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re is no evil,开头用来立威的part。
无邪是因为罪恶都在黑夜里不为人知的时候发生了。
用大篇幅展现日常家庭生活,却在最后几分钟急转直下。
工作似乎只是按下按钮,但转眼受死人裤腿流下的尿液却让人吓得一激灵。
She said you can do it,最佳part。
This is Iran, there is no law here.导演好敢。
当你被裹挟着去杀人,要顺从吗?
不愿意吗,似乎又只能等制定法律的人改变,但这真的可能吗。
想要用钱买良知,可这却又是让他人负罪。
杀了一次,所以再杀就没差了吗?
鼓的配乐敲得人害怕。
Birthday,If we say no, they'll destroy our lives.一个顺从者,为了赶赴爱人的生日,却犯下伤害了爱人的罪,爱人对他下不了手,但也无法再面对他。
Kiss Me,最温柔的part,因为良知而无法获取驾照,无法开诊所,但无悔。
最后用金灿灿的画面结束,似乎真的“无邪” 。
“你的力量,来自于‘说不’。
”对无理要求说不,对奴役说不,对傲慢的强权说不。
电影,不止于娱乐,不单是艺术,更是劈向冰山的巨斧,是治愈沉疴的良药。
毫无疑问,《无邪》就是在挑战禁忌中的禁忌。
尽管如此,仍有演员带着热情参与进来,他们毫不畏惧地扮演角色,并愿意在影片中露脸,对拉索罗夫来说,同意成为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已然等同于曝光自己的立场,只有敢对审查制度说不的人,只有不认同死刑制度的人,才会有胆量加入《无邪》。
英文名更好:There is no evil——没有邪恶。
真的没有吗?
表面上没有。
至少影片里没有出现。
那可能的“邪恶”正藏在看不见的地方,虎视眈眈。
这不是“选择”的错,而是置人于两难境地的规则出了问题。
导演真正要批判的核心:道德困境源于非人之法。
坚守良知的人的浪漫情怀和叛逆本性。
汉娜·阿伦特的观点,遵守国家法律并不能免除责任,因为法律可能是不公正的,那么遵守它本身就是错误的。
《黑暗时代的人们》“即使是在最黑暗的时代中,我们也有权去期待一种启明。
”
本片的四个故事核心主题远高于一切技法,延续了伊朗电影独有的“生命力”尤其在一个宗教氛围浓厚的国度里面这种主题本身就极端的二元对立。
对刑法导演有强烈的控诉而巧妙的是都用执行者的视角来简述,这个角度就更能覆盖社会个个阶级层面。
服从、反抗、宿命、无奈。
四个情绪点换化成更中重要的核心就是“选择”但是作者却告诉你无论你做出任何选择代价都是极高的根本原因就不说了。
尤其是第三个故事呈现出宿命感我们没有办法控诉个人行为他并不完全错唯一的根本原因是指杜化的问题。
第二个故事则于其他相反作者在给出答案。
个人而言最喜欢的是第一个故事角色完全在逃避自己的社会身份的同时他也是一个正常不过的人生活在这个国度里面冰冷的行尸走肉般的过着每一天,最后一个镜头过于精准了的表达出来。
第四个故事可以说是最平庸的但也是东亚人且身的问题个人牺牲换取他人性命是否值得。
好的是导演并没有给回答。
《无邪》。
伊朗,拉索罗夫。
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影片。
据说导演因为此片在监狱里而缺席了电影节。
围绕着“死刑执行者”的主题很有新意。
节奏把握得好,四个故事中的三个都很有想法,衔接和呼应也到位。
第一个故事这种你忍受几十分钟的无聊后在几秒内反转的巨大震撼相当过瘾。
第二个故事的节奏非常精彩。
问题在于真实性的贴合度。
一个政治意味浓厚的影片,在一个几乎被妖魔化污名化的国家,到处都是素材和问题。
导演偏偏选择了真实性很存疑,漏洞很多的角度。
没想到拉索罗夫又没参加成给自己的颁奖。
以为《There is no evil》就到头了,没想到后续还有《神圣无花果之种》。
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让人佩服。
一个电影工作者始终关注自己的国度关注自己的社会和同胞,如此精力充沛且高产,无罪之有。
柏林这些年的风向一直是艺术靠后,包括去年的《达荷美》,这不免让人产生疑问,评判的标准究竟为何。
但如果把整个柏林放在一条时间长线上来看,会发现它始终是在追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的,这是它一贯选片评奖的导向,所以也就合理了。
拉索罗夫一直在拍伊朗的故事,他的片子整体感觉就是艺术性要远远弱于政治性,但水准都在及格线上很多。
这四个故事的锋利程度我觉得是依次递减的,第一个故事的节奏是非常骇人的,当最后的时刻来到时,带个人的震撼是无法描述的,一个男人那么平常乏味的日常生活,接女儿、超市采买、看母亲、听妻子唠叨,只有最后才赫然揭开这平庸下的真相。
庸人之恶的讨论也就此展开。
第二个故事的节奏是随着第一个走的,即使最后多少有些超现实和不可信服。
在宿舍里讨论那一场戏真实再现少数普通人在多数普通人的压力下的选择。
第三个故事开始就冗长和平淡,没有抓人的眼,到第四个故事就更加缺乏情节的张力,后两个故事是基本没有艺术表现力的。
拉索罗夫总是试图给人在最后一刻剥开洋葱之感,但因为前面剥的过程太通俗太直白,导致最后剥到核心时也让人失去了探究的欲望。
听说今年在戛纳《神圣无花果之种》映后也是得到了极端两极的评价,有的人热泪盈眶,为这种勇敢的表达和挑战鼓掌。
而另一类人则没有看完就愤而离去,因为无法忍受电影在失去充分艺术表达的境地下成为被裹挟或代表的工具。
作为我自己,虽然可能会更倾向后者,但前者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声音。
这个世界,如今不就是很多人连自己都搞不明白就时刻盯着那些遥远的事物,并为之欢笑和流泪的么,这也许也是一种隔岸观火自我麻痹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选择。
《无邪》在拍摄手法和艺术表现力方面乏善可陈,但探讨的议题却值得思考。
比如死刑制度,和忠于内心选择后是否就会得到精神自由。
我想,死刑和处刑是不同的,在绝大多数国家都消除了死刑制度后,有没有人去详细深入评估废除死刑后各方面的变化,也许才能更好地回答这个问题。
而勇于选择后就精神解放了么?显然不能,不用电影教成年人都明白,那也许是另一场痛苦或者说是套上另一层精神枷锁的开始。
这个问题就如同今天是吃鸡肉还是牛肉的选择,没有正确答案。
“在早期电影中,我使用隐喻性的语言来绕过审查制度,避免与政府的镇压力量直接对抗。
现在,我决定超越这种表达。
”编辑| 空山文 |Chu人杀人的国度赫斯玛特已经秃顶了,他每天早晨下班,睡觉、接老婆孩子、取存款、逛超市,带女儿妻子去吃披萨,帮邻居救猫咪,偶尔盯着某处放空自己。
等到夜深人静,他从床上起来,独自开车去单位,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他按了一下按钮,杀了6个人。
这是伊朗电影《无邪》中的第一个故事,在今年的柏林电影节上,斩获了最高荣誉金熊奖,成为继《内达和西敏:一次别离》(2011)和《出租车》(2015)之后,伊朗第三部获得柏林最佳影片奖的电影。
《无邪》由四个故事组成,聚焦于伊朗的死刑制度。
伊朗依然是世界上处决死刑犯最多的国家之一,根据一项数据统计,2019年全球处决人数约657人,分布于20个国家。
其中伊朗至少处决251人,占全球总数的近40%。
伊朗也是全球少数几个仍然对少年犯实施死刑的国家,这意味着他们的暴力机关可以合法杀掉孩子,完全违背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和《儿童权利公约》。
在21世纪,在现代化社会,伊朗甚至会进行公开处决。
2013年1月,两个不到25岁的年轻男子,在大庭广众之下被吊死在警车上特制安装的钩子上。
地点在德黑兰市中心的一座艺术家公园,据说此举是为了震慑作家和音乐人。
一个Facebook用户发问:“你能保证你的孩子在这个年纪看到如此暴力的场面不会出现精神障碍,甚至有一天成为罪犯吗?
”在伊朗,被判定为死刑犯的罪名有很多,除了暴力重罪,还包括政治异见,甚至“敌对真主”和“地上作恶”这种语焉不详的罪行。
假如你是一个同性恋,也有可能被处死。
这是一个保守、专制的国家,不仅体现在转播体育赛事,给女运动员打马赛克的笑谈上。
伊朗人民生存的方方面面都受到影响,《无邪》中体现的强制服兵役,就是另一重枷锁。
一位伊朗男性如果拒绝服兵役,就拿不到护照,不能出国,不能工作,不能享受本就有限的社会福利,甚至无法考驾照。
他们强迫每一个成年男性进入系统,服从命令,接受塑造。
而在服兵役的过程中,许多军人都有可能面临一个任务——处决他人。
假如你愿意杀掉一个人,那你可以用别人的这条命,换来3天假期。
服役士兵和他将处决的陌生人拍电影要坐牢的国度《无邪》的导演默罕默德·拉索罗夫,没有出席今年金熊奖的颁奖典礼。
在记者会上,柏林官方给他留出了一个空座位,拉索罗夫最终只能通过视频通话和现场记者交流。
在颁奖礼上,《无邪》的演员们登台,替他接过了奖杯。
影片的制片人之一法尔扎德·帕克致辞,他说演员们“将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险之中”——在秘密组建卡司的过程中,很多演员拒绝了这部电影。
违法拍片,可能是许多伊朗导演、演员的必经之路。
早在2010年,《无邪》导演拉索罗夫和前辈贾法·帕纳西就因为“无许可拍片”被伊朗政府逮捕,双双判刑,罪名包括“危害国家安全”和“进行反体制宣传”。
但两人都没有放弃拍电影。
2015年,贾法·帕纳西仅靠着一辆车、一些非专业演员和一个放在驾驶座前的小型摄影机,就拍出了德黑兰浮世绘一般的《出租车》。
这部电影在柏林拿下金熊奖时,伊朗政府给帕纳西下达的20年拍片禁令才过了5年。
《出租车》拉索罗夫的转变更大。
2012年,他与妻子和女儿一起离开伊朗,定居德国。
2017年,在戛纳参加完《谎言》(批判官商勾结)的首映礼之后,拉索罗夫返回伊朗,几乎立刻被没收护照,并判处一年徒刑,还被终生禁止拍电影。
拉索罗夫从那时开始,拉索罗夫一直留在伊朗,这更激发了他的斗志,改变了他的表达。
在接受Film Comment的采访时,拉索罗夫批评了曾经的自己:“在早期电影中,我使用隐喻性语言来绕过审查制度,避免与政府的镇压力量直接对抗。
现在,我不想拍一部受限于暴政的电影。
我决定超越这种表达和唯美主义。
我知道,很多人认为《白草地》是我最好的电影。
然而,我对自己曾经的观点提出深刻的批评,今天我认为《白草地》的观点是对专制权力的接受。
”
《白草地》豆瓣评分8.6,以极其克制隐晦的手法批判伊朗的诸多问题《无邪》是拉索罗夫一次旗帜鲜明的控诉,他在恶劣的条件下召集了一个剧组。
用4个短片故事讲述主题,缩小制作规模,缩短拍摄时间,以“打游击”的方式绕过伊朗政府的注意。
拍这部电影,他没有办法在伊朗市场赚到一毛钱。
伊朗观众只能通过地下交易的盗版DVD和网络资源观看这些“禁片”。
这是一个斗智斗勇的过程,拉索罗夫甚至将其视为一场危险游戏:“审讯和法庭审讯已成为我生活中的日常工作。
我们找到了一个解决方案,可以将我的电影剧本署以化名发送给审查机构。
并且我编写了一些获得批准的电影剧本,这些电影的字幕中都没有提到我的名字。
绕过审查制度就像一个有趣的,刺激的游戏。
”仅仅是这份勇气和坚持,就值得全世界电影人敬佩。
到底无邪还是有邪?
《无邪》的灵感源于拉索罗夫的亲身经历。
他看到曾经审问他的官员从银行走出来,于是跟上了对方。
没多久拉索罗夫就意识到,这位审问官只是一个在监狱赚钱养家的普通人。
电影的名字《无邪》由此而来。
不论是亲手按下开关的执刑者,还是监狱里折磨过同胞的审问官,都不是因为内心充满邪恶,而是作为极权社会的一份子,他们难以反抗整个系统强加的压力。
无处不在的禁忌“他们都是罪犯”,电影里的士兵这样自我安慰,可是他们亲手杀死的,有可能是无辜的人。
每个行刑者都承受着或多或少的良心不安。
电影中的角色尖锐地问那位不愿自己沾上鲜血,试图花钱让同僚去替他完成任务的年轻士兵:“你以为你这样,就比我们更善良?
”被质问的年轻人惊惶如困兽,给不出答案。
影片外的我们也忍不住想:就算我不去,也会有别人去,那现在的服从,应该不能算是一种作恶吧?
当然是作恶,秃顶的赫斯玛特,做刽子手已经很多年,但他从来不亲自取薪水,每次都派妻子去拿。
这是他能做出的最大反抗。
导演拉索罗夫在采访中说:“遵守法律被认为是一种社会美德,但在极权国家中,法律成为压制人民的工具,而遵守其中一些法律显然与人的价值观相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我关心遵守和不遵守之间的区别。
”遵守极权规则的赫斯玛特,沉默寡言,镜头逼近他的面孔,他生活在城市之中,堵在路上,在车里、狭窄的房间里活动,被困在盒子里。
反抗规则的那个年轻士兵,逃出军营,他和女友驱车行驶在空无一人的马路上,打开车窗高歌。
电影中最自由的画面影片的前两个故事,展示了两种不同的选择。
随后,又用两个故事呈现两种选择的最终结果。
无论遵守恶法,还是不遵守恶法,都要付出极大的代价。
打破这一切,似乎只有一种办法,这可能也是伊朗政府禁映电影的原因。
拉索罗夫在媒体见面会上说:“我想讨论的是那些把责任从自己身上推开,并且说这些选择是由更高的力量来做的人。
但其实这些普通人拥有说‘不’的力量。
”沉默的顺从已经令我们成为了某种邪恶的帮凶。
影片结尾,拉索罗夫决定留白处理,让观众回答:“你会怎么做?
”而拉索罗夫自己的观点已经十分明显:多一个人做出正确的选择,总比少一个人好。
当有一天反抗系统的人足够多了,那么系统就不再是系统了。
第一次看伊朗电影,2020柏林电影节金熊奖获奖作品,导演/编剧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虽然被判监禁,在被限制的情况下,他依旧要展现对死刑政治曝光,影片围绕着伊朗死刑与个人自由如何在专制政权及其看似不可避免的威胁面前保持道德健全的问题,电影的政治表达大于电影本身的故事情节弱点。
电影有两个半小时,四个独立但与主题相关、不同对死刑角度相连的短片,有些内容是由助理导演拍摄,影片由第一个故事做为海报标题,最后一个故事作为海报背景画面,前面两个故事,一个令人震撼,一个情节紧凑的长镜头,后面两个故事虽然有着深刻的视觉构图,风景优美,故事结束都感觉戛然而止但主题处于表面。
There is No Evil/无邪第一个故事展现了在德黑兰家庭的一个中年男人,表面上他善良老实,眼神呆滞有着失眠症,一整天照顾孩子和母亲,听着不停抱怨的妻子,但最后工作时却有张力震撼的一幕,对影片主题进行了点题,这种自愿为了家庭自由生活,抉择道德败坏与政治体制在平庸的员工身上得到了体现,接下来的故事层层梯进变奏。
She said:"You can Do It"/她说:你能办得到第二个故事是第一天当行刑官的Pouya,他不想杀人,这些被处决的罪犯真的都是因为犯罪被抓进来的吗?
如果不服完兵役就没有护照逃离这个国家,没有驾驶证,找不到工作,拿不到工商执照,不能给家里人投保,逃不出去还要面临着延长服役时间或者上军事法庭,他的舍友们对此表达了不同态度与看法,有一位暴躁的舍友说的话很好,这里只有金钱跟裙带关系,让你去做什么就要照做。
Pouya后面拿到纸条进行了反抗,演员不安的情绪带动了观众,跟随长镜头逃离这里与女朋友会面,在车内跟随音乐自由狂欢,观众都很好奇他接下来的故事,短片结束的恰到好处。
Birthday/生日第三个故事主题有着讽刺意味,既是生日也是葬礼,服役期间的行判官Javad终于拿到了三天假期,为了拿到假期去处决的犯人之一正好是她们村最好的老师凯万,娜娜父母待他如亲儿子,从而导致了他回来给娜娜过生日成了办葬礼,服从命令却绞死无辜者,只因他的思想与信仰,处决他们的人不知情并不邪恶,却摧毁了他与娜娜之间的爱情。
大部分犯人被指控只是为了镇压罪恶罢了,Javad背上了这种罪名,无辜的死者与无辜的行判官,两人分崩离析,整体故事弱点情节松散,而且中间有点乏味。
Kiss me/吻我第四个故事算是时间最长的,但处理不到位,总感觉如果加入一些闪回和更多叙事内容做成长片会更好,前面容易猜到后面的故事,一直在等待后面的情节发展,有点枯燥乏味,视觉构图的风景与细节不错。
Darya与真父亲之间一直在互相逃避,父亲曾经是行刑官,也是逃出来正好对应了第二个故事类似情况,母亲与把Darya送往欧洲的事情只存在叙述当中,她学医却不怎么情愿,真正的父亲是学医的,却在荒凉地区养蜜蜂,画面中隐晦的狐狸是父亲不愿杀死活物的表现。
Darya也不愿意杀死狐狸,女儿并没有准备好接受这一切真相,认为他抛弃了她,父亲想让女儿在自己死前给自己一个吻或者拥抱,最后结局却在咳血,回到车上结束,我们真的是时候接受这些邪恶了吗?
伊朗的人民准备好接受这些真相了吗?
对压迫人民的体制感到愤怒,这算是逃出去的一种教训,父亲带有罪恶感被迫服役宁愿毁掉自己一生保护女儿,本来能成为年轻的医生因为接受不了这些死刑,整体很一般,没有什么张力,结尾就这样戛然而止。
无邪,这部影片需要更多人看见,虽然有缺陷,但所表达的意义大于电影的故事缺陷,让更多人看到这部电影,希望拥有没有邪恶的体制,导演也不需要被限制出镜了。
无邪 (2020)7.42020 / 伊朗 捷克 德国 / 剧情 / 穆罕默德·拉索罗夫 / Mahtab Servati Kaveh Ahangar个人评分:7.5/10
抛开这部电影的政治背景以及幕后故事,单纯就剧情以及拍摄来看的话,好多多余的费镜头,像是开车啊什么的与推动剧情发展完全无关的一堆,时长;以至于拖拖拉拉两个多小时(或许这样是为了绕过审查),真心不能苟同这种手法,感觉只是扭扭捏捏地拍出了一种意识形态,隐隐晦晦道出了想要表达的观念和态度。
知道了这部影片想要表达的是想要借这部作品向政府权威“挑战”,用婉转和恻隐的态度肯请废除死刑,但就这一点来说我个人是无法认同的,尽管死刑固然残酷,但是若那些十恶不赦的人不应用极刑处罚,其应得的报应既无法实现,被害者及其家属也无以慰藉,同时也对那些隐藏或者处在萌芽状态的罪恶也无法起到警示和以儆效尤的作用,对于正当执法行刑之人当予以尊重和致敬。
(PS:但是对于伊朗的某些官方行事风格,如强迫那些不愿行刑之人去处死死刑囚犯的行为还是无法苟同,至少也可以询问一下其本人的意愿,让那些愿意去的人来替换需要回避的人呐!
此外,看伊朗的电民俗影有很大一个方面是好奇于伊朗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喜欢了解伊朗的那种别样的民俗以及风情。
)
前两天的新闻是说郭敬明的新电影被院线下架了,有说是因为知识产权的原因,有说是因为太烂,还有说是郭敬明臭了名声。
如果是知识产权的原因,还是支持下架的。
但如果是其他原因,就不支持了。
毕竟,导演和编剧有拍烂片的自由,粉丝也有看烂片的自由,倒是有关部门没有下架烂片的自由。
因为,郭敬明的作品是不可能有什么深度,对社会有什么反思和抨击的,如果连这样的东西都不被允许存在,像《无邪》这样的片子,这种直面人性和社会、制度的影片,自然更加不可能有存在的空间了。
四个小故事里,其实第一个故事,完全没有情节的第一个故事最令人震撼。
正常的社会里,普通人是不应该沾染上无辜者鲜血的,特别是自己的同胞。
银熊奖,无邪中全是邪!
首先向导演穆罕默德·拉索罗夫致敬,因拍电影惹怒当局而获刑,却不能阻止他的拍摄。
四个短片,焦点在行刑者,服从命令杀人还是抗拒命令不杀人,这是个选择,而任何选择都有代价。
第一个故事最惊悚,30分钟的生活流,一个好男人下班后爱妻宠女孝顺母亲甚至救猫咪,最后几十秒,他去上班,不动声色不慌不忙——工作就是工作,然而,工作内容揭晓,一万点暴击!
第二个故事,强制服兵役的小伙子不幸被分在行刑队,他的选择是不能夺人性命,哪怕是“依法”,终于像一个越狱者奋力逃出高墙,与女友奔向自由。
第三个故事,小伙子为换取三天假期去给女友过生日而参加了行刑,不料在女友家发现,全家正沉痛哀悼那位被视若家人的死刑犯。
无论他多么内疚,凶手是不能被原谅的,哪怕是在执行命令。
第四个故事,可以视为第二个故事的结局,逃亡生活从来不易,远离人群,家人受伤,自己行动受限,更有内心不能弥补的缺憾。
然而,男主说,如果重新来过,他仍然会选择不杀人。
还是那句话,人都有选择,邪与无邪一念间,却是有灵魂和没有灵魂的人之间的鸿沟。
道理懂,却无论如何不敢代入!
后两个故事沉重得让人窒息,电影让我想起了汉娜阿伦特的“平庸之恶”,其实普通人面对着体系严密的组织根本无法逃离,背负的痛苦也并非常人能够想象,所以绝大部份选择了世人眼中的麻木与混沌,而局外人往往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评头论足。电影的镜头和音乐让人印象深刻,但是如果只有一个长故事会更完美。
3.5星,主题虽然很“讨巧”,可终究落入俗套。谁能给暴力一个终极答案?饲喂狐狸是一个办法吗?各自保有领地和自由呢?可回到有限时间内的资源问题?
老套又空洞,而且对于在现在这年代还只知道经营反转的电影/剧,我就爱低看一眼。
四个以伊朗男警察为主角的故事,四次不同原因的“处决”,四种与女性紧密相连的羁绊,伊朗的国家环境给想正常过活的普通人施加了多少压力,在警察这个职业上集中体现。穆罕默德·拉索罗夫是个很会讲故事的导演,最幸福的时刻永远与痛苦的魔鬼共行。没有人是真正的恶魔,却全都被迫走在成为恶魔的路上。
如果我支持废除死刑,本片可以给四星以上。但是我坚持朴素的复仇观,杀人偿命,死刑虽然极端,在现阶段确有存在必要,所以无法被后三个故事打动,甚至觉得有些矫情。
#viff2020 线上第十三部。专门把最重量级的放在了最后看,却只有无尽的失望,完全就是一部欧洲三大的《十年》。三星全给前两个还算不错的故事,后面两个的假大空程度,跟所谓的献礼片没有本质区别。你有再多的政治诉求,首先得要拍的是电影,而不是言之无物地说“国家大大滴坏”,这是最容易也是最蠢的方法。至于柏林把一个戛纳二单元水平的导演强行捧成金熊,也根本不是不拘一格,只是一帮西方精英自我感动的政治作秀罢了。
柏林金熊,口味清奇,看完又觉得理当如此。第一段蛮好看的,是伊朗文艺电影惯常的调调,最后那个镜头,刚刚看完另一部给毒贩行刑的伊朗电影滴我瞬间就懂了,真的汗毛都竖起来了。第二部分也还ok,主题拎出来了。其实当时我并不理解士兵的这种信仰,所以虽然表面上理解政府逼迫士兵的恶劣性,心底里不太懂的反而是士兵的行为。第三部分第四部分理论上应该是要深化这个主题,做到结构和内容上的完整和呼应,可惜内容个人觉得啰嗦,空洞,结构又矫情了,有种凑份子的感觉。哎~~~不过政治意义太强,满屏的控诉,那只熊被迫喜欢的伊朗禁片标签。
超级大烂片
絕對要給出五星,無論導演的功力,電影所蘊含的意義,舆及其傳奇性的命運(導演坐牢後拿了金熊獎)也絕對令人對他及它肅然起敬。在四個故事當中,雖然角色設定互有不同,但彼此在命運上的安排卻互相糾纏連結,可以說第一和第二個故事是因,第三及第四個故事是果。主角在面對極權的體制下選擇了不同的態度,第一個故事的男主選擇了沉默與服從,而這個故事的衝擊力的確十分強大, 鋪排三十多分鐘的平靜與克制,在最後一刻隨著一聲死刑的巨響與死囚腳部的特寫,爆發出一種筆墨所難以形容的震懾,亦帶有令觀眾對電影進行反思的衝擊力--章回體,反差蒙太奇,隱喻。
假设故事真的可以反映现实折面的某些角度,两星个人已是极限,不构成复调本身就意味着扁平,加之可见元素都比较干瘪的构建,就好似故意在隐藏水平一样。。。
对抗看似软弱,实则拒绝远比想象中要艰难得多。怎么做都是错的时候,避害趋利才是最符合逻辑的选择。导演造了两个梦,混杂在两段真实故事里,看上去依稀还有些承启关系。也许巧妙但也是败笔。太工整硬朗,片子也偏长。兜转迂回,主旨就似结尾陷入了暧昧含混的囹圄。
警界宣传片。
还是很直白的,很多观点都是直接通过台词说出来了的,应该说导演有很强的表达欲望。我不喜欢“存在意义大于艺术价值”这种说法,因为这种说法本身就意味着艺术价值在电影艺术中是无意义的,反正其他价值足够高就行了。至于电影表达的东西,以及电影艺术技巧方面,我不太喜欢。
第1个最有力量,234实质上都是对1主题的重复,但力度远不及1。第2个怂男变蛮汉,我喜欢这个反转,尤其放在1之后,就像在铅板上开出的花朵。第3个美不胜收,尤其是那对小情人在花海里采花的镜头,是近几年见过最美的。第4个残忍收尾…4的意义就是把2艰难开出的小花活活掐掉。
金熊好像一直热衷政治题材?摄影挺好音乐挺好可论点完全立不住啊。。
3.5
谨以此片献给香港警队
喜欢2和3
个人不喜欢这种强行拉扯人道主义高度为讨好西方价值而毫无逻辑说服力的批判,更不说剧本蛮生拉硬扯,美学上也无甚可圈可点处,如果不是最后一幕,估计连两星都不想给
毫无邪恶、毫无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