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法移民过来的非裔女孩莫名死去,詹妮医生感觉因自己没及时开门而使女孩没能避免死亡而感到内疚,于是自己多方调查女孩死因……中间还夹杂一个小插曲,在诊所的实习生朱利安忍受不了詹妮医生的严厉箴规而决定放弃学业回家务农。
詹妮到乡下找到朱利安,他才道出实情,——从小受父亲毒打,病人小孩的痉挛抽搐与詹妮的严厉批评使他不由自主地想起他自己的小时经历和他父亲……还好,最终朱利安回心转意重回学校……詹妮出于内心道德谴责,到处调查死去女孩的身份与死因,也因此惹怒了某些人,招致恐吓、威胁……最后,影片来了个败笔的结局:患者小孩布莱恩的父亲因内心道德谴责而向詹妮道出女孩死因,——因他见女孩是个妓女,和她商议交易,起初交易达成,但随后他又提出更多条件,女孩遂拒绝接受而逃跑,不慎跌落桥下……
1,医师珍妮在一家小诊所工作到晚上,因为赶着回家所以故意疏漏了一次敲门,第二天得知敲门的女生死于非命,从而开启了自己的调查。
故事其实很简单,但平淡的节奏下,却一直暗流涌动。
2,与其说珍妮是圣母心,其实她可能更是源于自己的负罪感。
医生往往拼尽全力救活一个千疮百孔之人尚且不易,一个个年轻活泼的生命就因为自己的一次小任性而轻易的与这个世界告别,这对年轻医生珍妮的心带来的震撼和内疚是无比强烈的。
所以她放弃了医院的办公室宁愿又回到薪资较低的诊所,作为一种赎罪。
3,为了减轻自己的负罪感而展开的姓名调查,其实是一种自私的行为。
这种执念甚至伤害了她自以为美好与正义的初衷。
什么是真正的正义感与道德感,真正的为了他人(死者),而哪些是为了自己补偿自我道德感的缺失,这好像是一个模糊地带,但其实个人觉得很好判断。
看一个人的行为就可以了,当她执着于死者名字的时候,对于死者有什么帮助吗,显然并没有。
尤其是当她在外寻找网吧的时候,一个需要急诊的病人都被她推脱,这时候她的心中只有死人的姓名,而忽略了活人的性命,或者说,这时候她为的是自己的心,也就是为的是自己。
4,而围绕珍妮的所有人好像都是如此。
他们有自己的软弱,也有自己的自私。
这种软弱和自私的外在表现就是谎言和冷漠。
每个人都说根本不认识死者,但其实或多或少都有一些联系。
这种道德困境逼着每个人都要找到一个发泄的出口。
当大家都对着照片摇头的时候,每个人心里都掉进了深坑。
所以黑社会小哥来砸车,中学生每次心里有事就胃疼,老爷爷心脏病差点过去,最后死者姐姐也来挂号了。
5,这种软弱自私的内在表现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珍妮的秘密是一次好为人师的小任性,而其他的有非法占地的,有做非法生意的,有间接致人死亡的,有为了争夺男人的,有为了掩护好基友的。。。
不一而足。
这些秘密在影片中平静的流淌出来,是如此的自然。
6,结局大概是人类还是有希望的,每个人都从这件事得到了反思与自我改变。
有一个有趣的细节是,意外事件过后珍妮每次出诊都不会拒绝别人,她收了两次饼干,一次咖啡,更不用说每次都会去开诊所的门,最后也终于知道了死者的名字而得到解脱,而间接肇事人在良心的谴责下也做了自杀的表演后投案自首,最后一幕死者姐姐的快速样本也坦率的承认,妹妹消失了,我居然还很开心。
每个人都在反思自己,并作出某种程度的改变,导演大概最后还是给大家留了很多希望的。
7,人人为自己,就是为他人。
因为珍妮多管闲事私家侦探式的搅局,导致本来稀里糊涂的一桩无头案竟然有了眉目,虽然很大程度上珍妮是为了自己才对此事执着,但正是由于这份执着导致人们纷至沓来的忏悔和最后女孩真实姓名的揭露。
如果死去的女孩在天有灵,大概也可以安息了。
或者这一切其实并不是如珍妮所想是为了自己内心的正义和道德,客观上来看,无意中促进的是整个社会的正义和道德感。
8,唯一的一个幽默是中文字幕带来的,在肇事者面对珍妮忏悔的时候,字幕说“她不动唤了”,这河北方言出现的猝不及防,马上脑补到其实不动唤之前,死者应该还是“咕蛹”了一下吧。
另外一个脑补是,黑社会砸车警告离去之前,其实完全可以说一句“你的饼干还在车顶上”。
这个达内兄弟,真的是没有一点幽默感啊。
一部叙述的电影,不炫技,不夸张,用情节和人物的真实感打动人,用人性讲好故事。
一位非洲女孩(prostitute)一天晚上在岸边意外死亡,死之前敲过女主Davin医生诊所的门,但是女主没有开门,Bryan(女主的病人)的爸爸是女孩的客人,当天晚上和女孩发生过争执,看到女孩在岸边倒下,理所当然的以为她只是晕倒了,没有上前去查看。
两人都因间接害死了那个女孩而感到内疚,于是女主开始寻找女孩的身份,见一个人就给对方看女孩的照片,期间遭到过拒绝、呵斥,甚至不小心接触到毒贩而遭到恐吓。
Bryan爸爸在影片最后才和女主坦白,并在女主的劝说下自首,他之前的出现都是和他儿子有关,因为女主知道他儿子在女孩死前看到过她,他在帮他儿子向女主澄清,我完全没有想到原来是他自己和女孩有关。
他说的一句话很有意思,他对女主说“如果你当时开门了就不会发生现在的情况了”,他在推卸责任,但我看到的是他的内疚和恐惧,他需要将这些情感转移,来让自己好受一些。
影片结尾,女主的诊所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无名女孩的姐姐,她来感谢女主拿着照片找到电话超市,触动了她的良心,她决定来认领妹妹的尸体,她之前不吱声是因为她害怕她的男人和她嫉妒她妹妹因为她的男人看上了她妹妹。
女主拥抱了她之后,接待她的下一位病人,缓缓走进诊室,影片结束。
屏幕上播放着演职人员的名单,背景声是车水马龙,大概寓意着生活还在继续,只是呈现在荧幕上的这个故事暂告一个段落。
这部影片很好的诠释了“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源于生活,体现在情节和人物反应的真实性,女主没有不切实际的辞掉所有的工作专心致志破案,她生活的重心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多了一件寻找那个非洲女孩身份的事情,对她来说可能是一种自己给自己的责任与使命。
高于生活,体现在巧合性和结局的相对圆满性,与女孩相关的人物竟然就是女主病人的爸爸,并且最后他去自首了,也找到了女孩的身份和家人。
但在现实生活中,如果真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如果我是女主,我会内疚,但未必会像女主一样去找女孩的身份并帮她买墓地,并且人物关系应该不会那么巧合。
情节跌宕起伏、视觉酷炫震撼的片子在看电影的当下会特别享受,但也许看完便结束了,但是像这样平淡如水的电影,后劲很足。
看完整部电影,说平淡无奇也好。
就是一部医生自我救赎的整个过程,但也不过是够巧合,也许是迎合了电影的口味。
但是这在某些方面已经是不现实的,拿着照片一个个人的询问着实有些奇怪,还要一边行使着医生的权力。
自己也是一名医学院的学生,医德这个问题是开始学医之前就应该理解清楚的。
然而这所谓的医德不应该被固有化,被形式化。
难道医德高尚还有所谓的标准不成?
道德什么时候也成了一门科学了?
不过话说回来,即使国外医学和我国医学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要求医德也要有国界,想必也太不符合人道主义了吧。
这两天看的都有医生参与的电影,昨天观影《四月三周两天》和今天的《五名女孩》医生不是一个主体,只是借医生从中反应很多问题。
但里面的医德却又完全不同。
今天的电影,看了以后,想到了扁鹊的哥哥们,这似乎就是那个样子。
她明明可以预防的到,却没有这样做,她心生愧疚,也是可以理解,但不应该就此好似沉沦似的。
医生的内心不敢说需要多么的坚强,但是不该为一些没有预料得到的而把其他的都抛出。
结尾如果那位父亲就此死在她家,我想她一定也就放弃了医生这个职业了。
写个自己看的。
《燃烧女子的肖像》的女主之一,喜欢。
全程穿着一件普通人穿着都会很土的大衣,却怎么看都很好看,是由于她精神主体性很强。
肯尼迪药企的邀请证明女主的专业非常优秀,事业方面的主体性很强,做事的时候逻辑清晰。
最后放弃药企(资产阶级生活)选择社区医院(无产阶级生活),背后有两个点,一个是由于间接害了黑人女孩,一个是更愿意生活在“真爱”的世界里(电影细节确实也呈现了这一点)。
女主那么聪明,肯定知道资本主义世界的虚伪。
全程是讲主体的真正的道德如何唤起其他人的道德。
但又不是絮叨道理,伏笔多,结构紧密。
女主不是道德上的英雄,她看着黑社会也害怕,被打也生气,也拿不动摇的证人没办法,事到最后跟另外一个责任人还要口头上推一下责任。
但她就是要坚持良知,上一秒被威胁得晕头转向,下一秒立马跟上证人的摩托车。
观众跟着这样的心理过程,才会真正认同无产阶级主体的道德。
之所以说是无产阶级的道德,是在于女主行动的起因是同情底层的被杀死的黑人女孩。
在过程中其他无产阶级的艰难同时被暴露,即使艰难,他们也在彷徨中承担自己的责任,导演很好地呈现了这个艰难和彷徨。
于是影片显得非常真实。
以及还呈现了姐妹情谊,帮黑人女孩是姐妹情谊,女孩的姐姐内化了男权很客体,妹妹流落在外还暗自高兴,但,她给了姐姐一个拥抱
她教女孩们样做一个勇敢的女性,教一名医学生怎样做个合格的医生。
你只是个医生,帮患者治疗疾病大家都会感激你,尊敬你,但如果你妄想以己之力治疗人心挖掘真相,人们会像受惊的野兽对你露出獠牙,人心的道路黑暗而颠簸,前途未明。
达文也许是个精明的医生,但她绝不是个“精明”的侦探,我时刻担心着她也会成为一个“无名女孩”。
也许是因为她太坦诚了一些,当你也这样要求别人时,不仅幼稚,而且危险。
在长长的没有背景音乐也没有剧情进展的时间里,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价值判断。
一时的疼痛吗啡和一点药水就可以解决,“但你还是应该去正规医院检查”,医生永远会跟你这么说。
这是一场大病,需要长时间地挖掘病因和耐心的治疗。
作为医生也怕被反噬,但作为患者,ta更怕医生放弃。
但达文,只有患者主动要求换医生的,她从来没有放弃过。
她赌对了。
影片没有刻意地讴歌,也没有现实地批判,没有把主角投射到社会大背景墙上。
片中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如果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凶手",那“受害者“是怎么产生的?如果没有一个自愿发声的个体,"无名"的尸体是否会将永远沉默下去?所谓真相,也不过刻意隐瞒的人心。
相当生活化的电影,一全科门诊医生零零碎碎的一天又一天。
用大量开车驾驶,路上行走,电话联络的情景去表达剧情的前进和转换。
生活过得是重复又紧凑,有条不紊但也波澜不惊。
几个一转身几乎要贴到女医生脸上的镜头,就好像你的角色是一个默默在旁观看的助手,或者路人甲,甚至你就是那个电话里冰冷的siri.女医生的性格非常鲜明,对实习生批评的严厉和不留情面,是做事严谨和执着的体现。
她有医生独有的冷静和观察力,对人与物的精准判断力,职责范围内应有的责任感。
普通人的情感中,又夹杂着医者对事态惯有的冷漠和心理距离。
一次结业后的没开门,间接导致了一个无名黑人女孩不幸遇难。
这也只是蝴蝶效应,或者怎样的结局。
医生从法律上毫无关系,从道德上她的良心受到了拷问。
如同赎罪,她开始调查和处理女孩的来历和身后事,又在途中发现了更多不为人所知的秘密。
粗略了解了一下导演达内兄弟一贯的风格,电影往往聚焦社会民生实事,政治宗教,那再去重新代入此片,不难发现里面的各种隐喻。
从她川流不息的病人中,有鳏寡老人的福利需要重视,有没有身份的黑户需要救治,有常年酗酒的主妇,有逃学的少年,每个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或多或少的承受着一些痛楚和磨难。
而应该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政府或者警察,处理的方式又是不紧不慢不痛不痒,还有仿佛内有乾坤的点到即止。
剧情巧妙的把每个被调查的人,用蛛丝马迹串联了起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自私和良心的天平一直在上下摇摆。
大家都守着一份私心,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里活着。
即使是女孩的姐姐,也因姊妹争宠而心生怨恨,对死者忽然消失而心生畅快。
而医生在救治病人出诊之前,频繁出现的电话,门口楼下一次又一次的门铃询问。
一道一道门,堵在了面前,它们是文明的高墙,人与人之间安全的距离,也是冷漠的磐石。
而这个社会,也病了,需要医治。
难民问题一直是欧洲发达国家难以解决的顽疾。
战乱,饥荒,瘠苦,导致了大量难民和非法移民的涌入。
人间最不缺的大概就是贫穷和苦恼。
开不开这扇门,开了又会如何,何去何从,不仅是一个普通医生的抉择,更加是一个国家应该思考的难题。
全程电影没有一点配乐,全是现场收音。
有的只是风声,海浪声,人声吵闹,车辆来来往往的喧嚣。
唯一飘进耳里的旋律,是医生的光头病人和小伙伴为她自弹自唱的曲子。
虽然不怎么悦耳动听,但它是对善良最真挚最好的回报。
电影给人细水长流的幽静舒心之感,竟然安安静静没有停顿地看完了。
没有过多的修饰,连女主的服饰竟然只跟换了三次,外套只有一件格子呢大衣,这种简洁让人觉得舒适。
情节不做作,慢悠悠却凸显每一个平常的细节,毫无保留地显示着每个人物的心理动态,实在精妙。
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却被医生一一发觉并提供心理暗示,最终击溃道德底线,露出真相。
喜欢女主简介的服饰和拎着药箱的模样,气质大方。
我感觉还不错,拍出了人性。
平实才最真实,电影里面的人物也许代表了那个国家的大部分公民的三观与性情。
其实大部分的人本性还是很善良的,我却很悲哀我们国度的平民。
就拿医生这个职业,感觉中国的医生真是太好混了,不管医治是否有效好像没有一点责任。
没有责任医术自然日渐萎缩。
还有很多就暂不喷。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Jenny是一名年轻的普科医生。
一天晚上,在诊所关门后,她听到敲门声却没有开门。
第二天,她听说警察在距离诊所不远处,发现了一具身份不明的年轻女孩的尸体。
道德困境还是营造得不错,不过这回达内实在是太用力,解释得太多,连很多边角料人物都非要刨根问底说个清楚。就好像这个结尾,以往一定是黑人女人关上门就可以出字幕了,这回偏要加一个扶老奶奶的桥段来拔高人物弧光。
The Unknown Dardenne
事逼女孩
不得不说贼鸡巴垃圾!平平淡淡地讲这么一个屌事,却没有一个高潮,糊里糊涂的结尾了
看着身边的老公看睡着了 我安心地又睡了一会儿
最大的亮点大概是剪辑了吧,剪辑点选的真是精妙无比(除了结尾冗了)。能够想象这个以“人人都是圣母心”为动作逻辑的剧作在戛纳如何扑街的(但我还愿意给四星)。联系上难民的政治背景(开不开门的隐喻),不难看出老哥俩还是有话说;然而别忘了有着明显阿拉伯姓名的警官早已提示着欧洲绿化势不可挡。
被派往人间的天使
相比“道德”,这部电影更吸引我的是“阶级”。女主的家庭或朋友从来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过,他们的消失反而值得挖掘。她很有可能并不出自一个很好的家庭(和实习生一样),也没有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足够强大的社会联结,只是很理性很卖力地学习和工作,试图获得一个高社会地位的profession。但她向上爬的过程始终是颤颤巍巍的,她需要在实习生面前反复强化自己的权威(这才是她没去开门最关键的原因);作为一个独自执业的年轻女医生,她也会受到病人的轻蔑和攻击(性别在其中也被表现得很好)。虽然最后的坦白段落确实有点败笔,但还是很喜欢简洁克制的叙述对这个社会的呈现:人与人之间有友爱、有善的行动,但社会联结依然零落,而每个人都在各自的处境里颤颤巍巍地前行。
excuse me? 不是所有平淡如水的电影都是好电影的好么。上映之前导演是不是该确认下,这种水平的电影也能公映?Mandy睡了一觉醒来后问我,我睡着的那一个小时发生什么了。我:毛都没发生,不影响你接着往下看。
「20200125」懸而不疑。達內兄弟的攝影機是會思考的鏡頭。那些表情、小動作、病痛和秘密。醫生的困境其實不僅僅是一個偶然事故,實習生朱爾一開始就被當頭棒喝。每個搖頭的人或多或少和無名女孩有些相交。最後的釋然是導演們對人性的肯定。螢幕上,社區醫生阿黛爾的日常讓人著迷,因為那種實打實的意義感,沒完沒了的電話和奔走丟在解決問題。功在導演對真實生活的捕捉。還有移民問題。對底層的凝視本身就是一種賦權。
我每次看达内兄弟的电影,都觉得全世界都安静了……
平庸至极。
勉强及格。达内兄弟标配:纪录感、快舔到人的近景、底层民众以及道德自赎。这个故事要正着说,就是女医生寻找遇害无名黑女孩身份的过程,是疗救自己和别人的心病,而且确实治好了。但反着说呢,就是女主在威胁和排斥中不停追问所有人简直是圣母神经病症状,全片最弱是女主,那种面瘫表演加重了精神病感
避开了天人交战的地震中心不拍,只拍余波,也许是寻求突破,但力度欠前作太多,大家都获得救赎的结局也很不达内。
爱奇艺106分钟的版本,其实没怎么认真看…剧情也没懂
元素过多,而且把查案和真相做到那么实应该算是策略上出了问题。
怎麼命案的相關人物都和女主角有關?電影節奏緩慢有點枯燥。
还是喜欢这种生活流,细节让人看得很暖心@欧盟电影展
看的时候不断想到《龙文身的女孩》里这段话 “刑警也许是世上最孤独的行业。被害人的朋友会难过、绝望,但迟早——几星期或几个月过后——会回到原来的生活。最亲近的家人花的时间会长一点,但大多数人多少都能从悲伤与绝望中复原。可是未破的凶杀案却会不断折磨人,到最后只剩一个人夜以继日地想着受害者:那就是负责调查的警员。” 此处可将刑警替换为医生。人的第一次死亡是肉身 第二次是不再被人记得
一声响铃把一个女人和一个死者女孩联系到一起,出于愧疚也好,出于关怀也好,她只希望死者能有个身份,却连带出诸多人的痛苦与肮脏。达内兄弟的镜内蒙太奇真是出神入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