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
Langue étrangère,以你的语言呼唤我(港/台),Foreign Tongue,Tandem - In welcher Sprache träumst du?(德),Foreign Language
导演:克莱尔·伯格
主演:莉莉丝·格拉斯穆格,约瑟法·海因修斯,尼娜·霍斯,齐雅拉·马斯楚安尼,贾拉尔·阿尔塔维尔,尤里·沃尔施,雅各布·迪尔,赫尔曼·拜尔,克里斯塔·罗克斯特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德国,比利时语言:法语,德语,英语年份:2024
简介:害羞文静的法国少女芳妮参加学校的交换学生计划,来到德国住在同龄笔友蕾娜家。蕾娜冷酷又充满防备,语言是她们之间的一道墙,芳妮为卸下蕾娜心防,将烦恼与秘密告诉对方,两人因此拉近了距离。时间一天天过去,爱情不用翻译,反倒在语言的落差中滋长。这次,轮到蕾娜前往法国交换,暂住芳妮家的她,逐渐发现芳妮的秘密似乎另有蹊跷,但更..详细 >
看过导演的上上部《派对女孩》,没想到距离现在已经有十年了。试着去探索一段爱恋关系的流动,即使女孩间的感情是最终的落点,要来一个“燃冬式场面”是绕不过去的话题噱头。但印象深刻的却是不采用平铺直叙的方式,而借用无比糟糕进程毫不顺利的“笔友奔现”作为开始,在此后写下她们分享彼此的历史、文化、话题、创伤…排斥斗争再到包容共存。被均匀地分成两半,德国有它的问题,法国有它的痛苦;但在任何变化面前,我都足够成为你的“语言”,给予指引和探索。
一般般
低配版的阿黛尔的生活,阿黛尔是讲阶级分歧,外语是讲政治分歧。爱撒谎的法国0,左派的德国1,德法关系,青少年的身份认同,青春迷茫,家庭关系,讲的真多,巴拉巴拉。
3.5. 议题融合得太好了,一棵不断加速的家族/历史谱系之树。一边是叙事的加速,通过梦境与爱抚缝合了法国/德国之间的缝隙(法国之旅与德国之旅的无缝衔接);一边是虚构的加速,我们用谎言创造出一位政治的姐妹,来催促这棵树的生长——如今不仅要长出家族成员之枝,还需要一整套婚外情成员的枝条、政治枝条、历史枝条……
一个在梦里对自己撒谎,一个在现实中对自己和他人撒谎,这俩还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
政治、同性愛,最後都劃歸成青春的某部分,感傷一點點但又沒有到特別驚人的情感湧動,感覺belike港譯抽水的cmbyn一樣緣起(?)類似,只是放的東西有點過雜了,看著整個故事講講講講到過載,但卻沒有什麼可以歸納總結的部分,稍微有點可惜。但可能因為趕場途中被車撞和有一些突發事情的原因(沒有見血)吧,感覺有些東西好像更加有實感了。3.5歸4,蒽順便刻板印象中les是不是只舔手不舔腳……
极具政治性的影片,德法交换生,讨论了极左的法国与极右的德国,Z世代们除了私人与家庭属性的角色,某种政治身份,阶级身份也随之显现。欧洲00后是焦虑的一代,不仅仅是来自网络社交与新时代家庭关系,而是在一揽子的社会议题(战争,移民,种族,宗教,LGBT,女权,左右)与历史遗留问题中被迫站位,结果就是割裂而排外的。。。
在欧洲,政治似乎已经融进了情感体验里,密不可分
青春、同性、爱情、时代、两代、语言、异国、主义、政治,多种元素融入到约两小时当中却不觉得繁杂,反而是浪漫又兼具理性得恰到好处。无论是内容、表演还是色调、画面,包括配乐,都是扑面而来的真诚。舒适愉悦的观影体验。
莫名其妙的剧本,一会儿撒谎一会儿相爱一会儿激进的,怎么请到Nina Hoss和Mastroianni的……
太多空泛的政治议题揉在一起,只想问中产白人teenagers的生活真的是这样吗?虽然结尾似乎在说剥去这些议题的sugar coating我们也能相爱,但前面看得我已经不耐烦了(想起阿黛尔的生活,但那部至少爱情拍得好一些。以及这部里面foot fetish是导演的个人趣味吗🤯本片最大亮点应该是妈妈的演员都很好看
云里雾里探花
同性相爱终于不是难题。想看两个妈妈谈恋爱
不聚焦,不融合。把诸多政治议题硬贴在人物身上,跟爱情故事互不相让。本来两个方向都有发挥空间,结果不知道想讲什么
很真实啊 这就是如今的欧洲年轻人呐 满口权利 避谈责任 全是理念 没有实干 抗议罢课磕药恋爱全都积极 说起学业 未必精通 让进工厂干活儿 更是不乐意 这就是欧洲 这就是欧洲的下一代 看着这一代人 二十年后欧洲完蛋是可以想见的 剧情本身也是 受够了同性题材了 其实这也不是爱情 这就是青春期的无助迷茫和缺少安全感的抱团取暖 也就是没有朋友找个伴儿 欧洲人还是过得太好了 活得太闲了 让我们看看二十年后会发生什么吧 尽管现在已经可以看见苗头了 喜欢欧洲艺术家的作者电影 这类米国民主党的欧洲版电影 恕我欣赏不来 三颗星 不能再多了
【4】好……难看。议题和呈现的东西已经极尽可能拉到最满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最终成片观感唯独觉得就是在浪费。女同,多语言以及捍卫,甚至毫不避讳的在电影里喊起来了口号,但真的或许对于本片来说最大的问题是落脚点太小气,“外语”是个特别好的连接点,连同了法国与德国,但最后反转的点居然是爱撒谎的精神疾病。我真的不理解和觉得浪费了表情,节奏更是灾难。以极端激进的方式拍右派看完隔靴搔痒的。
Summeriff# 那些哈气、呼吸,触摸以及双手交缠,引人注意的心思,真的很好。细微的情欲,身份、语言、政治的杂乱无章,填入她们的年轻,在手持镜头的特写下摆动。这样的青春电影,观感真的很好。渴望与担忧的梦——华彩的超现实段落,即使用作来分割几章情节。
结构上严整一分为二,前半截讲述德国问题(极右),后半截讲述法国问题(极左),通过青少年视角将欧洲政治和微观家庭连接起来,最后落点是个体的情感和创伤。两场家庭饭桌戏一针见血。德国小演员非常抓人。没拿编剧奖很可惜。
#2024Berlinale# get不到
模糊忧郁的色调看着蛮舒服的。没表达出什么观点,指涉很多但其实挺主线无关的样子所以并不深,只展示出了Z世代的焦虑:拥有未来、不吝于表达,但改变不了什么又被一切裹挟,嗯夹杂着嗨酒性抑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