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号称是“世上最强武戏”这个标题被吸引进来不意想看了“史上最烂文戏”的武戏不管里面的武打再怎么精彩其中剧情之烂,为了符合主旋律的主题,内容之枯燥、无厘头、前言不搭后语实在是浪费了那么精美的武打设计和演员班底不过,其中最最有一点价值的是我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童星谢苗那个从《新少林五祖》、《给爸爸的信》里走出的酷酷的、冷静的小谢苗有着很强的当年的影子,没有走形,和现在的释小龙一样让人期待。
希望他能走出新路。
当然,还有我一直喜欢的张卫健他演煽情戏的时候还是那个老套路看到雁翎死的时候,还是他看到任何他的剧中搭档死的时候一样的表现可是,还是喜欢他的气质。
昨天一个人去看了夺标。
不好意思跟别人一起去看,因为我看过介绍,知道是个什么样的片子。
因为是主旋律,因为老套,因为落伍。
今年的奥运,以及国家遇到的磨难,的确让人民团结了许多,也让人看到了很多闪光点,着实感动了一下。
但时过境迁,如今倘若茶余饭后仍谈爱国,高歌奉献精神,多多少少还是不合时宜的。
那个红色的年代,早已离我们远去。
夺标就是这样的一部片子。
除了武戏,通篇洋溢的都是爱国情,宣扬公平,正义,和平,善良。。。
即便是穿插其中的爱情戏,也健康的不能再健康了。
除了某些场境太过做作,让人觉得有点好笑,总体来说,真的是一部非常真诚,干净的片子。
但这样的作品,显然已经不符合很多看惯大场面,看惯跌宕离奇剧情的观众的口味。
放在20年前,这绝对是引起轰动的大制作。
而如今,它也只能凭借导演徐小明和主演张卫健的名头,得到一个一般般的口碑。
另,本来我是极其讨厌张卫健的。
难得的,这部片子里,我从一开始对他的厌恶到了最后的同情和敬佩。
多是因为角色的关系。
女主角我并不认识,第一眼并不惊艳,却因为其饰演的角色和她对人物恰到好处的把握刻画让我越来越喜欢。
到她离去的那一刻,我哭的男主角还惨。。。
还好左右无人。
很喜欢徐导表达出的赤子之心。
张扬不张狂,动情不煽情。
却只适合一个人在家看或者在上座率很低的影院看。
不然,很难好好释放情绪。
至于武戏,一如既往的很赞。
值得一看,尤其值得学校包场让未成年学生去感受一下。
忘了谁说的,好的电影不是让你看到了什么,而是想到了什么。
所以这个意义上来看,大概《夺标》真的不算好电影。
可我总觉得,当下的电影让我不用去思考,也就是说能够既不怀念也不怨念的,倒也清静。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一部电影出来,我看到的影评要么就是标题党要么就是苛责,有时候我会想您看的都这么透彻了为什么不自己拍一部呢,大概我也不曾溜达到什么好的blog。
人家看门道的或许真是有很多道理的,我是看热闹的那个群体,所以最后干脆就不再看影评了。
这徐小明的身价背景我自然就不会知道。
大概徐小明是个牛人。
可18年前他拍上一部电影的时候我才5岁,所以徐小明三个字对我来讲也只是三个字而已。
不抱希望的时候自然谈不上失望,对这部电影我带了相当宽容的心来看热闹的。
大概比热闹还多的心理是看看久违的谢苗。
武打很精彩。
羊说电影请了15个全国武术冠军还有什么什么专业高手之类,从他们点到为止的几个动作行家风范就已经征服我了。
我讨厌动作片,但武打片却一直是心头肉,尤其是港味儿的。
那个不知道哪位高人扮演的太极诗叔连布棍都耍的那么漂亮,我回放着看了几遍,后悔在嵩山短居的日子没去某某武馆拜师学艺。
可于荣光在电影里说的那句话没错,[全力以赴,点到为止]。
中国武学博大精深,想在短短90多分钟兼容这么多武家风采是不现实的。
所以这武戏我看得精彩却看得不过瘾。
Introduction都算不上,每个门派顶多算介绍了关键词。
但即使这样转瞬即逝的精彩也是久违的,《画皮》里的甄子丹让我一度怨念到极点,有了这些镜头倒也扯回来很多心理平衡。
好在大概不久也就能看到《叶问》了,飘逸一点的等着吧。
文戏。。。
笑。
不说什么了,大概骂的也不少了。
我只想说一句,起码人家片子的卖点里没有白痴床戏,然后打出XXX堪比《色戒》之类。
在我看来,这已经是很可爱的了。
短时间内想把这么多武术介绍全比武确实是最实用的办法,但为什么时隔这么多年却再也没人能把比武的场面排出黄飞鸿的那般效果了呢。
电影越是进步,我却越加怀念岁月里那镜头的昏黄了。
张卫健这次没有雷到我算是一个不大不小的意外,我曾经那样讨厌他。
张凤是不够稳健的,但张凤确实足够可爱的。
我喜欢他中山装鸭舌帽的调皮。
谢苗不再是脸蛋圆滚滚,眼神有点别扭的那个武术神童了,所以他对我是陌生的。
这片子那么多武学出身的行家,毕竟演戏对他们来讲是门外的风景。
Anyway,不要再苛责谁谁的演技了,总不能指望霍元甲得奥斯卡吧。
最后想说的是,我很乐意的看到这个有点谄媚的题材没有在奥运档播出来。
我不知道徐导是故意的还是无意的。
但这个后知后觉的时间我喜欢。
不然我会把他当主旋律电影避而远之的。
不是说主旋律不好,大概是大学每次党会都要看电影写观后感写出心理阴影了吧。
很多东西其实没那么复杂,赋予太多含义与一身,就没那么可爱了。
武术的题材掺和进来奥运和民族之类我是不喜欢。
但看《夺标》时是地中海4日阴雨之后的第一个晴天,好的心情让我心平气和起来。
这电影不够简单,但他有差不多的可爱。
1、在看此片之前,曾先入为主地认为,又一部功夫烂片。
导演徐小明,立即想起老电视剧《霍元甲》,老土;张卫健主演,张卫健会功夫吗?
盗版碟包装上醒目的标语:“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大片”,操,大言不惭,肯定是烂片!
尽管看看,然后挑错猛批。
结果发现,尽管此片不算很好,但并没有想象中的差,比《叶问》《狼牙》好得多了2、首先值得一赞的,此片比较忠于史实,1936年柏林奥运会,民国政府确实派出过69人的代表团参赛,确实派出了9人组成的中国国术表演队进行武术表演作为表演项目,但影片开始不久车上的对话:“……太原地震、四川饥荒、苏北瘟疫……什么捐款云云”,经查,1932年到1936年太原地区并没有发生过灾难性的地震,纯属胡说3、张卫健参加奥运,是为了沟女,这点无可厚非,相反其动机之伟大值得赞扬,现在的运动员还不是为名为利……凡是同奥运有关的题材我都非常厌恶和反感,因此看此片我只好把奥运内容剥离,视而无睹,否则我就看不下去了4、本片虽然死了一个人,女猪脚黄翠如,搞得有点悲情的气氛,(我认为女猪脚是自己找死,活该的,隔壁帖子说这是体育精神,难道体育精神就是不死找死?
),但本片仍不失为笑片的定义,可以说是功夫笑片,其中鸡嫂扮大肚婆蒙混,过几分钟后肚子没了被发现,竟然解释说刚刚生了,这一段简直笑趴我了,还有上海佬说话一、二不分,导致安勇两个儿子调乱被冠以冒名顶替之罪撤销资格也很搞笑5、张卫健等人练大刀砍苹果那一段,于荣光割断绷紧的绳子,导致险象横生,这能说明中国功夫在实战中的重要性吗?
导演卖弄特技罢了6、一群人冲上街头卖武卖杂耍筹款那一段,简直是个闹剧,也可以说一群人头脑发热神经兴奋,给人感觉很滑稽,实质导演处理得不错,说明这伙人就是头脑发热,说明街头筹款是失败的7、各门各派各树旗帜参加选拔那一段有点马虎,本来声势浩大,少林、武当、青城、崆峒都来了,让我想起周星驰某部电影类似的镜头(片名忘了),后来草草收场,有点失望8、本片花架子武打动作设计得不错,够架势够花哨,十足的花拳绣腿,很好看,于荣光、谢苗螳螂拳的架势似模似样,太极门道姑的架势也不错,很有看头(我边看边想,如果道姑脱下道袍裸体耍太极会好看还是难看呢?
穿三点式也行),但安勇这个鹰爪门高手,耍出来的鹰爪功倒不大像9、看了本片,我更加深信不疑,中国功夫就是他妈的花拳绣腿,拿到大街上卖武确实能换些钢崩儿回来,连张卫健这样没有武功根底的搞屎棍都能拍得不错,谁还不能拍啊?
找憨豆先生mr bean也能拍,只要找一个有经验的武指设计一些花哨的武打动作配合特技就行了10、本片又是一部供国人yy的片子,但比起《霍元甲》《叶问》之类yy神作,其yy之余娱乐性也挺强,看家可以各取所需
影片中是想表达的东西太多,结果变得脉路过于繁复反而导致主题弱化!
不过关于徐向东挑起的比武大赛一节,我倒觉得未必徐向东说的就没有道理!
中国的武术文化最大的问题就是过于保守,武术固然有强身健体的一面,但武术的实用性被中国文化稀释的太过于花架子了。
徐向东饰演的人物与其说是中国人眼里窝里斗的代表,武林江湖中的搅屎棍,倒不如说是此人的技击意识过于西方化,我们知道国外大多武人都是以击倒对手为第一要义,为击倒对手而技击,虽然在文化境界上没有什么追求,却更易使人争强好胜催人奋进。
当然不是说我们讲武德不好,中国武术里的很多伤人技法如果由不讲武德的人动起手来一定会比老外的地下拳更血腥。
我们需要的是像李小龙那样真正的武术家!
既有武德,又兼具敢于争雄世界的雄心!
可惜的是我们只有一个李小龙。
而要论起中国丰富的武术文化积淀,中国应该可以产生更多的李小龙。
强调武术在实战中积极对抗的意义也符合徐导之前拍《霍元甲》和《陈真》时透露出的武术精神!
那就是:你只有把前来挑衅的对手击倒在地,尊严才属于你自己!
否则你就只能任人践踏!
《夺标》:徐小明再向虎山行文/张三四徐小明是谁?
对门宿舍同学张某自幼习武,喜欢看CCTV的“武林大会”,看到嗨时,他大呼小叫,跺地,拍桌子,骂娘。
一日看“螳螂拳”决赛,发狠说:老子去参赛,肯定能拿冠军。
该同学的理想是把中国武侠电影发扬光大,用武打功夫片宣扬中国武术。
这是国家层面的、主旋律的理想,有宏大叙事的嫌疑,个人理想则可能是成为中国第一武(术)指(导)。
后来,听陈晓东说动作导演要比武术指导高两个档次,他可能又把理想更正为中国第一动作导演了。
在电影圈里,海吹的多了去了,北京电影学院周围的酒吧、咖啡厅、餐厅和地下室里,不用竖耳朵就能听到关于中国电影的种种宏论。
但中国电影还是这么半死不活地拖着。
该同学却不是只说不做的人。
先是策划编导了《中国武侠电影人物志》,正在中央六套红红火火地播着;又请来现任中国第一动作导演陈晓东给俺们上了一课;暑假前,突然听说他到《夺标》剧组去了,过了几个月,便请一干同学去北大百年讲堂看试映了。
“导演是谁?
”“徐小明。
”“徐小明是谁?
”“拍过《大侠霍元甲》《陈真》和《再向虎山行》。
”哦,知道了,“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徐小明在香港如日中天,演导唱几路同时出击的时候,我还不到十岁,整个生产队只有一部电视机,一根竹竿把天线支到半空,生产队队长神气活现地鼓捣半天,也只能收到一个带雪花的频道。
就是这样,我接受了最初的视听教育,在根本听不懂的粤语歌声中梦想成为一代大侠,整天拿着一根木棍挥舞,和弟弟对练密踪拳、锁喉枪。
在北大百年讲堂,《夺标》放映之后,导演再次唱起《万里长城永不倒》,又耍了几招螳螂拳。
在一阵阵欢呼和鼓掌声中,我却想起了二十多年前在晒场里等待陈真飞腿、姜铁山铁枪的情景。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人生似梦,世事如幻……于是,我发短信给弟弟:我在北大见到《再向虎山行》的导演了,一个很真诚的人。
弟弟回说:锁喉枪,枪中王,枪枪锁喉最难防。
张卫健“搞笑”的本质在《夺标》里,张卫健饰演张凤,这个角色延续了张卫健在电影和电视剧中一贯以来的性格特点。
一个没什么理想,一心想着追求短跑运动员雁玲的中央国术馆弟子,自称“不干坏事就算是为国家作贡献了”。
这个角色就像《鹿鼎记》里的韦小宝,追女人没有一点起承转合,没见面就胆敢说人家是自己老婆,见了面更直截了当,其做人哲学可以概括为:不要脸。
但不要脸自有不要脸的可爱。
为了把“老婆”弄到手,他要争取到参加世运会的武术表演资格。
他的个人理想无非是美女罢了。
与他相对的是短跑运动员雁玲,雁玲是个爱国者,她的个人理想是参加世运会,为国争光。
结果最终倒在赛道上。
雁玲死后,张凤深受感动和教育,觉得自己也应该做个对国家对民族有用的人才。
1999年左右,在我们那拥挤着9条小汉的宿舍里,同学们就着一台小彩电,一天一夜看完了张卫健主演的《鹿鼎记》,于是“凉/风有幸,秋/月无边,亏/我思娇的情绪好比度日如年,虽然我不是玉树临风潇洒倜傥,但我有广阔的胸襟和结实的臂腕”一度成为某些同学整天挂在嘴边的“名言”。
导演的目的很明显,要制造类似“如果非要在这份爱上加上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这样的流行语。
有人说,张卫健是周星驰的接班人。
但张卫健搞笑的手法和周星驰是不同的。
周星驰的手法和卓别林、基顿、憨豆先生一样,那就是装傻,在影片里不断地折腾自己,让观众觉得自己比主角高明,从而发出具有智力优越感的笑声。
而张卫健担当主角的电影和电视剧,从来都是以不断地折腾别人为乐,“别人”分两类,一类是敌人,一类是自己人。
如果是敌人,则让观众产生报复性的快感——观众一向是把自己认同为主角的。
如果是自己人,则让观众觉得他虽然有点坏,但是很可爱。
一个是装傻,一个是装坏,这就是张卫健和周星驰的不同。
《夺标》:与时俱进的民族主义导演徐小明说,1987年,他开始构思这个故事,这一构思就是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里,他退居到电影幕后,以制片、监制或发行的身份推出了多部影片。
2008年,他“再向虎山行”,推出《夺标》。
《夺标》具有七八十年代香港风味的武打功夫片。
它有与那个时代电影相同的民族主义诉求。
像《霍元甲》《黄飞鸿》一类影片一样,它有一个对国家强大、民族振兴的呼唤和追求。
雁玲临死的时候,张凤把一根火柴插在他亲手捏的雁玲的面人像手中,点燃它,以满足雁玲传递圣火的愿望。
火柴渐渐熄灭,雁玲闭上眼睛。
这场戏必将使很多观众落下眼泪。
它又与刚刚结束不久的奥运圣火传递和奥运会形成奇妙的互文关系。
谁说商业片与现实没有关系?
电影末尾,在鸟巢和水立方上空,烟花喷放,鼓乐齐鸣。
回头看《霍元甲》《黄飞鸿》,其中的民族主义诉求无不落入虚无主义,除了死亡和隐居,主角无路可走。
而《夺标》则是唯一一部彻底满足了中国人民族主义诉求的电影。
看完电影,大多数观众会产生“我们的生活多美好”的感觉。
《夺标》的主角是个没什么理想的小人物,比赛的舞台也不再是擂台,不再是你死我活的仇杀,而是运动场。
不像霍元甲、黄飞鸿等一代大侠。
《霍元甲》挑战日本人,《黄飞鸿》挑战西洋鬼子,而《夺标》谁也不挑战。
他们只是想参加世运会而已。
这是这个时代中国人的自信:我们不打了,我们要和平。
从这个角度说,2008年,奥运之后,是《夺标》出场的最佳时机。
恍惚记得二十多年前流连忘返的录像厅里经常听到这首歌。
“但莫问此去那时还,分离难说短暂,若日后大家再见面,必回赠一双虎眼.....”那种气势至今仍然难以忘怀。
前几日参加了《夺标》的见面会,有位带着儿子去见徐小明的观众说,幼时和父亲一道守着电视看了徐小明自编自导自唱的《霍元甲》,从而影响了自己的一生,受益匪浅,这次有机会借影片见面会亲见徐小明先生,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终身受益。
精神抖擞的徐先生和这对有心的父子握了握手,脸上洋溢出激动的表情。
徐先生的骄阳电影这些年一直致力于港产电影的继承和繁衍,不过由于行政事务缠身,多数时间出任监制一职。
今次《夺标》确实是耗费心机,换个角度亦可看作骄阳电影的投石问路。
作为“螳螂拳”的第六代传人,并亲自担任片中“螳螂拳”“鹰爪拳”“太极拳”的指导一职,我们在电影中看到的绝对是久违的真正的武术功夫。
久违大银幕很久的张卫健,出现在观众的面前,将见面会的气氛掀到了另一个高潮。
大多数人都记得他电视荧幕里塑造的角色,插科打诨,搞笑蛮缠,是他一向的风格,之前很是担心,24格里他的表现会将电影引向另外一个歧途。
不过这样的担心还是很多余了。
纵观全局,Dicky很好的起到了电影中需要调剂平衡的幽默搞笑成分的作用。
甚至在高潮部分的煽情也处理得相当得体,让我们对张凤这个角色印象深刻。
谢苗则在徐小明的悉心指导下,将螳螂拳的诠释得有板有眼。
勾、搂、采、挂、刁、缠、长短兼备;劈、按、崩、扎、滑、截刚柔相济。
正所谓“只动腰,不走胯”,取其螳臂挡车之不畏,勇往直前之意,将“夺标”一词于情于景都体现淋漓尽致。
幌腰抖臂,形於手指,恍如螳螂浮现气势非凡。
徐向东和于荣光的对战,着实让当年喜欢《木棉袈裟》的影迷期待了一番,虽然他们只是点到即止,但是却勾起了很多人重温他们年轻时风采的回忆。
片中徐向东扮演的角色入木三分,更符合中国传统武术的那种为求名扬天下,不惜一切代价的真实写照。
而最后时刻的,也是性情中人的大彻大悟之后真情流露丝毫不掩饰不做着。
反观于荣光的中华武术会馆长倒是套话连篇,隐忍克制,倒也将某些有身份的武林人士的内心世界表现出来了,不过不失。
听说片中还有另外一个看点就是另外还有十五位武术冠军参与入境演出,鄙人眼拙,并不尽数认出。
那个太极道姑李辉都还是朋友在旁提点,才知道她的仙风道骨是真材实料。
无论是噱头也好,夺目也好,暂且不表。
我想表达的是该电影还是体现出徐小明欲将武术与功夫竞技很好的呈现在大屏幕前的一种尝试,无可厚非,这是彰显诚意的十足体现,这种尝试是否能够带来很好的效果呢?
因为说教,因为奥运献礼,《夺标》的题材会让部分观众觉得不伦不类,有甚者会觉得反胃。
那倒是反应过激了。
之前我也说这次是骄阳电影的投石了。
毕竟香港电影如今面临着一场很艰巨的转变,每个用心的导演都在努力求变,以求适应这个市场,而不至于让香港电影走向绝路。
陈可辛如是,徐克如是,徐小明亦如是。
如果硬要我挑一个刺儿,那就是夺标少了一首比较明显的主题歌。
“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在七十年代的时候,徐小明先生就如此的激扬澎湃,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夺标》还是让不少人感动了一番。
至少不是虚情假意。
一路看下来感觉是非常之用心。
将来还想在大银幕前看到如此精细的功夫电影,就看此次《夺标》的票房究竟有多好了。
借用当天见面会大家在主持人的提示下高吼的一句话,算是一种美好的心愿和祝福
今天不爽,因为今天本来可以不上班,但是要去看电影,所以无缘无故没了假期。
抱着恶劣的心情看这部本来就不看好的片,还好看出来的感觉能让我稍微舒服一点。
在国产片让我想死的这段时间里,这算是稍微让我能喘口气的片了。
徐小明导演,张卫健主演,还有一帮新人,主题是奥运。
2008让所有的中国人都沸腾了,所以即使今年看到的奥运片再烂再没票房,还是让人感觉欣慰,因为这不是一部电影,不是一个商品,而是一种爱国的情怀。
记得之前看《破冰》,还有盛名之下的《一个人的奥林匹克》、《筑梦2008>……票房都不是普通的烂,但是为什么大家还要坚持去拍,是因为每个人都想在2008这一年留下些什么。
他们是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或许你会说,他们只不过是有钱,是,那你有么?
你如果有钱了你愿意这样扔钱进咸水海么?
片子拍得很国产,虽然这是徐小明拍的。
我以前不知道徐小明是谁,只记得是电影公司的老板,《文雀》是他们公司的,还有江若琳的绯闻。
但是今天看到在片头和片尾都很显著得写着,他似乎是片中的武术顾问,不禁好奇:他不是一个商人么?
百度之,大惊!
原来此人大有来头。
一个战绩如此辉煌的人,拍出的片应该很有水准才对。
不过,还是那个问题,老人家不跟时代潮流,影片的风格其实还很《霍元甲》。
这点就有利有弊,利在它结构紧凑、高潮迭起、人物丰满,弊在现代人的需求和以往不一样了。
影片的内容确实很丰富,但是基本上是“乱战”,经常是一件事之下又掺和进几样东西,让人觉得消化不了,还会感觉杂乱。
故事既讲了中国武术队如何奋发努力,克服困难,还要说大家要筹集金费参加奥运,还顺带说了一个为比赛操劳致死的女子,夹杂了一段豪门的家族争产。
其实这四个故事,随便把哪个抽出来都可以独立拍成一部电影,尤其是武术的部分,实在太精彩了。
主要介绍了螳螂拳、鹰爪两种招式,展现了太极的威力,这部电影的武打,是我看过最好看的,无愧于它的宣传口号“今年最好看的功夫片”。
一招一式都有板有眼,打得惊心动魄,招式的变换让人目不暇接,而且据说影片找了不少武术冠军来演,估计是真的。
这里的打,才叫真打,不像《功夫之王》,两大功夫皇帝随便拍拍手、踢踢腿,晃个10分钟就把观众打发了。
由此可见,徐小明的武术根基,真不是吹的。
就算他不会打,也确实是花心思研究过,不像老外,就看电影瞎想招。
不仅主干乱,情节也够乱。
绑架有钱少爷的坏人回来寻仇,弄得大家一团糟,结果在选拔赛上被筛下来的败将,竟也一同寻上门来问罪,两伙人打在一起,我真想问:“你们打架的知道哪个才是敌人么?
”不过乱也有乱得好看的时候。
绑架有钱少爷的坏人,上门索要被救出的孩子时,那一段真是乱的精彩。
大家在大屋里相互接应传递孩子,每个人都使出千奇百怪的方法来藏,把孩子放在菜篮里、把孩子藏在娃娃堆里、把孩子藏在衣服里扮大肚婆……让人不得不佩服编剧的想象力。
话说,这种搞笑手法,很像80年代的《最佳拍档》系列。
对了,还说到一个MM因为跑步太用力,结果脊椎错位而死的事。
不知道片子是什么时候拍的,如果是奥运之后,那还真是怀疑是不是在为刘翔辩解。
虽然看上去有些夸张,不过想起来确实很恐怖,跑得太用力、太勉强自己不适合剧烈运动的身体参赛,对运动员来说,都是极危险的事。
最后要提提张卫健,对此人已经不抱任何希望了。
是,你很搞怪,很可爱,但是拜托,我看厌了,有本事你换个方式演给我看看。
还有,你的造型好丑。
【附徐小明简介】“徐小明祖籍广东,其父母是上个世纪50年代的粤剧演员。
出生在香港、从小在剧团里长大,5岁就开始步入电影圈,出演了几十部电影。
此后,对武术有着浓厚兴趣的徐小明到武行当过武师、做过武术导演,他执导的第一部武侠电影是与成龙、袁奎合作的《四皇一后》。
随后,徐小明又执导了大量反映社会生活题材的影视作品,现代片《变色龙》、乡土戏《大地恩情》。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徐小明挑选的第一个片子就是《霍元甲》。
徐小明自己重写剧本,导演、监制、主唱一身挑,改写了武打片没有灵魂和格调的历史。
随后,徐小明又执导了电视连续剧《陈真》,与《霍元甲》一样大获成功。
1998年,他重返“亚洲电视”,以非常大的突破性业绩盖过了“无线”收视率(吹牛吹大了啊,【Cola注】);1999年,他担任英皇电影集团的行政总裁,负责集团的影视发展,现为骄阳公司老板。
”
这个可能是个应景的作品吧,正好是奥运会的年份。
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勉强把一堆八杆子打不着的情节混合到了一块。
张卫健在里面的插科打诨有点烦,是个人都可以满篇讲出各种大道理。
也许是徐大导重出江湖练手的东西吧。
功夫是中国国术,应该是李小龙让世界了解了功夫。
而奥运是世界体育的盛会,虽说有千年历史的功夫没有出现在百年的奥运中,但是中国人在奥运会上的成就的确是一届好于一届,可是我觉得成绩并不能代表什么,就像影片中的中国人一样,他们虽然没有任何成就在奥运,但他们拥有我们缺少的中国人的中国心啊!
希望功夫能在奥运上出现,希望奥运在来到中国,不过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大家只要展现力量与美就好啦!
很主流的主题
两条线~最爱的那个娃娃
亚瑟影城 2012.8.17 19:43 谢苗怎么长成这样了? 5*1
激情的爱国啊!!
打得特别燃,不知道为什么剧情太丑陋,别问我为什么
意趣盎然
和你在一起,看了两遍的电影。第一遍,是我们第一次看电影。第二遍,是我们第一次看刷夜电影。
小学看这部武打电影觉得很不错哦
露天电影。
我竟傻比到花了一晚上看這破逼片...真你媽的和諧,干!
补标。当年还是很有触动的。
小时候感觉挺好看的
好2的剧.
蹭着中央六看的。
这年头居然开始借着奥运会的名义进行恶搞了。
劳资还以为武打部分会有多好,竞技套路和传统打法的结合太违和了啊。
动作十分好看
这个电影绝对难看,和《麦田》有的一拼。
电影频道看的·····吴天瑜不错哎
可以把它看做是一部对中国运动事业的一种敬奠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