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雨将至看的压抑。
生命是个奇迹虽然是荒诞喜剧,但是毕竟历史是沉重的,依然体会到波黑战争带给三族人的苦难。
但愿导演的这部喜剧能够弥合波黑的创伤。
库斯图里卡将镜头对准1992年波斯尼亚战争前夕的虚构小镇,以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一家为切口,展现前南斯拉夫社会的崩塌与人性挣扎。
影片通过一个家庭的离散,隐喻整个国家的分裂:铁路象征现代化与连接,却最终沦为战争工具;田园牧歌的村庄被炮火撕裂,成为民族矛盾的缩影。
导演以黑色幽默消解政治叙事的沉重,将战争背景融入荒诞的日常细节,如市长用军用电话打色情热线、士兵倒着开炮自毁、炮口上站着和平象征的鸽子,而在这样的荒诞生活中主角卢卡最珍惜的东西,妻子、儿子、事业、家园,一点一点被吞噬,同样的环境中他又一点一点得到了爱情与回忆。
人生如戏,生活中的一切都是表演,只是演出的剧目不同,做好自己人生的主角,足以。
导演应该很喜欢动物,电影的一开始就用一头失恋的驴点名了电影的主题:失去爱情,不管是动物还是人类都想通过自我毁灭来得到自己救赎。
其余的动物,如愤怒暴虐的猫咪杀死挑衅的鸟,到处的鸡飞狗跳,身后跟着的一群小鸭的母鸭,其实这都是田园生活中最常见的情景,虽然有点凌乱,有点琐碎,但这就是真实的乡村生活,而导演通过这一幕幕动物的群戏让观众看到南斯拉夫真实的乡村生活。
男主卢卡坚持自己喜爱的事业:火车工程师,为此他常年待在这个小乡村里。
即便妻子百般嫌弃、儿子千般埋怨,可是他依旧选择不离开,最后妻离子散就是他对这份事业的结果,更惨的是原本是为了建设家园而建造的铁路成为了市长的炫耀的节目、战争的交通工具。
这样的结局对一个热爱一份事业的人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对一个中年男人来说更是如此。
很多时候牛马不喜欢上班不是因为工作枯燥或者繁重,而是看不到事业的希望和能够带来的价值感,对自己来说珍重的东西却是别人的一个笑话。
说实话卢卡算是个称职的丈夫,在妻子离开以前默默忍受她的一切,即便她无故发疯摔毁自己心爱的火车模型,在火车仪式上大闹笑话,甚至跟着情夫私奔,他始终都爱着她,整部电影他大怒的次数不多,其中一次便是萨巴哈穿了她的衣服,可见他对她的爱之深。
若不是妻子出轨给他带来那么重的伤害,我想他会爱她一辈子,只是婚姻并不是一个人能决定的。
爱妻只是他其中一个优点,对儿子的关爱也强过很多人。
父爱无声,但他会默默送他去汽车站,他会默默守住那个滚落的足球,只因他是儿子最爱的梦想。
战争那一段其实跟想象中的很不一样,面对战争男主似乎并不恐惧,他既不忙着逃生,也不忙着恐惧,反而像平时生活一样在家里安然的生活,甚至还会鼓励老友,这种大难来临前的安然若素属实不是我想象中的战争。
在失去了事业、婚姻、儿子、家园后,男主迎来了自己爱情的第二春,这大概就是电影名所说的,生命的奇迹。
在这一段里我最喜欢的就是男主和恋人萨巴哈随着床在空中超现实的漫游,虽然这一段有点无厘头,但不也正如生活、战争的滑稽性吗?
床在空中漂流,飞过雪山与丛林,那其实是卢卡的回忆,与儿子的亲密时光,曾经的美好生活。
电影的最后,男主失去了恋人萨哈巴,变得跟开头的那头犟驴一样不可理喻,试图用卧轨的形式了结余生,那个想死又怕死的举动真的让人看了又可笑又可气,可谁能想到救下这个失恋中年人的竟是那头犟驴呢?
大概爱情不分物种,犟驴也感受到了男主卢卡失恋的痛苦,曾经他解救过它,如今它来拯救他,人与动物其实可以和谐相处的。
每次看南斯拉夫的电影都觉得充满了荒诞与滑稽性,大概这就是他们真实的底色吧,饱经苦难却又带着积极的心态接受一切,黑色幽默的方式也是一种态度吧。
公众号:三横兰
不觉得这是库斯图里卡最好的作品之一。
不如《地下》《爸爸出差》《黑猫白猫》和《你还记得多莉·贝尔?
》……也许因为那些片子是很早前看的。
他的电影总是被强调“荒诞”。
关于这个词,我想起马尔克斯说《百年孤独》:我写的不是魔幻,那些都是真的!
所谓的“荒诞”应该都是真的吧。
最近在想“戏剧性”的问题。
“用戏剧展现生活”和“展现展现生活中的戏剧”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戏剧”“戏剧性”应该是一种物质现实的东西,是独立于生活存在的。
生活中有戏剧性的事件,可那些东西是素材而不是真正的“戏剧”,戏剧有其独特的存在规律。
过于沉溺在生活中的戏剧性事件中就会显得粗俗和琐碎……我想这正是我们在拍“荒诞”是遇到的问题。
编剧在写故事时总是会想这样的事情在生活中真的能发生……也会有人强调:“这是真的!
”。
可看电影的时候却总觉得,这可太扯了……其中的关节还没有完全想清楚……想起了管虎的《杀生》,那是一个试图拍成荒诞的、带着黑色幽默的电影。
可看的时候却觉得很造作。
为什么?
一直在想这个问题,我们生命中的荒诞是该怎么样呈现呢?
戏剧和戏剧性应该是高度概括和抽象的,不能把生活中有趣的事堆在一起就称为戏剧。
道德经五千字却似乎概括了世间万物的规律。
同样,戏剧与生活也应该是类似这样的对应关系。
其实这部电影应该反复的再看。
好好想想,其中的“荒诞”来自哪里,为什让人津津乐道而不致觉得造作。
(其实这部片子中有些让人感觉造作的地方。
正是因为这个,才更容易琢磨哪些好哪些不好。
)
我从来,从来,没有看过这么生机勃勃的电影。
每一个生命都是角儿作为一个从小跟着老爸看过无数动物纪录片+特喜欢看宠物小视频的人来说,这部电影深得我心,怎么就这么爱!!
请各位演员出场首先是一号演员:驴出场:铁道上死活拉不走“她怎么在哭?
”“她失恋了,正等着火车来把她撞死。
”
然后,当这头失恋的驴看见男女主激情滚地板时,她被捂住眼睛,主人轻声对她说:“老姑娘,你可不能看,你这辈子搞得够多啦。
”
最后,在男主卢卡打算卧轨轻生时,她又站回了铁道上,生生拦住了火车。
卢卡起身抱住了驴,他可不能无视她生命的馈赠呀。
二号及三号演员:猫 & 狗他俩是一对活宝,是卢卡的宠物。
猫特别喜欢抢人的东西吃,人吃一口,她也一定去吃一口。
她在屋顶把足球轻轻一推,让主人滚到山坡下去捡球。
狗活蹦乱跳,喜欢站起来,两只前脚靠在人身上。
他俩呆在一个床上就打,打得不可开交,眼花撩换,手舞足蹈。
女主撒巴哈到来后,猫跟了女人,狗留在男人身边。
当男女交欢时,猫和狗在床下看直了眼(也或许是不忍直视)。
四号演员:马马是邮差的坐骑。
邮差和卢卡在屋内相谈甚欢时,他总是被关在屋子外面。
好不容易门开了,好奇宝宝当然要走进去看看。
结果被主人无情轰走:“你进来干嘛?
你会下象棋吗?
”被主人骂道“一点礼貌都没有”的他还被狗汪汪大叫着凶,真是一点尊严也没有。
这些小动物啊,这么偏执可爱,还带着一点点霸道,但是没有忘记主人的好,又是那么听话乖巧。
在自己可行动范围内皮了个遍!
同时可别忘了他们是大自然的礼物哦,有了他们,生命不会消失,奇迹永远都在。
在异国开启一段奇异的恋爱当湿漉漉撒巴哈被士兵押进卢卡的小屋时,卢卡眼里的怜爱就止不住流了出来,但他还想克制、警惕,因为这个女人是用来交换前往敌国打仗的儿子的敌国俘虏。
这哪儿能克制住啊,卢卡悉心安顿、照顾撒巴哈,撒巴哈也打扫着卢卡的家。
前一天卢卡因为撒巴哈穿了自己出轨老婆的衣服而吼她,第二天就给她找出了嫂子的衣服供她挑选。
屋外战火轰轰,卢卡邀请害怕的撒巴哈与他同睡。
“你不要害怕,炮火一会儿就停了。
”“等炮火停了我就走。
”炮火来的更猛,哗啦啦顶灯都掉下来。
“卢卡,我们该怎么办?
”卢卡抱着瑟瑟发抖的撒巴哈,直接就吻了上去。
当卢卡得知撒巴哈并不能起到她应有的作用时,他气急败坏,念子心切的他把撒巴哈轰走。
撒巴哈在山上走啊走,突然看到一些树枝上挂着衣物,她寻着这些衣物跑去,找到了卢卡爸爸的山间小屋。
卢卡没法拒绝总是笑盈盈的撒巴哈,当他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再次面对撒巴哈时,他更坦然,更直接地去爱她。
他们相拥,在草地打滚,在草垛里做爱,在泉水里嬉戏。
他们的爱如同冰镇西瓜仁一样新鲜可口。
当卢卡浪荡的妻子回来并与两人对峙时,撒巴哈跑了出去,卢卡追。
当卢卡最终在铁道上找到撒巴哈时,他对她说:“我不会回去的。
你现在不是一个人了。
”
最终撒巴哈还是要离去,她作为战俘被交换,两人彻底分开。
卢卡昏沉沉发烧时,他梦见自己和撒巴哈在天空翱翔。
欢迎关注公众号:雾主
库斯图里卡的“生命是个奇迹”那天影子像变魔术般从包里掏出来,问我看过么?
我愣了一下,只看过他的黑猫白猫,地下和你还记得多利贝吗?
倒还真不知道04年他还出了这部片子,不过缓过神来还是惊喜溢于言表,高兴地拿回去,但做不到看个半小时停下来,总想一口气把他的闹剧看完。
哈哈,不出所料,他确实延续着他十年前的风格,不知道是可喜还是可悲,这在于个人艺术上的突破和超越,但是之于我,还是很喜欢他的风格,闹腾却又不乏深度,这寓言般讲述故事的方式本身对于一个导演来说就是很大的挑战了。
戏剧性的人物和戏剧性的动物一直是库导电影里不可或缺的两大元素,在这里还是很佩服他驾驭动物的能力,那头待在铁轨中间死活不走的为爱情流泪的母驴从一开始就为将来埋下了伏笔;在炮火轰天的房间里,一只猫和一只狗从开始疯狂在床上打闹到安静蹲在地上互视,意味深长,绝不是为了表现动物而表现,动物在他的电影里是映衬主线和烘托氛围的重要角色,是一大帮大配角,这也体现着吉普赛人流浪的个性和家畜为伴的生活习惯。
奇怪的人物在他的电影里当然也不会少,发现他特别喜欢用牙齿有问题的演员,这点我倒可以去应征一下!
哈哈,骑着白马来送信,一坐定就拿出象棋的邮递员,海吃海喝最后死在叛徒枪下的市长,拿着手提电话和情人电话性爱在崩溃的那一刻远方炮弹射来将他葬送在高潮的叛徒,有严重神经过敏的歌剧演员在儿子比赛现场高歌捣乱……嗯……回忆起来都觉得逗。
回过神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忘年恋在战火纷飞的时代萌生,由于种族问题而战的两个国家,被俘儿子的父亲和作为交换人质的穆斯林少女相爱。
在防线击溃的夜晚结合,相互逃到森林深处的爱巢,在跨越年龄和种族的爱情背后隐藏的危机个个浮出水面,他们以坚定的信念个个战胜。
有一天,他做梦,梦见自己和那个女子一起乘着床飞到了天上,飞越了四季,高山,平原与湖泊。
他说他要坐火车带她去澳大利亚,这是在战火肆虐的时代多么美好的梦想……那女孩在生死线上为了这个信念坚持了下来,不论坎坷,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摇着手动火车奔向属于两个人的“澳大利亚”。
其实我每次都是矛盾的,看着两人的坎坷,提心吊胆生怕库导也突然爱上绝望,但是又有点坚信他的故事结局应该都是美好,最终是后者,似乎印证了我对这个导演的一贯映像,刚才不知因为捂着被子或是紧张而流的汗水一下轻快地干透。
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看清了生活的本质后,依然热爱生活。
”库斯图里卡俨然是个生活大师,在他的影片里,对于生活美好的期望与生活残酷本质的对立处处可见。
工程师卢卡修建了一条铁路,铁路代表与外界的交流沟通,在精神意义上则是生命的延续、指引希望的向标,但它的存在并不只有好处,危难也随之而来,熊顺着铁路闯进村庄,军队的卡车载着他的独子奔向硝烟四起的前线。
随着儿子的离开,妻子的背叛,这个一开始被描绘得无比幸福、欢乐的家庭在一步步破碎,就像为儿子送行的筵席散去后未收拾的一地狼藉,美丽幻境崩溃后是最残忍的生活本质。
但导演偏偏不会给你个痛快,如同山穷水尽时总会峰回路转,失意的卢卡也遇到了善良美丽的穆斯林女孩萨巴哈。
卢卡与萨巴哈来自两个对立的民族,塞尔维亚和穆斯林,即使国土相邻,却时有冲突。
他们的语言有细微的差别,这或许为他们的未来的奠定了悲剧的基础——在历史上,一个统一的国家如果想要长久,需要统一的语言、文字,比如中国的秦始皇统一后要求“车同轨,书同文”,而早期的欧洲因为没有统一的语言与文字,即使国土统一,人民却无法产生共通感,无法交流,始终不能真正融合成一个民族,所以也始终充满战乱,在地图上可以看出那里的国家都支离破碎地分散为许多小块。
卢卡和萨巴哈也一样,即使两人相爱,却被不可抗拒的隔阂分开,最终萨巴哈回到了她的国家,而卢卡准备披在她身上的大衣,也只能落寞地搭上作为交换而得以重返家园的儿子的肩膀。
这也是生活残酷的一面,你永远不可能两全其美,总要面临无可奈何的取舍,就像马尔克斯所说:“我们趋行在人生这个亘古的旅途,在坎坷中奔跑,在挫折里涅槃,忧愁缠满全身,痛苦飘洒一地。
我们累,却无从止歇;我们苦,却无法回避。
”在影片中库斯图里卡运用道具表达了许多隐喻,譬如动物:一开始的家禽充分展现了这个家庭的淳朴美满,上升到民族的层面则可以看出其民族的善良、与世无争。
铁轨上拦住车辆往来的驴是这个民族的灵魂,有了铁路与车,似乎已经不再需要驴这样落后的劳力,一个民风淳朴的民族被现代化的事物敲开门,战争接踵而来,驴是塞尔维亚最后的善意坚守,固执地站在路中央挡住厄运——比如最后卢卡尝试卧轨,驴却为他挡住了隆隆驶来的火车,又搭载着卢卡与萨巴哈,沿着铁路奔向远方。
包括坦克炮管上停留的鸽子——那是非常荒谬又非常悲剧的,即使和平鸽停在其上,也无法阻止战争的蔓延。
卢卡与萨巴哈分别,回到家中时,家畜被鹰隼啄食,也在象征着这个避世而居的淳朴国度被战争侵袭,被现代化污染从而失去了“生命”。
车也是电影里频繁出现的元素,从最原始的“车”,即维加骑着的白马,到铁路上需要人力摇动的板车,再到官员坐的现代化的汽车,我们可以看到时代更迭的影子,当白马和手摇车、汽车轮番出现时,一个国家的变更就无声无息地展现在其中。
水是一个关键性元素,卢卡平静生活的第一次改变就起源于水——妻子与宴会上的男人被水淋中,背叛了他离开。
第二次改变也离不开水的推动,卢卡和萨巴哈在瀑布下沐浴,灵肉交合。
在中国道家的学说里有“泥水丹法”之说,即女人是水,而面对女人的男人是泥,遇到水的泥只有融化。
从《地下》到《生命是个奇迹》,可以看到库斯图里卡思想的深化与成长,如果说《地下》是毫不留情地用残酷对比揭示战争本质,代表库斯图里卡尖锐的一面,那么《生命是个奇迹》则是年龄渐长后他温和平静的一面,用返璞归真的手法告诉我们学会接受生活的荒谬,但不要屈服于苦难,在生命中总有一条蔓延向远方的铁路作为路标,在迷雾(硝烟)散去后指引美好的未来。
最后如同《地下》一样,库斯图里卡给了一个虚幻却充满希望的结局——卢卡骑着驴,身后是心爱的女子,他们一同奔向不可预知的美好明天。
就像《地下》里,他坚信南斯拉夫的遗民会在一处远离尘世的乐土过着载歌载舞的生活。
在这里,他也表达了对未来美好愿景的期待,或许在停战后的某一天,卢卡与萨巴哈会在一个硝烟散去的国土再次重逢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
”,“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
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
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
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
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很久没看到这么欢腾的调调了,有人告诉我,这种充满诙谐、幽默与机智的便是典型的库斯图里卡式电影。
民族,政治,甚至弗洛伊德心理学,任何一个角度都可以为此片撰文,可是我却看到了一个宏大的生命主题,即使在战争的颠沛流离中也不忘对浪漫主义的一把坚持。
1/无疑本片最美的是音乐,吉普赛民族音乐,交响乐,混杂在其中的总有令人为之一寒的枪火声,这是战争和乌托邦的结合。
我想,如果让罗展凤来写,一定会很有写头,可惜我只能一个劲的浮光掠影般说“不错”“很好”,是因为对音乐的属性和个别曲种实在知之甚少。
(渴求对于本片音乐的解析)2/萨巴哈和卢卡两人在各自的房间里,躺着,却都睁着眼睛,像极了《倾城之恋》里的范柳原和白流苏,在香港浅水湾的豪华酒店里,各自开了房间,只隔着一堵墙,各怀鬼胎,只能电话传情。
男女之间最微妙的时候也就在此,明明可以无所顾忌地肉体接触,却也因为道德和观念上的束缚强装矜持,是一种心动的朦胧。
比《倾城之恋》更生动的是,在男女尴尬之时,家里的猫狗却异常活络,这也是《倾城》能被称作为文艺片,而《生命》不归于此类的原因。
文艺的东西更纯粹,显然库司徒里卡更喜欢融合,这也是张爱玲是文人,库司徒里卡是导演的区别,也许导演比创作者更包容。
尽管如此,还有个地方让我仍不可避免的把它和《倾城》联系起来。
如果不是阵阵枪炮声,那么萨巴哈是不会去卢卡房间的,至少没有个合理的借口满足欲望。
而《倾城》的主旨始终是:战争不可理喻地成全了白流苏。
外力的推动成全了两个尴尬的男女,让两部片子不谋而合。
3/巴尔干半岛的早春,连绵起伏的丘陵缓坡铺上了枯黄淡绿交错的颜色,衣物挂在茅草或是枝桠上,一路奔跑,一路取物,抱着一大堆晒的喷香的衣物回到家,这种滋味是我在板凳上坐着也能感受得到的喜悦。
如果说片子的情节直到后来才有所领悟,恕我愚昧,无奈进入状态过慢,但一直吸引着我的是画面,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一种超现实的浪漫情调。
半裸的萨巴哈和卢卡在草地上打滚,推翻了茅草堆,水里嬉戏,瀑布下吃西瓜,裸露又不色情,当切开的西瓜漂浮在流动的水面上,世界焕然变幻出一种游离于生活之外却又与之盘根错节的“混血”状态,这便是卢卡和萨巴哈日日夜夜创造的奇迹。
4/扎德兰卡是个可爱的女人,从一开始便已认定,她疯,她狂,但在节骨眼上丝毫不放松。
而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她的节骨眼不外乎看好自己的丈夫。
因此,对于家里突然多出的一个萨巴哈,她是非常敏感的。
接下去的歇斯底里也就在意料之中了。
但我始终喜欢她边哭边吃馅饼的样子,楚楚可怜,而且她还告诉我们“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剧院”出自莎士比亚。
生命是个奇迹:连续看了几周的哈内克、塔尔、安哲片子,转换到库斯图里卡的感觉一下子好快乐啊,伴随着欢快的民乐,心情直接把雾霾清空了。
1、各种动物乱入,大自然创造这么多种生命,还能灵性十足,真是个奇迹。
2、轨道汽车老牛了。
3、莎士比亚-我不看英超。。。
这球赛看的混乱的。
4、每个生命都在为自己歌唱,随性演绎者自己的奇迹。
只有人类认为生命可以随意践踏。
5、猎熊时的歌曲太赞了,彪悍的民族能歌善武。
6、主角的老婆一出场,整个动工仪式画风瞬间变化。
7、“内情人”总是第一个发动战争的。
8、“我不想说的太俗,我在xx,她在吃葡萄,让我太失望了”大爷太萌了9、神驴就像找到了自己的生存意义,奔波于战场之间,它才是主角生命中的奇迹,活着就好20151229
1992年南斯拉夫内战前夕,塞尔维亚工程师卢卡为了修建一条旅游线路,带着痴迷歌剧的老婆嘉德兰卡和梦想成为足球运动员的儿子米来到波斯尼亚地区的山上安营扎寨。
卢卡不去理会妻子的抱怨和战争的传闻,一心投入线路的设计中。
不久,战争爆发,米罗应征入伍,而嘉德兰卡也不堪忍受乡间的生活与情人私奔,失意的卢卡在隆隆炮火中等待着妻儿的归来。
偶然机会,卢卡从士兵手中救下穆族女子撒巴哈。
原本打算将其作为交换被俘虏的儿子的砝码,但卢卡却渐渐与撒巴哈产生了感情……
老库真是大爱啊!偶像!最爱的导演之一~PS:老库的电影里总是动物乱窜 简直如神迹一般 太牛太神奇了 这部片里的驴儿真是太绝了~
库斯图里卡爱用旁敲侧击的形式解释战争,没有大道理,没有过分的人文关怀,甚至是没有战场的出现,只是那几声枪响,却用人们动乱的内心说明了一切。那些战乱下的产物,总是浮躁疯癫不能自已,一旦风平浪静,伤痕与回忆却如影随行,永远无法磨灭。
《生命是个奇迹》这片就是一部神片。荒诞,浪漫,深情。门后杀死邻居的熊,卧轨殉情的驴,故去的老人蹲守铁道旁,灰熊的入侵预示战争来临,平凡土地上奇迹接踵而至;库斯图里卡用温情注视与暴躁狂欢淡化了民族对立,身处炮火轰隆的人们坦然面对一切,披着军装仍足球梦不灭,炮杆上放置的鸽子惊起纷飞,但即使结尾两人逃离家园,分割的故土已难成归属。还是真的希望最后驴背上的定格不是超现实…富于魅力的角色,热情和幽默。库斯图里卡的这部作品用漩涡般的方式,托盘而出那些荒诞的、矛盾的、不屈的、乐观至上的普通民众。库斯图里卡得有多爱动物啊!驴,熊,猫,狗,鸽子,鸭子,马,老鼠,羊,鸡,乌鸦,鹅,鹰,…好有水里的两块西瓜,飞起的双人床
第二遍看,已不再重点关注那三场剪在一起的野合欢爱,爱上的是库斯图里卡创造的奇迹小世界——善于粗糙的魔幻想象是不是存在于一些东欧人的天性中?乌克兰的《被遗忘的祖先的阴影》、《火车司机日记》都给我这样的感觉,虽然超现实,但不神秘,浑然天成,好像触手可及,简直让人想哭。在片中看到不少《太阳照常升起》的影子,姜文好贪心啊,导演男主角都自己上了,效果怎可能不迷人!
经典的鸡飞狗跳却总能扭转乾坤的动物大会,经典的生死之交的荒诞诠释,经典的阻碍重重却不顾一切且总能在最后被眷顾的爱情追逐,经典的库斯图里卡。生命就是奇迹呀。 #BJIFF 14th 第十九场 2024.4.27 于卢米埃长楹天街
了解完故事的背景才会发现这是一出热热闹闹的悲剧,但不好看。
生命就要这样充满奇迹
这一部很一般,歇斯底里的闹剧
这高分。。。这好评如潮。。。真让人理解不了这世界。。。 我只能一星给猫狗驴 一星给胸
夸张的有点哗众取宠
南斯拉夫种族战争背景下的一段爱情。个人影像风格鲜明突出,但缺少一个好故事,杂乱无章,插科打诨,一大半都是对话,看起来挺热闹,其实没什么意思,快进了好多段落,只有飞床的奇幻镜头还挺有趣,音乐也不错。6.2
这个唱歌剧的老妈简直活宝,胖老头的白马,家里的猫狗,失恋自杀的驴都太有爱。战争和死亡套上喜剧外壳更令人心伤。小护士太纯粹美好了。明显用心的OST让耳朵超享受,铁轨上吸白粉、天空飞的床、奇特的表演和动物镜头诡异得太带感!库斯简直太有想法,超爱!
庫斯圖裡卡的所有標誌性元素都有:癲狂,諷刺,政治寓言,惡搞,荒誕,魔幻現實,狂歡,槍,共產主義,音樂風格,甚至那只貓、狗,那頭驢,都出神入化。但可惜選錯了男主角,他簡直像一坨又冷又硬的屎,一顆老鼠屎毀一鍋湯,大概就是這樣。
无所侍从的配乐,泛滥而错乱的情感,天啊,前40分钟简直是场灾难。
主题比《黑猫白猫》野心要大,似乎要寻找当年的《地下》,可惜整体结构有点分散,不过这对库斯图里卡来说不是重点,还是一如既往的癫狂……
2004年的老电影,熟悉的无厘头,时不时半疯的妻子会说几句大实话,“人生就是舞台,只不过每个人的场景不同罢了。”,“那个说不会发生战争的人,才会引起战争”。有《让子弹飞》的市长/县长上任故事,驴子从头到尾的执着和落泪,似乎想要说些什么。战争再可怕,也会为爱情让路。而在所谓的世俗礼教面前,爱情就显得脆弱和无措了。笑点不断,值得玩味。
一些有趣的小细节还挺喜欢,小猫小狗小驴大鹅什么的也很可爱,实在是爱情故事觉得很烂无法共情
看了on the milky road之后发现的这个导演 风格蛮有趣 蛮奇特的 然后影片一开始的音乐、节奏、画风 嗯 一看就知道是他的作品了!总有一个神奇的动物贯穿始终,总有一段情贯穿始终,女子最终总是死了。总像是一段传奇经历!
第一次是送奶工的奇幻人生,第二次是这个什么生命是个奇迹,行你名字起的是挺好听的,是听起来是挺好听的,看起来都是扯犊子,允许我生一点气,因为有些人在评论区说这位导演的电影魔幻现实主义,对吧?要吹就吹吧,但是还说什么比周星驰又是金凯瑞那种荒诞风格更好,而且说他们都是孩子看的,还尬吹,只有卓别林才能相媲美,能不能别尬吹了我讲真?有些犯恶心了啊,我知道,对于降智那些生活动人小场景里边是是有些美好,但是各有所爱,不要在一味的抬高自己的同时去贬低别人,行吧,恶心…我就这么说吧,国内这种类型电影不是没有,二流电影看多了,你开始叫嚣着不好看,叫俗叫烂叫做作是吧,然后你发现国外还有这种电影,唉你觉得很新鲜,你觉得不同味道,你觉得看着顺眼,连连叫好是吧,这™就是作,吃饱了撑的!
库斯图里卡三连看,感觉太聒噪了,无法投入,没有愉悦或触动,不是我喜欢的风格!BJIFF2024金泉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