懒,随写,看图说话,言不尽意。
整个故事从头到尾都透露着人生活的荒谬感,离奇本身就是离奇。
这是现代性,或者说文明人给自己挖的坟墓。
多丽丝是否真的喜欢丈夫,似乎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存在主义正是替代理性主义的分析的(从克尔凯郭尔开始),如果承认科恩兄弟认可存在主义,那么从理性进路分析电影的方法首先就该受到怀疑。
飞碟是神来之笔,一方面表示了安作为现代文明人精神的不安与荒谬,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荒谬的对象。
即测不准原理,其实实际上是对测量方法的怀疑,真的有必要观察吗?
观察到最后,什么都得不到,人们还是按照非测量的方法来判案同时,这里的光影很明显很故意的表明,律师实际上深陷文明的监狱之中。
文明人问题,其实韦伯在《新教伦理》已经有一定的展开了,理性的结构与人的存在本来就不是完全匹配的
文明人的陪审团
最终,这种解释仍然是行不通的总之,影片本身不错,飞碟的引入很加分,但是仍没有触动感,四星。
荒谬、意外仍然是这部科恩兄弟作品的特点。
令人猜不到的情节,却没有紧张的反转,更多的是如小溪流水一般的叙事。
主角ed全片大部分时间的严肃、冷静在我和故事之间产生了区隔,同时ed和故事之间也有很深的区隔,使得我一度认为ed这个角色在故事中似乎是个虚设,一个没有七情六欲的人。
然而其丰富的内心独白却不时反击我的想法, 他仍然是想要生意上的成功,他仍然憎恶妻子的脱轨行为,也将自己的热切希望寄托在自己缪斯的钢琴声中。
如同加缪小说里的局外人,ed的抽离使得观众也从故事中抽离,使得我们能够从上帝或者ed的视角去观看周围的人生百相。
“观看本身改变了被看对象”,不同的人看同样的事情,就像主观意志对客观材料的加工,得到的结果天差地别,这样“看到的越多,知道的就越少。
”越看越远离事实。
每个人都被“观看“产生的线团包裹进了一个巨大的生活迷宫,对于ed来说,通向电椅之路似乎不失为一个走出迷离生活的选择。
看科恩兄弟的《缺席的人》,就像隔着一个玻璃罩子看以艾德为中心而展开的一系列故事,说不尽的苍凉感受。
观看者以局外人的身份观看着电影,电影中的主角艾德也以局外人的身份参与着自己的故事。
仅看片名,大概就知道这将会是一部讲述人的存在价值的影片,但又不会仅仅讲述人的存在价值。
影片中的艾德是一个沉默寡言的理发师,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外部环境中一直喋喋不休的声音,衬出他在实际生活中是并没有什么存在感和话语权。
导演通过大量的人物旁白,向观众交代艾德以及和围绕他展开的故事,在冷漠地全知和热切地主观视角的不断转化,艾德的独白就像一个虚无主义的喃喃自语,与其表面的沉默形成对比,在整体风格上给人一种悲凉的感觉。
正是这种抽象的感觉,使得本片拥有了《老无所依》般的穿透力,而在某些时候又拥有情感的震撼力。
其次,在影片的故事推进中,艾德也是一直被当作排斥在外的局外人,是缺席的存在。
无论是在和律师日登西奈德进行第一次案件谈论,主动说出自己是真凶被忽视;还是在法院被审问杀害克雷顿.托勒佛,听着律师日登西奈德长篇大论的无罪辩护而保持沉默,被小舅子打倒在地,逼问“你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而不被律师允许从地上爬起来做出回答就放弃起身,俨然一个任“摆布”的木偶。
就像加缪的《局外人》中的默尔索,被虚构成一种他自己都认不出来的形象,即把始终认为自己无罪、对一切都毫不在乎的默尔索硬被说成一个冷酷无情、蓄意杀人的魔鬼。
明明杀了人的艾德也是被律师描绘成一个没有罪的平凡人,完全辨不清原本的模样,仿佛只是一个符号,一种虚无的存在。
这当然也可以直指司法制度的黑暗腐朽、有失公正,不仅体现在不详细调查案件本身,就给人安莫须有的罪名,把罪名张冠李戴,也体现在在审讯案件的过程中,律师总能千方百计的为被告或原告定罪或开脱。
当然,你不可能从一部影片中只能看到一点,导演也不会这样去做。
整部影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以壮戴夫的死为分界线,前部分以艾德的叙述为主,他叙述的接二连三的事件、对话和感觉之间似乎没有必然的联系,给人一种不连贯的荒谬之感。
后半部分是围绕杀人案件展开,整个故事的发展走向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因素,给人一种命运弄人的造化感。
影片中艾德杀死了壮戴夫,警察带走了他的妻子,他意外逃脱;眼看案子就要胜利,妻子又自杀身亡;车祸后被警察逮捕,以为是因为杀了壮戴夫的缘故,结果和克莱顿.托勒佛的死有关等等。
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在律师克雷顿.托勒佛进行案件的第二次谈论时,大谈不确定性原理时得到理论支撑。
以及这一部分出现安晚上找艾德告诉他飞船的事情,和最后确实出现飞船,给观影者造成一种视听上的混沌,甚至产生怀疑事件的真实性的模糊意识,这正是科恩兄弟一贯的风格,顺便满足一下根植于影迷心中的侦探片情节。
除此之外,影片也谈到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以及极富有哲学韵味的关于看待事情的探讨。
首先,关于因果循环的罪与罚,体现在影片中的人物关系和人物的结局,艾德骗走壮戴夫的钱,克莱顿.托勒佛骗走艾德的钱,克莱顿.托勒佛因骗钱被壮戴夫打死,艾德杀了壮戴夫,尽管艾德逃脱了杀壮戴夫的罪名,却也因为克莱顿.托勒佛的死被判死刑,还是没能逃脱自己犯下的罪应受的惩罚。
另一方面,艾德妻子的自杀也是对于出轨罪恶的惩罚。
其次,影片中也多次涉及关于看待事情的一些看法,比如在安找艾德时,她曾说“有时候知道得多一点就是诅咒”;律师日登西奈德在谈到不确定性原理后也谈到“有时候你观察得越多,知道的真相越少”。
就比如艾德知道妻子出轨于壮戴夫,才会骗钱引发后面一系列的事情;艾德的妻子知道壮戴夫的从军生涯的英雄形象是吹牛时,才会无地自容和后悔。
又比如观众越往后观看影片,知道的信息量越多,反而不清楚事件的发展方向。
台词的富有哲学韵味,总能引发人一些新的思考。
科恩兄弟在影片中注入一贯的黑色幽默,同时,也在影片中注入自己关于生活的思考。
大胆的表现生活的荒诞、命运的不确定性以及因果循环的罪与罚,其最根本的还是立足于人,关注人的情感,表现人在这大千世界的疏离和无可奈何。
《缺席的人》继承了科恩兄弟前面几部《血迷宫》、《Fargo》、《谋杀绿脚趾》以及后面的《老无所依》的一贯风格。
都是镜头聚焦于两兄弟所熟悉的某个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某些小人物按照他们的逻辑性生存下去,却总是碰到意想不到的事件和结局。
而科恩兄弟所费劲勾勒的,是这些小人物每一寸肌肤以及潜藏在之下的肌理驱动。
所以不同的人去看科恩兄弟的电影,总能结合到自己的知识面,而产生不同角度的丰富的解读。
科恩兄弟以工匠加哲学思考的方式去挖掘他们所熟悉的生存故事,而都是在传达同一个命题 “命运无常,即时你再努力,生活也不会按照你理解的方式继续下去,你所做的应该是坦然接受”。
然而每次都来谈这个命题,每次都是同样的吸引人,这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嚼的舌根。
然而总是一个主题,观众们会一直买账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血迷宫》预算1500万;票房2100万;《Fargo》预算700万;票房2400万;《谋杀绿脚趾》预算1500万;票房1700万;《缺席的人》预算 2000万,票房 700多万。
《严肃的人》预算700万;票房900万;《老无所依》预算2500万;票房7400万;科恩兄弟真的算不上商业票房好手,从没有过上亿的票房。
这部《缺席的人》这部票房更是惨败,叫好不叫座。
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预料的,比如全黑白,以及缺乏非常跌宕起伏的爆点,叙述非常难连贯但是观众并不买账。
幸好科恩兄弟生活在好莱坞这样的环境,还可以总体自我,偶尔任性。
在不缺人才的中国,没有哪个导演有这样宽松的环境。
这确实有点叫人心声悲哀,但科恩兄弟都说了:“ receive with simplicity everything that happens to you“.我们能做的就是承认并坦然接受。
一个理发师——一个在自己岳父开的店里打工的男人——一个不热爱自己工作的人。
虽然从开头的自述几乎可以推断出这个人的性格特征,但当艾德一次次点着烟用没有感情的双眼眺望远方的时候,我们还是难免要为科恩兄弟创造的这个角色叫绝。
因为他太真实,他就是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时候的样子:孤独、安静、若有所思、漫无目的……一切的一切从那个发干洗财的人出现开始。
和我们大部分人一样,艾德虽然没有创造机会的能力,但却想把握住机会。
于是便有了那张勒索信,至于艾德是为情仇还是为名利,无人知晓,但这封信最终导致的结果——敲诈得手、妻子入狱、情夫死去——更像是一出黑色幽默。
博迪是艾德生命里的一抹亮色,她的琴声让艾德沉醉,她的青春气息给艾德死气沉沉的人生注入了一丝希望,对博迪的关注也令他第一次表现出“兴奋”这种情绪。
他为博迪争取到一个面试的机会,甚至盘算着当她的经纪人。
然而,这一丝希望也随着面试的失败而告终。
让艾德失望的或许不是博迪并没有他所想象的那么有天赋,而是博迪自身对音乐这条路压根就没兴趣,“或许做个兽医”——博迪面对艾德的提问这样回答。
这种失落感太过熟悉,就像所有战友都开始撤退你却还在坚守阵地;就像所有队友都已经认输你却仍未放弃比赛;就像所有伙伴都金盆洗手你却仍不愿放下你的“手艺”……这是一种被背叛的感觉。
因为经历背叛,理想主义者们才显得孤独。
艾德也算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吧,打从他以勒索信作为战书向生活宣战的那一刻起。
电影的最后,艾德说他唯一后悔的事,是当了理发师,或许因为这是一份残酷的工作——清除那些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如今却多得有些多余的“头发”令他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人生面前的无力和任人宰割。
但是同时,他对其他的事一点儿也不后悔。
科恩兄弟好像在用一种生命无常的口吻告诫我们:面对生活给的屈辱和刁难,无论选择逆来顺受还是负隅抵抗,面对生活给的星星之火,无论选择置之不理还是细心呵护,我们的下场都将和那些头发(那些我们在理发店随地可见的头发)一样被毫不犹豫地处理掉,这完全取决于那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什么时候拿出剃刀。
揣着悔恨死去,还是揣着UFO?
这是个问题。
2013.05http://i.mtime.com/fabzany/blog/7613113/
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Ed Crane是个沉默的理发师,平静的抽烟,平静的过马路,平静的对待妻子的外遇。
这是一个小人物的无可奈何的悲剧。
他冷静、平淡、木讷而沉闷,甚至有点麻木和无动于衷。
我们不知道Ed的过去,他彷佛没有其它亲人,没有父母,没有兄弟,没有姐妹,没有朋友。
他只有一个妻子,基本上没有什么交流和沟通;他有一个舅仔,却不过是理发店的搭挡。
妻子给他绿帽,他半痛不痒。
妻子死了,他没为她下过一滴泪。
舅仔疯了,他旋即正常工作,找一个新的助手。
Ed.就是一个人。
一直是一个人,甚至在后来为Birdy寻找介绍钢琴老师的时候,我想他或许也只是想把热情的希望寄托于别人的身上,而自己依然在背后做个平凡的人。
被某个客人鼓动加入干洗业,于是敲诈与妻子有染的百货店老板,被识破后,携手杀害了他。
然后事情滑向不可预知的另一端。
妻子因为其老板的莫名死亡被指控谋杀,Ed.抵押房产请律师,开庭当天,妻子在监狱上吊自杀。
以为事情会就此结束,却因为干洗事业合伙人的死,被指控,Ed.成为妻子谋杀老板案的背后主谋,最终被送上电椅,结事此生。
上电椅之前,有人帮Ed.修理腿毛,背景白晰,理发人端坐电椅,旁人半跪着为他服务,是经历复杂后的终止还是命运在现实之后的重新开始?
理发师最终还是沉默着接受一切,表情木讷严酷。
具有反讽意味的是,话语不多,极端低调的Ed.整片不停的旁白,在沉默的面孔之下,心理活动的反复跳跃,令人唏嘘。
影片是科恩兄弟2001年拍的黑白片,不过我看的是未转化前的彩色版,效果也不错,色调阴郁冷峻,白光惨烈,一如主角僵硬压抑的表情。
想来如果转成黑白,或许更能表达现实的滑稽与离奇。
片子多处运用贝多芬的钢琴曲,印象里的热情奔放和本片丝毫不搭。
电影选来都是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平和缓慢,安宁善良。
一如影片基调,冷静的逃避。
BTW:Billy Bob Thornton演得实在太好了,面目平淡干燥,固执却又无力,几乎就是理发师的现实原型。
不足的是他的理发技术看起来实在不是个好理发师。
再B:影片直译应该为《缺席的人》,似乎更贴切与具有现实意蕴。
科恩的片子总能让你满足所有看电影需要的视觉听觉之后,还让你陷入对生活的思考中。
你我也会(无论你处于哪个年龄段)突然地就对自己身处的环境厌烦麻木了,固定的工作,规律的生活,不变的面孔,生活的危机时不时还是会挑衅一下我们麻木日复一日的生活,吹皱了一池春水。
艾德在我们生活中到处都是影子。
就像律师说的,他怎么会杀人,他是文明人,是理发师。
沉默隐忍,心理的每一个想法都写在额头跟眼睛里,也随着一口口烟而散去。
影片让我最难忘的一段就是:他在独白自己与妻子认识过程中,两周就结婚,他问妻子难道你不想了解我多一点吗。
妻子说,了解多一点难道会变得更好吗?
影片开头,艾德觉得妻子対神并不坚贞。
非常讽刺的一笔。
最妙的手法是,科恩兄弟永远会让每个角色都有他的报应。
《大地惊雷》里女主角为了复仇失去的手臂和终身未嫁。
本片中是艾德最后也为杀人判了死刑,尽管他并没有杀胖老板。
而妻子则为她自己偷欢做假账而上吊自杀。
胖老板背信弃义,妻子老板杀了胖老板。
结局用阴差阳错的方法,让所有人都有了他们的审判和归宿。
总是要纯洁平静的音乐,衬托出最吊诡离奇的人生。
在妻子的死后,艾德继续他死水般的生活,无论是其他人多可怜他,多认为他无法接受,他仿佛就像忘记自己是真正的凶手那样继续行尸走肉。
那段旁白跟音乐,念得毫无情感可言却处处触动灵魂。
除了那部《老无所依》之外我只看过后来出的《阅后即焚》,再看《阅后即焚》的时候我为了让朋友陪同一起观看不惜扯着脖子宣讲了一通《老无所依》的强大,用获奖的事实来打动不像我这样的刚性消费者,而在看完了《阅后即焚》之后我很尴尬,感觉有一种强烈的不信任感内外同时产生环绕周身。
昨晚和杨sang看了《THE MAN WASN'T THERE》一部2001年戛纳最佳导演奖,和林奇的《穆赫兰道》并列的一部被评为科恩最细腻的电影。
荒诞,超现实,表现主义等等这些词藻过于华丽和飘渺了,我实在不懂也不想用这些来修辞。
那么直接说影片,剧情和演员不多说了,直接说影片全片感受确实很混乱,我实在不知道从何说起,因为我是在解释不了科恩到底在表达什么,所以我就记得其中几句话和几个镜头,印象还颇为深刻。
比力鲍勃桑顿扮演的理发师说:“头发为什么会不停的生长?
头发也是人身体的一部分,人们却把它剪掉,然后与垃圾一起丢掉。
据说,人死后,头发还会继续生长一段时间,是否是因为它还未意识到灵魂的离去?
”这句话很有意思,可以说头发是这个小人物一生以来转移自己人生真谛所嫁接的最重要的东西,而这个东西是所有人的头发,而所有人的头发都是这样的。
灵魂的抬头和在被唤醒之前就被消灭,在生活中毫无灵魂的进行一种模式化,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消灭灵魂的过程中,侩子手意识到了自己的工作,而还是有无数的人来请求他消灭自己的灵魂从而让自己消除烦恼,这是一个怎样的荒诞的表达,有多么令人无言以对。
还有关于那个飞碟,我实在不知道科恩的脑子里面到底有什么,干洗、奸情、勒索、剃头、抵押、杀人、飞碟、律师、侦探、lolita、口交、撞车、死亡、仪式、贝多芬的《月光》。
最后只有这一首歌,当贝多芬创作他的时候已经聋了,他一辈子也听不到自己所创作的这一首《月光》,理发师从没有提及过自己的头发,作为一个倾听者他从未对老婆的任何行为和言语给予过建议或者反驳,他没有意见的生活在为别人消灭灵魂消除烦恼的世界中,当他意识到自己欲望再一次被唤醒的时候,他选择为了希望而奔波,却不知道自己的希望却并非所寄托希望的人的希望,未来不是现在可以预测的,聋了的人却可以创造举世闻名的音乐,默默无言的人也可以称为杀人犯却背上莫须有的罪名在一种完全混乱的世界中他慢慢的在车里面在高速的镜头里面缓慢的吸烟,这部电影确实太牛逼了。
我的确一时无法理解只能把感受一股脑宣泄出来。
科恩兄弟,或者就如同VICTOR&ROLF兄弟一样,改变世界的人要先认识世界。
THE MAN WASN'T THERE 最后一句话是我不需要说什么,THE MAN WAS EVERYWHERE我并不认同《缺席的人》这种字面翻译或者《找错杀手杀对人》这样的典型港式翻译,科恩对于人类本能欲望的探究将会在未来得到一种正确的认识。
科恩兄弟的作品中最让我看得懂的独属这部,中学时期看他们的作品总是不能感受到其中的深义,但是经过了思想自由生长的大学时期之后,终于能够体会到他们电影里面的那些荒谬和无力。
黑白对比影像更显质感,墙上斑驳的影子很美,贯穿全片的贝多芬,舒缓平静却有点悲伤。
他被排除在"family"之外,family不只是家庭,它是一个隐喻,他始终被排除在集体之外。
他平凡到不能再平凡,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他只是个barber,被看不起的barber,barber跟ghost一样invisible,透明到没人记得住他的名字和长相。
他面无表情,像个旁观者,明明在讲自己的故事,听起来却像是别人的故事。
命运荒诞无常,他无动于衷不做任何挣扎反抗,他平静的等待警察的到来,平静的接受自己的命运,平静的等待审判。
他始终是个缺席的人,从集体中缺席,从家庭中缺席,从生活中缺席,从一切中缺席,最后的死刑才是他唯一在场的证明。
(我也希望剪头发时理发师能安静点,不要对我讲话。
年轻时的科恩嫂好美,松顿脸上虽然褶子多,但是一言不发沉默抽着烟的样子真的好帅,尤其是他深邃的眉眼)
片名《缺席的人》有着三种意义:第一种是从警察的角度,在凶杀案件里被忽略的第三者。
第二种是从妻子的角度,对于她的生活毫无价值,是可有可无仿佛不存在于自己生活的丈夫。
第三种是男主角的角度,他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就仿佛自己从未存在一般。
电影采用了一种文学式的叙事手法,主角艾德的内心独白贯穿了整个故事。
比利·鲍伯·松顿用那他慵懒又富有磁性的嗓音,将观众缓缓带入了角色的内心世界,捕捉着他的情绪,感受着他与外部世界的疏远、隔绝和分离。
电影中的人物都依照自己的愿望建构他者,并且在这个自我创造的形象中异化,忘记了自己造物者的身份。
妻子桃乐丝象征了被消费主义俘虏的大众,他们在物质享乐中沉沦,在由工业品堆砌而成的美丽幻象中,误认了自己,失去了自我。
妻子喜欢自己的会计工作,喜欢知道各种商品在货架的位置,喜欢员工九折价格优惠,喜欢尼龙丝袜、香水和化妆品等。
这种对数目、价格和商品位置的清楚把握,可以带来一种控制的快感。
然而这只是假象,当人们为了拥有商品而日夜劳作,当人们被严格的时间纪律控制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当权威决定和建构的欲望代替了人的本质。
我们却仍然无法意识到,谁才是主人,而谁又是奴隶。
老板戴夫则是传统男性气质的奴隶。
他崇拜暴力和征服,编造残酷血腥的故事,将自己塑造成了战争英雄。
而实际上,他大笔的财富是靠入赘娘家获得,他几次“战斗经历”也不过是在酒馆与人斗殴。
他也从来没上过战场,在二战期间仅仅是在圣地亚哥海军军舰造船厂做着文书工作。
人的心理结构是一体两面的,越是尊崇力量的人就越是害怕失去力量。
崇拜力量却又没有战功,造就了他的自卑情绪,为了克服这种内心冲突,便向外部虚构了一个战争英雄的形象,一样地将这他者误认为自我。
对于艾德来讲,他面临的是中产阶级男性的中年危机,一种存在主义生存焦虑。
"缺席的人"便是个体异化的心理状态。
人感受不到自己的主体性,对于这个世界他仿佛不存在。
这是一种与社会剥离的状态,没有任何主动和积极的力量。
他像被困在了生命的迷宫当中,那永远理不完的头发,便是他日复一日、枯燥又荒诞人生的写照,他犹如推动着巨石的西西弗斯,受到永无止境的惩罚。
头发不停地长出来,又不停地被剪掉。
他把这些落地的发丝,视为生命的一部分(这样的观念可以在原始部落住民中找到,人身上的毛发和指甲等附属物,被认为是生命的媒介,可以直接影响到本体)。
而在电影里,散落的头发似乎象征了不可阻挡的生命趋势,从出生到死去。
而艾德企图通过将其埋在土中,来阻挡时间的流逝。
他试图突破生命的困境,一个方法是通过投资来路不明的干洗业商人。
另一个则是在寻求一种洛丽塔式的“禁忌”亲密关系。
这两种途径实质都是为了重建美国社会的传统男性形象,财富和年轻的肉体都是男权社会的通货,可以用此换取尊严和力量。
作为美国中产阶级男性应对中年危机的办法,对年轻女子肉体的追求可以在许多影视作为中得以窥见,像是《风月俏佳人》、《美国丽人》和《迷失东京》等。
在这种解决方案里,女性被建构为欲望的客体,作为凝视的对象返回到男性,来重建男性的主体地位。
艾德最后的结局则说明这两种解决方法的无力,似乎只有死亡才能带人走出生命的迷宫。
艾德在人生终点来临前,没有任何的恐慌和悔恨,以异常冷静和安详的态度迎来自己的死亡。
他想象着死后的世界,也许在天国一切都会有答案,人生的所有疑惑都会犹如迷雾一样散去。
拜糟糕的字幕所赐,后半段完全不知道讲什么
Scarlett Johansson !!
这部片说的是一个杀手失忆后在一个小镇上当了一辈子理发师的故事。
演员阵容很强大,N多美剧主演。居然有Scarlett Johansson,这么早就开始演傻妞了。贝多芬的那几首曲子好好听。
黑白演技等等形式感都不错,故事一般
果然沉默的人最可怕
在元素添加中逐渐体会到精妙的革新合理性,是类型片的诸多碰撞,黑色电影的哲学化改写;是新时期的影像复古反真,彩色胶片转制出的黑白魅影;是文本层面的存在询问,以局外的视角看纷乱的人间。荒诞的幽默感当然是科恩兄弟的看家本领,但在这部中,喜感却高于以往的作品,这份高于正是由于看似“不合理”的人物设置,在激烈事件内,旋涡中心的主人公却是镇定至极的情绪反应、顺从而下的接受结果,不同早期的反抗中的不可逆与单纯经历向的被动,新千年后头一年的这部是混合以往商业与艺术脉络的合并体——以虚无边缘的存在而稳固立下的主角设置。与影像一同返归四十年代的是时间设置,后现代书写美国崛起之时,科恩带了绝佳的讽刺口吻,在人物无感情交往中,却往往与金钱相关纠缠,这一商业的诸多交际,内里其实有着对于资本体制的诸多调侃。
垃圾电影,记流水账,实在没看出来好在哪里,浪费了我将近两个小时
装得有点过已经不是很爱这种虽然现实里我唯唯诺诺但全世界老子最牛逼的直男电影了
典型科恩兄弟编剧电影,凶杀、勒索、绑架的不变主题,配合滑稽怪诞的叙事模式,剔除剑拔弩张,配之同样卓越却无夸张技法的影像呈现,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而饱满的人物形象,在艾迪内心独白的穿插下殊途同归,最后切入现实回忆终止,只剩落寞孤寂的艾迪细数珍馐,一切都无非是辛辣嘲讽,归于虚无罢了。
看完才发现是科恩兄弟的片子,难怪这么闷,这么富于思考,这么多琐碎的语言;就跟穿衣认牌子一样,那对这片子也没什么好埋怨的了,情节起码比绿脚趾还正常些。
艾迪从头至尾的从容不迫按部就班,他冷冷的眼神与少言寡语的性格,让整部电影的基调都变得慢下来静下来。离奇怪异的故事情节与如此舒缓陈述的表达,这种碰撞还挺妙。他说他这辈子最后悔的就是成为理发师,但职业早就成了一种习惯与不可割舍,许多发型的特写,也能代表了这点。总之平淡又离奇
真心不咋地,大牌嘛,文艺嘛,然后就高分嘛
黑色电影与贝多芬。虚无主义者的老故事 邮差总按两遍铃和局外人
藉助科恩兄弟的這部與加繆《局外人》有密切思想和形式聯繫的影片所提供的視角,我倒是得以更好地理解顏丙燕主演的《萬箭穿心》(2012):普通人為了報復對象的背叛而只是做了一件小事,就引發了不可控的嚴重連環後果,把本來只是死氣沉沉的人生徹底推向死局,兩部片子都以宿命論式的悲劇陳表人生的虛無與荒誕。本片的光影語言運用非常出色,經得起進一步拉片。2020年5月9日凌晨於海甸島家庭影院,疫情家庭展映季場次五十二。
C 美国 犯罪 文艺 黑色幽默.风格是我很喜欢的风格,但这个剧情也太平淡了,剧情很闷, 好多地方的逻辑好奇怪.....
reasonable doubt. 摄影真的牛逼大了,再加上古典交响乐的配乐和黑白画质,赏心悦目啊。本来是为了补斯小姐全集,这下又有了部科恩兄弟全集的冲动。。。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那个法国人说着一点都不法国腔的英语我就直扣星星。
越去观察一个人,就越无法了解一个人。有的人看似一直在,其实一直在缺席。(但是这个古古怪怪的拍摄手法和剧情我实在给不了高分
故事是虚妄的,事实是虚妄的,生活也是虚妄的。他一直在他人的故事中被推过来推过去,最终他有了他自己的故事——他的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