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故事已難說清楚/想寫一個結束讓它漸漸模糊/我在不在乎我在不在乎/曾經就在身旁怎麼留不住/不在乎卻不能忘/太在乎念念不忘///這是一部很有後勁的電影 以前會覺得張艾嘉的感覺是在那裡自以為是地講講年少輕狂 風花雪月 這一次的焦點影人真的也是有驚艷到從一開場的在屋頂起舞的雙手 到深海裡的美人魚 到地鐵里迷失的畫 再到在海邊和思念搏擊的拳擊手 這裡面的每個人都美得像畫過去總在空氣中纏繞 像是海風的咸濕和氤氳 那些穿過時空過來刺痛你的 已經變得模糊開始脫落 留下滿地的無法拾起的無力和蒼涼 或許我們還沒有經歷足夠多 或許我們就必須要開始放下 當你站在明媚的現在 對話當年的泛黃 也始終走不出那樣黑暗中的心心念念 畢竟不捨 念念 是因為不忘 不想忘 不能忘 不忘而念念 用念念的方式活下去 用念念的方式與現實和平相處回憶就是 讓你把過去和現在一同活著 一同生長枝繁葉茂 藤蔓纏繞 延伸的交織的 念念 成了你#在某個下午 圖書館 偶然想起念念 想起他們 突然看到了藤蔓交織的自己#
首映现场见到张艾嘉,短发、皮衣、牛仔裤,回答问题语速极快且声音洪亮,常常在每句话的结尾处加上一句“你知道”,但由于语速过快常常吞掉了“道字”,直接变成“你造”。
人一紧张就会脑子跟不上嘴,想必张姐也是紧张的。
《念念》是一部不那么大众的电影,对于观众的第一反应她一定也是有些担忧的,但她说她很平静,她还说人年纪越大就越要学会平和,她学习打坐,让自己和自己的内心交谈 。
就像这部电影一样,一个简单的故事和一个不那么难懂的道理,却需要历练很久才能参悟的透——一切幸福的前提是先要跟自己和解、先学会爱自己,没人能帮你,只有你才是你自己的解药。
所谓的念念其实就是先找个地方和自己痛痛快快的聊一聊。
正如张姐所说,《念念》是一部平和的电影,节奏缓慢,故事简单,音乐节制,不渲染情感上的碰撞纠结,也不铺设戏剧上的转承启合,只呈现人物的生存状态,沉闷的外表之下,情感却在不断的累积,当暗涌的情感到达临界点时却含而不发,转为涓涓细流在胸中涌动,剧中人物在自己和自己的交流中得到了慰藉和情感释放,观众也产生了一种自己想要和自己交流的冲动,把种种情绪内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这部电影最最成功之处。
电影中那些色彩浓烈的空镜头和文艺气息十足的运镜和构图恰到好处的传递了一种平和、积极的情绪情感,一切都恰到好处,多一分则狗血、俗套,少一分则牵强、晦涩。
片中的三位主角既是戏中的角色,也像坐在戏外的我们自己,也许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的纠结,尤其是那种来自于父母的,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对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存怀疑,那么他长大以后一定会在性格上存在缺陷,无法断言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但大部分的人也许或多或少都会有,就像是阿翔想要获得父亲的认可、育男纠结母亲和妹妹为何不辞而别、育美对母亲的去世耿耿于怀,于是他们童年的阴影让他们无法活的舒展,只能负重前行,对于母爱、或者父爱的纠结成了一笔永远也还不清的高利贷。
大人们撒手人寰,孩子们却始终活在他们留下的雾霾之中,就像是歌里唱的,谁也没有时光机器,就算是真的回去了又能改变些什么呢?
《念念》里,张艾嘉运用了一种奇幻的处理方式,让父子和母子在时光中重聚,长大了的孩子见到了年轻的母亲、父亲,他们像陌生人一样聊着无关痛痒的话题,看的人却十分感动,也许那些所谓的阴影和纠结只不过是没有机会再去和他们聊一聊天,所谓的父爱和母爱也不过是能和他们发发牢骚,再叫一声爸、妈对于有些人来说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你懂了、也就感动到了。
当然,奇幻的情节只能出现在电影里,即使是电影,导演也用镜头告诉你,一切不过只是想象而已,正如阿翔在海边对着空气挥舞着拳头。
筋疲力尽之后,他突然想通了,他得不到的父爱,但他却可以给予父爱,与其纠结得不到的,不如把自己的全力给予自己的爱,于是他成为了一个好父亲。
在那个狂风大作的夜里,育男见到了自己的母亲,他突然发现母亲原来并没有不爱自己,她的离去也不是自己的错,于是他也释然了。
所有你纠结的、无法释怀的,终有一天都会变成平静和释然,这就是所谓的成长。
张艾嘉导演用一种简单、干净、透明的处理方法拍出了《念念》这个故事,本应该是狗血的剧情却拍的简单、动人、发人深省。
这种平静的讲述方式,来自于生活的历练和对于人生更加深刻的感悟,所有的一切最终都要归于平静,而这种平静终究是自己给予自己的。
没什么是放不下的,没什么是过不去的,与其纠结那些得不到的爱,不如努力把自己的爱好好给与那些值得去爱的人,不留遗憾。
《念念》很文艺、很清新,没有丝毫的商业气息,是一部只有沉得下心,才能看得进去的电影。
尤其是在如此浮躁的大环境中,能够安安静静的看这样一部电影真是难能可贵。
在好莱坞和国产烂片横行的氛围中,《念念》这样的电影显得特别珍贵。
只有静下心来,你才能看见自己,所有的不愉快,念一念也就过去了。
外面下着大雨,我刚看完《念念》。
张艾嘉是我一直喜欢的导演。
她细腻,柔软,像是嵌在崖壁上的绝世独立的花。
年纪越大,历练越多,于是越坚强也越温柔慈悲。
如果说当年的《心动》是一曲关于爱情的咏叹调,那么如今的《念念》则更多的是关于内在关于自我的一段呓语呢喃。
就像很多人多年以后再回过头去看《心动》的时候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心动一样,我相信也势必有很多人再看《念念》的时候才会明白什么是念念。
缓慢的节奏,不断流转的空镜头,刻意节制的音乐,是这部片子最为让我感动的视听语言。
她们都是张艾嘉的武器,直指人心。
总觉得每个人物的心中都有一种喷薄欲出的情感,他们有千言万语,你听不到,但是却能感受得到。
好的片子自有一股饱满的力量,它们能够透过画面、台词、音乐甚至各种你意想不到的元素来打动你。
《念念》是一部不太大众的电影,她文艺却不清新,浑身打满沉重的烙印。
但是却又让人感觉到平和,这说起来似乎很矛盾,说它沉重是因为故事当中的三个主人公都活在过去的阴影里,育美脆弱敏感靠着安眠药才能入眠,耿耿于怀母亲带她出走绿岛离开哥哥的事情,更加被母亲难产去世时的情境所纠缠不休,导致她一直阴郁甚至要心理医生的开导。
而阿翔原本以为是可以给育美安全感的男人,却也有自己的心结,始终不相信别人,哪怕对自己的女朋友都无法敞开心扉。
而育男一直对母亲带走妹妹抛弃自己而心有怨恨,一直以为母亲不爱自己。
这三个人身上都有着童年时经历过的苦难的烙印,所以分外沉重。
但是最终他们都放过了自己,在经历过越多的事情之后,他们终于长大,开始面对自己,面对过去。
而张艾嘉最终给了他们圆满的结局,爱情最终开花结果,离散的亲人最终得以相见。
这是张艾嘉的慈悲。
她用一个简单的故事来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很多人却不一定能够懂得。
成长是一点一滴的积累起来的,那些念念不忘的人和事,总有一天你会放下。
在这之前,我们要做的是学会与自己对话,学会跟以往的艰难的经历说再见。
自己与自己和解,首先要放过自己,才可以看得到身边的其他人,才可以感受得到这个世界上的温暖与爱。
电影开始,女主角在阳台上哼着「台北的天空」,脑海里剎时浮现了十年前《20.30.40》三个女人各自穿梭在台北街头巷弄的画面;就像已经数不清有几年的「台北的天空」,明明已远去多时,只要旋律一响起,立刻能带我们穿越回过去。
久违了!
一直念念不忘的张艾嘉导演,终于又回到台湾!
《念念》与风格讨喜的《20.30.40》截然不同,也不像《心动》那么似曾相识。
一开始便弥漫着沉郁的气息:情绪巨烈起伏的画家育美﹙梁洛施饰﹚总想在拳击手男友阿翔﹙张孝全饰﹚身上找安全感,偏偏阿翔自身就是个黑洞,两人在一起的感觉比独自一人更疏离。
彷佛阴霾不断的台北:离不开,待着又难受。
而十几年前就被迫与妹妹育美分开的育男﹙柯宇纶饰﹚,住在离家乡绿岛仅一片海之隔的台东,却在家人相继离开后,除非工作之故,不愿在绿岛多做停留。
总是一脸阳光的育男,好似拥有碧海蓝天的绿岛,只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才将心事倾倒于海的深处。
【我们都是孤岛,却渴望不再是孤岛】虽然李心洁饰演的妈妈戏份不多,却是电影中我最喜欢的角色,也可说是整部电影的灵魂。
一个远嫁绿岛,生性开朗、天马行空的女子,最爱给两个宝贝编人鱼公主的故事。
当她笑靥如花地凝视兄妹俩,那一刻午后阳光洒上她的脸庞:时间定格,记忆同时定格于美好。
不管往后发生什么,“爱”已深植于两兄妹心中,即便他们不曾察觉。
哥哥开朗,从事与人接触的导游工作;妹妹阴郁,成为与孤独同在的画家。
截然不同的两兄妹合体,或许才是妈妈真正的样子:总是笑口常开,却因不被了解始终孤寂;身在与世隔绝的绿岛,心却向往更辽阔的世界。
人鱼公主一旦离海上岸,注定在阳光下化为泡沫;然而,若永远留在海里,却感受不到爱,活着跟死去也没两样。
她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留下了永恒的阴影,也留下了不为人知却一直存在的阳光。
电影以两兄妹的记忆为主要视角。
母亲的骤然离开﹙世﹚,给两兄妹留下了解不开的疑问与挥之不去的阴影。
今昔交插的剧情有些零散,却紧贴着两人生命的脉络,一步步勾勒出母亲真实的模样。
妹妹的的男友阿翔则始终无法对父亲在他生命中的缺席释怀。
他们三人若无其事地长大,亲情的至深影响却如影随形,进而影响了他们与周遭人的关系。
伤害的记忆往往比被爱的记忆更刻骨,以至于我们经常忘了曾经被爱的点点滴滴。
于是,不知不觉长成了浑身是刺的大人,以为自己就是座无人能懂的孤岛。
所以,再亲密的恋人关系仍没有安全感,因为怕失望,习惯隐藏最想说且最重要的话。
明明近在咫尺,一句“不关你的事”却让两人的距离犹如千里之遥。
或者,成为一个即便在工作上与人紧密连结,私底下却始终独来独往的人。
相近却遥远与只有自己,都是孤岛。
所有的不快乐皆来自无法改变现状的困兽之斗;渴望自己不再是孤岛,却不知该如何靠近另一座孤岛?
【被爱的细节,才是人生幸福与否的关键】我喜欢这部电影在情感细节上的呈现,它让原本有距离感的故事与角色,一步步向我们的内心世界靠近。
于是,我从一开始的不太有共鸣到几个细节情不自禁落泪,明白了何谓念念不忘,也明白了《念念》的初衷。
最爱的一场戏是育男在某个夜里回到小时候的家,与依旧年轻的母亲闲聊。
曾被母亲遗弃的阴影伴随着不被爱的恐惧,以至于开朗的笑颜总闪过一抹瞬间即逝的哀伤。
年轻的母亲笑着聊起对两兄妹同等的爱:如出一辙的两个手作小包包,欣赏妹妹的绘画才华,也珍惜哥哥独特的剪纸爱好。
奇幻的场景彷佛是母亲久违的拥抱,轻声告诉他:没事了,妈妈一直在这里。
他从来没有机会知道母亲心中的自己是什么样子?
感觉母亲不爱自己,未必是相处的时间太短,也许是后来分离的悲伤结果导致所有被母亲所爱的回忆也跟着凭空消失。
我看着少年时的他想从被父亲焚烧的灰烬里找回一点母亲与妹妹的痕迹,也跟着泪流不止……有些人不会以激烈的方式抗议被伤害的痛苦,只会默默承受,而后独自长成一个表面开朗、内心孤独的人。
而从小到大执着于拳击的阿翔,像是怕失去与父亲唯一的连结。
不管适合与否,他只看他想要的,盲目向前,人生却随着拳击节节败退。
张孝全身上有阿翔的横冲直撞与焦躁不安,谁都不相信的他,其实连自己也不信。
他只看见远方离开他的父亲,因而看不见一直陪在身边如父亲般的教练。
那场如台风般的巨烈冲突过后,远镜头的一跪,令我倍感动容!
我们很容易因自己深受伤害而去伤害别人,特别是眼中只有自己却不自知的人。
成长,不是别人要我们改变而去改变,是在生命中的某个关键时刻,我们眼里不再只有自己,看见别人伤痛的那一刻,人生将不再只是无止境的漩涡。
后来那场与父亲的对话,其实是他与自己的对话。
人生中每个彷徨无措的时刻,我们都期盼依赖所爱之人替我们解决那些不敢面对的事。
事实上,所有问题的症结点都在于无法面对那个不够好的自己。
承认自己的脆弱,不找任何借口,想哭就哭,不再把“不够好”当成“不好”,那些曾如影随形、不知如何是好的恐惧?
也可以从问号变成有无限可能的……当“与你无关”成为“我们一起”,过去的阴影照进现在的光,那些消失的被爱细节,也将一一重现。
有的人需要另一个人来拯救自己,有的人是藉由与人保持疏离来拯救自己。
不管选择何种方式,人终究要能面对自己,与自己和解,才能解开与所爱之人的心结。
曾经,我也像育美一样非常在乎因果。
总在走过一段遗憾的感情之后,极力想探求到底两人为何会走至今日?
这样的想法使我不知不觉变成一个充满执念却仍不知的人。
而当我将所有心力集中在某个自以为是的焦点时,也就渐渐遗忘两人之间曾经发光的细节,所见所想全是因对方渐趋黑暗的自己。
说到底,是将自己放得太大,而将两人的回忆缩得太小。
只有在一段时间过后,念头一转,才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就像育美一向强烈的画风:“强烈”可以是愤怒宣泄情绪放大自我的绝对,也可以是对情感念念不忘柔软深刻的绝对。
于是,我跟育美一样,也明白了最重要的并非因果,而是曾经被爱的细节,是那些曾以为不重要的细节在我们视而不见时一直守护着我们的人生。
而这些体会,全化成看电影当下不期而至的泪水。
然后我想起生命中深爱过的人,有的人早已不在身边,却始终在我心里,并在不知不觉中仍深深影响现在的我。
或者,“影响”等同于”陪伴”,一直住在心里的人是怎样都不会离开的。
所谓念念不忘,也许就是如此。
剧终之际,我还在哭!
却是因为温暖结局中,彷佛解开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心结。
步出电影院后,不自觉哼唱起「台北的天空」:『台北的天空,有我年轻时的笑容,还有我们休息和共享的角落。
台北的天空,常在你我的心中,多少风雨的岁月,我只愿和你度过。
』而“台北”,可以换成绿岛,台中,高雄,北京,杭州,上海,成都……所有曾给予深厚情感的地方与人,就是我们心中”永恒的家”。
先告诉准男友要看《念念》。
“下午游个泳,晚上去看个电影《念念》,应该不是你的菜”。
“没听过这片。
”“……”“等《横冲直撞好莱坞》上了陪我看吧。
”“好。
”然后约3个基友陪看,一个说刚从青岛回来就“已读不回”,一个说“阿里巴巴的程序员是不可能7点下班去看电影的”,一个说“8点最合适,7点还在加班,9点的散场就没地铁了”。
张艾嘉是票房毒药么?
我自己去!
就7点场。
7点场诶!
大概12个人,8女4男的性别比。
我哭了三回呢,你应该不会。
【第一回】从小练拳的拳击手,有一天因为眼睛受伤被告知不能继续打了,教练还撂狠话,“你没有天分”!!!
张孝全暴走了,一把推开教练,甩掉包,右拳敲碎玻璃,蹬上摩托车就走了。
外面下着雨。
谁知道过了多久,骑摩托车淋雨绕几圈发泄吧,回来了,提上包,和教练对视,然后双膝跪地。
我哭了,很奇怪的哭点。
为什么回来?
为什么下跪?
还跪得那么诚恳,像认错和忏悔。
为什么对教练这样?
陪他从小打拳到大的教练,某种程度扮演着父亲的角色?
父亲角色在这个拳击手生命里缺失有多少?
父亲是船员,张孝全说,父亲可能早就死了,或者没有死,只是躲在某个地方。
那一跪,有某种神圣感,跟父亲隔空喊话一样。
【第二回】柯宇纶演的哥哥,在台北和离开自己十几年的母亲偶遇,第一眼应该没有认出,慢慢的,和小时候自己家一样的面馆,这个女人讲给小朋友听的,和自己小时候一样的童谣,结账拿出的钱包,和这个女人曾经做的几乎一样……哥哥离开的时候喊了一声“妈”。
妈妈没有听到这一声,回说“欸,怎么了?
”哥哥看着这个女人,这个带着妹妹离开家,抛下自己和爸爸的女人,这个小时候摸着自己的头,讲“海和美人鱼”故事哄自己睡觉的女人,这个眉目清朗,开面店养孩子,依然散发着母爱的女人。
背景好像有海浪的声音,配着台湾原住民清静幽远的古调。
我又哭了。
探讨母子关系的一幕,十几年未见的妈啊,时间真的好久好久。
这个狭小的面店,台风天,下着雨,海浪在翻滚,就在这间没有一盏灯的小黑屋,母亲点着蜡烛,离自己那么近,又那么远。
【第三回】梁洛施演的妹妹在公交上遭遇事故,身边的孕妇压到了肚子,孩子马上就要出生。
作为陌生人,妹妹见证了陌生人的孩子出生全部过程。
妈妈在旁边因疼痛而嘶吼,孩子被从妈妈身体里拔出来,像个怪物一样,五官挤在一起,黏液沾满全身,一条系带还勾连着,医生用剪刀剪断。
嗡的一声,鱼群穿过阳光照射的海面,镜头在海地对准海面的鱼群。
母亲与新生命的关系,就是海水与鱼的关系。
妹妹自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小小就带着自己离开家来到台北,有了新男人,有了新孩子,在生产这个新生命时,妈妈在手术台上永远闭上了眼。
她才十几岁的样子,在妈妈的面店一直等,一直等,可是这个女人,再也没有回来。
她生下了和拳击手男友的孩子,出了画册,配上了已逝的母亲小时候讲的童谣。
62岁的张艾嘉在讲什么?
生命吧。
不断重复的海水、海浪,象征着女人、子宫,和延续后代的力量。
男人呢?
男人和女人吵架,男人打女人,男人是离开家的船员,男人有一天活明白了,写了一本书,叫《有罪》。
尽管如此,因为如大海一样的女人,男人最终还是得到了女人的爱。
世界那么大,女人就是大地之母。
可能讲心理学的,童年阴影的电影多了,相比起来,张艾嘉实在太弱。
深刻的心理问题没讲出来,矫情倒是不少。
现代人,还有几个没点神经病的。
梁洛施和张孝全就是一对精神上的残疾人,还要相爱,那必定是相爱相杀,力透纸背的互相伤害跟撕逼,梁洛施和他哥也是但是张艾嘉太淡了。
可能这也是我不喜欢的原因,这电影太淡了。
又要讲爱情,又要讲亲情,又要讲三个人的童年,太杂了,就不够深入。
倘若可以,我以为讲梁洛施一个人就可以,再多一点,讲梁洛施和张孝全就可以,抑或讲梁洛施和她哥就可以。
可是偏偏,这部120分钟的电影讲了三个人的童年,三条线,讲真,每一条线都不够让人入戏。
原本还指望看着两个精神病人的恋爱,结果轻描淡写就结束了,问题也莫名其妙就结束了。
梁洛施旁观了一场生产,张孝全对着海边的父亲幻象打了一架,这种处理未免太狗血,太普通。
不够出乎意外。
所以失望。
surprise me 好么--讲心理问题的,讲现代精神病的,张艾嘉实在不够好,太弱!
虽然我一时想不出我喜欢谁的,搏击俱乐部好像不算,实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原本以为自己是2号的机票,今天一查,竟然是3号。
20号交终稿,可是其实时间不多了,论文啊论文。
我是冲着张艾嘉来看这部电影的。
同伴看到一半就跟我说困了,睡到末尾。
但是我看的很认真,我喜欢那细腻的画面,似是而非的段落;喜欢育美在街头对着激吻他的吖翔说出,如果你不想见面,我们就暂时分开;喜欢育美在地铁里画的那幅矛盾而强烈的画;喜欢张孝全在想清楚之后对育美说的我爱你;喜欢张孝全那稚嫩的成长;喜欢育男在酒吧里与母亲重逢喊出来的妈妈................开篇就是浓浓的文艺气息,大段娓娓道来的旁白,伴着美丽的海岛画面,将故事一页页翻开。
故事进展节奏很慢,没有商业片的跌宕起伏,平淡中不断的有矛盾有惊喜,也许就是张艾嘉自己活了这么久对生活的领悟吧。
有些人只相处短暂时间,但注定要记得一辈子。
有些人生下来关系便生成,任何事物都不能改变这浓浓的血缘关系。
张孝全饰演的吖翔,童年的他对父亲的依恋很强,非常想得到父亲的认可,可是没能等到他成为一个可以跟父亲对打的合格拳击手时,父亲已经远远离开了。
“但是未见尸骨,也只能跟自己说他可能是不要我了,我要练好拳击,等他回来的时候可以看见我的努力,可以夸奖我。
”童年的遗憾塑造了他极度自尊以及极度缺乏安全感的性格,即使身边最亲近的教练和女朋友都不能得到他百分百的依赖和信任。
因为他害怕他一旦把全部心交付出去的时候,他们也会像爸爸一样离开自己。
对于育美怀孕,他犹豫不决的样子可能很多观众觉得他窝囊,但最终他还是挑起担子,勇于面对。
我觉得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成长的故事,每个人都有童年情节,童年对于自己后半辈子的影响之大,也许只有活过去,才能看清楚。
给自己一个成长的空间,不要着急,也许现在完成不了,但是以后可能会做到呢。
但我们要坚信这一点,相信我们会好的,相信自己能行的,能和身边的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我可以的,你呢?
梁洛施在17岁的时候就遇到最合适的彭浩翔和最好的杜汶泽,所以有了最好的[伊莎贝拉]。
而之后,就在流言蜚语中走过自己的20并且来到30。
生了三个儿子、赚了10几亿(或许更多?
)之后的出山之作,在老文艺女青年张艾嘉的带领下,中年文艺女青年刘若英的歌声(她的那首《念念》,值得一听)衬托下,拍一部很台湾的文艺片。
念念不忘,是否能“必有回响”?
正如一个命运多舛的孩子的一生,是不是能够在很多年以后,找到自己的亲人和归宿?
也正如当年红得发紫的陈志朋,如今只能在电影里几乎看不到正脸地打打酱油但是依然在圈子里坚持着?
每个人的成长都有儿时的影子,即使成人,或多或少我们的所做所想是想得到父母的赞赏,那些迟到的更多是再也得不到的表扬,牵动着无辜的我们!
想摆脱吗,想沉浸其中吗?
有时候我们也说不清,内心的某个角落,那个坐在阴影中的小孩,他还好吗?!
要经过多少年的洗礼,我们才能过好属于自己的人生,而那时的你我,不经意间是否在某个幼小的心灵里种下了同样的种子!
“今天为什么是这样,是他本来就是这样,还是……”,生命的轮回有太多的无厘头,您说,是吗?!
梁洛施在《念念》里质问:“我一直很想知道,为什么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是一开始就注定会变成这个样子,还是我们做了什么,结果今天变成这个样子?
”这种面对历史和命运的无力感,瞬间戳中了我的心窝——作为一名“陆客”,我在看《念念》时始终体会到的那股无力感,终于在这句台词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念念》所带给我的那种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奇特疏离体验,甚至让我想起1942年冬天德军第6集团军士兵写的家书:“斯大林格勒就在我面前,但又像月亮那样遥远”。
就像片中的绿岛之于台湾,一个台湾人人熟悉但似乎又很陌生的离岛;当然,也更像现实中的台湾之于大陆。
这种无力感也弥漫在剧中的角色身上,育美(梁洛施)、阿翔、育男,他们每个人都与自己的父母(家庭)疏离了——从剧情上看,这并不是他们的错,而是他们的父母在他们尚年幼时就主动选择了缺席,于是,他们的今天变成了这个样子。
张艾嘉通过青年一代的视角回溯了台湾近世的社会变迁——曾经的绿岛政治犯,原来与育美的母亲有着一段不伦私情,时下则变身为一位绿岛作家,时过境迁之后,跟育美相逢,昔日情人的女儿还是咽下了秘密,让这位有光环的老男人继续保有他的光环。
阿翔的父亲是个海员,阿翔戮力苦练拳击,无非是想求得父亲的认同,但父亲在自己的成长中始终缺席,阿翔只能在想象中与父亲对练,歇斯底里般的完成对父权的膜拜祭仪。
育男在母亲和妹妹出走绿岛后,独力来到台湾本岛打拼,同时面临着大都会与离岛家乡间的无尽牵扯。
那个昔日专门关押政治犯的监狱之岛,现在已成了云淡风轻的旅游景点,小小的绿岛,无法及时救治育男的父亲,也承载不了育男的职场理想。
而育男这个角色,正是在金融风暴后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当下台湾青年的真实写照,在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里,育男辛苦打拼,也只能在星巴克喝一杯咖啡姑且取暖,只能在想象中与母亲重逢……陈文茜在《树,不在了》一书中对于台湾当下的世相描摹,简直就是对《念念》最好的读解。
所谓“台湾对不起年轻人”的文锋,不正是落在了育美、育男和阿翔们的身上?
陈文茜也提到,在经济低迷的时代,“年轻人疏离”已经成了亚洲社会里普遍的集体症候,老一辈的人甚至认为世界已经分裂成了“他们的”和“我们的”,这不正是《念念》所传递出的思绪?
——透过几位青年主角父母的缺席呈现出来。
而《念念》源自一位日本演员的故事,被张艾嘉看中然后毫无违和感的移植到台湾语境中,也凸显出这种社会集体症候的“泛亚性”。
回到文首那句梁洛施的质问,正映照着时下台湾年轻人的心声,父辈曾经坐享经济起飞的繁华景象,现在都已雨打风吹去——是后来者做错了什么吗?
还是一早注定只能接受这一命运变迁?
陈文茜在《树,不在了》里写道:“是的,我们还活着,好似活在一个小幸福的世界。
可是我们被巨大的不安包围着,心中曾有的温暖、勇气、信赖,渐渐被冰封。
”最后,育男和育美重逢,阿翔和育美组建了幸福的家庭。
可是,这点小小的确幸,真的让问题都解决了么?
今天还是变成了这个样子。
就酱紫。
文艺不代表拖沓,我睡着了一次又一次。。。。
有逼格的电影就是曲里拐弯的叙事和幻像,加上有诚意的音乐和摄影,再加上张艾嘉
拍的是什麽鬼東西,完全看不下去了!
一部看起来很慢很散的片子 稍微有些看不下去 三个角色从心底是想从父母那里得到认同或是理解父母当年的所做 认真看下来 互相交错的时间线在理清楚了的同时 也看懂了这个平淡的小故事
這個劇本不是很好,戲劇性轉折與巧合太多。拍起來也鬆散,但後半段收線漸入佳境,有幾段的情感也很動人(例如柯宇綸醉酒作夢那段),所以還是給3.5吧。父母帶給子女的影響真的非常巨大,能夠與父母和解,或者說釋懷,不管以何種形式,都才能讓自己的人生真正往前邁進。
老实说我是快进看完的,完全不知道在讲什么。
其实巨蟹座的本领就是一辈子的碎碎念……
空镜头里的画面都太美丽,兄妹俩多年再相遇的场景很催泪。
太私人,没共鸣,情感细腻处没有普遍性,简单来说就是表达的内容及其形式寡淡无味。摄影不错,剪辑漂亮。
人到老年,果然暴露出巨蟹座的通病,絮絮叨叨,啰里叭嗦,加上演员撑不起来,整部电影差点成为笑话....与过去和解,才能稳步向前,这个道理谁不懂...
在幻想中和父母和解
不喜欢
大概有點矯情。但在越洋的飛機上,柯宇綸和張孝全的兩場相遇戲看得眼有淚光。
几组海下的镜头,瞬间想起李心洁的 深海寻人
看过
兄妹在幻想中与父母和解。
梁洛施真是太美了
无论你在人生写下什么,你的孩子身上都会留下印记。张艾嘉以前是温柔,这次开始慈悲了。
你希望我成为什么样的人?我想,我已经明白了。ps,开场第一眼就很喜欢,看完电影更是有惊喜,见到了导演,失眠,云层,大海,情绪,风一吹就散了,比电影还要奇妙的分享,怒赞到不能再赞!
久違了!張艾嘉導演的#念念#我蠻喜歡!在看之前,對電影故事與演員皆不太有感,卻在看的過程中莫名其妙哭成了狗!一路哭到了結局......是一部細節非常動人的電影。非常喜歡李心潔的演出,雖然戲份不多,但每一幕都像深海裡悠游的美人魚,留下暗影也照進光。看完之後,想聽台北的天空,想再去綠島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