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面的个别镜头取镜很好!
很美!
但这样还不够!
叙述无起伏!
全片无高潮,全程无亮点!
主次不分明!
连线条都不清晰!
感觉像一个好好上学了,也好好学习了,但还没毕业的一个学生的作品!
有些人一生可能有很多精品,有些人一生可能有部分精品!
也有些人一生可能未有精品!
我只想说此片不好!
但不想批评谁!
你要当一个坐井观天的空想家,成天梦想海阔天空,却永远跳不出自己给自己划的圈圈;还是墨守成规的理论者,空有满腹诗书,却永远纸上谈兵;抑或是做一个勇敢的实践者、冒险家,敢拿未来甚至性命去冒险,哪怕可能失败成为他人笑柄?
<<孤筏重洋>>拍得绝不算精彩,画面也远赶不上pi,人物刻画也不够丰满,但是几位主人公的冒险精神却让我震撼!
特别这确实是真人真事,根据主角托尔•海尔达尔的同名小说改编,相信小说绝对比电影精彩太多,很遗憾这样的一本书居然之前都没有在中国火起来,而它在很多国家都被列为青少年必读书目之一,不过现在它会成为我的必读书啦!
记得,电影结尾字幕叙述了几位主人公后来的生活,我以为他们会结束冒险安享生活,没想到的是他们大都继续冒险和探索,甚至有一位计划滑雪去北极却死在了探险的途中!
可能在别人眼中是绝不可能的事,甚至沦为笑谈,不过他一定是死而无憾了!
其实是无意间看到了这部片子,前半个小时觉得十分的乏味,以至于要差点想快进。
第一次看完之后对这部片子也没有太深刻的感触,甚至觉得索尔的想法和做法非常的荒谬和不负责任,偏执得可怕。
让我重新思考这部片子,是源于我在海上看到了一次暴风雨。
当大海被乌云笼罩,整个海水变成黑色,狂风肆虐,海上所有的生物都消失不见,大雨倾盆而下,世上所有的事物在大自然面前是如此的渺小,更何况信念。
不知为何,我突然很想了解索尔在面对这一切时的想法,他是否有过后悔、害怕、恐惧、惊慌等一系列人类的情绪,是否会因为求生欲而放弃对信念的渴望。
可能是因为故事本身已经非常精彩和有趣,所以电影的拍摄并没有进行更多的艺术加工,甚至拍出来的挫折可能还不及索尔自己碰到的十分之一。
电影从索尔登上木筏之后就撇开了一般冒险电影的叙事手法,开始了对人心、信念的探索。
通过其他人的恐惧心理,让观众有一种深深的带入感,再突出索尔的坚持和无畏。
如果你相信一件事,你会为此放弃生命么?
索尔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并以此感染了他的同伴,让他们在绝望中重燃了希望,最终获得了成功。
在人类造船技术还尚未十分发达的时候,海洋是绝对的天堑。
相比较于内陆的河流所带来的安宁、亲切、生命的欣喜以及文明的发展,海洋往往是危险、神秘的代名词。
那浩瀚无边的水面,变幻莫测的天气,对于陆上生命来说都有着极大威慑但同时又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科学家索尔经过自己在波利尼西亚岛长达十年的人类学调查后,坚信最早一批来到波利尼西亚的是南美人。
然而他的理论当时的科学界没人相信,因为那时的南美正处于石器时代,能够航行的工具只有木筏,相信古人能只凭木筏就横跨5千多里的海面从南美行驶到太平洋中央的大洋洲?
于是四处碰壁的索尔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完全仿照当时的印第安人的造船方法制作一只木筏,不采用任何的现代工艺,然后从秘鲁驶向波利尼西亚。
与其说这是一次科学考察倒不如说这是一次从现代驶回远古的旅程,是对“探险”这个词最原始的解读。
当人类沉浸在祖先的冒险所带来的科技繁荣中时,却与那份最原始的冒险精神悄然远去。
其实原始才是“探险”的真正的含义。
这里的原始不是指装备上的原始,而是指目的上的原始。
人类从诞生伊始就不满足自己对外物一无所知的状态,人类存在有多久这种好奇心就会存在了多久,这种存在与装备无关,这是人类的天性,无论是木筏还是宇宙飞船,人类对未知最原始的好奇才是探险的真正内涵。
所以影片的索尔说:“在那时的人看来,海洋不是障碍,而是交流的通道”然而技术的进步帮助了人类却桎梏了人类冒险的心。
影片开始没有人看好托尔的航行,水手们用他们“先进的理论”证明他们的木筏没办法在水中撑那么长的时间,那些学者喋喋不休只知道用嘴巴重复“人类不可能乘木筏横渡太平洋”。
看啊,拥有了先进装备的人类反而被装备约束了自己对未知的好奇以及直面未知的勇气。
但索尔证明了,《孤筏重洋》证明了,当第一批人类站起来决定探险的时候,他们对问自己最多的绝对不是:“我的装备行吗?
”,应该是:“我真的想探索未知吗?
”《孤筏重洋》由先进回到原始,诠释了何为探险以及我们为什么要探险。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想说四点:1.故事中泰勒等可以为科学献身,探险,这是一种很崇高的科学精神。
2.当然,他也是自私的,因为他为了他的事业抛弃妻子,虽然他的理由很简单:他漂流成功之后一切都会变好。
3.关于团队:故事中卖冰箱的人因为恐惧刺杀了鲨鱼,有可能惹来更多的麻烦(虽然到后面没有):对于一个团队来说,有时候存在这样的人是很致命的,就像某个员工把所以的数据数据都给删除一样。
4.很喜欢里面的一句话:我爱你的原因也是我离开你的原因。
真是部適合大銀幕的電影,畫面很美,新竹巨城威秀的效果應該遠勝台北大部份放映本片的電影廳。
影片本身也不錯,也可算是另一部航向人類未知領域的電影。
嚴格來說並不是航向未知,而是為了證明已知,一種走在現代文明的前端,只為了回溯1500年前秘魯人的航行,從現代望向人類過往的精神。
但不論未知或已知,都是已然存在的宇宙萬物,而人類只是試圖從自身建構的文明限制中試著探向牢籠之外的世界。
但這種未知或文明之外的比較是精神上抽象的東西,電影大概沒真的有能力或企圖去描寫,電影實際所呈現的5000哩航程看來只有開頭一段和結尾的部份,許多海上的歷險與奇觀和少年Pi多所相似,當然是相對寫實一些也較不殘酷,甚至也可說是平順。
但在木筏真的航向偉大的航路之前,真正的衝突與張力還是來自於船員的內心。
電影的重心還是擺在發起這次旅程的考古學者索爾,從他幼年時對冒險的著迷開始,到他憑著一股信仰打造康提基號的過程,到真正展開航程後種種的懷疑與堅定的辯證,以及他面向夢想與背離妻兒的某種寓言式的處境。
他的同伴還有賣冰箱的業務員,以及懷抱戰爭陰影的退伍軍人,和其他嚮往冒險的好友或學者,某種程度都在航行的歷程中超脫了原本俗世的煩惱。
但電影也不是賣弄勵志熱血,而是呈現人對冒險的渴望與恐懼、懷疑的種種姿態。
也許冒險過程或人性衝突描寫不一定能完全滿足觀眾,但至少海洋的景色拍得相當美,一景從海中的木筏拉到地球之外的鏡頭頗震懾人心,更美的或許是康提基號所航向的夕陽,陽光在海上映射出的光影就如主角所說的,海洋不是阻礙而是溝通的道路,即使一行人最終到達了目的地,但主角的眼光仍然落在夕陽所映射出的道路上。
人順應自然與征服自然的渴望與雄心都反應在主角的臉上,人是如此渺小又如此龐大,旅程的開始就在船離岸的一瞬,結束在那平靜的沙灘上。
所以也許電影沒試著把這部片拍成真的冒險電影也是好的,這算是以人為重心的歷史記錄,鏡頭安排和角色的刻劃都一再彰顯了編導切入的角度。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細致的場面調度與歷史重現,沒耍弄太多的電影炫技,簡單地講了一個平實卻也能無限延伸的故事。
为了证明波里尼西亚人是从南美洲乘坐筏子到波里尼西亚的,主角抛妻弃子,招募了5个Fellow,花了101天,横跨8000公里,经历了很多困难,终于到达彼岸。
六十多年前的人们多有探险精神啊,现在的人们在科技的保护下活的太安逸了, NASA都放弃了探险。
不过,幸好仍然有SpaceX这样的Pilot。
我想人类应该是个外向型的文明,太阳系,银河系都不会是人类的最终舒适圈。
星辰大海是我的征途!
远离了尔虞我诈的人类社会 在国家资助下 以英雄或开拓者的名义不顾一切舍弃家庭去做科研 实验 探险 求证 顺便记录生活拍出纪录片 回来把经历写成书 片子与书都大卖 换来名与利 主角的真实人生 有这么一类人 不顾他人的看法坚持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 无论多么困难 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去做 对 其实许多事情如果远比不上生命的价值 那就没有做的价值或意义这些人或者创造了历史 或者更新了人类认知 或者也只是一片奇葩的云 你愿意做地上的蝼蚁吗 云也不错
我们被自然接纳了,像海鸥和鱼一样。
初看这部片的标题,便会想到的又是一部人类与自然抗争史。
然而在影片的播放进程中所呈现的却是一部节奏舒缓的自然和谐史。
在这一点上是有些超乎于自己的想象的。
影片是由挪威的人类学家索尔的真实经历所改编,为证明自己10年的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义无反顾的踏上了孤伐重洋的艰难之路,想来这是一种何等的勇气,这是一种科学的信仰,是提基的力量,向着那光亮那方的力量。
本片是一部佳片,虽在影片之中无出乎意料的波澜,但却在结束之后给人了无限的温情的鼓舞,以及它的诠释方式让人在最后义务反顾的被自然接纳了,获得一种无语伦比超脱于自然的平静力量。
它好,是因为它未把人的力量放在一个主要的叙事角度,而是将自然与人结合为一,用一种近乎禅意的宁静手法去表现这在我们看来所谓“征服”于自然的伟大举动。
但是在这部片中导演将“征服”这两字完完全全的丢弃的,得来的是被自然的“接纳”-因为我们是自然的一部分,我们和它们融合为一,所以我们向着光亮,去到了我们想去的地方。
但是影片不是一开始就将“征服”二字完全摒弃的,而是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逐渐被接纳的。
冰箱销售员赫尔曼对于古老制法的木筏的质疑,想要劝说索尔用铁丝来加固。
托斯坦的鹦鹉被吃掉后愤怒的杀死一头鲨鱼的残忍。
人的天性在此等意义上来说还是无比的自负的,对于自然我们还是充满着不信任的困惑,我们总觉自己的力量才是值得信赖的,这一点从工业革命开始便愈来愈深的映入我们的脑海之中,仿佛成为了我们人本性中的一部分。
这种本性的循环使我们愈来愈自负,愈来愈妄想摆脱于自然的控制。
当然,若我们头脑中无此被自然接纳的意愿之时自然又何必来接纳我们呢。
但在1500年前的人们因为对于提基的信仰以及认为自己是自然的一部分之时,自然也接纳了他们,自然也使他们到达了他们所想要到达的地方。
所以说这部片中所无尽包涵的“接纳”之意使我在这之后十分感动,但在细想之中又十分痛心我们的自己让自己所成就的“固有本性”。
但是影片中在体现这“接纳”之意同时却也是有冲突所存在着的-是选择与这自然的关系,还是选择与这人的关系。
索尔的妻子丽芙,这两人看起来有着共同的信仰,可以达成精神上的共识,但是人却也为人,人所构筑的社会关系已经确定无疑的存在着,再去被着自然接纳看似也便无可能了。
丽芙离开了,为了在这个社会关系中所存在着的她与孩子们。
索尔离开了,脱离了被束缚着的社会,选择了被自然完全“接纳”着。
两人无对无错,都只是为了成就于自己罢了。
所以,被自然接纳的此部片子也因被我们好好的接纳呢。
挪威史上投资最大的电影,不如投我去当导演。
为了证明秘鲁人当年通过木筏漂到波利尼西亚群岛定居,用最原始的方式制作木筏,随洋流漂到群岛。伟人和屌丝的区别就在于这种拍脑袋的事情人家就给干了,而我们则不停地验证和推翻它的可行性。
看了原著来看电影,少讲了很多背景导致弹幕一直在问问问,很烦。电影版故事变得更紧凑更戏剧化了,画面没有PI精美但也足够真实,作为冒险片,这里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和原著处理得不一样,大自然危机四伏,而人类更像是征服,靠智慧和勇气解决问题;原著里六个人和大自然的关系更多的是朋友,无论是顺风顺水,还是船舱飞鱼、海豚伴行,大自然像护送康铁基号的使者。
最艰难的是看着泡水的木筏度日。遇见鲨鱼群,礁石和巨浪反而简单刺激。忍耐是最大的考验。
没带刮胡子剃刀?
故事再平淡也不至于拍得这么乱吧,特指和妻子的剧情部分。
海子卧轨时带了四本书:《圣经》《瓦尔登湖》《孤筏重洋》《康拉德小说选》。对于一些人康·提基号不再是一部电影、一本书,更像是一种精神图腾、一个彼此致敬的暗语。没有与少年派对比的必要,派是被迫的求生,而海涯达尔是在进行无畏挑战的自毁式航海。海涯达尔坚守的科学信仰,我们坚守的是人生
和少年PAI比差远了好嘛!不过就是有个看上去不太切实际的目标并为之奋斗最后震撼全场的经典型故事梗概。在飞机上看我一度担心发生事故掉入太平洋和鲨鱼亲密邂逅。。。。。。
无聊
与同题材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比 更有细节 更真实 因此也更好看
tiki不是大溪地,开始还以为会是~不错,为了理想的片子都给五星,而且这个只值三星么。。
极好的题材,拍废了。
但电影本身不够精彩
挺特别的人生,不过,这种男人别说结婚,就算恋爱我都不会要。
细节不够平滑。
探险家们的冒险故事,为了证明一个事实,不惜一切实践。故事偏纪实,不如少年派吸引人,不过捕鲨和渡过暗礁几段挺惊心的。
首先我对这些坚持不懈挑战自然的探险家们表示深深的敬畏。可抛开这个真实的故事背景,影片的叙事风格的确有些流水账了,同样的海上漂流,画面层次比少年派差了不少,何况这种故事也确实不算新鲜了。挪威申奥片,提名率不大~
比少年派好看,比the way home逊色
慢节奏电影
本来很精彩的故事,改编和拍摄的过于平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