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人,用冷漠去表达爱,这就是爱无能。
男猪脚家祖孙三代都患有这个毛病这是个杯具 还好男猪脚最后醒悟了得到了真爱ps:哈利贝瑞的身材真不错再ps:导演对节奏和音乐的把握真到位,感觉都不想美国片的风格了。
这是一部复杂的,浸透男女、种族、悲欢的两极纠缠的压抑片子;甚至,不存在希望,只有绝望。
种族:导演吃力地表达黑白人之间的恨,然后又拼命弥补了两者的鸿沟。
某种意义上,两个多小时过后,基本鸿沟好像能弥平,但痕沟依然很深。
男女:回应到本文的题目——爱不是爱,爱只是需求。
从父子“同一个妓女同样的后位姿势”到(老)父子都“很久没有嗅过女人的味道”……尤其最后一段床戏:男问“我能触摸你吗”到女享受高潮直至要去“买巧克力冰淇淋”。
这不是爱情,是一种各取所需的男女“需求”——挺残酷的,对吧。
悲欢:全剧没有欢喜来过,尽管导演最后的摄像机摇到了满天星空之上,可别忘了——我看剧评基本没有提到男主花园中新挖出的三座坟墓!
——这个线索帮助我们想象,也帮助思考:思考出,生命与爱,无论怎么走,过程或许绚丽,出发点或许美好,但最终是消逝、绝望、死亡。
基于以上点点元素组合后所形成的正面冲击,人生不免可悲可怜起来。
这是一部被贴上爱情片标签的电影,可不见得,如此压抑的片子怎能传递出一丝丝爱情片该有的甜蜜感呢?
这是一部悲情片,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压抑,生活在社会底层而又被命运捉弄的黑人女主在悲剧中拼命挣扎,寻找哪怕一丝的安慰,最后得知真相后的那种无可奈何,绝望苦痛难以言表,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结尾贝瑞和汉克坐在台阶上,吃着巧克力冰激淋,夜空格外明亮,心却无比昏暗。
在黑暗里看完这部电影,窗外已经没有几盏灯光,我等待的好结局只闪现了几十秒,它还不足以让我缓过劲来。
片子很压抑,但好像真的,看完之后,就好像在黑暗中找到了一支手,拉着,就算是黑夜,也不会害怕。
拉提沙的丈夫被处决,儿子死于车祸,穷困潦倒。
汉克的儿子在与他争吵中,开枪自杀。
父亲固执偏激的憎恨黑人。
在这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你想要它发生的。
谁都没法选择自己的生活,只有接受和不断的寻找温暖和安慰。
拉提沙和汉克的结合,在我看来只是因为寂寞。
以为爱情应该是那样,就是,起码是甜蜜和充满兴奋的。
他们俩在一起,在我看来,只是因为彼此有太多相同的遭遇。
而两个孤独的灵魂没有理由不在一起彼此安慰。
因为他们需要。
仔细看这部片子,你几乎听不到配乐。
只在末尾,在拉提沙矛盾的心情里,有一小段音乐。
影片几次让你感觉好像拉提沙看到了希望,好像剧情该明朗和风花雪月起来。
然而,跟现实一样,当你就要相信好事快要到来的时候,往往,灾难会先一步。
孤独的灵魂,在黑暗中,只要可以手牵手。
美国南方可以说是种族歧视及保守落后的代名词。
那口音,那牛仔帽,都是如此的经久不变。
汉克如此典型,因为他竟然重蹈了他父亲的覆辙---不知道爱,将自己的妻子逼上绝路,最后,竟然令无法得到自己爱的唯一儿子自戕。
正是儿子的死亡唤醒了他,令他不再错下去。
他选择重生。
可惜,他内心的转变过程太唐突,太波澜不惊了。
当然呢,女主的演技是没的说,丧夫,丧子,贫困潦倒,急切地渴望得到爱和呵护,哈莉贝瑞演的丝丝入扣。
最后,哈莉贝瑞翻看桑尼的遗物,发现了自己丈夫的画作,明白了一切。
她陷入焦虑、疯狂、困惑及屈辱中,但是最后还是勇敢地伸手拥抱迟来的幸福。
汉克任由女主翻看东西,感觉他是有意让她自己发现真相,他也准备好面对一切。
俩人的激情戏,现在看,也非常香艳,令人浮想联翩。
那么带劲的做爱,真是令人神往。
不过也许是俩人都已旷日持久的原因吧,哈哈。
希斯·莱杰 只出现那么段时间就挂了,太可惜了!
主角与儿子皆在狱牢监督死囚行刑,带有强烈种族观,後来受丧子打击後,与一个同病伤怜的黑人死囚遗孀发生感情。
因触及种族丶死刑等话题,有影评称之为写实主义(realism)佳作。
遗憾导演能力不彰,剧本又狡猾,不时以画面震憾观众(如直拍行电刑丶露点性爱),再破坏观众期待;幸亏後段重返正途,加上要角表现出众(如荷尔芭莉「瞓身」演出,难怪力夺小金人),救回影片。
(10/06)http://mcyiwenzhi.blogspot.com/2009/03/monsters-ball-2001.html
从没有看过如此绝望的电影 儿子说 :“you hate me ?” “you hate me ,don`t you?” 父亲说:“yes, i always did.” 儿子说:“but i always love you .” 于是举枪自尽。
画面迅速切到贝瑞那边。
而我却仍旧停留在那短促的枪声上面。
一个人,又这样残酷地死去了。
说“又”是因为前面已经有一段死囚坐电椅死掉了。
一个活生生的人,在电椅上嘴被堵上,不能呐喊。
却承受着巨大的疼痛。
大小便失禁,肉体被烤熟后散发出的焦炭味,心脏停止跳动。
那一刻,我把指甲深深地嵌入脸上,留下三个印记。
贝瑞的儿子死去的时候,她变得歇斯底里,不停叫喊“my baby son ”,我的宝贝儿子。
想到她打骂儿子肥胖的时候,那种极端又强烈的爱。
最后他绝望的对松顿说:“他是黑人,他们会尽力吗?
” 片中还有一点,送顿把他父亲送到养老院时,养老院的人对他说:“你一定很爱他(指他父亲)。
”松顿平静地说:“不,我不爱。
他只不过是我的父亲。
”人们以该怎样对待亲人和陌生人。
有时候最伤害最扭曲你的人是和你有血缘关系的人,而那些陌生人却给你慰藉。
想起《沙雾之宅》,也是一部不错的片子,比较——绝望,意思是比《死囚》还好接受一点。
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我们身边的所有人呢?
这部电影的基调是绝望的,还好结尾的时候还给我们留下了希望,要不然,这部电影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贝瑞和松顿坐在台阶上,吃着巧克力冰激淋。
绝望、绝望、还是绝望。
推荐各位看一看,虽然老了点,但现在他奥斯卡的光环已经褪去,更适合我们坐下来平心静气安静地欣赏。
对了,还有一点《死囚的妻子》,原名为《Monster`s Ball》,耐人寻味。
说实话看完后对这部片子有点失望,冲着哈利贝瑞才看的,据说还得了2002年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加上片名《死囚之舞》还以为是西恩潘的《死囚上路》之类的片子,但是其实死囚在此片中只能算陪衬,真正讲的是对黑人的种族歧视给黑人和白人的生活和精神带来的痛苦和创伤。
剧情不复杂:在电影中哈利贝瑞饰演的莱茜娅的老公在监狱被送上电椅,她的儿子在一次偶然的车祸中被撞死;与此同时Billy Bob Thornton饰演的汉克是一名快退休的狱警,就是汉克和他的儿子给莱茜娅的老公执行了死刑,在送死刑犯上路的过程中汉克的儿子受不了压力呕吐了起来,汉克觉得儿子破坏了死刑犯临终之路与其发生争执,在极端种族主义环境下生活的父子二人的矛盾终于爆发,儿子当着汉克的面开枪自杀。
汉克辞去狱警之职。
莱茜娅与汉克偶然相遇,同病相怜产生爱情,莱茜娅最后才发现就是汉克把自己的丈夫送上了电椅。
这部片子总是让我想起《21克》,但是它跟《21克》最大的区别是后者有苦难但是也有救赎,但是《死囚之舞》只有苦难没有救赎。
《21克》中撞死人的那个牧师被枪指着接受死亡的考验之后终于能够回家面对自己的家人,可以说是得到了精神上的救赎;因车祸失去家人的女人经过一段生死恋情之后应该也能获得平静。
但是《死囚上路》却没有一点救赎的味道,特别是影片结尾莱茜娅最后拿着在汉克家找到得自己丈夫临终前画的画时的表情压抑得使人透不过气来。
两部片子的基调也很不一样,《21克》虽然也是在讲痛苦,但是色彩相对来说明快得多,《死囚之舞》整部片子都是灰色调。
就连床上戏都拍得很不相同。
《21克》中西恩潘跟Naomi Watts的床戏可以说唯美,《死囚之舞》的床戏激烈得多,但是怎么看都觉得悲惨有余情色不足。
也许这些跟两部片子的主题有很大的关系。
前面说过《死囚之舞》其实是在讲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是西方世界根深蒂固的社会观念,即使奥巴马当美国总统的今天也不能说没有种族歧视,前几天还看《lie to me》一集里讲到人们心中潜意识的种族歧视。
种族歧视对社会和人们的思想影响有多深受其害的人们心中的绝望就有多深。
莱茜娅害怕自己肥胖的儿子无法在一个本来就有种族歧视问题的社会上立足而打骂他。
汉克的父亲极端的种族歧视使本来善良的他也麻木封闭,不许自己的儿子与黑人家的孩子来往,汉克的儿子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心理相当脆弱,最后当着汉克的面饮弹自尽。
种族歧视对白人的精神毒害不比对黑人的少。
父子两人都有心理问题,汉克甚至发现两人甚至找同一个妓女。
前段时间读了福克纳的《八月之光》,也是讲种族歧视,讲了一个黑人一生的遭遇。
读了一些类似的小说看了一些类似的电影之后逐渐明白一部作品不仅要写活其中的人物,更重要的写出人物的精神世界所受影响的生活和社会因素。
中国好像没有种族歧视,但是我们社会观念中毒害人们精神的不比美国少。
最后说演员,豆瓣上好像好多人觉得哈利贝瑞演得不够好,也许是她在片中内敛,但是爆发力不够,我更喜欢她在《things lost in fire》里面的表演。
Billy Bob Thornton的表演精彩得多,他的气场相当强大,使人感觉他不是在表演而是在做他自己,这种境界在戏骨云集的好莱坞恐怕也没有多少人恩那个达到。
哈利贝瑞在《演员工作室》里说到他时用a man that good来形容他。
《死囚之舞》看不懂床戏,也就无法看懂这部电影
森森大军影评人 讲师 编剧死囚之舞回答影迷提出的以下问题1大量镜头语言和剧情的解读,镜子等道具的使用2 黑人画家到底犯了什么罪,为什么影片不说呢?
3 本片导演到底想说明什么?
4 本片床戏的作用是什么,难道只是色情噱头吗?
奥斯卡金像奖(2002;第74届) 获奖:1 获奖·奥斯卡奖-最佳女主角柏林国际电影节(2002;第52届) 获奖:1 获奖·银熊奖-最佳女演员女 :这个电影故事倒是不难理解,但还是不明白导演想表达什么,感觉人物塑造都很怪异,看不出好坏!
你发现没,大部分美国影片都是这样,比如《三块广告牌》,《无间风云》警察不像警察,黑帮不像黑帮……女:对,对,还有《低俗小说》也是这样的!
奥斯卡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
所以说,我们看电影,不要把剧中人脸谱化,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遇到很多人,但总是标签化的将某个职业的人定型,认为他就是那个样子,就一定做那样的事情,结果发现,完全和想象不一样,体现在工作中差别不大,但在生活与性格方面与你想象大相径庭!
所以我一直总说,看电影,只有找到主题,才能搞明白这些事情,否则你永远是一头雾水。
女:你的意思是,看这种奥斯卡电影也要有方法?
当然了,到一定级别,就看山不是山了!
女:那快给我分析一下这部电影,我实在是搞不懂……
本片开始,这个死刑犯被押送到刑场执行电刑,由这个囚犯引入两组人物,父子,和母子。
咱们分看来分析男主和女主,也就是两个家庭中的父亲和母亲……咱说狱警,貌似我们说这个人对工作的严谨已经到了不可理喻的地步,他压根就不懂得如何与同事和亲人相处。
女:但我感觉这个警察内心还是有种族色彩,歧视黑人的,一方面歧视黑人,最后又爱上黑人,明明热爱工作,但对儿子却严厉到无可附加,而且父子两还曾经和同一个妓女鬼混……这些就是我刚刚说的矛盾之处,感觉完全看不懂,啥乱七八糟的剧情?
我们需要耐心,一点点分析人物的性格,这狱警,叫警察也行,他肯定是看不起自己的儿子,因为他总觉得儿子不争气,不是自己希望的那样,很多家长都是这样吧?
但你不能说他不爱自己的儿子,有的男人就是这样,心狠,嘴硬!
女:没错,最后警察失去儿子的那一刻才感受到痛苦,后悔万分!
其实我感觉儿子很正常,但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也是倒大霉了!
最后因为一句赌气的话选择自杀确实很愚蠢!
我们对比看一些床戏,看看能挖掘出什么?
女:我知道您比较擅长剖析床戏,而且对广电的删节版颇有微词。
奥斯卡,阳如此高大上阳春白雪的地方,艺术金字塔顶端的作品,竟然也夹杂“低俗”的床戏裸戏……你琢磨里面能没有学问吗?
女:也是,确实奥斯卡很多裸露镜头,我们国内的导演也从心照不宣,半遮半掩慢慢过渡为大张旗鼓,趋之若鹜,好像不裸就不叫艺术,不够成熟,从没有导演会刻意回避这些画面,包括那些国际女星,如果现在还有人担心露点什么的,估计也当不了演员了……咱们说做爱的目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宣泄,本片引入做爱的画面和场景,导演想通过做爱诠释一些理念。
就因为做爱是最好的感情交流方式!
大家对比看,警察和妓女与和他与单身母亲两种做爱有何区别?
注意对白:他与妓女的一场戏,注意对白:“你好”……打过招呼之后,脱衣服就干,后面可没话了,这叫爱情吗?
这是交易啊!
语言是干什么的?
是拉近彼此距离的!
看后面与黑妹(单身母亲)做爱,。
两人呢喃,痛不痛,舒不舒服,就该这样啊,要彼此交流啊,每个人都要学会交流,让对方感到你关注她,在意他的感受,这才叫做爱!
让对方不仅在肉体更要在语言中感受到爱!
女:而且男人吃黑妹的下体,说明决定男人此时没有一丁点看不起她,更谈不上什么种族主义……没错!
你很有进步!
其实我说这些并非告诉大家做爱必须喋喋不休地说话,而是导演想通过做爱这种方式传递一个道理,也就是沟通和交流的重要性!
女:哦,明白了,就好像后面那个细节,男人给小费,女人说谢谢,但表示感谢,你倒是让他听到多好啊!
是,其实本片大部分都是呈现这些思想,因为沟通和交流造成的误会,分歧,感情破裂。
看到没,警察这一家子都不会交流,给人一种冷漠的感觉。
说话恶毒,刻薄,连儿子都不理解他
黑妹这边也是,明明你爱孩子,家里买这些东西不就是给儿子吃的吗?
女:我觉得妈妈在内心os:妈妈怕你饿着,但又不希望你太胖!
那她何必还要如此粗暴的对孩子呢?
你看片中那个胖子让他妈管的,都不知所措了,越长越肥,越长越傻!
女:没错!
也难怪她妈看他不顺眼,这孩子谁看见都来气!
正像你说的,因为不会沟通,不会教育,恶性循环了!
好的,主题我们现在找到了,也就是探讨交流的重要意义!
那我们再看看影片其他内容是不是都围绕“交流”这个主题来阐述!
女:两颗痛苦的心结合在一起,做爱能缓解痛苦,这是常识我知道,因为我看过很多电影都是用这种情节,不过我有一点不明白:父子两使用同一个妓女,这剧情啥意思?
只写他父亲嫖妓不行吗?
可见,这家庭本身太缺女人了,你有没有注意到片尾的墓地,这里有特写:母亲就安葬在家的旁边草地上……其实导演想说,这就是造成这个家庭悲剧的原因,太长时间没有女人了!
这两个男人他们都需要爱的滋润。
因为不懂沟通,男人失去老婆也很后悔,性格变得暴戾,儿子也和父亲越来越疏远!
女:一个家庭没女人,男人都会变得冷酷,这可不是嫖妓能解决的!
其实我们观察一下,生活中很多男人其实内心都有强大的爱,尤其父子,母子,那种亲情是无法比拟的,但就是因为沟通出现问题,外人甚至你的挚亲都无法感受不到你的爱,于是这个男人给体现出来的就是一个冷酷的混球!
女:哦,你这么说我更明白了!
所以本片其实很有现实意义!
咱再说说一些道具的使用,你发现没,本片中,镜子或者玻璃反复出现,运用镜头稍加处理,看到没,此时死刑犯竟然与陪审团坐在一起了……之前在母子探视黑人的剧情中我们能发现,死刑犯一直担心外面的妻子和儿子,现在临死之际,肯定更是思念亲人!
女:是的,我注意到这些对白,可以死囚对亲人的担心和挂念……可是镜头这样处理有什么用意呢?
这说明一层玻璃是隔不住人心的,玻璃内外,你能否感觉死囚与陪审团这些人一起紧张,心跳加速,面对死亡,无论死刑犯还是行刑者和观看者,没人能泰然自若,我们想,人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这个时候才征求到一丝怜悯,岂不可悲?
再说,他们只能知道你害怕,你很痛,但谁能猜到此时此刻你内心的想法呢?
女:倒也是!
之前黑人好像一直有怨说不出的样子。
还有黑人的妻子,当看到儿子被撞死,也是后悔不迭,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呢?
是的,既然有爱就表示出来啊,晚了一切都来不及了!
人要学会示爱和做爱!
而不要把爱藏在内心,更不要藏在刻薄冷酷的外表下!
女:我一直 很好奇,为什么一个黑人画家会被处以死刑,而影片最后也没写出原因!
你看,画家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爱说话,他们就会盯着你的眼睛,在纸上涂涂抹抹,你能了解他吗,他能了解你吗?
导演只想说明,缺乏沟通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女:给所有狱警画像作为死前的心愿,也够黑色够悲催的,反正死刑犯就是个闷葫芦,他死都不张嘴,不沟通,那我们也没有知道的可能性和必要了对吧?
对!
看电影,找主题思想才是有意义的,导演拍电影可不只是仅仅为了满足观众的好奇心,何况这种事情满足不满足也意义不大!
所以我才不在乎画面之外的剧情,我只在乎电影主题思想和艺术层面的东西……女:我知道,您看的是创造力和艺术表达!
其实《通天塔》这电影主题也是沟通,片名就有提示,有机会我再给你分析!
咱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又能当玻璃又能当镜子,玻璃是透明的,挡不住你的心你的爱,而镜子,仿佛有生命,总能回馈你最直观的信息。
所以本片讲的就是如何沟通,人心是需要的沟通的,若想让别人了解你,你就要说出来,表达出你的内心,不然谁会知道呢?
就是死了,人家最多也只是同情你,能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吗?
同时,你要考虑到别人的感情,像镜子一样,通过对话,反馈别人的信息。
否则你就是非常令人厌恶的人,包括男主的父亲,那个老头,最后男主不得已,把他送到养老院,其实并不是儿子不爱他,但是你看他的做法,哪里招人待见?
女:确实忍无可忍,对人太刻薄了!
一家子都是这种问题,儿子自杀也是因为这个原因,都够毒舌的!
连亲人都无法接受,何况外人?
女:我记得片头就是长镜头,对着男主,三组光线,能不能解释一下?
我也注意到了,当时给我感觉,这人应该很没有定性的,是人格分裂吧?
而当我看完整部电影,再看狱警的表现,发现他确实有这样的问题,爱与恨,拎不清,关键在于他不会表达!
女:没错!
直到有一天,儿子自杀死了,他发现自己很爱儿子,也直到有一天,当他发现原来自己深爱一个黑妹甚至超过自己的父亲的时候,他终于学会勇敢说出爱,这也是一种情不自禁!
还有黑妹也是如此,儿子死了才后悔自己没能对他表达更多的爱!
女:那是真爱了呗!
真爱来临的时候,冷血硬汉都不由自主地学会甜言密语。
所以我们分析人物的时候关键还是要先抓主题,否则大量剧情你只能说还算合理,但不能说出为什么要写这些?
就好比《三块广告牌》《低俗小说》《八恶人》……大部分奥斯卡电影都存在这个问题,大家看不懂也就是因为没有找到主题!
女:我现在明白了,示爱,做爱,都是人生的功课!
而且,同样是爱的表达,与妓女做爱,与爱人做爱真的不一样!
所以我说吧,做爱是爱的表达的一种最高级形式,怎么可能少了床戏?
如果说执行死刑是大家一起痛,那做爱就是两人一起爽!
把爱说出来,示爱,做爱好?
还是大家一起紧张,陪着你面对死亡好?
女:哇,你这样再一解释,好像更合理了,我也看得更明白了 !
可是有人说,这些做爱的戏只是为了噱头呢?
再遇到这种情况,你嘿嘿一乐,知道他们什么水平就行了女:假如我的老师也这样认为呢?
那你直接退学就行了,这样的老师还能教你什么?
当然,如果你认为以后找工作用得上,跟他学学装x还是可以的!
你知道吗,其实不学武术的老师最会装x了……女:哈哈,有道理!
所以本片主题是爱的表达,如何与你亲人和爱人相处,让对方真正感受到你的心,你的爱,如何让爱把你们的心连在一起!
片名也有暗示,魔鬼舞会,别都变成鬼了再到阴间相聚,那岂不是太可悲了!
就像片尾画面,长满乱草的坟头那样……活在当下,说出你的爱,表达你的爱,这才是智慧的人生!
女:可是在片尾,那女人又发现新情况,因为男友执行自己丈夫死刑的真相,两人冲突又产生了……那我们现在思考一件事:情侣之间在什么时候不说话,不吵架,还能把一件最复杂的事件澄清?
女 :恩……两颗心在一起,女人只有看到真爱,也就不会怀疑什么了?
没错!
看片尾画面,两人靠在一起,遥望夜空,其实导演想让观众思考:到底什么是远,什么是近?
当两颗心贴在一起才是最近的距离!
那个时候,心知心照,无需解释,毋庸多言!
森森大军:全面解析:《三块广告牌》到底是谁烧的?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心灵捕手》镜头语言全解析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丹麦女孩》精神不死,自由至上zhuanlan.zhihu.com森森大军:《时时刻刻》一部解读自杀的电影zhuanlan.zhihu.com
2009-04-30 01:58绝望中发泄的力量,很动人。。。
体会绝望的感觉,体会人的本性。。
hl为什么自杀,为了剧情继续呗
慢节奏,没看完
不好意思,我只记得了哈里贝瑞的凹凸。
她看着他边一勺勺舀着巧克力味的冰激凌边说:我们一定会过得更好。她嘴角露出神秘的笑意。
哈里贝瑞最后压抑、收敛但时刻准备爆发的情感让人难忘...
1希望,好事。2My bad.我错了。That was a mistake.I want to take care of you.3autopsy,尸检。
希斯莱杰自杀那里真是吓哭我了 愤怒质问你是不是恨我 然后申请回答 我一直爱你,最后开枪自尽。。。难受极了。。我喜欢另外一个译名 拥抱艳阳天
很平庸呐
halle berry后半部分情感爆发了,非常惊艳!
内容好仓促,贝瑞演的还行
孙子和儿子爆发冲突那一刻,爷爷坐那一句劝慰的话都没有,任由悲剧发生,孙子下葬时他的感言竟是“他太脆弱了”哪有半点怜爱之情。。不得不说,这老头真是个混蛋
希斯莱杰英年早逝。
Monster's Ball意指由于贫穷没钱雇佣辩护律师,只得被陪审团判决死刑,但影片只在前三十分钟左右涉及死刑议题,后大半部分都在展现压抑绝望的情绪与内敛克制的情感。当然影片还指涉了种族叙事,只是主题不够明确,淡化了导演的意图,然而那种纤毫毕现的情绪始终笼罩着这部电影,即使它没有核心的表达,也具备一种统一的冲击力。
真的受不了死囚最后的那一段路 那种绝望 悔恨 不舍。。。强大的心理冲击 复杂的人与人关系 复杂的父子关系。。
没有想到是这么纠结的剧本……
“这部电影(人性弱点)大概就是那种典型的“奥斯卡片”。甚至能在其中发现不少过去受奥斯卡青睐的作品的影子,如《死囚之舞》式的富有争议性的种族问题”
哇喔!當年HalleBerry那一句make me feel good!徹底震撼了我!哇喔!這個故事沒有那麼好吧。完全不理解怎麼會是最佳女主角的,不過,那場戲我喜歡,太刺激了!
都说可以当色情片看。我觉得还好吧。整个故事还比较薄弱。可能我的观影年代不对。哎。
父辈淫威、种族歧视、人性压抑,讨好的题材,但拍得的确可圈可点。影片前一半展现的绝望气氛非常出色,简直想给5星。看得出来导演渴望的温暖结局,但后半段爱情的叙述显得真僵硬。【进一步确立比利·鲍勃·松顿在我心目中的男神地位;吃货谨防成为黑胖子。
压抑与扭曲的感觉有种读麦卡勒斯小说的错觉,原来它们说的都是有关南方的故事,麦卡勒斯也是佐治亚人,《心是孤独的猎手》里也有关于肤色冲突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