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部战争片里面没有太多的机枪的场面,那她有更强大的武器,那就是人性。
这部战争片说的是饥饿,以饥饿的背景写的人性。
“If a person have nothing to eat except a tinny piece of bread, he suffer severely at first, but after though a while the pain becomes dull, and turns into less and less in difference. Suddenly you find yourself surrounded by obstacles you can't overcome. The stairs are to too high to steep to climb,the shelves, too high to reach. Too far to bend down to draw the water from the hole in the ice.ALL you want to do is lie down.And When people say that someone, he lay down or she lay down, it means it's the end."这就是饥饿,现实生活中的你或许永远都只能透过这摄像头感受。
882天的包围,战争可以让你感受代表人类文明和科技的飞机大炮重机枪,也可以让你感受人类对抗饥饿寒冷这些最基本生存有时是如此的艰辛。
人类的很多情感在这种环境下才能是最纯粹的,此时人执着的东西,才一定是他们最想珍惜的。
像凯琳和帕克的思念,此时才更真诚和热烈;像尼娜和凯琳的友情,此时才更惺惺相惜;像凯琳给尤拉的”一切会变好”的承诺,也只有此时才能被用生命兑现。
生命在战争里变得渺小,为了国家,你可以义无反顾的冒着弹雨向前冲,哪怕你知道你必定阵亡,就如开头的那个老人;财产在战争里变得虚无,8克拉钻石的戒指,可以用来换一个罐头;幼小的生命,在战争里面也能马上成熟,七八岁的孩童,就可以懂得权衡和牺牲。
有人说过战争就是人类一个规则最简单的游戏,胜或败,高于一切其它准则。
在这残酷的环境下,如果描写生命、友情、爱情,那便是最佳的反衬,人性此时便最容易感人。
所以推荐如果你有时候迷茫的时候看战争片,或许会找到自己最需要和最珍惜的所在。
However,电影里的战争只是给我们一个骗人的角度,现实战争中我认为不可能如此美好。
that's it, the war.
《列宁格勒九百天》的开场······肖斯塔科维奇的手的特写,它们放在钢琴上······摄影机在直升机上,在房子外面,摄影机将穿过开着的窗户。
我们看到这双手在摸索《列宁格勒交响曲》的音符,它开始于三个乐器,之后是五个,然后十个,之后二十个、一百个······我的开场就根据这个曲子来做,用一个长镜头,一个人们从来没做过的长镜头:摄影机离开作曲家手的特写,它爬升,我们看到他的房间。
我们从窗户出来,来到了街道。
晨曦时分,两个市民在街上走着,每个人一杆猎枪。
他们上了一列区间小火车,摄影机跟着火车走,音乐继续。
火车停了几次,许多市民登上火车,他们手里都拿着武器。
最后,火车来到市郊,停在一个小广场上,那里停着许多相似的小火车。
在火车旁,是等待他们的卡车,火车空了,所有的乘客都变成了军人······没有女人,男人们登上卡车,摄影机跟着卡车前进。
始终是同一个音乐,始终是同一个镜头,没有剪辑,没有插入。
我们来到了保卫城市的最前线,音乐越来越强烈,有越来越多的乐器加入演奏。
俄罗斯人在阵地上安顿下来。
突然,摄影机越过草原,辽阔而空旷的草原,音乐越来于强,直到穿越草原,看到数以千计的德国装甲兵正在准备战斗。
第一轮排炮在音乐声中响起,我剪断画面!
第二个镜头,大幕升起,肖斯塔科维奇的音乐会,大厅中坐满了5000人,120位音乐家演奏,于是:字幕开始!
——《赛尔乔·莱昂内作品》不知道这部电影和莱昂内筹备的是不是一部,同样的美国记者。
苏联解体后列宁格勒改回圣彼得堡,俄国人的精神似乎也回到了帝俄时代,回忆伤痕取代了雄心壮志,这部片子的精神气质很难让人联想到是俄国导演。
提到俄国二战题材电影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解放》、《莫斯科保卫战》,是贯穿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宏伟气势;当然,换个视觉拍战争也是不错,可惜对于这部片子我的评价是:无病哀嚎。
片子开头一伙平民上战场送命,这个倒是真有其事,当时苏联兵败如山倒,大量采取极端措施抵挡德军,比如督战队,比如让平民去打坦克。
这样干当然很残忍,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又还能有什么别的方法呢?
战争不是游戏,让平民上战场送死当然很残忍,但是杀死平民的德军难道就讲人道?
导演作为一个俄国人,居然只讲苏军残忍,不讲德国非正义,立场可想而知。
片中大篇幅描述了围城的苦难,人民不断被饿死,大量描述了围城中人性的黑暗面,拍的格外煽情的同时大量揭发苏联当局种种恶行,给人感觉反而是苏联政府毫无人性,政府爪牙不干好事专门整人,为了面子把群众给饿死了。
搞得好像德国人是苏联人民的朋友,苏联政府是人民敌人一样。
这些私货实在让人不齿,不是德军围城,市民能饿死?
不去控诉德国人反而去控诉苏联政府不顾市民死活,这个因果关系搞反了吧?
最夸张的是片中的苏联官员基本个个冷酷无情,只讲政治不管人民死活,反而美英外籍人对苏俄人民大爱无疆,最后是德国军人良心发现了,我只能说这个导演很奇葩,恐怕是被西方洗脑洗出问题了。
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是好东西,但是这一切都得先保命才能讲,苏德战场素以残酷著称,双发打起来都是不讲人性,看看双方战俘的生还几率就知道了,苏联战俘进毒气室,德国战俘去西伯利亚劳动营,可不像西线战场那么温和。
这种你死我活的环境下只有傻子才讲人权,在这种环境下最不值钱的就是人命,多愁善感悲天悯人等于自杀。
苏联为了赢得战争采取了非常残酷的对内政策,但是不这样干就是亡国,莫非亡了国等着德国人给苏联人带来幸福生活?
不去控诉德国侵略,却去控诉苏联政府为了抵抗侵略采取了极端措施,我只能说这导演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何况历史上苏联也是想尽了一切办法解围,在围城之前已经疏散了部分市民,围城中是德国人想饿死全市人,免得占用粮食,不是苏联政府不肯放平民出城,冰上公路建成后冒着德军空军的轰炸不停的运输物资及撤出平民,无数苏军为了救人而牺牲,外围苏军也因为解围而付出巨大伤亡,但是这些在片中全无展示,只有对人命漠不关心的政府。
列宁格勒围城近900天,但是苏联人民坚持下来了,并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要是苏联政府像电影里那个德行,市民还不早就造反了。
因此我只能说,这个导演被洗脑的太厉害了,看不见苏联人民的英雄气概,看不见苏联军人的勇敢无畏,看不见苏军高层的战争智慧,看不见德国侵略者的凶狠残暴,看不见二战美国英国同苏联一样的战时政策,只看得见被西方宣传中神话了的自由民主,只看得见战争阴暗面,只看得见西方宣传的苏联政府有罪。。。。。。
所以在影片中一次次的发出无病哀嚎。
两个女人,如两朵艳丽的花朵,在冰天雪地里,在战火纷飞时,即使被层层包裹于饥寒和绝望中,却仍然高傲地绽放最美丽的青春。
《围困》、《列宁格勒》:“英雄城”神话与“生命之路”奇迹@笑独行[编评]【影片笑独行解题】1.《围困》(Blokada, or Блокада, or The Beslege, or Blockade, or Saarto,苏联,1974-1977)气势磅礴的苏联卫国战争史诗巨片。
苏联导演米哈伊尔·叶尔绍夫(Mikhail Yershov)代表作。
根据苏联作家同名五卷本小说改编。
影片分两部。
1941年至1944年的列宁格勒,人类历史上最鲜血淋漓和旷日持久的围城与反围城战争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围困持续900天,“英雄城”军民终以包括66.3万人死难在内的惨痛代价捍卫了自己的光荣……其间突出表现了朱可夫以攻为守的克敌勇气和料敌如神的制胜智慧,同时穿插各色人等的战争人生以及老布尔什维克的护士女儿与爱国建筑师不肖子和少校营长的恩怨情仇。
围困打开缺口后的1943年至1944年只是一笔带过。
苏联式的全民抗战神话,比卫国战争三部曲更重视细节表现也更立场鲜明。
全景式与纪实性相结合,雄浑悲壮,荡气回肠。
全明星阵容。
笑独行按:该影片也是希特勒陷入苏联人民战争汪洋大海的生动写照,表明在战争中只强调政治需要而不考虑军事实际是注定要失败的。
史载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含芬兰军)于1941年9月8日切断列宁格勒陆路交通线,苏军三个方面军于1944年1月14日发起列宁格勒-诺夫哥罗德战役,列宁格勒于1944年1月27日彻底解围,围困实际持续时间为872天。
影片中还特别安排了斯大林向作为师政委的老相识解释苏联何以在战争中陷入困境的情节。
该影片主题音乐《列宁格勒交响曲》悲怆高亢,也是洋洋巨制。
在下所见为带不可隐日文字幕且画质较差的国语配音胶片版D5影碟,其间中文字幕的人名、地名翻译多不规范。
IMDb该影片第一部评分为7.3分、第二部评分为7.1分。
【《围困》DVD影碟封面】2.《列宁格勒》(Leningrad, or Ленинград,列宁格勒保卫战,俄罗斯、英国,2007)俄罗斯新二战片四集电视电影经典。
俄罗斯导演亚历山大·布拉弗斯基(Aleksandr Buravsky )代表作。
1941年的列宁格勒,俊俏的苏联女警察及其战友们与德军、间谍、奸细、窃贼的战争,美丽的英国女记者、前苏联白军将军之女的乖舛遭遇,饱受饥饿折磨的苏联军民的生存状态,被称为“生命之路”的拉多加湖冰上运输线的开辟……出于爱国心和使命感,两位女主人公最后都选择了留在“死亡之城”……影片涉及苏联政府赋予工人阶级的崇高地位和特殊待遇。
视角独特,气氛紧张,情节松散,画面压抑。
加布里埃尔·伯恩(Gabriel Byrne)、美裔国际影坛美女米拉·索维诺(Mira Sorvino)、米哈伊尔·叶夫列莫夫(Mikhail Yefremov)、俄罗斯影坛美女奥尔嘉·苏图洛娃(Olga Sutulova)等主演。
笑独行补注:史载列宁格勒于1941年9月8日陷入三面受敌困境,“英雄城”军民于1941年11月22日奇迹般地在位于列宁格勒东北部的拉多加湖上开辟了一条冰上运输线,该运输线在1943年1月18日列宁格勒初步解围之前一直是“英雄城”军民赖以取得外界支援的唯一通道。
影片中的索维诺已有美人迟暮之感。
IMDb该影片评分为7.3分。
【《列宁格勒》DVD影碟封面】【影片历史背景】列宁格勒战役简介列宁格勒战役(Battle of Leningrad)又称列宁格勒会战、列宁格勒围城战、列宁格勒保卫战,是苏德战争中苏军于1941年7月10日至1944年8月9日在列宁格勒地区进行的城市保卫战。
列宁格勒是苏联西北部的战略要地,德国在发动侵苏战争时,一开始就把夺取列宁格勒定为首要目标之一。
德军统帅部企图以“北方”集团军群从普鲁士向东北方向、以芬兰军从其本国东南地域向南和东南方向实施突击,消灭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和卡累利阿的苏军,切断苏联内地和北方各港口的联系,然后集中兵力进攻莫斯科。
苏军决心坚守列宁格勒,以钳制和消耗德军兵力,稳定西北战线,减轻莫斯科方向的压力,并待机转入反攻。
苏军先后参战兵力有:6个方面军、波罗的海舰队、拉多加湖区舰队、奥涅加湖区舰队以及远程航空兵和国土防空军的兵团。
德、芬军参战兵力有:四个集团军和一个坦克集群,并有德军第1、第5航空队和芬兰空军担任支援。
德军击败波罗的海沿岸苏军后,于1941年7月10日从韦利卡亚河地区发起进攻,至7月底前出到纳尔瓦河、卢加河、姆沙加河地区,因进攻受阻,被迫转入防御。
7月底至8月初,德军调整部署,组成北、中、南3个突击集团。
北路德军于8月21日逼近赤卫军城筑垒地域,为苏军所阻;中路德军在卢加方向无甚进展。
南路德军攻占诺夫哥罗德、丘多沃,因遭到苏军反突击而被迫暂停进攻。
8月底,德军沿莫斯科-列宁格勒公路再次发起进攻,9月8日攻占施吕瑟尔堡,切断列宁格勒的陆上联系,列宁格勒至此被封锁,只能通过拉多加湖和空中向军队和居民运送所需物资。
在德军发起进攻的同时,芬军卡累利阿集团军从拉多加湖以北向彼得罗扎沃茨克、奥洛涅茨方向发起进攻,至9月底被苏军阻于斯维里河地区。
芬军在卡累利阿地峡突破苏军防御后,至9月初前出到1939年旧国境线地区,为苏军所阻。
11月8日,德军攻占季赫温,企图在斯维里河地区同芬军会合,实现对列宁格勒的完全封锁。
苏军粉碎了德军的企图,于12月9日夺回季赫温,并将德军赶过沃尔霍夫河。
1942年,苏军曾数次发起进攻,但未能打破封锁。
在列宁格勒被封锁期间,该市居民遭受深重灾难,饿死者达64万多人,但他们英勇不屈,顽强战斗。
1943年1月12日,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沃尔霍夫方面军,在施吕瑟尔堡、锡尼亚维诺之间的突出部实施相向突击,在拉多加湖以南打开一条宽8至11公里的走廊,从而恢复了列宁格勒与苏联内地的陆上联系。
在这一年的夏季作战中,苏军进一步改善了自己的战役态势。
1944年1月14日,列宁格勒方面军、沃尔霍夫方面军、波罗的海沿岸第2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协同下,向列宁格勒和诺夫哥罗德的德军“北方”集团军群发起大规模进攻,到1月27日,苏军向西和西南方向挺进150至200公里,歼灭德军两个师,击溃23个师,解放列宁格勒州全部和加里宁州部分地区,收复红村、乌里茨克、普希金、诺夫哥罗德和卢加等城市,打通了列宁格勒通往莫斯科的十月铁路线,使列宁格勒从德军的长期围困中彻底解脱出来。
同年夏季,苏军列宁格勒方面军和卡累利阿方面军,在波罗的海舰队支援下,实施维堡战役和斯维里河-彼得罗扎沃茨克战役,粉碎列宁格勒以北和东北的芬军两个集团军,使列宁格勒的安全得到充分保障。
在列宁格勒战役中,苏联军民不仅战胜了德军的围困和封锁,钳制了苏德战场上德军总兵力的15~20%和全部芬军,而且在防御和反攻过程中,粉碎了敌军约50个师。
在这次战役中,苏军之所以能长期坚守,是因为充分利用了列宁格勒市的人力物力对军队实施补充,在被封锁地域全纵深和列宁格勒市区组织了防御体系,通过空中和拉多加湖向军民运送了大量所需要的物资,最后以军队实施相向突击的方法突破了德军的封锁。
(笑独行据“文化共享”列宁格勒会战词条编补)(2008年12月)【《围困》《列宁格勒》:“英雄城”神话与“生命之路”奇迹_原创:笑独行_凯迪社区 > 影视评论(笑独行发布于)2008/12/13 20:02:23】2281 次点击
列宁格勒原来叫彼得格勒,是沙皇时期颇有现代意识的彼得大帝硬生生在一片荒芜的海边沼泽建立的城市,为纪念列宁而改名的。
二战时期是德军三路进攻中最北一路的目标。
围而不打,以饥饿、疾病、空袭作为武器来对付防守坚固的城池,解放战争中解放军在东北长春也用过,城内最终死亡人数也在数十万以上。
德军所向一般披靡,所以这种攻城在二战中并不常见。
这也反映出德军当时虽处于鼎盛但已有强弩之末的疲态。
这种攻城方法是一种极其野蛮的方法,因为是以大量的平民死亡为代价的。
围城一方的残忍不用多说,守称一方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百姓大量死亡而不投降,不管对错善恶,至少也是很不人道的行为。
战争只是背景,这部电影讲述的是战争状态下的爱国。
一个苏俄内战中白军的女儿,放弃国外优越的记者生活,冒者别当作间谍的风险,隐姓埋名自愿留在缺食少药的列宁格勒,这份爱国情怀的确很高尚。
当然,她似乎也割舍不开对几个小朋友和大朋友的爱。
但无论这爱有多高尚,我却无法理解。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无私的高尚的爱我越来越怀疑。
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在我的理解里,某种爱只是从众或是有利,才会有人打着高尚、无私的旗号去虚伪地爱。
生命的颜色,也许本是血红色.你呼吸的,在你长眠之后将永远是俄国的空气.人终归还是心向着祖国的,我想这大概是无法去解释,仅仅是人类本能的体现。
而我庆幸的是 我亲爱的小尤拉,你终于成长为一个强壮,勇敢的大男子,不再是那个柔弱得已经站不起,因为营养不良而奄奄一息的12岁象棋神童,亦熬过了躺在第三层的旧阁楼,厨房火炉边等待入眠的过程,哪怕你生命的延续是源自她的牺牲。
每人每日仅135克的白面包,大雪纷飞地多在外坐一会儿便再动不了,街边是已经丧失人格的男人狂笑着用刀切尸体的人肉食用,警局报空袭警报的工作人员饿保持着坐的姿势死在广播边。
可最痛心的不该是饿死的人们,而是那些已经丧失希望的人们,那些甚至要求让德军进入列宁格勒以获得食物,持着苍白无力的希望以为德军由飞机上落下的降落伞所装满的确实是蜜糖。
每当我再看到希特勒的小山羊胡子,仿佛见了卓别林,不是搞笑的感受,却是难过。
小时候看卓别林的《摩登时代》,大家都在笑,唯我留下泪来。
是因为没有声音罢,且他夸张的动作表情只是让我愈觉得像个小丑,便莫名地怜惜起来了。
而希特勒,你要求保持这座城被围攻,800多天的日子,不断地空袭、阻断任何食物输送路线。
你是否知道,当他们的广播放着贝多芬的曲子,你想的只是他是德国人。
你亦听到了,你所认为过于多愁善感的军官说:“若继续这样饿死无辜的民众,大概贝多芬都宁愿成为英国人。
”你听到了,你看到了,但你一定不会去改变战略,而你终究也听到了,他为了能不再参与空袭去送死的故事。
于是你成为了历史的小丑。
“竭力为善,爱自由胜于一切,即使为了王位,也不要忘记真理。
” —— 贝多芬(1792年手记) 醉时的舞步总是最美的,我记得两个身穿白衣的女子,忘我地跳着小步舞曲,转着圈时,无关国籍、性别、阶级,仅仅是时间两朵善良纯白的精灵而已,依然是关心着如何去取悦心仪的男子,如何谈恋爱 那样简单的两个女孩。
你教会了她如何涂口红,便如种下转世不会凋零也无法抹去的娇媚月季。
她遗落在1943年的那支口红,亦写下了“列宁格勒”这四个字作为最美的唇印。
电影如此感人,以至于无法忘怀,生命在战争枪炮和飞机的轰炸下,如此脆弱和渺小,饥饿令人已经盲目将印制“糖”的炸弹当食物,钻戒只换回一个罐头;而生命又是如此伟大,为了祖国、为了民族、为了责任或是为了一句承诺,民兵被枪推上前线,老人最后拾起了枪,勇敢地去面对牺牲,母亲把活的希望留给女儿,女记者因自己对尤拉的承诺再次回到列宁格勒。
可能电影有过于煽情之嫌,但无疑苏联的卫国战争是伟大的,坚忍、顽强,在最后所有人团结着,并非为了政党或是其它,为的是民族和民族的未来(那些孩子们,未来国家的建设者)而战斗。
反观,抗日神剧已沦为笑柄,因它脱离了实际,被用作喜剧或是某种麻醉药品来消费。
这是一部关于战争的电影。
一边是统治阶级的疯狂屠戮,一边是统治阶级的殊死反抗,这是一场与人民无关的战争,却要让人民来承与担。
这是一部关于人性的电影。
在炮火中陨落,在硝烟中凋零,而再次绽放的,定是最耀眼的满是希望的光芒。
这是一部关于情感的电影。
为了爱人坚强的活着,与死亡抗争,而为了爱的人却又坚强的再次奔向死亡。
这是一部关于觉醒的电影。
当全城封锁时,她似乎知道她会错过什么,于是她邂逅了她;当战机要再次起飞,他不得不为国家尽忠的时候,他主动暴露在敌人的炮火下;当她终于摆脱死亡,回到爱人温暖的怀抱的时候,她知道,她必须回去,她使劲挥舞着早已僵硬的手,与爱人诀别,在刺骨的严寒里,她感受到的是心底的义无反顾化作的滚烫的泪花。
电影终究是结束了,脑海里满是她们在硝烟弥漫中的舞蹈,在炮声震耳中开怀的笑,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明知军令荒谬,却毅然决然带头冲向死亡的军官,于是,我想起了那位用首饰好不容易换来的一个肉卷却毫不保留递给女主人的佣人,于是,我想起了那位把自己的一餐一顿都攒下留给女儿,内心攒着是希望的妈妈。
还有特维列娃,那名在战火中不停奔跑的女警察,把一个个老弱病残送上不能回头的战场,和同伴一起向记者们掩饰饥荒,却敢把女记者藏在自己家,叛徒间谍,面对让人窒息的政治压力也没有揭发她,从唯命是从,到迷茫无措,再到忠于自己内心,渐渐呼唤出人性的伟大。
一座饥饿之城经历了漫长的882天,死亡人数超过150万!
用惨烈二字来形容这场战争一点不为过。
人类文明越发达科技越先进,毁灭人性消灭文明就越残忍越快速!
战争是没有人性的,但是整个电影故事却充满了人的本性:善良,德国飞行员的自杀,把食物留给孩子而死去的母亲索尼娅;平时严肃自私的派出所所长恳求妮娜带走女儿又让人感动于这份父爱;告诉凯特“时间到了,不要休息太久不然就起不来了”老人;两个主角女警察妮娜和女记者凯特更是不用多说了。
片子并没有象国产片那样迫于政治影响,很多负面的东西不演出来,这片子中有抢劫,有小偷,有食品黑市,有不顾妮娜劝阻的被德国人的“糖”炸弹炸死的群众,也有自私的所长(怕被撤职,硬说女记者死了)等等...让人更真实的了解当时的情况。
影片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总体说来是值得一看的。
看到第47分钟的时候,点开网页看了一下类型上是否标注了“同性”;被女主恶心到了
..
两个女人,如两朵艳丽的花朵,在冰天雪地里,在战火纷飞时,即使被层层包裹于饥寒和绝望中,却仍然高傲地绽放最美丽的青春。......
补标
不知道这辈子会不会和列林格勒的人们一样 有过饥荒 直面生死和麻木
太矫情了 俄罗斯总是老一套
这部电影更加注重描写人性。战争场面并不多,主要描写在战争影响下的人们的生活。
德军饿死了苏联人,但苏共饿死的苏联人更多。
好沉重的电影
110:22版本。映射社会制度的片子,女主有高大全之嫌,节奏略嫌沉闷,看得睡着了1次。
战争尽管残酷,但女记者凯特身上依然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150万,882天。。。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法西斯对苏维埃…
列宁格勒围城为背景,德国人有策略哦,围城严打补给进入,不刻意杀伤对方人员以等待物资消耗,让我想起长春~虽然开场安排了堑壕战(主要是引出督战的女警),还有贯穿全片的德军轰炸和几个炸楼镜头,但这些都是背景,重点还是双姝戏,并且剧情安排了一组对比:苏联当局搜求身为白军后裔的英国女记者,以及记者在匮乏时期对12岁俄罗斯小象棋手的供养,试图讲点政治之丑和人性之美,但这两条线做的都一般,抓女记者这条线被剪的支离破碎,过程自然谈不上紧张,围城中的困顿生活亦不如《黑暗弥漫》等同类电影的细节充沛,关于糖的故事还有点新意,德国人伪装成糖弹的炸弹,还有售卖糖土混合物的当地人,花了不少力气用糖来点出被围困生活的苦涩。此外几个配角也写的单薄。
生死存亡时凸显出人性的光辉。当母亲必须在自己的孩子中取舍时,那种痛很难想象。。。
“特殊时代的饥饿”恐怕是国内导演之禁忌吧,只能酸酸的说人家拍得真好。以及,不禁脑内了一下“若是两位女主换成两位男主”会怎样。。。果然全是CP。。。
列宁格勒打得好惨烈,估计饿死的人远大于战死的人。
我爱二战!
标记一下
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