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总想有这样的机会追随一位大人物,学习他的说话、工作甚至眼神等细节,希望能够成为这样的一个大人物。
遇上大人物是需要缘分和机遇的,不管怎么说鲍伯是个幸运的人,能够追随杰西这样的大人物。
回顾一些名人的成长,相当部分都在从追随名人逐步成长起来的,比如张五常、张维迎、郎咸平,商界比如李一男之于任正非,比如孙宏斌之于柳传志。
现在不过是历史的重演。
想起大一、大二的时候,不想参与所谓竞选之类的活动,只是在大二的时候因为活跃被班长要求担任文体委员。
那个班长很强势,口才好,人品却不如何高,但那时我也只是低头做事,并对他抱有一些所谓正直的幻想,一定程度上我是个追随者。
大三,他胜任学生会一把手,在他的推荐下,我担任班长一职。
李一男大学毕业后加入华为,后提交一份建议书,两天时间升任华为工程师、半个月升任主任工程师、半年升任中央研究部副总经理、两年被提拔为华为公司总工程师/中央研究部总裁、27岁坐上了华为公司的副总裁宝座,从此成为任正非的左膀右臂,与任正非的关系胜过上下级,更似父子。
孙宏斌从某事业单位辞职后,加入联想,很快便成为联想企业发展部主管,分管联想北京以外的所有业务。
而柳传志也暗地里把其当做接班人来培养。
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大家说起工作的时候,总是把工资高的、名气大的公司排在第一位,然后是公务员之类的;进入社会后,谈起工作,总不会忽视给领导当司机这样一个好职位,然后会接上一个领导要离开岗位给司机谋了个好职位之类的故事。
司机要跟随领导出去办事,有很多的时间去接触领导,或者领导会有意无意的问这问那,学习的机会一大把,发挥的机会更是一大把。
而司机为领导办事是不分私事公事的,因此总有很多领导的秘密在司机哪里。
有一天领导要走了或者时间久了,领导要找一个能够信任的人做某件重要的事情时,一定不会忘记司机的。
鲍伯通过努力,跟随了杰西一段日子,跟他去酒吧、谈生意、吃饭、生活,注意杰西的说话的语气、待人的方式、看人的神情。
有一天杰西问他:你是想成为我还是想替代我。
大三担任班长第一件事就是班费问题,大二收了班费没做一件事情却已经没有费用了。
于是便与他沟通,希望他能私下简单说明,只要我们能够解释就OK了,毕竟此事可大可小。
三次,私下沟通的结果是他完全不理我;后与班委会沟通后,告知班主任,希望通过班主任施压,然后私下处理,结果是他找我装可怜或是恐吓;最后开班会,他当众解释,当然他的名声扫地。
从此他对我记恨于心,在学生会一把手的位置为难了我很多次。
这辈子都不会成为朋友了。
2000年李一男响应任正非创业的号召,从华为拿到的价值1000万元的设备北上创建港湾网络,并逐步发展成为华为的竞争对手。
2006年6月,华为收购港湾网络,李一男回到华为,任首席电信科学家、副总裁。
期间的恩恩怨怨好比电视剧。
在李一男回到华为后虽然身居要职,却基本上被架空了,无法参加关键决策。
直到最近出任百度CTO。
李一男与任正非的种种事情目前还无法洞悉全部,只知道二人性格相似,当年李一男要离开华为时,任正非极力挽留,收购港湾也是又爱又恨。
1990年,孙宏斌分公司开到了全国,而个人越来越张扬,与李一男一样不懂为人处事,且一手把控分公司的权利,分公司与集团的矛盾越来越尖锐。
柳传志从香港赶回北京,希望通过沟通缓和矛盾。
孙宏斌年少得志,没有选择柳传志,并做了不应该做的事情,最后被判入狱四年。
司机也有翅膀硬的时候,也有这样那样的欲望,也会惹是生非,而他手里也总有领导那么些私事,也可能得到领导的信任出任要职,……鲍伯背叛了杰西,因为杰西太高大,因为鲍伯希望被赞赏被欢呼获得荣誉,遇上鲍伯背叛了杰西,枪杀了杰西。
若干年后,鲍伯开始忏悔,开始怀念,……被枪杀。
历史总在出演,今天的故事总能在昨天的日记里找到相似的脉络。
我还年轻,还在渴望遇到一个大人物,跟随其左右,然后发迹。
哎,可能去给领导当司机比较现实:先要买辆车,然后靠个驾照,然后过五关斩六将终于能给大人物当司机了,然后学习,然后某一天领导说这个项目你去做吧,然后某一天撂倒领导。
===========================================================个人思考:一、追随者1、别人都说,跟个好领导很重要,能追随一个大人物是很幸运的,但还是要分别是非;2、能力固然重要,情商更重要,一则避免张狂,二则避免心理变态——生活在大人物的阴影下;3、目光长远些。
二、大人物1、在破格提拔和揠苗助长间找到平衡点,能力也许够了,但沟通、团队精神在管理中同样重要——现在对骨干的培养有时候用到折腾的方法:突然降职锻炼其稳定的心理素质;2、接班人培养是一件长久的事情,需要多方考察,给予发挥的平台,也给予磨砺的机会;3、在团队内部做好愿景管理,保证团队活力;4、如果要做英雄,死的时候要刻骨铭心具有流传的效果;如果从商,走的时候低调洒脱些。
My love said she would marry only meand Jove himself could not make her carefor what women say to lovers,you'll agreeOne write on running water or on air.这是团伙中的某人在那次对他们其中所有人都影响深远的抢劫行动之前吟出的诗句。
诗句总是显得深长悠远,和这个片子一样,片长有些恐怖,平淡无奇的旁白,时而穿插着回忆,这就是上映之前让人期待,上映后则反响寥寥的刺杀神枪侠。
似乎在努力营造一种史诗一般的氛围,让人有点想起燃情岁月,其实除了James和Frank,其他的同伙充其量都不过是些胆小的小混混,即便这个Bob也是一样,最后杀死James时,也不过是在他擦拭一幅画的玻璃的时候,从背后偷偷的开枪而已。
难怪要被人人唾弃。
影片的音乐确实要赞一个,把这种悲壮的气氛营造的很成功,大家都知道他终将一死,可惜不是战死在与人决斗中,而是死在同伴来自背后的按枪。
影片最后交代Bob的结局都用了近20分钟,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不过至少告诉我们,大侠就是大侠,无论怎么死的都有人去膜拜,而叛徒,死了之后则是无人问津,被人遗忘。
这种因为一个小事而牵扯出许多复仇的故事,让我觉得有些似曾相识,最后想了想,似乎有点美国往事的影子,至少,他们都很长……
我知道官方给Robert的定义是一个懦夫,他只敢在背后偷袭Jesse James,他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的生存,他不顾及道义,不顾感情。
可是这样的人又真的是懦夫么?
我知道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我也想通了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
我在思考,如果你为了所谓的道义,你为了所谓的名声,所谓的道德价值观,限制了你的想法,禁锢了你的意图,那又算不算懦夫呢?
就像我的朋友,为了爱,为了自私吧,为了追求自己喜欢的,死皮赖脸,厚颜无耻追逐一个女生。
尽管对方一再拒绝他,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他没有选择强硬的方式,他只是不停的在她周围打转,不停的让自己出现在她的生活之中。
一开始,我也是挺不屑于他的做法,我觉得很下尊严,根本他没有从理性的角度思考他们适不适合,根本没有去考虑他们将来的事情。
但是我慢慢也开始觉得他是勇敢的,他其实也值得尊敬,他可以放下所有,可以不顾世态的看法,只管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虽然很不理性,可是,他却真实的活在当下。
对于他的选择,至少我自己是没有勇气像他一样自私。
有时候那些足够自私的人,也不得不让人佩服。
所以Robert呢?
以我的观念,不应该用懦弱来形容他所做的事,不应该用懦弱来评价他的决定。
只能说他做的对还是错吧。
于他自己而言无论哪一种选择都是他自己勇敢的决定。
布拉德·皮特饰演的杰西·詹姆斯,是美国西部传奇的残影,也是人性黑洞的具象。
当兄长弗兰克离去,他的权威失去最后一道锚点,暴戾与多疑如野火燎原。
昔日领袖沦为阴鸷的暴君,用枪口丈量忠诚,以死亡测试背叛。
他不再是“侠盗”,而是一个困在自我神化牢笼中的困兽,用恐惧维系摇摇欲坠的权力图腾。
卡西·阿弗莱克与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福特兄弟,是这场精神绞杀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罗伯特(卡西饰)的崇拜如孩童仰望星辰,却在近距离凝视后窥见杰西的腐朽内核。
他怯懦的瞳孔里翻滚着野心与幻灭,最终将弑神行为包装成“正义的处决”。
查理(山姆饰)的笑声里藏着恐惧的颤音,兄弟情义与自保本能撕扯着他,成为悲剧链条上沉默的齿轮。
两人的表演如刀锋相抵:一个用神经质的低语剖开卑微者的扭曲,一个以克制的肢体演绎旁观者的溃败。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摒弃了西部片的快意恩仇,让镜头浸透阴郁的诗意。
雪原上疾驰的火车溅起金色火星,像杰西正在熄灭的荣光;烛光中晃动的面孔如同鬼魅,隐喻集体信仰的崩塌。
没有英雄与恶棍,只有权力异化下的人性雪崩——当崇拜者被迫成为刽子手,弑神者亦被时代献祭。
这是一场关于“凝视”的死亡寓言。
杰西渴望被神话凝视,却在追随者的眼中看见自己腐烂的倒影;罗伯特渴望被杰西凝视,却在扣动扳机后沦为被唾弃的“懦夫”。
枪声响起时,暴君与弑君者同坠深渊,唯余荒原的风声嘲笑人类对意义的徒劳追逐。
电影最后半小时里懦夫罗伯福特被杀与杰西詹姆斯的被杀如此相像而所享受的待遇大相径庭,充满了讽刺,也许杰西的死亡只是他自己的愿望,而给了罗伯福特一个实现的机会而已。
忽如一夜春风来,美片流行叫全名。
在奥斯卡赚得盆满钵满的老无所依中,演员和旁白们就开始操着弥漫着牛屎味道的西部腔,跩头跩脑的叫人家的全名,名字的叫法此刻似乎变成了比服装道具场景更好的时代背景指南。
无独有偶,懦夫罗伯特福特行刺杰西詹姆斯。
看看吧,片子还没开始,名字就开始卖范儿。
这部电影拗口的名字里,提供了一种貌似简洁明快的判断,杰西是英雄,罗伯特是懦夫。
然而如果真的用这种直读法去看待本片,未免就太过乏味了。
看到很多豆友都对这部片子多有评论,我搁笔多年,有些不同的观感,胡乱抛砖,娱人自娱。
此杰西并非英雄,彼罗伯特也非懦夫。
布拉德皮特是一个姜文式的演员,帅,有型,霸气十足。
到哪里都是万众瞩目的焦点,扭下屁股就能在四周画一个摄人心魄的气场。
从燃情岁月到搏击会,他扮演过很多各种类型的英雄。
加上大名鼎鼎的杰西詹姆斯本身就是历史上南方罗宾汉式的人物,所以很多人可能先入为主的认为,皮特扮演的杰西就是一个英雄。
与此相对的,凯西。
阿弗莱克扮演的罗伯特,还没出场,就被冠以懦夫的前缀。
整部影片中便活在杰西强大的阴影下。
他从小处处崇拜杰西,模仿杰西,甚至在斗胆杀了偶像杰西以后,还没能走出这样的阴影,被人嘲笑,被人刺杀,被人遗忘。
那些认定了杰西和罗伯特英雄/狗熊身份的同学多半是没有耐心看完全片的。
因为当你看到题目的时候,你就已经了解到你想了解的全部内容了,再花两个多小时去看正片,无异于谋财害命,自我屠杀。
而那些认真看完全片,由衷的感慨杰西英雄迟暮,罗伯特从小读英雄爱英雄学英雄最后画虎不成反类犬的同学,不由得让我想起葛优老师在某部电视剧里摸着曾明哇亮的脑袋瓜说出的一句台词: 英雄那,那就不是一般人!
可惜,这个答案似乎还有那么一点点令人遗憾。
其实,罗伯特就是杰西,杰西就是罗伯特,他们两个除却都有牧师的父亲,相同的身高以及相同的中间一个兄弟的名字外,还有太多太多的共同点。
比如对金钱和声望的贪婪,比如因为极度缺乏安全感而变得紧张猜疑嗜杀,比如他们在杀人的时候都无法正视对面的眼睛开枪。。。
比如。。。
慢着,用搏击俱乐部的谜底来解释这部电影,似乎有很多硬伤。
比如杰西的老辣和干练是罗伯特不具备的,比如杰西的最后放弃抵抗束手待毙的姿态和颤抖着开枪的罗伯特形成了英雄和懦夫的巨大反差,比如杰西身后有无数的人关注而罗伯特则只能靠贩卖他和杰西不得不说的故事来扬名。
这一切,如何自圆其说呢。
江山代有才人出,只是风气已不同。
英雄并没有迟暮,只是时代已经不需要英雄。
苟全性命于南北乱世的杰西詹姆斯,已经很难再扒上飞快的火车像骑上奔腾的骏马了。
使他放弃这无本买卖的并不是年迈的身体状况。
当统一逐渐被各方接受,战乱远离人民的时候,绿林好汉很快就要不吃香了。
杰西詹姆斯的算盘和当年杜老板的差不多,干一票赶紧消失,颐养天年去鸟~可惜天公不遂人愿,金盆洗手的杰西夜夜梦见蒙德公,天天被教育“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于是四处走访当年的狐朋狗友,看见人家露出点蛛丝马迹便疑心人家要害他,接着便做出些背后放黑枪这样不上路子坏名声的事情。
花开两朵,各表一只。
这边正当杰西为了铲除后患忙的不亦乐乎的时候。
罗伯特却因为英雄退伍而产生了长足的失落。
因为既然没有机会参加有组织的打砸抢暴动,那么自己天天在英雄身边耳濡目染,等待有一天取而代之成就一番功名霸业的机会也打了蛋花汤了。
在跟随英雄变成英雄的希望破灭以后,杀死比尔(哦不对,偶像)来成为英雄似乎就变成了唯一的选项。
于是,在那个芳草莹莹的下午,罗伯特扣动了班机,这是他第二次杀人。
和第一次毫不犹豫的抬手瞄准命中一样,他再次显示了作为一个英雄必须有的沉稳的心理和好枪法。
单从这点上说,他那个一直嘲笑他的哥哥就完全要靠边站。
罗伯特杀死了杰西,他幻想着自己终于成为了新时代的英雄。
可惜,那个人民群众对英雄喜闻乐见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英雄的不可模仿性并不在于他出生时天上有万道霞光地上有紫气千条,而在于属于他的英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杀死了杰西的罗伯特在短暂的高潮之后失落的发现,成为英雄的旧梦只有通过在舞台这个虚拟的世界才能重温。
他一次又一次的射杀杰西八百多趟,直到审美疲劳的观众在台下嘘声四起臭鸡蛋西红柿乱飞。
更有卖唱为生的流浪艺人拿他这个活着的英雄开涮,四处用半真半假的民谣招摇撞骗,坏他名声。
(窃以为这一段正是点题的高潮潮潮潮潮潮潮潮~~~~啊)罗伯特最终被人射杀了,他到死也没有成为杰西一样脍炙人口的英雄,杀他的人,无论出于什么目的,也同样不可能沾上这位尸体身价五万美元的英雄半点光。
到现在,你应该明白了。
讨论杰西为什么放弃抵抗从容就义已经变得毫无意义了,因为他即便不死,到此刻也必然落得一个无不同的下场。
说得玄一点,他早就看透并放下的这个英雄梦,被罗伯特信心满怀的捡起,如获至宝的捧在掌心,再被一阵时代的微风吹的无影无踪。
写到这里,再把大热老无所依拿出来做个陪村吧。
其实愚以为,此两部电影有着完全撞车的主旋律。
所表达的都是对特定社会/社会阶段的纪实性回顾。
刺杀一片的优点在于,虽然片中多次出现光线全灭的黑暗场景,但是导演并未将自己对于英雄的个人怀念凌驾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之上,一个产生英雄的时代结束了,对于怀有英雄梦的天才来说,这是噩耗,对于渴望安宁生活的百姓来说,这是福音,噩耗也好,福音也罢,都不因谁的好恶而有所转变。
象形之下,老无所依则无处不透露出科恩兄弟对于社会的兽性回归,秩序不存的种种不满,在不满之外,又似乎无法摆脱暴力美学的解决之道。
从镜头和配乐来说,刺杀也完全不输给老无所依。
如果真要说作为欣赏电影和参与评奖的不利之处的话,我列举几个因素如下:1.皮特星光太耀眼,妨碍主题。
2.故事在英美文化圈太耳熟能详,做颠覆性解读难度太大。
3.叙事诗式的描述方法已经如同旧日的英雄一样,不容于世了。
给剧情片培养的三分钟要看一个包袱,五分钟没有刺激场面就打瞌睡的观众已经很难有心情看到最后的高潮了。。。。
刺杀这部电影,虽然因为种种原因和小金人擦肩而过。
但是因其戏内扎实的功底,深邃而值得玩味的旋律,必将成为在未来站得住脚的佳片之一。
(想想关山飞度吧。。。。。
)晚3:25,于卫老家2米长的大床上。
soulfly 发布于:2008-03-17 14:23杰西詹姆斯匪帮的传奇生涯从1866年开始,到1881年结束。
能够在前后跨度长达15年里,杰西詹姆斯匪帮一直没被剿灭,这和当时美国的社会形势密不可分。
杰西詹姆斯生活的年代,正逢美国社会发生剧变的年代。
这其中,首当其冲的是南北战争。
历史上把这场战争定义为美国内战,不过当时的美国人并不这样认为。
南方各州组建了自己的联盟,而且宣布独立,脱离与北方的关系,他们不但组建政府设立首都甚至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最终南方输掉了战争,自然就不存在独立的情况,但这从另一方面说明了生活在南方的美国人在情感上与北方对立。
甚至时至今日,有些南方人依然认为北佬是缺乏教养而且野蛮、贪婪。
在这一点上,和我们40年代末的内战并不一致。
另外南北战争虽然是以是否解放奴隶为主要争端,但其实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实质性的冲突:即南部的种植园主和北方工业资本家的冲突。
南部种植园主的种植园经济有点类似我们变成半殖民地社会前的小农经济,他们对工业革命后的产品需求不大,却输出了大量的农产品和工业原材料,同时利用奴隶制把大量的劳动力束缚在了种植园里。
这使得北方的新兴工业资本家一方面缺乏产品销售市场,另一方面却不得不购买种植园中输出的产品:粮食、棉花、橡胶等。
而且随着北方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有更多的自由劳动力能够成为工业经济下雇佣工人。
这些雇佣工人在城市里一方面提供密集劳动,另一方面本身也是工业产品的潜在消费者。
因此,南方种植园主经济和北方工业经济最终把争夺的焦点放在了奴隶制的存废上面,奴隶制的存废事实上关系着两种经济的命脉,也关系着这两种经济受益者的未来生活。
如此说来,奴隶制的存废与否就不再是一个简单的人权问题,尤其是对当时的人来说,而是攸关自己的生存和财产利益。
战后南方种植园经济逐渐崩溃,而战争胜利为北方工业资本家扫清了道路,因此大批代表北方资本的铁路公司、银行、石油公司纷纷进入南方。
这些公司大多依靠欺骗或者武力强买强卖来获取土地、劳动力,因此让南方人非常反感。
在这种背景下,内战后杰西詹姆斯匪帮能够完好无损的生存多年,就变得容易理解多了。
杰西詹姆斯匪帮打劫铁路和银行,恰恰迎合了南方民众的战后心理,因为正是这些公司让他们失去了自己的土地和家园,让原来舒缓的生活美景一去不返,南方人认为这些铁路和银行理应为此付出代价。
因此杰西詹姆斯他们所作的在一段时间被称为劫富济贫,即使后来的历史研究并没有发现具体的证据,能够证明杰西詹姆斯匪帮确实这么做过。
不过,对于杰西詹姆斯匪帮来说,1876年他们在北城的遭遇说明了人们对他们态度开始转变。
1876年9月7日,詹姆斯匪帮试图打劫明尼苏达州北城(Northfield)第一国家银行。
在打劫中杰西詹姆斯打死了出纳Lee Heywood,引起镇上人们的开火还击,Bill Chadwell、 Clell Miller、Charlie Pitts被杀,鲍勃杨格、科尔杨格和詹姆斯杨格受伤被捕。
在这场让杰西詹姆斯匪帮几乎覆灭的抢劫之前,杰西的家乡密苏里州议会甚至在探讨一种可能:给杰西詹姆斯匪帮颁发特赦令,让他们自己解甲归田。
当然这个提议最终被否决了。
这也说明了人们的一种态度:即使是南方人对于杰西詹姆斯的行为也开始厌倦了,毕竟战争结束已经超过十年。
此时的人们更喜欢放在博物馆里的蜡像英雄,或是口头传说里的传奇人物,而不是拿着真家伙随时会威胁到自己在银行里存款的人。
而北城这个地方的居民一直以来支持的是北方,这些由北方实业者组成的城镇上层只相信钱和自己的实力,对于敢动他们钱的人毫不客气,而不管这些打劫者是谁。
这使得杰西詹姆斯匪帮的这次行动从一开始就失去了群众的支持,失去英雄光环的他们不得不陷入寡不敌众。
这次行动失败后,杰西詹姆斯匪帮失去了他们的主力:杨格三兄弟以及Bill Chadwell、 Clell Miller、Charlie Pitts。
这些人中许多都是从Quantrill游击队开始就和杰西一起战斗的伙伴。
此后在杰西詹姆斯虽然为重建匪帮又召集了不少人,不过这些没经历过战争洗礼的农民和城镇无赖,却很少再能达到当年匪帮的水平。
更为重要的是,杰西詹姆斯的性格由此前的狂妄变成了无尽的怀疑,他不再能信任除了他哥哥弗兰克外匪帮中的任何人。
往往是一次行动后,没死去的匪帮成员被杰西带出去骑马,而很少有人能够活着回来。
1876年北城打劫失败到1882年被杀,杰西詹姆斯经常变换住处,以不同的身份示人,在密苏里州的蓝卡特(Blue Cut)火车劫案后,他的哥哥弗兰克也已经厌倦了这种非正常的生活状态,与杰西分道扬镳,杰西却依然在策划着下一次行动,直到在自己的家中,被他的手下年仅19岁的罗伯特福特(Robert Ford)从背后射杀,当着他妻子和两个孩子的面,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年仅35岁。
英雄终于走到了末路。
文:花的力量(soulfly)谢绝转载
这导演是谁?
影片魅力的明證之一,是叫人產生急慾認識下蛋母雞的衝動。
IMDB上显示,写过两个本子,然后則僅导了这么两部片子。
中间時隔七年。
七年。
此人在做什么?
只磨一劍,而出手路数不明,招式不凡。
翻看其首部作品《chopper》的剧情提要,发现前后作品间似有一脉相承的母题:少年英雄梦的狂,乱,慌。
《刺杀神枪侠》,诗性。
沉静。
悲伤。
敛潜的抒情段落,徐缓平滑的细腻叙事。
画面干净,戏却很满。
人物开口则必有火花碰击。
不说话的地方全都是内心戏。
旁白的设置,保证每个人物有最精炼的台词。
而旁白本身,已经提炼得有诗情。
Jesse,与其说被刺杀,不如说是假他人之手的自杀——也不过是聆取宿命的声音,而后顺从,主动择一安息日求死。
正如他向刺杀者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仿佛请那行刺者帮助他解决困局。
正如他破天荒自己卸下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沉默等待枪上膛的栓响。
可见再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像他,对生命那么警惕,对死亡那么尊重,对天意那么通晓,对命运那么自知与配合,对卑懦那么嫉恨、又那么怜悯成全。
而对行刺者bob来说,他一向有个无限卑小,而又被自己无限放大的,以至自己也无以面对的,虚矫的自我。
——对他而言,他自己成了问题之所在。
刺杀,不过是向Jesse,向这个世界屡次求欢未遂后,一次爽到巅的自慰。
以及往往爽过之后,那随之而来的寂寥虚空、狼狈羞惭。
虽悔恨,不能自已。
虽不能自已,却深知将把悔恨无尽循环——他在一场场根据刺杀事件自编自演的戏剧中,700多次的重复,重温那段时间的种种,细节来回反刍,以期帮助自己再次找回幻觉中的高潮。
《神枪手之死》:可是所有快乐都在被折磨 ■文。
火神纪。
笼罩我,保护我;带我攀越最高的峰巅。
也许天堂;就在被你触摸的那一瞬间。
可是;所有快乐都在被折磨。
——超载乐队《不要告别》。
也许,早在电影上映之前的那张预告海报上我们应该多少能看出点端倪来。
一片云淡风清,一片愁云惨淡;无边、泛黄、杂乱、无序、杂草丛生的无尽荒野;旧时代的火车行驶在低沉的云底;枯黑的大树。
西部电影情调的布景是对的;然而布拉德·皮特(Brad Pitt)那张透着哀怨和沧桑的脸庞以及望着远方带着悲凄的目光,这些不应该是一部传统的西部电影所应该有的东西。
没有那个时代的张狂、无序,以及弥漫着烟草味道的蕴底。
可以说,这是一部装在一个西部电影框架里的文艺电影,而且绝对文艺到了骨子里去。
另类的西部电影,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
影片改编自由朗·汉森(Ron Hansen)创作的同名小说;讲述了曾经参加过南部游击队,在美国西部拓荒时期恶名昭彰的大盗杰希·詹姆斯临死之前几个月的暗淡时光。
没有太多的烧杀掳掠,这部电影并非我所想像的那种快节奏的视觉电影;反而用一种非常缓和的节奏、絮叨式的语调以及优雅的广角镜头、大量构图饱满唯美的写景构建了这部电影,这一点让我很是意外。
与其说这是一部西部电影,不如说这是一部文艺电影,或者是一部非传统意义上的西部电影,一部以西部电影模式反传统意义上西部电影的非西部文艺电影。
带着以往对西部电影的总体印象来看这部电影未免有些乏闷;至少我在看完这部电影的全过程里都有这种感觉。
然而,当电影结束,当镜头后的背景音乐响起,当电影的字幕开始浮现;我开始有一种有别于看完任何一部电影的感觉。
而更奇怪的是,我没办法说清楚这种感觉究竟是好还是不好。
要真的看明白这部电影,除非你摒弃掉以往对西部电影的所有印象;也许会开始喜欢这部电影。
小时候,老师们总在教育我们说,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任何事物都是不可取的;套用在这部电影上也许最恰当不过了。
不要把它定位成西部电影,那么它会是一部非常出色的文艺电影。
电影开始在皮德饰演的杰希·詹姆斯和山姆·夏普德(Sam Shepard)的哥哥弗兰克犯下多起银行、火车、公共马车的劫案之后,最后一起火车劫案之前。
电影舍弃了詹姆斯兄弟那些更吸引眼球的传奇经历而用了更多的篇幅来展现在詹姆斯兄弟分道扬镳之后到杰希死亡之后,全面剖析了杰希的性格、心理状态、生活以及最后的死亡。
这样的一个切入点也许是从原著的小说上就已经留下来的,然而从小说搬上银幕,作出这样的选择依旧需要很大的勇气。
果不其然的是,电影的好评与票房的惨淡形成的反差证实了这一点。
评论人所看到的是这部电影闪光的以及反传统的地方,而更多的影迷则在对西部传奇故事的失望之余大为郁闷。
可是在我看来,好莱坞确实需要这样的电影;所谓大片,也许一种是纯商业行为的票房电影,而另一种则是这种敢于冒失去票房的风险的应该被称为经典的艺术电影。
与传统意义上那种粗砺风格的西部电影相对,是这部电影的细腻;刻画人物的切入点更集中于人物的心理历程以及表现人物在传奇色彩之外另一个层面上作为一个自然人的种种。
也许,如同罗伯特·福特所说的:杰希比你所想像的还要伟大,然而,他依旧还只是一个人。
作为一个自然人的定位给了这部电影更广阔的空间和更开阔的视野,这是一种人道意义上的对于历史人物在人性方面更深程度的探究。
显然要比那面平面化以及传奇化了的人物传记电影要更深沉一些。
不管别人怎么看,这部电影在我看来绝对是皮特演技更趋于成熟圆润的得意之作。
在他演绎下的那个杰希,多疑、善变、残忍、矛盾、抑郁而阴沉;同时也痛苦、无奈、惊惶、悲伤、绝望而狂躁。
单凭他那俊俏的脸庞,他是绝对没有办法完成这样的一个角色的。
然而他不只是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
在这部电影之后,皮特真的可以无愧于实力演技派了;在我看来,他在这部电影里的表现要比他在之前的《史密斯夫妇》(Mr. and Mrs. Smith)、《特洛伊》(Troy)、《搏击俱乐部》(Fight Club)、《12猴子》(12 Monkeys)、《罗汉》系列(Ocean's 11/12/13)以及去年的《巴别塔》(Babel)都要更出色得多。
我不否认这部电影看起来反差很大,一方面以西部电影之名,另一方面却文艺得乏味;然而我也没办法否认,这是一部出色的电影,而且我也喜欢这部电影。
杰希·詹姆斯的所有传奇故事在这部电影里都已经成了背景;所以皮德可以面无敛色地说:所有的美国人都崇拜我。
拓荒时代的美国西部充满了无序的混乱,混乱带来了无限的机遇,这也许是整个时代的回忆。
那是一个个人英雄主义横行的时代,所以劫富济贫以及横行在司法追捕之外的西部英雄可以成为当时每个美国人心里的英雄。
这也许是所有西部电影受热捧的原因。
这是一部从传奇回归到人性上另辟蹊径的电影;把淋漓畅快的传奇蜕变成了故事背景,于是英雄过去的那个时代成了快乐的回忆。
为了逃避美国联邦政府的追捕,以及自己良心上的谴责,所有的快乐却一直在折磨着杰希。
从民间的顶礼膜拜到官方的封堵追杀让他成了一个双层性格的可怜孩子。
年仅34岁的杰希看起来如此软弱而苍老,为了生存他不得不变得小心谨慎并且多疑,如同一头饥饿的野狼。
电影的最后又从人性上又回归到传奇。
快乐折磨的最后是死去,死去之后的杰希照的遗像不停地卖出,遗体被当成朝圣对像被狂热的人们参观,童年时代的住所以两块钱的门票开放让人们观摩。
甚至有同样奉行英雄主义但和杰希毫不相关的人去替他复仇,民间的乐人们开始以他的故事蓝本唱起了歌。
这是一个挺悲情的故事,悲情不在于杰希传奇的一生以及最后不得善终的结局,而在于杰希临死之前的那些惊惶不安的生活。
他可以和他的儿子女儿以及妻子一起幸福地生活;可是他依旧得不到幸福。
除了父亲和丈夫,他原来的那个大盗的身份依旧如影随形地跟着他。
失眠,四处奔走地杀死一些可能出卖他的同伙,时时地灵魂出壳自上而下审视自己的人生;他说,一旦出去了就不想再回来了,肮脏得让他自己都作呕。
所有的快乐都在被折磨。
也许,当一个人渐渐地自省,然后那些浮浅的快乐并不快乐;而更可怕的是,曾经以为的快乐成了良心对自己的折磨。
活着,为了继续活着;他还必须去承担这种折磨的后果。
杀戮,在他死去之前一直没有结束。
而所谓的悲情,也许,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饰演的罗伯特·福特对他的背叛也成了他的人生最后一个悲剧性的休止符号。
罗伯特是杰希狂热的膜拜者之一;从小时候开始收集任何有关杰希的零碎资料,到不停地把自己和杰希相似的地方都罗列出来,一直到呆在杰希身边成为杰希的追随者,模仿他的动作、语调、表情甚至是脸角最细微的肌肉抽搐。
他只是一个狂热的Fan,一个一心想要模仿杰希成为下一个传奇的人。
只是,也许杰希只能有一个。
当一个Fan追随着自己的偶像,对于早期的罗伯特来说也许真的会是一种幸福。
坐在杰希坐着的椅子上陷入同样的沉思,躺在杰希的床上绻缩成一团,做着和杰希同样的动作带给你无穷无尽的快乐。
只是,当昔日的英雄风采不再而且开始变得多疑狂躁;那样的追随就不再是那么幸福了。
追随的快乐也许依旧;只是,带着一种朝不保夕的折磨。
背叛,如他自己所说,只是因为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为了生存。
罗伯特背叛并且杀死了杰希。
而后被杰希另外的狂热者杀死。
他在纽约的大剧院里无数次地上演着他背叛杰希并且在杰希妻儿面前杀死杰希的场景,有人说他的懦夫,有人说他是无耻的背叛。
他谋杀了杰希大概800次,频繁而且公开地重演着自己背叛行为。
杰希有杰希的无奈,而罗伯特也有罗伯特的无奈。
我依旧记得,杰希那苍白而满腹悲切却故作欢快的笑声空荡荡地回荡在房间里的那种悲凉的味道;我也依旧记得,罗伯特在对爱人倾诉自己不为人知的惶恐时满脸的哀伤。
所有的快乐重叠;可是所有的快乐都在被折磨。
折磨也在重叠;之后是悲情,悲情更加重叠。
杀死神枪手的枪手是否也是神枪手呢。
一次背叛行为的背后是两个神枪手完全相反的人生轨迹,以及两个同样无奈的男人以同样的形式死去。
如同超载乐队的这首《不要告别》所歌唱的;只是,这个时代已经远远地和这个世界彻底地告别了。
光亮也许无法爆炸这世界;寂静的世界依旧一言不发。
从高处堕落,可是心仍旧在向上飞跃。
2008/2/1;丁亥年癸丑月壬申日。
五九第7天。
附注:电影资料扩展链接。
■片名: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 ■译名:神枪手之死 ■导演:安德鲁·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 ■编剧:安德鲁·多米尼克(Andrew Dominik)/朗·汉森(Ron Hansen) ■主演:布拉德·皮特(Brad Pitt)/佐伊·丹斯切尔(Zooey Deschanel)/卡西·阿弗莱克(Casey Affleck) ■国家:美国 ■语言:英语 ■类型:动作/剧情/西部 ■片长:Canada:160 min ■发行:华纳兄弟公司 ■上映:2007年9月21日(美国) http://cyacz.blog.163.com/blog/static/98269920081211248590
看完这片子比较疑惑这位Jesse 是谁啊,怎么那么有魅力?
电影里他除了干掉一个同伙几乎没出手,倒是很神经质。
为什么鲍勃那么迷他,为什么死后有那么多人来瞻仰遗容呢。
翻wiki,补一点背景知识。
Jesse 和他哥哥在内战时替南方作战,结束后成了强盗。
他们是和平时期第一次白天抢银行的团伙,而且纵横16年。
不过令他成为大众英雄的真正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几个文人的妙笔生花。
Jesse抢火车的时候通常直扑押运的钱箱,而很少洗劫旅客。
这对他来说肯定有实用的理由,但大众喜欢当他是劫富济贫。
Jesse曾为南方作战,战后对抗的又是亲北方的政府,因此受南方百姓的欢迎。
亲南方的议员多次阻挠提高对Jesse的赏金。
Jesse曾打死一名公务员,据说此人战争期间枪杀了南方的一名著名将领。
不过后来发现其实杀的不是那一个。
但当地报纸依然大力吹捧,Jesse从此成名。
政府的做法也不地道。
比如派平克顿事务所参与追捕活动,他们直接往Jesse家农场扔炸弹,结果炸死了他弟弟,炸掉了他母亲的胳膊。
Ford 兄弟冲赏金杀了Jesse,一开始他们并没有拿到赏金,而是被作为杀人犯判了绞刑。
尽管Ford兄弟承认从来就没打算逮捕Jesse归案,州长还是直接赦免了他们。
因此,当Bob被干掉以后,会有那么多人上书要求也赦免枪手。
到这里就可以理解,为什么Bob要被骂做懦夫和叛徒。
因为他不仅吃住在Jesse家里,而且作为一个南方人,他打死了南方人心目中的英雄,不管Jesse事实上是英雄还是盗匪。
所以,当兄弟俩演了那么多遍刺杀后,精神都崩溃了。
Jesse James 对美国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人物。
他的故事也拍了好多遍电影了。
因此这部必须搞搞新意思,从刺客的角度来拍,而且Pitt 着重体现 Jesse作为大盗的无情、神经、多疑、忧郁。
对于中国观众,应该是有些认知差异吧。
就好比我们拍一本关于武松的片子,也许会从孙二娘入手。
btw, 连看Casey 两部片子,表现都很不错。
此片中他常常表现出洋洋得意又相当幼稚的笑容,让我忘掉Gone Baby 中的忧郁世故的表情。
很棒。
几天前了,在一场酒后的夜晚,也就是听见隔壁邻居的声响的那个深夜。
左右是睡不着,索性就看影碟。
《刺杀神枪侠》,布拉德.皮特在威尼斯获奖的那个。
影片的开头就是我喜欢的那种感觉。
男声低沉的旁白,夕阳西下的红日,泛黄的麦田中,我们的主人公,这个叫杰西詹姆斯的神枪侠盗出场,左手抚弄着过膝的麦穗。
恍惚间,场景像极了《角斗士》中马克西姆斯将军回乡,金黄色的麦浪翻滚,在微风当中哗哗作响。
神枪侠在夕阳的苍凉里,在美国的西部,一脸的阴郁和悲伤。
角斗士里的大将军,在辉煌的午后,志得意满的回乡,喜悦仿佛将墩壮的身躯轻盈了许多。
布拉德.皮特与鲁塞尔.克劳,两位英雄的演绎者。
其实,在这个季节的银幕上,这两位爷,真还有的拼。
《决战犹马镇》,这是去年圣诞档,另一个西部片的重镇。
克劳在其中以一个深受爱戴的匪首面目出现,不过表现平平。
相比而言,皮特这次的角色讨巧的多。
落魄英雄,多赚了些许眼泪。
说实话,节奏,确实是慢了些。
之前,我并没有看剧情简介之类的东西。
所以,我的本意不过是想用些快意恩仇的畅快,来转移一下我酒后盈余的兴奋。
看来,我失算了。
我不住地问一旁瞌睡的老婆,怎么样,能看下去吧。
什么意思,就你品位高?
老婆气极而笑。
其实,我的想法是,有人不耐春困,我又何妨做怜香惜玉的绅士。
好吧,触怒了淑女,只好继续装高雅。
真正的刺杀情节,迟迟无迹可循,更多的是沉默呆滞,琐碎的闲聊,莫名其妙的狂笑。
太多的细节,在光影中流淌,没有惊奇。
然而,很多感觉都是在影片结束时回溯到的。
杰西詹姆斯牵着马踏冰而行的时候,回头问,你想过自杀吗?
他向罗伯特赠一把漂亮手枪,说:“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
”一切都无所不知,一切都意味深长。
罗伯特,正是那个实施刺杀的叛徒,杰希狂热的膜拜者。
一个卑琐的乡下小子,带着一顶破礼帽,满嘴口音的说话,露出一口的黄牙。
不着调,但是坚持。
从小就收集有关杰希传奇的漫画。
以后跟随行走,在杰希坐过的椅子上沉思,在杰希睡过的床上体味,在沐浴的杰希背后窥视。
对这样一个狂热的Fans,杰希坐在浴盆里,冷冷的问他,你是想变的像我,还是想取代我?
退隐之后的杰希,以前的大盗身份依旧与他如影随形。
他失眠着,一边杀死可能背叛自己的同伙,一边又在半夜把同伙叫醒,诉说自己的痛苦自省。
一个多疑狂躁的英雄,还是英雄吗? 希杰半真半假的在与罗波特兄弟嬉闹,故作欢快的笑声苍白的在房间回荡。
洞察秋毫的眼神在狂笑中,显出无限悲凉。
今后,帅哥皮特可以宣称自己是演技派了。
同样悲凉的还有罗伯特。
当追随偶像的快乐被恐惧替代的时候,追星还会是快乐吗?
他说:背叛,只是因为害怕,为了保全自己,为了生存。
也有人说,情深不寿,爱重成仇。
刺杀的一幕,这是最叫我心折的一个桥段。
皮特与罗伯特的扮演者卡西阿弗莱克(他的哥哥可是大名鼎鼎的,饰演过《珍珠港》的本.阿弗莱克)之间的飙戏,平分秋色。
镜头一直在追随着罗伯特的眼神:杰希手中的报纸,同伙招供的内容,杰希发现报纸…直到杰希手里搅动咖啡的汤匙突然停滞,我们仿佛听见了罗伯特的心跳在那一刻的坠落。
杰希来到窗口,看着院子里,女儿稚嫩的声音在读书,刚才嬉戏时脱落的小靴子斜躺在雪地上。
出人意料的,这个一生警觉的巨盗,突然就自己卸下了腰间枪套,把坦荡的背部出示给对手。
或许,他在沉默中等待着的,上膛的枪栓声响,会帮助他解决困局。
“对我而言,我自己成了问题所在。
”在早些时候,希杰就对罗伯特做了怜悯的成全。
命运的结局,仿佛一切都是来自杰希的自导自演。
当他盯着画框玻璃上映着的,那两个正对着自己后背的枪口,脸上流露的那是一种什么表情?
明知是宿命,雄螳螂在最后看到在噬咬自己脑袋的,母螳螂的牙齿时,又在想什么?
不是绝望。
绝望是在之前,悲伤之后。
杰希的妻子悲恸在问罗伯特:福特,是你做的吗?
罗伯特在麻木的重复支吾。
正如,在之后重复着几百场的演出:我就是这样杀死了杰西詹姆斯。
终于,台下的声音在喊,懦夫!
罗伯特的所有努力,就在于希望成为跟杰希一样的英雄。
杀死神枪侠,就会成为下一个神枪侠吗?
“他们没有为我鼓掌。
”罗伯特在对女友倾诉着,满心惶恐,满脸的哀伤。
其实是,没有人知道他为什么要向杰希开枪。
人们只知道,杰希是个英雄,杰希像个英雄一样的倒下,而罗伯特只是个在背后向英雄开枪的懦夫。
说实话,我倒觉得罗伯特并没有那么可卑。
虽说罗伯特的动机可疑,也像是有着噬父情结。
不过要说杰希,却也就是个罪大恶极的惯匪,政府拿他无能为力,罗伯特杀了他,再怎么也算是弃暗投明,替天行道吧?
设下机关擒虎豹, 撒下香饵钓金鳌。
虽说背后开枪是有些不太光明正大,却也总算是以除害为要。
枪声响起,一条生命转瞬即逝。
有的人在枪响之后美名传扬,有的人却只能继续孤独抑郁。
旁白在继续:博比(罗伯特的昵称?
)不会得到任何的颂扬,杂货店不会贩卖他遗体的照片,……手枪会点火,爱乐.梅会尖叫,罗伯特福特只会倒在地上看着天花板……随着干瘪老头,杰希的一个无名崇拜者的一声断喝和枪响,罗伯特猝然倒地,面容安详。
死亡,是不是也叫他解脱许多?
两个无奈的男人,最后都是以同样无奈的人生结局收场。
在最后,说个令人不解的事。
饰演罗伯特的卡西阿弗莱特在影片中表现的光彩,实在是要比皮特炫目。
而威尼斯电影节把影帝给了皮特之后,却吝啬的连一个安慰的男配角都不肯给他。
看来,在这个世界上,无论走到哪里,仅仅有实力,还是很不够的。
没意思,不推荐!
绵长……
很有风格的西部片,里面还有佐伊丹斯切尔。就是剧情有点冗长,但欣赏主角的脸也不至于让人犯困。
神枪手也有厌倦的一天
极富诗意的电影,需要静下心来细细品味。尼克·凯夫的配乐充满强烈的宿命感,那种无可名状的忧伤仿佛有着渗透骨髓的力量。
西部文艺片,很少动作戏,只在开始处有一场劫火车,黑夜摄影非常出彩。90分钟后甚至几乎没有新增冲突事件,冗长的互相试探。杰西·詹姆斯的性格塑造很令人疑惑,因为没有交代前史,不清楚为何他要金盆洗手,一直表现出多疑和残忍的特点,是最危险的存在,但在最后却几乎是主动选择放弃。旁白是第三方角度描述,没有落到影片中具体人物身上,这点不太好。第三方视角最好中立或不确定性,本片明显有着捧一踩一的倾向,但杰西就是恶贯满盈的罪犯,没有刻画出可取之处,不能因为是布拉德·皮特饰演,就称颂他吧。
2008年5月23日You won't mind dying once you've peeked over the other side. You'll no more wanna go back to your body than you'd wanna spoon up your own puke.
8.6 与其说是西部片,不如说是发生在西部时代背景下的历史传记,碎片化的叙事配上旁白消解了剧情,常见的“背叛”元素随着悠长的节奏被拉的很深,没有荣耀,没有爽快,满是悔恨与迷茫。Casey演的太绝,每一个表情都道出了bob ford 这个coward的细腻心思,或是迷恋,或是愤慨,或是失望。狄金斯的摄影有多美就不用我多夸了。
他把偶像变遗像 到最后殊途同归 一样下场
完美的视觉小说,悠长隽永的诗意影像与娓娓道来的旁白,赋予电影浓郁的文学色彩,每次透过蜿蜒的窗纹,都能看见油画般的人物塑像,种种妙不可言的视听技法目不暇接,让人大饱眼福。杰西曾经问罗伯:你是想模仿我,还是想成为我?却不曾想到最后的回答是一颗子弹。传奇侠盗的终结是一场谋杀,也是自杀,被坊间过度神话后的自己无法接受平庸的煎熬,唯有死亡才能解脱。而对罗伯来说,他杀死偶像的同时,也杀死了自己,从崇拜到失望,从失望到嫉妒,他已经不再想成为杰西,他只想亲手毁灭曾经那个幼稚的自己,然而想象中的赞美没有到来,他不是英雄,他依旧是懦夫。不管是一心想要扬名立万的热血少年,还是彷徨茫然又走投无路的传奇大盗,最后不约而同的走向同一种幻灭,其中的缘由究竟为何,他们对此毫不知情。被万人所传颂,究竟是一种幸运还是不幸呢?
Casey演得确实很好很欠揍。故事无感,那空镜也是莫名其妙地纪录片,旁白的作用仿佛是在说导演没有讲好故事的能力。
迷人,残忍,讽刺,韵味,沉静,躁动,这些揉在一起是什么样的片子?
#2023北影节4k版#
也许需要看第二遍……实在没有看得这么痛苦过
看不明白,晕死
some little sadness
画面很美
2008年9月21日
我不是不能忍受慢情节,但是所传递的东西,我表示无感
故事和人物不知所谓,纵使旁白、节奏、摄影和配乐如此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