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主被弟弟提醒去查pam的通讯录的时候 第三张名片就是Robbie Abolt notes里有写:parent in SVPD, divorced family, had a crush on Margot (家长在硅谷警局工作,离异家庭,喜欢过玛戈)Robbie是Robert的昵称警探vick也确实是在SVPD工作(男主第一次搜索Vick警探的时候第一个链接就是Vick获得SVPD优秀警员奖)最后喜欢过Margot也跟Vick被捕后承认Robert也从小喜欢Margot前后呼应了这也算一个神仙伏笔了!!!
《解除好友2:暗网》《网络谜踪》:两部都是用屏幕表达的电影。
就这一形式,我个人觉得算不上新颖,只能说有趣。
这种形式缺点很明显,放弃了电影镜头之美,表面上是求创新——完全用电脑屏幕作为电影屏幕,但其实是由立体转变为平面,转变为纯信息。
不过这么多人喜欢,肯定是有其表达优势的,也很明显,这种“窥屏”式的表达,极大拉近了导演和观众的距离。
两点,伪记录片形式和伪监控镜头,以及电脑及社交屏幕是现代人熟悉,且密不可分的东西。
至于故事本身,我们看过的还不够多吗?
如果有很多这类电影陆续出现,你会不会失去新鲜感了?
电影里面有一点提到了,个人面对周围生活和网络(公众媒体)的分裂性,如果电影围绕这个主题展开,是非常精彩的。
没有网络之前,一个人,大概可以分成内心和现实,现在可以分成内心、现实和网络(公众媒体)。
有个典型,想必大家都知道或者遇到过——键盘侠。
网络极大地方便信息传播以后,也带来了一个新的一面,极大同化和统一了信息,独立意识将越来越少,绝大部分人只会沦为社会发展的工具,而失去了人性。
我并不是说,人都不是人了,只是作为生产力的人将不是人,这一点又和资本主义有点相似了,终究只是少部分富裕起来。
有没有感觉到一点,好像越来越不要思考了,媒体总会告诉你。
正过来说,反过来说,或者两者都用。
想想这一年来,各种炮轰、洗白的事件。
绝大部分总是跟着这股浪潮,喧嚣来,喧嚣去,平息,然后又被新的浪潮左右,如此循环,时间就这么一点点过去了。
偶尔有点人生的美好时刻,仿佛也是媒体告诉你的,比如“你应该怎么怎么样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少不了什么的什么的”,“你一生真必须做的什么什么”。
就不区分性别了,我是推崇平等的,如果区别性别肯定会有人吵起来。
你们想想那种公众号吧。
不知不觉中,一生就被媒体左右了。
连停下来思考的时间都没有,不努力都没法好好活了。
还有,本是平等,本应同心的男性和女性,何时站在了对立面?
透过现象看本质,难道不是资本在作祟吗?
你的努力和奋斗被别人偷走了,得到一点点多余的,反而变成了那部分人的仁慈和恩赐?
你越努力越奋斗,被偷走的就越多。
然后你没有钱消费了,他们就越鼓吹消费,分化你们这一部分人,始终给极少一部分人甜头,把所有的一切归结于你的无能,而不是他们的虚伪、贪婪、肮脏、卑鄙的看不见的大手。
剩余劳动价值,你们是不是已经忘记这个词了?
科技不断发展下去,人总有一天变成了信息,生活在机器中。
那么,如果有那一天的到来,我宁愿做个动物活在大自然中。
爸爸第一次和叔叔通话的时候,时间大概9.17分左右,女儿的学习小组已经下课了,注意这时候叔叔在烧的菜也是熟系的家庭菜单(是为女儿准备的吗?
) 还有桌上的大麻,想说什么被爸爸打断和门铃响起 叔叔的表情,(女儿来拿大麻?
) 但是后面爸爸质问叔叔的时候,叔叔没有回答最后一次是什么时候见到女儿的.
本片男主是一个长得很像钟汉良的美籍韩国人David Kim。
他在经历了丧妻之痛后和女儿之间产生嫌隙。
她的女儿擅长弹钢琴,平时乖巧听话,却突然失联。
David想办法进入了女儿的社交网络,疯狂寻找她的生活轨迹,并最终在郊区一处湖边发现了女儿的车钥匙链,以及沉于湖底的空车。
至此出现了八个嫌疑人:1.Margot的实验室同学:
可疑点:与Margot不熟,但在案发深夜相约学习。
2.Margot的发小Issac:
可疑点:1、约她爬山并称她并未出现;2、与Margot关系并不熟。
3.Margot叔叔Peter:
可疑点:1、食用大麻;2、与女孩有“暧昧不明”的短信;3、衣服出现在湖底的车里。
4.惯犯Randy:
可疑点:1、认罪侵犯和谋杀;2、被警方鉴定为开枪自杀。
5.直播网站好友 F&C:
可疑点:1、了解女孩的历史,拥有她的信任;2、得到过她$2500的资助。
6.Ins 粉丝Derek:
可疑点:1、社交媒体上性骚扰女孩;2、爱发持枪、吸毒图片。
7.警方女侦探Rosemary:
可疑点:1、志愿破案动机不明;2、阻止David参与调查;8.Margot自己:
可疑点:1、伪造护照;2、把父亲给的学费另作他用,并用Venmo给自己账户“洗钱”;在影片大部分时间里,你会跟着男主进行快节奏的搜证和推理,然而这部影片最大的看点不是推理,而是叙事的载体:所有人物都是活在社交媒介中的,从facebook、ins到直播网站,镜头在电脑、手机、摄像机等各类屏幕间来回切换讲故事,电影本身是对故事某种程度上的“二次曝光”。
这不仅让观众有真实代入感,而且使得每个人物都看起来虚拟、可疑,加强了悬疑色彩。
第二个看点是美式社交生活:为了求证,男主跑遍了美国年轻人的社交系统,从三大(fb、ins、tweeter)到转账app Venmo,还有邮件gmail、直播网站YouCast和八卦中心Tumbler。
案件发生之后,网上出现很多热心“网友”,但并没有谁是女主生活中真正的朋友。
最后会将希望坚持到底的唯家人而已(虽然两代人之间也难免有代沟:David用的是PC,而Margot是 Apple)。
简言之,该片是一部以低成本撬动高票房的佳作,虽然叙事手法略显青涩,但表现方式有新意,结尾也收的恰当——即便猜得出凶手,也猜不到结局。
当时真凶说自己最喜欢的pokemon是Kecleon,也就是变色龙,变色龙特性为变色,是所有pokemon中的唯一属性。
变色属性是在接触对手后,自己的属性变为和对方一样,也就是早早就暗示了他说家里人得了癌症,是接触女主后,把女主自己的故事变成自己的故事。
女主最喜欢的是Uxie,除了女主自己说的可以抹去记忆,它还是三圣姑内耐久最高的,双防达到了130,要不能在无水且受伤的情况下熬过两天呢~
#Searching感谢Kate姐的赠票😄这是今年在影院里看到的最惊喜的电影!
从剧本到影片节奏都足够扎实和惊艳。
这才只是这位导演的第一部作品(导演也是usc的^_^)影片从头到尾呈现的都是屏幕(电脑手机等)的影像。
拍了十三天(真的)后期十三年(并不。。
)就这么几个屏幕被导演玩的在剧情上不停的合理反转 各种地方都在埋线 到最后真相出来的时候惊艳之余也觉合情合理 前期埋的各类笑点也相当有趣询问了导演 这个片有做中文版 觉得国内会爆😄对john cho在映后的一句话很有感触 他觉得电影对他来说是面镜子 一直以来他觉得自己是个吸血鬼一样在镜子上找不到自己的投影 所幸他在这部电影上看到了自己(亚裔)的故事。
强推!
8/24 limited release 8/31 正式上映
首先,警探想要办这个案子就真的办了,没有搭档,还能作弊,感觉警局挺多bug的。
还有,这个女孩活过来了,可是她还要面临没什么朋友甚至都是虚伪的同学的局面,直到她换了环境,不过看她还挺乐观的,敬佩。
其实就这些吧,影片没什么难猜的地方,也没什么开放性结局,不过是通过网络探案真实地再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
剧透预警!!!
多图预警!!!
这可能是2018年给悬疑迷最后的一个惊喜,全剧节奏紧凑,拍摄手法新颖,伏笔和细节非常多,值得二刷。
来看看我整理的30个伏笔和细节吧,欢迎留言补充!
前言:私以为,评判一部电影好不好,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标准。
我的标准是,能够将剧情设计得合理、有真实感,让观众在看的时候相信“确实发生过这些事”,就算是成功了。
悬疑电影还需要达到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效果,这个就需要非常多看得到和被忽略的细节来支撑了,本片就属于细节伏笔无处不在的电影。
一定要看到最后,一个最细思极恐的地方!
1、 2分50秒 爸爸强势安利pokemon,margot的桌面壁纸成了皮卡丘,此后壁纸一直扮演了Margot心路历程的角色2、 4分10秒 Margot注册facebook,邮箱是[email protected](P就是Pamela缩写)后面Margot的网名都用的mkmania,都是深爱妈妈的体现3、 4分14秒 Robbie两小时前点了赞,凶手第一次露面
导演给的第一次提示 并不容易发现4、 4分27秒 行程表上全是Piano with Mom,妈妈就是陪伴Margot最久的钢琴老师,临终前Margot在她床前弹琴,钢琴是她们之间最深的羁绊5.、8分03秒 有个叫Hannah的女人邀请David再喝一杯,说明2个事情:1.David是主动或是被动的在接触新的女性,试图忘掉丧妻之痛;2.他们已经见过一次面了
Hannah这名字是巧合吗?
6.、8分35秒 David把“Mom would be too妈妈也会为你骄傲的”删掉了没发出去,这是前后呼应的一个伏笔,也暗示了David不敢在女儿面前提起妈妈,自己也不敢面对
删掉的单词完美诠释了男主的心理 演员鼠标和光标晚饭加鸡腿7、8分53秒 右侧的推荐视频里出现了舒缓的音乐和药物图片(暗示妻子去世David压力巨大,开始服用药物)还有第六个视频标题“如果你的孩子吸大麻要怎么跟他说”也暗示David应该是有所察觉大麻的事了,这年代,亲人都没有网站懂你啊
注意右边推荐栏第五个和第六个8、 9分4秒新闻首页出现了旅客被困9天后获救 和 预言降雨量将破纪录 暗示后面的剧情
媒体追踪帮助警察抓贼 说明了互联网时代背景9、9分50秒 5月11日晚上弟弟Peter来电,在哥哥说Margot要在学习小组呆一晚的时候,弟弟的神情有些奇怪和担心,可能是猜到Margot要来这里待一晚上不回家了。
弟弟欲言又止是想劝哥哥,跟女儿的沟通中不要避讳妈妈,但是被David打断了。
对于大麻的事情也是一句话带过了没有较真,说明在加州大麻很常见,响起的门铃很可能就是Margot(来吃妈妈的秋葵浓汤,抽大麻唠唠嗑)10、13分31秒 右下角有一瓶黄色的处方药,上面有David Kim的名字,再一次隐晦地交代男主现在的精神状态
睡觉还开着摄像头?
11、17分10秒注意看第四封邮件,David回复医生的话是“Trazadone sounds perfect曲唑酮听起来不错”这是一种抗抑郁药。
结合先前发的邮件(图二),David在16年11月左右开始看心理医生,而Pam的告别仪式是15年12月6日。
(6分5秒有照片显示时间)
曲唑酮是一种抗抑郁药
妻子去世一年后David开始接受医生治疗12、19分52秒 Margot的facebook主页图片是钢琴特写,她还是很喜欢钢琴,可为什么要逃课呢?
13、20分54秒 妈妈Pam很细心地给Margot的同学们做了通讯录,还细心地做了备注。
这里Robbie再一次出现,备注是父母在警局,离异家庭,喜欢过Margot
妈妈做的通讯录 倾注了她对女儿的爱14、25分49秒 Vick的facebook主页标语是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世界上没有东西可以和母爱相比。
结合头像和前面的“离异家庭”,暗示出一个溺爱孩子的妈妈形象15、28分4秒 Margot的密保邮箱是妈妈的雅虎邮箱,密码是自己生日,表达爱意+116、28分46秒 Robbie又双叒出现了(导演内心独白 求你了记住这个boy吧 他很关键!
还在更新头像,宅男无所畏惧17、30分06秒 David制作Margot好友的记录表用来找破案线索,Vick对他要求的是share不是send,还给share的按钮特写了好几秒,她有没有改动过Robbie的资料呢?
18、33分11秒 老师说Margot半年前就没来上钢琴课了,那时她做了一个决定,要彻底放弃钢琴,这也意味着放下对妈妈的执念。
这精致的构图 给你拍照的怕是个摄影大神。。。
19、33分45秒 后面跟着Margot丰田车的是Robbie的车20、43分09秒 这可能是全片最硬核细节,怀疑编剧是任天堂粉。
每一只pokemon都有自己的“特性”,Margot希望特性是可以忘掉不愉快的回忆,炸鱼薯条希望是变隐龙的复制对方的特性,所以他说自己喜欢pokemon,妈妈患了癌症,跟爸爸关系不好都是伪装出来跟Margot套近乎的,确实很符合这个特性21、49秒30分 Robbie以妈妈警局名义骗邻居钱,作为一个警察,妈妈却选择了帮孩子隐瞒真相,再一次暗示Vick的溺爱,后面甚至不惜包庇孩子杀人22、52分52秒 Vcik一开口就是“你在湖边吗”但之前的对话中David并没有提到湖,David的原话是她去了最近五个月经常去的地方。
视频中Robbie也短暂露了个脸,4点钟不睡觉的他,很关心这个事情的进展23、53分10秒 精灵球钥匙呼应了前面Margot真心喜欢pokemon,也是她在湖边遇害的铁证,所以David毫不犹豫地报了警,根本没问Vick意见。
他三次质问“你告诉我她只是离家出走了”一次比一次语气重,也暗示不再信任她了24、54分2秒 Vick一手扶额头,一手叉着腰,看着湖面,一脸愁容。
作为案件主理人,有了新线索怎么是这副模样?
车子肯定会被发现,后面该怎么办,怎么跟媒体说呢
前一个画面的2个警探还在谈笑风生 Vick却愁眉不展25、57分13秒 下了大暴雨,搜救进度受阻,呼应了第8条的天气预报。
同时接着埋下伏笔:提供了Margot能够成功获救的生命之水。
26、76分33秒 短信不回,Hannah只好发安慰的邮件。
好痴情的女子,如果结尾David能跟她在一起谈个恋爱啥的,也挺温情的
62分的时候Hannah已经发过一次慰问邮件
男无情女有意 David还是不回复27、91分21秒 警察质问VIck,认罪的吸毒犯真的是自杀的吗?
Vick犹豫了几秒,已经暗示了是她杀的。
28、95分53秒 打字速度惊人的David犹豫了几秒后发出了“Mom would be too”承前启后,Margot也换掉了桌面壁纸,表示父女俩正式打开了心结。
29、96分39秒 Margot在短信里跟装哭女Abby和抽烟男Derek划清界限,跟真正关心她的Isaac约了周末见面。
丰田也发来了提车通知,前面注册facebook的时候我们看到Margot的生日是2001年4月13,现在是2019年4月14,她刚满18岁。
如果这也是广告植入的一部分,真是太细节了,全场最佳金主。
嘴上说照片好丑 转眼就设置成了壁纸30、全片最细思恐极也是最成迷的:看似是一个全程安利苹果公司macbook和iphone的广告片,iphone7却不能帮助警方定位找人?
都7012年了。
这部电影我觉得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爸爸David,妈妈Pam,女儿Margot,叔叔Peter,全片都没有刻意地用对话交代他们之间的感情,但却通过非常多细枝末节的地方来让你体会到他们感情的深厚。
例如:Margot的网名和壁纸,对钢琴和pokemon的喜爱;Pam住院后给David发的邮件还不忘交代家里需要注意什么,给女儿安排什么钢琴老师,给Margot制作的通讯录备注;David陪妻子跑步抗癌,拍摄VLog记录每一天,因为妻子去世得了抑郁症,邀请女儿参加各种活动(虽然总被无情拒绝。。
)Peter跟David要菜谱,学着给Margot做她妈妈独创的秋葵浓汤;他们都是性格内敛的东方人,或许不会像西方人一样天天把Love you,Dear,sweet heart挂在嘴边,但他们有自己表达爱的方式,就像不善沟通的David更喜欢用摄影机记录生活一样。
导演可能希望告诉我们,只要愿意坦诚地沟通,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
如果像David和Margot一样因为担心谈及妈妈会让对方伤心,那这种披着保护外衣的爱反而就成了另一种伤害,关系也会越来越疏远。
你以为自己看了一部悬疑片,其实这是一部教育片。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
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
本文将通过解析影片的魔鬼细节,重温剧中那些蛛丝马迹。
《网络迷踪》无疑是一部教科书一般的本格派推理作品。
导演在影片的初期就将真相铺垫在所有的细节画面之中。
相信很多人会自作聪明地宣称自己早就猜到了真凶。
然而对于本格派推理的作品,“猜”到真相并不是本事,尤其是这部电影涉及人物寥寥无几,结合时长利用排除法都能想到谁是凶手。
真正的有趣的是,当编剧和导演在初期就把所有线索摆在你面前的时候,你能否和主角一样拼凑起所有的线索,逻辑严密地得出真相。
看完电影,真正让人恍然大悟的,便是那些在电影中呈现的魔鬼细节在结局中一一得到印证。
本文将通过列举这些细节,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些蛛丝马迹。
1、Margot的情感线索《网络迷踪》绝不仅仅是一部侦探片,Margot的情感线索在这部电影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影片的前5分钟铺垫了Kim一家的背景。
从最初WindowsXP的开机画面,建立Margot的个人用户,一家三口幸福的照片和视频一一展现。
而直到2015年12月6日,母亲Pamela Kim因癌症复发去世,Margot和David的生活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而就在这短短的5分钟快闪画面中,其实也隐含着两个关键的细节。
首先,Pokemon是父亲David带进了Margot的生活:
David向幼年Margot展示PokemonPokemon在日后一直陪伴着Margot,也是她最重要的爱好之一。
一方面Margot随身携带的精灵球挂饰成为David找寻她的关键线索,另一方面Pokemon也是fish_n_chips与她搭讪的话题。
而Margot最爱的Pokemon又恰恰暗示了她与父亲之间难解的心结。
第二,钢琴课是Margot与妈妈最重要的情感连接:
Margot日程表在快闪而过的日程表中,我们看到,所有学习钢琴的时间都备注这Piano with Mom。
可见Margot每次钢琴课都有妈妈的陪伴。
而妈妈临终前的视频中也看到Margot为妈妈弹奏曲子。
这为Margot退出钢琴课留下了重要的情感铺垫——因为在钢琴与妈妈联系紧密,参加钢琴课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
这也在影片后期叔叔Peter的话中得到了印证,而这一点David并不了解。
叔叔Peter在影片中一方面是嫌疑人,误导主角和观众的同时也在影片节奏中引出了一段小高潮。
而另一方面,Peter其实很大程度上交代了Margot的情感暗线。
细节方面,前期视频时,Peter桌上的大麻以及头像中Fins的球衣不必赘述,相信大多数观众都会注意到。
另一个细节是,Peter对David欲言又止:
Peter要说什么被打断结合后面的剧情我们可以想象,其实由于与父亲没有办法正面沟通,Margot将叔叔Peter视为倾诉的对象,很多没能向父亲敞开心扉的话都在与叔叔一起吸食大麻的过程中说过。
不过也许是他们答应彼此keep the secret,叔叔也只是希望旁敲侧击地告诉David,只是没来得及。
那么Margot与David的问题到底是什么呢?
影片通过一些细节展示给观众,那就是在妈妈去世之后,他们始终无法提起她。
这成了父女俩之间难解的心结。
在Margot的一段视频直播画面中,我们看到,在母亲的生日,父亲敲门进来,本欲提起这一话题,最终欲言又止,转移了话题。
欲言又止的David这一线索贯穿始终。
在影片第一段父女的聊天对话中,David本欲发送一段Mom would be too. 却又删除了。
而影片最后,经过了一切,这句话终于送出,父女之间终于打开了心结。
Mom would be too简单的四个单词,蕴含了无数情绪。
看到最后,心头的暖意油然而生。
2、真凶线索之所以把破案线索放在第二段,一则是避免快速剧透,二来我真的认为情感线索是这部电影更值得欣赏的地方。
而关于真凶——也就是警探Rosemary Vick和她的儿子Robert,其实导演也在很早期就把线索展现在观众面前了。
我不赘述男主一开始检索到的Vick与替罪者的合影,这张照片在影片最后得以再次交代。
这里主要解释其他的一些线索。
首先是Vick的犯罪动机,很明显是来自对儿子Robert的溺爱和随之而来的包庇,在影片初期导演便通过男主角的视角向观众交代了这一切:
Vick的Facebook主页Vick的Fackbook主页Banner上,写着A mother's love for her child is like nothing else in the world.而她的头像也是与儿子的合影。
可见Vick对儿子有无比的溺爱。
而更重要的是,为了暗示David,Margot有可能是离家出走,Vick讲述了自己与儿子的故事。
在这段故事里,我们看到Vick作为警察为了儿子有违正义与原则的行为。
初期我们和David一样,把这当做一个玩笑一笑置之。
而当真相揭示出来时,我们发现Vick对Margot做的一切与之前替儿子隐瞒诈骗行为如出一辙。
Vick告诉David自己帮儿子欺骗了邻居而当我们回看电影,不禁发现更多线索实际上早就指向了Vick。
当David报警之后,Vick第一时间联系了David,在电话中,Vick担心David会擅自行动,说道“We'll handle the ground inverstigation”(我们会负责基础调查),并且在David擅自找嫌疑人麻烦时几近失控地愤怒。
我们以为她是作为警察受到谴责而震怒,而回想起来,恐怕她是担心David调查到儿子之后采取过激行为。
而在David开始整理Margot的人际关系表格时,Vick不忘提醒David将表格SHARE给她。
share that with me too.SHARE而不是SEND,镜头甚至意味深长地给到SHARE几秒钟。
回想起来,这一举措尤为关键。
Vick需要实时了解到David的调查进度。
甚至由于Vick深知儿子在Margot的Fackbook联系人中,SHARE的行为是否帮助Vick掩盖了儿子的线索,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至少镜头中我们在表格里没有发现Robert.实际上Robert确实在影片早期就交代给了观众。
当David打开尘封近两年的Windows XP查找过去的联络人时,在中学时期的名单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名字。
Robber Abolt导演证实这就是Vick的儿子Robert。
这个喜欢过Margot的男孩子或许一直暗恋着Margot,以至于日后发生了一切。
这也许是导演玩的小技巧,但是另一个小技巧如果观众能够尽早识破的话,其实早就能够发现真凶了。
在David凌晨发现Margot的目的地后,第一时间联系Vick未果,而当4:22分接通FaceTime的时候,Vick露出了关键的马脚:
are you at the lake?回想David给Vick的语音留言,只是提到了“she was driving to the spot she's been visiting for the past five months”(她是去她过去五个月常去的地方),只字未提任何湖。
而接通FaceTime时画面指向天空,根本不可能发现湖面。
所以第一时间意识到“the lake”的只有可能是真正的凶手。
而彼时David盛怒之下并没有注意到这个漏洞,而导演通过画面导航引导,提前让观众脑海里印入了lake的概念,这使得这一漏洞得以蒙混过关。
恐怕这也是本格派推理的魅力。
有意思的是,回看这段画面,Vick的表现显然是慌乱紧张多于焦急的,甚至于画面中Robert在门后窥视,显然是做贼心虚。
而这一细节却非常容易让人忽略掉。
3、其他细节交代除了情感与探案线索,更重要的是影片几乎没有一个无用的镜头。
不少看似不经意的细节画面其实都对整个故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信所有人都会记得,在影片中段,出现了一段新闻报道的视频画面。
暴风雨延缓搜寻第一次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们以为这仅仅是交代搜救工作的困难。
可是谁也想不到,这其实Margot得以生还的救命雨。
恰恰是这场暴雨,让荒野中的Margot可以补充水分,坚持到救援人员到来。
而在影片初期,David不经意的浏览新闻画面中,我们还看到了另一个关键细节:
徒步者被困9日获救或许正是这则新闻给了David心理上的信心,而在影片初期出现,也暗示了电影会以Margot获救的喜剧结尾出现。
另外我们通过David对Margot社交媒体的检索,也逐渐窥视到失去母亲的Margot的内心世界。
她的孤独感,以及周遭的疏离,都让这个女孩不得不自己面对一切。
在转投Tumblr的第一天,Margot发表了第一条状态:
Decisions...时间是2016年12月30日,几乎是案件发生前的半年前。
而钢琴老师说Margot半年没来上钢琴课了。
结合照片恐怕那个时候Margot痛下决心放下钢琴,同时也放下对母亲的执念。
可惜一切并不容易。
影片的最后,Margot重拾钢琴,申请了钢琴专业。
而与父亲打破隔阂,也真正放下了对母亲的执念。
Margot的电脑壁纸一直是与母亲的合影,而经过了一切,Margot换上了与父亲最新的合影。
Margot的前后桌面壁纸
简单写一下最直接的观感。
剧透警告。
这个剧,一点都不能透,不然就不好玩了。
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剧透首先是形式上,片子最大限度采用了各种电脑网络视频音频串起剧情。
它给自己的设定限制就是一切都在电脑上呈现,不容易,也很好玩,而且让观众有很强的代入感。
它充分利用了电脑和网络那些人所熟知的因素,在运用方面却不拘泥,颇有新意。
比如女孩失踪的夜晚,它用视窗的一款很老套的屏保来渲染不详的预感,用得非常到位,我觉得看过这部片子的人从此不会再用那款屏保了。
再比如爸爸打开女儿的笔记本电脑时,整个戏院的环绕音效“duang“的一声大响,是苹果开机的那一声,预示着爸爸即将发现的令人不安的事实。
从前我在《Wall-E》里也注意到这一声被妥善利用,但惊悚程度是本片更强。
片中用光标和箭头引导观众的思考,一步步展开剧情,也做得很棒,箭头充满了悬疑。
听说这是第三部采用全电脑屏幕呈现的电影,我没看过另外两部,不好做评价,个人觉得这一部的形式相当精细灵活,也没有损失观影效果。
另外,由于这种呈现形式,对于演员其实有更高的要求。
他们的表演既要“生活化”,又得用各种subtle的方式把人物的心理表现出来。
我家约翰赵不着痕迹地好好秀了一把演技。
大多数时候,他都没有很戏剧化的特写,“特写”是有,但必须是像facetime那种大头特写。
其实挺不容易的。
后来有一幕,他终于可以充分表达悲伤,暗自替他安慰,想必那是一场最容易的表演吧。
在内容方面,即使抛开形式的独特性,这个故事也不简单,有大量伏笔,事后回想,都make sense,是很称职的推理悬疑剧。
制作者在创造角色们的网上profile时毫不含糊,我相信如果二刷的话,会注意到更多的细节,所有facebook, 汤不热,youtube, instagram等等的界面,逼真自然不在话下,而其内容,朋友列表,点赞数,上传时间,搜索结果,都含有大量匠心。
imdb的花絮说,这片子拍摄只用了13天,但后期做了两年,信然。
片子叫做searching... 一语数关。
这既是我们这个时代很关键的一个动作“搜索”,也当然是爸爸在网上网下search女儿的下落,更是他追寻女儿在网上的行迹,从而真正认识女儿的内心世界和成长轨迹,也追问自己作为父亲应该负起什么责任。
说实话,爸爸不断发现女儿的帖子,一点点认识到女儿的痛苦和寂寞,那一段看得我心惊肉跳,很想立刻跑回家里抱住花生米。
虽然自问比片中的爸爸做得好一点,但对于“你真正了解你的孩子吗?
”这个问题,我可真不敢说自己有满分的答案。
片子里也有很多让人会心一笑的细节。
比如其中一个男孩扭捏承认去了Bieber的演唱会什么的,还有女孩失踪后网络上一片祝福祈祷突然冒出很多好朋友什么的,都是常见行为,被微微讽刺了。
不过这也都是人之常情。
看完电影回到家,真的抱了抱花生米,说:baby I love you. 她说: I love you too. 妈我这儿正复习呢。
想了想,我在instagram上fo了她,也知道她的好朋友是谁,还fo了她的好几个朋友,我也知道她的烦恼(至少她告诉我的不少),我做得够吗?
将来这个世界还会有什么新的幺蛾子?
XDDDD
好棒。无比向往发达而文明的社会。神奇的是我老公一秒钟就看出了不对劲的人是谁,而我却必须看到最后末尾才能确信。
论剧情,就是个比较离奇的悬疑片而已,尤其是后半段;但这个拍法实在太有创意太有才了啊!叶导自惭形秽。不过各种屏幕的画面在电影院的弧形屏幕上变形的挺厉害,这片子还是适合电脑上观看
想说预告片节奏好太多了,虽然有点在吹毛求疵的感觉。期望定的些许太高了。数次反转倒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算是有点小小惊喜。
为了形式有些刻意了,自己家附近有哪些电子产品店都知道还要搜索吗?
若有朝一日作起我自己的視頻影像影評,這會是我希望模仿的那種效果,儘管此片挖掘的形式性尚且太淺──懸念猶如鋼筋裸骨,終究和懸疑劇這種完工大樓有所不同。
这就是好的编剧,这个剧情展开,神了
不算新鲜的形式,反转的也没什么亮点,整体低于预期值
这也太难看了吧,完全是抱着豆瓣评分8.6分的心态才看下去的,一直以为这么高的评分肯定是我还没看到精彩的部分,然而并没有。这结局老早就猜到了好吗,一点也不出乎意外,真的太难看了,太想吐槽了!
要是到影院银幕上看这个恐怕会抓狂。伪间接叙事坚持到底还挺不容易,但没什么意义,故事看似耸动实际极其扁平。夸大了油管的即时性但合乎社会心理。国产网大赶紧模仿,尤其可以忽悠快手抖音投资制作,头一份应该能赢后边的就算了
还是老windows98样式让人舒适
没有新意,网络聊天形式的叙事以前哪个片子就看过的。而且大部分剧情都猜得到,还怎么悬疑啊……还有不少Bug(比如警探从来不会上班时间在办公室Facetime男主??都是下班在家??警探不坐班但连工位都没有的吗?甚至也不会在咖啡馆或者外面跟男主聊案子吗?)。唯一亮点就是小成本吧~ 很神奇为啥评分这么高。
2018年度第一悬疑电影,瞠目结舌看完多重反转,只能羡慕嫉妒恨有这种帅气和聪慧于一体的好爸爸,如果是我应该是判死刑了。网络迷踪在摒弃了之前同类型的缺陷,将一切外在介质都围绕故事展开,以情节推动互联网社交介入,让电影显得无太多雕饰痕迹,且更见纵深性。形式上的创新配上高超的叙事技巧,让网络迷踪显得更为独特;悬疑情节的设定加快了电影的节奏,网页界面的相互牵连以及配乐,为观众营造了更多的悬念,让观众在跟随电影线索陷入的同时,更被主角的情绪所带动。影片剪辑和反转依旧凌厉丝毫不逊于《看不见的客人》,互联网很可怕,不过比互联网更可怕的是人心险恶。
完全摈弃了视听语言,利用电脑屏幕 视频 直播 监控 新闻画面 手持录影等形式完成了故事传达,虽然有一些非常新颖和当下的新鲜效果,但有些情节显然是受制于这样的形式而放弃了更好的表现形式;其次故事和主题都做了极简处理,转折和突破依赖于非常多的巧合和意外,结局也并不复杂,但有些关键的逻辑bug明显是编剧硬过的。优点在于,在众多描写两代隔阂的电影中,这个电影新颖在非常好地利用了“网络”这个介质:一个父亲被迫进入女儿的世界。
演技有点尴尬 剧情没有太多逻辑
男主教科书版的极客!不光会驾驶企业号,还把Google和Apple全线产品(还有早期的XP)用到了极致,除了对直播和汤不热这些新鲜事物比较钝。可惜在我们墙内,不能充分发挥这些工具组合的优势,而且一定会被百度坏了事。
DOP的活儿太好干了 除了电脑截图 几乎没他什么事儿了~
類型片的新形式
太糟糕的剧本了。引用麦基的观点,本片至少有几个严重问题:1.Positioning不对,观众期待悬疑,结尾却没迎来高潮反而一泻千里;2.事件的质量、强度没有增高反在降低;3.价值混乱,这个父亲的character根本没有发生足量的转变。
电影的形式不单只是噱头,更像是潜移默化的透露着社交网络和流媒体对我们生活造成无处不在利与弊。全片紧凑利落的做派看得人异常兴奋,当我们跟着John Cho一路抽丝剥茧地看到真相,心里不禁寒蝉,原来我们和父母有时真的是这世上最熟悉的陌生人。
男主三口之家,老婆去世后,长大后的女儿突然失踪,一个女警主动接下案子。发现女儿转钱给一个注销账号,推测这个账号是女儿的。警察断案说女儿拿钱离家出走。接着男主在女儿举办的送灵会见到跟女儿直播聊天的女演员。得知她是个演员且不认识他女儿。男主也在离家不远找到女儿的车。抓住幕后真凶。就是主动接案子的警察。女儿也被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