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エッシャー通りの赤いポスト,Red Post on Escher Street

主演:茉爱罗,藤田朋子,吹越满,小泽真利奈,诹访太朗,鸟羽润,渡边哲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剧照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3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4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5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6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7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8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19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剧照 NO.20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长篇影评

 1 ) 笔记

园子温的(属于普通人和庸才的)摄影机不要停和抛掉面具上街去。

也是他作品里除了曝光我最喜欢的一部。

这次终于关注了下结构了。

前面都是散点透视,处处是伏笔和引线:幽灵、群演、人群、面孔、椭圆形上咕噜咕噜的人生。

在最后一幕之前的平静叙述中,通过类似“所有的幻想都需要一个朋友”织成人与人之间紧密联系的、看不见的丝线。

然后将伏笔和引线在最后一幕集中在戏中戏里全部引爆,让几乎每一处伏笔都有回响,第一个女主角、台词、薄雾......在这条街上,看不见的丝线无所遁形,人和人(配角和配角,庸才和庸才)相互连接、对话起来,开始戴着镣铐起舞。

群众的声音汇合在一起淹没女明星的嘶吼,让真实的面孔淹没虚伪的面具。

非常激动人心的。

最后那段风格化的大暴走只能说是绝对园子温的,可是即使没有,当观众们将视线从明星身上移开,开始举起手机拍摄群演并以他们为焦点时,参与的胜利就已经颠覆了导演和明星中心。

另一方面,片子里的男人也是典型的园子温式。

让软弱压抑的男人退场(最后暴走反而有点破坏了),并让主动且精神上强有力的女性走出影子的处理很妙。

从“你意识到世界会停止吗”那段开始就是第一位女主角方子主导,片子实际上将所有拥有流畅巧妙节奏感的部分都交给了女性。

惊喜是这片子磕死我了。

没想到一开始边看选角边自言自语“如果是我我会选”的两位女性竟然可以搞CP。

嚎叫的疯女人安子,沉默的疯女人桐子,竟然还有这么一段爱情加革命(?

)的戏码并作为颠覆者完成私奔。

磕死我了,谢谢你,园子温,虽然你是我走在街上碰见最想在脸上揍一拳的导演,这对也给得特别尤其无敌好。

回到我最喜欢的一句经由桐子也只能经由她说出的台词:我只是人群中的一副面孔,但我很感激你能认出我来。

这不仅是让人看到这个沉默的疯女人有一种“韧”的内在,更重要的是,在最后一幕中,戏中戏第一场开始录制,就在摄影机视角里,女明星的红裙子后面,导演和所有观众都看到了,一闪而过的桐子的脸。

比起更容易被关注到的、作为混乱触媒的安子(她时常从外部发起攻击),桐子则用她的被看和在场,用她在摄影机里一闪而过的面孔为那句台词作出完美的呼应和互文,在整个文本里进行了一次沉默的内爆。

 2 ) 镜头里与镜头外,每个人都该有真实的自由

周末的一天,一部奇怪的海报映入眼帘,片名《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好奇之下搜寻了这部片子,然后整个看完后,我有点没看明白,之后看了第二遍。

另外这部片子的导演是园子温。

园子温,日本知名导演。

不少人应该都看过他的作品,如《我们都是超能力者!

》,《新宿天鹅》,《东京吸血鬼酒店》等,其作品往往都极其强烈的情绪表达,极其具有画面的色彩表达,还有哪些夸张的道具,以及很厉害的演员。

之所以没看懂这部片子是因为他的剧情。

故事的开头是小林正要拍新电影了,在社会上招募演员,看到这本以为之后发生在一个片场的故事,结果主要角色放在他要招募的这些演员身上。

从演员写信邮寄给剧组参演,但一个个投递简历的素人的故事展开,我们看到了怀揣演员梦的英子,替死去丈夫实现演员心愿的桐子,以及野生女团和导演的脑残粉丝团。

导演通过每个人物及团体的展开,展现了每个人的一面,他们失去的那一面,他们向往的那一面。

起先将每个人故事的时候,以为会是引子,引导我们查看每个人的转变,但到最后,转变的不是人,而是这个剧组,被投资方裹挟的导演失去了选角的能力,当片场NG爆表的时候,导演坚持不住,逃离了片场。

然后奔跑,奔跑,一直奔跑,最后随着两位主角的奔跑与崛起的口号想起,片子完结。

第一遍没有看懂,感觉很杂。

第二遍从片找中导演角度出发,感觉到了一丝味道。

每个人其实都被裹挟着,被亲人,被恋人,被家庭,然后挣扎着。

一方面,我觉得是在号召解脱裹挟,让自己可以自由起来,做自己想做,演自己想演,回归真实。

另一方面也许是在说着电影,每个人都太在意了,没有用真实的自己来演绎故事,而是虚假的变味来演绎和取悦一些人。

 3 ) 日版《我是路人甲》,园子温玩的很大

如果某一部电影放弃了通过故事来表达主要思想的话,先别急着抓狂,它可能是在通过情感来表达,或者是通过情绪来表达。

即使一部电影本身没有任何的故事性,但沿着情绪的脉络理一理,似乎也能找到一些合理性,这样的话,或许这部电影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或许不是。

总之,电影的表达方式并不局限,因此,我们能从中找出来更多的观赏点。

暂时将故事表达放在一边之后,我们再去看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就没有那么凌乱了。

作为一部依靠情感表达的影片,本片主要讲述了一件事情,但是却通过这件事情牵连了一大波人。

一个导演想要拍电影,但是在演员的筛选上决定启用素人,这个导演有一个要求,那就是素人演员们必须通过邮寄的方式来报名,一时之间,通过街上走访的星探很快的将这个消息传递给了很多人。

海选的那天到了,在众多演员当中,有着不同的群体以及各具特色的个人,这个时候影片停了停,停下来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剧情,而是为了将出场的人物做一一介绍。

导演疯狂粉丝团,导演本人等等。

故事继续朝前发展着,两个更加具有性格特点的演员上台了,一个是刚刚死去了丈夫的年轻寡妇,另一个则是刚刚目睹了父亲死去的暴躁年轻人。

两个素人包含着情绪对于表演尽心尽力。

就在导演觉得这两个演员没问题的时候,导演的经纪人却收到了一个通知。

投资人需要插进去自己喜欢的专业演员,对于大街上的素人,导演需要将他们的演员们一一拆穿。

听闻了这个消息的导演感觉很沮丧,这个时候,导演已经离世了的女友便出现在了他的脑海,其实女友一直都在导演的身边,每一次当他想问题的时候总会在脑海里浮现出来女友还活着的画面。

于是,导演跟投资人在片场发生冲突,导演跑了,一切都乱套了。

别着急,故事还没完,等到导演跑了一圈回来之后,他大彻大悟,开始将几个在专业演员轰了出去,而剩下的全都是海选的素人,这一群人跑开了摄像机以及话筒,真真正正的拍摄了一部属于自己的电影。

这个时候,故事才真正结束。

本来看完了这部影片就很头疼,但是细细想一下,这不过是另一种表达罢了,我们习惯了以故事为基础的表达的时候,看到本片这种类型的电影自然是不喜欢的,然而不喜欢归不喜欢,本片的特性,我们依旧是可以拿出来评判一番。

我们习惯了循规蹈矩的拍摄方式,就如同导演习惯了用一个专业的剧本来构筑整个影片的前期框架一样。

然而某一天,投资人并不打算用一个专业的剧本来开启一部影片的的时候,导演就郁闷了。

完全不按照自己习惯的艺术形式拍片,彻底与高雅说再见。

这就已经够颠覆导演的创作理念了,然而这还不算完。

投资人竟然想要用一部非常俗的影片去参加电影节。

这就有点说不过去了。

然而这并非导演的疑虑,这不过是本片的创作者通过导演之口来展现出来对于电影节的讽刺。

创作者自己认为的真正的艺术并不会被电影节的评委们侧目,而那些俗不可耐的电影则会成为电影节的重点影片。

这是理性的吗?

显然不是。

既然这些都是非理性的,那么我们再来看本片,这种非理性之下的情绪表达也就合情合理了。

创作者本身并不拘泥于既定的创作逻辑,当情绪爆发的时候,才是本片的最高潮部分。

所有人的情绪都爆发了,本片才彻彻底底的抛开了所有的架构,这是一部电影,也是一部狂欢的记录。

片中的演员没有主演配角之分,更多的则是对于积攒已久的情绪集中爆发处置,这是一种尝试,或许我们的电影可以从原本的故事表达中出来,而且是在不具备更多的艺术表达成分中出来,这一点难得可贵。

最终,本片变成了一部癫狂的作品,所有的人在情绪的最高点完成了自我救赎,这样的救赎本身带给观众的是一种颠覆,原本我们注重逻辑,现在没有了,原本我们喜欢看故事,同样的也没有了,虽然本片中有着属于每一个角色的小故事,但是这些故事彼此之间看似关联,实际上却都是独立存在的,唯一有共性的就是这部在片中没有拍成的电影,但是这部影片本身也没有故事性可言。

对于这样一部疯狂的电影,看后更多的是一头雾水,但是考虑到本片的导演是园子温,这样的一层雾水也就没了,专于情绪表达的园子温对于拍出来这样的影片本身就不奇怪。

或许这是他继续朝前推进的方式,能这样打动观众也未尝不可。

……你好,再见

 4 ) 这电影有点毛病呢

爱子Eiko乔Joe 喜欢塔亚Taya绮Kee美久Miku方子katako不得不说 就是喜欢9:20秒这种挑逗戏 不是赤裸 赤裸不美 群演抢戏看得好气 我要是片场导演我也得炸毛 那个老群演也太自以为是了吧感觉像是想玩意识流或者多角度 可是太浮泛为什么血会很难洗掉 真的吗安子怎么会对死去的爸爸说那么多 一个人面对的时候。

讲话的大多是心声吧 怎么会发出声音坠入爱河是如此廉价每个人都想在导演试镜的时候讲出自己惊天地泣鬼神的经历 什么被父亲强奸又爱上父亲,父亲死去,什么我是个婊子,什么我是导演你的忠实粉丝,什么什么和什么,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很勇敢很特别很洒脱吗?

但在所有曝光的人当中,你不会特别了,所以不要用自揭伤口来吸引注意了好吗?

脚踏实地去做事去试镜好吗!

不要再中国达人秀那样 没点悲惨经历就不能表演了,拜托!

“那就继续把你的灵魂托付给风吧”停的手势“并没那么高尚 性欲使我走向孤独 这就是全部”

安子走到路一半假装吓一跳来吓别人 还真有趣哈哈 其他的人也是好笑 安子神经质 特别 你们就猎奇地要用她 “她太别致了” 哇 好不世俗的理由啊 你力排众议要用她呢 其实还是在追某种时尚—— “要跟别人不同”“喜欢奇怪的人”“我最特别”茉爱罗来灵感的表演也太表演了吧 她的脸老让我觉得在法国电影里她长得像于贞 到处拍照 到处观察试戏的人 这些情节还蛮让人喜欢的(因为投射了自己 我也喜欢拍照)茉爱罗设计的戏真的挺无厘头的 为了显得疯狂而疯狂 热烈但很虚无 就像现在一些年轻人拍一些鬼脸照或者亚逼风的服饰 真的就是想显得搞怪而做出的动作

小野爱子目前最喜欢最自然的是这个女生 爱笑调侃的男生唯二的台词也是有趣:“晚点聊姑娘们”“也许之后还有爱要做呢”

乐观自信的 好玩呢

大家热闹地试戏 喜欢!

70分的音乐好听拦着不让木藤接电话的女生表演设计也很不合常理 既然要讨好他要女主角 怎么木藤去接大人物电话 她还在那闹情绪说什么“他去干什么” 这是设计了个到底是想通过潜规则上位还是不懂人情世故的人物形象?

一小时十三分 看不下去了。

弃我戾气怎么这么重🤬

 5 ) 埃舍尔

因疫情天庭封城,牛郎没做核酸检测,喜鹊太多核酸做不过来,所以七夕取消(ΩДΩ)有需要电灯泡的吗,吃不吃饭不重要主要是想近距离看看爱情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我对象说七夕陪我一天,象说不行,动物园不放假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有需要人扮演你女朋友吗?

过不过的无所谓,主要是我热爱表演315打假,我打电话举报说你喜欢我,结果人家说我有病,我心里美滋滋的,他们没有把我抓走打假,说明你是真的喜欢我

 6 )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年度“WTF”电影必占一席。

看完全片一定要重看开头的第一个镜头。

园子温真是鬼才啊!

怎么说呢,只推荐给接受度比较广的人看。

园子温的电影永远说不上精巧,甚至有些随意和莫名其妙,表面上都是很情绪化的(奔跑、呐喊等)(日本人真的很爱拍边跑边吼啊)。

最后几分钟演员们几乎是吼着演完的,我看着都累。

但是这种声嘶力竭在现实里是无法做到的,所以借着电影发泄着对资本的控诉和现实的不满。

本片某种程度和《摄影机不要停!

》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样是讲电影幕后充满妥协的制作过程,最后都让人感叹电影拍摄的不易和热血,只是本片聚焦更边缘的“群演”。

导演又(诶?

为什么要说又)一次放飞自我之作。

最后片中片正式开拍的30分钟,戏内的失控程度直线飙升!

前面出现过的不管是主角、配角还是路人全部出场,应接不暇,一定要认真看前面的部分,不然有些只出场几秒的角色还真记不住。

真正的戏外,这场戏这么多人,导演能调度好,做到乱中有序,也算是牛逼了。

电影到最后1分钟直接跑入真实世界呐喊,想想就羞耻度爆表。

电影中拍电影为了省预算都是用素人,现实中拍本片的也很多都是素人。

万万没想到这样的电影竟然还有超现实片段,完全被骗了啊!

难怪之前感觉有些别扭。

一句话总结电影的表达:在别人生命里是群演。

努力做自己生命里的主角。

追求自由,对抗现实。

PS:演安子的妹子真漂亮啊!

 7 ) 很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

我们去年前年还在拍那些《唐人街探案》系列和更垃圾的《澳门风云》系列的时候,日本已经在拍这种极其富有实验性和先锋性的电影了。

当然我们也有稍微好一点的片子,但是大陆绝大多数观影的影迷审美还是有欠缺。

《埃舍尔街的邮筒》真是一部相当出色的片子,无论是拍摄形式,还是叙事方法。

很出色黑4颗星。

 8 ) 追求自由的价值。

艺术的美学精神在于化人至纯,将观众从此案引向彼岸,从现实接入理想,从假丑恶转向真善美。

电影同样如此,他不仅在于造梦给人娱乐,而且在于价值循环。

激发人的审美情感,产生镜像认同。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美学意味便表现出对人心灵与灵魂的震颤与洗涤。

该电影恰如园子温写给电影的一封情书给无数无名群演的致敬之鲜花。

用影像表达了对电影的热爱与对群演的尊重。

电影开篇便用一分多钟的长镜头展现了群演场景。

同时,该电影表达了对自由的由衷渴望,电影中的人物几乎同时深陷囹圄,心在枷锁,背负着沉重的西西弗斯巨石。

他们因失去失败,得而复失而痛苦。

总之,有意味的叙事形式与价值指向共同带来了丰盈的美学意味。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成为原子温队电影理想国的真诚捍卫,对电影群演的默默致敬,更是对人生自由的由衷追求。

 9 ) 面具

从几天前开始就有博主推这部电影,我不以为然,昨天又看到一个博主说这个电影,我就下载到本地,开始看了。

一开始这个海报就很吸引我,我想知道海报的那个女人是谁,不过看着看着,我就忘了这回事。

通过这个红色邮筒,每个群演的生活都被勾勒出来了(虽然我都忘记他们的名字了)。

不过记得清楚的是夏目,有第三者的颜色;还有父亲自杀的短发女孩,失去丈夫的长发女生,还有很多,小林真爱俱乐部,母亲住院的那个对生活失去希望的女人……那个红色邮筒的女人,才出现了,原来她是小林的前女友。

在面试的时候,我一直以为她就是真实存在的,直到后面在片场,没有她的存在,在小林“觉醒”的最后那段时间,她在疯狂的跑着,说些我听不懂的日语,没有字幕,只有他们两个人的对话,嘶吼。

以及那些很平的小路,很日本的滤镜,很虚晃的镜头。

我知道他们在片场的那场戏,是乱的,有怒吼,有争吵,有自然,也有不自然,但是这些都像是生活会出现的意外,不论是演员,主演和群演,还是导演,制片人等等,大家都是在生活与意外之中度过。

毫不意外,那些试戏的人们,都来当了群演,他们还是有着自己的色彩,他们也想成为主角,可是在这场戏他们只能当被骂的群演,只能当那些主角的背景板,没办法对吧,确实没办法。

说什么在生活中当自己的主角,可是,这样的主角总是缺少什么。

闪光灯?

人们的注意?

还是什么?

可以接受平庸。

也可以争气的当自己的小主角,虽然小,但是,也是主角呀。

最后的镜头,在她们两个人横冲马路中,在摄影机被警察拦住中,急刹地变黑了,一场戏,结束了。

 10 ) 究竟是谁在看《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

在观看影片时我们很难不注意到一个细节:贯穿全片的微微晃动镜头,似乎来源于一个完全未知的主观视点,密切关注着《面具》整个剧组的筹备和拍摄进程,然而与此同时,在影片出现的多个叙述主体中,摄影机却从未以其主观视点进行叙述,而以未知的主观视点取而代之:究竟是谁在看?

观众?

影片开头以一场舞台剧式的街道戏拉开序幕,似乎是在邀请观众进入:紧接着用幽灵般主观视角的长镜头串联起群演,通过不断置换的叙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叙事电影的主配角之分之外,似乎还赋予了观众一种游戏般的视角,(一种无所不能的窥探视角)游荡在影片中的街巷,跟随不同的人物进入各种或开放或私密的空间,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前观察投递的信件,试图去了解不同角色的内心世界。

而在影片结尾处摄影机跟随安子和桐子从布景的街道跑到真实的大街上,被交警制止的是作为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的摄影机呢?

还是作为影片《面具》的摄影机呢?

如果说是前者,那么跑上街的女孩是是作为《面具》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还是作为《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电影角色的安子和桐子呢?

若是后者的话,为什么当它结束后,影片也就结束了?

我们会疑惑,或许还会有一丝愤怒,感觉自己被欺骗了,这与电影媒介本身的欺骗性相关,一场出现在银幕上的短暂幻像(image),当幻像结束后,我们走出影院,时间被偷走了,而作为观众的我们似乎什么也没得到,就像经历了一场骗局。

在《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中》此种感觉被放大,对于电影中的电影《面具》,我们甚至不知道整个影片的样态,只有各种不同版本的演绎和不断嘶吼重复的台词。

而对于影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则更像一个没有结果的过程呈现,与之相对的是我们的原始疑惑也被放大:关于我们究竟看了什么?

电影究竟是什么?

那么为什么要欺骗?

让我们回到继续回到影片中的几个可疑之处:影片中段所交代投资人选择小林导演原因,过于草率甚至缺少一定的合理性;被投资方选定的三位女演员过于刻板,看起来似乎有些刻意为之;对于投资人和制片人极具漫画式的设定;与其说是人物塑造的草率和失误反倒更像是一种游戏任务般的设定,简单直接地指向电影工业的巨大阴谋,金钱和权力,女演员和妓女,话事人与嫖客。

一种和戈达尔在《各自逃离》中相似的类比方式,既然电影工业充满了阴谋,那么为什么拍摄?

以元电影的方式:出于一种纯粹的爱?

一种通冥仪式?

一种对于媒介本体的反思,或者说,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对于为什么拍摄的思考过程。

(园子温一以贯之的指向虚无)主角是必要的吗?

群演能否成为电影表演的中心?

以及视点来自哪里?

一种雅克·里维特式的阴谋论表达:在由阴谋构建的世界中,认真/游戏式地扮演着过家家中的角色。

《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短评

园子温令和寺山修司了

6分钟前
  • number girl
  • 还行

脑子不好,看不得这么错综复杂的

7分钟前
  • vyan
  • 较差

“假面”后的女孩们,演绎的是自己还是别人的人生?与其在别人安排的故事里扮演路人,不如当自己故事的主角。

9分钟前
  • 颜落寒
  • 推荐

技法不错内容太浅

12分钟前
  • 林喆
  • 还行

好聒噪……完全无法融入的喜剧,让人抽离的抓马。除了最后站在街头的一分半快闪还行,如果警察不是事先安排的话。园子温还是拍冰冷热带鱼那种吧。。。。

15分钟前
  • 囍弗斯
  • 较差

太棒了!园子温果然还是那个园子温,永远滴神!

16分钟前
  • 叶已
  • 力荐

面试之比惨大会

18分钟前
  • Radiohead
  • 推荐

没有血浆就用颜料代替吧

22分钟前
  • MA DA O
  • 还行

很喜欢篇末群演的那几场戏

25分钟前
  • #寒带针叶林#
  • 推荐

戏中戏中戏中戏,不断打破镜头前后的边界。同类型片有《日以作夜》《摄影机不要停》《色情男女》,道尽对这个行业的热爱和无奈。人物繁杂众多,但都有头有尾。从“我们要接替她们,明白了吗”开始烟花爆竹般炸裂。你意识到世界会停止吗?你意识到世界会停止吗?你他妈爱干什么干什么去吧!

30分钟前
  • 🪐
  • 力荐

将诸多群演串联缠绕,形成的强势场域不仅仅是“正道电影”演艺之外的生猛活力,也通过不同角色的个人经历将作者的数个创作母题投射,伴随着让剪辑的力量折服于不停机的长镜拍摄,一种新世纪前的园子温再次以影像制造、行为艺术、社会活动的多重姿态回归,业余演员的面试让电影和导演重返未经雕琢的动物凶猛与激昂斗志,最终“元电影”不向一切低头和妥协的“邪道”撕破了惯有商业制作的陈腐规矩与畏手畏脚,尾声冲上街头呐喊的那一刻,影像重新解放了影像,园子温重新解放了园子温。

35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让人完全舍不得结束的元电影喜剧!1.园子温是真的温柔,关心压抑而受挫的小人物(饱受离丧孤痛、一个内向正经一个狂放豪勇的“准女主”&人后脆弱无助的苦闷男导演),同时又有无限充沛的能量,以电影作为宣泄和补偿。看似疯癫、夸张、荒诞,却能深深触到心坎,让人在止不住的笑后落下泪水。尽管群演的“起义”至终会在昙花一现的高光时刻后为僵硬麻木现实所吞没,但那股不满足的冲劲足够励志。2.多视角重复&拼贴叙事,多次以人物偶然相遇转至另一角色视域,最终聚拢到所有群演登场拍戏,片头场记板则将让全片升格为戏中戏中戏。3.路灯下的红邮筒与坐在墙上的方子,宁谧绝美。4.安子绕杆在(过曝的)大雨中起舞(忘词),致敬[雨中曲],明媚的残酷青春则酷似岩井俊二。5.互泼颜料的狂欢恍若[反情色]变奏。6.闹市街头收尾同质于寺山修司。(9.5/10)

40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无聊

42分钟前
  • 彼方
  • 很差

园子温把一片片的碎片聚拢到了一起,成就了一部动人心扉得电影。就像影片中一个个的素人,在觥筹交错的生活中你来我往,谁都不知道谁会成为主角,抑或是变为群演。在被命运捉弄的时候,依然会对着摄像机,眼睛发着光,无法掩盖。每一个人都不是雾,不会轻易地飘走,都是自己生活的明星,痛快地、放肆地、深情地,呐喊、咆哮,或者哭泣、亲吻吧。园子温也是厉害,镜头调度地这么牛逼,把这么多地素人调教地如此美好,如此地热血澎湃。

44分钟前
  • 倚风帘
  • 力荐

印象里园子温和cult元素似乎已经打包绑定了,像这样一部电影——剧情没有爱的曝光那么激情,也没有地狱为何恶劣那般血腥,但是最普通的女优面孔里偶尔闪过惊艳一瞥,最平常的街巷喧闹里偶尔汇聚灵光一现,声嘶力竭和精力过剩的cult后遗症延续到了影片之外,不合拍的观众恐怕对拍一部拍无聊电影的无聊电影早就满腹怨怼了,但熟悉园子温的影迷又太知道那个恰好的时机,引发一种另类的对旁人说来可笑的感动。

47分钟前
  • GIVIND
  • 力荐

白T恤,浅色牛仔裤,黑皮鞋。

50分钟前
  • 刘源
  • 推荐

被冠以暴力风格的园子温导演,这一次放弃了肉体上的博弈,试图用呐喊来释放压抑的情绪,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和最洒脱的姿态,表达了对于电影的热爱。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承载着彼此之间的微妙联系,导演记忆里的恋人如此美丽,却只是美好的幻想,当演员脸上的假面被撕破,释放出了极度压抑的情绪,一句句声嘶力竭的呐喊冲击着我们的内心。影片没有真正的主角可言,只有镜头下朴素的群演,随性的表演,善变的情绪,处在混乱无序的节奏当中。街道上的戏中戏以一个惊艳的长镜头带给我们一次绝妙的观影体验,流畅的拍摄,唯美的画面,梦想与现实的碰撞,他们拥有着不同的人生,却在找寻着相同的自由,而我们都只是别人生活中的陌生配角,匆匆略过不留下一丝痕迹。直到最后,演员在欢呼,导演在放纵,摄像机不曾被我们放下,电影的生命也就永远不会被终止。

51分钟前
  • 三色堇紫
  • 力荐

人来疯系列之红色邮筒

56分钟前
  • SN
  • 较差

本片是园子温先生通过埃舍尔街的红色邮筒寄出的一封献给诚挚热爱表演的群演们的一封情书。用《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这条纤细而绵软的线串联起一根根锋芒毕露各不相同的针,这些针有的热情,有的温婉,有的湮郁,有的外放,有的紊乱。解剖精彩纷呈的群戏,全片几乎没有统一的基调,时而清新,时而悲戚,时而叫嚣,时而阴沉,时而欢脱,时而狂放。千百种风格,捻成一根线。这种对电影的爱,如此恳切。

57分钟前
  • 野凡
  • 推荐

真的把我看困了……

59分钟前
  • 嗯嗯嗯嗯yuki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