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存在,她叫佩特鲁尼娅
Господ постои,佩图尼亚神加持(台),上帝存在,她的名字是佩托尼亚,上帝存在,她叫佩托尼亚,上帝是存在的,她叫佩特鲁尼娅,主啊,她的名字是比
导演:缇奥娜·斯特鲁加·米泰夫斯卡
主演:拉宾娜·米特威斯卡,彼得·米尔切夫斯基,赫瓦特·杰斯哈瑞,马里奥·克涅佐维奇,佐里卡·努什瓦
类型:电影地区:北马其顿,比利时,法国,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语言:马其顿语年份:2019
简介:三十二岁的佩图尼亚身材微胖、相貌平平,空有一张历史文凭却毫无工作经验,面试再度失利还被男主管狠狠羞辱。在返家路上,佩图尼亚遇上男士限定的年度主显节“泳渡夺十字”大赛,抢到十字架的人将获得一整年的好运。神父在吟唱时失手提早开赛,上百位教徒壮丁争相跃入冰冷河水,万念具灰的她也不假思索地跳河奋游,竟破天荒抢得头筹。男性..详细 >
看完循环Ari的God is a woman
女权,男权,神权
马其顿也能拍出好电影 以前很少有机会见识 而且是女权电影 相比起来 中国电影行业真是太落后 导演有出席映后交流 导演以这部电影在世界各地的放映 得以来到世界各地 和女性面对面交流 @法国文化中心
以宗教为出发点,依旧是关于女权的探讨。当有人固步自封时,必然有人在反抗。佩特鲁尼娅如上帝一般介入其中,选择坚持,选择原谅,选择给予。
无论是叙事还是人物塑造都很粗糙。维护着女性权利的女主浑身充斥着与片中男性同出一辙的暴力与愤怒,就像片中「给女模特安个男性的头能让她变得更幸福」的比喻一样,似乎女性中的反抗者依然是男性。这样的认知可能比故事本身更能体现北马其顿人(包括导演本人)根深蒂固于宗教传统中的偏见。女主所遭受的歧视不仅仅因为她是女性,而最终走出困境又依赖于男性的帮助与爱情,这样片面且最终意图不够不明确的叙事反而削弱了片中金句的力量。目的较为清晰的镜头成了唯一的亮点。3+
有点用力过猛了
形式和神韵结合的很好。个体的离奇遭遇映射出社会融合的尴尬境地,没想到东正教现在还有如此影响力。但宗教、规则等"强力"在现代个体面前通通褪变为无力,沟通也面临着失语,而看似强硬的个体却只能在多方角力中漂浮。狼被迫披上羊皮,披上狼皮的羊又幻想着无上权力,相互钳制的二者举步维艰。这种透漏疲乏的现代景观在亘古不变的马其顿确实别有风味儿,可惜落到女性权利上变得浅了。
3.5 构思是非常巧妙,但剪辑有不小的问题,而且某些段落未免太刻意。只是某种意义来讲,在这些议题上走向希望而不是深渊,本身是一件值得赞扬的事。
很带感的一部关于女性权利的片子。
近期看过比较喜欢的一部女性电影,不仅仅讽刺了性别歧视和宗教,还探讨了复杂的母女关系,非常喜欢女记者,但是很反感那个男警察的角色设置,如果换成是她相信并和女记者结盟该多好
当女主是一个32岁单身无工作的历史学毕业背景时,我肯定是现场最扎心的观众。
3.5
#Berlinale2019 这得拿金熊啊。(2019年度十佳备选了)
补标,3rd山一。故事看似荒诞,其实挺触目惊心的。创作者用一个小小的十字架引出一个关于平权的命题,以小见大。事件讲到位了,但是感触不是很深。本以为全片会像第一个镜头那样生猛,但后面泄了气。私以为,剧本还得打磨打磨。
「那我呢,难道我就没有选择幸福的权利吗?」直白的影像,讽刺的口吻,大胆批判马其顿对于性别的不公,冲撞保守的宗教戒律,更呈现出司法和媒体的种种乱象。特立独行的佩特鲁妮亚,仿佛是上帝派来考验那些陷入疯狂的世人,缩影了整个荒谬社会,成为一则当代警世寓言。@2020.6.6
很普通大众的女权主义电影 放在马其顿国家宗教和信仰里突出女性的地位 表达女性的反抗 不够有冲击力。
#Berlinale2019# 这都已经是后罗马尼亚新浪潮时代了,怎么还会这样拍片呢?导演经常难以抵御大场面的诱惑,在必要时刻远离主角,而去塑造一个群体的象征性姿势,导致人物非常不连贯。后面在警察局里,根本就没有有效塑造紧闭感和恐怖感。只觉得是警局一日游,所以踏雪回家也毫无分量。另外,我帮片子想了个港译名,《我執到了上帝那話兒》。
(✿◡‿◡)
女性争取权利,要的从来就不是一个十字架,而是就业机会,发言权(摄像机),宗教中的性别平等,以及消除极端男权对于女性的羞辱。片中的正面的男警察让人稍感安慰。
牢笼里关着仇视的恶犬,圣殿里供着歧视的神灵。当十字架被女人抢走,是对上帝说谎还是对民众强权。女人从男人手里抢走了摄像机和十字架,一个丢了工作一个丢了荣誉。给她夹克衫的警察羡慕她的勇敢,看警局里的同事竟然不敢反抗。谁是披着羊皮的狼,套着人头的假人,谁将政教合一,惩罚生而有罪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