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的这三十年来,完全打煽情牌并大获成功的电影,之前似乎就只有《妈妈再爱我一次》和《我的兄弟姐妹》。
这一次,经历了大制作《墨攻》,重回文艺片的张之亮导演的《车票》上映时,《妈妈再爱我一次》被随之重提,作为几乎唯一一枚标签贴到这部明星不亮、投资不大的电影上,我是觉得担心的。
作为香港电影新浪潮的代表导演之一,如果单纯地制造煽情,而不顾及剧情的衔接和逻辑,不顾及电影美学的节制,恐怕只会沦为一名三流导演。
要知道,前两部大热煽情片的导演——陈朱煌和俞钟,经过了暂时的辉煌过后,已经迅速被湮没于光影的一拨拨浪潮中了。
但是当我走进影院,旁观曾雨桐的寻亲之旅时,却并没有看到我所预想的煽情场面。
电影的开头,女记者曾雨桐在医院采访了一起生产事件:父母被医生告知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存活几率极低,但父母仍执意将孩子生出。
曾雨桐不解,为什么明知道一家人将要面对无尽的痛苦,还要去迎接。
孩子母亲坚定地告诉她:因为母亲对孩子本就应该不离不弃。
这个看似与电影主干情节无关的开头,实际却是女主角曾雨桐接下来寻亲过程中所具有心理的一根引线。
采访戏落幕后,电影通过雨桐和其领养者曾嬷嬷的共同回忆,揭开了雨桐的身世:在她一个多月大时,被母亲遗弃到了云南一座寺庙门外,从此就由曾嬷嬷抚养。
曾嬷嬷去世前,给了曾雨桐两张车票,车票显示了当年母亲抱着雨桐从家乡到寺庙的路线,这是一条寻亲的线索,但曾雨桐一开始并不愿意展开这趟旅程,采访中的那位妈妈给了她很深的触动,甚至加深了她对亲生父母的仇恨:为什么他们做不到对自己的不离不弃。
到此,影片的铺垫终告完成,寻亲之旅开始了,或者说,一部风光片和公路片开始了。
曾雨桐由青梅竹马的朋友志轩相陪,驱车驶在云南葱郁的乡野和蜿蜒的盘山路中。
这一路上,雨桐不断地提起了自己心头的结,对可能即将面对的生身父母产生抵触。
每一次,吴奇隆饰演的志轩都作为一个开导者的形象出现,当雨桐问见到父母后怎么办,志轩总是以一句“再说啦”回应,不给雨桐压力,以轻描淡写化解她心底里的重重锁链。
后来,我们了解到,原来志轩也是一名孤儿,是相似的身世给了他们惺惺相惜的可能。
至此,电影和煽情仍是八竿子打不着,它的外缘是仿如世外桃源的云南山地风光,内核却是两个孤儿对童年的一次次深情回望。
他们想起了一次偷玉米的经历,想起了一个稻草人,想起了大年夜被人披上的一条围巾。
没有“没妈的孩子像根草”的苦情,雨桐的童年大体上是正常的。
他们像所有的年轻人一样怀旧,他们面对的问题就只是“面对”本身而已。
父母曾经是你生命的一部分,在失去了这么久之后,你还能不能去面对他们。
这时,影片的第一个“煽情”场面出现了:雨桐执意只身抱着书包吊在绳索上通过山间的大江,就像当年母亲抱着她通过一样。
通过体会当年母亲的感受,雨桐终于开始面对了。
于是他们继续寻根,母亲也终于找到了,不过只存在于一张照片中:一个月前,她去世了。
这是多么老套的桥段,且看张之亮怎么翻新。
他没有着力表现雨桐的痛苦,而是终于将叙事主角转移到母亲身上,通过对着遗物恍然大悟的回忆表现她对雨桐的另一种“不离不弃”:她曾以义工的名义,每年去寺庙看望雨桐;她曾徒步从寺庙走回隔了好几座山的家;她曾只身去北京,远远的看着雨桐的毕业典礼;她还曾在大年夜走近雨桐,给她披上一条新围巾。
不过,这位母亲始终被方巾蒙着脸,面目模糊。
这一段让我想起了《李米的猜想》,都是在结尾时才把正面镜头给予了一位牵动剧情的重要人物。
我甚至觉得,模糊面孔的处理让《车票》的动人效果更甚于《李米的猜想》,这位母亲可以代表一批集体的母亲形象:包括因为某些苦衷而不能关爱孩子的母亲,因为方法不当而与孩子种下芥蒂的母亲,以及种种在孩子生命中缺失了母爱的母亲。
有一句话叫,天下没有狠心的母亲,只有狠心的孩子。
此时我们已不用去追索母亲当年究竟有何苦衷,母爱这时不存在于逻辑链中,而是作为一种事实,存在于张之亮节制的镜头里。
结尾蒙面母亲的这一串镜头成全了这部催泪电影,至少我在那一刻确实是泪流满面了。
那条大年夜被披在雨桐身上的围巾,在我的脑中慢慢旋转,变成了我的母亲在忽然降温的夜里起身为我加盖的一条棉被。
这两个场景,我想,并没有任何实质上的不同。
在写影评的此刻,我正逢因贵阳的降温而身体不适,孤身一人在外地谋生的我,忽然是那么想念那条棉被。
今天是元旦,休息,躺在床上,外头下着雨,看完了这部影片,看得很凌乱,但是影片的景色很美,而且没有爱情这个主题穿插于其中,显得纯净了许多,一段寻找父母的历程,通过多对父母和子女的场景来反映了两个角度对于亲情的看待,其中有许多的感动,因为现在还是为人子女!
亲情母爱是电影主要想表达的。
这样题材的片子我倒是喜闻乐见。
爱情太滥了。
类似“小鞋子”这样的片子就很棒。
大段雪域高原情景的出现无疑为片子增色不少。
但很多情节似乎太缺少真实性,比如友好异常的户籍警和蔼告知雨桐多加2个月更有可能找到父母资料;午马扮演的向导实在也太善良了;运气真的太好了找第2家时便找到了母亲,并且母亲已经于上月去世;再者藏区大都信仰佛教才是。。。。。
情节捏造性太激烈,让人看片子的时候忍不住在感怀于母爱伟大时生疑。
但总体还值得推荐。
剧情还算不错,相信小说应该会更吸引人。
非常喜欢剧中的风景,实在是太漂亮了,有机会真想去看看!
最后的场景是在天津轻轨拍的,呵呵!
很傻的一个片。
一开始是一对男女的工作镜头。
女的是一电视台记者,大众印象中的记者长裤衬衫+围巾,头发顺滑,动不动对着自己的作品蹙眉叹气做舞台腔思考状,堵着当事人问:“您此刻有什么感想吗?
”“您说点什么吧说点什么吧。
”“您的孩子是残疾为什么还要生下来呀?
”问题1:为什么孩子父母不给她批上几个耳光呢?
问题2:编剧是残疾为什么还要来聘用他呀?
男的是大众印象中的白领,有着白领的长相和白领的语言。
对着各色人种的同事在黑暗中演讲,同事们假模假式目光深邃,同时还不忘展示索尼这个赞助商的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大Logo。
感想1:为什么各色人种的国际化公司,大家讲话的表情和姿势那么象80年代的公安破案片呢?
然后两个人就踏上了寻亲路。
最后就发现了伟大的母爱。
原来女主是修道院长大的,怪不得那么超凡脱俗。
我给了1星,这1星是给美丽的自然风光的。
起初对这个片子并没抱怎样的兴趣,断断续续的看,真正开始吸引我的是从看到那些绝美风景时起。
意识到此片可能是在西藏拍摄。
看到教堂,雪山,藏族妇女及清真寺。
后晓此片亦是没有背景音乐的安静片子。
我喜爱这样的电影,平淡朴实,更接近生活的表面。
听到他们讲地方方言,又才知道这里不是西藏原来是云南。
世间有太多事情存在巧合。
我说:这是天意。
我确定这是天意。
我对D笑。
她白了我一眼。
你又着炸到啦?
我摇头。
不是。
我一个人偷偷的笑。
遇见她们其实都是安排好的。
我对一个地方的淡忘或者说是忽略是完全无意识进行的。
事情严重到完全可以让我内心惶恐。
突然间记起这件事情又突然间就把这件事情解决了。
我笑。
以前我总是觉得对面那座山好高好高,是完全不可企及的高度;可是有一天我就再也望不见它的高度了,我寻顾四周却依然不见其影,低头才发现,原来那座山已在我脚下。
好厚实厚实的感觉。
我在这里并没有要表达征服的意思,而是一种统一的关系。
想象自己在山上盘腿坐下,你从土地里感知的绝不是谁是谁的征服者。
在我学到这门语言的时候并没有想过它以后会有什么用,会对自己有没有帮助。
如今,在我已能熟练运用它的时候,才知道这是未来的一门必修课。
在我每次从电影中听到这种方言的时候都会抑制不住的笑。
笑了再笑。
新奇并愉快着。
似乎总觉得不真实。
这种景真的不真实。
我看了很多次。
破绽很明显。
最是自然的东西最是不可信。
有时候你需要先让自己绝望,再去发现真理。
这个社会交给我们的最肤浅的一种道理。
我依然要笑。
笑的很开心。
不管世间如何变化着,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杆称。
看完之后其实不必要评论太多。
只想说《车票》就是车票。
故事有两条线,一条是女主角内心铺垫与转变的线,另一条就是车票了。
车票不是一张,不是两张,是很多很多张。
或许有朋友会认为车票就是寻根的两张车票,实际上并不是,而是很多张车票,是每年都去义工的车票,是毕业那年去北京的车票,正是车票凝聚和象征了母亲的爱。
看似抛弃其实而却不离不弃。
至于抛弃原因,其实在瓦窑那里的民工和村里村长的话中已经有答案。
在过河的体验前其实更早出现了体验,那就是女主角说我想坐公交车。
这是由车票开始的最早的体验。
影片的铺垫与伏笔都可以说做的不错。
母亲的没有露脸让我想到了《海角七号》最终只留一个背影的七封信的女主角。
这种手法给人以很大的触动。
最后想说6.0的评价是过低了。
我觉得这是很值得看的电影。
一张车票引出的千里寻母记。
影片并没有如“妈妈再爱我一次”或者“我的兄弟姐妹”那种撕心裂肺的情感表达,似乎缺少了情感宣泄点,不过我喜欢这种淡淡的忧伤感。
影片开始的那个采访故事,似乎是为女主角的思想转变作铺垫,其实我的想法是和女主角最初的想法是一样的,既然已经知道孩子生下来就是受苦的,那干嘛还非要坚持生。
这是一个和安乐死一样受到争议的命题,解决人的痛苦是一种美德还是一种犯罪?
至于主线寻母,从小就没和母亲分开过,所以没有特别的感觉。
倒是影片里的云南风光深深的吸引了我,导演也似乎有意把云南风光作为一个亮点,怒江,雪山,梯田,淳朴的民风,都为影片增色不少。
不夸张的说,云南的美丽风景几乎抢了主角们的戏。
影片的结局我比较欣赏,最终母女没能见上一面,但是女儿知道了母亲一直在自己身边。
有时候,我们对活着的人一直耿耿于怀,人都不在了,你还能怎么办呢?
时间会打破一切爱恨,不知是幸运还是不幸。
然后是范伟扮演的那对父子,再次表现了所谓不离不弃的主题。
坚持需要勇气,舍弃同样需要勇气。
《车票》是一部相对细腻的感情片,然而它的细腻却掩盖不了自身的苍白,与张之亮早年作品《笼民》、《自梳》、《飞越黄昏》等电影相比,这部新片几乎算是乏善可陈,即使在“煽情”的这个层次,《车票》较之以往也没有什么突破。
本片也是张之亮在《墨攻》之后第二次进军内地,影片类型上做出了重大调整,重归了导演以往“小气而饱满”的风格,却没有重现那种昔日的惊艳,整部影片近乎于和这个市场平淡的五月一样平淡。
或许是为了弥补这种平淡,编导把故事背景设置到了风景秀美的滇藏高原,之前已经有不少导演做过了类似的尝试,譬如张艺谋的《千里走单骑》或者丁乃筝的《这儿是香格里拉》(这几部电影的外景地都在云南),外景虽好,稍有不慎就会成为“景片”。
对于《车票》来说,它有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却也有薄弱的剧本和表演,镜头频繁的对准那些江河山脉,电影至少应该算是半部“景片”。
剧情薄弱,框架老套影片改编自台湾作家李家同的同名小说,原文仅有3000余字,借由一个女性自身的回忆来交代故事,并渲染母爱的伟大。
短篇小说贵在精悍,那些写意性落化到剧本里其实很困难,在某种程度上《车票》的故事更适合拍成短片,而不是剧情长片。
小说原文虽然笔法细腻、略带煽情,故事之中却含有不少的漏洞,影片没有试图去弥补这些漏洞,而是基本上遵从了原作,仅仅增加了个别的人物和个别的小事件,没有提升到一个长于文本的高度。
对大多数观众来说,这样一个遗子寻根的故事又同样太老套,电影之中人物少、关系模糊,也从根本上降低了整体的观赏性。
前半个小时的故事发生在一家北京的医院,一对夫妇欲要生下一个病魔缠身的孩子,引发出主人公的伦理思考。
这段剧情基本上都是单调的室内戏,镜头调度也基本上是内地通俗电视剧的一贯水准,故事则近乎于写实,给人一种生涩乏味的感觉。
后半段的故事转移到雪城、玉台等地的茶马古道,场景开始了丰富多彩的变化,故事上仍然还是不变的苍白。
吴奇隆扮演的志轩和左小青扮演的雨桐历尽艰难寻找后者的亲生父母,本是一个极佳的感情戏,只是那个从“车票”延伸出来的故事并不具有说服力,影片描绘的雨桐母亲不远千里丢弃自己的女儿,却没有丢弃自己的儿子,让人不免对这位母亲的“动机”起疑。
事实上这位母亲遗弃孩子是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影片没有把这一点表现的很明白,而基本上是含糊的带过,让影片本身的煽情力量减缓了不少。
与《千里走单骑》、《这儿是香格里拉》一样,影片是从一个文明的都市走向那个淳朴的自然,力图表现出一个现实与精神世界的割裂。
《车票》在这个层次上的割裂并不突出,在剧情上的割裂却产生了无法交接的断层感,至于剧情的薄弱程度,影片大致应该介于《千里走单骑》和《香格里拉》之间,没有后者一般空洞,却比前者苍白了不少。
煽情电影的一大标准就是贴近大众、富于真实感,《车票》只在前半段做到了这一点,却是一个压抑的表现形式,后半段则是充满了虚构,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故事的可信度。
手法细腻,张力不足张之亮是香港为数不多的一个以细腻见称的导演,《笼民》点点记录了一个贫穷住宅区的人物是非,《自梳》温婉的描写了一对同性恋女子的痴爱,《抢钱夫妻》则是近乎立体版的写活了许冠文扮演的那个社会小人物。
在新作《车票》里,张之亮仍然用他拿手的方式去运镜,他注重细节描绘,习惯用小事物、小动作来传达感情,影片里的车票、蓝裹布、围巾都成为见证人物关系的重要道具,而小雨桐用铅笔线测量自己身高、午马扮演的司机听音乐装新潮这些小细节也见证了导演观察生活的一种细致。
在前一段的“社会写实片”中,尽管剧情上沉闷乏味,主创人员还是显示了自己细腻的一面,这段故事中间摄影机的位置基本上平齐于人的眼睛,处在一个肩扛的高度,没有任何的俯拍、仰拍镜头。
导演用一种“平视”的态度去看待这一个生养残疾儿童的社会问题,带一点同情,却不是一种崇敬或者怜悯。
到了影片后段故事转入虚构的体系,摄影机开始有了大量的俯拍、仰拍镜头,这不但反映出人物情感的落差,也源于摄影机取景的需要,只是本片由数字拍摄,那些遥远的雪山、云雾在视觉上明显失真,呈现出一种室内搭棚中的幕布效果,少了胶片电影的那种磅礴大气。
事实上张之亮的电影不需要一种太过大气的表现形式,《墨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会为墨者革离和太子等人之间的人物关系所感染,却不能为影片表象上的声势所触动。
小说原本中的人物关系并不复杂,只有一个女孩,一个修女、一个母亲,编导在其中插入了志轩这么一个男性的角色,却没有进一步揭示人物之间的关系,志轩和雨桐貌似是恋爱关系,影片里却没有任何的亲昵动作,可以看出它的主体是开放式的。
故事的开放性可以让观众具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却也可以造成视线上的模糊,影片里的主人公一口一句的“再说吧”都是一种满载着含混的推脱语言,因为他们、抑或是导演找不到更精确的表达方式。
导演编织故事的手段基本上是个人的自我回忆,这些回忆的的编织并不是很条理,而是有些烦乱,没有形成一张富有张力的关系网络。
表演失败,乏善可陈影片的主演阵容并不是太强大,却依旧有吴奇隆、左小青、叶童、午马、范伟、金雅琴等数位明星。
吴奇隆是当年炙手可热的“小虎队”之一,以偶像身份出道,并不是靠演技吃饭的那种演员,《车票》里的吴奇隆基本上延续了过往的“知识青年”戏路,没有什么长进,仅仅是流于表面。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偶像明星往往不能提高影片艺术质量,而仅仅是一种争夺票房的工具,选用并不太热、又略为低调的吴奇隆可以看出张之亮的本意并不在票房,也让我们看到一种低调下的真诚,不过仅是真诚的电影也不能算是一部好电影。
如果说吴奇隆只是太平面,演不出人物性格,那么左小青就是有点接近于业余的水准,一个演员的表演既要抒发自己的内心情绪,也一定要合情合景,方才能称之为“合格”。
左小青的表演基本上是愁苦哀怨全写在脸上,连台词都要咬的很硬,从而破坏了角色的整体感觉,左小青的业余不是一种没有演过戏的“业余”,而是一种受过专业训练却理解不深的“业余”,这种表现在电影里相当让人难过,尤其是她的搭档是含蓄内敛、不擅表现的吴奇隆,这种“故作表演”的表现方式就呈现出一种相当大的突兀。
范伟、金雅琴基本上是原先的戏路,无可挑剔,倒是叶童、午马两个人有些太可惜,叶童那个修女角色感觉是任何人可以演,有些屈才,而这个角色也同时太简单、太平面,午马扮演的司机展现了一定的幽默谐趣,只是戏份实在太少,角色趋近于可有可无。
影片在表演上的集体失败造成了影片整体尺度的下降,这不但归罪于演员的表现、导演的选角,更源自于剧本上的单薄。
剧本在人物设置上就显得太平面,人物大多都欠缺个性,少了内心挖掘和相互关系上的进一步描绘,因而成为各自独立又各自片面的自由体,成为一大憾事。
影片之中也出现了许多怒族、傈僳族的群众演员,他们不带修饰的那种天然又和各个主演都市化形象形成了较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对片中两位主角成长在“雪城”(云南德钦,少数民族聚集区)的故事产生怀疑。
献礼电影,略显刻意每年五月的节日很多,献礼电影也是接踵而至,之前是尹力的《铁人》,瞄准了五一劳动节的传统假期,之后又是《车票》,主打五月第二周的母亲节档期。
电影海报上以“催泪”的字眼作为宣传手段,更抛出“比《妈妈更爱我一次》更感人的母亲节献礼电影”的字样,足见宣传方试图以煽情鼓励观众为影片送票的营销手段。
不过整体来看《车票》还是表现的相当低调,这像是张之亮的一贯行事风格,而影片的煽情效果也自然远远逊于20年前《妈妈再爱我一次》这样的催泪弹,票房前景并不看好。
就影片本质上来说,张之亮还是拥有一种“坚持”的本色,然而他的才华却仿佛在漫漫流逝,而在影片进入“献礼电影”行列的时候,那种艺术理念上的坚持也不免的打上了折扣,这种折扣是港台导演进军主流、进军内地的代价,即使《车票》这样一部中成本的电影也无法例外。
影片之中插入了范伟和自己弱智儿子的一段戏,有些游离在整体剧情之外,这其中弥漫出的点点父爱,也许是在为下个月父亲节到来做的一个小小的献礼吧!
文/灰狼
“我的心平静安稳,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
”(《圣经·诗篇》)有多久,你没有如婴儿在母亲怀中般的满足了?
这几天,我常常被这种心情所填满,因我知道祂从未离开、如影随形!
偶然翻到《车票》,很难得引人深思的好片子。
个人认为比《桃姐》更有深意。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看,情节有点老套,似乎就是讲母爱的,但实际上它里面却隐藏着一个更深层的奥秘,我另有心得。
(强力推荐大家看看)故事发生在美丽的云南,影片的开始就放出背景音乐《恩友歌》,所讲述的是一个曾被遗弃的女婴长大后寻根的故事,其中引出三个思考:第一,关于母爱和堕胎的问题电影一开始就抛出这个人性的问题:“如果你知道怀中的胎儿是有问题的,你还会把他生下来吗?
”,电影中有两个观点:一就是坚持生下来,“因为要给这个生命机会,并且父母愿意与这个孩子一同承受、分享生命”;另一种则是,“母爱?
明知道孩子有问题,生下来只有痛苦、没有未来,父母也跟着受罪,为什么还要生?
”第二种观点越来越受到世人的接受。
如今这个世代,堕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似乎流去的只是不需要的垃圾,留下的却是自己不负责的方便。
你看广告都做得理直气壮“随心所欲享受性福”“女人的福音,无痛人流”“简单的象老朋友悄悄来访”“今天手术,明天上学”等等,有人将“人流广告”做成了漂亮的钥匙链、打折卡在街头免费发放,可谓是铺天盖地、正大光明。
然而上帝却在祂的律法中保护胎儿说:“有人若伤害有孕的妇人,甚至坠胎,随后却无别害,那伤害她的总要按妇人的丈夫所要的、审判官所断的受罚”。
人的生命不同于其他生物,因为人是照着上帝的形象创造的,《圣经·诗篇》说道“我的肺腑是你所造的;我在母腹中,你已覆庇我。
我要称谢你,因我受造,奇妙可畏;你的作为奇妙,这是我心深知道的。
我在暗中受造,在地的深处被联络;那时,我的形体并不向你隐藏。
我未成形的体质,你的眼早已看见了;你所定的日子,我尚未度一日,你都写在你的册上了。
”所以人的生命并不掌管在人的手中,人不可以也不应该随己意对待人的生命,那是上帝的主权,都在上帝的手中。
第二,是关于饶恕影片的女主角是一个在婴儿时被遗弃的人,所以对母爱充满仇视,她恨那遗弃她的父母,当收养她的修女给她了两张能够找到生父母的旧车票时,她不愿接受也无法饶恕。
其实人在不饶恕时最容易伤害的是自己——让自己失去平安和爱,饶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然而不饶恕只会让自己陷在更痛苦中。
所以当女主角决定放下怨恨、尝试着去了解的时候,却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爱和满足 第三,爱——如影随形、不离不弃当女主角沿着旧车票的线索,在千里之外最终找到母亲所在的地方时,母亲已经离世1个多月了。
在母亲的遗物中却发现了许多张同样的车票,并且都是在同一个日期——她的生日期间的。
原来母亲每年都会在这一天来到她的身边,她是以义工的身份来到修道院,母亲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一直在暗中关怀着她,在唯一的一张修道院集体照片上,母亲没有留下面孔,只有身影——那个远去了的陌生的身影当电影定格在女主角捧着那“陌生人”曾经在她儿时亲手给她戴上的围巾时,她的脸上不正是那种被释放的、说不出来的满足和喜乐吗?
因为她知道母亲的爱——如影随行、不离不弃。
能感觉到那种懊悔、惆怅、感动以及被爱的满足吗?
——“我的心平静安稳,好像断过奶的孩子在他母亲的怀中。
”(《圣经·诗篇》)当《恩友歌》再一次响起:“何等恩友慈仁救主,负我罪孽但我忧到祂怀中祂必保护,有祂安慰便无忧”。
我知道电影不单单要讲母爱,它更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一种比母爱更伟大的爱——上帝之爱,正如那位母亲一样,上帝并不曾离开,不管你是否看见,祂就在你身边做你随时的帮助,无论春夏秋冬年复一年祂的信实永不改变,只要你用心去寻找,你一定知道祂正在爱着你。
虽然你眼睛不能看见上帝,但凡经历过祂恩典的人都被这爱和满足所充满,正如《圣经·彼得前书》所记“你们虽然没有见过祂,却是爱祂;如今虽不得看见,却因信祂就有说不出来、满有荣光的大喜乐”。
我们都在上帝的手中,祂因爱创造了你我,也因着爱关心着你我,我们不能因为看不见祂就否认祂的存在,其实上帝的‘身影’你早已看见,只是你没有在意、也没有沿着祂留下的“车票”去寻找——“自从造天地以来,神的永能和神性是明明可知的,虽是眼不能见,但借着所造之物就可以晓得,叫人无可推诿。
”(《圣经·罗马书》)耶稣基督说“凡寻找的,就寻见;叩门的,就给你们开门”,你愿意寻找吗?
若愿意,上帝就必带你进入祂的爱中,这爱是永不止息,祂必陪伴你、与你同在,成为你的恩友——如影随形、不离不弃
浪费西部的美景
一切的亲情话题都不好写,但解铃的部分也太绵软无力了吧。四爷……那是……壁画苏 以至于叫我更难理解左小青念台词的方式方法问题了- -
温情的电影。
里面的景色真的像世外桃源。。在影片的最后,感动一下子袭来。。
其实这片子的灵魂还是在那个弃婴母亲身上,但是我觉得那个女主角着实不怎么样,整部演得很做作.
那个世外桃源般的雪城。。就为了风景看这部片子足已
喜欢这种回味型的片子
女主角别说话。
很喜欢曾雨桐的直率。很感动于嬷嬷的善良温柔。很震撼于母亲的忍耐与伟大。很安静于那世外桃源般的乡村生活。
罗诉韦德与堕胎自由藏区的基督教堂为什么不相认呢从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到芒康盐井天主教堂这部片子大概就是高海拔之恋1吧恩友歌(优酷有)
母爱很强大,风景也很强大
这个这个也太烂了吧···
本人力推!说不出滋味的母爱。。画般的云南~唯美!
一个很特别的寻根之旅,就是地方搞不懂。地名是广东的,开头看着像西藏,后来又看着像广西,一头雾水。
风景很美我想去旅游。
北上水土不服的导演之张之亮。祝吴奇隆生日快乐!
张之亮在香港是一位不错的“文艺片导演”,拍过《笼民》等佳作,但他到了大陆发展,却水土不服,影片有“文艺气质”,却难接地气。
我不喜欢吴奇隆
文艺过头就是烂片了
一次特别的寻根之路,一条很远很长很艰难的路。泪点有,但总觉得女主角的表演太学院派,男主角平淡无奇。唯一可赞的是祖国西南那天堂一般触不可及的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