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State of Play,再看李承鹏的《中国足球内幕》,以及他博客讲述的东西,你发现做一个这正的自由撰稿人,自由的新闻人,多不容易啊。
真希望李承鹏可以得个普利策新闻奖回来,为河-蟹社会增光添彩。
1974年8月8日晚,当时的美国总统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在家人的陪伴下,向全国发表电视演说,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位因丑闻而中途下台的美国总统。
而将这位美利坚合众国总统拉下马的,是两位《华盛顿邮报》的记者鲍勃•伍德沃德(Bob Woodward)和卡尔•伯恩斯坦(Carl Bernstein),以及直到2005年5月31日才露出庐山真面目的“深喉”---前联邦调查局副局长马克.费尔特(W. Mark Felt)。
那是传统纸媒无限风光的时代。
对“水门事件”真相的揭发震惊了全美,也震惊了世界,在世界新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两位勇敢的记者更成为业界的标杆,令人敬仰。
新闻记者也因此被冠以“无冕之王”,为世人所尊重。
本片所讲述的正是新闻记者揭露政治黑幕的故事。
可以明显看出导演在通过此片,向那些禀承新闻伦理和新闻责任的优秀新闻工作者致敬。
使得关于新闻界特别是传统报业的运作、现状与危机的描写一度掩盖了电影的主旨,更夺人眼球而显得有些喧宾夺主。
特别是电影结束后的字幕部分,对一张报纸从排版到包装运输全过程的真实记录更是独具匠心,配上片尾曲“Long as I see the Light”,让人印象深刻。
在美国文化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对政治和权力的警惕。
不要忘记,在独立宣言发表的年代,欧洲大陆仍是君主制盛行,资产阶级民主只不过还是一株幼苗而已。
正是出于对绝对权力的高度不信任,美国的开国元勋们确立了行政、立法和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运作体制。
并于1789年通过宪法第一修正案,明确宣示保护言论和新闻自由。
实际上,在美国,媒体始终扮演着第四权的角色。
正是通过无孔不入的新闻记者,才使得老百姓能洞悉权力机关运作的内幕,并对政治人物的一言一行了若指掌。
从而对那些位居权力金字塔塔尖的少数人形成有效的制衡和监督。
但这种看似完美的制度也并非无懈可击,正如本片所揭示的那样。
作为一部政治悬疑片,本片无论从剧情设置、演员的表演还是背景音乐,都堪称上乘。
而剧中的顶点集团会让人很自然联想到黑水公司,颇有些现实的意味。
而美国国土安全部,也确实将部分任务外包给私人保安公司,一如电影所展示的那样。
片子的主角是正主持调查私人保安公司黑幕的联邦参议员斯蒂芬•柯林斯(本•阿弗莱克饰)。
是出于对国家的忠诚?
还是个人政治野心?
柯林斯对顶点集团调查的动机可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不同的解读。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显然柯林斯低估了被调查者的能量,就像奥巴马低估了华尔街的能量一样。
电影中的柯林斯无疑是一个高明的政客,其手腕之精妙令人称绝,虽然他的自私、冷酷与无情也让人侧目。
电影也有一个典型的好莱坞式的结局,正直的记者成为英雄,而无良的政客则最终被揪出。
但:顶点集团呢?
当在真实的世界里,奥巴马高高举起惩罚华尔街的大棒,最后也只能轻轻放下,你也就对这个结果释然了。
这就引出了问题的关键所在,美国到底是普通美国人的美国,还是少数精英的美国?
不错,行政、立法和司法的三权分立,以及媒体的监督,是对权力强大的制衡。
但,当1位联邦总统,100名联邦参议员,435名联邦众议员,9名联邦最高法院终身法官,和少数几个传媒大亨,他们之间形成某种共识和默契,彼此达成交换和妥协,谁能保证他们的决策就一定会出于维护普罗大众利益的目的呢?
更何况那些站在他们身后,掌控着国家经济命脉的金融和经济大亨们。
在金融危机之下,当美国政府动用巨额资金拯救华尔街,而普通老百姓也在危机之中承受着生存与失业的巨大压力之时,华尔街的银行依旧在发放着令人咋舌的高额奖金,其嚣张与无所顾忌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这到底是谁的美国?
但终究民主选举和新闻与言论自由,提供了一种可能与途径,虽然未见得就一定能揪出最大的坏蛋,就像电影中对顶点集团的调查最后不了了之一样。
而在我们的国家,连起码的新闻与言论自由都没有,讨论这些问题就恰如几个幼儿园的小朋友正研究载人航天一样,很是荒诞了。
在前行的路上我们依旧处于开始的阶段。
就用那首主题曲来结束我浅薄的感慨吧,这也正是我由衷的期待!
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Pack my bag and let's get moving, 打点行囊 让我们出发Because I'm bound to drift a while. 这注定的短暂漂流When I'm gone, gone, 当我离开之后you don't have to worry long, 你不必为我心忧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Guess I've got that old trav'lin' bone, 或许我已获得古老的漂泊之骨Because this feeling won't leave me alone. 这感觉不曾远离我片刻But I won't, won't be losing my way, 但我将不会失去我的方向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Yeah! Yeah! Yeah! Oh, Yeah! 耶,耶,耶,哦 耶Put a candle in the window, 点一只烛光在窗前Because I feel I've got to move. 因为我知道自己要远行Though I'm going, going, 虽然我要走了,要离开I'll be coming home soon, 有一天我会重归故里Long as I can see the light. 就在我看到那片生命之光.……
也是为消耗赠券在电影院里看的,虽然不出彩,但也算是及格的商业片,至少比那什么特种部队眼镜蛇要强得多,好歹有几个悬念。
只是罗素克劳在片里实在不大对得起观众的眼睛。
也许有的人变老变胖,留一头邋遢长发腆着个啤酒肚还依然有型有款,但那人不会是罗素克劳哎。
皮囊就是你吃饭的主要工具,拜托敬业一点去健个身罢!
去年因为想看JM,下过2003年BBC的版本,无字幕,碍于无法理解的繁复剧情台词而放弃。
6个小时提供的容量要压缩成为这部2个小时的电影,必然放弃了不少人物关系,而精简的效果还不错,满满当当的电影版还算精彩。
再次看到了托尼·吉尔罗伊 Tony Gilroy出现在编剧名单中。
几乎没有闷场的剧情加上众多知名演员的演出,让人还是有满足感的,只是那不算新鲜的政治脏事也对有着“不同一般承受能力”的我们国人来说,权当对资本主义国家的又一“反面教材”了。
2009-08-18
两个好莱坞老男人,一个FBI的老桥段,小人物赶把巨头拉下马,作为一部电影,乏善可呈,写得必要也只是因为更新闻有关。
我所喜欢的媒体人,流氓原被革职,官方报道是因为考核不达标。
无所谓,只是有些悲凉,广州大道中289号有太多这样的故事。
沃尔特·克朗凯特去世的时候,奥巴马、克林顿说美国最值得信赖的人走了,在中国我们信赖谁?
政治家办报是中国的规则,要有理想还有睿智。
新闻采编资格证培训的时候,一个教授说,光有理想,那么就下海去开公司吧。
中国人民的“好记者”甘志远死在了工作岗位上,其他记者们被组织去观看。
百度介绍甘志远的作品皆宏大:海南百年铁路梦·历史篇、中国海上第一井。
我相信甘志远没有像克洛·罗素饰演的记者一样吸大麻、搞朋友的老婆,我相信他情操高尚没有收过红包。
可惜甘志远没有发现“国家要案”,他也许让人感动,但永不会让人振奋。
社会主义新的价值观已经否定了赖宁,孔繁森、王进喜也开始被人怀疑,我们不但要会工作的人,也要更懂得和热爱生活的人,包括记者。
中国有没有“国家要案”?
陈 良 宇算不算?
陈 绍 基算不算?
许 宗 衡算不算?
记者去哪里了?
中国记者不如人?
没有“国家要案”中国也有改变法律的“平民冤 案孙 志 刚”,报道此事的记者去哪里了?
签片的总编去哪里了?
《国家要案》的结尾是我最喜欢的。
新闻从写到被印成报纸摆在报摊的上的过程缓缓流淌,像一宗深度调查。
这是事实的陈述,也是新闻报道的要旨,没有高大全的颂扬,也没有受人钱财的打压对手。
也许这样的东西会被不 明 真 相地和谐掉,但我还是希望能看到一部中国的《国家要案》,或者《平 民 冤 案》,甚至一部纪录广州大道中289号的纪录片。
但是看到这篇东西的人怕是没有希望了,如果有这一天,相信那些流浪的“孤魂野鬼”记者们“死”也瞑目。
这当然是一部关于米国新闻运作并理想化了的电影。
有多少真实性有多少戏剧性姑且不论。
但无疑这是一部可以让我们理解新闻自由原则的电影。
先说两个细节:小本扮演的议员衣冠楚楚,道貌岸然,克劳扮演的记者邋里邋遢,衣冠不整,但在做人的干净程度上未必衣着光鲜的就未必胜过衣冠不整的。
报社在审议对牵涉到高层人物的稿件时,小心翼翼,不敢肆意妄为,但只要有证据,绝不手软或畏缩。
再说最近看的一个新闻,纽约时报的年利润只有6000万美元,不敌上海一家晚报的6个亿。
交流时时报的记者对他们竞争激烈的环境大吐口水。
看到这个新闻时真让我也有点不好意思。
抛开新闻环境的好坏与记者职业操守的优劣不谈,只考虑新闻的社会价值,一个良好的新闻运作机制,实际上可以大大降低社会成本。
首先可以免去大量无价值的宣传,其次可以减轻纪委、反贪局、审计署的大量经费以及工作压力,再次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全面的新闻。
现在假新闻已经不多了,但我感到只要涉及敏感题材,我所看见的听见的几乎全部是片面之词。
举个例子,最近有关利比亚的新闻,如果没有点怀疑精神的话,很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欧美国家正在为了石油而无情地用飞机、军舰狂轰滥炸无辜的利比亚平民。
但事实可能是卡扎菲的残暴激起了西方社会的一致反感。
好的新闻让你看到生活中真实的残酷,真实的卑劣,真实的高尚,真实的感动。
而有些新闻让你永远活在谎言之中。
有很多年了,我已经不再看新闻联播。
为了这部电影,我牺牲可真大。
就这样奉献了在电影院睡着的第一次。
说实在的吧,这片子也不是不好看。
但这么说吧,它也不算太好看。
进电影院的时候明明一点也不累,才看了一个小时,却眼皮耷拉了。
这也不能怪我是吧,我也不是想做这么没品位的事儿的,可我,那也是身不由己啊!
总的说来吧,这部片子的剧情应该是跌宕起伏的,但偏偏这么跌宕的情节却被导演拍的慢慢悠悠的并不是那么紧凑,于是……我华丽丽地睡着了……
Cal 从没告诉Stephen关于26,000这个数字 而当Stephen和Anne一起来揭露真相之前 他们在家肯定已经商量过了 所以这个数字应该是他们商量的过程中Stephen告诉Anne的 也就是说 Stephen之前就已经知道Sonia Baker的底细,当然也包括工资 那么 他一定曾派人调查过Sonia 而当他知道Sonia的间谍身份之后 他甚至很有可能会想除去她 想起Sonia死之前在地铁站跟踪她的杀手 Cal隐约觉得他跟Stephen有存在某种联系 他好像在哪里见过他们俩在一起的样子 所以他冲出去找他曾经看过的某份报纸 果然那上面有Stephen和杀手的合照 在底下 Cal 还发现了杀手的名字 Corporal Bingham 所以他就去找Stephen摊牌了 路上顺便报了个警 以上PS: Cal是本剧当仁不让的主角,除了个人生活不太检点以外,其无惧权威、大义灭亲的职业操守高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Russell Crowe的演技扎实、无可挑剔。
但个人觉得其实Stephen和Bingham的悲剧更加亮点。
总的来说,Stephen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有为青年,他应该的确是没想杀Sonia的,所以开头他听说Sonia的死讯时,才会在会场当众失态,因为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到这种地步。
而且后来他听说Sonia不仅爱上了他,主动停止了间谍活动,还怀孕了,还不敢告诉他,还死了。。。
当场就崩溃了。。。
最后,当Cal来摊牌的时候,他之所以请求Cal放他一马,我觉得不仅仅是出于求生,他心里还有更大的目标没完成,更是出于对Sonia的内疚。
后来他知道向the Reporter Cal McAffrey请求是没用的,改以朋友的身份再求,结果Cal扔下一句“I lied when I said I didn't call the police”, 甩一甩飘逸的长发,飘然而去。。
Bingham是个理想的忠于国家的士兵,他不能容忍任何类似PointCorp的存在,所以他未经允许就杀掉了Sonia,并且为了他和Stephen的共识--除掉PointCorp,他还打算继续除掉Cal,最后被群射。。
卡尔坐在自己的电脑前,闭上眼睛,沉思。
他的背后,站着自己的老板,自己的搭档,同事。
他睁开眼,一长串的文字从因为调查而受伤的手指中流出来,一个个旁人所不敢提及的名字散落在其中,散发出死灵一样的光芒。
军队,垄断机构,政府议员,国会,丑闻……记者在一步步的调查中,越是接近真相越是被一种恐惧所笼罩。
在医院病房里,她哭泣过;在报社走廊里,他彷徨过。
但是,他们是记者,他们是truthseeker,事实给予新闻以力量,他们因为追寻事实而充满力量。
电影永远是我们的一个梦,美好且给人力量。
我很喜欢片中那些个偶尔出现的俯视镜头,对话的两人变成渺小的存在,似乎总有人在注视着你,他让你知道,你所做的一切并不是无意义的。
抛却故事的种种瑕疵,我觉得这是每一个新闻学学生都应当看一看的电影。
至少当下次有愤青在指责记者的自以为是的时候,你可以拿电影里的台词来反驳他:为什么呢?
因为没有人看报纸了?
是这样么?
一篇报道关注几天就变成了包装纸?
尽管人们对于报纸有这么多的谣言与怀疑,但是我仍然认为人们知道真正的报道和胡说八道的区别,人们也会很欣慰的知道,仍然有人把事情公开,把真相印刷出来。
狗血结局吧....朋友极力推荐看的,过程还不错,期待一个很惊讶的结局,果然没让我白等,够狗血的。
为了追寻真相,不惜利用朋友,利用朋友的太太,利用所有的一切,这正是成功人士必备的一切,拥有很牛逼的自信。
其实结果我不明白电影的主题到底是什么?
到底是在讲政治还是很纯粹的悬疑,四不像的感觉,想搞出些米国人的个人英雄主义,又想让我们认识真相是无比残酷,请问最后被调查的公司干吗去了?
逍遥法外?
这个词貌似也不合适,因为随着议员被抓,之前对此公司的指责全都消失殆尽...顶多也就是消遣下观众,当自己无比充满正义感的时候,才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好吧,那女的不是suicide,但结局是有人suicide,算是首尾照应吧!
......一片阴森之下~~~竟然只有一个议员救过的疯子在使用武力......天哪~~所谓要操控整个合众国情报系统的组织无论从政治上还是暴力上都这么弱....干掉美帝世界大同不远了....一个记者只动用了几个警察就干掉想要控制正规武装的大托拉斯......非常主旋律~~
喜欢记者调查案件的这种题材~
结尾太败笔了 连开头都一起毁了 不如设计为夫人是幕后黑手
very good 。罗素克罗和阿弗莱克演的都很好。反而我觉得让选角儿时候的其他演员演,应该没有罗素克罗适合这个角色。比如布拉德皮特,德普。
大银幕久违的侦探片,很兴奋。各方面表现都良好,但是就是给人有点“为了紧张而紧张为了惊险而惊险为了悬疑而悬疑”的感觉,或许这种故事还是用电视剧能讲得更好。
对政治和新闻感兴趣的人必看。
媒体人看了会有感触,感触是因为落差。
一流的演員, 二三流的製作和劇本. 整體看有點俗套, 但也挺流暢, 就是故事和內涵還欠缺點. 沒什麼驚喜, 也但沒明顯瑕疵.
虽然影片里有我喜欢的元素,帅哥美女谋杀案,但是好沉闷的电影,我看到一半就睡着了,到结局的时候醒过来,罗素愁苦的神态有点过头了,显得很做作,所以,我决定给个2星
记者、政客、军火商
结尾并没有那种令人畅快淋漓的感觉,以至于等影院里的人都散场了,我还是固执地看完了那个报纸印刷过程的片尾。
本来是很精彩的悬疑片。可是结尾的逻辑不通
第一次 一个人 看电影
直接看睡着...尤其是译制。两个这么歹的演员~~
缺乏锋芒的中庸之作,虽有老中青三代实力派演员的强势加盟,批着政治惊险的幌子,但依然不值得去电影院看,影片叙事结构工整,悬疑的布置和展开及至收尾都准确,但供人看后回想的几乎没有~~
又臭又长的两小时啊!只有片尾看报纸印刷的过程有点意思。
这么多明星还是没有一点意思
本来以为是一个公司侵吞国家的经济阴谋的大案子,结果还真是情妇谋杀案而已,确实太对不起电影标题了,不过悬疑的掌握还是不错,阿弗莱克适合演正直的议员形象,克劳怎么胖成那样啊
被演员表唬了 其实不好看
其实情节什么的非常的不错,真相背后的真相什么的。但是影片的表现手法颇为冗长,电影院看的困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