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诸位前辈已经评得够详细,我就不再多附会了,只加几小点:邬君梅大婶说话声音太难听了!!!孙红雷前一刻还在严肃地教育我们的阿姨,后一刻已经开始手托着下巴作朋友状聊天.死活一定要跟梢,就拜托做得专业一点.二十一世纪讲究的就是专业.一看就知道在跟梢,还从一开始就被发现.灌输的从前的上海和现在的上海的不同也真的是大婶在教育大家,但拜托教育也别这么明显,而且不要这么把外来人口的想法加在全体人民的身上.如果是大婶,智商应该高一点吧?可怎么看都是一傻冒.受不了了
晚上在电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并且看完后见到了男女主人公.开始可能觉得片子有些乱,但不得不说主题还是非常鲜明的,并且片子的色彩极其台词的设计我都非常中意,在见面会上,邬君梅比片子里看着更漂亮,并且相当活泼,是位有内涵有才能的女人.名字红美丽与朱美丽同意,当她说朱是红的意思时我恍然大悟.并且她也说红其实不光代表中国的传统颜色,而且代表这欲望,名利,是的,人总是为得到这些失去应有的生活,然后在欲望的泥潭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最后一无所有.她希望通过这写人性的接露来对生活做些警醒,很必要的事情,在当今社会.观众提问她都很耐心的解答,奥斯卡更是风趣幽默,今天晚上很开心,只是后悔没有问她些问题,不过静静的看着也不失乐趣.
当初任媒体怎么宣传,我始终都没怎么在意《上海红美丽》这部片子,直到某一天翻看报纸影评版,看见上面赫然用“上海的红白蓝三部曲之红版”这么嚣张霸道的评价做为标题,足见其内容质量可见一斑。
我完全是被这句话蒙蔽而丧失的警惕性,都没提前去豆瓣打探风声,怀揣着对“上海红白蓝三部曲”的无限憧憬,白白糟蹋了我的银子之后,这部电影无情的践踏了“法国原版红白蓝”这面旗帜和观众们对它的最为单纯期许。
又是一部香蕉片——白人导演的中国故事,总跳不出“黄种人演员糖衣包裹下的西式生活和美国社会精神”这个畸形框架。
这片子拥有一干让你心动的老戏骨葛优、孙红雷、邬君梅、理查德,片中对白的确很好笑,内容也配得上“文艺片”这纠结名号而赋予的别扭情节,但这绝对不是发生在中国人身上的故事,中国人不那样说话、中国人不那样思考、中国人不那样报复。
如果不是那帮老戏骨在撑戏,那么这部电影就完全没有拍摄的必要了。
中国红、旗袍、二胡……你们以为把这些元素单纯的堆积在一起就等于中国风么?
NO!
我告诉你,如果导演们学不会量体裁衣,如果导演们拿着二胡当小提琴用,那么把这些单纯的堆在一起就等于凭空堆成了垃圾堆。
这部片子和法国人在越南拍的中国女同性恋故事《植物园》一样畸形,文革、激进、中医学、药材……这些很chinese的元素居然生生被演绎成了一部极具越南风情的欧美伦理故事片。
都是造孽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博:http://blog.5d.cn/vip/shiichi/200705/399388.html
每个人都有他的理由,也许一万个人就会有一万种不同的理由,理由,它是支持我们行动的内心砝码。
然而在对与错的概念里,正确的只有一种,其它的不论它出于什么理由,都是错的。
我无意想要解释清楚“情理”与“法理”的区别,但是即便我们真的错了,支持它的初衷也远比结局要耐人寻味很多。
“我只是想要生活过的更好一些;我只是因为太爱他了;我只是……”人们常常讲这样的说辞归咎于“借口”,借口自然指的是为了推脱一定的责任而故意夸大的某种理由,但是如果一个人他清醒的明白自己将为这样的借口付出什么样的代价,那么借口也只是理由。
我不想探讨这部电影情节中可能存在的某些破绽或者不合理之处,因为我也有自己的理由。
我曾经写过一个不那么引人注目的文章,内容是根据一个朋友口述给我的亲身经历改编的,虽有很多人为的修饰和想象,但是故事是真实的,女主角也是一个死刑犯。
写作的时候我试图将自己设想为就是“她”的影子,且脑袋里是没有理由与借口的明显区分,只需要感受,感受起初的美好和美好毁灭后的绝望,又是什么样的一股力量把人吸进去,直到陷入进退两难的困境当中,之后就是不得不面对的结局。
律师需要的是唯一公正的理性判断,可是文艺作品不同,它可以与每个人共情,哪怕他犯下了不可饶恕的错误,毕竟我们不是冷冰冰的机器。
这样一部电影相信很多人很难用“好”或者“差”来界定它的成绩,而这样大众的评价又何尝不像“理由”和“借口”一样冰冷淡漠呢。
邬君梅+Oscar Luis Costo Biography(其实我本没听过),他的古巴老公(我想起了曾嫁给法国导演然后又离婚的张曼玉,马上产生类比联想,观影期待大增),还请来了孙红雷和钟镇涛坐镇,心想再怎么地,也应该是一部不错的华语电影。
的确,开头还是有点感觉的,缓慢的音乐节奏;神秘的红衣墨镜女子,长发高束,娉婷而行;穿插着短发灰色囚衣的黯淡女犯;清纯淡色连衣裙长发披肩的上班女人。
不得不说,开头这个包袱抖的很精彩,我隐隐看到了王家卫式的穿街过巷的女子,只不过旗袍换成了红裙,张曼玉换成了邬君梅,30年代换成了21世纪。
故事的方式采用的也是插叙式,回忆+回忆的回忆+旁白。
红色味道也很棒,只可惜邬君梅少了点妖魅的气质和妖冶的步伐,略略有点欠缺经验的神秘感。
当时,我隐隐有些猜想,故事的继续发展,会不会带我进入一个多彩的城市幻境:一个有着多种面孔的女人,用不同的打扮穿行于灯红酒绿之间,在奢华和朴实中流连,在堕落的放纵和平淡的现实中交织,然后给我们一个或者无奈或者颓废或者焦躁掺杂着冷静的结尾。
很可惜,当我看完整部电影,我感觉自己就像影片中早早死去的连伟(钟镇涛),用种种的噱头让我毫不犹豫地倾心关注,接下来有用拙劣无聊和苍白将我的所有期待一一谋杀殆尽。
这只不过是一个女人内疚中寻找心灵解脱的故事。
导演似乎是为了可以制造氛围,在片中大量的采用慢音乐,配合着是不是稍稍有点紧张的节奏,这么看都觉得有故弄玄虚之嫌,简直和影片中的那个负责跟踪的警察一样傻。
很失望,既失望于剧情的苍白,也失望于描写的无力。
丈夫因自己而死亡,留下一个八岁的儿子,一个女人面对此种局面,其内心世界的复杂可想而知。
可惜导演的过重的上海情结让我们只看到了不断更换红裙、青裙和囚衣的朱美丽(邬君梅),淡淡的举枪杀人,丝毫也不痛苦的呻吟:“我再也不能做了”,以及貌似饱经风霜、不断在邬君梅的幻影中出现的钟镇涛(难道电影描写人的心理除了白描还是白描?
)、意味深长看破红尘地教导那个名字很是怪异的律师成希望(孙红雷,关于成希望这个名字,顺便提一下:我记得当年有一个和包拯有关的ERP游戏,是有关推理、线索和破案的,个中不少人物的名字经典无比,我印象最深的有一个叫“贾仁义”!
妈的,看来,这个编剧的起名功夫和这个游戏的作者功力一样老道!
)。
另外,影片似乎想着重描写的一条感情线索也没有完成预期的目的。
葛优的副手、副总裁、杀手,就是那个长得不错的老外,从出现到最后,感觉他和邬君梅的感情戏完完全全就是“演”出来的。
除了缺少上床这场戏外,触手、跳舞、轻吻、心里的矛盾、往复,上门、共进晚餐、散布等等爱情戏的套路一样不少,可惜我就是没在这中间看出他们俩真的有什么感情。
以至于在最后,老外举起枪对准葛优的时候,我只是对着这个意料之中的结局淡淡的默念了一句:剧情需要+好不拙劣的结尾!
更让我郁闷的是,影片似乎为了突出这段感情在情节中的重要性,既然让可怜的孙红雷安置了红杏出墙的母亲和妻子,以及痴心到死的父亲,并且还要在朱美丽的痛诉前醍醐灌顶,大彻大悟。
难道这就是导演提炼主旨的点睛之笔?
我丝毫不明白,导演的用意何在?
如果是为了突出朱美丽刑前的幡然觉醒,其实在他说出“Guilt”和“Love”两个字眼的时候,其内心世界就已经交代得够清楚了,再出现一个孙红雷似的倒霉的律师,大有画蛇添足之嫌,对比不似对比,共鸣不似共鸣,就像在《沉思》雕像后面画一幅抽象画一般不可理喻。
仅仅是感情的突然和苍白也就罢了,影片为了突出朱美丽并非滥交博爱之人,给他设置了一个多情的眼光与众不同的女同伴,处处显示着它与朱美丽的内心对比,最后用一段浓厚的感情回忆来引发二人的共鸣并升华之。
看到这里,依旧是莫名其妙。
一个爱过之后自暴自弃品味独特的女配角,倘放在本文一开始我一开始所描述的那种电影氛围中倒也合适,但在这里,我不明白他与主题有什么关系,大概仅仅是为了掩饰剧本的苍白而做的看似既有深度的补充吧。
其实,与其这样,那还不如学学《英雄》,让情节简单化,本来就不是以此为目的的嘛。
既然要描述一个女人的内心世界,那还不如淡化剧情,多一些细腻的手法,来取代影片中乏味的对白和旁白。
说句老实话,如果不是以前看过孙红雷的表演,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之后,简直会把可怜的孙红雷当成不会演戏的傻瓜(虽然他自己说这部片子很难演,角色难度很大等等,但我还是觉得很糟糕)——其实这更应归功于导演和编剧的“出色的人物塑造”。
由此看来,影院决定让《红美丽》让位于《蜘蛛侠III》并非一点道理没有。
要想战胜人家,就得拿出点实在的东西,而仅仅靠拙劣的模仿,演员的堆积,和剧本的粗糙,终究无法修成正果。
咳,本来好好的一部拿中国上海说事的电影,就我看来,除了几幅上海场景之外,唯一的中国特色的东西就只剩下了那几个小笼包了。
瑞吉红塔酒店,大堂咖啡厅;浦东高层建筑工地;地铁2号线;火车站(片中说西站)和绿皮车厢;大红色旗袍;大墨镜;光头耳洞西装讲英文男;某高档俱乐部,还有“It's beautiful, the Bund!”"Yes, she is."“你英文那么好!
”“我爷爷教我的”监狱里大家都穿短袖,两位帅哥西装笔挺,肯定很热很热就是冲着葛优去的“冯先生!
”“说了多少次了,叫哥哥。
”
这部电影的定位是在有些无法定位,开始看的宣传以及海报都告诉我,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悬疑片。
于是我把它放在了最佳时间段——10点半到12点开始来欣赏。
看看的就发现似乎剧情并没有海报来的悬疑,甚至是个有那张占了海报半拉的脸,也只是作为一个硕大无比的花瓶摆在镜头里,说着一些娇柔造作的台词,故作神秘的表情,一切的一切都让我有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除了开始有些故弄玄虚外,一些都剧情似乎都是陈年往事般没有惊喜。
唯一欣慰地,也许就只有邬君梅那没有退色的演技吧。
还好,导演把名字定义为女主角的名字,不然,就真的要被彻底欺骗了。
今天看过这部片子 个人认为很好看 说这是奥斯卡送给他夫人的礼物 应该说能让邬女士满意了 何必计较票房呢 中国电影观众现阶段可能还没能或没时间细细品味这种优雅的情调 如果只是看重票房 可能在影片的题材上 我相信你们也不会这样选择 希望你们的红 兰 白能够更加成功 何必在乎人们当时的看法 历史会记住优秀的作品的 [email protected]
天!
我能说什么呢!
如此好听的名字呢上海、红、美丽大家为什么要这么损人家呢其实我也觉得听垃圾的只是女人长得还行,这么说太没同情心了吧看到美丽带老外到自己家里来,吃完饭以后,老太太说“美丽,快去陪老外喝咖啡吧!
……”呵呵……律师出场了,主动见女囚,估计是要爆料——关于自己悲惨的童年!
……还真叫我猜着了!
我认为此片不像上面瓣友评得这么差,起码邬君梅的出演还是值得一看的。
尽管俗套,但剧情的安排与朱美丽的一些西方式生活感言,还是有一些可听之处的,对于人类贪婪的追悔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而且通过孙红雷弗罗伊德式的沉醉来衬托朱美丽的深邃也还是一个经典的套路嘛!
不知邬君梅在此片的设计中起了多大作用,但我想此片放到10年前可能还算得上一部好片子,但现在我们是太见多识广了,世界十大禁片都已经摆到堂而皇之地摆到地摊上了,中国人的审美水平和反腐蚀觉悟已经是大大提高了!
所以再用外国亲戚之类的典故已经不灵光了,因此该片唯一的收获就是看邬君梅的表演了,起码我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但是强烈鄙视孙红雷在此片中的出演,求求你了孙老兄,《征服》的确是把俺征服了,不过那个造型不能天天使啊,再使的话你可就真成了不懂人类的兽医了!
自赎?自救?邬君梅的表演可圈可点.
邬君梅英语说那么好么?
这片要是和红白蓝有半点瓜葛,估计红白蓝都气死了。。。。。
假而做作且缺乏张力,演员表现一般。★★★H00182
孙红雷那时候还挺帅,葛优一说话我就觉得是贺岁喜剧片太跳戏了。
很奇怪的是,为什么是美国人来拍上海故事?中国人不行吗?
一部看不懂的电影,是我近期在电影院里看的很郁闷的一部电影。
完全美式电影,可惜可那些牛X的演员
搞笑片儿.
真难
刚刚看完,就在豆瓣上看到很多人在狂骂这部片子。不得不说一句。有时候一部片子的好坏并不在于情节的丰富性或是意义的深广性,关键在于我们能不能从中品出对自己有意义的味道来!哈姆雷特之于莎士比亚并不等同其之于他人。顺便多说一句,一个演员在片中的表演不等同于其在生活中的表现,更扯不上品质的问题。讨厌别人的表演本无可厚非,但因讨厌就任意辱骂的话只能说明素质低下,不明是非!
人总是被欲望左右。总是望着得不到而苦恼。莫名其妙的复仇,顶着所谓的guilt。那一身红装配个墨镜我真没看出美丽。五分是给莫小棋的初次触电。
像八十年代的影片,所不同的是,主角爱在电影里拽英文
低成本电影,也可以表现得很好。
邬君梅漂亮得低调。剧情单薄了些
红色。。。朱美丽。。。
没看懂
红美丽...
故事结构还成,内容较烂。
看的比较仔细的一部片子。:对你的妻子说爱你,免得以后你得写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