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等字于他人轻于鸿毛,对你我重若千金。
万难出口,恐你再受煎熬。
然,职责所在,我只能善始善终。
”语出电影《触不可及》男主角傅经年。
一首曲子,一支舞蹈,一世誓言,一段触不可及的凄凉爱情故事,一部电影通过时代的推进带动故事的发展。
电影《触不可及》由赵宝刚导演,孙红雷与桂纶镁主演。
主要讲述从抗日战争时期地下工作者傅经年与舞蹈老师宁待之间曲折的爱情故事,故事时间跨度达70年。
此去经年,宁静以待,两人的名字正是他两感情的真实写照。
第一次两人相见形势危急,并无触动心弦的一见钟情,念念不忘的惊鸿一瞥。
继后一个迷魅的眼神,一次雨中的牵手,两颗心刹那间因爱砰然跳动,两人伴着《一步之遥》跳着探戈更是让内心的爱意愈浓,然而时局不允,两人不能互表爱意。
图片来自网络暗杀日军行动让两人再次接触。
两次共跳《一步之遥》,让满满的爱一触即发。
他完成了任务,她活了下来,他被日军关押,她不知道他是死是活。
抗日胜利,命运让两人在舞蹈教室再次相遇。
他说:“你怎么就没死啊?
”她说:“我等了你7年。
”他们紧紧相拥。
每一次的相聚是为了下一次的分离。
国共内战,组织上需要他继续潜伏,他让她忘了他,他要和别人结婚。
抗战胜利,他说:“如果战争结束,我能来找你吗?
”她的笑容溢满了幸福。
她从上海去重庆找他,他却善始善终,去台湾潜伏,他们在雪中最后一次相拥跳舞,再次分别后她在战争中被炮火带走。
多年后,他回到大陆,在她的墓前跳起了当年那支探戈,只有一步之遥,却触不可及。
图片来自网络在一首探戈舞曲中演绎的一生,没有过多的海誓山盟,没有轰轰烈烈的故事,只有彼此的痴情等待。
没有朝夕的相伴,没有携手的尽头,即使时空转变,即使遥遥无期,即使相见无望,但是宁为爱情,付出一辈子的等待。
对于傅经年,爱情不在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
他们的爱情,是等待中的平凡,平凡中的伟大。
对于宁待,等待是他们爱河,是相爱幸福的河流,亦是阻碍他们爱情的河流。
一辈子,两件事,爱与信仰。
对于现代大学生,即使没处于那时的特殊时局,对爱情是否也需要更多的思考和理性呢?
从电影中感受到爱情的真谛不是一点,诸多的点触动着观影者内心深处关于爱情的全部。
是未恋爱的对自己爱情的渴望,是恋爱中的对自己目前爱情的对照,是同为暂时异地爱情的内心感情的触动。
所有的都在告诉我们:爱情,无论是平凡、是曲折或是轰轰烈烈,我们都要珍惜。
面对爱情随随便便,那是对爱情的亵渎,也是对自己,对那个他她的不负责。
最美的爱情应是遇人一白首,择一居终老,不要让爱情《触不可及》。
第一次知道这部戏,是上班路上,清晨刚从金台夕照的地铁口出来,天还没大亮,公交车站的灯箱广告的海报赫然醒目。
路过的时候留意了几个主演,觉得阵容蛮吸引人的,尤其桂纶镁,我比较喜欢。
再一看,是赵宝刚导的,决定看看。
但是看过之后,我只能说,赵导还是继续导他的电视剧比较好。
这个电影的英文名译叫《one step away》,但这部戏距离真正打动观众还有far away。
我比较印象深刻的就是小美穿着绿色的连衣裙和孙红雷初次跳舞的片段,配上那段音乐,动作和不自觉的喘息声真是撩人。
而后的剧情,比较没有说服力。
爆破特效做的也不够好,太写意了。
如诗如画的舞蹈,还是“一场风花雪月”的感觉,不太搭调。
但是尽管剧本硬伤不少,赵导头一次拍大电影,曾拍他的电视剧出名的演员们还是都相当给面子的倾情出演。
男主孙红雷就不说了,徐静蕾的戏份更说明了这点。
蒋勤勤的角色也很不错,只可惜她爱错了一个只想利用她身份潜伏的军人。。。
承担这种潜伏任务的男人,爱情家庭之于他们都太奢侈,内心往往也有特别冷酷残忍的一面,辜负了多少钟情于他们的女人哪。
想起《潜伏》里那句“国事为大,家事随安”。
不知不觉对这部挺失败的电影也写了不少,总结中心思想给一句话:“看看王菲唱的主题曲《遥不可及》剧情版的MV就够了”。
为什么齐刷刷地都是贬低这部电影的人呢?
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没有看过《闻香识女人》,但我喜欢阿尔·帕西诺,他在《教父》中的表演让我觉得他当年是一个年轻有为的演员,得知《教父》系列他顶多只是提名而没有获奖,我还很为他惋惜。
有人说,《触不可及》在毁《闻香识女人》,在毁阿尔·帕西诺,我能想象到心爱的作品被毁的心情,也能想象到“曾经沧海难为水”的观影体验。
也有人说,这部电影不伦不类,谍战的感觉从徐静蕾关窗挡住了孙红雷那一刻就结束了,后面都是一些完全不合常理,不合战争背景的爱情片,甚至这段感情都来得莫名其妙,他们说出了很多电影处理不好的地方,他们说得都很对。
但是,我不能理解这些人那种尖酸刻薄充满戾气的嘲笑语言。
我自己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出自男性的角度,我对孙红雷的遭遇和感情抉择比较关注。
工作了5年多的女同志(徐静蕾)为了保护他,牺牲了自己。
徐死前曾经问孙,“你知道你最大的敌人是什么吗?
”,孙答道“寂寞,……”,徐说“是感情”。
这5年多的潜伏中,孙红雷是主动把心思放在工作上的,他知道自己为了工作可能会面临内心的孤独,但是他时刻主动地在克服这种孤独,即便有一起战斗的那种情谊,即便这种情谊很容易演变成为一种相守的男女暧昧,但是孙还是努力让自己保持一个战斗状态,不揭开这层暧昧关系的面纱。
等到徐为了他牺牲时,他带了枪去了医院,他这个行为不是理智的,但却是出自内心情感,这足以说明徐在他心上是有分量的。
在监听桂纶镁的时候,孙红雷喜欢上了桂纶镁,我不知道他刚开始喜欢的时候是不是将徐静蕾的那份爱转移了,但是,当孙红雷听着监听器里面的乐曲跳起舞时,这份喜欢已经真实存在了,那种感觉就像当你开始不由自已地关注一个人的爱好、习惯的时候,可以肯定你已经喜欢上她了。
孙红雷下一个性情的片段就是枪杀芳贺元藏的那一段,为了保护桂的安全,他想擅自改变行动方案,那样,桂可以活下来,他一定会被打死。
很鲁莽不是吗?
甚至有些刚愎自用,而且对某个人犯了过度责任心,不够聪明,没有carry全场,完全是在犯二,可是这个行为有没有唤起一点儿小共鸣?
反正我是有的。
后来抗日胜利了,不错的机会,跟桂重逢,辞掉两边的职务,把房子好好装修一番,生几个孩子,过上幸福相守的日子,这一切多美,可是国共又要打仗了,他几乎出自本能地去送出了一个情报,然后选择放弃相守的日子,担起使命,继续自己的事业,呵呵,这种抉择难道不是每个人身边都会发生的吗?
“明明我已昼夜无间踏尽面前路,梦想中的彼岸为何还未到”当你马不停蹄地在为生活而奔波的时候,难道内心没有一个召唤你停下来的声音吗,你每次却又不得不继续赶路。
孙选择继续他的使命,桂选择等待,桂说“仗总会打完吧”。
就这样,两个人各自生活到49年,桂来到重庆寻找孙。
又是一次卸甲归田的机会摆在眼前。
这时候使命又一次向孙招手:继续工作吧,等到来年在北京庆功。
有完没完?
有完没完!
使命感再次促使孙选择继续工作,桂等怕了,但孙还是踏上了新的征程。
我不得不苦笑自己,高考完了,又要考研,考研完了,还要努力工作,每一步我都奋力在做,但从没有人宣布过哪一次之后我就可以一劳永逸,当下一次的挑战来临时,我还是斗志满满地往前冲。
刚开始,我知道总有人在等我,我的爸爸妈妈在等着享受我的成功,所以我义无反顾;可是到后来,或许他们会看不到我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但我还得义无反顾。
孙老了,终于功成名就了,他回到北京,寻找桂,想要补上当年的那个遗憾,想要为当年内心的呼喊画上句号。
可是,桂早已经去世了,就在他最后一次接受新任务的那个晚上。
多少年的努力难道不是希望有朝一日可以享受天伦之乐吗?
可凄风苦雨多少年之后,结果却是那个梦早已经在你努力的时候悄悄破碎了,这种遗憾谁来赔偿?
别笑场,严肃一点。
另一个我,板着脸一本正经的说:这是一个悲伤的故事,这反映出……这体现了……她这一生……他这一生……是呢是呢。
当时在影院看这部电影,也是忍不住笑出声,现在回想,仍觉得好好笑。
有那么一点冷笑,对对对,就是典型的摩羯座冷笑了。
用力过猛就会像假的。
红雷哥有没有爱过小镁?
我认为没有。
甭解释什么狗P环境所致。
我只是说我认为。
他是为了国家为了小美才做出那些选择?
不,他是为自己。
那么艰难,萧军都可以跟萧红在一起,红雷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因为他心里有更重要的事情。
不说对错,不说格局,他就是不爱她。
这部电影是一个党员的一生,不是爱情故事。
他俩在一起跳舞,表情很是GC样,热烈的亢奋的,想要融入对方,分分钟燃烧,却每每及时刹车,令人看的极不痛快。
红雷不碰小镁,是不想吗?
我不认为。
那为什么控制住了?
因为太麻烦啊。
会有内疚感啊。
会不利于做决定啊。
不碰,就可以做任何选择,冠冕堂皇。
碰了,总像粘住一块口香糖,即使扒拉下来,也总有不清净感觉。
红雷哥是自私的,洁癖的,爱自己到极限的。
小镁就像现在最流行的“暖男”,在需要时,是熊熊燃烧的炉火,我只是手冷了取取暖,如此而已,还能怎样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
如今许多女人其实像红雷哥一样自私,也是自爱。
没看错,上一段每个字都没错,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都说 理性看待事物的目光应该带有批判性和辩证性的 但在现实生活中 我看到太多人 用一贯的批评来表现自己的“理性” 这部电影下也充斥着许多想当然的人 很多人把这部作品说的一无是处 那是他们没有get到这部作品想要向观众传达的东西 或者是理解的太简单与肤浅 这部电影是注入了导演的诚意的 只要是能够感受到诚意的电影 在我心里就是部好电影总得来说 时代的动荡 男主的身份 让两个人厮守的愿望一次次落空 “相爱容易相守难” 这样的无奈在这部电影里展现的淋漓尽致 在暗杀日本中将的行动中 傅经年心里想象要发生的场景紧挨着实际剧情 没有任何提示也没有任何处理的画面 让看的人下意识认为这些也是正在发生的现实 傅经年害怕着什么(宁待惨死) 决定了什么(以身犯险) 一目了然 看的人体会到了和傅一样的恐惧、焦灼和决心 这样的写实手法值得称好 两个人之间的感情在一开始显得很克制 很隐忍 因此当两人想要向对方靠近时 伴随音乐相拥而舞成了唯一合理又能传达亲密的方式 指尖的温度 呼吸的交汇 交缠的两幅身体 两人舞的缠绵而夹杂着痛意 他们彼此知道对方的真实想法 只是总在言不由衷 甚至疏远 这让他们在初期 几次错失 即使没有播放器 轻轻的几声口哨就自然的勾起了节奏 两个人伴随着脑海中的旋律默契的在大雪纷飞的街道上舞蹈 凄冷的寒夜好像也并不凄冷了 能看出这次的舞相比前几次 宁待的独舞更多也更动人 这让后来宁待死 美好被战火摧毁 更加令人痛惜两人共舞的音乐实际上是非常配两个人的爱情的 旋律先是悠扬浪漫 后节奏变得铿锵 而紧密 充满了一种被压抑许久想要释放的感觉 正像永远不能酣畅淋漓爱一场的两个人 主题曲《爱不可及》由王菲所唱 好听抛开细节不谈 个人不满意的地方 就是傅经年一次一次为了职责选择牺牲爱情 甚至在党已经同意他的离职 他已经没有义务再为组织效力 他跟宁待的感情已经看得见美好的将来时 他再次牺牲宁待 回去履行他的职责 他没有做错 但对于等了他十几年一直无依无靠的宁待来说 他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 仅一己之见 写下这篇观后感 纪念我喜欢的这部电影 我从写的一开始就觉得 那些骂这部电影哪哪不好并如数家珍一样说明的人 是不是因为只擅长做这些
情唯从心感情两个字,都是以心做底,心念一起,便有波澜。
轻捷若鸿雁,壮阔如江海,存一人在心间,思如雏燕清啼,爱如波涛汹涌。
而爱而不能爱,便是结,便是念想,便是许君以心,宁待勿失,纵使身不由己,情亦经年不改。
画面做得很漂亮,演员都很美。
从着装身段,到舞蹈音乐。
隐约有音乐剧的影子。
对于很多批判此片的言辞,说得都有道理。
不过其一爱情很多时候是不讲道理的,其二我想导演想表达的并不是我们是怎样到达爱情的,而是想表现出爱情里的人想爱不能爱的时候是怎样的状态。
爱情里的人可以多坚持,多幸福,多痛苦。
要多么相信另一个人,要多么相信自己,才可以站在时代的纷争生活的困苦里面,保持着希望。
爱情里的人又是多渺小,多无助,多么的被时局摆弄,被世界牺牲,在国家大义和众生疾苦之间挣扎徘徊, 爱情恍若从不存在,可是,在两个人的心里,在那么多分开的时候,爱情又犹如暗夜里的烛光,深海中的氧气,在每一个以为坚持不下去的时刻,成为救赎。
纵然触不可及,可是满心的爱,也可以指引彼此。
心有所念,必有回想。
《触不可及》和女伴去看电影。
选来选去没有合适的片子,一看主演孙红雷和桂纶镁,那么好吧,就是它了。
主人翁只有那么大猫三四只——孙,桂,方中信,还有蒋勤勤,其他连小猫都算不上。
看到一半,觉得很无聊,开始开各种小差。
看到三分之二,莫名感触。
看完了,觉得实在什么可讨论的,却引得我思绪万千……背景是极其现实的战争,主题却是极其浪漫的爱情。
剧情真的很简单,简单到不必猜就知道下面要演什么。
如此强烈的反差,让它看上去有种莫名的滑稽感。
只是有两个情节让我感怀至深,以至于忽略掉了所有不适。
宁待与经年两人,分离7年后再次相见。
在长达几乎一分钟的镜头里,看到的只有他们两人的表情。
灿烂的笑容和痛苦的哭泣同时迸发而出,却又夹杂着深深的思念、相逢的庆幸、浓烈的感激。
满是眼泪的脸上,溢满最耀眼的笑容,哭得那么丑,却笑的那么美…… 这是我第一次看到孙红雷的木板脸上,竟然也会有如此强烈的情绪表达…… 宁待,是宁愿等待的意思吧,宁愿等待经年,于是真的等待经年。
明明当初莫名而发的感情,在经历了7年的等待之后竟发酵的如此醇厚醉人。
突然想起多年前,有人曾念《红磨坊》台词“the greatest thing in the world is love and be loved inreturn”给我听,还不到7年,如今love and be love已不知道在哪里,只是,这个镜头,却真的再适合这句话不过……经年向秋漪求婚。
大庭广众,毫无来由的求婚,其他人惊诧惊喜激动,秋漪只表情平平朗声应了一个字:“好!
”。
她知道自己不是他心中佳人,她不知道他为何会向她求婚,可她不假思索,坦然应下。
蒋勤勤戏份不多,表情不多,台词更少,可是却让我由衷钦佩喜爱心疼。
回来的路上,始终忘不了那个字和那个表情,原以为多么多么复杂的事情,或许其实原本只有一个字—— “好!
”其他,没有太多可说了,只是思绪如潮,不知何所起,不知何所终……这部电影,我不知道该给它打多少分。
就其本身,或许只够7分。
可是就这两个镜头以及我的感触,9分绰绰有余。
对于一部电视剧来说,文艺清新的气质能够提升剧作本身的艺术气息,而且也能够让人从庸俗的剧情中找到美的东西。
而现在的国产谍战剧存在夸大剧情,篡改历史,时空穿越等一系列的低级问题,不难看出国内影视制作人员对文化作品的那种盲目与不负责任。
我们没有国外电视制作方那种对电视质量的要求与考究,也对一些怀有政治色彩的影视剧来说不免因为政治倾向而演变成了标榜吹嘘的趋势,对于是否真实的还原历史史实倒没有真正的放在心上。
作为中国偶像剧教父的导演赵宝刚也拍起了谍战偶像电影,不免让人对他对这种题材的把握有所疑虑?
结果也证明了疑虑是正确的,赵宝刚导演将政治色彩浓重且严肃认真的谍战剧用执导青春偶像剧的形式进行了包装,不但从内容上是是而非,就连整个电影的主线都变得空洞乏力。
我们哪是看的是谍战片啊,明明就是披着谍战片外衣的歌舞片,一曲探戈不停来回的重复重复,让本来充满诗情画意的小清新结结实实的弄成了卖弄清新,凡事都有个度,过度了就不好玩了。
从电影的剧情上讲,电影的内容很空洞,空洞的连深明大义都搞得十分小家子气,这哪里是卧底啊,明明就是风花雪月的风月场,这哪里是谍战啊,明明就是你来我往的风月情。
导演似乎想要去主导与酝酿电影里爱情的发生,可是运用偶像剧里面的情节怎么看怎么让人找不到感觉。
卧底本来就是一个斩断儿女情长的角色,一旦让这样一个角色也变得儿女情长优柔寡断起来,这也让电影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再者说电影的气氛搞得也不怎么好,完全没有惊险紧张的气氛,即便是有电刑逼供的戏份,气氛调节的甚至还没有直接用鞭打来的气氛足。
电影的节奏是一种舒缓沉闷的步调,与那种营造白色恐怖紧张气氛的快节奏的谍战片来讲完全是相反的,虽然电影更多的还是突出爱情为主要内容,可是构架下的谍战大环境可不允许这样文艺清新的存在,导演不但没有从电影的内容上做足功夫,就连电影的拍摄方式与艺术手法还是一贯遵循电视剧的套路来。
过多的追求细节而对整体内容的构造粗枝大叶,不但在剧情上没有什么跳跃,就连电影的整个气氛都变的压抑沉闷。
反反复复来来回回重复同一首探戈舞曲,仿佛电影除了跳舞还是跳舞,这是小清新吗?
这是文艺吗?
这是清新与文艺,但是卖弄清新与文艺!
电影还是适合拍成一部电视剧,因为电视剧可以向里面填充很多内容,而作为电影却抓不到重点,不能突出英雄人物更突出不了儿女情长,只是让里面的演员们不停的表现出深明大义,对电影实质内容的发挥没有意义。
电影本身就是一部失败的作品,即便是再清新文艺的气质也无济于事。
对于孙红雷与桂纶镁的表演,总感觉让人很失望。
一个个都是面无表情的扑克脸,让两个人的爱情都让人感觉不到半点火花。
电影从一开始两个人的关系都表现的十分牵强,不管营造出的烛光花瓣还是淋雨牵手的浪漫气氛,仍然让人感受不到爱情的萌动。
电影里不光他们两个人如同行同木偶的机械人,其他的演员也是一样的面目表情行同机械,从而营造出来的电影气氛也一片死灰,让人感觉不到半点生机。
整部电影几乎找不到什么亮点,就算是两个人翩翩起舞,也没有给人留下什么印象,反倒是不停的用舞姿来填充电影的内容,衬托出电影的剧情更加弱不可言。
导演赵宝刚的电视剧让人看了感觉妙不可言,可是电影却没这么幸运了,用电视剧的方式去拍电影本来就是一大禁忌,这回赵导还是真的栽到这上面了。
向电影方向发展,本来就是提升对故事整体把握的水平,可是比电视剧的内容把握上还是太过精妙的多,希望赵导能够充分的打磨好电影剧本以后在进行对电影的尝试,不然的话用无关紧要的歌舞来填充电影的剧情,这是会多么没有点子的举动啊?
再者说导演稳重儒雅的风格善于把握清新与文艺,可是文艺清新可不适合所有的电影题材,电影可是需要抓重点的,而没有重点的文艺泛滥可是会害死人的。
这本来是一部应该会很有看点的电影,电影版《潜伏》,然而丢不下偶像包袱的赵宝刚导演硬生生把一部谍战片拍成了不伦不类的爱情片,也难怪大家会失望或者拿桂纶镁来吐槽。
民国的谍战是一件非常严肃的事情,就像影片的开头,一个人的一句话可以让十几家人家破人亡,也可以让整条秘密布置多少年的地下组织毁于一旦,当年上海顾顺章等叛变就是典型的例子,电影中的角色“回声”“回亮”叛变也多少影射了这方面的事情。
如果说这部片子还能被化作谍战片的话,全片前面只到徐静蕾的角色出场到死去,黄磊的角色出场到死去,都是比较好的谍战片表达。
先说黄磊,多爸虽然只有客串的演出,却也将一个叛徒在选择叛变与不叛变,家庭和忠心中艰难抉择演的淋漓尽致。
在方中信饰演的军统拷问下,最终做出了让孙红雷饰演的角色置于危险的决定。
也许黄磊角色的形象甚至他们真实的历史代表原型,都依然会遭到历史的唾骂。
可是从另一角度说,人性的角度,那个吃人的年代,他们只是选择了他们觉得可以尽力所能保护到身边人的决定,战争面前其实每个人都是无辜的,更何况是手无寸铁毫不知情的妇孺。
叛徒固然可恶,一句话就让更多人卷入血腥中,几个字就能卷起腥风血雨,但扪心自问,我们在面对这些拷问和毫无人性的手段时,我们真的能够个个都大义灭亲甚至心中没有一点颤抖吗?
我们敬重那些铁血硬汉的英雄们,但同样我们也应该在历史中逐渐理解那些“叛徒”。
再来说最近看完电影之后一直在我脑中徘徊的徐静蕾,不愧是“四大花旦”,也不愧是才女导演,尽管长相一般,并非标准美女,但仅仅几分钟的表演,拿捏的极为到位,从一开场的雨中和孙红雷擦肩而过举伞不动声色递纸条,到车里慢条斯理的布置好接下来交接的事务,然后一身风衣下车走进暴风雨中,淡然,沉稳,似乎外界的狂风暴雨从来没有进入她的内心。
五年多的时间,她对孙红雷这个卧底搭档不是没有爱,不是没有情,但她知道,不能有,也不敢有,因为一旦有了感情,下场就有可能是黄磊那个角色一样,有了牵肠挂肚,有了爱的羁绊,没有办法应对残酷的情报工作。
于是这个女人为了让孙红雷死心,直指孙红雷的软肋——你的卧底工作最大敌人是感情。
一个比男人更冷静,更懂得收敛自己感情的人,是一个非常可怕的女人。
她知道孙红雷对她有情,但女人的决绝和聪明也就在这里,她骗过了孙红雷,有条不紊的将接下来的事情交代完毕,从容赴死。
这才是一个真正谍战里女人应该出现的面貌,聪明却不动声色,沉稳但也暗藏狠劲,逻辑思维绝对清晰,反观中国电影中比较好的谍战片《风声》《听风者》中,女间谍的形象莫不是如此。
如果徐静蕾并不是在一开场分分钟的时间就死,也不仅仅是客串,而作为女二的形象来推进这部谍战片向前走,并在影片进行到三分之一的时候才死去,作为孙红雷的“引导者”死去从而达到影片第一个高潮,也许整部片的剧情会有很不一样的效果。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并不是桂纶镁的出现,甚至在我看来桂纶镁的出现的确是对本片的节奏一个极大的破坏,此后再说。
影片的第二个惊喜是蒋勤勤饰演的角色出现,虽然这个角色出现和结束都有些唐突和莫名其妙,好像是为了给孙红雷和桂纶镁的爱情故事中安插一个冲突而制造的冲突,但蒋勤勤将七年的丧夫之痛,丧子之痛,三年的隐忍都演绎的极为到位,尤其是那场夜场戏,请了孙红雷进门,却又不开灯,甚至没有请他入座,又走了,一个女人如果没有强大心,怎么可能允许自己的丈夫同床异梦?
还那么爽快的答应了一段令人莫名的婚姻。
其实如果蒋勤勤作为女主会不会更好?
首先年龄上与孙红雷更近,其次如果一个有着国民党高官背景的女儿嫁给一个卧底,其故事的传奇性,故事的可看性,比之于一个完全由谍战衍生出的爱情故事意义也要大的多,历史上也有原型可循,参考傅作义的女儿,陈布雷的女儿。
另外毕竟够经验,阅历也摆在那里,蒋勤勤对民国的理解更切合桂纶镁有些根本找不着调,只是一味在外形上模仿的感觉。
桂纶镁,台湾氧气美女,虽说年纪不算小,但是相比刚出场的徐静蕾,后亮相的蒋勤勤,甚至只有前后加起来看有没有一分钟戏份的蔡少芬来说,阅历还是差的太多,虽然导演在服饰上,外形考究上极力塑造这位后劲美女,并且宣传预热的时候也做足了桂纶镁的功课,可惜实际上这部电影最败的败笔还就是在她。
并不说港台女星不能抓住上海女人民国十里洋场的魅力,还是看个人气场,一味在外形上模仿是不可能达到效果。
更可笑的是,几曲探戈贯穿始终,却并没有看到桂纶镁饰演的角色在不同时期,比如抗战前,抗战中,抗战后等时间轴的变化,除了第一次和孙红雷的角色莫名其妙的带来一阵阵完全不着调的性感高潮之外,之后的相遇,重逢除了剧情没有铺排,连最后的死都让人感到可有可无,还不如蒋勤勤毅然决然的一个拥抱,最后登船——一副爱,不可及却依然坦然接受的姿态,更博得同情。
说到爱不可及,是最后菲姐的主题曲,最近重新卷进大新闻的菲姐,不知道当初唱爱不可及是什么感情,也许那是的菲姐感慨万千,爱不是不可及,只是有没有再次爱,以及下去的勇气,总之祝福,当然扯远了。
说回电影爱不可及的主题曲当然是唱给孙红雷的三段情,与开场的老徐,牵肠挂肚的桂纶镁,以及无可奈何的蒋勤勤。
爱可及还是不可及对于孙红雷这样的谍战人员来说是个简单却又复杂的命题,历史上不缺乏这样的人物,大到李克农,小到籍籍无名的谍战一线人员,但他们并不是都没有爱情,没有感情,没有家庭,相反他们需要家庭来掩护他们的特殊身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
但是不是应该为了这些浪漫而制造浪漫,更难得那个年代的特殊人员到底有没有时间和氛围营造一些浪漫,很难说,据史料记载,李克农后半生都习惯在晚上关窗帘后还要看窗户好几次,这是从前谍战活动留下的后遗症。
每天紧紧张张的生活,弦绷的紧紧,随时可能崩断,很难想象他们的浪漫会是一曲又一曲探戈舞,而且毫无铺垫。
这一点上导演应该欠缺一些功课。
最后再说一个亮点,是关于方中信饰演的国民党,应该是军统方面上海站的人物,里面真实反应了国民党在上海沦陷之后并没有束手就擒,而是在戴笠的领衔下展开了与日军一次又一次的刺杀行动,这一点是符合事实的,因为那个时候共产党的地下组织在上海基本已经完全瘫痪,并不能组织如此大规模刺杀行动,所以这里由国民党领衔出面组织刺杀行动,也显示出国民党真实抗日的一面,这也算是一个进步。
希望以后的影片,在时间轴以及细节上会像这个片段一样越来越真实。
以上,关于《触不可及》的一些想法,挥之不去的民国范儿,与赵导诚恳的谈谈。
谈到为何要拍《触不可及》赵宝刚导演说“我一直想怕一部电影,是那种戳人心窝子的,让人看完特别有感触的。
”其实对于“戳心窝子”和让人“有感触”这两件事儿而言,赵宝刚导演实在是太拿手了,从当年的《渴望》(挂名导播)、《过把瘾》、《编辑部的故事》到海岩三部曲《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儿、《永不瞑目》、《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再到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一部比一部戳心窝子,一部比一部让人有感触。
你可能会忘记《渴望》中宋大成和刘慧芳之间的旷世纯爱,你可能记不得《过把瘾》中杜梅和方言爱到何等缠绵爆裂,你也可能想不起《编辑部的故事中》李东宝对戈玲是多么一往情深,但你一定会记得肖童和欧庆春,更会时不时想起陆涛、夏琳和米莱,甚至常常把那些任性“作女”直接统称为杨晓芸,“重走青春路”这句口号甚至改变过你对人生的想法和态度。
如果某人说他的人生观、爱情观的形成,基本仰仗于赵宝刚的电视剧,我一点儿都不会觉得惊讶,应该有很多人就是这样一路看着赵宝刚导演的电视剧一路长大的,剧中那些那男女女的爱情故事或缠绵悱恻、感人至深或青春洋溢、反应时代潮流,无数人在剧中找到共鸣、获益良多。
耳顺之年,赵宝刚导演终于拍出导演处女作《触不可及》,乍一看,这电影格局很大,时间跨越近70年,历史背景庞大,从1927年四一二政变开始一直写到上世纪90年代,中间包括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等,故事内容丰富包含谍战、反特、动作、悬系、爱情、舞蹈等诸多元素。
赵宝刚导演第一次出手,手里摆出的这幅牌面就是一部国产主旋律谍战爱情悬疑大片,加上几位实力派演员的加盟,这副牌可谓是华丽至极,按常理来讲,有这幅好牌在手就应该打出霸气,打出气势。
谍战要反复铺陈,要多悬疑有多悬疑;正面人物智勇双全,始终游走在刀锋边缘,即使没有力敌千钧的豪迈,也要风流倜傥,足智多谋;反派要狡猾凶恶,要对正面人物形成巨大威慑,几近不可战胜;爱情要纠结缠绵,要多腻歪有多捏握;当然最重要的,鬼子的出现的时候一定要让他们死的凄惨,死的离奇。
如果真如如上所诉,那么《触不可及》就是只是一部看上去华丽的电影而已,却不是赵宝刚的电影,正如导演所说他要拍是一部能够触动人心的电影,于是他按照自己的思路调配各种元素所占的,突出重点,弱化细枝末节,把看似庞大而杂乱的故事线索变得清晰明了而又不失味道。
与其贪多求全,不如抓住重点。
虽然“谍战“戏码吸引眼球,动作枪战痛快过瘾,家国情仇让人热血沸腾,但唯有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才会让所有观众刻骨铭心,爱情的美好、爱情的伟大、爱情的坚贞、爱情的历久铭心,才是赵宝刚导演要在这部电影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情怀,那些庞大的历史背景、复杂的社会环境,不过是爱情故事的陪衬而已,即使一个人能够在双重身份和家国大义之间游刃有余吗,但当其面对爱情时依然会不知所措,纵使你得救了整个国家,对得起整个民族,但在爱情面前你依然是一个失败者,那一步之遥的爱情故事是所有人挥之不去的遗憾。
一个男人就这样爱了这个女人一辈子,虽然他们从不曾生活在一起,但这爱在男人心里存了一辈子,那些信仰和主义也许会在某一瞬间坍塌,但这爱情却永远不会,这是人类之间情感的精华所在,所谓的海枯石烂,也许就是铭记一个人一辈子吧。
中国人的爱情观里,一直有着这种从一而终的传统,《触不可及》这种对爱情单纯的坚守是符合这种传统的。
这也许就是赵宝刚对待爱情的独特情怀,如果说在电视剧中他一直在讲述别人的爱情故事,那么《触不可及》给了他一次最自由的表达自己爱情观的机会。
一个60岁的人,还能对爱情有如此执着和单纯的观感,这本身就是一件挺让人感动的事情。
《触不可及》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不在于其考究的镜头设计、动听的背景音乐、考究的布景道具、而在于导演对于自己想要表达的情绪和态度的贯穿始终的坚持,一起编排和铺陈都是为了突出爱情的真挚和美好,以及命运弄人所带来的一步之遥的遗憾。
一首曲子婉转动人,乐曲背后是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恋,片中男女主角几次共舞,情绪都有所递进,舞蹈成为了两个人示爱的仪式,虽不及《色戒》中的仪式那般赤裸,但在叙事上的作用几乎是相同的。
舞曲串起了整个故事,见证了一段曲折的爱情故事是多么婉转动人。
遥想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爱情是多么奢侈的一件艺术品,远远观赏已经让人激动不已,更别说能在性命攸关的环境下与自己心爱的人共舞一曲,这种浪漫需要何等的气度,而这种险境中的唯美和浪漫正是赵宝刚导演所要呈现的。
把残酷的时代背景弱化,用一种浪漫主义的方法来展现时代、歌颂爱情。
一想到战争,你的第一反应是血腥、杀戮和伤痛,那么那些被战争摧毁的爱情又何尝不是一种残酷。
与其用暴力的方式展现特殊年代的故事,倒不如演一出那个时代的浪漫爱情,战死沙场并不可怕,怕只怕战争让相爱的人永远都触不可及,这无法触及的爱情甚至比战争本身还要残酷。
赵宝刚导演通过《触不可及》讲述了一个爱情故事,这故事里有他对爱情的看法和态度,情怀不是来自于家国大义,而是道尽了为何爱情如此凄婉却始终不曾泯灭。
孙红雷跳舞真的是很不错啊
题材讨巧啊,不过总是一股电视剧即视感。映后见面会对两只主演好感度大增,谦和亲切~
是鬼片吗。。。
实在没什么智商
电视剧导演和电影导演之间无法逾越的鸿沟,赵导你跳不过去了。
从开头到结尾的印象分慢慢的一点点从8分一直掉到负分……这三分是给前半部的,后面的当我没看过吧。
打的没完没了 自己的情感都没地方搁
宝钢老师还是适合拍拍大陆电视剧吧
此去经年,因爱宁待
真他妈的意识流。。。。少女心。。
1.国产片已经深深地被音乐录影带给影响了,那些个泛滥但莫名其妙地慢镜头,真的真的觉得设计不妙啊;2.一对夫妇朋友说“孙红雷是长得丑的高片酬明星(黄渤也是她们这个榜单的一员)”,可我没觉得孙红雷很丑,虽然我也没觉得他长得帅;3.跳舞的桥段真的没办法不想起《闻香识女人》,可这里的舞蹈好作。
快进的看的 还不错
其实我就是来看这俩演员的,结果果然能看的也就是这俩演员。故事1星,演员1.5星,还有0.5,给王菲吧。
连宝钢都没法拍好电影,其他的电视剧导演也就不要再参合了。
电视导演叙述手法有点拖沓,如果拍成电视剧应该比电影美更深刻,赵导的选角没有一点遗憾
滚粗
拍了一堆没有价值的场面
莫名其妙的感觉~
14.09.23cinema
only one step away 两人就死在一起 可是只一个死了 另一个没有 于是一生的距离从城与城之间跨越到一生一死之间 衣服挺不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