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人感叹大城市中的冷漠与现实时,难免憧憬提及过去在小时候生长地方,那街坊四邻的熟悉和欢乐。
然而,现实情况不见的那么完美,最近看过一组新闻,在农村空巢化背景下,留守孩子遭受性侵的情况时有发生,而在熟人社会下,相互包庇、纵容或是碍于情面的容忍和利益交换,更让这样的暴力潜伏着,循环发生着,不知不觉引导出更大的暴力和悲剧。
韩国电影《金福南杀人事件的始末》是一部关于城市冷漠与自私的负面情感与孤岛小社会暴力与纵容负面情感的大碰撞,黑暗弥漫,暴力四起,而其中唯一的善良也最终被压榨出恶之花的悲剧。
影片一开始,一个城市里打拼的叫郑海媛的女子处于一种典型的濒临崩溃的状态,面对眼前的暴力行为不敢举证,工作压力巨大脾气暴躁,愈发多疑到怀疑好心的同事针对她而与之大打出手,到了这个份上,不用老板请她休假,她自己都该好好歇歇了。
确实,城市工作的压力常常令人迷茫,“逃出北上广”似的远离城市压力的想法也绝非中国特色,而这个想法下真正逃离城市的又是少数,更多人希望以一个远离城市的长假,卸下压力,放松心情。
影片到这里,郑海媛似乎是个主人公,而实际上,她只是一个后面主线剧情的“目击者”和事件效果的“承受者”。
这是一种电影叙事常见的手法,即以一个看似第三方视角,但是以目击者的经历和参与反衬与记录,制造第一视角的效果,而在剧情发生的同时,目击者的感受和变化又承载了剧情承受者的角色,更有代入感的表现戏剧冲突引起的情感冲击。
而郑海媛远行到小时候生活过的岛上,与幼时玩伴相遇时,就引出了本片真正的主人公金福南,而郑海媛本身在海岛的日子,也目击了一起暴力事件的始末。
与内心焦灼痛苦,但外表光鲜的郑海媛相比,金福南皮肤黝黑,面容憔悴乡土,简直不敢想象她和郑海媛是曾经一个环境下长大的。
城市化的进程就是如此,尽管不一定必然产生强烈的二元对立,但是也势必让同样环境出身的村里人走向不同的际遇和状态。
而金福南与郑海媛最大的区别还不在于外表,更在人生际遇,已经成家的金福南,没有得到想要的幸福,更多则是家庭成员,乃至这个小岛整体的暴力侵害。
影片以一个个典型性的暴力片段表现着金福南的悲惨生活,有拳打脚踢的肉体暴力;有粗暴随意的性伤害;有随意辱骂的精神折磨;金福南的丈夫更当着她的面带女人回家,屋内张狂的浪叫,屋外是金福南麻木的吃着东西,这一幕已将金福南的人生状态写下了生动的悲剧性注脚。
这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一个遇人不淑的女人,一个看不到未来的女人。
俗话说,可怜人必有可恨之处,但是,从金福南的身上你却很难看出她个人有合理抗争的希望,小岛上就那么几个人,一个绝对稳定的熟人小社会,而其中最具掌控力的男人都已经成为了对其施暴的对象,而岛上的年长的女人们对其尽管有些同情,但是也是与施暴者的合谋者。
从现实案例,我们常常发现,受害人常常成为施暴者的同谋者,侵害下一个更加弱小的受害人,那些年长的女人或许也曾经深受男权之害,但是她们依然包庇纵容暴力行为的延续。
于是,金福南只有需求外援,但是这也毫无希望,可以离岛的渡船船主与岛上男人们的利益关系更紧密,后面的事件看岛外的法律人士也可以被岛上的男人收买。
而最让金福南绝望的莫过于女儿的绝境和昔日玩伴的冷漠。
影片诸多细节都表现了,在金福南眼中,郑海媛便是成功的化身,她白皙的皮肤,看起来良好的社会地位,来去自由的状态都令金福南羡慕。
所以,当她发现好色的丈夫已经把魔爪开始伸向女儿时,她无法忍受,孩子常常是一个母亲忍耐的底线,她奋力抗争,却在又一场暴徒与懦弱者的共谋中失败,失去女儿的彻底失败,而郑海媛再一次的懦弱表现让这个曾经在少女期间便经历过这种背叛的金福南彻底绝望。
金福南越悲惨,观众便越愤怒,当金福南一次次被暴力加害的时候,她内心的仇恨也在一点点积累,观众心中对暴力对抗暴力的合理性认知也越来越强烈,直到最终转化成“这帮不得好死的畜生”的一种“期待”,历来,此类隐忍之中暴力大爆发的成功电影无不在这一节奏上掌握好了合适的节拍,如《稻草狗》。
于是,影片在恰到好处的时候,让金福南爆发了,首先,她“疯”了,一个人闷头干活,似乎已成一具无脑的躯壳,实际上,这是她的复仇女神的蜕变。
接下来,一些列的血腥硬暴力场面接踵而至,连续的不给你一点喘息时间,镰刀、牙齿、匕首,一切都带着仇恨的火焰,向施暴者和同谋者投去。
这个时候,逻辑已经不是问题了,比如金福南为何突然如此力量生猛,而施暴者为何如此反应迟滞,已经忍无可忍的观众看着他们的惊慌失措已经大呼畅快。
但是,这一暴力的爆发,也只是暴力的轮回,留下的只是满地尸体的空虚和悲剧。
在我看来,影片高潮部分后,还安排个金福南离岛上岸继续复仇的剧情实在画蛇添足,这给本来存在漏洞的逻辑又添上一笔,或许,这是导演希望让她和目击者郑海媛来个深度接触,然后表现郑海媛所受的冲击。
实际上,不必了,岛上的郑海媛已经表现了她的懦弱,金福南也以对她一再的保护表现了这个岛上姑娘的善良与勇敢,而金福南在郑海媛眼前对施暴者举起的镰刀,已经足以冲击她的心灵。
郑海媛在影片开始对素不相识的人遭受暴力的漠视,与岛上面对爱护她的昔日玩伴的漠视遥相呼应,而正是这种漠视,让施暴者为所欲为,让受害人逐步陷入或者自我毁灭,或者同归于尽的绝境。
《金福南杀人事件的始末》采取极具冲击力的,目击者代入式手法,让我们目睹了一个女人面对暴力的爆发,她的悲剧也不是个人悲剧,而是一个自觉不自觉形成的“暴力集团”引发的社会悲剧。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郑海媛,这个身处事件之中,又游离于事件之外的人,在经历了死亡的恐惧后,终于克服了内心的恐惧,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自己的认识:打破暴力的循环,就是要从不放纵开始。
http://hi.baidu.com/doglovecat/blog/item/a869c213da17e03fdc54015c.html
全片充斥着现实懦弱无耻的讽刺,一个小岛一户人家一场灾难,女性是弱势群体,影片放大了这个群体的横切面,男性在其中就是一种侵蚀,它构成的不单是是一种身体上的侵犯,精神上的蹂躏是最可怕的,当金福南已经习惯了这种变态的生活时,惠媛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导火索一样,点燃了这场蓄势已久的大火,我们能在影片中看到很多自己的影子,俨然生活中的我们不比岛上的人有多少良知,看的深点是生活造成的,没有万中就失去了唯一的劳动力,失去了生活上的依靠,所以她们选择包庇万中,挽救她们自私的依赖,人性的丑恶步步紧逼,导演用一个个发人深省的台词来讽刺着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原本是福南辛苦努力弄来的蜂蜜却被说的那么轻松易得。
其实从每个人身上的都能看的出心酸的往事,但命运周而复始的又一次的轮到福南的身上,原本选择接受的一切的她却因为亲生女儿的安危决定杀出一条血路.......这不是惊悚片也不是恐怖片,但导演给人带来的效果却和之相差不多,其实现实就是最恐怖的写照,只有能你正视它的存在才能救赎自己的灵魂。
金福南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这部电影在人性的刻画方面非常给力,展现了人物一步步走向罪恶的深渊,将人性黑暗自私冷漠和贪婪的一面揭示的淋漓尽致。
整个故事表现的很真实,也很血腥暴力,故事又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貌似都有一颗感恩的心,可偏偏事不关己就能高高挂起。
福南可能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虽然你对我很好,但我谢谢你就够了,不愿意惹麻烦上身。
海媛最大的错误就是选择旁观者清不愿意帮助福南彻底放弃了人性,最后投身于罪恶和黑暗之中。
冷漠是对弱者最大的打击,福南那句:“你真的是太不亲切了!”不禁让人唏嘘……“最朴实的人被最信任的人唤醒心中的恶魔,才知道冷漠是这个世界上最锋利的镰刀。
”
文/南赫1.太阳:太阳是福南的的力量源泉,是她杀人的外部动力,而绝望是她杀人的源动力。
福南直视了一会儿太阳,开始了杀戮。
而影片末尾,海媛也直视了一会儿太阳,随后就去警察局指认了凶手。
当凶手威胁她时,还拿起了笔奋起反抗,而不是像以前一样忍让。
2.两个女人的合体:这个意义在片中有很多处暗示。
如,福南坐船来到首尔边上的小县城时,她穿着海媛的白裙子;在福南死的那一刻,镜头又给出了太阳,而阳光照在了海媛身上;最后,海媛与无岛的合二为一。
这些都可以视为两个女人最终合体的过程。
3.崩溃:福南的崩溃从海媛在大家面前为了自保,不肯说出真相开始。
当然,这时还没产生杀戮的想法。
4.小岛上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可以看出,岛上的人之间的伦理关系是相当乱的,甚至可以说毫无人伦可言。
老头与四个老太应该都发生过关系,福南与万宗、铁宗、船夫、警察都是表兄妹的关系,小燕的亲生父亲无从得知(福南被除老头以外的所有男人蹂躏过)。
这些都可以从对话中看出。
这个岛上的男人只把女人当做泄欲和干苦力的工具,福南成为压倒这个充满乱伦与暴力的“原始社会”的最后一根稻草。
5.妓女:当福南求海媛无望时,一个在外人看来无道德可言的妓女帮助了她,这可视为一种道德讽刺。
6.福南何时对海媛起杀心:海媛在众人面前拒绝说出真相,令福南绝望。
当海媛与船夫一起逃走时,福南觉得她已经与伤害自己的人站在同一阵营了。
福南偶然发现了海媛的船只,尾随警察来到警察局,她希望杀死海媛,这样就可以和海媛永远在一起了。
7.坟墓:片子接近尾声,老头为这个岛上死去的人都立了坟墓。
这些坟墓中,只有小燕的坟旁有祭品。
老头也在死前,为自己烧了一炷香。
坟墓的位置值得注意,该死之人都死在了欺侮福南的地方或者正在欺侮福南时。
三个老太是在唱歌时被杀的(福南在干苦力),小叔死在了欲强暴福南时,“丈夫”死在了殴打福南的家里,短发老太死在了对男人的“希望”里,船夫死在了曾经令福南无法逃生的岸边。
8.首尔:首尔无疑是福南心中的桃花源。
她始终让小燕保留着一本描绘首尔的书。
福南在杀人后前往首尔,但她到达的是首尔边上的小县城,并且死在了那里。
她已经永远无法到达首尔,到达她心中的桃花源了。
9.小时欺侮福南的四个男孩:这四个男孩应该是万宗、铁宗、船夫和警察。
福南报了小时候的仇。
10.福南来首尔的目的:杀死海媛。
如果福南时为了在她心爱的首尔生活,她上岸时的眼神不会那么无助迷茫和绝望。
10.想象另一种结局:福南穿着海媛的衣服开始了在首尔的生活,却发现自己仍然不得不为了生存而去遵从那些看似合理的规则,甚至这些规则更令她窒息和绝望。
她明白了,首尔其实就是另一个无岛。
文/鬼脚七副导演这个头衔有一种饱含希望的感觉,比如说罗西里尼的副导演费里尼,雷诺阿的副导演雅克·贝克,李翰祥的副导演胡金铨,还有小津安二郎的副导演今村昌平。
而这一次,是金基德的副导演张哲秀。
平心来论,我是不会把这部片子放入“好片”的归类里的,毕竟有太多明显的缺憾和稚嫩,不够圆熟,流于技巧,不说自成风格,连想要比肩金基德都还为时过早。
但是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这部生涩却又充满蠢蠢欲动的脉搏的作品里,更可以看到一个新生导演的成长,可以看到一个从金基德的剑走偏锋的风格里走出来的“副导演式”的导演。
也许他会成为下一个闪亮的名字也未可知,毕竟只消看看韩国电影这20年来的发展,怀抱乐观的一点的态度也是有理由的。
说起来,在类型化电影中,惊悚是长盛不衰的一个大类,在这个类型之下的亚类型中,有所谓强奸复仇类的一种。
很容易理解,这类片子的主角是走上复仇道路的(肉体/精神)受辱女性。
而自然的,这一类电影的主题很明显地指向男权,即便产生各种多样化的变体,但是总路线是不变的,那就是“沉默中爆发”,金福南就是这样一类电影。
韩国导演会选择这么一类主题的原因是不言自明的,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亚洲小国之一,在东西文化的夹缝中,韩国比日本更加感到进退维谷和左右碰壁。
他们不像中国人那么轻易地数典忘祖,也不想日本人那么泾渭分明地坚守传统,而对于男尊女卑这一价值体系的来回拉扯,正是一个极具现实意味的沉重话题。
金福南是一个农妇,老实本分任劳任怨,同时又对外面的世界充满期望,但是在无岛这个远离社会,按照自己独有的法则运行的小岛上,她绝不敢有半句怨言。
所以我们看到他被丈夫随意殴打,被小叔子蹂躏,被家族长辈训斥,没有地位,没有发言权,没有存在感。
唯一的安慰是写信给远在首尔的幼时朋友郑海媛倾吐心声。
而身处都市,整天忙碌的郑海媛连母亲的电话都不耐烦地挂掉,怎么会有心情看一封封无聊的信呢。
在这里其实作者表现的是两类不同的女人,至少是,看起来不同的女人。
一种如金福南,活在传统的男权阴影和暴力轻蔑之下,她们是弱者;另一种活在看似男女平等的现代社会里,有工作有地位,但是很明显,像郑海媛,她们仍然是弱者,不敢表达自己的声音,不敢坚持自己的看法,不敢说不敢做。
更可悲地当然是后者,当没有传统伦理,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尊贵和卑微之后,她们仍然经受着另外一种形式的低贱。
这然后又可以延伸地更远,变成另外一部《郑海媛杀人事件始末》,当然这又偏题了。
说回金福南,促使她爆发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女儿的死,二是郑海媛的冷漠。
这两件事相继发生,其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后者,作者特意设置了两人儿时友情的另一条线来补充,其中最为核心的一场是郑海媛被男生欺负,而金福南拼命保护她的内容。
这当中的用意很明显,一场不对等的友情终于在十五年后让人心灰意冷。
金福南看见郑海媛站在山头上的身影,但这个自己把她当朋友的人却在警察面前矢口否认自己目睹过现场。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沉重的打击,金福南十几年来唯一的精神依靠坍塌了。
郑海媛在怕什么,这是一个问题,是之前那件事的阴影作祟?
对,没错,但是更深层的,如前所说,她自己也同样是男权社会的牺牲品,甚至是捍卫者。
她自己的一举一动,无非是更加牢固和筑高了男权这堵暴力的墙。
其实如果不拘泥于男权这个范围,还大可以推而广之,当下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是这样穿的冠冕堂皇,皮肤细腻白皙,生活在大城市,却冷漠如冰,无情如兽?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福南比郑海媛更是一个先觉者。
她反抗了,当然这种反抗在一个远离现代社会的孤岛上显得无比的苍凉。
她逃逸了,她从对于男权的屈从和恐惧中成功地逃逸了。
(当然她却不能从社会的伦理和道德中逃逸。
)剩下郑海媛怎么办,作者让她采用一种更为“温和”的方式来脱离牢笼。
那就是指认凶手,这无疑是一种挑战,一种反抗,一种说“不”的声音,仔细回味郑海媛在警察局指着两个流氓说“就是他们干的”的时候那种眼神,就能发现,这不仅仅是“良心发现”这么一个简单层次上的问题,而是作为金福南的延伸和补充的另外一种形式的爆发和觉醒。
这部片子的视点是很女性的,当然这和金基德有关,与其说作者在表达女性的的觉醒,不如说他在“促使”她们觉醒,在这一点上,总还是有一点缺陷。
说缺陷,第一个出在时空转换上。
影片界限分明地分为三段,首尔,无岛,首尔。
交代了郑海媛的处境和铺垫了认凶事件之后,就把场景转换到了无岛,而在金福南完成自己的逃逸之后,又把场景转换回首尔,去完成郑海媛的觉醒。
这样的设计未免显得生硬和架空,人为的痕迹太重,无岛确实纯属虚构,但是几乎毫无关联地直接转换,更会让人产生对接不上的芥蒂感。
说到无岛,这里还有一条略显诡异的暗线,也就是岛上人的血缘关系,一场海难遗留下的一夫多妻制的社区滋生了这个岛自己的生存规则。
说起来,这是一个很“金基德”的设计,但是在这儿无甚用处,这种显得晦涩和潮湿的人物关系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白白地荡开一笔,反倒产生了疏离。
此外,场面的血腥也是微瑕之一,当然,金福南的爆发的影像表达一定是建立在大量血浆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导演显然多少有些沉湎了,在金福南杀死丈夫的一段中,仰拍的视点镜头尤为明显。
我以为大可不必,孔夫子说,过犹不及。
镜头累积太多,反而把理应表达的那种愤怒冲淡了,如果金福南只是一个压力之下爆发的疯女人,这个片子就大大失去本身的意义了。
另外,结尾收得不够干净,剧情处理上有有些拖沓此类问题,大抵是经验所致,谅也不会成为致命处,所以无谓强求。
这不是一部上乘之作,我还是这么认为,然而处女作就好像处女一样,功夫不好,但偏偏有可爱之处。
欣赏一部有缺陷的处女作,有时候比欣赏一部大师经典更能切身地学到一些东西。
福南杀了所有伤害她的人,最终还是不忍心杀海媛,但是海媛却毫不犹豫地用笛子杀死了福男,最后福南满身是血躺在海媛怀里吹着自己记忆中的笛子……福南一生的悲剧起源,和海媛有着斩不断的关系,我尽量说服自己别去太多把罪恶的源头归咎于还是孩子的海媛,但我实在是无法理解长大后的海媛有能力救助福南,但是依然选择了袖手旁观。
看影片的时候我觉得海媛是一个过度艺术化的角色。
我想,一个正常人在面对代替自己承受了苦难的朋友时,应该心怀感激,时时想着报答,一生相惜;我想,即便小时候海媛最终没能拯救福南,也应会在长大后常常帮照关怀;我想,即便长大后没能想起孩童时救了自己的伙伴,再见时看到身处苦海的福男也断不会袖手旁观罢……我想,海媛一定是把人性的“懦弱”“冷漠”放大在一个人身上所创造出来的角色。
后来,我发现,也许,真的有这样的人。
后来,我觉得,我们或许不该苛求另外一个个体对自己多么掏心掏肺,但只要她对自己有福南对海媛十分之一的重情和信任,便值得我们好好地放在心里珍惜。
而我们,也须得报以同样的情义,才不会失去我们生命中的“福南”啊……最后,电影略血腥,略微恐怖。
杀死金福南的是什么?
她日常生活充满了我们无法想象的痛苦,轻视、侮辱、强暴、毒打,但金福南却忍了下来,甚至我们经常看到她露出憨厚的笑容,她的单纯、隐忍其实可以让她在这种环境中生活很久,可能会像那些老女人一样,过完一生,然而悲剧还是出现了,导火索是什么?
毫无疑问是女儿的死,女儿的突然死去让她悲痛,但还没有崩溃,真正让她崩溃的是朋友的自私与冷漠,于是临界点终于突破,于是金福南杀了别人,也杀了自己。
其实,这种理由看来并不充分,也许友情的丧失只是压垮她的最后一根稻草,但是,如果这是一份超越友情的东西,如果这是一份深沉的爱情,那么这也就不足为奇了吧在影片中,金福南对海媛的感情描写其实并不含蓄,但却又完全贴合金福南的性格。
如果说初见海媛时,金福南那份手足无措的惊喜,热情与无微的照顾还可以看做老友重逢,那么山泉中洗澡的一幕就已经将爱情一角显露出来,耳厮鬓摩时的讨价还价,金福南笑得那么开心,甚至动人。
她对海媛是憧憬着的,海媛的美丽与独立的,她的衣服都会让她凝视与轻叹,她照顾着海媛,在屠杀来临之前,保护着海媛,甚至帮昏迷中的她盖好被子,最后在疯狂的丈夫面前,她说“到了这一步没什么好怕的,只是对不起亲爱的”,她的亲爱的就是海媛。
好了,最后的表白来了,爱情也不容置疑了。
影片中穿插了很多回忆,那个竖笛对金福南来说则是信物,而海媛教她吹笛子是她一生最美好的回忆。
影片中有个细节,海媛会仔细擦拭金福南用过的笛子,而金福南却直接将海媛用过的笛子放进嘴里,海媛问她不脏么,她只是羞涩的笑。
回忆中最重要的是成为这段感情的起点那个恶作剧般的轻吻,但随后金福南为了保护海媛被打晕(联系到后来关于轮奸生女的情节),表明了这份单方面付出的感情有多么深厚,却也更加预示了金福南最后的悲剧。
虽然微笑的死在爱人的怀里,这种桥段用的俗烂,但影片结尾那些从垃圾桶捡回的信却让人感慨,一封封信里,歪扭的字迹表达着最主要的意思和最真切的心——“亲爱的海媛,我想念你”。
想起大一军训结束那天晚上,瑶瑶想看恐怖片,于是她拿出电脑找到这部片子,我们陪她一起看。
福南是个朴实又善良的女人,即使在岛上从没过过好日子,也还是勤劳地度过每一天。
直到小时玩伴海媛回到了岛上,她向往自由和对压迫的抵抗情绪终于被逐渐激发。
在岛上的这些年,她变得麻木,就连丈夫招妓她也只是木然地坐在门口吃饭,直到她得知自己的女儿竟然被丈夫染指,她的底线被触碰,仇恨在心中不断积累。
女儿后来也在福南和禽兽丈夫争吵时,失足撞死在石头上。
作为一个女人,她一无所有,作为一个母亲,失去了宝贵的女儿,她陷入绝境,终于爆发。
终于在海媛也不帮她的时候,她的仇恨到了临界点,于是酿成了这一出出惨案。
震撼,血腥,恐惧,同情,可悲,可恨。
当她一次次忍受着身心的侮辱及身体的践踏,她忍了当她面对丈夫当着她面乱性她也忍了当她面对乱伦的时候,她还是忍了,只想逃离当她如此信任一个人,并无微关怀一个朋友却换来的是冷漠、虚伪无情、不信任、拒绝她求助的时候,她还依然忍了其实她只是想正常的活着、偶尔还有着想要自由这个奢侈的梦还来不及缓和面对亲人的悲痛离去,来不及理顺所有人依然对她无情的困扰,继续投入到田间苦力活。
她独自苦着,旁边的人欢歌载舞。。
终于,爆发!
烈日当空,镰刀女开战了那一刻你会觉得前面所有慢节奏的剧情居然都不烦躁了,不但她爆发了,你也爆发了!
杀人过程就一感觉-真实!
女猪脚的杀人形象一点不逊色欧美或韩国电影以往,最后也太厉害了吧,杀到警局,总之就没有一个漏掉的。
她一直就没打算杀死她的好朋友,她只是想让她吹回那首童年熟悉的旋律,也把自己带回原来熟悉的自己。
相反,她朋友却很丑恶,从小到大都在睁眼说瞎话,都在尽情发挥自己的虚伪,熟视无睹。
即便最后她最终站出来去指认了凶手,那又如何,你的良知是在面对一场血腥后换回来的,真替你觉得悲哀!
看着那些想念你的信,我想你终究会活在内疚里。
最后恭喜女猪脚获得今年的韩国电影大赏最佳女主角,实至名归!
很动人的一部片子,说实话很久没有这么地对容过了。
女二海媛,自私,懦弱,冷漠,生活在首尔这座现代的城市,感受着一切的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也以同样的态度回报着。
人与人之间,没有信任,没有爱,有的只是利用,欺骗。
在受到挫折之后,回到小时候生活的一个闭塞的,只通渡船的小岛休养。
女主金福南像一道阳光出现了,黝黑的皮肤,不修边幅,热情,憨厚,淳朴,善良。
她热情的接待了尚有防备之心的海媛,因为在她心里,一切都和小时候一样,一点儿都没有改变,年少时的情怀,两人窝心的感情依然温暖。
海媛慢慢放下了戒备,展现在她面前的却是福南的生活--她想都不曾想过的生活,她见到了岛上的这族人:姑姑:几近心里变态的,百年的熬出来的婆,决对的男权顺从主义的牺牲品,像祖辈们一样活着。
尖酸刻薄的村里女人:复印出来般的相似的生活方式造就的一群可恶又可怜的妇人。
福南丈夫:禽兽不如,殴打福南如家常变饭。
福南小叔子:一生中似乎只有做爱发泄这一件事。
小燕:福南女儿。
过份成熟的孩子。
影片前半段像是黎明之前的黑暗,压的人透不过气人。
福南的脸上永远脏的看不清五官,干不完的农活,挨不完的打,听不完的奚落,她依然笑着,因为海媛的到来她的心里暖暖的。
小叔子可以在半夜进来强奸她,以发泄的方式,之后她可以继续做自己的事情,显然已不是一次。
她的丈夫可以带妓女回来,在门里面发出淫荡的声音,她可以像只猪一样在门外抱着盆吃饭,顺便听着姑姑的教训。
她的丈夫可以在她养蜂的时候用砖头扔蜂窝,让她在田地里疯跑来躲闪蜜蜂蜇到来取乐。
她也可以让丈夫用砖头打的头破血流。
因为她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方式。
但是,她不可以让女儿走和她一样的路。
因为她知道,这世上还有一种女人的人生是可以在首尔生活的,像她的海媛一样,海媛是她全部的希望,但她的“希望”却是那样的冷漠,像小时候一样冷漠。
当她看见女儿的小兔子内裤的时候,她知道一切都完了,女儿也被她的丈夫占有了,女儿觉得只要这样才能得到爸爸的爱,她甚至希望快点儿发育,也许她萌萌的觉得爸爸喜欢大胸的女人。
小燕会变成福金而不是海媛,这是福南决定逃跑的原因。
被抓后,女儿被丈夫至死让她疯狂,但还没有失去理智。
警察到来调查,她唯一的“希望”海媛却是那么的冷漠,就像小时候一样,她崩溃了,她杀了所有的人,后半段是赤裸裸的杀戮,却没有想像中和痛快,有一种纠结的伤感,为了福南。
我想说,福南是爱海媛的。
福南给海媛写的信都被丢进垃圾筒,那里全是想念。
福南照顾海媛的生活,那全是爱。
福南和海媛洗澡的时候会忍不住抓她的胸部,那是欲望。
福南在杀戮前还守着她的海媛,并驱走了想迷奸海媛的小叔子,那是牵挂。
事实上,小时候,福南为了保护海媛,被一群坏小子轮奸了,冷漠的海媛只是自保的跑开了。
这只是个开始。
小燕的父亲是谁没有人知道,因为福南自己的话说,“这个村子的男人,哪个没沾过我?
”但她没有后悔过因为她的海媛是完美的。
影片最后,福南穿逃走的海媛的白衣裙离开坐船来到首尔。
白雪的衣服,黝黑的皮肤,也许这刻她们真的结合了。
福南的浓妆掩饰不了眼底的绝望。
她人生只有两个人,爱人海媛,女儿小燕,现在都没有了。
肮脏的血挥洒在洁白的裙子上,福南内心撕裂的声音仿佛可以听到。
一生的屈辱在绝望中爆发。
海媛最后用她们两最初的信物长笛结束了福南的生命,在最后的一刻我从福南眼中看到了平静与幸福,她残破的一生在自己的爱人手中结束了,把自己送上天堂的是两人的信物。
在这一刻我觉得,她没有想过伤害海媛,从来没有。
海媛从垃圾筒里捡出信,每封信都是同样笨拙的字迹写着:海媛,我想念你!
本片名字取的很好“金福南杀人事件的始末”,凡事有因有果,120分钟以浓缩的形式展示了一个女人悲剧的一生,到最后,生是折磨,唯死解脱。
这部影片出现阳光的次数很少,基准色调暗淡,只有福南在田里的时候才会出现,仿佛是福南勤劳善良的光芒,就像她本身给人的感觉一样。
徐英姬的表演也让人印象深刻,赤脚奔跑着,在土地上,野地里,海边,无不表现的自然,真实,仿佛真的是一个鄉野村妇。
我个人很喜欢这种有才气的讲述方法,张驰有度,前面的铺垫不会让你觉得冗长,而是恰到好处,将到情绪迸发之处一切突然爆发,鲜血不会让你觉得恶心而是长吁一口气,随着福南的命运而感情起伏。
最后的画面深刻而引人深思。
岛上的女人们数次说着没有男人不行只能靠男人,金福南默默做着所有男人女人的事,最终终结了这个闭塞荒岛上的野蛮循环,不要轻视自我,不要向野蛮跪服,用直视太阳的勇气把枷锁砸烂
真有这样的事情吗?
一部非常有力道的电影,刀刀都有力地扎在人心上!这部电影再次印证了男人没一个是好东西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哈哈。虽然非常血腥暴力,但是女主开始复仇的时候,你真的会为她叫好!前面的苦难为后面的高潮做了充分的铺垫,让你的肾上腺素直接飙升!纵观整个东亚儒家文化圈,中国女性是地位最高的,托毛主席的福啊,解放妇女,妇女能顶半边天!
人性+蛮荒人,整部剧都透漏着荒野地方人的自私自利外加习惯,人性在那个地方就是个冷漠的字眼而已。整部剧看着叫人胆寒,不过就金福南开始杀人片段我有点接受不了,尤其是杀他丈夫那块儿,韩国人脑子有病么?自己的老妈亲戚都被眼前女人杀了,他在面对这个已经杀红眼的女人时还能被勾引到发情,差评
这女的命真苦......
前半段铺垫的剧情很套路,后半段杀人也杀得很无脑,整部电影基本就是为了杀人而杀人。揭开表面,内里叙述的当然是人性的恶,封闭的无岛包围血液,丑陋的人最终都面目全非。可是整部电影实在是太生硬刻板了,很多情节都没有说服力,海媛这个角色其实也没有太大作用。
一直在想这个懦弱的苦命女人会在什么月黑风高夜举起屠刀,没想到是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一口气干完农活大汗淋漓喝几口水,并绽放一个微笑之后。金色的光线为她的侧脸打上完美的轮廓光,每根发丝都在耀眼,那一定是她一生最美的瞬间
狗急跳墙,兔急蹬鹰。人逼急了,抄起镰刀拿起锤。
太血腥
两星半
奇葩的朋友压垮了金福南最后一根稻草。
迫害女人的,也有女人。阳光之下,那种光辉,只带给了这个女人绝望之后自寻活路的启发,快感不是由于血溅当场,是无声处的压迫终将反抗。海媛骨子里和岛上那些七大姑八大姨没有区别,她不敢指认男性罪犯、被挑逗也隐忍,只敢打女同事和吼叫无助的阿婆,她们同样是男权制下的受害者,又在压迫中无声维护。
远离这个导演和金基德的一切片子
那些原本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软弱女性为什么有一天会拿起刀干净利落地杀死丈夫,这部电影给出了答案。当一个善良之人的尊严被肆意践踏,当绝望在心中蔓延,当愤怒积累到忍无可忍的时候,复仇和杀戮就开始了。女主从小岛一路杀到首尔,绝不手软,真是酷炫极了!
伪善的二女主,在可以掌控的环境下扮演“施舍”的好心人,在对自己不利的情况下撇清关系明哲保身。妈的看得好来气。但是这就是现实,太现实。
唯一仗义守信的是那个妓女,真是穷凶之后是极恶。
请导演把《狗镇》看上100遍
一直没敢看,确实太“生猛”了,这么一比较朴赞郁都算是“温和”的了。但也许就是这样的生猛让人更难忘。压抑了一个多小时,彻底爆发。世人伪装善良,责怪疯子,却没有人追溯他们为什么而疯,亲爱的海媛啊,下一次能不能不要再做冷漠的旁观者。原来同归于尽已经是最好的结局了,现实里戴着镣铐的女人,你们的结局会更好吗?
我喜欢女二这个冷漠人的设计,因为她是女主的童年、是女主的首尔、是女主一封封恳切所求的唯一的希望,没有她在女主女儿死亡现场淡漠地走开,或许女主还不会杀遍全世界,只能在绝望中逆来顺受地成为真正的疯女人。但如果结局是她杀掉在岛上的她、成为生活在首尔的她,就好了。
最暴力最直白最简单地表达残酷,像一块石头,能摸能看到它的棱角和狰狞,但是嚼不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