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午后,看完了这个影片,又增加了我的烂片观看记录。
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对于这是烂片心有所感。
但是我挺好奇曹家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村民含糊的话语,对外来人的避讳,还是勾起了我一点好奇心的。
可惜的是最后也还是含混不清。
一,情节稀烂据村民所言,曹家被土匪灭了门。
穿插的回忆显示,曹晓玉未婚先孕,被父亲责打流产,后面被阻止参加家人的葬礼。
含恨带着情起的牡丹在定情的古树下成了妖。
一分为二,一个是带着恨和记忆的,被烈火灼烧的葛巾,一个是失去记忆的,但是仍旧爱着的玉版。
但是并没有呈现清楚,为什么村民对于曹家灭门含含糊糊,充满畏惧,已经葛巾下面的几个姑娘,为什么对村民有恨,村民到底做了什么孽。
二,人设稀烂葛巾和玉版明明是一体双生,但是很多镜头都是,玉版受伤,葛巾痛,但是葛巾受伤,玉版却不疼。
当树妖占据葛巾身体时,仍旧是葛巾的思维与情感。
男主角的设定就完全离谱,他是个渣男完全不奇怪,是个痴情种就让人感觉十分离谱。
三,剪辑稀烂前期在交代剧情时,穿插回忆有助于交代剧情,但是后面疯狂插回忆,就完全是在注水了,连道士放个大招也要加个回忆。
四,强行升华最后葛巾说,什么爱比较容易,恨很累什么的,简直是尴尬。
一个午后,看完了这个影片,又增加了我的烂片观看记录。
看到开头的时候,就对于这是烂片心有所感。
但是我挺好奇曹家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村民含糊的话语,对外来人的避讳,还是勾起了我一点好奇心的。
可惜的是最后也还是含混不清。
一,情节稀烂据村民所言,曹家被土匪灭了门。
穿插的回忆显示,曹晓玉未婚先孕,被父亲责打流产,后面被阻止参加家人的葬礼。
含恨带着情起的牡丹在定情的古树下成了妖。
一分为二,一个是带着恨和记忆的,被烈火灼烧的葛巾,一个是失去记忆的,但是仍旧爱着的玉版。
但是并没有呈现清楚,为什么村民对于曹家灭门含含糊糊,充满畏惧,已经葛巾下面的几个姑娘,为什么对村民有恨,村民到底做了什么孽。
二,人设稀烂葛巾和玉版明明是一体双生,但是很多镜头都是,玉版受伤,葛巾痛,但是葛巾受伤,玉版却不疼。
当树妖占据葛巾身体时,仍旧是葛巾的思维与情感。
男主角的设定就完全离谱,他是个渣男完全不奇怪,是个痴情种就让人感觉十分离谱。
三,剪辑稀烂前期在交代剧情时,穿插回忆有助于交代剧情,但是后面疯狂插回忆,就完全是在注水了,连道士放个大招也要加个回忆。
四,强行升华最后葛巾说,什么爱比较容易,恨很累什么的,简直是尴尬。
唉…… 不知道为啥先叹个气,不怎么看网大,这个真的是有点偏见的,觉得网剧好歹是良莠不齐,龙蛇混杂,这网大即使鹤立鸡群,矬子里拔将军,那出来的鹤和将军质感也不会太好…… 这个片子是一个公众号推荐的,那个号多以排雷烂片为主,很少夸一部网大。
本身是很喜欢聊斋志异的,想着片子整体不长,就看看吧。
看过觉得是缺点优点都很明显的电影,但作为一个鬼怪故事,是中规中矩的。
(b站有一个云与海的剪辑,用的这部剧做素材,很棒!
) 网大被人诟病大多有这么几点: 1、 蹭大热ip,但内容或者新瓶装旧酒,或者消费情怀改的稀烂。
这里用的聊斋,但葛巾这个故事本身改编的作品很少,因为原著故事情节我感觉不是特别精彩,况且这里只是借了名字,内容更像画皮加小倩。
2 、特效五毛,假动物假植物假人甚至假脸,看着都尴尬。
这片子看着成本应该不高,但是实景很漂亮,树林,瀑布,村子里的烟火气,滤镜不严重,打斗特效场面不光多,也是很良心了,不是转两个圈,摆两个手势糊弄过去的。
3、剧情不够,卖肉来凑。
大多从海报就能看出来。
这部说是花妖,但穿的都挺严实,个别剧情需要的也不色情,(感觉男主牺牲的更多啊!
)而且别的片子诱惑一般就是宽衣解带,这里头花妖讲究声表形体吹拉弹唱,没想到啊,妖精都内卷成这样了?!
说回电影内容,提到聊斋,大多能想到四个要素,书生,女鬼(妖),千金小姐,道士,这里基本上齐了。
但是故事实在有点普通了,书生遇到小姐,两情相悦,因为某些原因始乱终弃,小姐因爱生恨,身死化为厉鬼(或堕落成妖),报仇。
书生如果找道士,女妖卒,没找道士,书生卒。
奇花记有点新意的设定(其实也不算有新意,参考仙剑三红葵蓝葵)就是小玉一头撞死后,血染牡丹,分裂出一红一白两个姐妹花,姐姐妖艳狠辣嫉恶如仇,是保护者,妹妹单纯可爱不谙世事还如同当年的小姐一般。
两个演员都特别漂亮,姐姐淡妆明显更胜一筹,但她本身是承载恨意的一方,扭曲一点更合适,妹妹演醉玲珑的时候就挺灵的,这里也算本色出演了。
我觉得bug的几处: 一个是开头我以为曹家灭门是因为六年前强盗来袭,但是常在田是七年前离开去赶考,曹小姐也是不久后怀孕流产被赶出来一头撞死的,那就跟强盗没有关系,村民们的态度就很奇怪,明明曹家已经灭门,他们为何还会担心常在田知道真相?
相国手里还有什么可以要挟他们的把柄?
我只能理解为要不强盗是相国派来的(可他用得着么),要不曹小姐在他们眼里是失踪,所以他们不能确定生死,毕竟化妖大概没有尸体?
第二个就是相国让常在田入赘用来报恩这个理由,特别一言难尽。
我先说我没有针对演员的意思,但是相国千金那个妆啊,太刻薄了,不自觉的让人往她是图人常公子长的好看,但是后面她也没有多珍惜自己夫君啊,曹小姐小家碧玉都那么知书识礼,温婉可人,相国千金怎么也算京城名媛顶流了吧,那个长相性格气度,哪里有一样像是吧……不说我以为是相国夫人呢!
而且,相国也很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女儿想嫁什么皇亲贵族青年才俊不成,作为父亲不是一般都拦着嫁穷小子么?
难不成你也图人长得好?
如果是看重才华,我看也没有让人施展抱负啊,天天活在你们父女阴影之下,连跟班的都敢打他。
第三是,小姐化妖怎么也有六年,她既然有那么大的恨意,如何一直只是设计祸害经过的路人而不是直捣黄龙去找常在田讨说法,(我不知道为什么好想看姐姐扁那个相国千金啊!
)路人就应该成为炮灰?
我只能理解她是个地缚灵,离不开那山那村那棵树…… 还有就是男主是不是渣男这一点。
毕竟聊斋的世界里吧,书生也算毁誉参半了。
我于是捋了捋他都经历了什么,做了什么。
在村民和他自己最后说出的回忆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版本,我个人觉得打斗场面其实不用那么多,时长应该多放在人物塑造上,有些回忆情节居然重复剪辑,我们看不到全貌,如何断定一个人的对与错?
他确实没有做到发乎情,止乎礼,所以一定程度造成了小姐的悲剧,然后也确实不敢反抗权威忍气吞声整整六年,这个不该同情,但一方面我觉得他大概率是不知道曹小姐怀孕的(没准这才是村民们的秘密,怕常在田知道破釜沉舟),俩人明明没有正式成亲,休书这个事也是不严谨,他回到家乡明是省亲寻故人,暗中确是被妻子要求杀了曹小姐(相国千金啊,估计也不读书是吧,居然觉得生不出孩子是因为相公前女友克的缘故)。
但他也确实从到了鹿韭村就一直保护小玉,不管她是人是妖。
他的随从可以看做和他的对比,那人虽然市侩,最开始就是个眼线,但看到后面发现他居然是有情有义,并且真的忠诚的,虽普通,但是对得起自己的心。
姐妹花消失以后,男主有一个眼神,有伤有悔有绝望,我就不太好意思说他渣了,只是既然做了选择,承担还是要承担的……
确定这不是安庆绪?
他果然还是疯起来带劲 我觉得还不错的一场高光戏份是结尾姐妹的打斗,她们一个想杀了他,一个要保护他。
但我们是不是忘了她们本是一个人的两面,所以我依稀觉得是想表达一个人陷在爱情里的挣扎,恨他但是也爱他,知道他有苦衷,但也怪他不坚定,就这样拧巴着,或者最后姐姐占了上风,那么杀了他(现实里离开他),或者妹妹赢了,就如同剧里,所以姐姐妥协,她们放过他(现实里还继续将就)。
所以那个结尾虽然太过大团圆,但也算部分现实吧…… 最后还是要吐槽编剧是欺负我们看过聊斋么,我记得原著最后难道不是姐妹两个抛弃渣男飘然远去?
聊斋的意义在于,虽然是一堆鬼怪妖精,但是借古喻今,借妖讽人,是很有心思的。
有时候评分也是不能全信啊……
最近,由《聊斋志异·葛巾》改编的《奇花记》在腾讯视频播出,讲的是书生和花妖的故事。
聊斋中讲述姐妹情的故事其实有很多,有温柔娴静的封三娘与热情可爱的小狐狸,也有相爱相杀因同一个男人而为情所困的连城与宾娘,更有爱捉弄人的女鬼小谢与秋容。
《奇花记》脱胎于《葛巾》的故事,但亦有所改编,除了男女之情,也将两位花妖女主:玉版与葛巾之间的感情描绘得十分细腻。
双女主不只是形式,更有其象征与所指。
书生常在田从京城回乡之后,受到全村人的夹道欢迎,唯独没有看到昔日爱人曹玉一家。
但他却见到了一位样貌行事都和曹玉十分相似的姑娘——玉版。
玉版是她的姐姐派来刺杀书生常在田的,她的姐姐名为葛巾,身着一袭红装,与妹妹全身素白的装扮不同。
这一切,要回到当年来看。
七年前,与曹玉定下终身的常在田进京赶考,遭人陷害落榜、流落街头。
在流浪中,他不得已成为相府赘婿,并将一纸休书传至曹家。
很多年轻人可能不太理解为何阿玉要自杀,鲁迅写过《吃人的封建礼教》——要知道,在古代中国,封建礼教思想极其严重,未婚先孕的曹玉忍受不了流言蜚语,又因常在田的休书而含恨离世,才会怀着怨气啼血牡丹,并幻化出玉版、葛巾双生花妖。
红色象征着炽烈的情感,白色象征着简单质朴的纯洁。
这对姐妹的设定正如颜色的象征一般,红色的葛巾是恨,而白色的玉版则是爱,她们本就是双生牡丹花妖的一体两面。
在姐姐的保护下,玉版同样不相信男人,和姐姐一起以吸取男人精气为食。
面对常在田,她本该如此。
但在和常在田的接触中,她有一种特别的熟悉的感觉以致于第一次对姐姐的告诫产生了叛逆。
姐姐的恨难以消解,是无法逃脱的宿命。
而妹妹的爱又何尝不是一种命定的安排呢?
就像是一种难以磨灭的执念,带着恨意的姐姐以肃杀的气势奔向常在田,招招致命。
而妹妹为了救爱人只得与姐姐为敌,但仍有不舍与对姐姐的祈求。
这个男人是否值得让姐妹之间兵戈相向,或许无法被解答。
但玉版与葛巾的对决也是观影过程中让观众共情的部分。
当玉版与姐姐葛巾爱恨交织在一起,外力消除恨而不能时,爱选择了消除自己,从而获得消除恨的结果,从爱自己,转向了渡众生,从小爱,到大爱。
当然,除了姐妹两之间的“内部斗争”给人带来的共情感之外,我们依旧能看到姐妹两人亲密无间、相互扶持共度难关的场景。
当葛巾被桑道长困住时,妹妹玉版苦苦哀求而不得,葛巾亦希望妹妹能逃离法阵,愿以一己之躯来抵抗法术。
徐沐婵饰演的玉版仙气灵动,饰演的曹小姐温婉端庄,吴佩柔饰演的葛巾飒气十足,都很符合她们各自的角色性格,两个角色拿捏的都很到位,塑造出善良真诚与敢爱敢恨的姐妹形象。
牡丹向来是中国人最喜欢的花卉之一,是倾国倾城的美,玉版与葛巾也是两种不同的美的存在,演员本人的气质十分适合这两个角色,正如牡丹一般。
依旧是在家看傻B电视剧和脑C综艺剧看到脑袋发昏后决定换的口味。
很遗憾,这部剧也不怎么的……【剧透开始】全程我就没仔细看剧情,就晓得两女主都是妖,魅惑过往书生,然后男主不知怎的回来了,与两妖有渊源。
道士收妖,中途男主得知女主坠妖真相,拯救女主牺牲,女主为就回男主性命自我了结,一切恢复如常,只是昔日恋人阴阳相隔。
【剧透结束】难以相信我居然在2021年看到了这样一部古早剧情的影片。
除了拍摄的高清镜头时刻提醒我这是近期摄制的一部剧,其余的分分钟让我感觉在观看80年代港片里流行的各种道士影片,连剧情都如此类似,俗套易懂。
这种剧情贼熟的影片,要靠精美的服道化和感人的情感演绎来取胜,可惜两者都没有。
女主之一明明貌美得很,得罪了造型师一般的美貌和嘴唇直接让美貌消失不见;男主,还行吧,中规中矩一书生,但很多时候觉得是块木头,没啥感情(可能是个人观感)。
就一边刷手机一遍看片,也没搞清楚两个女主之间的关系(什么双生),也不想搞清楚了。
就酱吧,一部当背景音刷可能都有点无趣的影片。
观看日期:202105(忘了哪天)
《奇花记》的故事跟《葛巾》原著大有不同,只是沿用了原著中主要人物常在田、葛巾、玉版等人的名字,以及牡丹仙子的设定而已。
在剧情方面,影片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编,一共分为三条,分别是常在田报恩线、曹小姐遇害线、双生花妖线,条条逻辑清晰,戏剧冲突感十足。
常在田报恩线中,曹家一家人对于常在田有大恩,曹家资助他进城赶考,阿玉又是他的青梅竹马。
常在田进京赶考后遭人陷害,被榜单除名,流落街头时,是相府收留的他,还招他为相府赘婿,两边都是报恩,常在田难以抉择。
相府替他做出了抉择,威胁他亲自除掉曾经的恋人曹小姐,彻底了断姻缘,可常在田却一直心怀愧疚,愿意以死谢罪。
阿玉遇害线中,阿玉因为怀孕,父亲又亡故,无依无靠,村民们常年受曹家恩惠,不仅没有帮助阿玉,还逼死了她,瓜分了曹家的财产。
这条线放大了人性的弱点,但又没有将人性的善与恶完全割裂开来,一直试图掩埋自己恶行的村民,临死前也会幡然醒悟:“难道这是报应啊”。
双生花妖线中,表面上看起源于曹小姐自杀,但真正的起源却是人世间的情债,常在田许下却未兑现的诺言,才促生了葛巾的怨恨。
纯真的玉版得知了阿玉身死的真相后,依然选择了给常在田一条生路,阻止姐姐葛巾杀死常在田。
这样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悲情故事,采取了另一种表达方式:生,纯真欢快;殁,万物生长。
《奇花记》这三条线互相穿插,条理清晰,丝丝入扣,不仅是原著中一个负心汉赎罪以求解脱的老故事,而是关于人性的新故事。
除了故事脱胎于《聊斋志异》以外,影片的特效也值得称道,不同于以往网大中的5毛特效,该片特效达到了中上水准,特效舍得砸钱,大场景不拉胯。
茅山道士的画符做法,看上去不及经典影片《倩女幽魂》中的燕赤霞那么花哨,但是却并不毛糙,简单的特效透着细致。
双生花妖的一红一白花瓣特效也是如此,简单但并不敷衍,也不吝啬特效运用。
尤其是在葛巾和桑道人打斗的几场戏中,东方式的斗法画面,堪称近些年“网大”特效制作中的上乘水准。
大结局中,玉版和葛巾双双身死魂灭,化为双生花树,那些原本已经死去的人,常在田、乡邻们,都再度复活。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株双生花,竟成了保佑举子们金榜题名的神树,实在是令人深思。
很久未曾看中文电影,感谢Covid-19导致长达一年的困境,看了一些国产仙侠电影,此片是复工近半年看的第一部。
影片毫无疑问剧情破绽百出,不能推敲,书生入赘相府的逻辑不能自已,村民逼死曹小姐的行径并无惩罚,书生渣男行径,相爷威逼良善也无后续,整个结局真实还是幻想都难断定,是一种开放式结局吧?
初想,编剧未曾用心,但,再想,世间百态,可不多如此?
总之,这段并不精彩,而且残缺的爱情故事提醒了我,在古代,在聊斋的世界里,依然有着真诚的恨和真诚的爱。
自小闻说世间渣男多多;然亲身却曾遭遇渣女二位,套路连连,只为利益。
只叹今世真情难觅——无论是爱还是恨!
为片中那刻骨的仇恨和不可磨灭的爱情,给了三星。
转自春暖花开王大拿电影《奇花记》最后,男主角没有再回京城,而是留在故里,重新做起了花农,蓦然抬头看见曾经的真爱一袭白衣又出现眼前。
与电影开头男主骑着白马遥相呼应,制作方别有用心的留下一笔,乌托邦也好,寄情也好,都是想给一个安慰,留下美好的念想。
在此要真心安利一下女主角,98年的妹子徐沐婵,本身就是灵动美少女一枚,演起剧中角色完全契合。
奋不顾身的爱是少年人才有的勇气,要有纯真、无邪,还要有为爱付出的勇敢。
当然,一张上镜的古装脸也是必不可少。
结尾处,女主掀起盖头,刚刚毕业两年的徐沐婵借由这个角色把古装美女的人设送到了观众心里。
感谢制作方和女主角送给观众这份安慰,因为它不可能在生活中出现。
虚幻的安慰代表了现实中的不可得,对已逝真爱的追索,在抬头的一瞬间得到慰藉,遇见故人。
但实际上过去回不来,就算故人,也只是新的开始,一个颔首即代表了对过去的释怀。
试想一下,如果不是这个结尾,他承认了“我贪慕虚荣”,他说着“我百死莫赎”,男主心甘情愿的死于葛巾之手,倒下去的时候他嘴角含笑,仿佛这一世的愧疚也终于烟消云散,这对他来说不失为是一种解脱。
但他给阿玉带去的伤害却将继续留在葛巾和玉版的记忆中,无法释怀。
阿玉生前是如此爱着常在田,所以死后才会将自己的爱恨注入到并蒂牡丹里幻化重生,无法原谅更无法释怀这份沉重的爱。
的确,留下的人才是最痛苦的,只要活着此生都是在忏悔和赎罪。
但同时影片更为那些为爱迷途知返的人赋予了爱与被爱的权利,所以影片的结尾在我看来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美好表达,给迷途的人以告诫,需敬畏过往,并对未来有所期待。
原著小说中男主本身就是花农,为了留恋牡丹容姿而几乎变卖家产,电影结尾回到花圃似乎也是回归处心。
不同是蒲松龄老爷子让男主的余生都活在悔恨中,而电影特意安排了两人再相见。
物物皆有情,这是独属中国古典的美学想象。
相恋的人会再相见,是每个人都渴望的美好。
曹玉的恨化为葛巾,爱成为玉版。
有爱必有恨,爱恨交织的情感成为化不开的执念。
漫天红色花朵在意象上进行了完美演绎,解说了什么是恨。
同样,玉版的漫天白色也演绎了纯洁的爱。
双生姐妹花这个人物设定恰到好处的说明了爱恨一体,无法战胜恨,就会伤害爱本身。
让人欣喜的是,终究还是爱战胜了恨,就像道长所感慨的,战胜妖邪的不是法术,是善良。
过去的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古典是不可得的心灵港湾,快餐的现代生活是痛苦的每一天,所以要安慰。
需要那女主角在乌托邦的想象中再次重逢,开始男主身骑白马归来,结尾女主一袭白衣相见。
这白衣,就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道白月光。
人家上京赶考前跟女主许了终生,为的就是他日飞黄腾达不抛弃,给女主心安。
二人真心相爱拜过天地入了洞房,随即男主就开开心心上京去了,此时他还不知道,正是这份深情为他日后的悲剧,日日夜夜加固一道道锁链。
然后他就像西游记里让妖怪掳走的公主一样,被按头结婚了,入赘之耻,极力反抗无果,他没隐瞒已婚,看重才华的相爷让他写休书。
婚后不能回家,又不能说爱女主,思念过甚画了幅画,还被小姐罚跪 (看大婚眼神,小姐也知对方有爱人),于是他只能谎称已无感情,拿女主当妹妹。
有人说剧本根本不成立,富家女不可能看上穷人,家里也不会答应,这要问三星小姐李富真,她为何下嫁贫民保镖?
张孝纯、冯京、赌王、迟重瑞,从古至今凭借美貌/才华,通过婚姻跃阶层的事,少吗?
况且把男主捡回去,他的经历自然是要说明的,我们不知道相爷是否给他平反,可他最终还是做了官为相府效力,不是吗?
一个背景纯粹,以相府利益为使命,在朝中游说的倒插门,退下朝服,他在相府生活中没有话语权,相府日常他也不想“深入”(包括小姐身子),仆人说自己是二人之下,万人之上,化身鹰犬监视他,时刻敲打,可想而知男主绝不是村民和女主想象中过的如鱼得水……他虚与委蛇,拖了7年,然而小姐也不傻,要他回去杀女主安己心。
他好不容易回家,从未想过杀人,听到女主死讯,心痛的要昏过去。
夜晚看到女主,他眼中失而复得的惊喜。
第二天看村民躲闪态度,他在祠堂中决心复仇,道士做法他踢掉旗杆,广场混战他毫不犹豫为女主挡箭,女主轻易治好重伤的他,他察觉女主化妖,却说再也不会放手。
树林混战他第一时间去救女主,二人逃去天涯海角。
他哪里错了?
甚至他此时都不知道女主为他付出了什么,他这么做全凭着7年前积累的深厚爱意和7年间日夜思念。
男主开头说他没忘记回家的路、中间说他根本没得选、最后得知女主遭遇,他震惊心疼,说他万死莫辞。
其他聊斋里,妻子贤惠异常,为村子布施恩泽,还被怀疑是妖怪,从而惊惧妻子的书生,跟他有法子比?
没有负心却被人骂渣男,比窦娥还冤。
这就相当于你被掳到大山里,土匪为了让你安心呆着,还随时在考虑要不要杀掉你父母,你只能用计跟对方周旋,假意说你不想家,实际内心每天都在流泪。
更更惨的是,这是相府不是大山,每个人包括女主和观众都在脑补,男主应该很幸福……这,简直六月飞雪。
绝望的藏头诗,下笔之人内心是何滋味
吾尔无缘来生再续中间他被女主治好伤回去,见到仆人就直截了当的说:“我不走!
”,与仆人扭打在一起,仆人说“自己是忠诚的狗,男主连忠诚都没有”的时候, 男主脸上满是窒息愤恨,因为在他心中他连相府的人都不是,更遑论给相府当狗。
在仆人和观众眼中,上层人对下层人的接济是天大的恩情,理当知恩图报 (真是吴起看了会流泪、王献之看了当场接腿) 。
没人在乎底层的意见,男主他不愿娶啊!
他与小姐的交谈中处处透露着哀求、疏离与恨。
不对等的婚姻真是煎熬,他人就跪在那里,但确确实实是行尸走肉。
接着,仆人威胁男主说:“曹小姐在哪?
你非要老爷灭了这村?
”,男主脸上闪过奇异的光,眼眸中满是不怀好意。
犹疑、思索、痛下决心、阴险算计在一秒钟转瞬即逝,此刻固然是茅子俊的炫技时刻,但男主内心恐怕想的是带仆人去妖物老巢,自己救出女主溜之大吉,仆人就留给妖物们好了……最后他得知女主遭遇,红衣女主情绪激动要杀他,他心绪复杂却没有废话,干脆利落跪下认错,还主动说“我贪慕虚荣”(潜台词就是我该死,你不要有心理负担)。
没有任何多余的辩解,难道要一个大男人长篇大论的跟妹纸诉苦?
像话吗?
一个半小时渲染女主的痛苦就是痛苦,男主轻描淡写的一句“成为行尸走肉”的痛苦就不是痛苦了吗?
逼迫男主的是相府,逼死女主的是村民,到头来都在骂男主和玉版俩受害者……天理何在?
男演员也剧透过,男主不是渣男。
显然剧中的女主也相信了男主,并说出了“爱比恨,更快乐”,做出了剧终大和解。
男主戏份碎、人设弱,但文戏的起承转合又全在靠他来把控节奏。
他未出场时,各方人物正邪分明、故事展开是源于他;他出场后,他的一举一动又改变了其他人物对他的固有印象,戏剧矛盾点出现;他退场时,正邪不再分明,邪归正,正理解了邪的苦衷。
讲道理,我没想到这剧会有这么多人误解……台词和蒙太奇,处处透露着我要整活儿,相府回忆、村口傻子这种烟雾弹不能称之为暗示简直是疯狂明示。
一、有人说“灭门惨案”交代的不明朗,到底怎么回事?
已知:①相府小姐要男主杀了那个贱人。
②相爷要男主这趟回来杀了村姑不然屠村。
③但6年前曹家就没了so排除相府灭门,那么女主真的被灭门了吗?
已知:①曹家有两位主人(男主祭拜有两个新曹氏牌位),其余是家丁和丫鬟。
②老爷被女主气死,女主被村民逼死。
③村长说山匪烧杀抢掠,连丫鬟家丁都没放过。
④男主第二天调查看见了活体丫鬟。
⑤丫鬟手上有女主家的财物。
⑥强盗杀人事件由村民口中提及,可村民连强盗人数都圆不上。
⑦刚开始,村民惧怕男主知道真相,因为会饶不了他们。
(指逼死曹小姐)⑧广场杀人后,村民说要不然向男主坦白,好好说,兴许能饶命。
(如果是灭门程度,村民不会这么说)⑨女主回忆都终结在被村里人赶出来,她本人没有任何关于“灭门”的话语和抱怨。
结论:女主并没有被“灭门”。
女主被逼死后,下人们跟村民瓜分了财产。
二、还有人说男主就算不精神出轨那也是肉体出轨。
现实中,你被父母以性命相挟娶/嫁了个人,还得自杀证本真?
男主没有大婚当日撞柱而死就是他的原罪?
真就受害者有罪论呗。
什么时候开始,主角们必须是不能有一丁点瑕疵的?
比如男主在政务人民和女主中选择前者,就代表爱不够纯粹=不爱女主=渣男……比如女主在工作晋升和家庭中选择工作,就代表家庭缺位=不爱丈夫孩子=狠心……持完美受害者观点的人多半是言情电视剧看得多,电影少。
他们是这样想的,我被迫娶了她,但也用了她家资源,一换一,我不亏,我不能不满。
只能说,过日子要真这么简单那就好了。
所谓“完美爱情”放到现实社会,多情只会被无情鞭笞。
这小姐,在春天,种牡丹,用盆栽,1.5加,救不活还抱怨……就离谱
暴力以外,和解方为正道;很多人以为古典名著翻拍影视,只需要照搬稍微修改照着拍就行。
其实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
聊斋志异不同于童话故事,作为一部诞生于明末清初的故事合集,故事的来源和受众都是广大的普通民众。
除了一些颇有喜剧色彩的故事外,也有不少结局惨痛的篇章。
奇花记虽然对原作故事做了大幅改动,可以说,除了花妖x书生这一人物关系被保留外,其他的剧情多为原创,保留了书中怪谈风格的同时,也加入了编剧对聊斋世界的深刻认识。
片子的成功与否,与改编和创作能力的高低有直接关系。
奇花记故事本身的妙处在于套路的反差,开篇的几分钟内,光是角色的身份就有数次变化,让观众目接不暇。
加上华丽特效的运用,电影灵异世界的基调在此被确定下来。
(不信你回去重看一遍,如果不看弹幕,你很难能看出来一开始林中被施暴的玉女,和后来出现的红衣女妖是同一个人。
)大多数灵异故事,会遵循妖物作乱,找到法宝或高人助阵,作法镇压化解甚至直接诛灭妖孽。
而本作中书生经过几番曲折后认识到一切因为自己而起,村人路人因此殒命后,选择以性命、鲜血赎罪。
这一意外的举动也带来了意外的结果:一人性命换回了全村的性命,花妖为其举动所感,以自己的性命复活了死去的书生和众多村人,这里的叙事方式借鉴了好莱坞一些影片的操作手法,也看出导演可能是源于某种外部的思考和压力做出的改变。
哪怕在好莱坞,也有这样的政治正确——也就是好人、平民不能死,死的必须都是坏人。
尾声虽有些奇妙,但并没有脱离剧情核心:和解。
比起用武力、法力消灭祸患,探查真相后用自己的诚意来进行沟通,消除双方的遗憾和怨恨,才是最好的方法。
编剧显然也希望用这样一个非常规结局来呼应聊斋原作中的怪谈风格。
锤子虽然好用,却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暴力从来只能压制问题,而不能消除问题。
结尾书生和花妖的先后牺牲,虽形式激烈,确实一种实在的和解方式,用最高代价——性命来挽回之前犯下的过错。
而角色的设置也其实有暗示结局的走向。
编剧将原作文中的两个性格迥异的角色以人格分化的方式合并到一人身上。
玉版、葛巾各承担了死者的一部分欲念,只是前者保留了善良和单纯,后者继承了痛苦和仇怨。
随着剧情推进,无论是两姐妹间的矛盾,还是对外界的冲突,都随着常在田的一举一动,渐走向和解。
两体一心,本出同源,该设定就像希区柯克电影中的麦高芬,它的存在本身既是剧情,也是推进剧情发展的原动力。
书生也是如此,与恋人分离,赶考落榜,入赘名门不得志,惶惶然归原乡以及之后面对花妖时的心理活动变化。
不同阶段的人物选择和心境变化,既是被剧情带动的结果,也反过来积累产生质变,促使书生做出最后的选择。
远走他乡,寄人篱下的生活并不美好,对旧人的伤害也已经犯下,如何寻得一个回旋余地,既是赎罪也是寻求生命意义的过程。
最后下定决心以死赎罪,抛却这条性命,倒有些佛门中人参苦禅多年,突然顿悟的醍醐味。
对意义的追寻,展现人性的多样性和变化,也正是编导试图在这个改编故事中要呈现的。
简单粗暴的贴上渣男、怨女、妖魔坏人的标签,其实只把角色的丰满形象变得扁平,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也一并消除,着实浪费了作者新编故事的一番诚意。
看到结局小白花自杀跟自己姐一换一,然后复活了全员恶人的村民跟渣男男主,我真的拴Q,早知道不看了,这脑残剧情
及格线以上。
特效可以的啊
为什么要就渣男?姐姐惨
烂剧也有人看啊!烂剧也需要尊重观众吧,男主这语调还没有我背课文时候感情丰富呢!他凭啥能演戏!这没头没脑的剧情是个什么东西!烂剧观众也需要被尊重!
相比恨一个人,原来爱一个人这么快乐。下辈子,勇敢去爱吧…
男主就是个渣男即使最后自白是被迫的也洗不白,他回来的目的就是来杀女主的。睡了女主让女主未婚先孕被人指指点被家人唾弃,被村里人绑了丢到山上自生自灭,收到休书后自杀堕为一体双生的花妖。男主去赶考落榜落魄时被相府小姐看中入赘相府抛妻弃子,最后女主虽然杀了男主但是也自杀了,女主死前那段话还不如不说,强行升华。
不明白最后为何非要硬拗男人没负心,狗都不信
还行,不赖!聊斋志异改编
这眉毛就能避邪
愚昧邪恶的村民分毫无伤的世界终于达成。渣男常有理
看了个十分钟的解说,三位主演倒是颜值都挺高的,而且特效也做的不错,故事也是有始有终。在大电影里可以算及格吧。
打斗场面很带感!好喜欢看美女打架,一招一式都很有力度!动作指导老师棒棒哒
挺悬疑的,看着看着就会产生疑问,男主角为什么这么长时间没回来呢?女主角一家怎么死的呢?然后这个花妖是怎么来的呢?最后他都告诉你了。
冲这个寓意 给四星吧 情到深处爱恨没有界限
明明姐姐比妹妹漂亮那么多,结果化那么一眉毛和妆容。。。。。。得罪造型师
虎头蛇尾,剧情都没交代清楚,最后结尾就很随意
我真是跑在第一线,上线第一天就看了,就是三心二意看的,也只能这么看,否则我就得关掉了。
和众多聊斋故事差不多的套路,剧情没有太多新意
本剧还是挺不错的,特效画面什么的还比较有质感。经人提醒才看到那封休书是句藏头诗,我很喜欢姐姐葛巾的容貌,和茅子俊更配。影评里有提到剧组广西实地取景并且帮助当地铺路,很值得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