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少年前,我总是抬头仰望星空。
向往它的无垠和广袤。
多少年后,我忘记了曾经的悸动。
颠沛在生活的框架。
刚开始的时候只是随便点开这部电影,在角色僵硬的对话和瞪眼睛中嚼着排骨,疑惑于导演为什么要给这么平淡的对话配这么宏大的bgm。
中间开始随着高潮接触的逼近,这部电影开始真正吸引了我,一些术语的讲解让我回忆起了多年前翻看的科学杂志,接着从角色的眼睛中,我苏醒了曾经对星空的向往,对仰望的痴迷。
如同被带入了这部电影,我随着角色一起倒计时,一起深呼吸,一起绝望,一起希望。
在蓝色的光幕之下,主角的背影深深打动了我。
就像看到了自已曾经希望的自己,顿时感慨万千。
感谢这部电影让我重拾了我快消失的星空。
长年看片累积的经验,基本可以通过海报判断一部片子的成色,而这次,失手了。
对于技术群体,或者技术宅,或者更通俗地讲——“技术死宅”来说,无论国内外,影视作品中通常都冠以头脑复杂,情感单一,颜值不高,身体羸弱,这样的边缘群体来一笔概括了,而把这种形容放大一千倍,就是《Big Bang》的效果(先声明我非常喜欢Big Bang)。
但凡有技术设定的片子,技术宅门通常是配角,嘴边只有专有术语,不懂人情世故,女友是电脑,如果真走了桃花运,一定是被利用了。
所以这些片子通常有个帅气的男主拯救场面,而且四肢发达、情感丰富,决断力强,可谓技术宅的天然补集。
帅气男主的情感跌宕才是主线和看点,才是大多数人,特别是女性观众的主菜,他们杵在那里,打个喷嚏都有人买帐说好帅,而技术宅只是辅佐剧情的调味料,还不一定是多数人都喜欢的口味,可能略等同于...花椒。
所以,花椒的思想是没有人去在乎的,花椒的动机是无人问津的,花椒之间的对白是可以忽略的,几粒花椒碰在一起捏成一团就可以代替主菜了吗?
不要做梦。
对于不能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就像不小心吃到花椒又吐出来的人一样,我表示能够理解。
这部影片折射出来的对技术死宅的尊敬和了解,是纯洁至深的;表现出来的他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是浪漫主义的;他们不再是游走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两极之间的简单脸谱式人物,而是为前途焦虑、为经费发愁、为不能实现梦想而苦恼、为可能失去朋友而担忧的情感复杂的一群人。
剧情大量铺陈了几位年轻技术宅的人生困境,特别是对Mike和Roy两人关系的细节描写,可以说非常到位。
对于每天和机器打交道,精通数学语言,善于用代码交流的人来说,真的会格外担心别人不喜欢自己,特别是对即将一起从事一个项目、在一个有限空间里共度若干小时的对方来说,递出的口香糖,恐怕是突破人际障碍的唯一一根救命稻草。
而寒夜中的“最后一杯咖啡”,和口香糖一起扮演了三人之间关系的缓冲带,恐怕只有真的经历过才拍得出这样真实而自然的叙事。
Roy对他苦心创造的Goodman倾注的情感,以及被解雇甚至未能亲临现场观看发射的遗憾,Harry甚至也为此辞去工作,却为害怕为两人关系蒙上阴影而未告知,Mike对Goodman的敬意以及在公司钻研自己的项目,却面对孤注一掷的项目困境,Harry对Mike总是幻想着发现什么的揶揄... 这些这些,在很多人眼里一定是极度无聊可以忽略的剧情了吧?
抱歉,如果没有这些刻画,几位技术宅仍然是游荡在Sheldon Cooper和弗兰肯斯坦之间的脸谱般的符号,而不是生动的人物。
那些认为这些情节拖沓的观众,没有做好去了解技术宅生动立体人物的心里准备,或者说,这类观众更适合去看漫威的场面,或者马特达蒙穿宇航服死里逃生这一类。
剧本巧妙地把Roy创造的Goodman和Mike的发现联系在了一起,这一段堪称精彩的一笔。
虽然多数人会在影片前半段,Mike对实时生成画面中的红色团状物误认为是故障而会心一笑,但这幅图与卫星突然消失,双双作为伏笔并最终联系在一起解决疑问的叙事,令人叫绝!
这部影片对我而言,每一分钟都是享受。
在创作团队仅有7人,记住,是总共仅有7人的情况下,能达到这样的成片效果,令人钦佩。
虽然一定还有很多的不足,但这绝不是一部无聊得只值1、2星的片子。
那些对花椒无感的人,很遗憾,这道佳肴不是你的菜。
超低成本的制作还比较精彩,不过问题也比较多一,滥用bgm,影片一开始就三个打野爱好者去黑区找乐子,至于搞那么深沉的bgm吗?
全篇总是不合时宜的运用背景音乐。
二,作为卫星首席设计师保障理念水平偏低,说实话全片出现的器材设备没有一个是大功率的,就算不用油发电,车载电平再加一两组电池就算连着搞几晚也完全够了,没电这招太可笑三,卫星突然消失,证明不明物体位于卫星轨道与地球之间,对不起,这个距离太近了,无论是可见光波段还是红外啥的,一直楚在那那么多年被人类发现太容易了,不存在距离说的巡天没人注意那个角落,这点上看虽然影片大谈射电啥的,但编剧还是缺乏天文知识,而且按照147x这个倍率算的话,遮挡的天区非常非常大,对现代的巡天天文台来说发现不了可就是个笑话了四,其实男主之一第一次给天文台打电话说了通没用的,最重要的方位指向没说,本来就没后面呢么多破事了五,完了哈哈哈,就当是向广大深空打野爱好者致敬的片子吧
嗯,小众好片,概念很好,但是电池没电了,现成的汽车发电,完全够支持电源充电了,可能情节设定需要吧,怎么还没到140个字啊,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好,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我觉得大概率不会,甚至想上微博热搜都有点儿难度。
譬如上一年美军被迫承认的战机拍摄到的不明飞行物录像,现在还有多少人记得这件事?
热度还不如某猪的多人运动。
现实里早就有各种迹象表明外星人的确存在,而且早就来到地球,甚至就匿藏在我们身边,但大部分人都宁愿选择性失忆,欺骗自己看到的都是假的。
现在一说到外星人,都会觉得你发神经,“你阴谋论看多了吧”,在大部分人的眼中,外星人是可以跟奥特曼和哥斯拉划等号的虚构角色,有图有真相的明星绯闻才是真实发生。
其实人家早就告诉你他们已经来到了,只是你不想承认而已。
其余剩下那个卫星工程师是直男!
双线叙事,明线就是无线电探测,暗线就是对以前的辞退释怀!
不过为何要加这么多的暗线浮现成主线,甚至一度抢戏。。。
导演对剧本的把握还欠火候!
不过这两个白人加太多的那种亲密的眼神特写,让人觉得导演有其他的想法!
镜头可能是广角镜头没买够,导致全是大特写,而且全部在车上!
一度拍成希区柯克。。。
“宏观世界”是一部前戏太长而让人失去激情的失败科幻电影,SETI,地外文明,大功率射电望远镜,远方的呼唤,这些都是广大科幻迷最津津乐道的元素,要说拍得最棒的电影莫过于二十多年前的“超时空接触了”,大导演,大场面,大明星,让人即使时隔多年后重温仍然是激情满满,反观这部“宏观世界”,明明是部小成本电影却无时无刻不在浪费资源和观众的耐性,本来60分钟就能讲好的故事硬生生被导演和编剧拉长到了120分钟,其间多出来的部分完全被无聊的情节所填满,老兄即使你不鸟我我也要感动你,老兄你明明对我这么好为什么早不说,老兄我得心病很久了可就是不想对你倾诉,除去那些拖沓的鸡汤对话之外太过于煽情和泛滥的配乐让观众几乎无所适从,你丫的要我从头到尾都必须高潮吗?
是同类型电影没落了吗?
未必如此,近期上映的具有类似情节的“克莱拉”要比“宏观世界”好上百倍,推荐给喜欢科幻的朋友欣赏。
为了这部片子特意注册了豆瓣账号。
首先说,这绝对是一部低成本电影,而且绝大对数人肯定觉得无比枯燥,或许都没能看到他们把车停下来就起身走人了。
作为一个自身天文爱好者,这个故事能产生深深的共鸣,影片描述的场景,就是我们的日常。
一两个人,一片旷野,头顶浩瀚星空,这时候你就能深深的感受到人类的渺小。
在漫漫长夜中,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冻的全身僵硬。
更无聊的是,还不能使用手机,不能使用任何带光源的设备,而你所面对的,是各种光谱、曲线、直方图……这些东西外行人觉得枯燥无比,但是这群人却能二三十年始终如一,或许这二三十年一无所获,但却列在其中!
但是,其中也不乏槽点。
1. 做拍摄或观测,我们绝对不会选择月圆之夜,除非带了妹子2. 前期工作远比他演的繁重,三脚架(赤道仪)需要各种调试,尤其对极轴,影片中戳那就用是我们梦寐以求但至今无法实现的3. 讨厌一切光源,更别说镜筒里面的光了,纯粹是为了影视效果4. 镜筒子是里面最便宜的物件,影片中用的是个牛反或者施卡,大概150mm,这种型号的,我一个人拎四个能健步如飞,轻的一逼5. 影片中的赤道仪goto速度和跟踪是我们梦寐以求的,但十几万的设备远达不到,而且,通轴导星,到达这种分辨率那是牛的一逼6. 牛反镜一般是定焦的,调焦在这种东西上面基本没用
在狭窄的小车里三个男人将近两小时啰啰嗦嗦,背景乐搞得很壮烈实际上他们都在啦家常,时不时的用眼神交流直勾勾的盯着对方,尤其那个胡子男眼神盯的人有点发毛。
快结尾时突然来个生死时速,在这部科幻片里主人公们遇到的最大危机出现了,分别是笔记本电脑快没电了,汽车发动不起来了,东西装不下了,铁门拦路了,遇上红灯了,总之关键时刻各种掉链子,历尽艰辛终于在最后几秒钟通上电了,结果那个送电源的说刚才其他网点也都收到宇宙信号了,也都发现外星飞船了,而且还在回复人家外星人呢,比你们动作快多了,这不白生死时速了吗,于是四个人站在那里抬头看星星 。
其实小成本科幻片有不少经典的,这部有点故弄玄虚了吧。
对于影片故事情节不再过多赘述。
对于小成本佳作影片打分8.5分(存在溢分),毕竟前期铺垫工作实在冗余沉闷导致整片时长超过两个小时。
近期关于阿雷西博天文望远镜年久失修而报废的新闻大家有所耳闻,以下关于影片所涉及的阿雷西博信息相关及延伸内容用于科普像我一样之前普遍不了解甚至没有听说过却看完影片后有点兴趣的观众。
对于故事讲述的内容并非一时兴起的虚构,在相关资料中查阅到 阿雷西博信息 不仅存在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也是真实存在的。
回信同样是在英国发现只是并非片中讲述人类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外星生命通过麦田怪圈的形式主动展示给我们。
阿雷西博信息(Arecibo Message) ,是于1974年,为庆祝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完成改建,而创作的无线电信息,并以距离地球25,000光年的球状星团M13为目标,把信息透过该望远镜射向太空。
该信息共有1,679个二进制数字,而且1,679这个数字只能由两个质数相乘,因此只能把信息拆成73条横行及23条直行,这是假设该信息的读者会先将它排成一个长方形。
如果把它排成23条横行,它会变成白色杂讯,相反如果把它排成73条横行,便可排出图中的一幅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
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影片中所展示的阿雷西博回应(右)看到这里,很明白导演此剧就是为了致敬 在2001年8月21日,英国的麦田上所展现的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
就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电波望远镜,前方的麦田上 展示 “奇尔波顿麦田圈” 对于回信内容的解释有下: 外星人与地球人类同样都使用十进制 外星人的DNA除了含有地球人DNA中的五种化学元素:氢、碳、氮、氧、磷(硅在后来被排除 外星人的DNA基本结构和人类DNA的基本结构相同 外星人的DNA结构与地球人类DNA的双螺旋结构有明显不同为三螺旋结构 外星人DNA中核苷酸的数量为4292835309(十进制)相比人类4294441823(十进制)略少 外星人的外形与地球人有明显不同,表现为头颅大身子短小 外星人身高比较低为1000(二进制)= 8(10进制)倍本信息的波长(126mm)约为1.008米 外星人所在星球人口数量为85亿(十进制) 外星人所处恒星系的恒星大小(4个小格)小于人类太阳系的太阳(9个小格) 外星人用于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外形与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弧线M图案)有明显差别 外星人接收阿雷西博信息的装置口径为6748(10进制)倍于此信息的波长约为850米延伸: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一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就在一周后,2001年8月21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的第二圈出现
2001年8月14日出现的“奇尔波顿麦田圈”而就在2001年8月14日“奇尔波顿麦田圈” 出现的当天,著名的麦田怪圈之母——“银河麦田圈”同一天出现在英国。
银河麦田圈早在一年前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同一地点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下面这个麦田圈显示的就是它们的信号发送装置,比我们的要复杂的多。
一年后以印证 “奇尔波顿麦田圈” 阿雷西博信息回信 中的信号发送装置。
2000年8月13日出现在奇尔波顿天文台的麦田圈
根据对比图案,回信中对方电磁波信息发送装置和这个怪圈所示图案极其相似。
这个图形结构却正是科学家们正在研制的,在理论上可以通过此类装备和原理将微弱信号不断转换增强能量,以提高发射功率。
但人类目前的科技水准却是无法实现的。
阿雷西博信息被成功解读并以相似且内容正确可解读的图案回复,大量有联系的麦田圈图案出现在英国奇尔波顿天文台前的麦田,难道一切都是如此巧合?
所以,有理由相信阿雷西博信息的回信是比人类更高级的智慧生命向人类传递的一个信号。
对于阿雷西博原信息的每一个对应解释在百度可以搜索到,而有关阿雷西博信息回信的内容来源于外星人给人类回复阿雷西博信息 和 神秘的阿雷西博麦田怪圈信息的第五颗星球究竟是什么呢?
关于奇尔波顿麦田圈
可以作为科普片子,门坎较高,但结尾电力不足,强行加节奏,还加入飙车戏就有点画蛇添足了
以为是科幻片,结果来来去去就是三个人在对话,看了半小时后还是无缘无尽的跟科幻无关的对话,果断换片。
整体简单了一些,还行
证明我们在宇宙中并不唯一是一个危险又迷人的课题,本片的低成本高质量的确难得,但是两个小时的片长显然多余,导演对节奏的掌控不够稍显拖沓,要是能挨过前面剧情的铺陈,后面的故事就会变得有趣了,还有本片为了调动观众情绪过分依赖音乐,对于小高潮和高潮的配置有些本末倒置,总的来说还是个瑕不掩瑜的有趣电影
俗话说无独有偶,那么地球文明一定不是独立存在于宇宙的。
这玩意儿发到《科幻世界》应该会被退稿
超低成本讲述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甚至有种一窥宏大宇宙的感觉。配乐也渲染得很到位。
小成本电影。几个科研人员,有大发现就该早点舍弃装备,磨蹭半天。最后还搞成竞速片...不论不类,像三体那样,随意发射信号出去,不一定会是好事。也可能带来的是一大群带着敌意的舰队
科学维度上,只是一股幼稚的探索荣誉的自恋情怀。电影层面上,毫无信息量的一惊一乍故作惊奇足见其俗。
这个电影着实挺有趣的。有趣的点绝不是剧本精彩,毕竟三个演员不可能拍出大闹天宫。大配乐➕热鸡汤➕深理论。每当忍受不了想转台时,要么被深情鸡汤留下来,要么呗听不懂的理论忽悠住了,想着要不再坚持看看吧。属于不好看但能看到诚意的电影。
篇幅略长,大片配乐既视感
节奏有点太拖沓最后一个镜头我才感觉有些热血,但作为小成本独立片子已经不错了
就三个人,组成了一部人类对于星空的想象的展望,也可以说是用另一种方式让你去了解这个星空,还能这样来看,这样来发现。
该重点的没重点,不该重点的废话连篇,
小成本电影,前面基情满满,到后面渐入佳境
挺多的硬伤,不过小成本来讲还是不错啦
阿雷西博信号的回信。
小成本,大视角。三个理工男的机激情夜晚。
一万句草泥马
前面比较拖沓,一个小时候后故事才开始紧凑起来,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