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狗剩是林河王家的养子,他喜欢王家的闺女杏儿。
为了挣钱盖房娶杏儿,狗剩顶替王家的傻儿子王毛当了兵,因为当兵给四块大洋。
这个兵他一当就是三回。
先是国民党的兵,跟日本人打仗,打到全军覆没,他从死人堆里爬出来,逃回了王家。
又是皇协军的兵,去打新四军,他想不通为什么中国人要打中国人,找到机会溜掉,又逃回了王家。
最后,狗剩稀里糊涂地加入了新四军。
新四军军容整,军纪严,真心实意打日本鬼子。
指导员耐心地跟狗剩做思想工作,让他明白了抗日救国的道理,还看出他心里有事,让他回家先把事情办了,同时侦查鬼子的情况。
喜欢杏儿的人可不止狗剩,还有杨三。
杨三是治保主任,日军进驻林河之后他便狐假虎威,到王家来抢亲。
赶回来的狗剩打跑了杨三一伙,终于娶到了杏儿。
可是转天,杨三带着日军来王家抓新四军狗剩。
王家不肯说出狗剩在哪儿,日军屠杀了他们全家,也杀死了碍事的杨三。
从外面回来的狗剩看到王家以及村中的惨状,去日军军部向日本鬼子展开复仇。
这是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一部不那么常规的主旋律影片。
能看出本片对《鬼子来了》的借鉴,比如全片是黑白的,只在最后一幕换成了彩色的,再比如有意地展现了老百姓在战争时期的怯懦和算计。
不过,本片终究差了一口气,这口气中很重要的一点是人物脸谱化严重。
狗剩作为主人公,从只顾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农民成长为英勇杀敌的战士,这个转变是影片的需要,但是非常程式化,片中没有为此提供足够的说服力。
杏儿则全程工具人,没有流露过一点儿个人意志,她只是作为男人的意淫对象和好日子的化身而存在。
日本人方面也没有一个像《鬼子来了》里花屋小三郎那样有血有肉的角色,只是一群杀人机器。
而且,同传统的主旋律电影一样,片中一定要有一个汉奸的形象,用来吸收老百姓的算计,冲抵掉他们的怯懦。
说起来,杨三这个汉奸反而是片中最立体的一个人物。
他为人精明,善于钻营,利用治保主任的身份为自己谋利,这样的人在日占时期大抵会当上汉奸的。
他也喜欢杏儿,他的做法是利用权力逼迫王老汉同意亲事。
当日军大开杀戒时,人性未泯的他受到震撼,试图阻止,也搭上了自己的性命。
狗剩和杨三算是发小,却是两个极端,同样为了自己的目标努力,一个卖力气加卖命,一个动脑子,玩心眼儿。
在战乱中,死神是盲目的,命大的狗剩活了下来,成为传奇。
换做是和平年代,谁能过上好日子倒是不难猜到。
微信公众号:小盆哟「littlebasinyo」
院线下了没多久以后才知道的,在一众国产抗日片中算完成的相当不错了,先喜后悲,情绪渲染的很到位,不过里面关于新四军还是片面了一点,可喜的是突出了指导员的作用,排名应该是高于很多抗战电影的。
又看了一遍,国产影视剧能把日本残暴真实的一面短短几分钟表现出来,很出色了。
鬼子小队长杀人不眨眼,轻易夺走他人生命,把整部电影里最美女主踩在脚下,瞬间唤起民族记忆,恨得人牙痒痒。
如果说鬼子来了拍出了日军虚伪的一面,这部电影则彻底展现了日军的残暴,这比一万遍抗日神剧对日军的戏谑和样板式鬼子进村屠杀演绎,更加让人意难平
狗剩做了一个很长的梦,只因为青春年华看了一眼她,就不愿醒。
有了她便有了一切,月亮上、太阳上都是她。
人的欲望就是如此朴素,满足他,他就愿意拼命。
对他来说这是爱情故事,而对老爹一家来说这是生存故事。
政权几番轮替,老爹要在夹缝里生存,酿酒是生意、领养儿子是生意、卖儿子是生意、卖女儿也是生意,但这些生意都是为了一家人能活下来,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也会偷偷藏个镰刀,愤怒藏不住的时候也会拿着镰刀想反抗,即使他知道会没命。
老妈讲的是个母爱故事。
每每看到狗剩回来都喜不自胜,拿出好吃的,安顿好他,满眼的慈母温柔,平淡却幸福。
对杨三来说,这是一个蝇营狗苟、左右逢源的故事。
他得意洋洋于自己所长的身份,对村民巧取豪夺,不把所有人放在眼里,坏事做尽,尖酸狡猾,但最后也展示了人性的微光。
他们其实只是想活下去,而已。
但对新四军指导员来说这是一个唤醒国人的故事。
指导员一直在用真情实意唤醒人们的家国情怀,团结所有可以团结的国人一起重整破碎河山,让每个普通人可以过上属于自己的好日子。
这是一篇写于很久之前的影评。
从去年到今年,电影市场不乏各式各样的喜剧片。
有时尚小白暖心《滚蛋吧!
肿瘤君》,有笑cry到让人尴尬癌犯了的《夏洛特烦恼》,还有星爷个人风浓烈精刻细雕的大制作《美人鱼》等等,兵临城下的攻势席卷各大卫视及网络娱乐头条,加之众电影人都深谙观众笑点,点穴之功无一不精准,且点穴手法如暴雨梨花,无一不密集。
因此观众也都乐于在开怀大笑中掏钱买账。
谈到这里,似乎中国观众的笑穴已经被点完,再想出一部引爆满场笑声且令观众甘心买账,并不被诟病炒冷饭嫌疑的佳作真是不要太难呀!
既然有难题,自然就有功力深厚的大侠接招。
这不,就有我们现在谈论的这部电影《我不是王毛》。
这部电影不是我在各种贴满包治百病老中医的电线杆上找到的,而是在豆瓣,M-Time,大众影评等电影评论网平均分八分以上的推荐中找到的,关键词:轻喜剧,战争。
打开电影,从刚开始镰刀锤子根正苗红的“八一”标志,到由灰变彩的结尾,我只能说一句心悦诚服的“赞”。
平白简洁的叙事结构,毫不刻意的峰回路转,脱离苦大仇深的说教模式,而是以轻松的语气将一个深刻的命题抛给观众在笑过以后去思考,整个过程行云流水般的顺畅,譬如金庸武侠的化骨绵掌,化一切于无形。
单看影片简单的介绍,走惯套路的我们无非两种想法:第一种,屌丝男主在尝遍人世所有幸酸后化悲愤为浆糊,哦,不,力量,奋发图强励志逆袭,迎娶白富美,出任民国CEO,走上人生巅峰!
第二种,本片有抗日元素,定离不开“手撕鬼子”,“八百里射杀鬼子”等中国式超自然SUPER抗日男主!
但是,我只能说“但是”!
为啥?
因为这部电影的买点之一就是各种各样转折式的“但是”。
所以,接下来我要安利的是那些令我惊喜的小彩蛋,至于剧情和笑点,留给大家在电影院慢慢享受。
影片刚一开始通过一个风俗式的饭局解秘了呆萌男主的凄惨身世,在乡邻面前归来的男主并未功成名就,耍一套少林拳法都那样滑稽难堪,直到最后,在众人的不屑和无视中鼓掌一击,劈裂的桌子才象征性的收回了一些存在感。
这样的峰回路转略有点像袋鼠国的《恶女裁缝》,同样是点到为止的喜剧,同样是身世惨淡回归故里的主角,不同的是《恶女》是一部复仇式的救赎,女主带着直冲云霄的女王气势华丽的虐了一把麻木不仁,胆小猥琐的乡邻。
而《王毛》的男主,是一个卑微到尘埃里的小人物,所能威慑众人的,还是一套略带滑稽毫不显眼的武术,面对乡邻也是憨憨的笑着以求共容。
为了追爱,我们的三无(无颜值,无身家,无男友力)男主角开始咬紧牙关,拼尽全力各种花式上战场,因此,也拉开了我们的战争场面。
男主角征了兵,上了前线,蹲了战壕,在枪林弹雨,火烧烟滚的战场上,战友死了一摞又一摞,大家都在仓皇逃走时,无计可施的男主角只能选择装死,侥幸逃离死亡后对着故乡,拔腿就跑。
这一点和《阿甘正传》有略相似之处,只是呆甘在危机四伏的战场上还能想的起心上人那句暖心的嘱咐“Gump, run, just run!”而我们这部剧的男主,只能一个人孤独面对死亡,奋力求生。
连一句祝福语都没有的孤胆求生,微微让人心痛。
男主在经历了两次生死,劫后余生时,这样的转折表述《黄金大劫案》也有用到,只是《黄金》的男主机智过人,命悬一线时还能靠惊人的应变力躲过命劫,而我们的这部男主,面对战争的残酷和生命危机时,只能用寻常人的本能去求生。
没有夸张的手法,只有直白生动的事实。
一直到电影的结尾,看到由灰变彩的画面,都会让人想到姜文的《鬼子来了》,余华的小说《活着》。
以及小反派杨三的引火上身,玩火自焚,也和老美的《社交网络》略有相通之处,同样都是人生百态,同样都是剧中的人物一己之私所造成的伤害,细追起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得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正确。
好了,到了这里,我们可以说这部电影非常会说话,用余华式通俗易懂的表述,将一个具有世界共性,又有本民族特性的小人物,以渐进式的笑点,让观众笑中带泪,感到了被尊重的智商。
所以说,本片全程无嘈点,还附带各种大片、经典电影及经典小说效果。
怎样?
心动吗?
接了我这片安利如何?
好的故事在合情合理,“合情”在体察人情,“合理”在深入事理。
大处讲,国军、伪军到共军的服役历程,我们的底层民众向来习惯了逆来顺受,有钱就干;小处讲,盖瓦房娶媳妇是我辈底层民众的一贯理想,再宏大的场面说教都无用。
地道的河南话自带喜剧效果,自然让人寓庄于谐,哭笑不得。
所有人物行为都合乎人物本身,所有剧情推动靠的就是普普通通、微不足道的不得已。
为三间瓦房,娶个漂亮媳妇,主角愿意卖身、当逃兵、偷战利品;为存续后代,自私贪财的干爹让儿子顶命;因贪图美色,村无赖使奸耍滑,坏招使尽。
故事,既不回避,也不美化。
简单、意外且具体,故经久难忘。
战争年代中对小人物的聚焦,以贫民百姓的苦难和愚昧所构筑的脉络,成为了《我不是王毛》的黑马所在,电影透过主人公三次的逃兵历程,巧妙将黑色幽默以极具艺术性的电影表达,并透过黑白影像形成了独出机杼的魅力。
全程朴实亲切的河南方言,人性、丑与恶,刻画的淋漓尽致。
很多小细节刻画的非常棒!
全片最后的2分钟彩色镜头可能是导演为了安慰观众的观影情绪而虚构了一个完美且寓意的结局,而正是这2分钟让我看得最揪心,在民族侵略的年代,老实善良的人最后都死了,哪怕连狗仗人势偷奸耍滑的投靠日本人的杨三儿也为了保护信儿徒手握住日本人的刺刀而被剖腹惨死,每个角色都恨不起来。
狗剩虽然在国军和伪军中劣迹斑斑成了逃兵,但在新四军指导员BUFF光环的加成下,也完成了思想的蜕变。
一部好电影就是看完能影响你的心情,你的思绪,你的心里会很难过。
某人终于战胜懒癌去看了我不是王毛。
第一次看黑白色调的电影,感觉着实不错。
故事结构简单清晰,以战争中小人物的视角入手,去写这段历史。
狗剩三次入伍,从gmd到伪军到gcd,经历了只为赚钱娶媳妇到坚决不做汉奸再到最后终于找到组织的过程。
比较神奇的是侯七和毛小二居然也一直跟他经历了三支不同的部队,他们大概是为了印证狗剩的心理变化而存在。
电影前半部分笑点足,看到结局之前某人曾幻想大团圆结局,但是看着整个村子的人被屠杀尽没,狗剩独闯鬼子营区时,我就知道我的想法错的离谱,这样的故事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可能是皆大欢喜呢?
整部电影只有结尾在放狗剩回忆第一次看到女主角的时候是彩色的,回忆总是温情而暖心的,可是现实却往往是残酷的。
一想到这些,心脏一下就被人戳痛了,说不难过是假的,可这样的结局才是最直接最深刻最残酷的,是我们无法逃避的真实。
这样的故事内容不得不又想起团长。
其实本是冲王大治和罗老爷子去看,觉得士兵帮能有人在一起合作拍戏不易,就这一点足以让我去电影院看这部片子。
然,看过简介也一心以为这是团长的缩略版。
其实团长写的是战争年代下炮灰群像,我不是王毛则单拎出来狗剩,着重写这个孤儿在战争年代的人生经历。
不过两者都以小人物的经历为切入点,教会我战争的残酷。
我不想高喊感谢前辈们热血奉献换来现今安稳幸福的人生,只是想说谨记历史,莫失莫忘。
看着电影里的狗剩和干大,不禁想到不辣和许老爹,而且深深觉得当初9爷和康导选角时的眼光毒辣。
王大治的演技比我所想的还要好,一个人足够撑起一部九十多分钟的电影,而且他确实很符合这个人物的特质。
虽然我命比纸薄,但是没有人可以阻拦我好好活下去迎娶媳妇安稳过日子的信念。
干大从第一次求狗剩替亲儿子王毛从军到领抚恤金时的假慈悲,到狗剩第一次逃跑回来后对老婆说旧账一笔勾销并打算为女儿谋一门好的婚事,再到护子心切想要拿钱买命,再到最后看着儿子被打死拎起镰刀想要反抗却死于日本人的枪口下。
不同的节点给出不同的适度反应,必须称赞罗老爷子的演技实在是棒。
几个配角不错。
女主角足够干净纯美只可惜最终难逃厄运。
王毛的傻气恰到好处(PS。
这个演员在好多抗日剧里演过类似角色,角色的辨识度有些低)。
干妈的善良醇厚多次替狗剩抱屈。
以及杨三的一脸奸相,虽然他属于灰色乃至黑色人物,多次与狗剩斗智斗勇,并且从影片中间就已经成为汉奸,但他最终也为了护女主角而死在日本人手中。
还有那个日本军官着实很帅,看完片尾才知道他确实是日本人。
原谅我在如此正经的情况下依然花痴。
忘了说,还有那个指导员慢悠悠的性子还有满口说教的山东腔,让我想起了大学时代的辅导员,倍感亲切。
其实我想说,作为一部小制作电影,可以拍成这样,在我心里已然算是上乘之作。
而且这样的题材可以被完整的放映出来,也算是一种进步吧。
希望更多这样可以反应现实的电影可以被搬上大屏幕,作为一个国产电影的脑残粉,期待有越来越多优秀的国产电影出现,为了支持这些优秀电影的创作者,我愿意进电影院去看。
PS。
今天一早等电影开场的时候遇到一男生借手机充电器,因为他手机突然没电没办法取票,最后把我手机借给他登录账号查验证码,结果他取完票便道谢还说要请吃饭,我拿回手机才知道他是跟我看同一场电影,后来入场前他再次道谢,最后看完电影出场了又特地跑来道谢。
虽说他干的事着实有点蠢萌,但是他不停地道谢却让我觉得他是个有趣的陌生人,搞得我今天心情也大好。
也许那句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是对的吧,哈哈哈哈。
PPS。
某人是士兵团长迷,所以第五星是私心给罗老爷子和王大治的,见谅。
起!对于本片最后的彩色镜头,众说纷纭,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解释.但我为什么敢给出所谓最终解释,因为我的解释非常符合逻辑,非常有道理呗.当然也有点装B...闲话少叙,直接点题.因为狗剩进入了弥留期,感到温暖与幸福.就好比西方人上天堂时看到光一样.所以影片变彩色.狗剩弥留时的看到的三个景象.1,儿时的杏儿拿着风车.可见狗剩少年时代就对杏儿一见钟情.出于爱屋及乌,杏儿手里的风车成了他的念想,成了他的原动力,风车就是杏儿,杏儿就是风车.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片中反复闪现风车,因为那是他儿时的回忆,初恋的感觉.2,成年的杏儿伸手拉他.这就是说,狗剩已经马上要死了.灵魂跟死去的杏儿汇合了.得不到的幸福,终于握在了手里.3狗剩戴好军帽,走向了队伍.狗剩在闭眼之前,看到了八路军冲进来杀鬼子.为他报了仇.他闭眼之前是欣慰的.无憾的.感恩的.所以他临死的最后心愿就是真真正正的当八路,再无牵挂,跟着他们杀鬼子.完.
总说读史可以明智,亦有勿忘国耻。
原来对于日本侵略死伤人数仅有数字的概念,不对....连数字的概念也是模模糊糊。
本听过南京大屠杀人数不应报出一个总的数字,而应该是:一个人,一个人,又一个人......但感触或者那种愤恨并没有在心里面刻下痕迹,仅是浮于表面罢了。
这部电影深深震撼到了我,那不是简单的死亡数字,而是一个个鲜活脆弱的生命,一个个破碎的家庭,一个个勤劳朴实的中华儿女......杀人偿命,欠债还钱,这是天经地义的。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虽看似偏颇,但大致该是对的吧!
心疼狗剩,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家庭破碎了,自己的杏儿就这样走了;又很欣慰,至少他能手刃仇人。
当他给杏儿报完仇后,即使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依然笑了。
有大仇得报的笑,有将去陪杏儿的笑吧!
不知不觉总会将自己带入到狗剩的位置,那个村庄使自己的家乡,村里是自己的乡亲,有淳朴的、有奸滑的、有虚荣的、也有可爱的。
家里有父母,有姐姐。
我深深爱着他们,我想我会跟狗剩一样,拼尽性命保护他们。
如果真是电影里的情况,我希望我跟敌人同归于尽,我的家庭能保全。
我也不知道自己说了啥,想到就说了。
这部电影真的好看,应该让更多的人看到。
分两次看完,看后真的觉得震撼人心,至少触动了我。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不饶人。
不要等到别人对你的土地、你的家人动手了的时候,才知道还击,那时候怕是晚了。
或许这就是古人说的:读史使人明智吧!
再说一句,看看这部好电影吧!
我是好久没有看到了。
北京卫视影视频道是抗日神剧专业户,一部接一部,无穷匮也,所以我也有幸见识了各色各样的神剧,雷剧,眼睛辣得睁不开。
今天,有一部电影,把我从神剧的毒害中暂时解救出来,让我对抗日题材的作品,稍稍恢复了一点信心。
就是这部王大治主演,其他的主演,不看演员表根本叫不出名字。
导演倒是得提一下:赵小溪。
之前的作品实在是上不得台面。
可是他父亲是大名鼎鼎的赵葆华,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最著名的事迹是宁浩的《无人区》因为他的评价,拖了四年才上映,还是经过删减的版本。
影迷对这个人的情绪倒是很简单:讨厌。
他儿子做了导演,爱屋及乌的传统告诉我们,他也拍不出什么像样的作品,之前的履历也印证了这一点。
所以,《我不是王毛》能达到这种水平,几乎算一个小小的奇迹。
首先是人物塑造的好。
王大治演得非常好。
我们对王大治的印象主要是两部分:一是他神似一著名过气网络歌手。
二是他是董洁疑似的出轨对象。
太刺激了,这简直就是日本爱情动作片里面的标准配置啊。
可是,从士兵突击里的二哥开始,我就觉得他有演技,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对小人物的感觉拿捏精准,是个合格的演员。
在本片里,王大治饰演一名河南农民狗剩儿,一心要娶干爹家的漂亮女儿杏儿。
为此不惜屡次参军,再从战场逃跑。
因为每次参军都给四块大洋,只要攒够了二十块大洋,就够盖房娶杏儿了。
所以,他不像那些神剧里的男主角,天天高喊“打鬼子!
”自带英雄光环儿。
他参军,是为了挣钱。
第二次参军,加入的是皇协军,打新四军,他在战场上故意打偏,不是觉悟有多高,而是因为对面新四军的指导员喊话说的“有道理”。
第三次参军,参加的是新四军,不给钱,但他不跑了,同志们的舍生忘死让他燃起了保家卫国的热情,但从战场上醒来,他的第一件事就是搜死人身上的财物。
所以,这个人物很真实,虽然他也逃不出共产党的手掌心,但是他的小人物性格很典型,导演并没有去塑造一个天生仇恨鬼子,向往共产主义,还能飞檐走壁的英雄。
片中最出彩的人物是郭金杰饰演的杨三儿。
他是狗剩的发小,也爱慕杏儿,经常用些小伎俩陷害狗剩,还仗势要挟杏儿的父母。
作为当地伪军的头儿,他不出意外地做了汉奸。
可是,导演也没有完全把他放到主角的对立面上,让他坏的那么彻底。
他心心念的,还是要娶杏儿。
他的那些小伎俩,大多被狗剩一一化解。
他知道自己竞争不过狗剩,就怂恿狗剩加入新四军,因为听说新四军对待逃兵很严厉,狗剩加入了新四军就回不来了。
最后,他带着鬼子去了狗剩家,当鬼子军官大开杀戒时,他也会说“他们一家都是好人啊……”他也奋勇拦住了鬼子的屠刀,最后被杀害。
我认为,他最大的失误在于对侵略者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他没想到日本人不是他和狗剩之间那种打打闹闹,找日本人帮忙无异于与虎谋皮。
郭金杰的表演非常精彩,承担了片中几乎所有的笑点。
反观我们的抗日神剧,那些低级错误就不说了,最大的问题就是人不像人。
主角要么就是出身显贵,整天花天酒地,突然就想打鬼子了;要么就是出身贫寒,家里人全被杀光,想要报仇而杀鬼子。
不论是哪种,全都天生神力,不怕流血,不怕牺牲。
开玩笑,哪里有人天生就能杀鬼子,天生就不怕死,没有令人信服的经历,就没有令人信服的品质,抗日神剧里主角的性格,不过是编剧偷懒意淫出来的符号罢了。
其次是故事接地气。
整部电影主要表现的就是狗剩勇斗恶霸杨三儿迎娶杏儿的故事,为此他不惜在战场上装死,从伪军军营逃脱。
最后替死去的家人报仇时,本以为主角时刻到了,他应该一人血洗日军大本营,结果他只打死了三个鬼子便被鬼子军官偷袭,最后用上自己在少林寺挑水十年练就的臂力,一掌拍死军官,最后一心求死的时候被从天而降的新四军救下。
都知道如果结局是狗剩被日本人杀死就结束,会更加合理一些,这个片也就彻底牛逼了。
可是导演作为广电总局电影审查委员会著名委员的儿子,是不能那么拍的。
共产党是一定要出现的。
同样,《我不是潘金莲》如果没有结尾张嘉译那一大段台词,和李雪莲与前县长的相遇,影片会更好一些。
去年的神片《心迷宫》如果没有结尾处的字幕,就是一部彻底的经典。
曹保平前些年的作品《光荣的愤怒》如果沿用导演剪辑版的结尾,而不是公安干警从天而降,将坏人绳之以法,就完美了,这些“如果”如果统统成为现实,我们就将拥有一大批没有遗憾和瑕疵的经典作品。
可是为了审查,导演们不得不低头,妥协,强行加入那些连外行人都能一眼看出的画蛇添足,言不由衷。
这也成为影迷们大骂“赵葆华”们的理由,认为他们是阻碍中国电影发展的黑手,是罪人。
可是,导演们能把拍不出好作品的责任全推到审查制度上吗?
要知道,《我不是王毛》,包括前面说到的《我不是潘金莲》《心迷宫》《光荣的愤怒》,即使有了妥协的结尾,它们依然是优秀的作品。
一点点瑕疵掩盖不了它们的光芒,而这些妥协,反而成了创作者和观众之间的心照不宣,成了一句大家心知肚明的“你懂的”,我们在得知了创作者的无奈以后,对他们的期待更盛。
因为在严格的审查制度下都能拍出好作品的创作者,才是真的艺术家。
反观被我们诟病已久的抗日神剧,它们的问题90%都还达不到怪罪审查制度的程度。
它们连最基本的常识都弄错,连一部电影或者电视剧最基础的故事、人物、场景都敷衍,糊弄,批量生产污染屏幕的文化垃圾,然后以一副受害者的腔调高喊“中国电影的环境不好”,我倒是希望有一天审查制度取消,实行电影分级,不为别的,主要想看看这些人,在自由的环境中到底能拍出什么样的好作品来。
最后说几句,抗日战争是我们这个民族最沉重的回忆,也是最光荣的经历,这使它成为了艺术作品源源不断的灵感来源。
由此诞生的影视作品,应该是佳作频出,因为对于这样的民族历史,我们的创作者应该抱有敬畏之心,生怕辜负了那些亲身经历了那段历史的先辈。
而历史从来都是复杂的,没有简单的二元对立,善恶分明,对于历史,如果不能深入其中,探究历史人物的喜怒哀乐,理清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是粗暴的选择立场,然后想当然地创造一些脸谱化的人物,再高喊几句口号,号称表现我们的先辈艰苦卓绝的斗争。
这是不负责任的。
先辈们不需要我们无节制的吹捧。
在那些抗日神剧里,日本侵略者大多愚蠢的令人发指,连人类最基本的行为逻辑都不遵守,战胜这样的敌人,我们有什么值得自豪的?
而且,现在的抗日剧一味地渲染仇日情绪,没有就战争本身做一丁点深入的思考(《鬼子来了》倒是思考了一些,被禁了)。
忘了谁说过:一个民族最危险的就是两种思想,一是全世界我最牛逼,二是全世界我最委屈,也就是非理性的自豪感和非理性的仇恨。
很有道理。
二战前的德国和日本不就是这样的思维吗?
现在我们的抗日剧拼命给观众灌输的就是这两个思维,真的不知道他们到底想干什么。
所以,抗日神剧真的不仅是文化垃圾那么简单,它们的毒性要比想象的大得多。
多看些《我不是王毛》这种电影,能让我们保持独立理性的思维,而不至于在盲目的民族情绪中成为蠢货。
连指导员都算命了你们还不给点面子?当然、少了臣刚、董路、孙楠、不能给五星。
八一厂居然会拍好看的片子。
居然是八一厂拍的
非常意外,赵葆华究竟在家里上了几柱香。台词有意思,还有一些八一厂老片梗,黑白影像、方言诨话两杆大旗舞得猎猎响。月亮上有嫦娥,就是缺了三间瓦房。
说悲喜剧 从头到尾光悲了 没笑点 想艺术 又太平铺直叙 咯吱人一样失败
荒诞的黑色幽默,还可以,能看出用心
真是不错的电影,这么好的电影让后期宣传耽误了,笑点一点不尬,而且很有新意,即讽刺又幽默
知道自己不算阅片无数...但是这个电影无论从节奏,流畅度,可观赏性,演员的表演,都属于上乘.....不矫情,不做作...毕竟就算电影发展到现在,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玩的了黑色幽默,拍的出意味深长……
八一版《乱世儿女》。谁能告诉我这个片为毛评分这么高吗?不是王毛,难道是五毛?
6.8.凌厉、机敏的感觉还是有,但在故事上还是安排的有些粗糙了,比如人物的转变显得流于表面。但这种粗糙的质感特别适合表现战争的残暴,优点缺点还是特别明显的。
影片以抗日时期孙殿英三易其主为大背景 聚焦在小人物身上的荒诞与悲剧故事
小成本,有亮点,三星半。
比一般抗战片强
镜头晃得我想吐,是谍影重重导演拍的吗?
难看,黑白的,演员颜值低,故事也没意思。
八一厂佳作,国产片遗珠。剑走偏锋的抗战片,惊喜程度大体与《唐人街探案》相当。
这才是国产片良心,故事非常完整。而且有《鬼子来了》的影子,惊喜。
最后没跑减一星
看起来很差的一部片,却意外的好看。荒诞中带点辛辣,八一制片厂拍出了一部带有浓郁独立风格的抗战电影,大写的意外。
黑色荒诞,就是结尾过于主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