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的春节,我拖家带口回上海,有一天疏影约我在南京西路喝了个下午茶。
彼时我已经在硅谷大农村呆到了第9年,裹了个羽绒服冲到大都市高档地段的咖啡店里,看着身边穿着羊绒大衣的时尚男女,感到有点格格不入。
然后听到疏影提议要不要搞个青春剧,觉得更格格不入了。
我当时32岁,生活正翻到“全职主妇7年后,30岁上法学院是种什么体验”的励志那页。
公众号上写小说写鸡汤,也不会写到已经离自己心理感受很遥远的青春时代了。
但本着不放过任何再就业机会的想法,当场谦虚地表示,非常感谢给我一个入行影视剧编剧的机会,一定跟着大家好好学习。
之后两个月开了几个电话会,我记忆里听了很多意见,但好像也没什么共识。
我就和疏影商量,影视剧我确实不懂,但我是个写小说的,还是一个人先写小说吧。
就这样,我开始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虎皮妈的夜航船》上开始连载这个当时叫《致15岁》的小说。
每周一更,一次4000-5000字。
我最初以为,大概写个五六万字就能结束的,没想到更新了一年,最后写了30多万字。
2018年的夏天,《致15岁》我已经更到了番外,疏影跟我说黎志导演看了小说,很喜欢,想让我回国跟导演一起聊聊剧本。
我当时3年法学院终于毕业,正准备8月份去考加州bar,衡量了一下当律师的可能性和回国当编剧的可能性,还是婉拒了。
没想到隔了几天疏影说她和导演准备飞过来找我,把我感动到了。
我心里想,哎呀,这个出差成本放在这里,看来人家还挺认真,这事说不定靠谱。
然后我就在圣何塞机场接到了疏影和导演。
我还记得一起吃第一顿饭,导演开口第一句话是:“我和你是一届的,所以看这个小说我想起了很多我小时候的事情”。
二,我写小说的一年里,也想起了很多自以为早就忘掉的事。
像小时候穿旧了的羽绒服,仔细一找,到处都是冒出来一个尖角的绒絮。
我记起来我每次考完试,心里都迷信地觉得,只要不对答案,交上去的答案就都是对的;我记起来青春期的高敏感高内耗,每天都在衡量自己是不是受欢迎,不断调整对世界的期待和对自己的定位;我记起来我高中时喜欢的那些磁带、半夜听的电台、写过的那些既矫情又真诚的文章;我还记起来青春期里那些复杂而又原始的情感,很多让我刺痛与温暖的瞬间……当然故事始终是故事。
我并不是二中的学生,家里也不住在工人新村,既没有一个暗恋十年的邻居哥哥,也没有一个青梅竹马的邻居弟弟。
这样想来,那个叫钱佳玥的普通女孩,好像已经比真实的我波澜壮阔多了。
我也记起来,当年很喜欢的一首歌,叫《似是故人来》,里面有句歌词:“人在少年,梦中不觉,醒后要归去。
”30多岁梦醒之后,我再回顾青春,更多的是看到了当年没放在心上的事。
比如,父辈们的国企大下岗;比如,“上海人在东京”;比如,时代列车不为任何人停留,那些被抛下列车的人,后来都去了哪里?
陈秀娥、关爱萍、张启明……我生活里并没有对应的原型。
但我当时在大洋彼岸想起上海,这些“父老乡亲”的形象就自然而然出现在了脑海里。
至于九厂,也并不是我父母下岗的单位。
但我确实是网上搜到当年九厂砸锭的新闻后,终于感觉找到了根基而开始动笔的。
三,2018年的夏天,我旷了两周的培训课,和导演、疏影一起在小说的基础上丰富了角色、增加了更多的时代事件、确定了影视剧的改编方向、定了分集。
然后我考过了bar,就开始学着写剧本。
之后很多年,剧本翻来覆去改过很多稿。
期间,我终究没有成为励志的华人女检察官;写了别的小说,参与了别的项目,写了别的剧本;2020年全家海归回到了上海。
2022年的时候,疏影说,导演始终还想做咱们这个项目。
我说行吧,都4年了,继续改呗。
于是我们编剧组就继续改。
2023年的春天,导演在微信群里说,好消息,项目在腾讯过会了。
2023年的4月,《致1999年的自己》终于开机了。
演员试定妆照的时候,我心里有种很奇特的感觉。
从2017年开始,我和里面每个人都相处太久了,像平行时空里感受到存在的老朋友,一下子看到真人,有一点点不知所措。
剧本围读的时候,杨皓宇老师在那读台词,我在对面低着头,心里警告自己:千万别被人看到哭了,否则人家肯定想,这剧本到底是不是编剧自己写的。
但就算字是我自己敲的,一个影视作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一定是所有创作者的共同心血和努力。
拍摄过程中,有个棚里信号不好,导演开热点让我们连网。
问他密码,他说“19991999”。
我嘴上笑他“倒是也不用那么拼”,但心里非常感动。
项目拍摄的三个多月里,我能感受到,不管是平台的制片人、各部门主创们、还是演员们,所有人都是竭尽全力地想做好这个项目,而不仅仅是打一份工。
于是,我有种“孩子虽然是我生的,但从小到大却是别人教养的”的奇特体验,诚惶诚恐之余,想想还挺爽的。
杀青那天,正好是拍摄100天。
我问统筹陶陶,咱们这是安排好的么?
陶陶说不是,真的就是恰好。
2023年底,我到北京出差,疏影给我看了1999的粗剪。
我发消息给导演,导演很失望:你怎么粗剪就看了?
果然之后一整年,导演反反复复又剪了很多遍。
每次碰到演员说上海话就来跟我对字幕,对到后来我觉得他一个重庆人已经能考出上海话六级了。
四,最终,距离2017年春节的8年后,《致1999年的自己》这部影视剧和大家见面了。
2018年开始,大家都对这个片名不大满意,觉得太长太拗口。
改来改去,改了那么多年,始终没找到一个更合适的。
但现在我想,其实挺好的。
不管对于我还是导演、疏影,这都是一部情意结作品,缘起就是对自己青春和对那个时代的个人情感。
超前观影会前,导演问我一个问题:你说会不会因为我们现在回顾的关系,其实更改了很多年轻人真实会做出的选择。
我一开始并不理解他这句话,直到昨天剧开播,我看到导演发的朋友圈,说剧的开播,终于让他和留存在身体里的某一部分青春的自己告别了。
我想我可能懂他在说什么了。
当我们人到中年,对世界有一定认知和力量了,终于都找到了机会在一个项目里,用尽所有的温情和柔软,对曾经的那些年轻人们说了一些他们年轻时候没有听到的话。
对一个迷茫而自认平凡的女生说:你不必非得到什么来证明自己,你现在这样已经很可爱。
对一个早熟懂事却永远紧绷的男生说:你不必一直完美,你可以任性,可以自由。
对一个用叛逆来掩盖愤怒和伤痛的女生说:别紧张,你会被人温柔地对待。
对一个恐惧被抛弃没安全感的男生说:很多人一直会在,家也会在。
对一个扮演开朗的胖女孩说:你笑起来的时候全身发光,但你不笑,你一样很能干很棒。
醒过来的人们花了那么多年,重新打造了一个少年的梦境,是因为我们都知道,梦里所有流过的泪开过的心得到的真诚对待,都是梦醒后最珍贵的养分。
人生啊,并没有那么爽。
有很多求不得,有很多已失去,但一路过关斩将、见招拆招,最后,都会让梦中那个年少的自己骄傲的吧。
所以,致1999年的自己。
追了两集就开始有点上头,喜欢这种细腻隽永的风格。
最近几年我这双眼睛看了太多重男轻女的婆婆,死命鸡娃的老妈,花样作死的渣男。
我真的想看这种全员正常人,用生活作料做主菜,却把人感动得要死要活的剧。
(《请回答1988》是哪年的来着?
)学渣毛头是第一个隐现闪光点的角色,其实他是几个孩子里最惨的,是字面意义上被抛弃的哪一个。
他的表达又是最含蓄的。
你如为了给钱佳玥买钢笔打游戏搞钱,为此进了派出所,没搞到钱。
没搞到就没搞到,没有委屈也没有二话。
而肖涵忍受着贫穷和妈妈雇主家“你就是佣人的孩子”的羞辱,也不赞同妈妈和别的男人在一起。
除了学霸的惯性高自尊之外,也能感受到他对死去爸爸很深的感情。
但只有感情就够了吗?
学霸照样不会处理好一只不想收的洗衣机。
卖价一千五回收五十元的现实迎面给了完美少年一巴掌。
送礼的张启明老道多了,知道送礼之前让人把包装拆了,这样对方不收也难。
这后面除了一点商人的狡狯,也不难感受到其中的真挚和温情。
还有张启明被肖涵妈妈拒绝的时候我嘎嘎笑出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小年轻为爱情掉过眼泪,第一只为爱受伤嗷嗷哭的生物是油腻的中年大叔,想一想又很真实可爱。
这个设定我吃了。
校园生活的角度也超级棒。
比如钱佳玥丢班费的时候,老师在黑板上写了“亲亲相匿”,这段女儿跟我一起看的,她眼圈都红了,说自己班主任老师就曾经搜过全班的东西,她好想有一个钱佳玥老师的这样的班主任角色之间有淡淡的情愫在流动,但一点也不狗血(本来就是)。
陈末每次暗戳戳磕钱佳玥和天才常无忌都好好玩。
在这里要盛赞编剧,开场从钱佳玥对肖涵哥哥的暗恋写起,但一点也没有忽视女生间的友情的塑造。
我和女儿看得都很有代入感,因为在我们的青春时代,同性之间的友情本来就很重要,我们在这上面花的心思多着呢。
现在看到第九集,每个人物都丰满有趣,也各有无奈和伤痛。
也许只有东亚人才懂,不曾宣之于口的爱意最动人。
而那些时代的沙,落到每个人身上,也只能放在心里,转头给亲人朋友笑意盈盈一张脸。
期待后面剧情用高光把所有角色都轮着打一遍,我已经做好了爱上所有角色的准备。
最后感叹制作实在太精良了。
就连小演员长得全都像爸妈。
小林本来就有点像董洁,钱佳玥的脸型跟倪洁红神似,卡门和蒋诗萌那圆脸圆眼睛是一个模子。
唯一遗憾的是:如果张信哲还是《爱就一个字》海报上那张脸该多好😭😭
无意翻出来这个剧,却发现了一块儿璞玉。
剧情紧凑,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心理动机,有自己的成长。
小玥差不多和我一个年代。
我的父母经历了下岗潮、内退潮。
经济陡变和生活的巨大压力深深的影响我们这个不起眼的小家庭。
若干年后我曾听爸爸讲述当年下岗➕股票大亏,就像毛头爸爸那样无助和绝望。
家里贫穷的时候也如肖涵妈妈一样奔波辛苦,家徒四壁,捡别人家的旧衣服穿……虽然后来爸爸没有像毛头爸爸那样发达😂,但我真真的感受到这部年代剧实实在在照进了我们这种小人物的生活。
终于,这部剧年代剧不是写高精尖知识分子下海谋生,也不是写极端的爱恨纠缠,真的非常落地在写平民生活,没有高大上的主旋律,也没有大起大落的剧情。
剧中的人物不过是平凡的你我他,被时代的浪潮推着来回拍打,又勤奋又无力,在失望无助绝望中寻找光明。
剧中照入生活的片段很多。
比如小玥妈妈无处不在的监视。
我有个同学妈妈就这样。
但是我这个同学的妈妈最后也没能和孩子和解。
小玥卡门陈末的友情戏,像极了高中时我和闺蜜的友情。
最让人泪目的是肖涵的亲情线,从不能接受到理解妈妈、接受毛头爸爸,层层递进,看完让人觉得心里特别熨帖。
肖涵的心里过程是递进的,符合他的年龄。
如果在观众视角,能看到他妈妈的不容易,毛头爸爸是良配,希望他们在一起。
但是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就很难理解了。
而且他周围也没能有帮他深入剖析、出谋划策的人,所以他的一切行为都是他的挣扎。
他的转变是他一点点自己扎心扎出来的。
这种过程才更让观众心疼!
剧本写的很细腻,而且合理!
毛头爸爸自带高光。
当肖涵站出来反对,他没有逃避退缩,而是以柔克刚,缓慢前进。
从居委会组织活动、送洗衣机到设立博物馆,他都在小心维护母子的自尊心,给足了肖涵妈妈情绪价值,充分尊重她,除了不管毛头,非常可😂正是这些温暖的小细节、层层递进的人物关系、主配角团的逐渐成长的剧情,让观众感受出品方的真心实意,内心被剧中的点点滴滴治愈。
演技方面,中年组演技上大分。
少年组,雷子和书呆子常无忌比较好。
其他人常常不能完整表达情绪变化ヾ(-_-;)经常节奏不对,情绪没有起伏变化,不符合人物。
李昀锐真的太适合学生、打工人的赛道,自带地气,感觉就是身边的同学同事。
剧中他对人物情绪把握不住。
到和毛头爸爸拉扯的戏份中略好一点点。
这个赛道很适合他!
好好加油磨炼演技!
陈鹤一的现代装比古装好看太多了!
但是但是,演的完全不着调。
我看着他的台词能想到这个角色应该有的样子,他演的完全不着边😂,毁了角色。
答应我,报个演技班吧!
女主黄杨有点小沈月的感觉。
她能做出积极的反应,但是情绪缺乏层次。
可能跟导演要求也有关系。
剩下几个少年团配角都是类似问题。
少年团讲台词节奏也不对。
雷子在里面非常自然,感觉就是身边一不起眼的同学,自然,反应和情绪上比主角少年团好很多。
书呆子打牌,算数,聊专业的时候,两眼放光,演出了学霸的感觉,挺不错。
瑕不掩瑜。
事实证明,观众对演技要求没有那么苛刻!
剧本才是关键。
没看到什么宣发,也没有讨论度。
一天两集更新,很快就播完了,真是可惜。。
希望小林的粉丝能使使劲,好好宣传!
这部剧值得!
最后,本剧老少皆宜,适合全家人围坐观看!
推荐推荐!
虽然才开始了五级但是每集都有感人的事件,两个好闺蜜生气闹绝交,妈妈们的友谊也会吃醋,还是毛头爸爸打毛头都很精彩,每个人的人物形象都很生动,想要了解女儿却没找对方法的佳玥妈妈,是i人明明想融入到新朋友中却又不知道怎么融入的钱佳玥,是调皮捣蛋闯祸还没有眼力见但是心地善良活泼开朗搞笑担当的毛头张扬,是安静听话别人家儿子的肖涵也有不一样的一面,是刚刚出场给人印象不太好,扰乱别人友情冤枉别人但是会道歉不沉默的陈末,是追星女孩爱好美食的卡门柳晚晴,还有很多父母之间的故事让我们期待接下来的剧情吧
在抖音无意间刷到偷手表片段特意找来看的一部剧,一看就停不下来,整部剧氛围轻松快乐温情。
亲情,爱情,友情都在几个小朋友,和大人之间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表达出来,给人一种找到自身影子的亲切感。
我本来非常气婆婆对秀娥的刻薄和偏心,觉得怎么会有这么自私的母亲,仿佛这个女儿还不如她的干儿子小三子来的亲,但看到她老年痴呆后的表现,和临终说的话,还是留下泪水,其实到底她内心还是偏向儿子的,她是更爱儿子,但她也不是不爱,也不是一点也不在乎女儿,她也是心疼也是觉得愧疚过的,只不过碍于母女俩矛盾面子从来不肯承认过,最后的结局也是为母女俩长久的心结做了化解。
虽然我也承认可能是有强行大团圆和洗白处理的嫌疑,毕竟很多逻辑和细节上都说不通这样一个偏心母亲其实内心深处也很爱女儿,是牵强的,但作为观众我是很想看到这样的结局的,也是心疼秀娥这个可怜的女儿,秀娥虽然很恨自己偏心的妈妈,但也看得出来她也很想得到妈妈的爱的。
她过生日那里,她本来很意外很开心,婆婆给钱说要去旋转餐厅吃饭,但结果发现原来也是因为儿子。
所以这个结局,其实也是对秀娥长久以来心结的一个化解和慰藉,虽然自己的妈妈就是非常偏心,但至少心里也还是有她的,也不是完全不在乎她的。
2025年的第一部看完的群像年代戏,为了支持小林李昀锐,点开了剧,其实整部剧都是温柔叙述,很少大起伏,但是人生平凡才是常态。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年代剧的共同点,故事都是平铺陈述,需要沉下心去看,记录几个家庭的生活,发展到后面,渐渐被剧里的大小事情共情,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条温暖的成长线,代入自己,让人怀念,也有有满满的遗憾,佩服大人们的互帮互助互相依靠,真的很戳心,小孩子的友情矛盾也真实,大人们的演技很好,小孩子们的青春演绎也不错,原声也可以,期待未来更好。
剧名《致1999年的自己》原书名其《致15岁》,其实也说的是每个人的15岁,所以感慨!!
如果是15岁的自己看了,应该会少些迷茫吧,希望上星🌟,让更多的家庭看到,让现在15岁的小朋友们看到。
特别是最后一集,周老师说的一番话我会记很久,想对15岁的自己说:我可能没有成为很好的大人,有些许辜负自己,但是没关系,我们勇敢向前走,别回头。

致1999年的自己 (2025)7.8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黎志 / 李昀锐 黄杨钿甜
群像年代戏,为了支持小林李昀锐,点开了剧,其实整部剧都是温柔叙述,很少大起伏,但是人生平凡才是常态。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年代剧的共同点,故事都是平铺陈述,需要沉下心去看,记录几个家庭的生活,发展到后面,渐渐被剧里的大小事情共情,这里每个人都是一条温暖的成长线,代入自己,让人怀念,也有有满满的遗憾,佩服大人们的互帮互助互相依靠,真的很戳心,小孩子的友情矛盾也真实,大人们的演技很好,小孩子们的青春演绎也不错,原声也可以,期待未来更好。
剧名《致1999年的自己》原书名其《致15岁》,其实也说的是每个人的15岁,所以感慨!!
如果是15岁的自己看了,应该会少些迷茫吧,希望上星🌟,让更多的家庭看到,让现在15岁的小朋友们看到。
特别是最后一集,周老师说的一番话我会记很久,想对15岁的自己说:我可能没有成为很好的大人,有些许辜负自己,但是没关系,我们勇敢向前走,别回头。

很少女情思的年代剧。
故事一半是几个家庭的成长,一半是少男少女们的纠缠。
如果开头主打的不是少女爱慕,而是家庭之间的氛围,感觉更符合这部剧的感觉,也会更符合这部剧的真实受众。
里面最触动人心的不是情事,反而是中年家长们的遭遇和关联,所以看了前面想要期待甜蜜爱情的观众到后面很可能流失,而喜欢怀旧年代家长里短的观众却可能因为前面而根本坚持不到后面,觉得这样是什么都想要,却反而两边不靠岸了。
总之,能跨过这个情节断层的话,这部剧还是很不错的,演员们都挺可爱的,卡门一看底子就挺好,剧里面各种小动静也演出来了;新闺蜜是热血少女直肠子,但也在不断改变,看得让我都羡慕这样一个小太阳了;女主小小一只长得甜甜的,很符合年龄,就是有些大剧情看着眼睛里毫无情绪,就有点呆呆的,跟小巷里面那谁有点像(但也没到ta那个程度就是了),希望以后演技还能再磨练磨练,主要女主很好的一点是,跟大家都很有cp感,这种眼缘相当珍贵。
妈妈们操着上海腔闲聊,爸爸们也有小圈子,真的十分温馨,让我这个非上海人感受到了一点上海气息,像婆婆说的那样,靡靡之音以外的上海。
总之,如果你是怀旧年代与青春成长的爱好者,还是可以去看一看,说不定就能感受到一份乐趣呢。
截至《致1999年的自己》第11集,我感觉主角团们表达感情都好勇。
肖涵在明确自己对陈末的心意后,直接跨年“表白”,除了“新年快乐”直呼其名,在回去的路上,也表达了想和陈末在一起的心意,那段路是外滩回普陀的路,也是肖涵想和陈末走的人生路,他想陪着她一直走到终点。
本来就是两情相悦,陈末也积极反馈,临回家时撒娇要了肖涵折叠的纸飞机。
钱佳玥表达对肖涵的爱慕之情,虽然手法都很含蓄,但作为一位高一的姑娘,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
叠星星藏暗语,广播写明恋小故事,不放过每次和肖涵相处的机会……回想我高中,我可不敢这么明目张胆,我最多眼神传暗号,最勇写个小纸条,当得不到明确反馈后就缩身而逃了。
毛头也好勇,在明知心仪的姑娘喜欢的另有其人,也没黑化退缩,而是直接又争又抢,积极创造机会和钱佳玥独处,故意晚回不让佳玥与肖涵有碰头的机会,新年的祝福也是第一时间送到,不愧是中年情种张启明的儿子。
卡门对偶像爱慕的表达也好勇,不管是张信哲还是路垚;张启明就更不用说了,就差把“霸道总裁爱上她”写在脸上了,又是讨好肖涵又是送墓地的,还让自己儿子也帮着助攻;陈秀娥夫妇互相的关心和爱意都表达在日常的默契中了;连陈末父亲那么“威严”的一个人,对老婆还是很爱护的,跨年夜连夜坐飞机回来接老婆。
总得来说,这是部很温情的群像年代剧,每个人都通过各种方式表达着对身边人的爱。
虽然钱佳玥的几次表达都“错过”了,但实际肖涵不是早就知道钱佳玥的心意了吗?
或许钱佳玥想多几次表白,让肖涵能更明白她坚定的心意吧!
谁懂啊,感觉剧情像是在我身边开了监控一样,剧里含妈量极高,而且每位都塑造得超真实,已经很久没有看过能这么丝滑代入的剧了有爱孩子总是“用力过猛”的陈秀娥,有习惯“放养”的阿佩,还有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孩子的关爱萍,每一位都像是真实存在于我身边的“妈妈们”陈秀娥一出场,确实热闹到处跑着宣传自己女儿考上重点高中的事情,她的那种骄傲和兴奋,我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连路过的猫狗都要逮过来“轰炸”一下的程度hhh,e人属性爆棚了回到家,她会偷看女儿的日记,会女儿抄的歌词当成诗在大家面前读出来,她以为是在给佳玥长脸,没想到i人女儿直接社死现场,事后她又像个做错事的小孩认真道歉,哭得稀里哗啦的样子让人好笑又温暖
说要给女儿买电脑,结果又是带吃饭又是买衣服,暗戳戳试图反悔,画饼画得很顺畅,实现起来很困难,想给女儿买衣服但又总是习惯性砍价,佳玥在边上的社死状态简直演我....
天知道陈秀娥到底有多真实?
一个想时时刻刻了解孩子、靠近孩子,又因为生活习惯,常常做出一些让孩子觉得“丢脸”的举动,这几乎就是我的整个童年但究其这些事件的背后,陈秀娥也只是一个想跟佳玥拉近距离的妈妈,因为缺席了女儿的童年,所以现在想尽力弥补,但却又总是拿捏不好爱的程度,闹出很多笑话,也给了孩子很多压力,我们作为看客或许会在开头觉得她太过自我,但看下去,她的及时认错、情感表达总是能勾起我很多感慨,多给她一点机会,就能看到她真实的、暖心的一面跟陈秀娥相比,阿佩对孩子简直可以说是放养她就像是那种大家小时候都很羡慕的邻家阿姨,你从她家门口路过都能得到一颗糖和几句有趣的调侃,对自己的女儿主打一个自由式散养,在其他孩子眼中无比羡慕的生活,在卡门眼中却是“不被重视”很真实的一组对照,在佳玥苦于妈妈的亲近时,卡门却在羡慕佳玥妈妈对她那么上心,这就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吧不过阿佩也还是一位会体谅女儿情绪的母亲,知道女儿的真实想法后,她直接敲锣打鼓在自己馄饨店里向所有客人宣布了卡门考上重点高中的成绩,这个处理还挺温馨的,也是让卡门体验了一回“来自母爱的社死”hhh
不同于前面两位母亲,关爱萍的生活是另一种烦恼一位会利用空余时间打一切零工的单亲妈妈,带着一个上高中的儿子,生活拮据又难以周转,但即便是这样,关爱萍依然温温柔柔地对待一切人和事关爱萍和儿子肖涵的相处似乎是几对亲子间最和谐的了,忙碌的妈妈+懂事的儿子,关爱萍会在看到雇主孩子琳琅满目的鞋时,想到自己儿子破掉的运动鞋,而肖涵却会默默把鞋补上,不求美观,只求节省,母子俩的相处总是安静却温暖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妈,虽然表达爱的方式不同,对孩子的约束力也不同,但那种总想把最好的东西给孩子的心情却是相同的,大家都是第一次当妈,在每个阶段都需要去摸索一段爱孩子的方法论,我真的从这部剧里看到了很多生活的影子,在我看来,每一位母亲都值得尊重
1999年我正好跟男女主们一样考入上海市普陀区曹杨二中隔壁的一所高中,跟这个故事时间完全吻合,妈妈也是纺织厂女工,下岗了,童年时期也是住在曹杨新村。
第一集上来就被这惊人的一致性惊到了,马上春节期间带着爸妈和孩子一起追这部剧,一起回忆青春,让孩子了解我们的青春。
作为亲身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过来人来看,这个剧还原度很高,很多老物件,很多特色的地点,比如西店=当时叫西宫,都成为了我们那一代人永恒的记忆,还有徐家汇的百脑汇商城,考入高中后在那里买来了我人生的第一台586电脑等等。
太爱这部剧了,老一辈的精湛演技和新生代的情窦初开,都深深打动了我。
那个年代的价值观,恋爱观都是跟现在有很大不同的,剧里其实很还原,同辈的我很能理解,但当代的年轻人可能未必,所以也会有一些吐槽的声音,但不妨碍我们一家热热闹闹春节追剧青春万岁!
因此很推荐同龄的大家一起来看剧。
致1999年的自己 (2025)7.82025 / 中国大陆 / 剧情 / 黎志 / 李昀锐 黄杨钿甜
一般但满顺畅,妈妈们的戏更感人。
天龙人唉 早点封杀了吧 待播剧早点换人或者ai吧 否则就别想播了哈
过年时候空降了这个剧,挺好的,其实很适合过年一边包饺子一边看。没啥大冲突,生活化,小细节,下岗职工,出租车司机,小饭店老板,千禧年前后的高中生。昂贵的台式机,千禧年跨年夜,很多时代里的记忆里的要素。爸爸妈妈们好可爱啊,小孩子的部分期待一下,继续看看。
妈呀。现在的电视剧让一个演员直接从10岁演到30岁,读书谈恋爱生孩子,是想传达什么样的价值观呢。。每个人从出场的第一镜,就能知道结局了,有意思吗,不把人物当人呗,无血无肉只为推动剧情增加生育率。拉郎配的我都不想说,无脑小言别打着年代剧的幌子在市面上装。。
卡门不愧是掌管所有人命运的神,日子过得也太难了吧。E15秀才打破偏见直面陈规陋习的时候,感觉整个人都在发光真的感动,看到结局钱佳玥都没有明显的成长经历,也算是故事不小的遗憾了
时好时坏,不涉及真正伤痛的时代片。演员们大都很好,多线并行,看起来比较舒服和轻松。但就是结尾匆忙的像我写不下去的论文,草草结束。
还蛮喜欢这种群像剧的,卡门好可爱呀,让我莫名想到了石矶娘娘。而且她一开始出场拿的那本《当代歌坛》我居然小时候也买过!还跟我那时候一样喜欢阿哲,真是救了命了!几个家庭各有特色,虽然吵吵闹闹,但是都是有爱的,像极了我们父母那辈,虽然家里不算富裕,但是给孩子的情绪价值和爱那是满满的。肖涵这个角色跟我一开始想的不一样,我以为就是那种标准的别人家的孩子,还想着有点无趣,没想到跟主人儿子那个眼神杀到我了,果然还是白切黑有点意思。后面为了妈妈再婚,他跟毛头爸爸在医院交心之后回来又对着亲爸照片哭的那场戏戳到我了,三个男人跨时空的对话,达成了一场奇妙的和解。人的成长可能就是在不经意间,就像小时候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不能理解rose再嫁,觉得是对jack爱情的背叛,现在反而会觉得爱一个人是希望她过得好!
看了前三集,作为上海人观感不太好,说不出的感觉……如果只是拘泥于初中生对邻居哥哥的暗恋,也没什么看头。
看得下去
超无聊
复刻少时,平添许多追忆
抛开剧情,win98拨号界面、OICQ、PS1这些元素,都是真实且首次出现在国内剧中,QQ2010界面神还原。老一辈的家长里短,年轻一辈的吵吵闹闹,让时光冻结在那1999。
hytt贪官全家噶了投胎去印度北方邦当低种姓。
还是很好看的,当然我承认我最近很喜欢李昀锐,我有滤镜
随妈看剧系列。虽然1988的影子太过明显,有些地方还是很准确的......
感情戏一坨翔,误会,不断的误会,直接弃剧了,没工夫跟你在这扯
看到第三集就非常的生理不适,到第四集的时候我已经要爆炸了,卡门这个人设是不是太脑残了,就为了给女主加挫折吗,一起长大的好朋友突然有了新朋友然后就把自己扔一边甚至不信任自己冤枉自己?这在16岁的少女友情世界里,就是绝交的存在,是过了多少年都无法释怀的伤口。至此少年戏已经烂了。后续那些暗恋往事,破镜重圆已经是一场闹剧了,因为人物一开始就没立主。为了父母爱情坚持看了,倪虹洁和杨皓宇的演技都有高光时刻,各值一星。这剧实在是不疼不痒,最可惜的是一个核心概念,不是带上了年代的标志就是年代剧了,关键是时代洪流下,人物囿于年代局限而表现出来,反应认知的台词,对未知的恐惧犹豫甚至赌一把破釜沉舟的勇气。
后半段越来越无聊。
领了小林家的红包,就宽松一点打个五星吧,全剧看下来除了工人新村这个定位主场景❌其他的都不错,还有徐家汇的外景好久不见了(六百留下了改造前最后的身影🤣)内容也还行拍得还不错🥲除了最后一集让小主演集体扮大人服装都太怪了😰老戏骨演老人也很怪😰
谁的青春都逃不过和朋友一起吐槽爸妈呀,孩子们凑在一起聊天的语气太真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