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答案原本写在电影进行一半的时候,垂垂老矣的夏洛克·福尔摩斯讲到与华生的疏远,华生的去世,以及没有说出口的道别。
此刻,这部电影带给我的全是绝望。
存在我心里的大侦探福尔摩斯,不是贝克街亡灵里工藤优作的投影,不是复活在21世纪的卷福,不是神挡杀神的小唐尼。
他一直在插画中与宿敌莫瑞亚蒂对峙在莱辛巴赫边缘,而他的挚友华生,正不顾一切地赶来,却最终只能找到他的遗书。
这本应该是英雄福尔摩斯与其挚友华生最完美的道别。
然而在电影里,福尔摩斯在华生逝世后仍然孤独地生活了三十多年。
英雄被解构,完美的道别并不存在,每一个人的人生都总是充满悔恨和遗憾。
但看完结局,却不能说这电影是简简单单地讲美人迟暮,英雄末路。
男孩的康复代表新生和希望,片尾的祭奠代表回忆和原谅,说到底,这个被归类到悬疑剧的电影,就像王家卫被归类到功夫片的一代宗师一样,连骨子里都是文艺。
最具文艺范儿的福尔摩斯。
迟暮之年的老福虽然记忆衰退,行动迟缓,却在管家儿子的帮助下回忆记录自己的过去。
这样的老少搭华生是会不嗨森的。
简单又不简单的故事,在反思过去整理回忆中重新诠释并丰富了我们所不了解的福尔摩斯先生的一面。
走下神坛的天才,传奇终究归于沉寂。
遗憾和愧疚占据了曾经的骄傲,感情是一种致命的弱点,而你也终于未能幸免。
没有人可以倾诉分享,就连思维也在渐渐消逝,字里行间一颦一笑俱是失落与不甘。
舒缓的节奏讲述着死亡和绝望,还有那无处寄托的孤独。
处处心碎。
这应该是众多福尔摩斯系列影视剧里最不像福尔摩斯的了,至少是观众熟悉的那个福尔摩斯。
在少了潇洒风流、绝谋奇断,少了险象环生、扣人心弦后,93岁的福尔摩斯英雄迟暮,心有归处。
似乎影片拍的并不如原小说《心灵诡计》跌宕起伏。
几段故事都波澜不惊,略显平淡。
好像波峰波谷的一条线,高低差有意被导演拉的平直。
可能小说家还是想继承柯南道尔笔中的神探风华,不甘让老福尔摩斯就此离去。
但导演似乎更懂得老头儿的内心,因为“华生写的那些探案小说里的人根本不是我”。
于是即便是玻璃琴案的真相大白,日本之行的另有所图,还是最后少年被蜂蛰的应对处理,都伴随着平静缓慢的背景音乐,老福尔摩斯不起波澜的脸和暗色调稠滞的画面,本应涌起的高潮被化于平阔深邃,犹如奔流入海。
这才是老年人的心态,尤其是高龄老人,并且是英雄一世的高龄老人。
它需要一种种豆南山下的超然,一种乘桴浮于海的无谓。
生活在青山绿水中,几间木屋,有女管家照顾并且时而固执、挑剔、怄气;有小孩子陪伴,可以偶尔教导、传授、交谈。
没有比这更安逸更适合养老的地方了,不知是大不列颠人口稀少还是老爷子真壕,这么块儿风水宝地,世外桃源,还离医院近(救护车一会儿就到),要是搁在中国,价值几何啊?
所以,最后的老福尔摩斯用鹅卵石摆了个圈圈,双手合十,跪拜天地,祭奠着那些生命里最重要的人。
——如今的他只愿归隐乡间做一个养蜂人,努力记下几十年前曾逼着自己忘掉的回忆。
前年春节前,家里发生了件大事。
我80岁的外婆在起床上厕所的路上摔倒了,送到医院,险些病危。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外婆脱离了生命危险恢复了正常体征,但仍然每天大小失禁,本就不太灵光的脑袋彻底糊涂了,谁也不认识。
简单来说,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医院通知家属,医生的职责已经尽完了,要求家属尽快办理出院手续。
外婆有四个女儿,在如何处理外婆这件事上,勤勉能干的大姨和精明节俭的二姨产生了巨大的分歧。
大姨觉得应该把外婆接回家住,由护工和女儿们轮流照顾。
二姨则认为照顾外婆无论金钱还是精力的花销都太大,应该送到养老院,由那里的专人照顾。
即便当时我们所有人都以为外婆没有一年半载好活了,二姨的这种态度仍然刷新了我们的三观。
三姨和我妈从小都不是爱作主的人,因此在我们几个小辈的支持下,大姨获胜,全家把空置了多年的一套靠近医院、上下不用爬楼的房子收拾了出来,把外婆接回了家。
为了照顾外婆,和表姐、表姐夫生活在上海的大姨夫妇带着我两岁的小外甥一起回到老家。
我妈负责洗衣买菜做饭,大姨负责吃喝拉撒全天候地伺候外婆。
这边是瘫卧在床上,每天对着空气说话,偶尔还把马桶当脸盆的外婆,那边是满地乱跑、十分钟就自学成才掌握ipad基本操作的小外甥。
我生命里第一次体会到什么是生命的交替。
福尔摩斯先生聪明绝顶,他可以仅凭观察一个人的外表就知道他是什么人,他从哪里来,他要到哪里去。
无论有没有华生医生把他的经历写成故事,无论他戴不戴猎鹿帽,无论他抽雪茄还是烟斗,无论他住不住在贝克街221B,他都是一段传奇。
生活里处处充满传奇,传奇却并不是生活本身。
93岁的福尔摩斯先生老态龙钟,医生给的日记本上画满了代表遗忘次数的圆圈。
30年来,他养蜜蜂喝蜂王浆企图延缓衰老。
后来,他又千里迢迢去往日本,因为他听说那里有一种神奇的辣椒可以减慢记忆衰退的速度,让他保持年轻时的高效思维。
他看起来就像每一个临终前的老人那样畏惧死亡,然而真正笼罩着他的并不是死亡,而是长久的孤独。
这份孤独以一男一女两个人物的形象出现。
30年前,福尔摩斯先生受托跟踪一位被他丈夫称为中了玻璃琴诅咒的妇人。
他及时发现了妇人的自杀企图,劝她回到丈夫身边。
然而他判断失误,妇人在他面前倒掉了毒药,转身又选择以卧轨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同一时间,福尔摩斯先生的哥哥麦考夫向他引荐了一位日本青年,青年决定在英国定居为王室服务,因此他需要给家人寄信说明情况。
在福尔摩斯先生的建议下,青年告诉妻儿他将不再回国。
这封信改变了一个家庭的命运,青年的儿子刻苦学习,他熟练掌握了英语,假扮成福尔摩斯先生的粉丝与他通信,邀请他到日本采摘神奇的辣椒,为的就是搞清楚福尔摩斯先生到底对父亲说了什么,促使父亲抛弃了自己和母亲。
两件事的关键信息都被福尔摩斯先生遗忘了,不是因为岁月,而是因为内心的抗拒。
天才都是孤独的,年轻的福尔摩斯先生享受自己的这份孤独。
当先是失去孩子、再是失去爱好,最后对婚姻彻底失望,陷入无边孤独的妇人邀请他分享孤独的时候,他感到被刺痛了,他不承认自己的孤独是负面的,他拒绝了一份双向的拯救。
最终,妇人死了。
当日本青年找到他的时候,他笃定孤独可以让这对父子双双收获成长。
最终,孩子的确成长成了一个外人看来优秀的男人,但他的内心却已经早早衰败。
孤独是一层看起来无比坚固,实则一戳就破的外壳,里面装着一颗渴望被爱、被需要的柔软内心。
于是站在福尔摩斯先生对立面的人物,管家的小儿子出现了。
他顽皮、好奇心强,每天缠着福尔摩斯先生继续写故事,每天陪福尔摩斯先生照顾蜜蜂,甚至还在福尔摩斯先生的影响之下试图调查蜜蜂离奇死亡之谜。
在这个要么觉得福尔摩斯就应该戴猎鹿帽抽烟斗,要么巴不得他早点入土好开始新生活的世界里,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孩子,却成了福尔摩斯先生生命里最后的救星。
他坦然地说出了对孩子的喜爱和在意,他终于承认了自己生命里那些错误的自命不凡和不可一世,他也开始感激哥哥、华生医生、哈德森太太们对自己的照顾和帮助,他把庄园留给了管家和他的儿子,邀请他们和自己一起度过最后的岁月。
现在,他终于不再畏惧死亡了。
在大姨的口中,外婆是我们家的传奇人物。
为了照顾生病的外公、没有文化的母亲和5个弟妹,18岁的外婆嫁给了跟随解放战争队伍来到我们那座小城的小军官外公。
19岁,她从麻将桌直接去了医院生下了大姨。
靠着全国大规模扫除文盲的活动,外婆学会识字写字,还学会了会计的本事。
上班之余,她还自己做些小吃到街边贩卖。
就这样,外公和外婆两个人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养活了一大家子人。
凡事从来不低头的外婆活到80也没放弃和老天爷较劲。
短短几个月之后,妈妈给我打电话,说你外婆现在可以自己吃饭上厕所了。
等我过年回家,她竟然一顿早饭能吃五个牛肉包子。
看着一老一小吃的带劲的样子,我相信生命真的可以互相哺育。
(芷宁写于2015年11月6日)以虚构的93岁高龄的老年福尔摩斯、多重嵌套的故事,试图解构一个相对“真实”的福尔摩斯,大概是改编自米切·库林小说《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的影片《福尔摩斯先生(Mr. Holmes)》的创作主旨,就影片最后的完成效果而言,这一点似乎做到了,只是这个观影过程,看得人唏嘘不已。
加西亚·马尔克斯说:“一个幸福晚年的秘决不是别的,而是与孤寂签订一个体面的协定。
”于福尔摩斯先生而言,孤寂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问题,在片中他曾言:“我一辈子都很孤独,但智慧补偿了我。
”然而,当聪明智慧如他也不得不向肉体的日益衰老臣服,不得不在袖子上写下名字以防止自己忘记怎么称呼对方,试图捡拾一件东西都会跌倒时,之前所有的一切,荣耀、辉煌、成绩、偏执、失落乃至遗憾,都像是浮云……在一种庄穆深沉氛围的映衬下,影片整体被呈现得精心雅致,很多场景都极具美感,叙事则层次分明,架构清晰,通过多层虚构故事的适时介入,令观众们了解到了一个不同于侦探小说中的那个举世闻名侦探的福尔摩斯,并且了解到让福尔摩斯隐居田园、甘当养蜂人的缘由。
当年的那起悬案,案情其实并不复杂,但这起案件恰恰成了福尔摩斯人生中的最后一次侦探历险,因它触及了最深层次的灵魂交流,以及内心深处比悔恨和遗憾更为深远的部分,也是从那一天开始,福尔摩斯先生开始真正的老去,一如约翰·巴里摩所言的:“人不曾老去,直到悔恨取代了梦想。
”。
在这一版的解读中,人们可以看到,没有正式出场的华生更像是个曾经的合作伙伴,其实并不了解福尔摩斯,或许说并不愿去表现地理解,他笔下畅销小说中的福尔摩斯只是一种可售的商品标识,而他似乎更愿意让这种“雾里看花终隔一层”的误读延续下去。
真正了解福尔摩斯的,恰是让福尔摩斯停止了侦探脚步的那位聪慧且不幸的妇人。
伊始,看到故事中设置了罗杰这个聪慧孩童的形象,估计很多观众都猜到这是用以打开福尔摩斯的心结、完成救赎的,结局虽不出意料,但过程足够细腻丰富,足以撑起老年福尔摩斯的自省历程。
当他说出:“如果一个人能很幸运地在这个世界上找到归宿,那么他那孤独的灵魂也能安息了”时,相信纠结痛苦了太久的他终于释然了。
伊恩·麦克莱恩出演了颇有演绎难度的老年福尔摩斯先生,并将其内心世界断断续续的梳理过程呈现得详尽妥帖,令人信服。
当看到老人面对衰老和死亡的威胁,所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和挣扎时,观众难免心中落泪。
莎士比亚说:“我们的本质,像梦的本质一样,我们短促的一生,不过是一场睡眠。
”只是有人的梦丰富多彩一些,有人的梦苍白无趣一些罢了。
当睡眠结束时,梦就该醒了。
(杂志约稿)
本片改编自一本叫《心灵诡计》(A Slight Trick of the Mind)的小说,而不是《福尔摩斯探案集》里的任何一个故事。
但本片和《福尔摩斯探案集》有着穿越时光的联系,还和我曾经的阅读体验有紧密联系,所以我个人看完这部片子是很有感触的。
一头雾水?
听我慢慢道来。
小时候阅读福尔摩斯,往往醉心于故事的中段,因为那是最紧张、最刺激的部分,揭开真相的过程让少年人的好奇心得到极大满足,而开篇福尔摩斯先生和华生医生在房间里吞云吐雾、论证古今(也只有在求助者慌忙闯入之前才有此闲情逸致),以及故事的结尾,在真相面前当事人放下执念,温情释放,这些部分的描写,我往往不耐烦,快速跳过,现在想来,一是因为当时自己心浮气躁,二是发自本能的拒绝接受这种感性的成分(类似于一个严谨拘束的人抗拒真情流露,认为那是一种肉麻),从而忽略了小说中这些很值得回味的部分。
那时的我不知道,如果把整部小说比作一碗外婆红烧肉,那这些部分就是勾的芡,润了肉色,添了香味,是这道菜不可或缺的组成。
而这部电影,便让我这样的读者充分意识到了“勾芡”的动人之处。
在以往的影视作品中,福尔摩斯先生往往作为一个极其犀利的人物而存在,他话多,固执,喜欢一个人办案,并且在案情大白之前喜欢将所有人都蒙在鼓里,总的来说,以往的福尔摩斯先生都是纯正的老派绅士的形象(虽然原著中他对拳击、击剑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极高的造诣)。
到了盖里奇的镜头下,福尔摩斯先生成为一个身材敦实的格斗高手,并且像成龙一样爬高爬低,在漫天火光中闪跃腾挪,揍得坏人满地找牙,真是书生会武术,流氓挡不住,相形之下华生医生就沦为了陪衬,靠和福尔摩斯产生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来维持存在感。
英剧里的福尔摩斯成了一个引人宠爱的大男孩形象,和谢耳朵有颇多相似之处,并且他比较多的被称之为夏洛克,而不是福尔摩斯先生。
这部剧给这个经典的角色贴上了时尚和孩子气两大新标签,这有点肤浅,不过卷福的英伦范儿也让这个角色多少回复了几分书卷气,相比之下唐尼版本的福尔摩斯就太市侩气了。
这些形形色色的福尔摩斯各有特色,但和本片比起来,则都显得流于表面和商品化。
本片着眼于福尔摩斯先生的晚景辰光,通过生活的细节和他对最后一案的回顾,将福尔摩斯先生从偶像拉回到真实状态,简言之,如果史上真有福尔摩斯先生其人,本片让我相信便是片中展示的这般模样。
要做到这一点,细节至关重要,这便回到上文所说的原著中的“温情”时刻。
本片给我的感觉是聚合了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当然,不是内容,而是那种温暖的感觉。
它不是简单的组合细节,而是通过老头(福尔摩斯)对过往点点滴滴的怀疑和反感(如对华生医生在小说中将他包装成一个戴着大帽子、叼着大烟斗的偶像),来唤起我心中对小说细枝末节的感性回忆,而片中的小男孩(罗杰)和日本人(真田广之)以及从老头迷雾一般的记忆中渐渐走到眼前、渐渐变得清晰的安女士(最后一案的女主人公),慢慢消融了他的怀疑和反感,最后让他感悟,那些在他漫长的探案生涯里常驻或短暂停留的人们,都曾经以各自的方式或多或少地给予了他友情和关爱,他曾经有很多次机会卸下自己高冷的逼格,和普通人一样开心大笑、促膝倾诉,但他没有,导致年老之后陪伴他的只有孤独——如果小男孩罗杰不治而亡的话。
所以最后看到他用石头代表每个人摆成一圈,他在中间跪拜的时候,我心里非常感动,那不仅是福尔摩斯先生自己找回了一生最重要的东西,我也仿佛站在了一片光亮中,这些光由很久以前我阅读的原著里那些吉光片羽的温情瞬间组合而成。
这是本片的价值所在。
他丰富了福尔摩斯的人物内核,说人话就是“走心”了。
在此基础上,导演以高明的手法将三个故事组合在一起,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慢慢延展,仿佛杂花生树一般迷而不乱,使这部文艺气息浓郁的影片仍然保留了一丝探案的氛围,虽然不多(基本感觉不到原著中的那种紧迫感),也具备了足够的可看性,所以即便是对文艺片不感冒的观众也会发现,这部最文艺的福尔摩斯电影一点都不枯燥、不乏味,而伊恩迈凯伦爵士精彩绝伦的演技更是让影迷叹为观止。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值得细细品味的文艺版“福尔摩斯”,所有读过《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人在观看完本片之后,或许都会发现福尔摩斯先生从而如此贴近自己。
欢迎V信关注[野评人]。
看到结尾,这个老人跪地向天祈祷…而如果将这个老人与福尔摩斯这个名字重合时,顿时一阵尴尬涌起。
我想说,我们应该面对衰老,失忆,迟钝…但没必要用心中那个代表着聪明、勇敢、无所不能的生命形象为代价。
想起同是英伦偶像的丘吉尔,在垂垂老矣之时,只要看到有相机镜头对准他便会于瞬间回复强悍的神彩。
真实世界的人物尚且如此,艺术创作中的人物又何必衰弱至此。
我相信,丘吉尔的镜头感并非仅为出于私心坚持自己的伟岸形象,他知道自己也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形象,并且可能是永远的。
就像电影中所说,人生真的很孤独(仅认同这一点)。
所以,有一些精神形象是不会老去的,他们应该永远年轻在那些并不惧怕孤单的时光中。
真的没必要说破我们都知道真相的谎言,那是毫无意义的行为。
三星给福尔摩斯这个名字,一星给甘道夫,剧本不给星。
出于一个小时候被福尔摩斯占满课桌下偷看时光的书迷的角度,这故事真的令我喜欢不起来。
故事性很薄弱,三条线的穿插基本靠爷爷的睡梦和苏醒之间的交替硬联系起来。
几乎没有悬念设置,推理也显得牵强。
这真的不是一部值得推荐给想推理迷福尔摩斯探案迷的电影,我期冀的福尔摩斯从来不是这样。
然而我哭了,单纯地为了一个迟暮且疾病缠身的老人。
伊恩爷爷的演技无法不令人惊叹,他时不时抽动的嘴角,梦中惊醒后茫然的目光,从床上摔下时痛苦地抽搐却动弹不得的无力。
他卸下了所有旁人加诸在他身上的光环就那么直白地衰老在你面前。
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过于敏感了,影片里每到否定电影中、人们想象中福尔摩斯的形象时,我就听得格外清晰。
当他说他注定终身孤独,当他要求Roger去道歉,当他说他后悔,我都为这些语句而难过。
而当他急于在女管家面前解释他在乎Roger却言不尽意最终跪下抽泣时,我终于被击溃了。
这真的太伤人了,这个在你面前不停忏悔的老人,这个在孤独包裹下颤抖的灵魂,居然是福尔摩斯!
他怎么可以是福尔摩斯!
但这里他真的就是,老迈的、迟缓的,带着深重的悔意和深刻的无能为力,孤独地惩罚自己的,福尔摩斯。
而影片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小演员了,尽管他浓烈的眉眼像极了托马斯桑斯特,可是出色的表演并没有让我在看电影的时候太出戏。
他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太在情理之中。
因为我们就是他,就是这个执拗地崇拜着福尔摩斯的少年。
他试图靠呆在他身边捕捉描摹他生活的点滴来满足自己心里对这个被奉为神砥的大人物的所有想象。
他读他的故事,他学他的行事,他靠攻击自己的母亲坚持自己的“正义”,这是他捍卫他的方式。
他甚至没有想过去计较自己对于这个人是什么样的分量,他最好也不要知道,这个老人曾经恸哭,为他可能永远都无法醒过来而那样失措无力。
很感激Roger,感激他给他这样细腻和纯粹的陪伴,感激终究是有一个人可以给他孤独的疮口上涂药,感激他,是那么年轻,这样就可以陪他很久很久。。。
这真的就是一个孤寡老人萧索却仍带有慰藉的晚年故事。
就像电影里说的,如果我们把他推上神坛时没有过问那是不是他本来的样子,那么现在把他推下神坛,是不是依然也只是什么人想象中他的样子,想象他天才一生却冷情寡淡,让他暮年反思和自省过往后归于一个常人对情感的需索和肯定。
尽管我很质疑导演选择这样一个故事是不是有某种再牛叉老了也都凡人一个的险恶心理,尽管我心里还是坚守着自己固见中的福尔摩斯,但我依然推荐这个故事,给这个孑然一身、深省悔悟的老人。
如果神坛之下是这样一个你,接受一次又有什么关系。
(不想从原著粉的角度随意批判什么,也不想进行技术性的分析。
只是想从一个纯观影者的角度出发谈一点体验。
)美国第二天上映,但是洛杉矶没有几家影院在放映这部片子。
去看的时候下着大雨,买的下午四点多的票,本想去七点钟两位主演的现场Q&A,可是票早就卖光了。
一到影院还是被惊呆了,70%的观众都是爷爷奶奶级别的,甚有带着孙子孙女来看的,这是我从未遇到的体验。
待影厅满席,我前后左右都已是白发苍苍却大多衣着入时的老年人,也许年轻时就是Ian爷爷的粉丝。
就连正片前的预告都是符合老年观众口味的电影trailer,和AMC此类的电影院的预告播放套路完全不同。
我这才意识到,剧中的福尔摩斯,和在座的很多观众一样,不过是一个步入晚年的普通人。
从这一点上来看这部片子早已脱离了原著。
从前那个脊背挺拔思维敏捷的侦探早已是过去的侦探了,现在他93岁,经历两次世界大战,在乡下养蜜蜂,饱受记忆衰退的痛苦,孤身一人,行将就木。
人人喜爱的都是那个年轻的侦探,这么些年来影视剧里面侦探的形象越来越年轻,越来越讨年轻观众的喜欢。
大概不会有人想到,侦探也会老啊,也是个普通人。
也许观众们愿意看到的只是他的头脑和身体都处于巅峰的时期,那时的他接近所有人期待的完美状态:冷酷、高傲、洞察力高得吓人。
我诧异于原小说作者让福尔摩斯活了这么久,久得让人诧异,活过了他身边所有人。
而他的衰老对于把他神化的旁观者来说是一种长期折磨。
所以人们开始改造他的故事,继续把他神化,忽略他在他们身边继续老下去的事实。
他变成了一个永远的、僵硬的符号,没有人关心他到底是不是还活着。
电影中,老阿福每一天都在变得更老。
他记忆的黑洞一点点吞噬着他清晰的思维,双腿无法支持起自己的行走,总是突然睡着,从床上摔下来,焦虑和恐慌吞噬着他。
他失去了所有那些重要的人,就连自己引以为傲的记忆也在背叛他。
我不知道在座的有多少观众内心是产生了共鸣的,有多少人也在恐惧,自己到了那个年纪,是不是也要这样痛苦地苟延残喘。
他终究与一个孩子成为了朋友,也许那个孩子唤起了他自己童年的影子,也许是他只需要一个伴儿,让自己不再那么孤独。
更多的是,Roger每一天都能唤起他过往的记忆,一点一点的累积起来,找到自我放逐的理由。
老阿福一直在抱怨华生笔下的自己不是真实的自己。
没有戴过deerstalker,不抽烟斗,喜欢雪茄,案子不是那样的结尾。
这个电影,作为虚构,制造了一个虚构中的真实,而这个真实中又存在着虚构。
到头来确让人惊讶的发现,我们像观看一个历史人物的传记片一样,老阿福好像就真实地呼吸过,在白色悬崖下面养过蜂一样。
当老阿福坐在电影院里看讲述自己故事的电影,笑着摇头时,这个93岁的福尔摩斯突然变得真实得让人怀疑他到底是不是柯南道尔创造出来的小说人物。
他的情感在这样的晚年突然全部涌现出来,他从未变得如此有血有肉。
他后悔于自己年轻时的残酷,为了理性与逻辑伤害他人。
他或许撒下了这辈子第一个善意的谎言,也许是良心不安,为了减轻自己的折磨。
他不会变得更加高尚,依然刀子嘴不饶人,可是在小男孩面前温柔得像只老猫。
当他开始思索过往人生的时候,在这个年纪,我们总算了解了他真正的一面。
看完电影出门,门口竟然围满了等待的观众,应该是为了等待下一场Ian爷爷的现场访谈。
依然全是老年人,眼里闪闪发光似的激动着,和那些年轻的粉丝没什么区别。
总归会老的。
福尔摩斯在一些改编作品和同人中被扣了一个“高智商没人性”的人设。
人设就是要极端,有记忆点,这样才能爆。
《神探夏洛克》里的福尔摩斯就有类似的人设,但与原作可以认为是平行时空,还可以接受,也足够有趣,已经是个新的福尔摩斯了。
然而《福尔摩斯先生》中的却是个基于平行时空人设的老年福尔摩斯,用一个故事去讲他老年迟暮的唏嘘。
问题是,这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这就是原著中的福尔摩斯可能有的结局”的印象,让人对原著的福尔摩斯产生误解。
原著中的福尔摩斯没有那么夸张的冷酷没人性。
读完原著,我对福尔摩斯留下的印象更多是对真相的执着,对正义的热情,以及不惧危险的勇气。
他在可怕的案件里保护过很多人,受过很多伤,也曾经放过过值得同情的凶手,他在和莫里亚蒂的决斗里也讲过他为什么而战。
他清楚爱情会给他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所以他主动放弃了去拥有爱情。
他并不是什么都不懂,他只是觉得大脑容量有限,一些小事不必记得而已,比如新闻里有什么最新八卦。
但并不是不近人情,恰恰相反,他是极具人情的,才能持续坚持做他在做的事情。
这部电影,真的令人生气😡
老先生的老年故事,真心无法接受。二刷
文艺
这样的设定太赞,1947年的福尔摩斯故事,此种色调,此种时代背景,孤独、优雅的作风,可惜配了一个无聊的烂故事,这么无聊的故事甚至不值得如此大费周章地拍成电影,技术水准低下,剧情勉强,这种情节穿插的叙事方法也是许多导演用剩下的过时货。全片看似花哨,实则毫无内容,十分肤浅。
3.5星都给sir ian
保留了福尔摩斯的探案元素,却很好地把融入到了本片自身的风格中,节奏一致且优雅流畅,小演员和妈妈,就像乡间的绿草和鲜花一样,给英雄迟暮的哀伤基调中带来一丝清新和阳光。
一部合格的文艺作品,服饰道具精良,摄影配乐也恰到好处,表演也够好,但就是故事冲突不够。Ian的老年斑显得英雄迟暮,也是一样需要面对自然规律的普通人。
悬疑成分接近于0,却是最最文艺的福尔摩斯。这位侦探有过太多传奇,Bill Condon只选择让垂暮老人沿着记忆的林荫小径,完成所有伟大灵魂在离去前都会做的一件事:自省。 如“时时刻刻”一样精致优雅的故事,爷爷的老人斑和本色表演看得我悲从中来555
当神探因为年老和衰弱而被迫卸去光环,是这世间最悲凉的一幕。
93岁的福尔摩斯老先生~
广岛,伦敦和郊外三条不同的时间线,被处理地很流畅。几乎没有推理剧情,关于福尔摩斯的的最后一个案件,福尔摩斯晚期对人生的反省和思考。惊喜出现在贵妇的音乐老师。给三个词:蜜蜂,玻璃,罗杰,你也可以写一个自己的故事。
我能容忍福尔摩斯老年痴呆,说日语,容忍对战后日本表现出不合时宜的善意,容忍琐碎的家庭感情,但无法忍受剧情的支离破碎。不,再绅士也不行,不不不,Ian 的老年斑再性感,也不行。
如果没有福尔摩斯的噱头完全没得看。如果说是围绕福尔摩斯的番外或者任何东西来讲,把他的优点都给改了还有啥看头。
胡改福尔摩斯。福尔摩斯是个气势磅礴的人,怎么会这样畏畏缩缩。
导演烂、故事烂、风光片,真实历史人物才需要拉下神坛,文学虚构人物拉你妹的坛啊,3星是给福尔摩斯这名号的,原著福尔摩斯高智商高情商,不会嫌弃华生不懂自己。华生长期无私而忠诚陪伴才是无价之宝,智商反正福已经横溢了,再说高智商如麦克罗夫特能陪多久,半个月吗???
老年版的神探夏洛克,缺少了华生,却有小男孩的陪伴
还以为是悬疑片呢,搞半天是老头的自我救赎。
寻找情商记。。。
人性并不遵循唯一逻辑。福尔摩斯的结尾大多都是理智回归情感,
=
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