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胜利了,士兵们没有被敌人杀死,却因为保护平民而惹怒了坏长官,而被污蔑为叛徒被围攻,气不气,当然气那小男孩的父亲,他的英雄,也是保卫国家的英雄,被敌人杀死,小男孩生气吗?
当然气观众在片尾越气愤,越想杀掉坏人,那这部电影和剧本就越成功,因为成功调动了人性深处之恶,复仇很容易,反战也是反人性,却是最难的
(不要被我的题目误导,电影是一个非常好看的纯粹故事。
^-^)从《铁皮鼓》,到《英俊少年》,还有《罗拉快跑》等等,德国电影很善于描写孩子们的心理和成长。
或许和德国的文化在欧洲来讲比较年轻有关?
年轻人最大的优点是勇往直前,不会顾虑重重;最大的缺点是因为荷尔蒙和轻信而造成的冲动,而二战带给德国最大教训之一也许就是如何控制冲动。
比很多二战中的德国青年更幸运的是,小彼得在整个故事中不断成长,从最初的英雄主义、保护欲、占有欲,到最后理智地区分什么是正确,什么是错误,克制住悲伤,勇敢地活下去,他终于成熟了。
这份成熟,无疑和上尉对他父亲般的保护和引导有关。
失去孩子的上尉,对小彼得和漂亮的安娜爱护有加,把自己曾经不能为儿子做的事,在两个孤儿身上实现。
电影中最温馨的一个镜头,是上尉把冻僵了的彼得从海里抱起来走上岸,彼得又羞又气,挣扎着要脱离他的怀抱,逗得他哈哈大笑的那个片段。
成长于俄罗斯的德裔男爵夫人气质高贵,举止文雅。
在苏军和孩子们接触的最初,她无疑是最好的润滑剂。
气质如兰,内心强大的人,具有征服所有人,甚至是敌人的魅力。
而她温柔地纠正上尉“不是列宁格勒,是圣彼得堡”的段落,比血脉喷张,声嘶力竭的口号让人觉得温情多了。
是的,其他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温情是这部战争片中最大的亮点,古典音乐的穿插,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生命是如此残酷,也是如此美好。
是不是二战涉及德国的电影一定要有古典音乐的陪衬?
笑。
这部电影无疑让人联想起十三钗,类似的战争背景和为他人牺牲的题材。
但十三钗过于追求叙事的宏大而加入很多枪战的场面,追求视觉刺激而选取的强奸段落,无疑减少了主要人物的表现机会,对个人经历情感变化的描述又不够细致深入,导致没有感染力。
章诒和女士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集体主义教育,我们丧失了对个人情感的表达能力。
(大意)我不同意很多人纠结于“妓女和女学生的生命价值是平等的”这个观念,因为判断一个人的做法是否合乎情理,要依据当时的道德和法律观念,极端地强调现代更文明的道德观,并不有利于去宽容地理解过去的人。
但十三钗的故事逻辑确有问题,米勒从最初的挣钱动机到后来的保护学生,固然有看到日军暴行而激起的善良本性,可还不够充分。
至于妓女们舍命偷梁换柱,除了在躲藏日本人的时候,占用了女学生们的地方的恩情之外,似乎没有更多的理由,看到对方要去死就代替对方而死的情分相对来说也太重了。
所以妓女打扮成女学生的那一段戏,虽然拍得不错,却有点空穴来风。
至于有一个很害怕而不愿意去日军俱乐部的妓女,依然被押着上了车的情节,看似减少了对妓女们高大全的刻画,可为什么一定要集体牺牲呢?
为什么事前不能有一个学生,勇敢地站出来,把这个畏惧死亡的人换回来呢?
那才真是人性的宽容。
导演或编剧让妓女集体牺牲,观众用妓女和女学生两个集体的概念来比较生命价值,这二者行为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共同逻辑?
更为可怕的是,现在社会中的集体对抗情绪,因为职业惹来的杀身之祸。
好像那句恐怖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的口号又要响彻开来。
因为一个人的国籍、种族、职业和财富的拥有度而妄下定论,采取敌视或友好的态度,不是一种头脑的简单化和逻辑的笑话吗?
这部电影讲述的故事告诉人们,那些集体属性都不是判断一个人善恶的标志,选择爱恨,要针对在你面前活生生的个人。
最后,饰演上尉的Aleksei Guskov很有魅力,前一阵看过他演的俄罗斯电影《音乐会》Le_Concert,也十分好看。
大概今年是我彻底沦为叔控的纪元年吧。
^ ^
每次看完战争片心情总会不好,和中国拍摄的一些伟光正的战争片不同,欧美表现战争的手法总是很真实,真实的呈现战争的惨烈,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如果用一种颜色来形容《五月的四天》,那这部影片应该算绿色电影,影片当中的主题基调是绿色,因为在五月。
也许是时间恰好,也许是导演可以为之,绿色本身代表着和平,当我们观影的时候,会感受到一种平静。
当战争即将结束的时候,本来是敌对的良方军队狭路相逢,胜利方苏联军只有8人,而德军有80人。
战争实在是太漫长了,漫长的使人们已经没有了拿枪的力气。
而他们同时遇见的福利院竟然成为双方共同保护的地方。
如果影片这么一直拍下去可能就没意思了。
拐点就发生在苏联军队一个长官要侵犯福利院的一位女性的当口,而本来驻守在这里的苏联军官制止了上司的行为却因此得罪了上司、进而引来上司的报复,不惜调来军队坦克对同胞大肆进攻。
如果历史属实,这8个即将回家的战士应该是客死异乡了。
影片好就好在,节奏控制的非常好,演员的表演含蓄内敛,收放自如,为了表现不是战争的战争带来的恶果而将战斗场面拍的简单掠过,再配上悦耳的音乐。
有人会利用战争去释放他的恶,而有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会保有自己的善。
最后,只想说一句,千万不要让傻X当领导!
那简直就是组织的危难!
从来没有好的战争和坏的和平。
一支胜利的苏军,一支战败的德军,一座只有妇孺的福利院,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构成了电影的全部。
十三岁,正是处在一个无忧无虑的年纪,本应与父母享受快乐的时光,但是战争改变了这一切。
随着战败的一步步接近,英雄的父亲变成了失败的法西斯,被畸形的社会所扭曲的价值观的崩塌,是他所无法接受的。
于是,彼得选择拿起武器,像一个男人一样去保卫他身后的女人们,赶走闯入自己家园的“敌人”。
我想,在那样的一个时代里,怀揣着同彼得一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
国家的欺骗和社会的导向,让他们始终坚信自己才是站在正义的那一方,那么当谎言破碎的那一天,当他国的军队站在祖国的土地上时,留给他们的还有什么呢?
茫然、无助、恐惧,谁也不知道如果自己落入对方的手中,会承受怎样的后果,无数个彼得只能坚守自己心中最朴素的善恶观。
所以,他拿起武器,所以,他告诉安娜,躲起来。
但是,控制他们的这支苏军,和他们想象的不太一样,他们可以相安无事,可以成为朋友,甚至可以相爱。
这一切,都和彼得的价值观相违背,他无法理解为什么孩子们可以和敌人成为朋友,为什么自己喜欢的女孩会爱上敌人,所以他想方设法希望获得德军的营救。
但是战争到了最后,谁也不想战争再继续下去,确认了福利院的情况后,德军的选择是离开这里,去指定的地方投降。
于是,两支部队就这样等来了战争结束的消息。
直到苏军少校的出现,正义与罪恶终于在这里出现反转,保卫家国、抗击法西斯的军人,却变成了欺凌妇孺、霸占少女的反派。
所以战败的德军,为了保护无辜的平民;孤立的苏军,为了坚守真正的正义,选择拿起武器并肩战斗。
当战争结束,区分敌我的标志是什么?
分辨善恶的标准是什么?
影片很好地给了我们一个解释:真正的正义,永远是坚守人类共同的价值观。
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立场,能够把他们联结在一起的,是心中最为本能的感情。
世上没有绝对正义的战争,罪恶的侵略者,可能会变成保卫百姓的守护神;正义的英雄,也可能会变成邪恶的刽子手。
比战争本身更为可怕的是,战争对人性的扭曲。
一个苏联上蔚用他的行为告诉了一个德国小男孩,并不是跟你国家在战斗的人就是你的敌人的故事。
德国小男孩觉得苏联军人是侵害他国家的人,他仇恨他们,故意利用语言的不便挑唆两方的关系,他以为这样就可以引德军上门灭了少于他们十倍军力的苏联军人。
但德军中校也因为厌恶了战争,他没有对苏联军人发起进攻。
小男孩觉得很失望,他觉得德军懦弱,他把这股怨气撒给了苏联军。
苏联上尉看穿了他的把戏,但并没有责备他,因为小男孩让他想起他为了保卫国家上战场而不幸死去的儿子。
苏联上尉是个正直的人,他曾经是个老师,他用自己的行为得到了福利院里所有人的尊重。
可惜的是他摊上了一个不顾及他们小队命运的上司,既留他们送死,又在欺侮德国女人被苏联上尉劝阻后恼羞成怒,给上尉这群人打上了叛国的罪名,还带了更多的苏联军将他们这一伙人杀死。
讽刺的是,这几名保家卫国的苏联军人没有死在纳粹的枪炮下,而是死在了战争结束后同僚的诬陷和枪下,可悲至极。
任何时候我都觉得战争是对人类最大的伤害,尤其是对无辜的平民而言。
他们只想过好每一天的日子,平静地迎接每一天新生活的开始,但纳粹破坏了世间的宁静。
纳粹残暴至极,是反人类的存在,它不应该存在于世间。
这部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苏联上尉,这位曾经的老师,他让我想起这次俄乌冲突中的几名战地记者。
他们曾经是文学造诣很深的文人,为了2014年后被乌克兰政府军和纳粹迫害的顿巴斯人民,扛起了摄像机穿梭在枪林弹雨中,记录下战场上所有的真实。
我尊敬这样的文人,心里有同胞、有大爱、有信仰,还有是非曲直。
金色短发的安娜是那么美,小鬼看到她陷入危险时满眼的怒火让人联想到《西西里岛美丽传说》,战败的德军在拥有绝对兵力优势的情况下仍不进攻,只求退却,不仅仅是出于对妇孺的保护,更多的是对战争和暴力的彻底厌恶与摒弃,然而,打着解放旗号携胜利余威的苏军大部队却在干着禽兽不如的勾当,兵痞流氓的本性暴露无余,善与恶的本就公平的分布在芸芸众生中,从不需要硬给哪一群人贴上区分的标签,胜利者也邪恶。
惨剧,发生在本已到来的战争结束之时,永远厌恶战争和暴力。
电影的名字听上去有点《五月碧云天》的恬淡诗意,又有《罗马假日》的烂漫清新,还未看过电影便首先生出无数绮思遐想,但看过之后确定应该改霸气点叫《四日战争》,如果为高票房考虑的话。
电影讲述的是二战尾声的事情,盟军四面夹击之下,德军纷纷溃退,一支八人苏军小分队追击到一个德军村庄,刚到地方就遇到德军部队,匆促进攻,丧失战意的德军不堪一击,丢下几具尸体迅速逃跑。
除了一个人,目睹战斗的德国男孩决定留下来独自抗争,他穿上德军士兵的衣服,拿起枪,准备对苏军发起突袭。
但很快被苏军发现,一路追击着进了孤儿院,里面是一帮弱质女流由一个果敢强硬的女院长带领。
小分队俘获了小男孩,没有杀他。
随后接到驻守此地,拦截退散德军的命令,小分队决定在孤儿院里暂时驻扎下来。
于是开启一段《海的沉默》般的敌我之间的微妙抗争。
导演特地挑选了一个小男孩的视角看待这场战争,而没有赋予他旁观者应有的中立视角,在他的眼里入侵者便是敌人,是一个偏差的观点。
但奇怪观众很容易就接受了剧本的设定。
这里显示了电影制作者的狡黠,因为小孩子的视角都是比较单纯的,少有辩证能力,对一件事的判定不可能如大人那么成熟,更不可能像旁观者那么冷静。
但事实上,从一个平民的角度,都有可能对突然造访的外来者产生警惕抵触,何况对象还是原本仇视的苏联人,只不过换做一个小孩子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苏军一开始就显露出侵略者的淫威。
他们抓走了院长的保姆,一个战争中的女人面对一群持枪的男人,其结果不言而喻。
这给留下来的女人们造成巨大阴影,尤其是那个最年轻貌美的女孩。
为了躲避苏军的凌虐躲了起来。
可最后还是被发现,如果这之前小分队的人还算规矩,如今女孩的出现彻底点燃了大家压抑的情绪,纷纷蠢蠢欲动,想要一亲芳泽。
一个男兵率先发难,在晚餐时间对女孩动气手脚。
而就在关键时刻分队长出场救下了女孩,缓解了紧张的氛围,也使得士兵们和剧院里的人们的隔膜在这一刻开始溶解,由对抗走向共融,剧情在这里走向一个转折点。
这一幕似曾相识,在许多电影里我们都曾经看到过,当你面临黑暗的关键时刻,总有人性的闪光将你照亮。
分队长便是整部电影人人性的光辉顶点。
身世在所有人中最为凄惨,妻子、儿女全部在战争中死去,像这样的孤家寡人,在以往的记忆里应该是充满暴虐心灵扭曲的,但只有他保持着善良本性,甚至在其他人的本性在战争中迷失的时候,依然能够保持清醒和冷静。
他不仅救了那个女孩,还两次救了男孩,尤其第二次当他在从海中救起遭士兵们折腾差点溺死的小男孩的时候,那姿态真像一个爷爷抱着他疼爱的孙子。
而第三次他的决定拯救了孤儿院里的所有人。
也许在他的眼里,战争必须杀戮,但绝不可以泯灭人性。
提到分队长就不能漏了孤儿院院长。
这是一个中庸处世的人物,她不参加战争,但严格守护人性争议。
当德军溃退,苏军入侵的时候,决然留下,用她的智慧和苏军周旋,用她的威严威慑那些怀有二心的苏军士兵,尽力所有保护孤儿院里的每一个人不受伤害。
作为一个俄裔德国人,她也是整部电影里思想最接近上尉,最了解上尉的人,两人相仿的年龄,相似的恬淡气质,更巧的是有着的阅历。
当上尉将两个人共同的出生地说成列宁格勒的时候,她坚决更正那是“圣彼得堡”,小小的举动,却勾引出两人共通的回忆,激发出上尉的同情心。
不清楚他们之间是否早已暗生情愫,但她的确在之后的几个关键时刻影响了上尉的决断。
假如没有战争、意识形态的差异,真想撮合他们两个在一起。
第二股德军的出现,对孤儿院里对峙的双方起着制约的作用。
小分队本身人少,而且不走运在之前的战斗中发生了减员。
德军那边则败局已定无心恋战,早就想着举起白布投降,只是不想投降苏军才迟迟不肯放下武器。
双方就那么默契的对峙着,唯有小男孩一心想要撺掇双发打起来。
此时,他的动机已不单纯是因为外敌入侵和父亲身死沙场的仇恨,而是充满着浓浓的醋意。
小男孩由于在女孩躲藏旗舰暗中给女孩送吃的,赢得了女孩的好感。
但女孩后来有受到了更年成熟帅气的还会弹钢琴的接线员的追逐,黑面包怎能和钢琴和成熟的荷尔蒙相提并论,女孩迅速移情别恋。
小男孩愤恨至及,便偷偷跑到德军那里告诉小分队兵力空虚的事实,天真的要求德军能够发动进攻赶走苏军。
然而德军早就无心恋战,那肯听他的馊主意。
小男孩失望而归,但他还是戳穿了两人的恋情,小分队把的接线员关了起来,他很可能会以强奸罪处死。
夺爱之恨终于得报小男孩却没有胜利的快感,反而感到失落,慢慢认清、接受了女孩不爱他的事实。
转而向小队长求情。
这里的小男孩彻底成熟起来,不再片面看待战争,对战争中和认清有了更理性的认识,战争没有摧毁他反而发掘出她内心的善美。
战争会导致对峙、诱出黑暗。
和平即使很短暂照样可以释放出最美的人性。
随着剧情的推进,孤儿院的人们和苏军小分队的士兵们逐渐接受对方,打一片。
而德军最终投降的消息也适随广播而至,孤儿院陷入欢腾,再看看播放器的进度条,还剩不到十分钟,已经准备好迎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尾然后洗洗睡觉了。
正如一场球赛的最后几分钟,一方大比分领先剩下的几乎都成了垃圾时间,观众们意兴阑珊纷纷准备提前退场。
但很多时候逆转的高潮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电影里这时突然出现了另一股苏军,粗鲁的苏军少校,像当初的士兵们一样看上了女孩,迫不及待要施行淫乐。
上尉再次出手打断少校的暴行,暂时保护了孤儿院众人的周全,却因为以下犯上招致少校的疯狂报复。
少校纠集大批苏军展开对孤儿院的进攻,决意消灭小分队。
而为了保护孤儿院的众多妇孺,小分队决定和德军联合起来,抵抗这股红军的进攻。
矛盾转变之快让人猝不及防,但仔细想想之前铺陈了那么多不正是为了这一刻的到来,导演隐忍了这么久终于迎来和盘托出的抒情时刻。
如果没有最后这个震撼人心的结尾,这个画龙点睛之一笔,整部电影定会失色不少。
电影到了这个时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两个国家军队之间的仇恨,败者与胜者地位的悬殊,而是关于人性践踏与保护的较量。
让德军和小分队这两个曾经的对手联合起来的只有对人性的守护。
最后结尾的时候,接线员站在马头目送载着孤儿院老幼的船只离开。
苍凉的背景里寓意着一部分人的死,和一部分人的生。
是一个生死并存的伟大时刻。
这里只想用一句话作为结尾:战争里没有是非对错,只有人性善良。
故事本身非常迷人。
德国海边,五月的四天(实际上是1945年5月8日战争结束前的四天,苏军已于4月30日攻克柏林,希特勒自杀,5月2日,德国元首继承人卡尔•邓尼茨命令德军部队停止抵抗),此时的苏军在德国本土已进入收残扫尾阶段。
一位苏联上尉军官率领的8人小分队,一位前俄国贵族男爵夫人看护的幸存孤儿院,一支在海边集结准备乘船去丹麦向英军投降的纳粹小部队,这场战争对于他们,已失去太多,他们早已疲惫,他们只想着战争结束后的生活,战争的伟大意义于他们又如何?
他们不再争论是叫圣彼得堡还是列宁格勒,柴可夫斯基或舒曼的钢琴曲一样动听……战争对于个人只有残酷。
任何时期,任何国家,总有叫嚣战争的好战分子。
往往,战争中失去生命的士兵只沦为政客们的牺牲工具,他们的死,只对他们个人他们家人有意义。
战争,只应是别无选择之后的最后选择。
战争已然结束,战斗却未停止。
影片开头,几个身着德军军服的少年因为无知所带来的无畏死于苏军八人小分队的枪下。
例如,面对苏军不知趴下射击或者半蹲,竟然直挺挺的站在山丘之上,其军事训练或者军事素养甚是匮乏。
而这竟引来孤儿彼得的效仿,险些酿成悲剧。
后面来的那一队正规德军没有贸然开火,而是想活下去。
苏军小分队亦然。
然而正当举杯欢庆之时,苏军少校闯入,见到美丽的短发姑娘,意欲不轨,被上尉拦下。
少校恼羞成怒,拔刀相向,完全不顾战友情谊。
随后德军加入,与苏军小队并肩作战,并将船留给孤儿院的妇孺,使这部电影又多了许多悲情。
反观历史,苏军本是正义之师,奈何战争中所犯下的累累暴行,又与德军何异。
电影中,战争已然结束,大家都渴望好好活下去。
然而,悲剧悄然发生,皆因纵欲为恶。
影片开头,苏军少校纵容手下将孤儿院佣人大妈的女儿拉上车,而且一直未归;苏军小分队中也有一人想强奸短发姑娘,被上尉及时阻止。
魔鬼往往向弱者下手,强者却惩恶扬善,而这需要勇气。
现实生活中,若我们身处上尉的处境,不知是奋起反击,还是做沉默的羔羊。
收音机响起的那刻,有人鸣枪有人落泪,有人大喊着下次要点加一个鸡蛋的牛排,有人看着雁阵飞过,低语着“它们比我们先回家”二战结束前的四天里,想当英雄的小男孩几次往返,可除了一发打偏的炮弹外再无其他冲突,但真正的交火爆发于战争被宣告结束之后,真正的敌人却是从自己人中又分出去的一批。
那么枪口应该冲着谁?
我们走出阵营,我们拥抱人性。
全片没有战争场面,但是却极其残酷,这个福利院到最后变成了人性的试炼场。战争结束了,人性的考验还没有结束,苏军因为得罪了上司而被自己人给围剿,福利院的小男孩去请求德军帮忙,德军和苏军合作对抗苏军,荒诞之余将敌我从国籍变成了人性的对抗,这也让人不禁深思,敌我真的就是国籍之分吗?更xx的是,这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果然电影看多了就会发现世界上的任何一件事都不值得稀奇
春日影展第八部;逻辑不太通顺啊,有些地方感觉莫名其妙,另外,那个小男孩太讨厌了
对敌调不来坦克,打自己人,一句话坦克就来了!是个很好的小故事7.7分
短短四天,男孩彼得面对失败、失望、愤怒,在二战尾声的日子里,颠覆了世界观,了解了更多人性。他终于明白人不想死并不意味着是懦夫,明白视为敌人的人也会保护自己一方,明白威风的大英雄其实也有一段斑斑血迹的往事……最后几名俄军和他们一直想抓的80名德军为从浑蛋俄国军官手里保护福利院的妇孺而携手战斗...小彼得最后望着那位保护自己的英雄消失在硝烟中,或许这便是他成长的丰碑。善恶不分国界,战争、运动这类东西只会让恶的更恶、有恃无恐借机发挥肆无忌惮,而善则更孤独高洁、弥足珍贵。
不从战争中的立场出发,超越战争本身刻画人性光辉。少数不刻意强调战争之残酷的战争片。期间穿插着一些诗意的细节(如海边游泳、望远镜观察候鸟等),看得很舒服,难得没那么虐的二战片。
最后的苏联人,输了战争,也输了人性。
两方军官都很帅气
战争片里的奇葩片,到了终极阶段,居然已不分阵营,只为人性,只为了女人和孩子,于是将生的希望留给她们,自己却英勇赴死,闪烁着无限的人性辉光。但,这,也许,只是一个传说。真实的人性世界里,往往会屈从于阵营,屈从于权力,屈从于上下级关系。那里没有反抗,只有服从。本片也强烈抨击了前苏联的各种荒谬。
原来前面一个多小时都是为了后面十几分钟铺垫……
有点过于伟光正了
看到最后气炸,真想拿把冲锋枪把该死的苏军少校给突突了。八人苏军小队的头儿上尉是好人,想坐船出去找英国人投降的德军残部头儿中校也是好人,他们都想和兄弟们活下来,战争已经结束,他们本可以活下来,结果来了个人渣把一切都断送了。船和生的希望给了妇孺,而本来不该死的人却牺牲了。
1945年5月4日德国海军和维斯杜拉集团军向蒙哥马利元帅投降,涉及荷兰、丹麦以及德国西北部驻军。5日德军某连正渡海撤往丹麦,被苏军侦查队歼灭。彼得从尸体上扒下军装枪械,逞英雄袭击苏军,在孤儿院被俘。大部队掳走女佣维拉,仅留侦查队看守海岸线。日暮,上尉发现大股德军请求增援未果,冒险和挥舞白旗的德军交谈。德军只想向英美投降,却被上尉一炮惊走渡轮。彼得未能阻止上尉发现藏在谷仓的安娜,在塔楼用灯光向德军求救。军士调戏安娜,上尉宣称占有保护安娜。6日上尉制止手下戏弄彼得,但彼得因被拔去军装、安娜亲近话务员,溜出孤儿院告知德军虚实,但德军无心战斗叫来渡船被苏军破坏。7日,彼得向上尉举报话务员强奸安娜,终吐露真相。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少校提出分享女孩遭上尉痛殴,率队平叛。彼得求助德军,双方联手保护妇孺。
投降也要投英国,果然有原则
3.5/5 确切地说,并不是一部能以战争视角去看的影片,因为作为和主角上尉发生的冲突的少校这一人物在影片的大部分时候是缺失的,并且最后的一场‘战争结束后的战争’服务的也是关于‘什么是真正的善与恶’的主题,是跳脱到‘反战’之外的;但影片成功的地方在于代入了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把这个苏联小队在战争结束前后几天的人物状态和遭遇串了起来,达成了主题和剧情上的一个统一
“真正的苏联红军早在1942年之前就阵亡了,现在不过是驱赶一群野兽为我们作战。”----朱可夫从前的劲敌变成了战友,战友则成了禽兽一样的敌人,打赢了德国法西斯,却也被“法西斯”打败。那一时刻,他们的身份不再是苏军或德军,不再是对立的两面,而是作为人类的一份子,还有着是非良知的人,为在乎过的正义,人道,为那些妇孺,奋起一搏。突然想起了卢冬生烈士……
上尉的人性闪耀属于个人光辉,少校的跋扈暴虐属于阶层腐朽。说到底,反战的大旗下,还是用来黑苏联的。所谓的真实事件改编,看到两个说法,一是某苏俄杂志刊载,一是德国国防军联手美军消灭了党卫军。如果属实,这个改编则更添讽刺。
one justice-peace gun cantpunish for guard
死去的国家不会说话
3星半,愈发残酷的战争也越能够凸显人性的善与恶,无论国家、无论敌我,编导的立场还是比较客观。
三星半,主旨不俗,可情节太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