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温情催泪,前一段小Sheru一个人穿越大半个印度艰难存活求生的经历拍出了印度的脏乱美和浓浓情感维系。
我这几天一直在想destiny什么意思结果在电影里找到了答案,妮可流泪解释她为什么可以生育却要领养孩子的那段,“我站在海边等着被吞噬却看见一个棕色皮肤的孩子向我跑来,那一刻我才感到内心的平静”,某种意义上也是destiny做出的选择了。
“我们多创造一个孩子不一定可以让这个世界更美好,但是去解救一个你们这样受苦的孩子一定可以行一件善事。
”
前半段印度部分确实很好,小saroo演得很棒,也很可爱。
没去过印度,但依然感觉导演拍的很真实。
后半部分saroo来到澳大利亚家庭。
他的养母说到,她和她丈夫可以选择生下自己的孩子,但他们觉得他们生下两个孩子并不能使得世界更加美好,但收养两个需要帮助的孩子,说不定是他们的机会。
当我看到这段时。
就知道有人会说白人圣母婊。
但我依然相信这个世界就是有这样美好心灵的人,他们所做的事情也确实改变了两个印度孩子的命运。
当然我并不赞同因为这样就认为白人或是发达国家的人就高人一等。
电影最后saroo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大中午的被感动的稀里哗啦,下午还要上班………他的真名sheru,意为雄狮,算是交待明白这部片名。
年龄越大越喜欢家庭温暖的片子。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被大家盛赞的Lion。
看到Weinstein Presents的时候,感觉仿佛听到一阵咆哮:WE WANT OSCARS!!!!!!!!!!!电影中发生在印度的前半部分拍得实在太好了。
我们看到saroo和亲爱的哥哥走失,看到他一个人坐着空空的火车跨过大半个印度,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好不容易交上了同是流浪儿的朋友,朋友们都被人贩子抓走,只有saroo逃脱;被漂亮的女人带回家,第一次喝上了汽水,结果特么的又是一个人贩子,还是个看起来会强奸小孩的人贩子;终于遇上了好人,进了儿童院,交上了朋友,遇上了来自澳洲的好心夫妇。
我们陪着这个小朋友走过他的旅程。
他实在太可爱了,他的经历太悲惨了,他实在太想念妈妈和哥哥了。
即便看到了澳洲夫妇的照片,看到他们是这么好的人,还是认真地问办理收养的老太太:你有没有帮我找我的妈妈呢?
骨肉亲情,我妈妈这么爱我,我哥哥这么爱我,我为什么要去别人家当孩子呢。
到了saroo长大之后,如何重新找回自我的部分,故事就开始复杂了起来。
导演的野心太大了,他打算要处理起码这四条线:男主和女朋友;男主和养父母;男主和后来被领养的弟弟;男主与回忆中的妈妈和哥哥。
卡司用那么大,戏份要均分啊!
养母是妮可基德曼演的,女朋友是鲁妮玛拉演的,特么花了这么多钱,一定要都剪进去!
于是我们看到长大后的男主要上大学,上大学才会遇到女朋友,女朋友作天作地,遇到别的印度同学然后开始想要寻找自己的identity,想要找回亲人;然后还要瞒着养父母,被养母妮可基德曼发现还要给你一段speech说教;还要和精神有问题的同是领养来的弟弟撕逼,啊不,扯屌;痛苦了好几年之后在google map上乱点, 啊,找到了家乡。
这时候大卡司们又没有戏份了,只有男主回到了家乡,寻找自己的母亲。
这时候电影又开始动人了。
他见到年老的妈妈,喜极而泣,接下来问哥哥去哪儿了。
大家遗憾地说,哥哥死了。
这时候我终于留下了眼泪。
前面那么多铺垫哥哥,就是想见到哥哥和弟弟重逢。
而那一次saroo躺在站台的长凳上,睡眼惺忪地说再见,就真的是和哥哥的永别。
卧槽这时候真的太难受了。
然后我们看到一个女孩,对着saroo欲言又止,啊,原来是前面只有几个镜头的还是婴儿的妹妹,她已经是个大人了,她成功活下来,长大了。
最后我们看到长大后的saroo,站在当时的火车轨道上,看着幻想中依然是25年前的哥哥。
他终于回来了。
啊,我又感动得哭了。
小演员表现实在太出彩,抢光了老戏骨的风头。
妮可基德曼的表演真的非常好,但她的很多表演变得无关紧要,因为那些片段并不推进剧情。
还有鲁妮玛拉,虽然很美很可爱很作,但是也不觉得这个角色有推进任何剧情的地方。
所以这部戏,基本是没有大明星的地方,就拍的特别好特别有生命力。
关于印度的部分,我觉得导演处理得非常脱俗。
首先,强化saroo和妈妈哥哥的感情--虽然我们很穷,但是我们相爱,一家人齐齐整整, 这为后来saroo想要回印度寻亲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这是拍给我们看的);然后,虽然我们看到很多印度社会的黑暗面,比如拐骗孩子,但是能感觉到导演并没有过分渲染悲剧,而且保证了同理心--那个企图拐卖saroo的女人给saroo喝汽水的时候,你能说那没有同情那没有爱吗?
可是就是印度的部分拍太好了,显得澳大利亚的部分杂乱无章的。
不如剪一个大明星戏份少的版本给我们看吧。
科科。
妈呀,想想看,陈可辛的《亲爱的》拍得比这个条理清楚结构完整呢。
一个在加尔各答走失的5岁印度男孩萨罗,迷迷糊糊登上一列火车,这一走就走了好几千公里。
小萨罗刚开始十分惊慌,但很快就又平静下来,之后他进入了一所福利院。
在那里,一对没有孩子的澳洲夫妇苏和约翰·布莱尔利收养了他。
二十多年过去了,长大后的萨罗在一个酒店管理项目中遇到了女友露西,开始了成年的生活。
忽然,一个偶然的契机之下,原本被他遗忘的童年回忆再次闯入了他的脑海。
已经拥有了新的名字、新的家庭和新的人生的他,面对身边人的不解,通过现代科技,寻找最开始的家园。
看完这部电影我一直在思考电影带给我们什么,我们通过电影又领悟到了什么。
我想雄狮这部片子虽然技术上不是那么娴熟,真实事件改编导致编剧的发展空间局限零散,但是整个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人性的思考。
我认为一部有意义的电影就是看完能够让我们深度思考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讲述着许多人性,小萨鲁走失后在地下室睡觉时人贩子冲进来抓小孩,萨鲁拼命的逃跑,遇见警察时萨鲁犹豫了一会继续向前拼命奔跑还有意绕开警察,可是警察却对这一切熟视无睹淡定的继续抽烟,这是警察的人性。
逃跑后碰上个妇女带他回家吃饭,本以为是个好心人却又打着将他卖掉的算盘,这是那位妇女的人性。
还好最终遇见了一位路人带到警察局,这是路人的人性。
进入孤儿收容所后,那些孩子们的吼叫,老师的残暴,管制人员的暴虐。
人的本性本来就是善恶参半的吧。
后半部澳洲部分时间跨度比较大,跳跃的比较突然,太快的进入了寻亲之路。
没有很好的让观众建立起养母与养子的情感以及养母的付出,所以后面有些争吵发疯的地方观众看起来会有点情绪不足觉得太突然。
妮可这个角色引起了我的共鸣,当她说,这个世界的人已经够多了,我们为什么不给那些身于困境的孩子一个机会时,我真的很佩服这样的人,我或许心里一直存在着这种想法,但我知道我可能不会实现它,可是他们夫妻做到了,这其中虽然过程很艰辛,有着许多这样那样头疼的问题,但他们付出了爱,给了他们一个机会,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导演在后半段剪辑中一直穿插着关于母亲关于古度的记忆闪回,我想导演可能是想要表现萨鲁那段日子的挣扎,一边不想伤害养育他的母亲的心一边又放不下对亲生母亲与古度的感情,在这挣扎纠结的日子又不小心伤害到了女友搞的生活一团糟。
在情绪失望到了的极点的时候却又戏剧性的找到了他的home,这种情节虽然有点狗血但是its for real 生活就是一场狗血。
她亲生母亲看到他回来喜极而泣,看到他活得很好就放心了,并说妮可是养育他的母亲应该回到她身边去,我想只有母亲之间才会懂得养育一个孩子成人的感情,所以才会理解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此刻养父母也都释然认为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
此片最后让我们多关注走失儿童还提供了帮助的方法,这也是电影给我们带来的魅力,使我们思考,使我们关注更多我们可能永远不会知道的事,让我们更多的参与其中。
人生的意义在于你怎样定义。
回家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为母亲在家中等着我们平安的归来,但最悲情的莫过于不知道家在哪里,母亲是否健在。
影片基于真实故事改编,让我们体会到不知家在何处的悲伤,也让我们看到这世界到处充满了危险,可喜的是,世界上也有好人,他们依然会无私帮助那些无助的人,会帮助他们实现心底那个最古老的愿望,回家。
感人至深的电影,配乐也不错。
一开始还在担心电影的语种是否能听懂,观影时才发现多虑了!
影片虽然是印度语+英语,但观看起来毫无障碍!
扮演主人公的小演员、成年演员情感表现都很到位,电影配乐也恰如其分的渲染氛围。
电影改编自根据真人真事编写的小说《漫漫寻家路》,有遗憾、难过,也感到浓浓亲情和觅得生母的欣喜,最虐心的是主人公的哥哥在他5岁走失的当夜,被火车撞死了……感谢这部电影,让人懂得爱、感恩、珍惜每一个平凡而美好的日子。
一直把这部电影标记在想看里面,等着上映,后来无意中电影发现已经默默上映,没有做大张旗鼓的宣传。
我看电影的习惯,是在看之前尽量少做功课,避免被剧透,希望自己有更多被惊喜的可能。
《漫漫回家路》的剧情,在瞄过两眼之后,我一直期待这是一部“找路”的悬疑片:身为路痴我常常活在这样的悬疑片之中!
因此提前对主角的心路历程心有戚戚,又特别期待他破解线索的过程……又暗暗期待这部电影就像莫迪亚诺的《暗铺街》一样隐晦神秘而动人……然而看了之后我对成年后主角的这一段追寻是很失望的。
用Google Earth,以及回到出生地,这是一段很顺利的过程。
主角的茶饭不思和封闭自我,主要还是因为他自己内心有一些人际关系障碍。
后来看到大家都在说这一段电影很不好看。
——是的!
这部电影是有点不好评价,可以明显分成“非常好看的”和“不好看”的部分。
好看的是开头,小人儿冒着生命危险在火车上偷煤,穿行在印度尘土飞扬的街道,年轻的妈妈搂着三个孩子,小哥哥带着他半夜去铁路上……然后是无意中随着火车走了几千公里,来到加尔各答之后的流浪,以及小人儿在孤儿院的压抑和慌张。
这个叫桑尼·帕沃的来自贫民窟的小演员,实在是演得太好了,谁能不被他亮晶晶的大眼睛打动呢!
这一大段贫儿印度旅行记,我以为是本片的精华所在。
澳洲塔斯马尼亚的风光也非常美,拍出了人在其间的渺小,和印度的拥挤嘈杂恰成对比。
回到印度之后的剧情也很动人,主人公回到当年的地方,穿过街道,穿过树林,回到小村子。
暖黄色的夕阳下,手摇镜头晃动不定着,表达人的激动害怕的心情。
后来终于见到了,我也跟着主角和他的老妈妈一起哭。
看完电影后我花了好久从电影里小Saroo走丢那一段走出来。
夜晚的车站,躺椅,1500公里,两个月,一个人,五岁,陌生的城市,无法沟通的语言,拥挤的人群,街头流浪,人贩子,孤儿院……整颗心都是揪着的。
我想到了自己第一次去读大学的情景。
父母送到浦东机场,还有约好的初次见面的同行之人,进检票口的时候,同行的女生哭的稀里哗啦的,她也是第一次要远离父母。
2500公里,两个人,18岁……下飞机后,站在陌生的城市,两个人抱住哭,那种恐慌至今难忘。
比起小Saroo,自己是羞愧的。
小Saroo他是勇敢的。
他怕过么,怕过,无助过,却没有大哭过,一直努力活下去。
这一路虽然遇到很多冷漠,也有欺骗,也很幸运遇到了善良的人。
分给Saroo一张纸板的小男孩,用餐的青年男子,给Saroo介绍养父母的女子,直到领养他的澳洲父母,他是幸运的,也是聪明的。
就像Saroo的名字Sheru的寓意——雄狮,小Saroo就像一头小狮子跟命运斗争,活下去。
不放弃。
长大的Saroo,踏上了寻亲之路,过程坎坷,但也不负所望,他的养父母也很支持,他找到了原来的家,找到了生母和妹妹。
结局遂了观众的心愿,唯一遗憾就是哥哥再也看不到了。
“我能生孩子。
我们选择不生。
” “我们都认为,世上人已经够多了,多生一个并不能保证世界变得美好,但领养一个像你们这样的孩子,给你们融入世界的机会,更有意义。
” 虽然我做不到像澳洲这对父母一样,但是我可以像Saroo一样,坚强,不放弃,勇敢,感恩,坚持;也可以像电影里的一些好心人一样,善良,帮助别人。
自己的观后感,写给自己看。
2021.01.03
《雄狮》★★★★8分。
漫漫回家路,最远的距离不是地图上A到B的千里之外,而是记忆与现实的高墙。
家,人类最基础也是最终的情感归宿,始终是戳人泪点的“利器”。
《雄狮》是一部由谷歌地图赞助的大型公益类“节目”《等着我》——印度版本。
影片在剧情铺设上很是巧妙,看似不经意的对白与情节为人物在情感上的波动埋下了伏笔,现实与回忆的交叉叠影,进一步加深了主角心理上的矛盾变化,从而使得人物更加的立体、丰满。
演员的表演自然流畅,大量刻意的特写镜头与配乐简直完美,对观众在情感上形成了很大的冲击——煽情煽的不留痕迹。
PS:鲁妮玛拉还是那么美。
😄😄
几度热泪盈眶,最感人的不是这25年漫漫回家路的波折,而是这一路上出现的那些温暖人心的人。男主性格温柔却坚毅,会为自己的生活优越而对远在印度的家人心怀愧疚。生母仅凭着一个信念支撑了25年,从未放弃过希望。养父母用一生诠释着何为无私奉献。他们不是不曾遭遇黑暗,只是黑暗过后,他们依旧能心向光明
更多地方是找得到也回不去的-12/28/16 at MoMA
后半段导演和男主人公一样都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吧……感觉导演就是个拍儿童片的,完全不懂成人心理。所以前半段拍得挺好!后半段……不是表现一个人挣扎就是发火然后道歉啊,闹分手然后求复合啊……这不是挣扎,是折腾。
全程泪崩,看前半段的时候,突然想起稍早前看的是枝裕和的《奇迹》,日本的小孩子坐火车去陌生的地方迷了路,想甩掉警察都甩不掉。而印度的小孩子意外坐上了火车来到陌生的地方时时刻刻面临生命危险,我们生活的世界差别多么大,对于一些人不过是假期郊游般轻松的旅途,对另些人则是生离死别的痛苦。
Dev越来越帅了!他幸亏没遇到小萨那么执着非送小盆友回家不可的,否则澳洲梦就表想了。。。。Dev也不炫炫舞技致敬下宝莱坞QAQ印度题材中间沒歌舞好不习惯[摊手]
印度版“等着我”
结尾给哭了一把。整部头重脚轻,小演员部分极佳
3.5 怀疑和愤慨的友邻们看的不是一部电影,结尾哭崩,不过这片公关的确强...前半段的呈现很有力,除了配乐过满几无挑剔;后半段瑕疵不少,但真实事件的力量撑着,至少没到烂俗、虚情假意的地步。被嫌的几位演员表现其实也过关。看在是摄影技术惊艳、工整不炫技、社会意义强的处女作,可以推荐。
小saroo长的很有灵性 演的也好。- 不喜欢男主长大后的性格。突然激动突然崩溃。身份认同很突兀。后面寻亲是音乐大碟+谷歌地球广告。母亲叙述领养原因,最后的真人场景重现,随便点点点找到了家还不错。
妮可演了一位伟大的母亲,不是因为自己不能生而收养萨努,是因为要帮助苦难的小孩融入世界
7分。谷歌地图带我回家……分数基本都是摄影拿的,低照度用高感真是大胆。劳模妮可基德曼演的这个圣母实在是……剧作其实也只能说平平,生不如养这个题目实在是被做小了。
“世界上的人已经够多了,如果我也生一个,并不一定会让这个世界更好。而选择领养,至少可以让两个孩子更好地看看这个世界。” 印度每年有八万失踪儿童,如果选择帮助他们,真的会改变他们的命运。希望自己以后做一个好人,给这个世界带来一些不同。也更坚定了自己以后不结婚,要领养小孩的想法
「The world has enough people in it. Have a child, couldn't guarantee it will make anything better. But to take a child that's suffering like you boys were. Give you a chance in the world. That's something.」
男的回避型人格吧,露西出现就为了被你虐一下是吗。中间衔接的不好,突然就开始要找思乡了,有种故作深沉无病呻吟的味道。刚到澳大利亚家的时候,领养父母小心翼翼的跟在他后面,妈妈趴在浴缸边看他,这段还是挺柔软真实的。将近两个小时的电影没有最后几张真实照片和录像来的感人,,,
自我身份认同真是一辈子的难题
Nicole 的角色说我可以生育,但我们都认为世界上的人太多了,生育不一定能让世界变得更好,但领养你们,给你们一个进入世界的机会,这更有意义。
真实故事 - 于是Google Earth真的搭顺风车用这个题材拍了个广告...
前后两段不是同一个人拍的吧。抓心挠肺是“幼年时”;一塌糊涂的“长大后”。麻辣和妮可都表现那么好,但人物和台词都太糟糕了,完全沦为主题先行的工具。导演真被自己被的西方视角害死了。以及后半段灾难性的外行技法。
命运无常,阴差阳错间,人生就此天翻地覆。主角无疑是超级幸运儿,深埋在地下的还有无数不幸的孩子。片尾的真人重逢场景,必然催人泪下。不过,这部电影本身拍的也太流水账了,前半部分还好,可以当作一幅印度风情画,脏兮兮的小朋友双眼闪闪发亮。进入澳大利亚后就乏善可陈了,人物的情感都缺乏铺垫。
电影的立意挺好,无论何时何地,人对于根源的溯求以及对爱的共鸣,是人类唯一也是永恒的共同语言。但电影就一般了,过度着墨于男主的困惑和挣扎,让电影其他部分显得索然无味;也让除了男主以外的其他角色沦为了炮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