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89年,由蒂姆伯顿指导的第一部《蝙蝠侠》就已经登上了大荧幕,当时当然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不过后继的3部却是一部不如一部,尤其是第四部,虽然演员们都呈现出了最佳的演技,但是依旧无法掩盖这部电影的本质的失败,此后,蝙蝠侠系列就被扔进了角落里,无人问津。
直到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用一部《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才将人们对于这位超级英雄的记忆重新唤起。
不同的是,诺兰将其个人的意见和理解加入到这部作品中,使得这三部曲充满了哲理和深刻的社会意义。
所以无可争议地它获得了IMDB榜单的前250宝座。
接下来,请允许我由浅至深地对这三部曲进行深入的剖析。
第一个片段:大量的蝙蝠满屏幕飞舞,隐隐约约出现了一个大的蝙蝠的形象。
解析:简单说来,当然这是蝙蝠侠的一种象征。
深入一些,大多数观众在未经提示的情况初看到这种情景,应该会被吓到,这也是电影所要表达的“恐惧”。
而之所以形成了一个大的蝙蝠形象,是为了表现一种“可利用的恐惧”,这其实是为影片之后的阐述埋下了伏笔。
第二个片段:布鲁斯和瑞秋在捉迷藏,布鲁斯拿着一个矛掉进了井里,井中蝙蝠群袭来,布鲁斯醒来。
解析:这是布鲁斯最早与蝙蝠的接触,也是从这一刻起,蝙蝠开始成为他内心的恐惧。
第三个片段:布鲁斯因为打斗被关禁闭,忍者大师出现并与其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一个重要片段,它是本片的正反两派的第一次交锋。
忍者大师说影武者联盟是为了打击犯罪,布鲁斯指出他们是私刑者,忍者大师解释说只有在争夺中失利的人才是私刑者,他们往往被关押,只有超越了自我极限并为理想投入才能成为传奇。
这个应该是阐述了蝙蝠侠诞生的最早来历。
之后布鲁斯和阿福的对话里提到将蝙蝠作为一种符号应该指的是这一个。
虽然忍者大师这样说,但是其实影武者联盟并不是如此,它们所标榜的正义何尝不是基于它们自身所定的标准?
又或者说,是驱动它们的动力。
关于具体为何影武者联盟不能培养出蝙蝠侠这一点将会在总结文中具体阐述。
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影武者联盟和蝙蝠侠都为着同一个目标而行动——超越极限,成就传奇。
第四个片段:布鲁斯上山找到影武者联盟,在与忍者大师对打后昏迷。
解析:这里有段对话是说布鲁斯想要打击罪犯,需要“将恐惧转化成能对付他们的恐惧”,此时忍者大师指出他依然未能战胜自身的恐惧,还不能将恐惧施与别人。
这里指出的是,布鲁斯依然对于儿时的蝙蝠群充满恐惧,这一点是他自己一直未能克服的。
第五个片段:父亲救起布鲁斯,布鲁斯把矛还给瑞秋。
解析:这里“跌倒爬起”就不说了,关键在于,矛和蝙蝠同为原始的象征,后者象征恐惧,前者象征力量、攻击。
应该说这两样物品为蝙蝠侠的诞生埋下了伏笔。
第六个片段:父亲与布鲁斯对话,床上、火车上。
解析:这里父亲提到“有恐惧才会有攻击性”,可能暗示了先后顺序。
至于火车上的对话,指出了父亲是依靠公共福利事业来帮助穷人这一点。
第七个片段:去看歌剧,布鲁斯联想到蝙蝠洞的情形,催促父母一起提前离开,结果在后巷被抢劫犯枪杀,布鲁斯失去父母。
解析:这里是第一个矛盾冲突的诞生点:布鲁斯和抢劫犯。
布鲁斯因此将父母双亡的责任推到自己的恐惧和抢劫犯身上。
此后的剧情主要集中于布鲁斯是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的。
第八个片段:忍者大师对布鲁斯进行的一系列训练解析:在这里忍者大师主要是教会布鲁斯怎样接受愤怒的现实。
另外有一点,提到一个杀人的农夫,影武者联盟的做法就是处死,不能姑息养奸,这也是它们的一贯原则。
第九个片段:忍者大师和布鲁斯的谈话以及对于抢劫犯的回忆和布鲁斯是如何一步步来到影武者联盟的。
解析:同样是失去亲人,因为不能仅仅依靠愤怒来压制住痛苦从而有一天毁掉一生,布鲁斯和忍者大师却选择了不同的做法。
忍者大师选择复仇,从而压制了愤怒和痛苦;而因为抢劫犯会供出黑社会老大的秘密的原因——他被干掉了,所以布鲁斯没有办法亲手报仇。
瑞秋指责他为了一己私仇,罔顾了那些和抢劫犯齐利一样生活艰难的小民的处境,指出是因为黑社会老大的存在,造成了市民生活贫苦,真正的正义是要对抗黑社会老大的。
而黑社会老大也“教育”他说你牵挂太多,你根本不懂什么叫民间疾苦,只是局限于自己的私仇。
当然,也在这一刻起,布鲁斯懂得了自己需要伸张的正义应该是一种超越个人的(即不为人知的)、更为广义上的(即不局限于私仇而是站在整个社会立场上的)正义。
懂得了这个道理,布鲁斯解决了抢劫犯的私仇问题,他开始深入罪犯的心理以解决他的恐惧问题。
忍者大师指出其实他是对于他自身的恐惧而并非那种罪犯的恐惧。
布鲁斯本身衣食无忧,根本不会拥有穷苦小民犯罪时的恐惧,他要克服的是自身的恐惧,对自身愤怒所能造成的强大破坏的恐惧。
最后,忍者大师指出了促成布鲁斯韦恩成为蝙蝠侠的两大最重要的原因:成为恐惧本身以及成为看不见的恐惧。
第十个片段:布鲁斯通过了训练,却因为在杀农夫问题上与影武者联盟发生不合,并且得知了它们将要毁灭高谭市的计划,于是毁掉了影武者联盟,就出了杜卡(忍者大师)。
解析:这里应该是整个电影的第一个高潮部分,本片的第二个冲突爆发:布鲁斯和影武者联盟的冲突。
关于如何成为恐惧本身在总结中另说,在这里,杀农夫成为布鲁斯和影武者联盟冲突爆发的导火索。
影武者联盟杀农夫、毁灭高谭市为的是消灭罪恶、重建正义,而布鲁斯认为高谭市还有得救,不能毁灭。
这也直接引发了日后蝙蝠侠和影武者联盟的冲突:前者的原则是不杀人,而将罪犯交给法院审判;后者则认为一切罪恶都应该被毁灭。
这里布鲁斯的一句话很耐人寻味:“这就是我和他们的不同”。
不同即通过审判或是私刑来处置罪恶。
第十一个片段:布鲁斯和阿福在飞机上的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第三个矛盾:布鲁斯和他父亲的矛盾。
他父亲相信,只要通过慈善来带动高谭市的富人一起帮助穷人便能保持社会稳定,但是他的死证明了这种温和的办法不可行。
布鲁斯选择通过一种符号(请注意这里的用词,事实上蝙蝠侠的定义在很早也就是这里就已经阐明了,蝙蝠侠是一种符号,个人肉体只是载体)——它兼具原始、超越个人、广义上的和具有恐惧性的特点,通过刚烈的强力来打击罪恶,来维持社会的稳定,这恰恰是布鲁斯不同于他父亲的地方。
第十二个片段:布鲁斯在作为蝙蝠侠抓住黑帮老大后,一大早与阿福的对话。
解析:这里本来没什么好说的,不过阿福有一句话“如果你假装找乐子,说不定真能找到快乐”其实表明阿福很早就开始劝说布鲁斯过平凡人生活了。
第十三个片段:布鲁斯带着两个辣妹在酒店嬉戏后,与瑞秋在门口的对话。
解析:这里是本片的第四个矛盾:布鲁斯和瑞秋的矛盾。
布鲁斯说自己“我不止这么肤浅,其实我还有更多”,却被瑞秋回复“你是谁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才重要”。
瑞秋作为DA,相信依靠法律能将坏人定罪,相信只有通过合法的正规途径才能打击罪恶;而布鲁斯认为由于正直的人士太少,只能依靠凌驾于法律之外的手段来协助法律对罪犯的审判。
第十四个片段:最终决战前,在布鲁斯家被烧前,忍者大师和布鲁斯的对话。
解析:这是本片最高潮部分的前戏,本片的主要矛盾在此得到集中体现。
影武者联盟数百年来一直都扮演着毁灭重建的角色。
这里有一点,忍者大师说它们之前试过毁灭高谭市,却被布鲁斯的父亲等善心人士所阻止了,他们帮助的劳苦大众却反过来杀死了帮助他们的人。
这一次影武者联盟再次归来毁灭高谭市。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影武者联盟并不是视一座城市是否已经到达了无可救药的地步,而是以它们自身的标准来裁定。
换句话说,影武者联盟自认为上帝,享有裁决一座城市生死的最高权力,而裁定的标准都是它们自己定的!
到这里,可以看出布鲁斯通过蝙蝠侠来挽救高谭市其实是对社会价值的最大挖掘。
影武者联盟为了自身的存在而忽视社会的客观存在,蝙蝠侠反过来是其最大的维护者。
第十五个片段:在韦恩豪宅的废墟上,布鲁斯和瑞秋的对话。
解析:这里瑞秋第一次向布鲁斯坦露了心迹:“我深爱的那个人,他几年前走了,至今还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没有回来,有一天高谭市不再需要蝙蝠侠,也许我还会再见到他。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瑞秋希望的是深爱着的布鲁斯,而不是蝙蝠侠,她不能接受一个戴着面具维护高谭市的男人——一个将普通人当作皮囊的符号。
具体的分析将会在总结中说明。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这也为第二部《黑暗骑士》中瑞秋、布鲁斯和哈维登特的命运埋下了伏笔。
大概对于整部《蝙蝠侠前传1:开战时刻》而言,毕竟因为是诺兰的第一部蝙蝠侠电影,商业性还是大于内容性,不过,影武者联盟和蝙蝠侠的对立已经建成,而这也是三部曲所构建的大背景框架下的一个开端。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大量的对话实际上已经为后续的两部埋下了伏笔。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关于蝙蝠侠是如何诞生的故事,蝙蝠侠的诞生大于整个城市社会的探讨。
这是一个,战胜并成为恐惧,并以其来打击犯罪的故事。
涉及嚴重劇透 目錄0 布魯斯·韋恩的俠影之謎1 童年的莊園2 跌落深井3 一顆子彈4 哥譚市5 蝙蝠巢穴6 苦行7 跌撞8 待續的俠影正文0 布魯斯·韋恩的俠影之謎成爲蝙蝠俠(Batman)對於布魯斯·韋恩(Bruce Wayne)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我嘗試著在《俠影之謎(Batman Begins)》一片劇情的基礎上,給出一種自己的理解。
1 童年的莊園布魯斯·韋恩家境優渥,從小和青梅竹馬在自家大莊園玩耍。
如果說布魯斯只是個富少,那這座韋恩莊園可能就只是一座哥譚市郊的富家莊園;但他同時也曾是個孩子,所以這座莊園可能同樣也是一座世外的童年莊園。
2 跌落深井在故事剛開始的一次玩耍中,年幼的布魯斯不慎跌落自家深井——由於「跌倒」的主題、「井」的意象在克里斯托弗·諾蘭的《蝙蝠俠三部曲》的故事中反復出現,所以我想,這就不再平凡無奇,而可能是對布魯斯人生困境的一種隱喻性的高度概括。
雖然視聽語言已經做了表達,但諾蘭片中隱忍情感的主人公們似乎不怎麼付諸語言談自己的感受,所以我們不妨借用黑澤明導演的《生之慾》中主人公所述類似經歷的角度來作參考,再次體會一下——「我小時候曾遇溺…眼前一片黑暗,怎樣掙扎也抓不到東西…我只得自己…像我遇溺時父母都像在遠處…」3 一顆子彈布魯斯藏好手槍,準備在庭審結束後找仇人復仇的那一段劇情,富於「戲劇性」。
一個遭受過巨大童年創傷的主人公準備舉槍開火了,又有一顆子彈行將出膛。
我之前已猜測,貫穿於克里斯托弗·諾蘭早期作品中的此種行爲是一種潛藏有積極意味的攻擊性表達;在《俠影之謎》中,這種猜測似乎仍然說得通,但是因爲感覺此片值得另作討論,所以我未在之前的那篇文字中將之囊括。
4 哥譚市《俠影之謎》中的布魯斯拾起了自己的憤怒,準備要將之傾瀉出去;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布魯斯竟然眼睜睜地永遠喪失了這個近在咫尺機會;之後青梅竹馬的瑞秋載著布魯斯穿過街頭巷尾的貧民,把他送到了哥譚市大佬的店外——從童年的莊園中踏出的布魯斯,第一次見證了外部世界的運轉;無論瑞秋還是法科尼,都憑着自己的人生經驗和社會見識毫不留情地批評布魯斯;布魯斯算是又經歷了一連串殘酷的衝擊,這些教鞭敲打著要教訓他說,你還是太年輕簡單、太幼稚無知,你那點悲劇不過如此,你的遭遇毫不特殊。
布魯斯大概第一次體會到,他的個人經歷其實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5 蝙蝠巢穴布魯斯急切地想要去深入瞭解這些背景,於是故事裡的他幾乎是當即開始了向外流浪的苦行;然而拜師學藝的他在後來其實還是被提醒了另一條思路,即向內探索(now you must journey inwards);而走遍世界、踏破鐵鞋的布魯斯最終在自家莊園找到蝙蝠巢穴,如果我們也就此發揮一下做個解讀的話,那這便是將一度單純向外的關注轉向後,在自己的內心找到了恐懼的意象,而且通過面對、識別、理解而將之「化敵爲友」,因此日後才有了「蝙蝠俠」。
6 苦行雖然布魯斯將手槍拋進了水中,但我懷疑那份未能出膛的「攻擊性」並不太可能憑空消失。
就算在這裡不將「水」視作「潛意識」的象徵,「主人公拋棄手槍」這個行爲本身可能仍然有著「自我排斥、壓抑攻擊性」的意味,所以可以說這份「攻擊性」還是沉入了「潛意識」。
按經驗來說,這份「攻擊性」肯定會以別的方式重新冒出來的,那究竟是什麼方式呢?
我猜想其重要表現形式其實是布魯斯之後緊接着開始的「苦行」,而這種「苦行」其實意味著,他的「攻擊性」仍指向了他自身。
爲何這份攻擊性老是指向諾蘭的主人公自己呢?
放在《俠影之謎》中來說的話,我們可以看到,無論是布魯斯小時候在暴力事件中失去父母,還是後來被人反復教訓太年輕,這些外在的攻擊性其實都一直指向著布魯斯;正如他的個人悲劇、家庭悲劇有其社會背景一樣,他的「內在攻擊性」老是指向自己,恐怕也是因爲那些無情的、乃至毀滅性的「外在攻擊性」老是指向他——他「內化」了這個傷人的世界帶給他的感受,於是這便成了他的世界觀;「苦行」意味著他仍帶有這份遺產,那個傷痛的世界仍然如影隨形,寸步不離。
這種「內化」後的「如影隨形」,在故事的開始部分便體現爲那雙線敘事的結構:一條線是夢境與回憶中布魯斯過去的遭遇,一條線是他如今的苦行,兩者相互交織。
7 跌撞「我們爲什麼跌倒,布魯斯?
(And why do we fall, bruce?)因爲這樣我們就可以學會自己站起來。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ourselves up.)」從片中僅有的少數片段來看,布魯斯的父親能夠容納情感、爲經歷賦予意義,所以不僅富於人生的智慧,同時也是溫暖的來源。
遺憾的是,父母雙雙離世讓布魯斯失去了這個重要的支持,所以他後來學著自己站起來的過程可是一點也不輕鬆,而恰恰相反——我們看到哪怕布魯斯已當上了蝙蝠俠,仍總是反復跌倒、傷痕累累。
痛心的一幕發生在蝙蝠俠初次面對反派「稻草人」便立即敗下陣來之時。
僥倖逃過火患,但仍陷於中毒,蝙蝠俠憑著僅有的餘力艱難地堅持著,直到可以打開通訊向老管家呼救;他虛弱無助地躺在屋頂,臉上拍打著哥譚的雨;雖然戰袍加身,但他所背負並閃回的仍是作爲布魯斯·韋恩的過去…「…阿爾弗雷德,救我…(Alfred, help me…)」昏迷中的回憶碎片最終再次來到那個跌落井底的意象化場景——父親順著繩子降下來,他拉住兒子的小手輕聲問道:「布魯斯,我們爲什麼跌倒?
」8 待續的俠影成爲蝙蝠俠對於布魯斯·韋恩來說究竟意味著什麼?
也許布魯斯慘痛的人生需要一名超級英雄現身拯救,但是英雄遲遲沒有現身,所以他自己當了那個英雄——只要蝙蝠俠存在,布魯斯便不再害怕。
這聽起來很勵志,但正因如此,如今我也懷疑,這個「短期應急解決方案」也相應地決定了布魯斯有待解決的「長期課題」;其中的矛盾在三部曲中逐漸激化,如何解決則成了最後一部片子的核心。
想起自己之前写的关于CSI的一篇影评,题目叫做《假如我的理智是为了包裹我的恐惧——CSI击中我的原因》。
当时只是从自己喜欢CSI的角度来分析CSI让我痴迷的其中一个原因,而现在,这个原因、这个题目在我看过蝙蝠侠前传1之后,居然觉得这部电影才真正适合使用那样的命题。
1大概小时候我们只看见英雄的所谓英雄之处,他们有能力去拯救世界,他们拥有一大批崇拜者和支持者。
可事实是,真正的英雄总是孤独的,不仅仅是因为他们能力超群,导致有资格站在他身边的人不多,也因为,为了这样的能力,他不得不放弃很多普通人类所拥有的东西,包括感情,包括应付世俗的精力。
用现实点的眼光看,那些琐碎的人事会让他慢慢分心。
于是,就像这一部的结尾一样,男女主角并没有迎来相亲相爱的大结局。
相反,女主抚摸着男主的脸说,这才是你的面具,你现在是犯罪克星,而我深爱的那个人,他从来没回来过。
我一直觉得诺兰是很理想主义的人。
理想主义和童真并非一码事,童真是因为未经历过现实的打磨而依旧保持天生单纯的秉性,而理想主义的人知道社会规则所构造出的世界有多么复杂。
是复杂,而不是黑暗。
假如你认为这个社会只有黑暗,那是因为你像钢筋一样被社会折断,继而妥协。
复杂是个中性词,因为真正理想主义的人会看见这个社会的黑暗,但这不会挤掉他所知晓的这个社会的美好,而美好与黑暗,共同构建了这个社会的复杂性。
黑暗总是与美好并存,这就是现实。
于是诺兰可以用这么现实的角度去拍摄这部片子,不是像超人一样万能,不是像蜘蛛侠一样虽然遇到艰险却只触及皮毛。
现实是因为黑暗深入人心,而理想主义是因为有人依旧在恐惧中坚持正义。
2有人说,英国人像绅士,美国人像大男孩。
所以为了迎合市场需求,很多好莱坞的英雄主义片子都不需要从深层次讲清男主(有时候是女主)能够达到如此境界的原因,这么现实和富有逻辑的剧情套路不是爆米花电影的真谛。
老美总体很傻很天真,人家爱看的是他们如何用行动彰显自己的英雄本色。
因此,其中那些还能体现主角真实性的作品就因此脱颖而出,而且似乎也渐渐崛起。
比如BBC迷你剧Sherlock,现在想来,第一季的确精彩,但第二季却更加真实。
S2E1里夏洛克与女性棋逢对手,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会和异性纠缠不清;E2里夏洛克被生化物体逼出了幻觉,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会有恐惧的事物;E3里自己在乎的那么几个人居然被拿来当砝码,让他发现原来自己也有放不下的东西。
真实的东西总是复杂的,任你展现好或坏的任何单独的一面,都不代表真实。
Sherlock里男主因为展现弱点而越发显得有人性,而蝙蝠侠前传1里,男主因为直面恐惧之后才开始决定维护正义,让这部影片不同于以往的绝大多数好莱坞商业电影。
因为我们总是知道人是不完美的,每个人都有弱点甚至缺陷。
但庆幸的是现实社会不是偶像剧,不是只有闪闪发光的玛丽苏才会成为主角,正如现实社会如此复杂却迷人一样,每个个体因为自己的独特性而充满魅力。
这独特性里,优点与缺陷并存。
而其中的缺陷,就包括莫名的恐惧。
3大概每个人内心都会有那么一块困惑的地方,等待外界给予解答或者等待自己在某一刻自己去幡然醒悟。
那也许就是我们对生命依旧茫然和不知所措的原因。
但是人和人又是不同的。
比如之前和某本心理学书籍的作者聊天,他内心一直怀疑的是这个世界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而对于我,这并不是一个问题。
或者说,曾经它是一个问题,而因为自己经历了一些事情,又能因为自己想太多而从这些事情里汲取出更多的养分,因为生命对我来讲,特别真实。
乔布斯说:“提醒自己快死了,是我在判断重大决定时,最重要的工具。
因为几乎每件事,所有外界期望、所有名誉、所有对困窘或失败的恐惧,在面对死亡时,全都消失了,只有最重要的东西才会留下。
”的确是这样,你并不一定需要经历死亡,但假如你足够敏感的话,有些心理境地会比死亡更煎熬,而当你真正从临界点克服过来的时候,那等于重生。
于是,生命从未如此真实过。
而我一直困惑的就是,究竟是什么让自己恐惧。
4以前你会觉得快乐才很真实,后来你会觉得幸福如此短暂,最后你终于发现,其实苦难才是真谛。
某些幸福不是所有人有资格配得上,而相同的,某些苦难也不是所有人有资格闯过去,而当你坚持下去的时候,你便可称之为勇士。
勇士并非盲勇,而是知难而进。
成功只有一种,就是比普通人坚持信念的更久。
忍者大师对男主说,你真正恐惧的是你的内心,你害怕你的力量,怕它会逼你做出伟大或者可怕的事情。
我们无法突破的一直是自己设定的牢笼。
那是你的底线,你害怕突破底线以后未知的自己。
你要了解自己,便要知道自己的底线是什么,能面对的最大极限究竟是什么。
那个底线描述出了你的生存范围甚至远景。
优点是不够的,无知者无畏的勇气是不够的。
它们让你不假思索,却在真正的暴风雨来临时被轻易席卷。
如同要了解这个真实的社会,你要知道阳光背后的阴影,然后再择路而生。
5《叫我第一名》里面,男主因为患有妥瑞氏症而会在谈话过程中无法自持的发出怪叫,直到后来他的小学校长才帮助他克服了这种病症带来的自卑。
于是男主一直想成为和校长一样的教育工作者,因为他知道,一个真正优秀的教育事业的工作者,对他这样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
可是由于他总是在谈话中发出怪叫,限制了他继续追求自己想当一名教师的愿望。
他曾经努力克服,甚至隐藏自己的缺陷,却依旧无法战胜它。
直到有一天他的继母去看他,对他说:“你总是努力去战胜它,为什么不把它当成朋友?
”后来我才模糊知道自己恐惧的东西触及到的是什么。
完美主义的人最怕不完美,于是哪怕自己再开朗豁达包容大众,也依旧接受不了不完美的自己。
太容易产生愧疚心理和负罪感,太容易把所有责任归咎于自己身上,哪怕自己做的再好,也总是纠结于自己无法让所有人满意。
哪怕自己用心理暗示的方法,不停告诉自己,不需要让所有人喜欢你,你已经足够棒,也没有办法彻底缓解内心的泄气。
于是我终于发现自己恐惧的是什么。
那是一种失控感,叫做永远达不到的境地。
也是那个时候我才发现,面对恐惧最好的办法,不一定是移除它,淡忘它。
有些东西消灭不掉,你不能欺骗自己它已不存在,它像记忆一般如影随形,有时候就是记忆本身。
假如甩脱不掉,那就一起共生吧,恐惧也可以是一种力量。
于是《叫我第一名》里的男主说:妥瑞氏症不会妨碍我追逐自己的梦想,它甚至是我的朋友。
因为自己的心因性障碍,构成了他梦想的一部分。
假如没有这种疾病,他不会选择这样的一条路。
而蝙蝠侠前传1里的一句台词说:要克服恐惧,就成为恐惧本身。
让它慢慢融入你的心脏,直到变成心脏外最厚的铜墙铁壁。
我们总会看见那些支撑我们走下去的正面力量,认为那是让我们变得完整的因素,却忽略那些曾经的悲伤过去和甩脱不掉的枷锁,也塑造出了日臻完善的自己。
你从不只有单独一面。
生活如此博大,艰苦与成就,向来相互依存,兼容并蓄。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有关于阳光与黑暗的抉择,有关于英雄背后的恐惧。
真实的世界是,每个个体如同社会本身一般复杂多样,而不是像荧光灯汇聚在英雄身上那样,只照出他们的美好之处;真实的世界是,几乎没有人一生毫无羁绊,更不是所有人一生能藐视自己的底线,那是你最软弱的一块地方,也是你的力量来源。
真正的英雄并非毫无惧意,因有所怖畏,才所向无敌。
相关影评:神探夏洛克 第二季《你们不能理解一个死忠原著党看到这个迷你剧的心情》 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49447/CSI犯罪现场调查 LV系列《假如我的理智是为了包裹我的恐惧》http://movie.douban.com/review/5295335/
译制名单(以下内容均取自美食D咖)蝙蝠侠:侠影之谜.Batman Begins.2005.美国.上译公映国配译制导演:胡平智录音:成樱剪辑:钟鸣翻译:顾奇勇混合录音:成樱、魏鲁建配音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 饰 布鲁斯·韦恩 配音 翟巍迈克尔·凯恩 饰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 配音 乔榛加里·奥德曼 饰 吉姆·戈登 配音 海帆摩根·弗里曼 饰 卢修斯·福克斯 配音 胡平智凯蒂·霍尔姆斯 饰 瑞秋·道斯 配音 詹佳连姆·尼森 饰 亨利·杜卡 /拉尔斯·艾尔·古尔 配音 刘风希里安·墨菲 饰 乔纳森·克莱恩 配音 吴磊汤姆·威尔金森 饰 卡迈恩·法尔科内 配音 王肖兵莱纳斯·罗彻 饰 托马斯·韦恩 配音 海帆渡边谦 饰 拉尔斯·艾尔·古尔(替身) 配音 陈兆雄加斯·刘易斯 饰 布鲁斯·韦恩(8岁) 配音 曾丹鲁特格尔·哈尔 饰 厄尔 配音 桂楠Colin McFarlane 饰 洛布局长 配音 余冠廷德莱恩太太 配音 丁建华小男孩 配音 黄 莺另附中录华纳碟片京译国语配音译制名单:配音演员:迈克尔·凯恩 饰 阿尔弗雷德·潘尼沃斯 配音 程寅加里·奥德曼 饰 吉姆·戈登 配音 齐克建摩根·弗里曼 饰 卢修斯·福克斯 配音 李志新凯蒂·霍尔姆斯 饰 瑞秋·道斯 配音 王晓燕连姆·尼森 饰 亨利·杜卡 /拉尔斯·艾尔·古尔 配音 齐克建希里安·墨菲 饰 乔纳森·克莱恩 配音 赵述仁汤姆·威尔金森 饰 卡迈恩·法尔科内 配音 李志新莱纳斯·罗彻 饰 托马斯·韦恩 配音 李志新加斯·刘易斯 饰 布鲁斯·韦恩(8岁) 配音 王晓燕鲁特格尔·哈尔 饰 厄尔 配音 郭政建Colin McFarlane 饰 洛布局长 配音 孙佳禾拉里·霍尔登 饰 芬奇 配音 李志新渡边谦 饰 拉尔斯·艾尔·古尔(替身) 配音 郭政建小马克·布恩 饰 弗拉斯 配音 郭政建克里斯汀·亚当斯 饰 杰西卡 配音 李蕴杰蝙蝠侠战车声控 配音 李蕴杰
《蝙蝠侠:侠影之谜》可能是影史战斗力最差的超级英雄!
恐惧源于内心,当有一天你能直视你内心的恐惧,你就是超级英雄。
从人物的内心入手,讲述光鲜亮丽的亿万富翁布鲁斯·韦恩是如何成为那个让罪犯闻风丧胆的黑夜骑士蝙蝠侠。
诺兰不再炫结构,而是将自己一直对人性的探索融入这个家喻户晓的超级英雄故事中,在减少视觉奇观呈现的同时,将更多精力放在男主内心的抉择和挣扎,配以写实风格的动作设计,将这位遥不可及的漫画英雄真切的带到观众身边,他也是普通人,他也有我们一样的仇恨和恐惧。
完全不同与以往的漫改电影,一位暗黑系的超级英雄就此诞生!
7分!
ps:这部本身还是以塑造人物为主,为后续故事做好人设上的铺垫。
英国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蝙蝠侠电影三部曲随着《黑暗骑士崛起》的全球上映终于宣告终结。
电影应该带给观众喜悦、享受和启示,回首三部诺兰版蝙蝠侠,铭刻在我们心中的东西太多,超级英雄电影史上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里程碑,每看一遍都能令人起立鼓掌的史诗杰作。
上世纪90年代的《永远的蝙蝠侠》、《蝙蝠侠与罗宾》两部作品让原本风靡美国的漫画英雄蝙蝠侠沦为笑柄。
在接近10年的时间里,我们都没有机会从电影院再次看到蝙蝠侠翱翔在夜空之中的飒爽英姿,直到凭借《记忆碎片》技惊四座的新晋导演诺兰接过这个烂摊子。
2005年,《侠影之谜》上映,蝙蝠侠重返大银幕。
在《侠影之谜》的片头,一大群蝙蝠黑压压地从天空中掠过,组成了一个巨大的蝙蝠图案,象征着新版蝙蝠侠的正式启程。
《侠影之谜》的主题是“Fear”——恐惧,从影片一开始,童年的布鲁斯·韦恩跌落井底,被一群蝙蝠袭击,恐惧,这一人类的本能就被激发出来了,贯穿整部影片。
第一集中的哥谭市是滋生罪犯、藏污纳垢的黑暗之城,黑帮横行霸道,警察贪污腐败,警匪勾结,民不聊生。
韦恩亲眼目睹自己的父母被匪徒残忍地杀害,从此内心烙下了无法抹去的阴影。
韦恩痛恨自己的无能为力,他要变强,于是他云游世界,四处修行,他遇见了影武者联盟,遇见了拉斯阿古。
“如果你能超越自我的极限,为了一个崇高的理想而全身心投入,他们就无法阻止你,你也将成为另一种人,一个传奇。
”这是拉斯阿古在监狱中对韦恩说的话。
如何超越自我?
那就要战胜自我。
如何战胜自我?
那就要战胜自我的本能——恐惧。
经历洗礼的韦恩回到哥谭市,回到那个曾经让他恐惧的井底。
“布鲁斯,我们为什么跌倒?
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站起来。
”这是韦恩记得最清楚的父亲说过的一句话。
当他从一群尖叫着飞行盘旋蝙蝠中站立起来的时候,他战胜了自己的恐惧,一个传奇即将诞生。
《侠影之谜》对恐惧的描写还从反派稻草人做了侧面反映,稻草人使用具有迷幻作用的毒气激发出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控制或者消灭他们。
而在奈何岛,这种毒气被扩散,并且将要蔓延至整座城市,其实是人们的恐惧在蔓延。
一旦有了信仰,恐惧将不再那么可怕,就像瑞秋保护的小男孩说的,“我知道他一定会来。
”本片的终极反派是蝙蝠侠的老师拉斯阿古,蝙蝠侠的格斗技术皆由他传授,但是当初拉斯阿古并不知道韦恩具有多么坚定的信念和不可动摇的良知,这一点,从韦恩坚决拒绝斩首莫须有罪行的男子就可以得知。
击败了拉斯阿古,保护了哥谭市,布鲁斯·韦恩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意义,不再之前仅仅为了替父母报仇,而是成为这座城市的守护者。
在片尾,蝙蝠侠在屋顶和戈登警长对话,人们已经重新看到了希望,哥谭市有了复苏的迹象,但是犯罪并没有被根除,正义和邪恶仍将继续战斗。
一张扑克牌,瞬间点燃了影迷们对下一集的热切期待——小丑是谁?
他为什么要装扮成小丑?
他做了什么事情?
他和蝙蝠侠之间的对决将会如何?
随着蝙蝠侠展开斗篷,飞翔在哥谭市的夜空,《侠影之谜》成功地为三部曲开了一个大大的好头。
而诺兰导演这种片名在正片结束后才显示的新颖创意也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2008年,《黑暗骑士》上映,纵然前作获得了媒体、观众和影评人的一致肯定,但是谁也不会想到这一集将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功。
片头蓝色的火焰在燃烧升腾,逐渐形成了一只蝙蝠的形状,仿佛说明蝙蝠侠将经历严峻的考验。
《黑暗骑士》的主题是“Chaos”——混乱,这一切都是由一个人——小丑造成的。
影片一开始便是一场节奏紧凑的银行劫案,引出了小丑的闪亮登场。
希斯·莱杰饰演的小丑也许是电影史上最精彩的反派人物,他的忘我表演太让人着迷了,无法被超越的经典形象让人不得不起立致敬,希斯·莱杰的突然离世则让人无不扼腕叹息。
蝙蝠侠存在的意义是为了守护这座城市,小丑存在的意义呢?
他不在乎钱,可以一把火烧掉一座美元堆成的小山。
他只是想有一个有意思的对手,能让他发挥一下自己的智慧玩弄这个对手、击败这个对手。
于是,他开始制造一系列混乱,让人们重新陷入恐慌之中,并对蝙蝠侠开始产生怀疑。
为什么死了这么多人?
为什么发生了这么多事情?
小丑要的是蝙蝠侠,蝙蝠侠却不肯站出来?
哈维·丹特,新任检察官,和戈登警长、蝙蝠侠一起致力于铲除罪恶。
他在明处,带给了人们光明和希望,成为了哥谭市的“光明骑士”,蝙蝠侠在暗处,不愿露面却默默地守护着这里,成为了哥谭市的“黑暗骑士”。
他们联手活捉了小丑,他们以为他们赢了,可是他们错了。
被捕入狱只是小丑阴谋的一部分,整个哥谭市都是小丑的游乐场,一座小小的警察局只是一间不起眼的娱乐室罢了。
瑞秋死了,她是韦恩青梅竹马的挚爱,她是丹特的女友。
一个女人的死亡,可以同时对两个男人造成巨大伤害,而这两个男人,偏偏是对哥谭市最重要的两个人。
面对重创,两个人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
小丑早已抓住了这座城市的命脉,将所有人玩弄于股掌之间,他跟蝙蝠侠玩起了一个游戏,两条船,一条船上满载着普通市民,另一条船上则是被关押已久的穷凶极恶的犯人,午夜之前,哪一条船先炸掉对方,哪一条船上的人就能活命。
小丑以为他已洞悉人性的丑恶,人类的求生本能会使得他们自相残杀,但他忘记了人类的另一个本能——良知。
当叫嚣着要按下炸弹按钮的那个男人颤抖着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回到座位上的时候,当一脸凶神恶煞的犯人抢过警察手中的遥控器扔进海里的时候,哥谭市民的良知底线经受住了考验。
然而,蝙蝠侠并没有赢。
心爱的人死去,对两个人都造成了极大的震动,“黑暗骑士”选择了继续战斗,“光明骑士”却崩溃堕落成了被仇恨蒙蔽双眼的“双面人”。
哈维·丹特认为瑞秋的死是警察们的错,开始了他心中的“复仇”。
蝙蝠侠杀死了丹特。
丹特是这座城市的英雄,如果大家知道了他的真面目,人们刚刚建立起来的信念又会轰然崩塌,“黑暗骑士”选择承担起丹特犯下的罪责,只为了不让人们再次绝望。
蝙蝠侠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他将成为这座城市唾弃的恶魔,警察会追捕他,人们会诅咒他。
但是,他能承受。
“哥谭市需要我是谁,我就是谁。
”这句话久久在我耳边回荡,一个真正的英雄,哥谭市应得的英雄,而不是现在需要的英雄。
在警犬的吼叫声中,蝙蝠侠骑着摩托消失在夜色之中,为影迷们留下了一个有史以来最震撼的超级英雄电影结尾,足以载入电影史册。
诺兰导演凭借此片将超级英雄电影带到了一个全新的难以企及的高度,超级英雄电影不再只是单纯的爆米花商业片,它同样具有了深刻的内涵和启示意义。
作为第一部片名没有蝙蝠侠的蝙蝠侠电影,《黑暗骑士》是绝对完美的。
在亿万影迷的翘首企盼中,我们终于在2012年迎来了蝙蝠侠三部曲的终章——《黑暗骑士崛起》。
《黑暗骑士崛起》的主题是“Pain”——痛苦。
片头是暗黑的冰层慢慢开裂,隐约形成了蝙蝠的模样,色调几乎完全黑暗,预示着蝙蝠侠将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是的,蝙蝠侠的最强对手——贝恩一开场便用一次惊心动魄的劫机让观众们目瞪口呆。
蝙蝠侠已经销声匿迹了八年之久,布鲁斯·韦恩也不再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昔日的超级英雄甚至已经拄起了拐杖。
韦恩正承受着许多痛苦,身体逐渐老去的痛苦,至爱瑞秋死去的痛苦,作为蝙蝠侠被人们误解咒骂的痛苦。
性感妖娆的猫女神偷赛琳娜·凯尔、一心想要启动韦恩集团新能源计划的董事米兰达·泰特,两个女人在这时候进入了布鲁斯·韦恩的生活。
猫女偷走了韦恩的指纹,戈登警长身负重伤,为了阻止贝恩的惊天阴谋,蝙蝠侠决定复出!
当黑暗骑士终于再次出现在哥谭市的夜幕中时,只有看过前两部的忠实影迷们才能体会到他的归来有多么的艰难和重要。
但是当蝙蝠侠发现因为他的出现,全城的警察都扔下劫匪不顾统统将矛头对准了他的时候,他的内心有多么的痛苦和无奈。
他是全城公敌,他是杀死城市英雄哈维·丹特的刽子手,人们不了解真相,蝙蝠侠也自愿承担着这不属于他的罪责。
然而韦恩的商业竞争对手联合贝恩设计陷害,致使韦恩倾家荡产,从千万富翁变成了穷光蛋。
米兰达在韦恩最脆弱的时候给了他温柔的呵护,韦恩也许是时候从失去瑞秋的阴影中挣脱出来,面对新的爱人了。
但是他还有心愿未了,他必须去打败贝恩,守护他的城市,即使这座城市带给他无论如何也抹不去的痛苦。
显然蝙蝠侠低估了贝恩的实力,他落入了贝恩设计的圈套,被贝恩打残,脊椎断裂。
韦恩被送到了远方的一座古老监狱,接受贝恩最严酷的惩罚。
何为最严酷惩罚?
让韦恩眼睁睁地看着自己守护的城市被摧毁。
没有了蝙蝠侠的城市变成了贝恩和雇佣军肆虐的混乱之地,贝恩清楚贫富差距带来的阶级矛盾有多么的可怕,煽动穷人们和罪犯们起义造反,洗劫富人,推翻政府。
在核武器的威慑和所谓自由的迷惑下,哥谭市变得一发不可收拾,几千名警察们被困在地下,通往外界的大桥也被尽数炸断。
只有戈登警长和年轻警探约翰·布莱克等少数警察还在勉强想方设法拯救哥谭市。
而布鲁斯·韦恩此时此刻正经历人生中最大的痛苦,无论是肉体,还是灵魂。
希望有时候比绝望更可怕,韦恩一次次想要爬出监狱,却一次次失败坠下。
“布鲁斯,我们为什么跌倒?
这样我们才能学会站起来。
”父亲的话再次响起。
陷入绝境的韦恩抛弃杂念,以恐惧为力量,从黑暗之中崛起,终于爬出了监狱。
重返哥谭市的蝙蝠侠得到了猫女的帮助,哥谭市决战在即。
被救出的警察和贝恩的雇佣军在积雪的街上静静对峙,当蝙蝠战机突然出现击毁对方的战车时,所有警察爆发出激动的怒吼声,冲向对面荷枪实弹的雇佣军开始一场万人巷战。
那一刻,是蝙蝠侠终于被这座城市所承认的时刻,是知道真相之后的人们下定决心和这座城市真正的英雄并肩作战的时刻。
当熊熊的蝙蝠火焰在夜空中燃起的时候,哥谭市民终于明白了自己应该信仰什么。
贝恩被击败,温柔的米兰达终于原形毕露,她是拉斯阿古的女儿塔莉亚,前来完成拉斯阿古的遗愿。
核弹即将爆炸,时间所剩无几,蝙蝠侠执意驾驶战机将核弹带离哥谭市,猫女深情一吻不知击中了多少观众柔软的心。
猫女曾经说,“你不欠这些人什么,你已经给予了他们一切。
”蝙蝠侠的回答是:“并非一切,还有未竟之事。
”那时他就已经下定决心,将会不顾一切保护这座城市。
核弹爆炸,蘑菇云升起,戈登警长宣读着催人泪下的布鲁斯·韦恩遗言,哥谭市为蝙蝠侠铸造了一尊铜像作为永久的纪念。
约翰·布莱克,信步踏入了蝙蝠洞,“我喜欢你的本名,罗宾。
”诺兰再次给了蝙蝠侠粉丝们一个惊喜,罗宾本是原著漫画中蝙蝠侠最忠实得力的助手,在影片结尾将接过蝙蝠侠的衣钵,成为哥谭市新的守护者。
很多人都在争论《黑暗骑士崛起》的结局是否完美,不同于诺兰以往给人遐想空间的开放式风格,这次阿尔弗雷德在佛罗伦萨微笑着亲眼见证了活下来的布鲁斯·韦恩和赛琳娜·凯尔的幸福生活。
很多人说,如果蝙蝠侠真的壮烈牺牲了,或者最后只给一个阿尔弗雷德点头微笑的镜头,影片会变得更好。
其实或许诺兰导演只是希望给大家一个明白的好的结局,能让大家彻底安心,以此作为三部曲的收场,倒也不失为圆满。
最后想说一下汉斯·季默为蝙蝠侠系列创作的配乐,气势恢宏,让人感同身受。
在《侠影之谜》中配乐就令人称赞,到了《黑暗骑士》,配乐和剧情的结合让人震撼,而在《黑暗骑士崛起》中,配乐已经成为了神一般的存在,为影片整体增色太多。
蝙蝠侠三部曲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是我们可以拥有很多很多的时间去重新细细回味,电影史上最精彩最震撼最成功的三部曲系列电影。
三部曲就要结束 大部分地区已经上映 中国香港更是比全球提前一天上映。
而苦闷的中国大陆 对于此片的上映仍是扑朔迷离 有的说已经过审 有的说题材敏感上不了。
而在没有片看的 某局保护的国产电影保护月 我也只能看看前两部了。
这是第二遍看 侠影之谜(开战时刻) 其实这两个名翻译的都不错。
影片前半段大多在描述韦恩的心理变化 诺兰依旧运用了他所擅长的碎片式的表述手法。
但这前半段的节奏绝不拖沓 仍旧伴随着剧情的发展 详细讲述的蝙蝠侠的诞生 将这一人物的内外都清清楚楚的刻画出来。
来到后半段 就是商业片所应具备的大战 在这里各种蝙蝠侠的装备一一展现 完全不走老版蝙蝠侠的套路 都是极具现代化的装备 完全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后半段的动作戏显然不算好 打斗也不算有特点 可这并不是一部动作片 再加上各种装备的运用和戏剧化效果 这后半段的大战仍是看得很爽。
此片的唯一缺陷是 爱情的那条线貌似把握得不太好 在结局处的仓促交待也很别扭。
最后 希望 The Dark Knight Rises 早日在大陆完整上映。
Bruce冥冥中注定与蝙蝠有关。
小时候玩耍时,曾不小心掉落过井底,撞见蝙蝠群,于是烙下了很深的阴影。
之后,其父母遇难也是由于Bruce为了回避蝙蝠而不幸碰上持枪抢劫。
父母过早离去,只留给了Bruce大量的财富和零星的几段似懂非懂的回忆。
从小男孩的倒下到蝙蝠侠的诞生一共花了21年的时间,前14年间小孩生活在孤独和愤怒中,只想着有朝一日能够为父母报仇。
而真正让Bruce成长的是后面的7年时间,Bruce认清了现实社会并决定做出些改变。
三位导师电影中Bruce一共有三位重要导师,并受到三次重大的教育。
第一位导师是Bruce的父亲Thomas Wayne,他永远给予Bruce鼓励和支持。
虽然有些大道理对于6岁的孩子来讲,略显空洞。
但却成为了孩子日后重塑父亲形象中最重要的一段回忆,构成了Bruce内心最结实的能量源石。
第二位导师是Falcone,作为Gotham的黑帮老大,他间接地导致了Bruce父亲的死亡,却又间接地为Bruce父亲报了仇。
他无心帮助Bruce,也不希望成为Bruce的敌人。
事实上,Falcone的敌人只有社会制度以及那些捍卫他们的理想主义战士。
他简单的几句提醒,把Bruce从自己的理想世界里惊醒,从而让Bruce走上了孤独的修行。
第三位导师是忍者大师的代言人Ducard,虽然他是电影中的大反派,但是他却大大的帮助了Bruce去克服内心的恐惧,并为蝙蝠侠的崛起提供了精神和肉体上的基础。
他告诉了Bruce去寻找内心的恐惧,并去克服它。
具体分析参见下文恐惧的产生和克服的话题。
导师中,只有一位是亲人,两位是敌人。
可见,有时给我们最大帮助的可能是那些敌人们。
导师语录Thomas Wayne: Why do we fall? So we can learn to pick us up.Falcone: People from your world have too much to lose. Now you think because your mommy and daddy got shot, you know about the ugly side of life, but you don’t. You’ve never tasted desperate...And you always fear what you don’t understand.Ducard:To conquer fear, you must become fear. You must bask in the fear of other men. And men fear most what they cannot see. 恐惧的产生与克服蝙蝠侠诞生的核心问题是克服恐惧,恐惧就像一个黑洞,你越怕,它就被想象的越恐怖,直到它变成回忆,魂牵梦绕,使你无法前行。
要克服恐惧,别无他法,你只能重新跳进那个黑洞,重新认识恐惧本质的不具恐惧性,刷新回忆。
如选择回避恐惧或者浅尝即止,则会造成永远的阴影,余生将通过服用迷幻剂来为这段回忆修饰或解释。
作为克服恐惧的反面例子,Ducard的形象像是邪教的传教士,而忍者大师就像是救世主转世,而其背后的影武者联盟则像一切宗教组织那样,宣传超越自我,给予迷失的人类引导。
并当人类文明堕落到一定地步时,该组织就会像上帝一样会出现去恢复平衡。
而影武者组织之所以是邪教组织的原因是其初衷背离了真善美。
Ducard曾经告诉Bruce,自己克服恐惧的方式是报仇,这便决定了其不择手段,以暴制暴,滥用私刑。
电影假想电影中的Gotham官员贪污腐败,与黑势力沆瀣一气,绝对正义的角色只有DA Rachel,警察Gordan,Bruce Wayne及其亲信。
假想,如果这些极少数势力也消失或者倒戈的话,这个社会会怎样?
我想到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就只剩下一个敌人,就是法律及所有其他制度,然后这个社会体系就会被推翻,按照黑社会的制度重新建立。
其实,抛开这种所谓的黑白社会的观念,社会其实就是在这种推翻-重建的重复中前进。
每一次重建过后,我们都会总结为过去的社会制度不合理,但是就是没有考虑到制度没能进行的真正原因:人性的堕落。
人们敢不敢直视它?
并通过各种方式来改变并净化它?
索性,电影中的Gotham至少还有蝙蝠侠和他的朋友们在星星燎原,而在有些地方,社会的堕落似乎是毫无阻力的。
这时,要么我们人人成为蝙蝠侠,要么顺应人性,继续堕落。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各种超英电影一略而过,昨天突然想起蝙蝠侠系列我还没看过,诺兰大名鼎鼎,就找来看了。
开头布鲁斯父母死的时候就哭崩了……看了一会儿蒙逼了,原来蝙蝠侠是没有超能力的????
我以为会有个蝙蝠咬到布鲁斯兰后他就跟蜘蛛侠一样了,事实证明我太俗套了。
但是没有超能力的蝙蝠侠,还是很帅!!!!!
但我印象最深的,是克莱恩,他的眼睛太漂亮了,连我平时不喜欢的方脸也恰到好处,发疯的时候(不带头套)迷死我了。
看完搜演员表的时候吓死,真是好多大牌明星啊!!!
我要去看小丑了!!!!
在《黑暗骑士》当中,导演克里斯托弗 诺兰完成了自己有史以来最为华丽的一次转身,他不再迷恋于自身所擅长的碎片化的叙事技巧,而摇身一变“自甘堕落”的被黑暗所侵袭,他一改传统漫画电影的科幻风格,而直接将电影中的高谭“变成了”混乱纽约,正反派角色的决斗,也俨然一副纽约黑帮火拼的场景。
经过如此改造之后的《蝙蝠侠》,丢掉了暑期好莱坞大片的爆米花味,而脱胎换骨为意味深长的黑帮史诗。
其实,诺兰的这种改造,在他的上一部蝙蝠侠电影中已经初见端倪,在《侠影之谜》中,导演就大量讨论超级英雄的诞生过程,将主角降格为普通人,这就为《黑暗骑士》的写实主义铺平了道路。
其实抛开这种成功的改造,这两集诺兰的蝙蝠侠还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政治。
在《侠影之谜》中,诺兰在政治合法性的讨论中首先将矛头指向了单一意识形态政治,通过对这种政治倾向的审判,导演揭示了乌托邦思想的冠冕堂皇,在影片中,影武者联盟流传百年,以消除罪恶为使命,每当文明满足他们所谓的腐朽标准后,就将其毁灭。
在这里,诺兰以影武者联盟来影射当代中国是显而易见的,因为在导演看来,马克思主义的中国提供了当代关于意识形态的唯一范本,这在影武者联盟的所在地—西藏和些许关于中国的言谈都可以感受的到。
当跨过这些偏见后,我们可以看到,实际上来说,意识形态的总体化在现代西方受到了怀疑和批判,人们普遍认为,这种乌托邦化的社会设计论是导致极权主义的必由之路。
总体设计“扫荡一切,不留下一块没有翻动过的石头,他渴望建立的不仅仅是比我们更好一点的社会,而是一个完全消除了所有丑恶的世界(卡尔 波普尔)。
”在单一意识形态控制下的社会中,统治阶级权力必然会被无限放大,这种放大将会导致政治力量的单一化,于是,竞争性的丧失带来了政治道德基础的虚无。
而此时,政治统治的合法性只能依靠自我指涉,而与人类真实的道德情感无关,因此,为了维持其虚假的合法性,统治阶级会制造美丽的幻景来鼓吹未来盛世,而人的所有行动都会被严格设计,以达到维持其统治的目的。
奥威尔的《1984》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副这样的可怖场景。
此时,居于其间的人产生了这样的人格断裂。
行动被严格控制,却自我意识为自由,作为明显是犯罪,却自我意识为正义,就如影武者联盟在毫无人性杀戮时,以正义自诩一样。
自此,诺兰已经完全拆除了单一意识形态政治的基础,就如伊安 夏皮罗所说,政治需要以道德为基础,因此,即使是混乱如高谭市的社会,也不能以这种丧失道德基础的政治的来重建。
如果说《侠影之谜》还只是稍作笔墨的批判了单一意识形态政治的合法性,那么《黑暗骑士》就是真正的政治为先,影片中有着大量的关于政治的讨论,这在蝙蝠侠,小丑,哈维 邓特的富有张力的角色交锋中都可以看到。
对于布鲁斯 韦恩,他的超级英雄身份的合法性开始遭受质疑。
在其飞檐走壁,打击犯罪,主持正义时,蝙蝠侠就不自觉的将自身凌驾于结构良好的社会法律之上,一切社会及个人行为均将接受蝙蝠侠的个人监督,而犯罪行为也将由蝙蝠侠来进行审判。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准则的衡量将变的个人化,这将完全依赖于蝙蝠侠的个人道德水品,因此,一旦蝙蝠侠的个人道德准则与人类天然的道德情感相悖,哈维 邓特的悲剧将会在布鲁斯 韦恩的身上重演,同时,当打击犯罪的行为不得不以犯罪行为来执行时,蝙蝠侠必然会复制《侠影之谜》中影武者联盟的危险的意识形态理念。
这些困境在蝙蝠侠与低级别的犯罪行为相碰撞时并不显现,但小丑的出现改变了一切。
小丑的身上有着天然的犯罪基因,他并不是某种利益驱使而去犯罪的,在他看来,犯罪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种彻底的恶的概念是他的人生信条,正如汉娜阿伦特所说,这种彻底的恶不再和从这种从人道上可以理解的邪恶的动机有任何关系。
而在哈维邓特身上,却体现着政治社会组织的最大矛盾。
检察官的这个角色,本身就体现着一个良善和自由的社会组织形式,他基本上可以等同于纯粹的古典自由主义所宣称的国家组织形式,在这个以个人自由为先的良善社会中,国家必须保持善观念的中立,也就是说,国家不能通过倡导一种生活来宣扬一种善的观念,也不能遏制一种生活来否认一种善的观念。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国家对于居于其中的公民行为是无法做出道德判断的,同时也无法进行引导和抑制。
因此,在影片中,哈维邓特对于小丑是无力的,他只能期望蝙蝠侠来解决这个问题,这相当于依靠各种公民间的道德力量博弈来维持社会基本道德准则但当极端的国家中立和个人自由发生时,一旦这种博弈的平衡被打破,国家立刻就会无力对公民中的无道德倾向做出回应,这必将导致一个良善社会的变质。
就如羸弱的魏玛政府生出了法西斯这个怪胎一样。
在小丑的蛊惑下,哈维邓特也变成了双面人。
- -出场时候每次耍帅是闹哪样啊!
韦少爷发家史,初始态蝙蝠侠。
各种乱编,真的是乱编。
好无聊= =
其实我不喜欢贝尔这种没胡子帅哥啦=。=
it's not who i am underneath, but what i do that defines me.
本来想4颗星,后来想想美丽的检察官,决定5颗!
诺兰将蝙蝠侠的由来演绎的完整,一个伟大的系列电影由此开始。
情节层次分明,童年阴影,战胜恐惧,武装自己,坚守道德,黑暗骑士,诺兰的剧本对白太有内涵了,一场疯狂的视觉盛宴。和【黑暗骑士】相比,这里的善与恶还没有模糊界限,后者简直就是病态的疯狂。★★★★
要让别人心生恐惧就必须先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而克服恐惧最好的办法就是成为恐惧本身。只想报私仇的小子如何克服内心恐惧成长为伸张正义的斗士。影片前半段人物塑造可圈可点,如果你不刨根问底青藏高原喇嘛庙为毛冒出忍者集团的话。后半段惩恶扬善却显流俗。加里奥德曼这次没演大坏蛋有人很失望!(喂
高中观影战果
标准超级英雄电影……单看这一部其实还挺俗套……
编剧与特效不错
补,Katie Holmes就别演戏了回家带孩子的好【。
黑暗骑士留下深刻印象,盗梦空间让我决定重新看Nolan的电影。前传1,Nolan在片头少少地用了个叙述技巧,然后平稳地讲故事,但不放弃对一个有童年阴影的主角的心理塑造,再加些007的摆酷。看这些,会知道一个导演是如何摸索成长的,他探寻电影的叙事技巧、表现形式,更追求对人物的塑造。
蝙蝠侠误入邪教,引狼入室,绝地反击,与恋人破镜重圆,batman arise(语法不重要
没什么意思
DC人气英雄的诞生。
韦恩家的少爷失踪多年,刚回来后市里就开始出现了蝙蝠侠,不仅一身价值连城的装备,还露着他的下巴和嘴唇。哥谭市民:真的打破脑袋也想不出蝙蝠侠是谁啊。还是那个意见:超英漫画本来就跟现实二字有冲突,因此搬上大银幕显得太过睿智。如果没有诺兰的把控能力加持大概根本就没法看吧。(但是稻草人好病哦,我爱了)7.4
这部真不好看啊,我宁愿去看蝙蝠侠与罗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