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人海同游

人海同游,Borrowed Time

主演:林冬萍,欧阳骏,潘结,孙阳,太保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粤语,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人海同游》剧照

人海同游 剧照 NO.1人海同游 剧照 NO.2人海同游 剧照 NO.3人海同游 剧照 NO.4人海同游 剧照 NO.5人海同游 剧照 NO.6人海同游 剧照 NO.13人海同游 剧照 NO.14人海同游 剧照 NO.15人海同游 剧照 NO.16人海同游 剧照 NO.17人海同游 剧照 NO.18人海同游 剧照 NO.19人海同游 剧照 NO.20

《人海同游》剧情介绍

人海同游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台风临近,刮起深埋心底的潮湿记忆。婚礼前夕,与母亲(潘结 饰)居住在广州的婷(林冬萍 饰)前往香港,寻找20年未见的父亲(太保 饰)。破壳荔枝,打口唱片,渡轮越过海洋,走进水果市场,世界真是小,小得真奇妙,时间在每个人心中留下印记,而真相并不总是温柔。重逢的夜,冒险漫游恍若彼时映照,伤痛在午夜梦回袭来,终将在梦醒时分离开。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男神游戏月之盈亏异种魔蝎盖聂门闪光少女死亡水域暗恋·橘生淮南雪暴LoveLive!Sunshine!!学园偶像电影彩虹彼端昏迷事儿超级经纪人蝴蝶屋爱与慈悲一路顺疯热血狙击副总统第五季寻凶记夺命营救失眠症最佳合伙人绝味之路2021年元旦SP泥瓦房濒临边缘的人烈血暹士2海蜇人类简史之智人花腰恋歌巧虎魔法岛历险记在金星重逢

《人海同游》长篇影评

 1 ) 影音有独特之处

全国艺联上映。

周末场,看得人实在寥寥可数。

我预计最后票房惨淡收场。

之前听闻《人海同游》在各大创投表现精彩,在釜山和平遥也获得好评。

之前看蔡杰的采访,觉得是非常有条理有想法的导演,还有关锦鹏监制,对成片有些期待。

实际观看,还不错。

但又隐约觉得,少了些什么。

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

差一口气。

觉得广东籍的导演,在电影美学上都下了不少功夫,因为和温仕培《负负得正》上映时间离得很近,总觉得年轻潮汕导演们的拍摄素质很高,在试听上都呈现了足够的艺术表现力。

影片的开头是很棒的,在荔枝园里采荔枝的场景,南国的饱和沉绿,掉落在地的荔枝,剥开的白色果肉,土地上的吐沫,隐约平静中的细腻情感涌动。

和后面台风来临时荔枝树的狂暴摇曳形成了强烈的对照。

接下来,母亲用女儿和女儿男朋友的名字玩虚拟人生游戏的场景也特别有趣,结合后续母亲身份往事的揭开,有些含蓄的互文。

台风来临后的很多风雨斑驳拍得很有味道,包括香港的上下坡街道,那些杂乱的果栏,雨的声音风的声音,就像关锦鹏说的,把香港拍得很美。

后期调色下了不少功夫。

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

文艺片节奏缓慢没有问题,但太多的克制和省略,显得有些刻意为之,缺少一些更值得讨论的趣味。

出色的声音和影像对应出了叙事的薄弱。

可言说不可言说之意都太简单了。

差了一些立得起来的深刻的神韵。

我后来又仔细想了想中文片名《人海同游》和英文片名《BORROWED TIME》的含义,觉得似乎可以是有效探寻这个电影核心的工具。

关于省港两地之间的故事,一直就有很多的故事可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暗潮汹涌。

这部里呈现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港人在穗拥有另一个家庭的潮流,也有时代的无法开口的烙印。

女主角林冬萍虽然有双亮晶晶的眼睛,但总感觉略有木讷,对人物的诠释有些僵硬。

这导致影片前面她在黑暗中的床上哭泣这事看起来特别突兀。

欧阳峻那个角色也是这个问题。

但奇怪的是,孙阳和太保的戏份虽然少得可怜,但非常自然让人印象深刻。

雷光夏的配乐,和二十年前听的雷光夏没有任何区别,可以放在任何一部港台文艺影片里,无甚惊喜的平庸。

和整部影片的整体调性是一致的,有动人之处,但又实在不多。

 2 ) 同游

今日城中暴雨,狂风和弥漫的雾气,特别符合影片的氛围。

银幕内狂风肆虐,席卷起南方的潮湿空气,每个生命都好像风雨中的荔枝果,在树上被不断拖拽拍打,在人海中飘摇浮沉。

人少的电影院,能嗅到空气的味道,是一种无味的涌动。

黑暗之中,银幕前的眼睛闪着点点荧光,忽明忽灭。

“穿过这片雾,你就不再是原来的那个人。

”影片摄影和配乐一流,大量的长焦特写将人与环境隔绝,淡淡地讲一个好故事。

人海同游 (2023)6.92023 / 中国大陆 / 剧情 / 蔡杰 / 林冬萍 欧阳骏

 3 ) 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迟到了 10 分钟,每次看电影都迟到,能不能别再卡点安排时间了,根本卡不到。

自从今年 1 月份去了香港就爱上香港,现在再看香港有关的电影就觉得好亲切,从阿正说你一边哭一边唱我开始哭,这句台词好像一个奇怪的开关,把我眼泪的阀门打开,一直哭到有人在唱鱼沉雁杳,心里想着买车买的太晚,去香港去的太晚,养小狗养的太晚,人生有太多的来不及,有太多的得不到和已失去,那个该死的人再也不联系我了,而我也没有勇气再和他联系。

是不是所有哀伤的电影都为我而作。

好喜欢看电影的时候哭,想心事,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借他人酒杯浇胸中块垒。

这就是我喜欢文艺片的一部分原因吧。

很讨厌麦家辉说借来的十年,真会给自己脸上贴金,明明是骗来的十年,男的真会糊弄事儿。

还有这个妈妈,都不能再找个男人嘛,人家骗你你还要去找他,整的跟多么非他不可似的。

虽然鱼生的这个部分和另外寻亲的部分挺割裂的,但我还挺喜欢这个部分的。

外面风雨飘摇,很喜欢小屋的布局,可惜没有全景。

喜欢鱼生的日记,太好笑了,吃了草药再拉三天。

鱼生的工作也很有意思,可以控制梦境这个技能有点酷炫。

 4 ) “剥荔枝的人”

在同学的推荐下,无意中发现了《人海同游》,临急临忙之中找到了最近的映后交流会的场次。

最初吸引我的,是预告片结尾的这句话“哩世就算就系见到一次,都好值得啊”,全因为这句话而去看的电影。

虽然看完后有点迷迷糊糊,就像片子里的荔枝,虽然我看着它剥完,但它并没有进到我的口中,但在映后交流会上导演讲了很多很多,才逐渐明白过来,那颗荔枝好像又回到了我口中,我细细品尝了它一下。

回想起来时,脑海中出现了《一一》里NJ的一段话“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NJ在日本重逢初恋,好像觉得那才是生活应该有的样子,可是人到中年,身边一切现实的挤压,已经把我们塑造成不是以前的人,那些所遇见的幸福时光与记忆,在再次重逢时,只不过是一段借来的时光,很短暂,也很幸福,好像遇见了理想化的那个自己,但最终这偷来的终究还是要还回去。

无论是麦婉婷或是麦家辉,又或是你我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可能都拥有过一段借来的时光,这段时光并不会给他人所看见,只会隐藏于心中不断地发酵又或不再出现。

而那颗荔枝,又会回有多少人的口中重新细细品味呢?这个带有岭南气息独特的水果意象,与台风和那红色的塑料袋一样别具特色。

虽故事情节有点模糊不清,节奏缓慢,但依旧对少见的广东题材给予期待和加油!

希望能有一天,属于广东人的电影能接二连三的出现影院之中!

 5 ) 南方潮湿电影兴起,只是感官盛宴吗?

影片的潮湿美学像旁白一样,贯穿整个故事。

潮湿的空气、黏腻的雾气和永远未干的地面,这些元素不仅仅是在塑造环境氛围,它们似乎在述说着某种抽象的情感。

随着电影的推进,这种抽象的潮湿感开始变得超越剧本本身的叙事。

《人海同游》里的旁白和诗歌缓缓道来,让人不免想到《春光乍泄》和《路边野餐》。

虽然电影中同样充满了诗意的画面和象征性的元素,但有时这些诗意的表达似乎超越了剧情本身,变得独立于故事之外。

尽管这些画面美得令人难忘,但当它们过于脱离叙事主线时,观众可能会感到一种情节上的断裂。

画面的美感和诗意或许令人陶醉,但当“潮湿”成为一种旁白,当它们不再紧密地与剧情结合时,电影的整体叙事氛围可能会受到削弱。

文:李秋萌排版:余佳妮责编:万年策划:抛开书本编辑部在《路边野餐》中,诗歌不仅是一种表达情感的手段,它还是推动剧情前进的重要工具。

每一首诗、每一个隐喻都与角色的经历和内心世界紧密相连,观众通过这些诗句不仅感受到角色的情感波动,也能跟随剧情的发展一步步深入角色的内心。

电影《路边野餐》而在《人海同游》中,虽然诗意的画面同样充满了情感和意味,但它们在叙事中的作用却显得更为独立,有时甚至显得与主线剧情有所脱节。

这种差异揭示了导演在处理诗意与叙事关系上的不同选择。

诗歌和诗意的影像,固然可以赋予电影一种独特的艺术氛围,但它们如何与剧情紧密结合,如何在表达情感的同时推动故事的发展,这都是导演需要在创作中平衡和考虑的问题。

最终,诗歌终究是服务于剧情的,它们的力量在于能够深化剧情、提升观众的情感体验,而不是单纯地作为视觉或情感的表达工具。

诗歌的运用大家都会提到塔可夫斯基的作品,像是《潜行者》中的诗歌运用,在《潜行者》(Stalker)中,塔可夫斯基引用了同样来自他父亲阿尔谢尼·塔可夫斯基的诗歌,进一步深化了影片的哲学内涵和情感表达。

电影《潜行者》诗句:“现在,世界收缩成一团硬结,围绕着一颗痛苦的星星旋转。

夜晚是透明的,寒冷而空洞。

”这段诗句其实对剧情发展起到决定作用,它出现在电影结尾的一个关键场景中,影片中“潜行者”带领一群人进入“禁区”,寻找心灵的真相。

大师之所以是大师,关键在于他们电影里的诗歌不会直接描述环境背景的“潮湿”或“干旱”,而是通过细小的生活体验去传达,将观众带入一个更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中。

诗句中“世界收缩成一团硬结”和“围绕着一颗痛苦的星星旋转”准确地表达了角色们内心的痛苦与绝望。

这个诗句与影片那冰冷、荒凉的景象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观众感受到角色们内心的孤独与焦虑。

通过这段,塔可夫斯基让观众更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在追求真理和意义时所面临的困境。

电影《潜行者》《人海同游》在诗意与现实之间找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但这种平衡并非完美无缺。

影片中的每一处景象、每一个细节,都是对南方环境与人物内心的细腻描绘。

然而,当这些细节过于注重诗意表达时,影片的现实感和叙事张力却有所减弱。

诗歌可以传达深刻的情感,但它也可能在某些时候显得叙事无力,尤其是当电影本身的情节需要更为紧凑的推进时。

电影《人海同游》《人海同游》每一个镜头都美轮美奂,但最终,电影的目的不仅仅是回忆和歌颂,更在于探索与表达。

年轻导演们应当思考如何在南方潮湿的背景下,讲述出更为独特和深刻的故事。

电影应当是对现实世界的探讨和对人类情感的深刻表达,而不仅仅是对过去的简单回忆。

通过对情感的深入挖掘和叙事的创新表达,南方潮湿的“诗”电影有可能发展出更加多样化和充满张力的表达方式,突破目前的潮流局限,带给观众更为震撼的观影体验。

在这个南方潮湿的环境中,诗意与情感的交织无疑是一种独特的美学表达。

但如何在这种美学中找到新的叙事路径,而不仅仅局限于一场“感官盛宴”,如何在共同的环境中探索更加饱满、浓烈的情感表达,这将是年轻导演们未来需要面对的挑战,也是推动南方电影不断创新和进步的关键。

 6 ) 生命的缺口胜于它的丰美

1、九月的岭南,依然酷热难耐。

可上一个年份,我并无“溽暑延长线”的切身体验,或仅是此际,人刚从云南避暑归来,还是那会,正长挂十号风球,抵挡着更猛烈的精神低气压?

村上春树短篇集《神的孩子都在跳舞》中,大地震的画面,唤醒了普通人沉睡的心灵地层,他们选择了不一却具体的改变。

尺度更漫长,无法被预测与捕捉的岩层、板块和地质时间,唤醒了蜉蝣一日的渺小悲怆。

类似时刻,更高的经验,总会在人生中的某个瞬间,发生到来(虽然现实中,其频频发生,多在梦里)。

个人的夏日杂感,文学作品的消化应验,拿它们来打开《人海同游》,是一把钥匙,一个方法。

如电影简介文案上所载,片子涉及了两个时空的切错,各自一段借来的时光。

对今日年轻观众,二三十年的时间峰峦,足以制造理解障碍的知觉深谷,以致于所讲所述,显得语焉不详。

当年的打口碟,是一些人的精神食粮,但它们本质上却是集装箱运到低度开发国家处理的洋垃圾。

打口碟,跟它一同走鬼售卖,搁在秘密摊贩,滋养了千万影迷的盗版碟,有相似,却不太一样。

九十年代往返两地的过境司机,他们所具备的货币购买力,在大陆出没,俨然腰缠万贯的富豪。

而说到底了,这批人也就卖水果、装卡车的司机。

那个广东年代,正是“梦的背后”,即《风中有朵雨做的云》片尾出现的歌舞画面,泥沙鱼龙,纸醉金迷。

一样事物,一种际会,它们会在不同时空背景下,呈现出来截然不同的面貌,这因缘的理所当然,也容易被错谬为十分突然——正如《人海同游》项目本身,跨越了七年时间。

片尾字幕,从2016年的柏林天才训练营,滚屏持续到了2022年广东在地的基金支援。

而导演蔡杰和编剧王寅,合作更是延续了十年(短片《归省》到长片《人海同游》)。

在大陆青年电影人,尤其是相当不稳定的资本环境及更大的行业生态中,是极少见的流动延续。

破了壳的荔枝,挨了一刀的碟,被咬了一口的生命。

《人海同游》以模糊的前景,略去了父亲的缺失不在场。

它对一名女孩的成长,是多大的缺憾。

想当然耳,一般人都觉得缺憾成自然,自然变习惯,习惯为日常,生命在继续。

或许,主人公麦婉婷摇摆了许多年,终于愿意接受生命的一份馈赠。

她是一个寻常不过的,将婚的,年纪不小了的都市白领。

如此不显眼的社会角色,却背负着一个不足为外人道的,有关果实的秘密。

2金马班底打造的本片,雷光夏的配乐,声音设计效果处理,是《人海同游》的亮点。

与片子同名的打口碟《Borrowed Time》,是以“惦在我心内的一首歌”形式出现。

它的消音,无声,静默,也是一种声音,就像撞到自己,听见身体里的另一个我。

闲来一提,该碟的封套外观,会引发《慕伶,一鸣,伟明》(即《小伟》)与阿彼察邦作品海报的联想,充盈着狂野,漫溢出光盘的热带绿。

在人文地理学家段义孚看来,热带雨林有着令人窒息的生长,繁衍和挣扎,腐烂气息逼人心魄,辛辣的性欲渗进了人的意识。

他置身其中,会感到其对个体的威胁。

有趣的是,发生在南国的《人海同游》,女主肉身游渡到了港岛,天星小轮往返。

又在更大的一个失魂梦中,投身到了更南的,赤道地区的热带雨林。

由于电影制作的时间跨度,那会吃梦的野兽(即马华作家黎紫书《国北边陲》中曾祖父所骑的奇兽),对影迷而言,亦不算陌生。

同样有意思的,是纵观华语青年导演的创作,似乎人物情感的失温,会走向废墟荒村,而升温,会步入莽野雨林。

段老还有一个结论,步入文明开化的千百年中,人类退化最为明显的,是触觉与嗅觉,而最大限度拓展,提升并释放的,甚至此时此刻还在强化,正被AI野蛮入侵的,正是视觉。

电影会成为一门世界语,作为视觉的艺术,不无道理。

如此排列中,听觉,似乎游弋中间,没有被挤出主要感官。

它却在电影中,以声轨的形式,被画面所囊括。

《人海同游》所做的尝试,是声音反过来,包裹画面。

它既有形式上的需求,女主看似在寻找一个男人,其实是在寻找另一个男人。

触发寻找的,就是大梦初醒,汹涌侵袭的打口碟。

而在疏淡形式的风格选择上,雷光夏的配乐,疏,且寂,如同女主的处境不安。

这部电影缺少全景的群像戏,她几乎很少与两个以上的人物,进行对话交流。

咎责爱人把自己落在亲戚中,所做工作是电话里与客户往来。

显然,雷光夏的“惜”与“不群”,与麦婉婷的I型内倾人物性格,还有不断省略的人物前史相契合。

画外音键入的,父亲的信。

哥哥脱口的,记得少年那首歌。

荔枝园,台风雨,打口碟,隔离酒店,果栏街市,不连续的声音,自意识的海洋,记忆的黑洞,游动翻涌而来。

在香港的热气与市声中,麦婉婷被里屋深处,南音演赏所吸引,即是听觉自顾摸索,最终包裹了其他感官体验的一例。

麦婉婷的恍惚失神,与她或许有过的爱情高烧,一消心结的寻父之旅,在人物性格与情感动机上,是协调统一的。

3麦婉婷在走向人生圆满的前夕(这显然也是传统影视剧的结局陈词),似乎又意识到,原来生命中那个缺口,它一直没能补上。

是该把它丢进垃圾桶,还是带上它,去寻找“原主”呢?

即便事实上,并没有所谓的原主。

她带上了打口碟,也捎上了自己。

暗地里,她大约是把自己,当做了一个被打上缺口的孩子。

是爱的,春天故事的果实,也是某个人丢下,或遗弃的产物。

离油麻地bc(百老汇电影中心)不远的果栏(九龙水果批发市场),是王家卫《旺角卡门》的重要场景。

有小友一再说,她理解不了古惑仔的逻辑,正如今天的影迷,依然还是无法李鸿其《爱是一把枪》的小黑道逻辑。

但黑道之所以在影视作品里大受欢迎,其实就在黑道之生存之道,本来就没有逻辑。

所谓没有逻辑,也等于它包含了一切逻辑:理想与非理性,暴力或浪漫的,天真的乃至金钱的。

悖论出现了,人们发现更容易在电影里理解黑道混混,却抗拒在电影里接受训导教化。

《人海同游》的潜台词是什么呢。

麦婉婷有她的故事,这就是电影的故事。

但与此同时,电影也推动观众去接触一个发生在热带雨林的人类学家故事,即便它的确遥远,几同痴人梦呓。

同样,落到新填地街的果栏,一个年老,平素不见人影的商贩,褶皱跑遍了江湖。

太保的那张脸,他也是一个有故事的人。

记忆与梦境最深处的地方,电影还是一张打口碟的故事。

即便这样的故事,随着五条人在《乐队的夏天》走红,已经可以变为成功学励志。

虽有如此多故事,《人海同游》却是选择轻叙事,任由这些故事,气泡上升般的冒出,再随着鱼生出现,令电影打湿,升温,溶化。

一张打口的碟,真会比一张正版的碟,带有更多价值和意义吗?

或许,它真正的意义,不在音乐多几首,还是少几盘,而在于价值和意义,可以在两地之间,或者具体的时间中,完成升华转变。

因时因地,尴尬的实然,却召唤所有人相信美好的应然。

生命打开的缺口(实然),或许更胜于它的丰美(应然)?

今日的土地,受浇于无止境的富足,可富足不等于完美与应然,探囊取物的富足之下,依然有不足——只是不一定以缺口形式出现。

我也似乎忘记了,酷暑之前,九月上半程,广粤地区有惊人一致,无休止的过量豪雨,甚于电影里的雨。

正如北非的洪水,夏威夷的焚火,大自然以酷烈无情的方式,在地表上按下了印记,变成人类社会的缺口,狠狠咬上的一口。

大自然的冷漠,也正如人类所做过的,一再的,变本加厉。

新的印,覆盖了旧印。

这伤痛的新印,也会变成旧的印记。

直到它们,模糊,远去,梦一般的。

梦与梦相连的地方,被咬破的缺口,有生命淌出的汁水。

补充说明:评论中提及的读物,并非有意书袋。

九月份刚好读到,何妨借来一用。

附上书目信息(出现顺序):1、《神的孩子都在跳舞》村上春树 著 / 赖明珠 译/ 時报文化 / 2018-12-42、《我是谁?

》段义孚 著/ 志丞、刘苏 译/ 上海书店出版社 / 2023-83、《野菩萨》黎紫书 著/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 2023-9-1

遗憾的获奖名单

 7 ) 當我們穿過那片霧 就會成為另一種人

台風,作為亞熱帶、珠三角、大灣區的生活記憶穿插與兩地之間,這是他們之間的集體回憶,也是他們連接的鑰匙。

這串鑰匙不僅聯繫著親情,還承載著那些虛無縹緲的夢與幻想。

本片圍繞廣州與香港兩地,聚焦於情感流動與自我身份尋找的“複雜”故事。

之所以複雜,是因為導演在影片的呈現方式中選擇設置了部分情節給予觀眾很大的想象空間,無論是關於他者還是自我、關於夢境還是現實,每一位觀眾都能擁有自己獨特的答案。

“在田野調查的地方,地方人分不清夢境與現實”想起列維布留爾曾提到“对原始人来说,客体和存在物从来都不是与其神秘属性分开的,这种神秘属性构成了那个在任何时刻都显示出是复合整体的集体表现的组成部分。

”雖然後續導演也提到用人類學這一元素更多是想挖掘時間與空間對人塑造的影響,但在我看來,這一元素不僅讓觀眾擁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間,同時還能通過“自我”與“他者”的關係使觀眾代入劇中麥婉婷的角色。

她來到陌生的香港,這里有曾經熟悉的老友,一直消失的父親還有無數次想要提問卻悶在心頭的苦悶。

面對同父異母的哥哥,她是一個闖入者,如同她的母親闖入哥哥家庭一樣,對於婉婷母女而言,她的父親也像一名闖入者,短暫停留變消失不見。

在與老友的重逢中,她就像一名人類學家一樣,闖入他的生活,在曖昧的氛圍中聽著從前的打口碟音樂。

音樂作為一種載體讓他們身處夢境般的熱帶雨林,就如老友的自身的田野調查一樣;在雨林中探險,尋找那些片刻存在但也很好的貘。

那些真實留下的腳印👣似乎也印證著兩人在未來發展軌跡的不同。

那段飄渺的回憶很像一段夢境,卻十分關鍵。

這里不僅揭示了導演對於時間的理解,以及解釋了老朋友在回憶田野調查中的那句話“生活時間對於田野的他而言並不重要”。

整個故事似乎解釋了電影的英文名,這一切都是借來的時間所塑造的結果。

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塑造了不同的家庭與不同的人生,他們彼此分割,又彼此交織在一起,好像只有台風才能把他們拼湊成一個完整的世界。

對於人海同遊而言,如果從空間的角度來看,珠江水從上往下游,人與人共同生活在一條河流,但卻被各種因素所分割,被地理位置、文化所隔開。

在時間意義上,時間本身就像一條河流,每個人都在這條長河上共游,這是最後大家都被“台風”所吹散,就像那些貘留下的腳印👣一樣,只有片刻共遊也足夠美好。

影片的結局很美麗,也很釋懷。

一起共遊,分開,再相聚,或許是為了尋找某種答案,或者只是為了再見一眼。

就像我們穿過那片霧,穿越了某種掙扎的“閾限”,成為了另一種人。

 8 ) 竟然在北方梦见了南方故人

人生海海,与尔同游就像做了一场不真实的梦——从北向南,南海之南,一路迷失一路寻找,其间发生了很多,又像什么都没发生。

那些若有似无的淡淡情绪,包裹在无边的厚重夜色中,暧昧游弋,分不清悲喜。

那些斑驳的迷离影像,让人竟然一瞬间分不清回忆、梦境与现实的界限。

片中有句台词,“现实和梦境是一样的。

”岭南的鲜荔枝,初恋的打口碟,泛黄的老相片,故人相聚故里,记忆中最好的时光,如今仅剩下残留的甜蜜余味……即便如此,也胜过现实的悲戚,满地狼藉的思念。

所以她要寻找一个答案,要在黑暗中凿出一条通向自由的隧道。

那个影子一样的父亲,不光是母亲心头的伤疤,更是她一生的梦魇,尘封“家书”里的字字句句,仿佛在引导她走入一段情感迷宫——所以她去了他的城市,带着满心疑惑与诘问,纵然再一次历经沧桑,她也要求个始终。

归根结底还是一场漫无边际的“心灵之旅”。

电影的呈现形式是“意识流”的,有点随心所欲拍电影的意味,因为没有什么章法,恐怕也只有年轻影人才会如此果敢地“忠于自我表达”吧?

《人海同游》的一些画面容易让人想起在南方的日子。

每当北方干燥寒冷的季节,就愈发想念南方了——温暖湿润的空气,蓬勃的青春生命,葱茏茂密的植物,热忱豪爽的风土人情,可口的美食与鲜果,只要台风天,狂风暴雨袭来,便是一片澎湃汪洋的恣意景象……我永远也忘不了那画面,那是南方独属的气韵。

想念南方就会听达达乐队那首脍炙人口的《南方》,如今看到这部《人海同游》就又唤醒了一些细屑的记忆——也曾一人独自旅居南方,在最青涩的年纪里四海为家,此心安处是吾乡。

但到过最南的地方也不过是南粤,直到去年有幸去了一趟香港,走马观花留下诸多遗憾,但平生第一次已属难得。

“去香港到底干什么?

”,电影里的母亲不理解父亲,那样的一个“破地方”有什么好呢——在HK她最爱的白裙子粘上了酱油的污渍,服务员的“冷脸”让她难以释怀,男人和别人有了家室,她反倒成了“第三者”……所以她怎么会喜欢这里呢?

多年后女儿再度踏上这片土地,呼吸着冷漠疏离的空气,HK只收现金与八达通,微信支付宝转账都不管用,那些在内地曾经熟悉的一切,在这里都瞬间变得陌生起来。

仅有一海之隔,同宗同源,说的都是粤语,却在这里沦为了无依无靠的异乡人。

在这里她偶遇了同父异母的哥哥,哥哥对她似乎仍有印象,给她唱起了小时候的那首《世界真细小》——“良朋同欢聚,相依相对笑,万里难隔阻,心里情长照”,这首歌那么天真可爱美好,却出现在了一个错误的时间节点,发生在一个残缺悲哀的现实世界里。

哥哥至今念念不忘这首歌,是因为他心里一直憎恨妹妹与她母亲……其实人和人之间是最难理解的,人间的许多事真是连神明也解释不清,不必追究不要回头,唯有且行且珍惜。

在HK果栏的水果摊旁边,女儿终于见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他们俩人心照不宣彼此对视那一幕,才是影片的高潮,也是终点。

父女相认的画面交由观众脑补,电影散场之后,人生仍然继续着。

电影可贵之处在于,透过内地人的平民视角看香港,一个真实可感的香港——毕竟,现在的HK早已不是曾经的HK了,所以如今“寻找HK”还有没有意义呢?

从文化层面看,我们这代人对HK并不陌生,都是看着HK的电影电视听着HK的粤语歌长大的,印象中的HK仿佛还停留在上世纪8090年代老港片刀光剑影快意恩仇的记忆里……但如今早已江湖再见物非人非。

从内地出发一路寻找HK,正如上世纪HK曾经苦心寻找内地一样,虽然都是“亲人”,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历史的,现实的,政治的,文化的……)彼此生疏,骨肉分离天各一方。

《人海同游》中女儿寻找父亲的这个设定很巧妙,“寻根”的隐喻涵盖了一切,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此时无声胜有声。

即使没了“信息茧房”还有无处不在的“文化壁垒”,现在的内地人与香港人,要想彼此真正融合尊重理解,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人海同游》里面设置了一个匪夷所思的情节,就是女主在HK偶遇多年未见的初恋学长,几天里他们同吃同住畅谈心事,一起聆听过去的CD,她还读到了他的日记,小屋里投射出热带雨林的光影,他们谈论食梦貘如何吃掉噩梦,然后明天又是新的一天……南方是一个绮丽的幻梦,留给失散多年的亲人和恋人。

如果你问我,既然你喜欢南方,那南方尝起来是什么滋味的?

也许我会说,荔枝味的。

无论曾经爱过什么人,有过什么前尘往事,最终都会被时间悄悄带走,淹没在记忆的河里。

正如雷光夏在《时间的密语》唱到的:昨天我曾走回童年看见你也在我身边落叶落在明亮夏天而沉默像是最后语言如果我的眼中有泪会不会你会为我安慰歌声穿过无尽轮回消失在童年的秋天……这是一部大陆制片的纯粤语片,在整个华语片宇宙中都属罕见,全程粤语对白,通过大陆人去HK“寻亲”,折射的是内地与港岛文化的反差感。

第一次看蔡杰导演的作品,绚烂纯粹又略带神秘色彩,希望未来他还有惊喜带给我们。

另外,本片由关锦鹏监制,王寅编剧,雷光夏给全片配乐,她的音乐恰好唤醒了心底沉睡的情绪,温柔透亮的旋律更易引人共鸣。

黄树立的摄影(广州部分)充满怀旧的时光余味,就像那些曝光过度的老相片,记忆里最闪亮的日子总是夏天……某种意义上,曾经的光影如梦似幻,电影就是一个可以唤醒回忆的时光胶囊。

本片的女主叫麦婉婷,这个名字让我想起了张婉婷导演,还有故去的罗启锐导演,我总觉得,《人海同游》其实是在致敬那部经典无比的《岁月神偷》,只不过是换了一种形式而已。

电影英文名叫《Borrowed Time》,“借来的时间”——所谓岁月如水匆匆而逝,世间一切都有尽头,每一个时刻都在标注归去的限度,只有活在当下珍惜眼前人,走走停停。

人生海海,与尔同游。

 9 ) 专访《人海同游》导演蔡杰

电影《人海同游》创作历程延宕七年,摘取众多电影节奖项,不仅入选6大创投,并入选18个国际电影节。

作为釜山国际电影节十部入选影片中唯一一部中国电影,组委会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官方推介语写道:“由中国导演蔡杰执导的电影《人海同游》追随着主人公漫游于香港街头。

该影片巧妙地运用温暖的光线和灵动的摄影技巧捕捉了这段内心之旅,穿梭于流转的界限之间,将过去、现在、真实与幻想交织成一曲优美的乐章。

很开心,在电影《人海同游》上映之际,电影媒体「同场加映」能专访本片导演蔡杰:电影博主@陈锦庄:介绍一下《人海同游》这个故事?

导演蔡杰:表面讲的是一个即将结婚的广州女孩,在婚前一个三天两夜的经历——她去香港找寻父亲。

但对我来说更重要的是,在寻父的过程中她用自己的情感经历去理解了上一代人的情感,是两代人的故事。

故事植根过去三十年的粤港,广东跟香港非常紧密关系的时代背景。

写了一个故事,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香港已婚男性会到珠三角去开展地下情,这是一开始我很感兴趣的一个新闻的、社会的现象,我感兴趣的不是说当时那些八卦情史,感兴趣的是珠三角的这种婚外情或地下情的下一代人,现在他们已经长大成人了,他们受到了什么影响?

他们现在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面貌,这是一开始想要去创作这个故事的出发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是什么时候拍的?

导演蔡杰:我们大概用将近七年时间去完成到今天这一步。

2018年、2019年开始在密集地写剧本做调研,等到有机会拍摄已经是2021年。

那一年其实经历过的都知道,刚好是疫情影响到香港封关,所以我们只能够把团队拆成两半,前半部分的戏在广州拍,那后半部分的戏在香港拍,用两部分主创、两个班底的方式去完成它。

但是女主角、制片人、导演、编剧最核心的主创,我们就通过工作签证、隔离的方式去到香港一起完成。

电影博主@陈锦庄:2021年拍完到现在正式上映,其实经历很多年,为什么会选择在这个时候来上映?

导演蔡杰:这部电影去年刚好完成,从去年10月份我们一直在跑电影节,电影节周期一直从去年 10月份走到今年这个节点已经基本上是一年的周期。

对于一个“电影节向度”的文艺片来说,需要先完成这个周期之后,才看看有没有机会可以进一步有多方的帮助、有宣发的经费去推到院线给大家看到。

其实对于一个新导演的第一部电影,假设你在前期没有任何的口碑或没有任何电影节加持的话,要推到院线就会非常困难,所以我们也只能够借力打力,走一步,再积攒一些能量再往下推。

电影博主@陈锦庄:这是您的电影长片导演处女作,当初为什么会选择这样一个题材?

除了因为感兴趣,还有什么别的原因吗?

导演蔡杰:我本身是潮州人,18岁开始在广州读大学,现在在广州生活,所以我最重要的人生经验一直都没有离开过广东,想说第一部长篇想要去讲这个地方的人的故事。

我们当时在想怎么开始的时候,有一个念头突然间进来了,我们很想要去讲香港,因为无论我还是编剧,青少年时期受到太多的香港电影流行音乐文化这些的影响,所以觉得跟香港的关系既陌生又熟悉,其实从来没有一个广东的或者是相对南方的视角去讲粤港的关系。

当然我们有看到很多香港导演的作品,讲香港的人到内地或是内地人去到香港生活;很多北方导演会去拍从北京去或从上海去到香港,但是没有广东的创作者去讲。

因为岭南文化大家都说粤语,饮食也非常接近,其实广东角度去看,香港它会多了一层亲切的感觉。

我们感怀这三十年两地各种变化,各种时代背景影响到的这些个体或者是家庭的变化,就非常有多的灵感和话语想表达、想说的。

电影博主@陈锦庄:电影《人海同游)由关锦鹏导演去监制,是什么契机让他能监制你这部片子?

导演蔡杰:因为电影前面走过了有六个创投,在第一个创投就是在杭州的吴天明电影基金的创投,当时关导是评审。

后面走了很多创投,我都一直在接触电影行业的这些前辈,包括其他的创作者,但我一直都很强烈地记得,其实关导是第一个在我们剧本还是一两千字梗概的时候,他就看到电影的潜力,他很喜欢这部电影里女主角跟人类学博士夜晚的那一段故事。

兜兜转转,我们一直都在找机会去开发再去攒班底,到最后当电影回到我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去让它拍摄、自己去筹钱让它去成型的时候,就觉得应该主动问一下关导他愿不愿意来做监制。

当时我战战兢兢地酝酿了一个星期,发出去邀请,可能有一两个小时之后他就回复「很乐意帮忙」,他说如果你们要做的话他能帮忙什么就什么。

电影博主@陈锦庄:看的时候有两个演员是让我印象挺深:一个是妈妈的角色,那是我们广东的一个比较出名的演员潘洁,而且她这次饰演的角色也跟她以往大家熟悉的戏剧形象是不一样,为什么会用她?

另外一个是孙阳,当然他拍摄的时候并没有现在有名,但在去年平遥电影节的时候,电影《孤注一掷》已经上映了,他已经很有名了,也愿意来到平遥帮你走红地毯。

能不能说一下用这两个演员的一个契机导演蔡杰:对,这他们算是很特别的两个演员。

首先第一个演员潘洁老师,其实现在很多00后的微信表情包都有她,她是一个电视剧的演员,出演过广东家喻户晓的剧集《72家房客》《外来媳妇本地郎》,特别在广府地区非常知名。

大概2020年开始在找母亲演员,一直在想这个角色到底是什么样子,哪一个演员合适?

因为我需要找一个能够纯熟说广府方言,然后她需要是一个广州妈妈的形象。

有一个契机,我看到了潘洁老师的一篇文章,那篇文章其实不是讲她的故事,是讲她的爱情,讲她和已经过世的先生(丈夫2006年逝世,为《外来媳妇本地郎》老二康祈宗演员)。

我看完之后非常被打动,会觉得说戏里戏外就是真真假假,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个妈妈她曾经有过一段动人的爱情,然后这段爱情现在可能消失了,或者她已经遗失了,这个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所以其实是那篇文章一下子击中了我,就通过一些渠道和朋友的推荐,找到潘老师,给她看剧本。

潘洁老师看完剧本之后,约我在她家附近的咖啡店见了面,聊天之后,发现其实她是一个性格非常好的人,很支持年轻人。

在完全不知道我们要拍的电影是一个什么样面貌的情况下,她就说:“我也大概有近十几、二十年,除了按部就班去演好《72家房客》外,没有其他太多的心念说再去突破,或许可以趁你们年轻的热情,我们一起来创作一些新的可能性。

”这个可能性就是从2020年样片开始,当时她就已经帮忙拍过妈妈这个角色,拍过大概几天的时间。

等到正式拍摄的时候我又找到了她,当时其实说白了就是没有办法给到什么,但是她就很无条件地说“既然你们这么坚持要做好,我就陪下去”。

而用孙阳,一切是因为剧本。

当然一开始是因为电影《过春天》,他在《过春天》的表演跟那张脸太耀眼了,当时我就记住了这一张脸。

制片人说这张脸很像90年代黄金时期香港大明星的脸,确实有这种气质,然后直到开发剧本出来之后,我就给他递剧本。

孙阳当时觉得这是一个文艺片,文艺片的话,接不接主要就是看这个电影他喜不喜欢。

后来我跟孙阳聊电影、聊剧本,发现他是一个非常有电影鉴赏力的一个演员,因为他平时也看很多艺术电影,所以我们的沟通其实很快就非常默契了,他大概知道我要做什么,我也知道他能给什么。

然后其实他一直都在很多公众场合去帮忙宣传,虽然这次戏份比较少,但他觉得这是一个好的团队,还是愿意去帮忙。

其实在拍《人海同游》时,孙阳刚拍完《孤注一掷》,后面《第八个嫌疑人》开始很多人找他了,他的工作也开始忙起来,但他还是愿意说为我们小文艺片付出更多时间。

这个时间不仅是说他来广州,可能这些戏给我们充足的时间去磨合去准备,然后他也愿意提前去进入到这个角色,跟女演员提前认识一下,当时他带女演员去看话剧、一起去聊天、去认识彼此,然后去建立一个信任感,再进到这个角色。

包括后面电影节的站台,他还是非常支持。

电影博主@陈锦庄:还有一个演员我也挺深刻,里面出演哥哥的陈湛文。

我觉得他是一个很香港男生的形象,为什么选他做这个角色?

导演蔡杰:因为陈湛文那张脸。

在选角的时候,我看了一个香港短片,他演了一个老师,非常文艺片感觉,不是《还是觉得你最好》里那种“三弟”的状态,那张脸可塑性非常强,我之前也看过《三夫》,他的状态非常不一样。

所以当时在选哥哥的角色时,其他人都觉得他是一个次要角色,可能戏份不多,但是因为在前期剧本我和编剧对哥哥这一段投入了非常多的情感,就觉得哥哥虽然几场戏,可是这个同父异母的哥哥,他面对这个家庭有很多的心事,他内心的一些心理活动还是非常立体的。

所以在试镜的时候,我主动说想去接触一个叫陈湛文的演员。

其实跟孙阳的情况非常相似,当时陈湛文也没有被更多人看到,他还没有拍《还是觉得你最好》,还没有《机械狗》,哪怕他在港产片当中可能也没有更多演主角的机会。

我接触他的时候他非常的随和,就像身边任何一个在广州见到面的朋友,就约在他家楼下茶餐厅。

我就带着女主角过去,之所以带女主角过去,是我希望他们两个见面之后,我去判断这两个人像不像兄妹或他们能不能一起搭戏,愉快地吃了一顿茶餐厅,然后听他讲他的故事,然后我们也说一下从广州过来拍片的一些情况,之后我拍了一个他们两人合照,很快就开始了那场戏。

我记得他来香港油麻地果栏去演哥哥的时候,他太太快生小孩了,对他来说也可能生活上或者是他的演艺生涯上(可能当时没有发觉)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

电影博主@陈锦庄:刚刚说到油麻地果栏,看的时候我觉得你整个摄影是很特别的,然后你用了很多香港很有人情味的地方,一些街道、最后的房子都很特别的,当时候怎么选景?

导演蔡杰:其实选景是前置的,就不是说有这个故事然后再去找,而是我们在前面跟编剧去做这个剧本调研的时候,就一直在香港找地方找空间,然后那个空间适合这个故事,我们先确定那些空间再去开展这个戏。

对我来说,哪怕是作为一个游客、一个外来者,我感兴趣香港的那些地方都是相对市井、相对日常的。

因为我觉得哪怕现在在广州、在东莞,在珠三角任何一个城市,城市的年轮更新非常快,其实我们要保留旧的东西会相对难,但是香港这个城市很多地方新新旧旧的结合,你会看到它有非常丰富的信息,我感兴趣是那些空间。

像油麻地果栏,其实是因为那个空间才有了父亲是水果商人的设置,才有了广州荔枝林的第一场戏、水果这条线索;像春秧街露天的叮叮车、街市,是因为有那个地方,才有了福建人聚居地的这片北角的描述,然后因为是福建人聚居地,才有了两个人去跑到楼上听到的泉州南音,所以其实一切都是我希望一切的选景,包括这个情节的编织,它都是比较有机的一个互动的关系。

电影博主@陈锦庄:近几年看到很多创投片比较关注当代母女关系,把新时代年轻人母女的那种很微妙的情感呈现出来,你是不是有意为之用母女形象来呈现主题?

导演蔡杰:对,其实不仅是母女,当中又有父女的关系,又有一个兄妹的关系,又有恋人的关系,但是妈妈的爱情跟女儿的爱情或两个人各自的,(《人海同游》)英文片名翻译意思是借来的时间,其实这个是电影很重要的一个概念,这两代人互相对望,旧时80年代妈妈爱情什么样子,只能从她口中诉说去感知。

但是这个女主角在当下是一个快结婚的女孩,她的各种心理的活动、各种情感历程,其实观众是可以通过电影去感知到的,所以我是希望说通过这样子的方式去让观众看到两个女性角色的不一样。

其实回到妈妈这个角色也是有一些我跟编剧的想法。

以往很多电影其实去描述说,哪怕妈妈她的角色在一段婚姻关系当中是第三者,是我们说的闯入者就是“二奶”,但我不是很想把这些符号、大家既定的刻板印象去加入到一个妈妈形容里,所以看到这个妈妈,其实她是一个会计,一个普通城市里从事文职工作,在普通生活当中,其实她也有自己的乐趣,就是说打游戏或者干嘛的。

我还是希望她长得像身边任何普普通通的广州家庭妈妈,她很唠叨,也有很多自己藏藏起来的一些心事,就是一个普通师奶的形象。

 10 ) 嗅觉与影像

蔡杰的《人海同游》是一部带着嗅觉意识的,如抒情诗一般的电影。

在女主角面对的不同情境里,你仿佛会嗅到不同的味道,它们融入电影流转的场景之中,烘托起不同情景的微妙气息。

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观感,带着感性与直觉的指引,化作看电影过程中的感慨与悸动。

盛夏果园里的清甜味道,让女孩在感情的落定与亲情的困惑之中,萌生寻求安放内心的旅程。

果香是她爱情中确定的意念,也是她精神世界缺失父亲的痕迹。

以味觉作为人物情感线索的开启,这也是《人海同游》在我来看,特别与众不同的所在。

一面是情动对象的追寻,一面是失落亲情的追寻,在风暴氤氲的情绪里,也是折射出女主角信念感的不确定性。

你仿佛会嗅到台风压境的那种窒息感,在摇动的渡轮里,在一切未知的旅程之中。

浸入人海的彷徨感,是每一处感官神经都极致放大的感觉。

在陌生境遇里的敏感谨慎,像是被风吹动的红色塑胶袋一般,带着躁动与不安的复杂情绪。

重遇情动对象之后倾泻的雨,似乎变成女主角临界在理智与情感之间的内心洗礼,沐浴着梦幻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美妙幻像。

拼出人生初时闪着光芒的爱情图画。

那个世界带着雨后潮湿且透着阳光暖意雨林里的味道,像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冒险,也是告别年少的奇幻仪式。

美好,短暂,且永恒。

最终见到父亲后,嗅觉重新回到果香的轨道,油麻地果栏忙碌的身影,映照着父女二人远去的背影,像是一切记忆与情感的归处,清甜酸涩回味无穷。

导演镜头里对于广州和香港双城的细腻观察,带着诗意的展示情感变迁下,人与城市之间的微妙关系。

从果园的惬意时光,到喧嚷流动的街头;从城市远景的静观,到台风过境下一种隐性飘摇,电影展现的每一处城市的场景,都被赋予不同情绪的细腻表达。

《人海同游》是一首带着不同嗅觉的,写给感情与城市的抒情诗,这首诗是属于岭南电影的奇妙一笔,让人难忘回味悠长。

《人海同游》短评

看困了,看睡了,新人导演的矫揉造作又一次展现在观众面前,除了光影和拍摄方式,其他确实没有什么可以吹的地方,家庭伦理与两岸相连命题太过隐晦,甚至故事都是支离破碎的,到最后一整个垮掉了,拼成了一部城市vlog,凭借超现实和蒙太奇让观众懵逼?还得多练……

3分钟前
  • X.
  • 较差

视听突出,前后的摄影风格故意断裂显然是有意为之。在人物的琐事与回忆里做文章,前后呼应的细节有跨越时空、连通人物心绪的妙处。相比之下,叙事单调而薄弱,节奏散漫,中间一段的雨林探秘有点突兀,看得出创作者的小心思,却无法为作品的立意提升太多。

4分钟前
  • 罗宾汉
  • 还行

+

5分钟前
  • 铜tt
  • 较差

很老土但还是要讲:有在内地大银幕上看到过的最美的香港。喜欢的影像质感。气息、温度。

6分钟前
  • 下落不明
  • 还行

现实同乌托邦的灵肉冲突,编剧用了最无聊的一种表达方式,结果整个影片就呈现为一个刻板庸俗的类爱情故事。女主和父亲在内地与香港的两段“情史”互为对照,双方在“寻父”过程中最终达成和解。呵呵,男性的自我感动。(孙阳说粤语好苏,梦回《过春天》。女主真的好像春夏啊!陈湛文,我今年已经在大银幕上看过他5部粤语片了哈哈。)

7分钟前
  • 不醒乡
  • 较差

反复从梦的迷雾里醒来,又反复坠入思念暴雨的狂乱中,梦和现实真的是一样的吗?那些不愿言说的前程往事,凝结成玻璃上的水汽,如云烟般在镜头前溶解,消散在我们眼前。含含糊糊……恍恍惚惚……原本自以为“这辈子就算只见过一次,都好值得。”结果却只是“我穿过那片雾,但没见到这个人。”不过“我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了。”

11分钟前
  • DR邬梦雨
  • 推荐

#14thBJIFF No.18 @百丽宫 不同的城市影像,广州-香港在一个片子里呈现完全“变奏”的城市基调,同时一举颠倒固有之于双城的印象——广州松散,香港紧张。不管是影像设计还是文本密度均呈现倒错的状态,导演映后解释说这是对于生活已久以及陌生城市的感知,但这种想法或许和大陆的新自由主义者们的意见不谋而合。两座城市的取景均是最为小市民的,甚至是自然的地段,所以终究还是企图“去政治的”(但这又是一种政治立场)。

14分钟前
  • 三岛
  • 推荐

#HKIFF48 13火鸟竞赛#在广州的回忆里回望,向爱过的人借点时光,在香港的人海里游荡,和遇到的人一起成长。黄树立的摄影很好,但女性缺爱寻父要靠偶遇男性来疗愈的故事莫名撞车《白塔之光》,男导演还是不要拍女性寻父的故事了,显得有点男性意识过剩。

17分钟前
  • 天马星
  • 还行

南方景观固然美丽,但我们不要执着错误的东西。找到隔着岁月鸿沟的父亲,并不让什么显得温情。

19分钟前
  • 冬至岛屿
  • 较差

HKIFF48+主创映后谈。很青涩的处女作,意向非常悬浮,叙事有些混乱。尤其热带雨林那段我的思绪都被带到雨林里迷失,忘记这故事在讲啥了…(观众问等了几次台风拍到这些场景,导演答疫情期间过来拍也不知道有没有台风,去黄大仙拜了拜那年挂了两次风球)

21分钟前
  • splendid_c
  • 还行

#成都路演 主创见面#虽然是走真实卦的,但节奏和内容还是太平了,如果没有相似经历很难共鸣,而且广州部分和香港部分都是不同团队的,质感还是有差别

26分钟前
  • 玩儿少
  • 还行

Borrowed time想到了《小伟》《花椒之味》片尾的名单看到了罗启锐和万玛才旦导演还算克制的拍摄

29分钟前
  • 我是小狗
  • 推荐

美妙的雨天气质电影+1,浓浓的粤港气质,但就是没看懂。

32分钟前
  • 脚底沾了苹果汁
  • 还行

前半段拍得比后半段香港的戏份好,用生果的贴纸、模拟人生游戏、广州的荔枝林塑造了算是扎实的广州生活。但展现离去的爸爸的戏份都很无谓,例如警察上门就是为了铺垫妈妈在门口藏了十几年的钥匙,拍女主角上班催债的戏份就是要引出爸爸彻底消失……转到香港之后前面的扎实急转直下,变成了文男约P五件套:淋雨、买菜煮Laksa面、到出租屋调试热水管、读日记、看纪录片。前面铺垫了那么久的父亲情结几乎没有call back,故事的起承转合基本上无法成立。但音效设计得很好。

35分钟前
  • 浦岛太郎
  • 还行

对不起,刚看完异形,热带雨林中的生物一叫老觉得下一秒异形要出场了

40分钟前
  • 寒鸦捡枝
  • 较差

我是真的真的不想再看被爹伤害的童年、深深阴影的幼年、万里寻爹的成年这样的电影了⋯

43分钟前
  • 我情绪零碎KAI
  • 很差

2.5 视听可以,但也只有视听,来了一个王家卫和宁浩杂交的《负负得正》,又来一个王家卫和阿彼察邦杂交的《人海同游》;哦还有开头一度幻视《阳光灿烂的果园》

44分钟前
  • .
  • 还行

视听不错,影片气质是有的,但这个寻父的主题没什么意义…故事情节一塌糊涂,和形式严重割裂。没有好故事,外壳有好的视听也是一种浪费。

45分钟前
  • LADY BIRD
  • 较差

画面确实不错,但故事太弱了。怀疑女主恋父,中间莫名其妙出现的CD男可能就是她的父亲。

46分钟前
  • minorU
  • 还行

语音部分美中不足。

49分钟前
  • 小馁诺娃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