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那就难怪了。
开场十分钟,就能把人镇住,实在是高。
那个激光笔一打,几条射线隔着大楼直接击穿了观众。
怎么拍能直击心灵,就这么拍。
全片的吐槽也是十分深刻的。
官员只想维稳,只想把包赶紧按下去。
抓不抓得住凶手,他们不在乎。
这等于在说,死了人,都谁死了,他们也不在乎。
想起那句台词:“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死一万人是个数字,死十万百万都是个数字,你我都挡不住啊。
”偏偏导演就要把死的30人排开了给你展示。
偏偏要刺激你。
让观众也跟着恨这些个尸位素餐的官员。
跟长官丈夫的晚餐讨论和跟凶手最后的谈判都很深刻。
有的甚至超过了人类社会的范畴。
照片看着年轻,导演75年的,都50岁了。
没什么说的,是个高手,期待再出好作品。
恶世之子 (2023)6.72023 / 美国 / 剧情 动作 悬疑 惊悚 犯罪 / 达米安·斯兹弗隆 / 谢琳·伍德蕾 本·门德尔森
结局真的是特别厉害!
😊😊😊😊😊😊😊😊😊😊😊😊😊😊😊😊😊😊😊😊😊😊😊😊😊😊😊😊😊😊😊😊😊😊😊😊😊😊😊😊😊😊😊😊😊😊😊😊😊😊😊😊😊😊😊😊😊😊😊😊😊😊😊😊😊😊😊😊😊😊😊😊😊😊😊😊😊😊😊😊😊😊😊😊😊😊😊😊😊😊😊😊😊😊😊😊😊😊😊😊😊😊😊😊😊😊😊😊😊😊😊😊😊😊😊😊😊😊😊😊😊😊😊😊😊😊😊😊😊😊😊😊😊😊😊😊
倚靠在墙边的Dean把狙击枪放在了旁边,在警察列队完毕后,颤颤巍巍的举起了手枪,然后就是乱枪齐发。
这是港剧里常见的穷途末路后的了断方式,只是少了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喊,不。
结尾处Eleanor极力劝阻Dean不要引爆了炸弹,与之对比的是屋外的警察眼神轻蔑的一口一个混蛋的叫着,就像Dean是屠宰场的牛。
拉扯还是以爆炸结束,然而在Eleanor一口咬向了他的脖颈后,血流如注的Dean举起了枪,久久,然后转头离开。
——你需要的不是报复。
——那是什么?
爱吗?
——是的。
我们有些人一直遭受虐待,甚至不知道感觉良好是什么体验。
他们以断我们后路为乐,但我认为我们可以重来。
引爆炸弹是Dean对可以重来的否定。
而没有扣动的扳机,是那一瞬被理解而来的良好体验的回报。
而与这份体验一同来到Dean心中的,还有放下——或者说是自我毁灭——的可能。
因为他知道了,这个世界上还有和他一样的人存在,虽然选择的路不同,但他不会被杀死,而是会换一种方式而活。
因此他放下了射出子弹的步枪,举起了招来子弹的手枪。
影片的结尾看似将利益最大化的Eleanor其实依然很难被称为胜利者。
因为她原本也无法撼动这世界,她知道这一点,知道坚持的后果,也知道自己充其量能在多大范围内讨价还价。
她为自己争取了在这个世界中更好的位置,但毫无意外的是,她依然只能继续生活在这个她厌恶至极的世界里。
据说票房不咋地,写实题材是有多不受待见。
这片除了女主演员略有点撑不住,其他都相当不错,完成度在这一众跨疫情拍摄的电影里能排进一档。
其实我觉得这片距离《沉默的羔羊》就差在谢伍德跟福斯特上面了。。。
只能说编导已经尽力了,能藏拙的地方都藏住了,可能这个角色深度对于演员来说还是复杂了点。
老FED拉马克,甩锅领导组,低沉嗓音的大反派,FED小跟班,甚至几个被询问的证人,各路配角都挺出彩。
故事节奏也挺紧凑, 没什么废话的地方,插入的支线——搜查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射击游戏玩家害他跳楼,跟超市抓捕那几个极右民兵着实把甩锅官僚狠狠黑了一把。
破案的过程我很喜欢,没啥顿悟推理或者孤胆追凶,只能是硬着头皮穷尽那些鸡毛蒜皮的线索。
动作场面意外的很不错,经费有限但是精华都出来了。
特别是mall里面那场,从回放里面倒叙就简简单单几个镜头, 把枪手那种可怕的冷静(冷血)样子完全描出来了,这手法显得特优雅。
比那种张牙舞爪式的反派表现更让人害怕。
gunfire场面本来就是这样,子弹不长眼,上一秒还在洋洋洒洒,下一秒中弹就嗝屁。
那种浮夸风突突十分钟打的满墙满地单孔还皮都没擦到的戏我是越来越看不下去了。
最后的工棚包围戏有点小破绽,警方都吃过mall里面枪手有大量爆炸物的亏了,还这么傻乎乎密集队形围个半圆上去有点太不长记性了吧。
感觉波士顿爆炸案那片里面场面才更合乎实际逻辑:枪手最后躲进后院小船里面不出,警方知道可能有爆炸物哪里敢靠近,远远的各种长枪催泪弹把船打成筛子。
我边看边在脑中想象着未来某日会有这样的场景:在一个逼仄的但俯瞰整个北京的高层写字楼里,某投资人会对我说:你看过《恶》吗?
我跟你说,我就特别喜欢这种冷峻的,真实的东西,这种又有社会效益又节奏紧凑,会讲故事又有人物的类型片,就特有那维伦纽瓦的感觉。
就从一个案件引申出整个社会的一些问题,当然,咱们也要注意政策导向。
就是这种感觉你知道吗?
娓娓道来。
既不是像好莱坞大片那种,咱也做不了那种,是吧,特别急,特别燥,又不能像很多文艺片那样,啊,一整个片子过去了,都不知道他在讲什么。
还有经济效益,你别管他票房多少,各大平台就喜欢这种类型,悬疑、带一点动作,现在最火的类型。
别问,FIRST肯定拿奖。
他们就喜欢这种类型片。
你还记得那个……那个《心迷宫》,中国人就喜欢看这种动脑子的,还有那个东北喜剧,那个不动脑子。
你只要写出这么个剧本,我跟你保证,绝对爆。
你实在不行放网大网剧也行。
成本可高可低,他这个是恐怖袭击,一开始是恐怖后来是个人。
哎,这个设定就特别好。
你知道吧,哎,给观众一个悬念,一个热开场,最后呢告诉大家,只是一个人的事儿,收的特别好。
当然你中间可以夹杂一些社会小桥段,啊,他这个是食品工业啊,恨有犹太人啊。
你可以写咱们自己的,啊,具体的我就不给你举了。
总之一句话:节奏不能掉,这个……每多少分钟要有个钩子,哎,拉着观众一点点看,抽丝剥茧。
把这个社会问题都放到背景里,这样也好过审。
你看他这个也没有明星,就特别好。
咱们先按这个来,如果有明星,你也留有冗余。
我估计这么好的剧本很多明星都抢,所以说剧本特别重要。
你别笑,真的。
咱们国家特别缺少好剧本。
如果有明星,那制作费用应该就上亿了,如果没有呢,3000万吧。
但我觉得你这个还是按1000万来写。
很多东西你自己掌握。
你只要写出来,我立刻拿给王总,他就可以上会。
哦,对了。
这个主角最好不要是警察。
这个不好过审,你想想看,能不能改成别的什么职业。
退役警察或者保安,跟那个《暴裂无声》似的。
都没关系,这个问题都不重要,你先写。
之后如果有什么变化,你再改。
现在就这种片子好卖,你看电影学院,什么FIRST,平遥,都是这种。
我之前给他们上课我就说,你除了类型片你就别想别的。
你包括《唐探》、《消失》不都是吗?
你没办法,市场就吃这个。
再就是东北喜剧。
这是市场说话。
当然,你要能把这两个都糅在一起就更牛逼了。
你看《唐探》不就是吗?
所以说人家陈思成有点东西。
你还可以加点民俗,对。
类似于那个《中邪》。
哎,也行啊,也是类型片啊,而且更加中国啊。
就特别好。
从破除迷信的角度来拍,东北喜剧、民俗、恐怖悬疑……你都揉到一起。
你不用管观众,他们看一会,你一吓他们就醒了,就和那个《满江红》一样,鼓点一出他们就醒了。
这样可以扩大受众面。
这片子你都看过吗?
看过就再看看,多研究研究。
人家这片子,我觉得特别好。
维伦纽瓦,我特喜欢。
悬疑探案类型片算是电影的一个长盛不衰的大类,但是总结一下探案过程,有几个通病:一是喜欢让主角光环不断闪烁,只要主角出场,线索就必然出现。
观众不必思考,主角会替你思考,观众只负责欣赏英明神武的主角就OK了,例如福尔摩斯。
二是导演的目的不是探案,而是打着探案的旗号讨论社会问题、心理问题。
这种片子对探案过程就不太讲究了,主角光环必须熄灭,必须等着罪犯不断作案,直到导演想表达的都表达了,罪犯才与主角迎来大结局。
例如七宗罪。
精彩写实的纯粹探案片其实是不多的!
本片就是很纯粹的一部探案电影,导演镜头完全聚焦探案过程,过程跌宕起伏,侦探全身心投入,没有神转折,没有主角开挂,没有大篇幅探讨家庭教育、官场内斗,观众也是沉浸感十足。
开场案发,烟花圣诞夜,变态枪手精准狙杀二十多人。
警方根据弹道锁定开枪房屋,是一两年无人居住的空房。
观众也都知道查案就是一个根据已知线索开始深入排查的大海捞针的过程,没有那么多神转折。
本片探案方向就是查房主,查清洁工人,查老式军用狙击步枪来源。
几条线索排查无果的时候,变态枪手再次作案,在商场中又发生一场屠杀。
这次,侦探们从监控系统看到了罪犯的模糊影像,从垃圾堆里翻出了罪犯的旧衣服,但依然不知道罪犯是谁。
女主认真思考手头的一条线索:清洁工人在清理作案房屋的同时又在清理另一个地方,这不合情理。
女主再次询问清洁工,原来他当起了包工头,接了单再分包。
从清洁工口中,女主知道了清理房间工人的一些特征:古怪、在一个屠宰场工作过之后不再吃肉。
女主再结合圣诞节枪手作案房间马桶里取样化验结果,确定枪手就是那个清洁工人,也画出了罪犯的肖像。
男女主前往屠宰场,问出了罪犯的情况,至此,罪犯的真实身份浮出水面。
结尾,已被撤销专案负责人的男主为了抢先破案,没有呼叫支援,与女主只身犯险,进入罪犯母亲家中,开始了最后对决。
破案的关键在于女主的细心和对罪犯心理的准确把握,从不起眼的小线索打开突破口,这个过程没有丝毫突兀和神奇,非常符合情理。
影片也提到了女主的不堪往事、男主的同性生活、罪犯的童年和成长、物欲横流的现实、FBI内部官场的龌龊,但都是一笔带过,镜头始终聚焦追凶过程。
《恶世之子》是一部非典型的好莱坞警匪片。
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压抑了枪战给观众带来的快感,反而通过倒序方式降低观众对爆炸场面的心理预期,比如在商场狭路相逢的戏,完全可以拍成《盗火线》一样的高潮,走投无路的悍匪火并齐装满员重装警察,导演偏偏反其道而行,第一步用画外音(枪声)和黑屏直接跨越到枪战后,第二步用长镜头展现枪战后随处可见的尸体,大概数了一下,少说二三十具,其中警察占了多数,这就给观众心理暗示和预期,最后再重现枪战过程,用的是第三视角,这就让观众最大程度抽离出电影,不会让枪战影响观众的情绪,倒要需要大家去思考造成恶世之子的原因,而不是他造成的破坏。
资本主义世界一切为资本服务,有钱万试万灵,没钱寸步难行,从小受到伤害的枪手只想找到一个能让自己心灵得到慰藉世外桃源,可惜全国找不到这样的地方,实际上世界上都很难找到,因为没有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
美国控枪失败源自独立战争后的宪法第二修正案,政府没有钱遣散士兵,于是允许他们带着武器回家,持枪就此合法化。
在社会经济发展,矛盾不激烈的时候就能掩盖住,如今美国社会撕裂,阶层对立,LGBTQ大行其道,每一个人都强调自我的独立,散装原子社会更容易被政客控制,这就是资本主义的阳谋。
回到电影,主角是没有学历、戒除毒瘾,曾经的问题青年,当警察后受到体制内的歧视,被同性恋FBI中层挖掘后逐渐展现自身才华,是金子总会发光,可一定不能被遮盖,否则只能被埋没。
女主角遇到了伯乐,伯乐却遇上了职业危机,市民的选票和城市安全二选一的时候,市长选择冒险解封城市,结果就是第二次大规模枪击。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只要有人就会有勾心斗角,尔虞我诈,FBI内部倾轧的厉害,两派势力斗得激烈,明知对方在犯错误,却不制止,为的就是事后证明自己正确,打击对方。
最后的结局其实很无奈,官僚体系下你好我好大家好,女主得到了体系的认可,称为FBI特别探员,执意孤行,不叫支援的中层得到嘉奖和追认,成为英雄;那些本可以不死的警察和探员被称为牺牲者,只有枪手死的毫无价值,除了上帝视角的观众,市民只知道万恶的恐怖分子被击毙,城市安全了,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人,以及在事件处理过程中,政客是如何玩弄权力,贻误战机一概不知,未来这种事依旧会发生,只能寄希望于下次被枪击的不是自己和亲人。
导演曾经拍出过《蛮荒故事》算是青年才俊,在好莱坞蛰伏数年拍出的作品就成了大路货,虽然细节处能看出导演心有不甘,但总体依旧是平庸制作,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不够深入,反思也不明显,情节中夹杂着女权与LGBT反抗歧视的政治正确。
其实,好莱坞就是一个大熔炉,谁进去都要向资本低头,作品一定会成为流水线上的工业品,票房是第一位的,像本片导演拿好莱坞的投资,又想体现自己的个性,结果就是票房和艺术性双双失利。
PS:好莱坞的电影现在提到中国很有意思,开头有一句中国没有第二修正案,那是把美国控枪与中国相比。
片中几次提到疫情期间家家闭户,看来美国防疫和国内也差不多。
不知不觉间,美国电影人已经把中国提到了和美国比肩的地步,以前提到中国都是猎奇,现在是作为对标,想想真有意思。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这个题材算是比较新颖,但这个剧情却没啥新意,而且制作也粗糙。
《恶世之子》的中文译名实在不好。
之前看到帖子说当时北影节的译名来自后名< To catch a killer>而为《追凶》遭到指摘说不够独特。
确实原名
疫情的指代很明显——对人群的无差别攻击,无迹可寻、不可防护、一击致命的凶手,“Stay indoors", 永无止境的阴谋论(,Mendelsohn剧中外形和美国疾控专家福奇令人会心一笑的相似),以及屡见不鲜的责任推诿和政治倾轧。
凶手血腥地在新年烟花夜进行无差别攻击,死者铺满了整个太平间,巴尔的摩警署想的却还是如何交差,上层想的却还是不能影响本地投资和选举连任。
所以一时激动的年轻人遭到污蔑跳下窗台,而本地警员仍等闲视之。
凶手的侧写也是一副”生人勿近“的模样:精于武器,不善言辞,严格素食,与世隔绝。
第二次大开杀戒时,凶手更为亲密地与人群接触,换来的却是嫌恶(洗手间换衣服)、排挤(收集别人不吃的青菜)和敌意(搜包检查),厌世人和他厌世的原因,第一次展现出来。
另一方面,负责人拉马克得和无能的本地警署争夺机会,得和地方官员周旋争取时间,同时得和艾莉诺和麦肯齐二人一起追凶。
所以当电视中的威胁者明显不是目标时,拉马克只得力不从心地说无能为力,也为自己的离职埋下伏笔。
Dean百密一疏,其局外人的身份(犯罪前科,社会性死亡)进入警探视野。
很有意思的是,“当covid来临时,人人居家自危,Dean却如鱼得水地畅快生活,想住哪住哪”。
他最终现出原形时有一番针对牛群的论断——河边的牛幸福地度过一生,数着星星和草;屠宰场却如此残忍地剥皮抽筋,制造血淋淋的现实。
结局的结局,艾莉诺接受了当局的封口费,成为一线警探,上司走出谈判间,一开门的走廊里都是打着聚光灯的媒体小报,官员“无可奉告”地缄口离去。
门再次关上,只剩艾莉诺和警局上司。
画面一转,艾莉诺在茫茫大雪的白日中走向警局楼,似是上班,却步伐沉重。
——这一幕我当时没看懂,为何收束得如此平淡,交代贫乏。
现在想,疫情后也就是这样了,上层该干嘛干嘛,下层只得如此。
伍德蕾和拉尔夫的厌世脸,绝对值得大书,Woodley之前觉得不好看,其外貌却出奇地契合这部电影,想起KK和Sally Hawkins但又有自己的魅力。
Ineson的脸也是属于过目不忘。
巴尔的摩作为老锈带城市,感觉也算是美利坚版东三省了,这个大雪皑皑,很容易跳到《无证之罪》(其实也容易跳到 ip地,看得时候总是想起天津的冬天)。
这个分数可能多少有点排片实在太少的怜爱分加成,我是真的蛮喜欢,虽然这种喜欢跟我最近俩月打五星的电影《蜘蛛侠:纵横宇宙》《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等的感觉不一样,后三部对我来说都是“爽片”,爽到想要去二刷的那种,但《恶世之子》并不是。
先说一下这个片名,片头英文片名直译不是此意,我听关雅荻张小北播客获知的信息,导演还是哪个主创携此片出席北京电影节时,聊到这是他原本想用的片名,但最后出于制片方还是谁的干涉,改成了现在的名字。
而引进中文版后,则用了导演原本的片名。
以下观后感涉及大量剧透,如果对此片感兴趣的话,大概知道本片故事讲的是“追踪无差别连环杀人犯”就行。
下面进入具体观后感,剧透注意剧透注意剧透注意。
本片前四分之三,和结尾四分之一恍惚是两部电影。
前面大部分情节都是中规中矩的侦探破案片,主角是常见的经验丰富的老警察(FBI)和天赋异禀的新人警察组合,合作中穿插他们两人各自的角色故事,本片老警察是批评美国官僚系统,新警察则是她个人成长经历,也对照了本片最终凶手的“杀人动机”。
虽然从整部电影故事主题、叙事方式、角色塑造都是很典型的商业类型片,但在我看来,这部的“作者属性”也非常强,就是编剧想表达的东西很“稠”,我作为一个理解能力很强的电影观众,都要对其中对话展现的信息密度多反应一会儿。
不过毕竟本片不是文艺片,这些表达信息量虽大,但基本都直接服务于本片主题“恶世之子”,既是“恶世”,何为“恶”,如何“恶”。
比如中段有个女主到老FBI家里吃饭的情节中,FBI的同性爱人跟她吐槽美帝国主义收割全世界精品再往全世界输送垃圾的“恶行”,这一段对像我对灯塔之国阿美莉卡毫无滤镜的人来说,还挺爽的。
电影最后四分之一,老FBI和女主成功追到凶手老家,之后找到凶手、跟凶手对峙、抓到凶手的情节都完全出乎我意料,以有些匪夷所思的节奏一路杀到结尾。
杀人犯和女主之间基本都是直接对话的博弈,虽然我也认为让主角直接用嘴说出“动机”的方式并不高明,但好在这位演员声线低沉迷人,用直抒胸臆的表达也更省事,尤其这个动机还是挺抽象在某种“我与世界为敌”的世界观表达。
我对最后这段情节并不满意,尤其女主劝凶手自首或放弃抵抗的一些话术,在我看来跟她前期构筑的人设不符,反而太“世界一统正确价值观”,同时也让凶手最后的结局有点一言难尽。
但最最后的结局我还是被打动了,当女主在文件上签字,证明她自愿走上了她已经见证过其生命最后时刻的FBI的“老路”时,我居然还流了几滴泪。
一个人群中踽踽独行的异类,基于某种正义感也好,自救的本能也罢,去选择一条好像一切都已经过去,一切正要开始的“光明大道”,我真是说不出的感觉,不是惆怅,也不是伤感,真真的五味杂陈。
另外,本片选择一位女警察作绝对主角,自然也有一些女性职场困境的表达,虽然这些表达比较老套,比如女警察会成为端咖啡倒咖啡的,即使被人赏识能力且说“希望你不要认为我在性别歧视”但还是被支去哄孩子,不过整体这个性格孤僻、观察力敏锐、莽撞又经验匮乏的女警形象还是塑造挺成功的。
左派立场,题材很棒但完成度不够,冷硬派风格节奏过慢。凶手心态我非常理解,但大可不必如此,看下心理医生或者找其他释放渠道还是能缓解症状的。警方这边门德尔森降智严重,能力与资历不符,强行剧情杀。高潮戏过短不够精彩,叙事太平缺乏张力,女主和凶手对话也是浮于表面没能更深入挖掘。只能说导演肯定有拍出神作的能力,但这次好像水土不服发挥失常了。
不太行,故事太简单hhhh
没简介说的这么玄乎,译命有点扯淡;看得昏昏入睡,连续看了10天才看完,很多地方不连贯;演员表演也不到位,包括伍德琳应付式的表演,故事剧情也是阉割版的迷茫。
《蛮荒故事》导演新作,低成本B级,破案片而且是悲剧收场,看的是又气又难受。全程闷且压抑,谢琳伍德蕾演技依然稳定发挥。
3.5//感觉现在美剧才会这样拍 但放在银幕上绝对不是爆米花电影 有明显的创作议题和清晰的反类型设置 表达上也更贴近现世情绪 愤怒无力和虚无交杂而成的复杂情绪 唯一确切可知的是没有答案
平淡的犯困
重点放在官僚系统的掣肘还蛮有趣的,可惜挖掘得不够深。探案过程又被剪得稀碎,导致影迷没有解谜题和恍然大悟的快感。
不错,让人沉浸其中。
拒绝相信这是《荒蛮故事》的导演拍的。
如同平凡无味的片名,影片随处可见与类型预期不一样的努力及最终无奈的妥协,曾一鸣惊人的外籍导演再次被好莱坞所“正确”改造。
換戲票 PE 港譯:追捕殺人狂又名:《我與兇手的共腦時刻》Hollywood mood非常無聊走向,PTSD的探員以及ASDP的兇手又双叒叕⋯⋯每一刻都能猜到梗 &amp; fucking storyline要不是有人給我換票證我根本不會去看⋯⋯
不错的题材但拍成了电影感不强的常规犯罪美剧,几场枪击戏都颇具冲击力,但女主和凶手同根殊途的镜像对照感没有出来,且不论是女主的创伤根源与影响,或是凶手的动机和精神状态都太浅薄。导演拍得出《蛮荒故事》这类惊艳之作,到了荷里活反而像是束缚了手脚。
BJIFF. 恶世之子出笼,敲响凡人丧钟,惨剧寻根溯源,竟是人世不堪。《荒蛮故事》导演八年后终出第二作,与前作一脉相承的复仇主题,更为灰暗压抑的基调,没有戏谑,只留沉重,在全好莱坞制作班底下依然保留了珍贵的作者态度,即对官僚体制的显性批判,以及隐性的,对社会发展带来的负面症结阐释——社交社会引发的时空逼仄导致人性扭曲直至疯狂坍塌的终极内核,但收尾太商业化无法免俗。谢琳伍德蕾与门德尔森飙戏还是露怯,后者全片MVP。天坛奖最佳影片或导演,拿一个?傻逼万达CBD影城空调都不舍得开一个,蒸死我你负责?
被严重低估了优秀作品。。。
有点搞笑
Vertical 的片子非主流大厂片。此片大概是今年最被忽视的凶案/警匪片之一,所以多加一颗星。很多us主流媒体都给了差评。此片中批评的部门太明显,从对白直接写出,反整个系统太多,整体用意上是阴暗和消极的,虽然最后被迫和解了。人物设置上用2个(女/gay)弱势群体人物来做正面代表用意也明显。最后一段凶手和女主的对话,甚至明显让观众从某个角度去共情凶手,此举在群杀案频繁的us,过于冒险了。Szifrón并不是新人,影像风格上明显看到维伦纽瓦和大卫芬奇的影子。上次见到这种风格是在某部电视短剧里。ps:如果说这部片最大的失误,就是剧本写的太过于“显”了。好的电影不能太“显”;以及女主的背景/心理书写还是有些欠缺了,不知道是不是两位男编剧的短板。
以为是一部警匪片,没想到是一部严肃讨论【身份政治】的电影。男主是一个已婚的白人男同性恋,那他在白人男性掌权的官僚系统里,能够拥有怎样的盟友呢:只能像是女主这样,家庭背景不好,经济状况不佳的白人女性,以及黑人。凶手没有意外,当然是红脖子,但导演也给了他一个完整的、容易博得观众同情的人物弧线。那电影真正想批判的对象是谁呢?可能是表面假装是自由派,在现行体制里占尽好处,私底下却偷偷投票给川普的那些白男中产精英吧。蛮有意思的,推荐大家看看。
后面莫名其妙的上价值又没上上去,健全人同情反社会的惺惺作态模样,属于心里觉得反社会很酷但是自己没那个智商,只好从道德上高高在上地怜悯一下又把自己装到了
还以为是大厦互狙的类型,没想到这么没意思。。。
几年前我对《荒蛮故事》苛刻了。进入美国电影工业流水线后这个导演磨掉了全部的才思。费了老大力气只做出来一个二流故事。冗长的文戏,无趣的立意,乏味的反派。难以代入任何一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