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曾孤独 我们都曾困于混沌之中 但我们又都曾存在过 奔着小恶魔来的 全剧没有多少台词 但却直戳人心 你不是我 你有怎么知道我的感受 芬是经历了多少 才……唉 我怎么写不出来呢🙄 总之就是不要以自己的好恶来评判他人 你不是人他 你没有经历过他的经历 你不会明白他的感受不要通过外表去判断一个人 高尚的灵魂往往都藏在并不出众的外表之下怎么样都要开心的活着 不幸的经历谁都有 看你对它了 啊呀呀 豆瓣第一次影评 太失败了 词穷啊 算啦算啦 都在心里了
我真的很想说好多。
今天是和一个真的铁哥们看的这电影。
俩个人无聊随便看到的电影,就看了下去。
2013年,有这个哥们,还有现在在上海的一个哥们,还有一个女哥们,我们四个约定一起去南京过元宵节,第二天没什么地方玩,然后就过江去南京北站,落寞的南京北站,我们四个就在老铁道上一直走着,一直打闹着,一直笑着。
今天看到这部电影突然感觉好像又回到那天了,我们又可以喝酒吹牛了,虽然我们四个关系还是那么好,但愿你们可以国庆节回来一起喝酒,也无风雨也无晴,喝他个昏天黑地。
😁😁😁😁😁😁😁
每个孤独的人,都各自有各自的原因吧,往往都有伤心事,那么一个孤独的人去找另外一个孤独的人做朋友,由于双方都敏感,所以大概率会出现矛盾,然后又回到一个孤独的状态。
三人当中大乔是热情似火的人,与两个孤独的人形成了鲜明对比。
三人经过一系列事情后成为了好友,也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比如聊天,开车追火车,在铁轨上行走。
然后,由于孤独的人往往比较敏感,矮男主在大乔爽约后,又遭遇另外一件糟心事,结果对大乔大发脾气把他气走了。
然后矮男主重新陷入孤独,再加上身高被身边人指指点点,差点卧轨自杀成功。
女主因为丧子之痛离开前夫,但前夫想复合,看到她和两个男人交流后骂她,女主心里也有过与前夫复合的想法,但无法忘怀丧子之痛,所以陷入了迷茫和纠结。
于是她得出的解决方法是,既不与前夫复合,也不与现在的两个男性好友交往,就靠自己独自一人思考,到底该跟哪边走,到底该怎么做,于是又重新回到了孤独状态,孤独又导致心情更差了,也更加无法做出正确决定,于是她借酒消愁,身体和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差。
最后,矮男主因为在卧轨自杀没能成功,终于痛下决心改变,他决定重新找回孤独的女主,顶住女主多次的拒绝和驱赶压力,安慰她,把她拯救了回来,而女主这时也做出了最终决定,不与前夫复合,而选择与矮男主成为朋友(因为前夫想要跟她复合,主要是通过骂的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威胁,两人经常发生争吵,可见两人感情确实已经破裂,而矮男主愿意被她骂,愿意接受她的缺点,确实能够成为她的知己)。
他们两还重新把热情似火的大乔叫了回来,对于大乔而言,没了这两个孤独的人,他肯定还有其他朋友,还是能过得好,可谁叫他热心善良呢!
于是他又重新和两个孤独的人在一起交往了,三人又成为了知己。
是啊,人总是害怕孤独的,每天跟太多人打交道不好,但太孤独了更不好,正如矮男主和女主重新回到孤独一人的状态后,生活变得更差了,但最后两人和好,互相谈心,各自的状态明显还是变好了不少。
影评也说得好,孤独确实能保证自己不从朋友那里得到伤害,但同时也就无法得到安慰和友情,即使再好的朋友也会有矛盾,一发生矛盾就封闭自己,那终究还是会害了自己。
已是夜里十一点多,想等的人没有来,有点淡淡的失落,便下了网。
暑期习惯深夜睡觉的我,决定看一部电影。
单位的内网上有很多电影,下载了近40G,好多没有看,挑挑拣拣,选中了这部。
于是这个闷热的夜晚,一部淡淡温情的片子与我不期相遇。
芬巴是个侏儒,在一个买火车模型的小店里制作火车模型。
可能是由于黑人老朋友亨利的同情,老亨利意外死亡后,给芬巴留下一间老车站,名叫新天地。
于是芬巴离开繁华大城市,来到宁静的新天地。
对于一个经常受歧视的侏儒,这个地方可能比较适合他,尽管始终不苟言笑的他,并没有表露出特别的喜欢。
可是我们能感受到芬巴就想在这样安静的地方一个人生活,不希望别人打扰他,也不希望进入别人的生活,就这样孤独的生活一辈子。
但生活并不按照计划和想象进行,幸运的是芬巴后面的生活还不赖。
车站对面,热情开朗的小伙子乔暂时为病中的父亲看餐车,可能习惯了都市生活,在这里显得寂寞难耐,很想与芬巴成为朋友,但芬巴对他并不太接纳他;中年丧子的女画家奥利维亚因车技平平两次差点撞伤芬巴,因歉意而几次帮助芬巴,芬巴开始也是冷漠的拒绝;天真可爱的黑人小女孩克利欧把他看作她一样的人,请他到学校演讲;而图书馆的辣妹艾米莉情感失落把当他作倾诉对象。
慢慢地拒人于千里之外的芬巴开始与朋友接触,开始有了微笑,开始和乔一起看火车,和乔、奥利维亚走铁路,三人起轻松的聊天,仿佛都找到了心灵的寄托。
芬巴封闭的心开始打开,竟然可以去关心别人,去酒吧喝酒,去学校为孩子作演讲。
奥利维亚也在芬巴和乔感染下,走出了丧子的阴影。
电影拍得很细腻,很抒缓,没有一点大起大落,但看完让人觉得很温暖。
有些细节很打动人,如芬巴和奥利维亚第一次吃饭,奥利维亚说,“我们不要想着找话说,只管吃就行了”,多善解人意的话语。
艾米莉的男友纠缠艾米莉时,芬巴想帮助艾米莉,却让艾米莉的男友轻轻一把推开,芬巴双臂在空中一振,对他来说是坚强有力的,但对艾米莉却毫无帮助。
我想电影可能讲述得是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关怀,每个人都需要友谊,不管是健全的人还是残疾的人。
人生可能有太多的不如意,有时心灵的创伤需要互相抚慰,走过下一站,就是幸福。
我喜欢这部片子,它太契合了我这段儿时间的心境。
整部片子营造的是淡、慢、真、静的氛围,非常适合一个人看,它的故事发生环境、音乐的调子、人物角色刻画和故事情节的编排都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
篇幅着眼比较多的人物依次是芬、奥莉维亚、乔、克莉奥、艾米莉。
芬,中年侏儒,性情孤僻,火车迷,爱阅读,他的朋友亨利在遗嘱中给他留了火车站一处房子,生活中因为身体处处受到别人“特别注意”,然后再亨利去世三周后,他来到了这里,开始了一段与往日不一样的生活。
奥莉维亚,金发美妇,身姿曼妙,嗓音性感,经济优渥,两年前儿子山姆从单杠上摔下身亡,来到前夫戴维留下的这处别墅里,来躲避周遭邻人的“指点”。
乔,西班牙裔,话痨,喜欢美女,性格活泼,因为老爹生病,暂时接受餐车生意。
克莉奥,黑人小胖妞,可爱萌,小学生。
艾米莉,青春靓丽,金发妹子,图书馆管理员一枚,与男友克里斯关系时好时坏。
剧中很多细节让人拍手称赞。
芬是步行从店铺到火车站的,每当出现火车在铁轨上跑,音乐就会很欢快。
便利店老婆婆第一次见芬竟然给他拍照,看得出他是无奈拒绝的表情。
芬将桌上小人撞倒,亨利倒下死亡,一种征兆。
奥莉维亚无名指戴着戒指,说明他还爱着戴维,艾米莉在图书馆第一次见到芬时,吓得摔倒了,体现她心里的不安,在后面的剧情中透露出他怀孕了,可她还没告诉任何人。
在芬刚到小房子门口,回头张望,看到了乔留下的凳子,真说明他随意不羁的性格。
乔在奥莉维亚家留下的纸条上写着“for a good time call joe 9173150”,表明心意他很想泡她。
而躺在沙发上奥莉维亚对芬说,你是叫不醒他的,说明奥懂乔可能不是真的睡着了,就是说“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从后来乔问芬的话里也可以得出,奥问芬是否恋爱过,乔问芬是否有性经历。
从乔跟克里斯见面时的对话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之前应该是一块儿厮混过,后来老爹生病,不得不接手餐车,他也抱怨期盼他爹快点好。
克莉奥对芬说她喜欢奥,说明她跟奥在车厢里玩的很开心,也可以想象到奥跟儿子山姆在一块儿的时候是多么开心,接着芬回答了,他也喜欢奥。
奥有两个电话却不接,芬没电话,乔一直不停的接电话,说明了三个人的生活状态,抗拒、孤独、烦躁。
奥随时都是车来车去,芬一直都是步行,后来也许是乔真的以为芬是勾搭美女的高手,想跟他一块儿呢,才会有乔跟芬一块儿散步,接着又会有奥加入进来,而且三个人穿的鞋子也不一样,芬一直是皮鞋,奥是运动鞋,乔是帆布鞋,顺便也可以看下三人着装,芬一直衬衫,乔大裤衩,奥倒是一直得体呢。
奥的画中是一种破碎、凌乱的感觉,她的心态应该一直如此。
芬拿出的书签上写着奥的名字。
奥裹着浴巾下楼开门时的娇羞表情。
芬的房间至始至终只有一个沙发,所以奥在的时候他睡浴缸,艾在的时候,俩人睡一起,但是镜头不是一个整体的构图给的特写,在两人中间还有一根钢筋,说明两人什么都没发生。
大量特写镜头的运用很奇妙,它不是直接告诉你什么,让你去意会,除了画面,每句对白也都有深意,就像冰山一样,只看到表面的,剩下80%以上的内容在水里,在把故事讲明白后,又给人极大的想象的空间。
剧中反复出现的还有奥的“shit”,芬的表,乔的啤酒,这些是很有象征意义的符号,还有对芬躺在沙发上,火车通过,光线跳闪,奥在灯光下单独坐着,一次画画,一次吃药,这些在人物不同的心理状态下都恰到好处。
如果说奥是为了忘却失子之痛,芬是躲避别人对他鄙夷好奇的眼光,乔是接替老爹的生意,奥、芬的状态,很难主动将故事推向高潮,乔就是那个活跃气氛的粘合剂,虽然他有“私心”,但三人心知肚明,不是吗?
为什么芬能引得奥、艾对他倾吐心声,也许恰恰因为他是个侏儒,引起人的某种同情和信任,不会对她们有大的伤害,剧末,奥因为戴维还有一子而吃药,艾还没告诉男友其怀孕,虽然她告诉了家人。
故事推动的主线当然也是三人之间的关系发展,一块儿散步,拍摄并观看火车猎手录像,到最后又坐在一起调侃,主要是芬与奥之间情感冲突,第一次他去奥家,将电话放在门口就离开,和乔一块儿去奥家party,主动给奥送外卖,被拒绝进入房子,他生气,把主动跟他搭话道歉的乔给吼了出去,再次主动去奥家,被奥骂出门外,去磨坊酒吧,跳上桌子,吼道“我在这儿,好好看吧”,这会儿就已经将故事的要义表达的差不离了,一切的原罪都归结为,他是一个侏儒,他不能得到陌生人的尊重,也不能得到爱情,他醉醺醺,倒在铁轨上,想着被火车轧死,结束一切,结果,只是轧碎了他的表,却也轧醒了他的人生,他重归平淡,再一次去看望奥,发现她躺在厨房里,他救了她,却重回到自个儿呢房间,让乔接他一块儿去看奥,最后,三人又坐到一起。
当然他对乔,也是从拒之门外,到一块儿散步,到将艾说的他的下巴很性感这样的话都告诉他,到答应他去磨坊酒吧喝酒。
无论怎样,这个偏僻荒凉的地方是芬的春天,他有了太多的改变,他有了朋友,甚至去学校作演讲,尝试着去追爱。
在原本跟亨利这个老头待在一起时,根本不可想象的,从枯燥乏味到有滋有味,逆天的翻转。
这里是他的“世外桃源”啊。
其实归结为一句话,就是人要经历、超越、生活。
2017.01.17
很多电影都在讲故事,也说道理。
这样的导演似乎都想通过电影本身带给观众某种启发。
都有说道理的欲望。
这部电影在说幸福这个大命题。
但与众不同的是,它没有那种传统电影常带的弊病,它并不强求观众接受导演的某种表达。
它很纯粹的说着一些事。
喜欢这部片子可能就是因为它的不强求。
而幸福本身也就如此。
一切随缘。
《心灵驿站》一部送给自卑、自闭、孤独者的温暖片子,三个孤独者抱团取暖芬:由于身体的缺陷,在日常不被社会接纳,被社会嘲笑,内心自卑而封闭自己,只想安静地过完自己的时光,日常看看火车,看看书,走走铁轨奥利维亚:丧子离婚封闭自己,关在房间里,日常就是画画乔:看似热情的一个话痨者,却必须照顾瘫痪的父亲。
虽然热情开朗,其实可以看出他也是比较孤独的围绕着三个中年,一段非常平淡无奇的乡下安静无趣生活,每个人都有自己内心的痛楚,在现实和逃避中挣扎,这恰是给“不堪”、”失败“、”自闭“ 们带来了的温暖
巴芬是个侏儒。
所以注定会被人关注,怜悯地或者嘲讽地。
巴芬是个火车迷,以装配火车模型为生,所以他的朋友和雇主教授去世后,留给他一处小小的房产废弃的New Found Land车站的一间小小库房。
小小的车站库房虽然破旧零落,但是站旁的铁路并没有废弃,每夜都有火车隆隆开过,巴芬可以站在窗口,看火车从窗外掠过,而光影也绵绵密密地从他的面颊上匆匆掠过。
车站外是安静的原野,废弃的一节车厢,住着胖胖的黑人小姑娘的房子,以及一条公路。
巴芬在他的房子外面,不得不面对乔,因为他是热狗男,他的热狗车,就停在他门口公路的路边,营业。
巴芬在他房子外的公路上,邂逅奥丽薇拉,因为她是冒失的司机,巴芬每次遇上他都不得不跳进草丛躲避她。
这部电影就是关于他们三个的,关于孤独、脆弱、寻找、支持、友谊和爱的故事。
我最爱的是热狗男,他是这个黯淡世界的“搅和者”,没心没肺地开心,不折不饶地寻找开心,善良。
逃避人群的巴芬被这个避无可避的邻居“搅和”得没有办法,只好带他去看火车,一个大个子,一个小个子,坐在池塘边的长椅上,等火车从他们面前如画的景色中那条静谧的铁路上隆隆驶过。
热狗男问巴芬,为什么你不去酒吧,巴芬说,我喜欢一边喝酒一边看书。
热狗男说,酒吧也可以看书;巴芬说,不能,你会找我聊天。
第二天热狗男开来他的热狗车,也拿出一本书,对巴芬说我们一起看书。
于是两个人坐在野餐桌边看书。
但是不久热狗男开始跟巴芬聊天,巴芬说你看你找我聊天,热狗男说我二十分钟没有说话了,巴芬掏出链表,说:“九分钟。
”热狗男悻悻地说,“cold blood.”只是,这部片子里,似乎没有cold blood.奥丽薇拉是不同世界的人,她所住的房子是前夫买的度假屋。
她是画家。
但这并不能改变他和另一个世界里的巴芬及乔一样,有孤独与脆弱。
她离婚了,她的儿子因为她的疏忽而死于意外。
她只有将自己自我放逐在这个小镇上。
于是,三个人一起去看火车,在废弃的铁路上行走,坐在铁路大桥上,看风景,咀嚼巴芬带的牛肉干。
大 家都不说话,只是咀嚼牛肉干,但是我能感受到河面的风从他们的身上吹过。
电影几乎没有情节,但用大量的细节表达情绪。
这些细节片段似乎都没有太多关联,但组合在一起,却让人从心里感受到,人与人之间那种关联。
巴芬在另一个镜头里和热狗男坐在他家门口的椅子上看书,巴芬把自己的短腿放在一个油漆桶上,热狗男也想搭一脚,巴芬从他的书上抬起头来看热狗男,再跟他一起看自己的脚,再把自己的脚摆放好占满整个桶面,热狗男只好悻悻地把自己的脚拿下来。
没有一句台词,却让人在温和的气息里忍俊不禁。
黑人小姑娘也爱火车,在废弃的车厢里独自玩耍,自己扮演列车员,大声地报站名,查票。
整个画面从车厢外的田野拍摄,没有小姑娘的身影,只有她清亮的声音,和她的白日梦。
那种宁静甜美,无法言说。
我们也曾有那白日梦的年龄。
然而任何人的人生都有挣扎吧。
巴芬与自己的身形挣扎着,奥丽薇拉与自己的过去挣扎。
当她得知自己仍然爱着的前夫又有了孩子之后,她服药自杀。
因为目睹她与前夫冲突而担心她的巴芬发现了她而救了她。
巴芬电召因为自己的伤痛而疏远了的乔,两个人一起去医院等待需要治疗的奥丽薇拉。
憔悴的奥从治疗室出来,一高一矮两个男人从等候区的座位上站起来,奥踮起脚亲亲乔的面颊,又俯下身亲亲巴芬。
那画面里三个身高差异不小的身影,让我眼眶发热,这是唯一的一次,我在这部电影里产生比较强烈的情绪。
没心没肺的热狗男乔,用一个词评论只有一面之缘的奥的前夫,“拘谨”。
这个词太传神。
在繁华世界里生存战斗着的人们,他们的每一根汗毛无时无刻不是竖着的,他们的每一个毛孔都紧闭,这样如何能感受到,这个世界里那些温暖的细节?
查找这部电影的背景资料时,看到一个观者的影评,说“没有能力感知生活细节的人,无法喜欢这部电影”,而另一个激进的影评者写到“犯贱的狗男女不用看这电影”,(http://www.douban.com/review/1567983/)我虽然不喜欢他的出言不逊,但对他的观点却非常赞同。
“ 普通大众的生活的本质就是平淡,主调就是琐碎。
”不甘于平淡琐碎的人们,总幻想自己是电视剧的角色,“必须来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得死去活来的激情,此生才不枉后悔白活一场!
于是追求与期待在所难免,然而就在遇到并开始美好的激情的霎那,最终还要回归平淡的生活这一页!
吃喝拉撒,柴米油盐一样都避免不了!
当激情攻不破平淡现实这道墙,过不了一起生活这道关,唯有分开。
”这样平淡而毫无刺激的片子是不合适他们看的。
“那就让已经明白了生活凌厉本质的人们,懂得白开水好处的人们,在有空之余品尝一下,看能否在你享受孤独时光又想同人分享点什么的时候,发现点什么?
”这部片子的英文名叫“Station Agent”。
中文一译为“心灵驿站”,而另一个比较愚蠢的译法是,“下一站,幸福”。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不要过度憧憬将来,低下头你可能会发现,幸福就在当下。
标题中的“new found land”是那个废弃小站的名字,我很喜欢。
低下头,也许我们都能发现一片“new found land”。
一部触动心灵的影片,关于孤独,关于情感,关于友情,关于勇气,给人启迪……影片的题材很特别,男主角也很特别,每个角色都很特别,平淡的故事情节,讲述了几个小人物的故事,耐人寻味……从演员到编剧再到导演,处女作中汤姆麦卡锡多少开始展露出了自己的风格,比起施展光影技艺,他更愿意塌下心来讲故事,戏剧性并非刻意为之,起承转合的推动力来自角色的精准定位:一个沉默寡言逃避社交的侏儒、一个承受丧子之痛中年离异的女画家和一个被迫接手父亲的营生,百无聊赖的拉美裔帅小伙,在这部表现友情的电影里,三个人从相识到相知,有分有合,有欢笑有泪水,共同承担生活中那些不太美好的部分,在远离繁华的小镇,克服孤独是治愈伤痛的起点
7月23日,星期六 长跑,散步,静坐,过去的一周我拥有了大把的独处时间,想了很多有趣的话题,比方受到惊吓之后人的状态是不是源于心理暗示,男人和女人在当代的定位差异有哪些,以及所谓的职场格局究竟应该定位于权利还是口碑。
一直以来胡思乱想都是能让我逃避现实的最有效的方法,无论多么烦闷,抛开现实去想些奇怪的东西,想着想着心情就平和了起来,想着想着记忆就像海浪一样聚起来又散开了。
去年看了李政宰(鱿鱼游戏),看了黄政民(当男人恋爱时),本来计划这周看马东锡(犯罪都市2)下周看河正宇(恐怖直播)的,这样韩国影星里我最喜欢的四个人就算攒齐了。
可惜下载的资源出现了一点问题,只能被迫Plan B,选片《心灵驿站》。
这部电影我是从两个方面解读的,一是友情,一是孤独。
当我怀揣着自己对友情的理解回过头去看这部电影,我得到了一个高度一致的反馈。
什么是友情?
是坐到一起,不用交流,只管尽情享受美食,不用担心冷场,偶尔抬个头瞅一眼对方嘴角都会不自觉带上笑的那种和谐;是得知你的愿望会尽力帮你的那种爽快;是在担心你的时候可以花很多时间去远远关注你的那种耐心;是不顾形象肆无忌惮的在一起聊一些属于我们的话题然后莫名其妙的笑在一起的默契。
这就是友情,电影里的则是我心里的那种让人心动的友情。
而说起孤独,电影里的孤独是不具有共性的,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孤独,乔因为父亲的意志而经营着餐车,他的孤独是接触不到人而渴望有人陪伴和交流。
奥利维亚因为离异和丧子搬到这里,她的孤独是个人经历桎梏自己从而将自己封闭在特定环境里不愿意改变。
而芬是个侏儒症小矮人,他的孤独则是不能融入这个社会从而内心产生对这个社会的抗拒。
好的剧情片是能引发人的思考和共情的,这部电影绝对能称得上是一部好的电影。
打分8分吧。
叙事和常规的剧情片一样,节奏缓慢还带着日常生活的琐碎和不连贯的感觉。
而演员呢,彼得丁拉基虽然是作为一个特型演员,但是他的演技早在《权力的游戏》里就展现的淋漓尽致了,本剧里他在酒馆那段癫狂之至的表演以及平时那种淡漠的样子都非常深入人心。
不过我能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中文谐音垃圾,好惭愧的说。
至于视听语言,讲真的在我看来导演的声画处理的并不是特别出彩,镜头中规中矩的甚至于推拉摇移都运用的不太多,稳定的固定机位镜头占了绝大多数,剪辑更是有些不连贯的感觉,转场特别生硬。
倒是取景非常好,不论是林间铁路桥,笔直铁路线,非常有年代感的旧车站等等都很有特色。
镜头虽然技巧性差了些,但是有很多细节却能看出导演的细心,首先是开场芬和亨利步行与迎面走过来的父子同框的镜头,用一种很巧妙的镜头语言告诉观众他俩那种亦父亦友的关系。
而亨利摔倒去世前给了一个芬用胳膊不小心碰到人偶的前兆镜头来缓解突兀感。
还有芬步行去车站时顺着铁路的一段混剪,都是在刻意将芬的人物微小化以产生孤立感,氛围爆表。
结尾分享一首这几年我最喜欢的一句诗吧,“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世间哪有那么多孤独,不过心难安而已。
扪心自问,何以心安?
答:不过酒三分,茶半盏,几碟家常菜,一个知心人而已。
电影无所谓好不好,可况这个电影真的好,打动了你就什么都OK了
很治愈的一部电影。朋友去世,把遗产留给了不高的他。他在朋友的房子里住着,遇到了很多人。从城里搬到乡下住的人,是不是都是为了疗伤?
我完全能共情美女为什么会喜欢侏儒,那种治愈的感觉,我懂。。。还有中间尬着的乔,哈哈哈,笑死我了,太逗了
笑对生活是一种态度,善待人生是一种境界。感恩拥有的一切,珍惜身边的朋友,享受每天的阳光,快乐无忧地生活,就是最美的时光。感恩所有的遇见。
http://www.youku.com/playlist_show/id_1543101.html
人毕竟是社会属性的生物,没有人会主动选择孤独,除非心理原因或者生理方面的某些缺憾,无法融入正常人的生活并非某人的问题,而是周围人群看待和对待“他”的方式。很多镜头细节处理的非常漂亮,把孤独和自我封闭展现的清晰精彩。每个人的孤独都不同,抱团取暖也要建立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幸好没有一个人是孤岛,总会遇到能称之为朋友的知音。小恶魔多年前的演绎蛮不错的,岁月在他脸上留下的痕迹正好成为小恶魔的智慧源泉。而女性就境况迥异,当年还算风姿卓越的派翠西亚如今只能在《利器》诠释病态变态的老母亲了。
美。生命本就是一个不断和解的过程,Finn和自己(身高)和解,Olivia和死亡和解,Amily和爱情和解。我刚看完抱怨没有结局,现在想来生命还未到尽头,何来结局。
寡然无味
这一家三口的感觉真美好。
看过,不太喜欢啊
musicality
友谊的不请自来,渗透着的幸福~~
喜剧成份还可以,结局与起因都没怎么交代清楚,让大家感受了一下中间过程;片名本是如此还翻译过来的呢,有点太直白,或者说没深度,让人一下子拿到纲领,再去对照,却发现少了一些深度
真的比较一般。各方面都算是平庸。淡如白开水的影片。
独处与交友
这是一部很好的“如何和孤独相处”的教材,是一部暖暖含光的“慢”电影。男主角的孤独是因为他的侏儒身材,当代人的孤独多来自于社会压力和心理戒备。这里给出了“和孤独相处”的两条建议,一则是找到属于自己的爱好,另一则是找到彼此投契的朋友。
小恶魔十多年前的惊艳出演。失意的失落的边缘的一方温暖的天地与真情。
电影不指明道白,小矮人的现实生活就是最大的看点。一开始习惯性抗拒地nono,无聊“路人”开始闯入火车行驶轨迹。因为身高拒绝整个世界也以为被世界拒绝,其实每个人都有那个永远遮住的缺憾吧。喜欢三个人坐在车轨上吃牛肉干,坐在凳子上脚踩垃圾桶,廉价又美味咖啡和热狗。只是太平淡了点吧。
“你不用说话,专心吃就可以,无所谓。”三个好朋友安静地相伴就能享受时光,是唯有郊区才存在的心境。结尾很突然,黑屏时我还以为文件出问题没放完…
生命不乏孤独,生活也时常困扰。所以需要在这样一个僻静小镇,遇三两知己,无需倾诉烦恼,只闲聊就可抵消烦扰。早晨的牛奶咖啡,夜晚的电影和冰啤酒,午后伞下小憩,漫步轨道,听火车呼啸而过。治愈系的美式小清新,有可爱之处,整体比较平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