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是导演精心设计过的。
——“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这样的话语,无不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调音师是装瞎的,而通过男主角的讲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饱满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看见他的世界观——面对了失败后他濒临崩溃,选择通过欺骗来收割他人的同情,尤其是在他讲泰姬陵的故事时。
这些都在暗示着他后面的遭遇。
而当他摘下墨镜,露出隐形眼镜时,他表现出的那种骄傲自满,也使他的人设更丰富。
而在接下来他讲述扮演盲人的好处时,插入了几个他在做调音师时的镜头。
此时的音画不同步。
在前三个镜头里,始终用主角的旁白,而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男主与另一个女生的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延伸拓展了剧情。
在对话的结尾,他要向老板表演如何通过扮演瞎子蒙骗他人时,导演将镜头切到了他行走在马路上的场景。
结账的对白配合他走往下一个顾客家里的场景,这是非常绝妙的剪辑方式。
不仅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通过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
这种音画的冲突配上一段激昂起伏的bgm,也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
当男主角提出搀扶老奶奶过马路时,也暗示了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对自己的演技洋洋得意,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场景切换到了雇主家门口,这段男主的表现非常有意思,破绽百出,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与女主人对话时,他的语速很快,这体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男主滑倒后,出现了悬疑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使观众也和男主一样心情跌宕起伏,体现了此时主人公看到地上满是血后的惊恐但不得不强装镇静的心理。
主人公坐下后不小心碰到钢琴时发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慌乱恐惧。
当主人公在女人的注视下换衣服的时候,此时画面中只有大提琴的背景声,和主人公换衣服的声音。
平静下是波涛汹涌,这是女人与主人公之间的彼此试探,稍有不慎,主人公就要丧命于此。
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出了这种紧张可怕的气氛。
与影片前半部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骄傲自得到如今的紧张恐惧。
而当女主人将男主的墨镜摘下时,此时影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长达三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始终在主人公的背面,聚焦在女人探究的脸上。
此时的静谧,完美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这三秒钟声音的突然消失,镜头的静止不动,使观众屏息,心也随着主人公起伏紧张祈祷,体现出此时两人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镜头切到了主人公沾满鲜血的双手上,伴随着几声刺耳的钢琴声和他安慰自己的内心独白,完美地呈现了他此刻的不安与恐惧。
随着女主人脚步声的靠近,她站到了调音师的声后。
三声“说点什么”的内心独白,将紧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短时间的静谧将观众的心揪住,紧接着调音师就弹出了片头的那段乐曲——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舒缓了我们的神经,与开头相呼应。
将全片串联了起来。
电影又回到了开头的镜头,跳动的琴弦,舒缓的音乐,男人的独白。
镜头一点一点地向后推,推向了主人公背后站着的女人。
当镜头推到墙上的镜子里时——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枪的女人,钢琴,这一切都被定格在了镜子里。
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视角看清了这一切。
这段舒缓的钢琴音乐配上女人举着枪这一行为,两者的冲突相得益彰。
琴声也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了。
但钢琴声并没有停止,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
男人究竟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没有结局的结局才是最棒的呢~~~
啥玩意儿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网上吹的太玄乎。
短小精致
这是我看过的最好的短片之一。
完全不觉得好看,完全不!!!!
男主滑倒后起身,看到这幅场景,基本就会摊牌,进入战斗状态,这是人的心理决定的;而电影走向并不是这样,男主顺势而为继续演了下去,入戏太深?显然不合理。
这种电影就是要看别人的解析才觉得精彩而已
太惊艳了!!!短短13分钟能把故事讲成这样实在是不容易……又看了一遍,听到那“嘭”的一声,心凉了……完全可以借用构架来改编成一部长篇,处理的好依旧可以成为经典……
我是文盲,我看不懂!
没看懂。。。。。
呵呵。
好故事。技巧没意义。
还行,不过比较刻意,水平虽然不低,但也没什么个性。
调音师不是一个恪守生理残障弱势群体“应该”表现出的和蔼与遵守规则的“规范个体”,因为他既可“弱势”博得同情与利益,又可肆意利用“弱势”来争取社会契约的“强力”地位压迫他人,前者的和蔼与遵守规则是个社会化过程,既意味着强制性发生,而后者对于权力的肆意僭越同理于只有吃瘪才会成长的初入社会小青年,所以一点作死的小本领+对于“规则”的蔑视=悲剧...
钢琴大赛失败生活失意,当个调音师还被人用钉子射死了,这才是真正的屌丝中的屌丝....三星半。
法国片子不装逼会死吗?!!!!!!!
是我picky么
好好的片子又被豆瓣众2B的脑残想象力给毁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