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咳,因为LZ大学时候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红楼,而且还是去年夏天的事儿,所以我确信我比一般囫囵吞枣的读者多了解红楼梦那么一点,而且年纪还没有老到可以把去年钻研的东西就忘得一干二净的地步。
那么,在这里,我就要发表一下对今年争先恐后向红楼梦致敬的电视剧们的评论了。
关于这么个电视剧呢,要我发表一下我的内心想法,那就是,这绝对不是红楼梦,这B绝对不是红楼梦……还好,黛玉传也并没有穿着防弹背心出来厚颜无耻地告知天下说我忠于原著,只是谦虚委婉地表达了一下借红楼梦的尸,还青春偶像剧的魂的愿望,光是这点谦逊的态度,就不知道比烧红的鬼楼梦强到哪里去了。
而且之前泻出的定妆照,除了闵妹妹吓退了百万雄师以外,其他的几个主角虽然不算形神兼备也不算是刺瞎了我们的狗眼,所以,这先入为主的第一印象,就比鬼楼梦好了许多。
其实,当时大家对陈晓旭的黛玉扮相,也不是交口称赞的。
再说有了蒋黛玉珠玉在前,大家的心理承受能力已经被锻炼得很好了,所以相信不会对这些还算正常的扮相雷得死去活来。
马天宇虽然面部棱角此起彼伏,和原著中的面若中秋之月有很大差距,好歹还长得颇有几分姿色,看起来也不算难过。
再说,女配角里面还有几个不错的美人儿,尤其是紫鹃,看上去很顺眼,因此,就给个合格吧。
如果剧组能好好地让闵妹妹洗个脸的话,我相信得分还会有所提高的。
其实LZ最赞赏黛玉传的地方,还是它的编剧敢于大胆改动原著,塑造出一个让观众耳目一新的故事,这可比什么忠实原著好得多了。
87版的红楼梦最让人激赏的地方,就在于对后四十回的大胆改动,不管是批评还是赞赏,但是绝对让观众得到了不一样的震撼。
说实话,像要拍出符合所有观众幻想的红楼梦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为什么不能给观众一些满足YY的情节呢?
现在LZ只看了前三集,不知道后续情节会如何发展,但是关于秦可卿的那一段可是非常期待的,基本上有把刘心武YY的情节全盘搬上荧幕的倾向,虽然很山寨,可是看得人很欢乐。
红楼梦无穷的魅力就在于原著里面N多欲言又止的情节,带给读者无穷的遐想。
这本来就是一部冲着商业成绩来的偶像剧,为什么不在满足观众的这一窥秘心理上下功夫呢,我期待着最后编剧能让宝玉和湘云像周汝昌先生说的那样结合成为对贫贱夫妻,还有妙玉舍身救宝玉神马的YY情节也最好给我搬上来,那样,我们观众可真的就是太欢乐了。
还有很多细节,尤其是第一集王夫人初见黛玉那些刀子一样的眼神,都让人非常期待,感觉这就是一出发生在大观园里的宫心女孩(宫心计+ GG)的故事呀……其实,这剧要是放在鬼楼梦之前播出的话,绝对会被齐飞的板砖砸得头破血流,可是,在大家经历了雷阵雨,鬼楼梦等等的天雷攻心以后,心态已经非常好了。
正常,我们是不奢望的,欢乐,就是我们能指望国产电视剧能带给我们的唯一东西了。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简直为黛玉传铺平了通向美好未来的光辉大道。
就好像有人说得,你永远不需要神一样的队友,你只需要猪一样的对手。
这一版比之87版,剧情更为完善,基本是按照一百二十回原书拍的,也更为浅显易懂,适合没有看过原著的人。
紫娟是最喜欢的一个,这个紫娟尤为更甚。
合府上下唯一一个全心全意只为黛玉着想的。
从让薛姨妈替黛玉说亲,到慧紫娟情辞试忙玉,到不肯配合掉包计,再到为黛玉守灵扶柩,终是不肯原谅宝玉,不愿再见宝玉。
大观园题诗、桃花诗社、海棠诗社、菊花诗社、芦雪庵联诗、群芳夜宴行令、共读西厢、黛玉葬花、凹晶馆联句、秋窗风雨夕、旧帕题诗等,名句频出。
最后的繁荣,中秋联句“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暗暗道出黛湘两人的结局。
王熙凤那么聪明强势的人,自贾母病重后便失了倚靠,夹在婆婆和下人之间两头受气,试图阻止过金玉良缘而未成,最后因旧账被休回金陵,路上投水而死。
正是太虚幻境判词中投水的美人。
贾母对黛玉的喜爱,直至病重塌前也不肯同意金玉良缘,无奈病体沉重亦是无力阻止。
王夫人真是通篇的佛口蛇心。
逼死金钏还冠冕堂皇的开脱自己,抄检大观园,撵走晴雯致死,为图薛家家产和私心偏王家,使掉包计害黛玉含恨而终,宝玉疯傻险些猝死,宝钗嫁而不得。
这一部是最能体会到宝黛爱情的,平日的特地照拂自不必说,尤其二人最后一面,宝玉牵起黛玉的手帕的一幕。
既避讳又情深,一生一世一双人。
宝玉娶亲与黛玉病逝同一时间,宝玉得知黛玉已死立刻便撅了过去,只是到得地府阴司得知黛玉并不在此,若要再见必须人世修行,因此才醒转过来,最后出了家,此生皆是为黛玉而活。
绛珠仙草和神瑛侍者之间的情缘,生生世世无穷无尽。
妙玉给了刘姥姥的一个茶盅被卖,引出妙玉犯官之女的身份,致使贾府因窝藏罪犯再次获罪,却也因妙玉在忠顺王府的求情而获释。
真的是因果循环。
李纨不肯救巧姐,这是没想到的,“人生莫受老来贫,也须要一陰一骘积儿孙。
”倒是刘姥姥倾家荡产赎回了巧姐,“偶因济刘氏,巧得遇恩人”。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
……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ps:这剧贾母和元春本是《上错花轿嫁对郎》的齐家老太君和杜冰雁,当年《上错》和87红楼还是同一个造型师。
这种缘分也是很奇妙。
都说林妹妹去世时,没说完的话是宝玉,你好狠 ,我却觉得是宝玉,你好好的。
因为绛珠仙子下凡,本来就是要用一生的泪水,来还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
在贾府真正抄家前去世,免于颠沛流离任凭宰割的悲苦。
黛玉也是真正开悟的人,她知晓时间人情冷暖,世态炎凉,却不巧作笑脸故作姿态,虽嘴不饶人却善良无比,因为她虽体肤柔弱却有玲珑之心。
屈原的《少司命》里有一句诗词:哀莫哀兮生别离,乐莫乐兮新相知。
他们本就是仙界之神,会在天上再次相聚,看似生别离,实则次次新相知;看似有缘无份,实则真情切切,振聋发聩。
我们这些俗人,又有多少人拥有真正的爱情呢?
不过是拿别人突出的优点,填补自己的漏洞,可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人都有漏洞,若欲求不满,便是分崩离析,高举真情的大旗,实则手里拿着的是利益的武器,却又以为自己是付出了款款情深,不容别人有一丝清明。
再说回《黛玉传》这部剧,私以为是整个剧组太过自谦,在我心里可以与任何版本一争高下。
可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都会因为种种原因在心中比出高低,但是这种好的艺术作品,实在不愿意去随意比较,或许因为我小时候看到的就是这部剧,长大后再看,才会对他格外偏爱。
我以前还告诉别人,87版《红楼梦》以前叫《黛玉传》,火了之后才改叫《红楼梦》,现在想想真是闹了一个大乌龙。
现在看完这部剧算是圆了一个小小执念,因为被熟识的87版,一直让我自己以为是小时候看到的,但是又感觉不一样,现在终于是找到了答案。
今年真是特别的一年,我放下了过去桎梏自己很久的事情,音乐、学历、种种行为、种种选择,因为知道命运不会安排我去走弯路,终会让我走到想走的路上去,而现实也在一步步践行我的想法。
在我高中接触到《红楼梦》时,因为这本书而爱上读其它书,因为林妹妹而找到情感归宿,她是那样敏感、细腻、善良、聪明、才华卓然,既是我素未谋面的知己,又是我执着追求的榜样。
在看到陈晓旭老师生前说黛玉去世时的心理状态,竟然是和我同样想法时,是真的感动,不枉我身边人说我像她,不枉我抬高自己把她视为知己,不枉我端正自己把她视为榜样。
不是为了附庸风雅自视清高,这世界上,有情人易得,知己或许至死也不能遇到一位。
黛玉虽无言,却实守本心,是出世入世的哲学家,是真正得道开悟之人。
无意中看到这部电视剧,本人算一个门槛上的红迷,红楼梦书看了个二三十遍,各种解析红楼梦的书籍,老版红楼梦和李少红版都是比较精细的看过,本来对这部电视剧无感的,但是发现有不少影评赞扬这部电视剧,我就有点忍不住了。
首先风格,几乎没有古装剧应有的画风,强行加入古装元素,看得我尴尬症都治不好了。
布景场景简直廉价到看不下去,那大观园里杂树杂草就不提了,充满现代感的路灯闪瞎狗眼,来来回回就那么几个场景,连各人的衣服装饰落俗的不行,不见林黛玉怯弱不胜,独有一段风流态度的衣装风格,也没有王熙凤的盛装富贵装扮,连那李纨的朴素守节也没显,各人影响都破坏的不行,连各种热闹情形也都基本不见荣华至极,精彩不绝,就不觉得玷污了书中那么多精彩绝伦的描述么?
其次人物,主人物林黛玉,为了强行把黛玉拉为主线,加了那么多奇怪的情节,对话,不仅没让我觉得黛玉是主线人物,反而让人觉得平庸。
原著黛玉应是一位天上少有 地下无双的仙女似的大小姐,心思缜密,敏感多疑,冰雪聪明,天真浪漫的佳人,父母双亡,背井离乡的她才思学敏,让人又爱又恨,这样的品性人物均没有凸显,更哪有她让人恋恋不忘的爱恨情思,真的是把黛玉演的如此便宜,叫我哪只眼睛看得上。
像宝玉仅有呆傻之容,毫无大家公子哥的气质,更何谈面如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
这个宝玉也更不见那一种古怪少有的脾气性。
还有那探春的顾盼神飞,文采精华也未见一二。
其他人跟原著中形象也都是相距较大。
人物年纪也很是奇怪,王熙凤哪里是年轻主子,贾环那个老气劲,茗烟这么一把年纪了都,猴精猴精的性格全无,老爷们也个个年轻,真是看不懂,一边打着改版的名头,一边活生生葬送一部好书。
我看到二十几集实在是看不下去,就算不看画面,可剧中对话的语气方式真的难以容忍,半文半白的台词,毁了黛玉,宝玉,王熙凤,毁了大观园,毁了红楼。
这是黛玉传?
黛玉没有这么粗糙这是红楼梦?
红楼没有这么平庸
说是黛玉传,以黛玉视角讲故事,但除了从一株绛株仙草讲起的片头,别的就没有了。
实则可以说是宝玉传,还是以宝玉为核心主人公,讲述宝黛钗爱情悲剧及以荣宁两府贾家为代表的大家大族衰落故事。
说香菱有些秦可卿的模样,均是身世不明者且美艳动人者。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被改编成了欢愉天香楼,扒灰扒出了快活,扒出了真爱……不仅仅是肆意窜改原著的问题,而且还是导演、编剧价值观出了问题。
另,摄影师的技术是体育老师教的吗?
重影晃眼头疼怀疑人生。
贾琏当着平儿的面和王熙凤说,昨夜换个姿势你就这么忸忸怩怩。
新时代红楼梦人物已这般直白露骨了吗?
如果地下有知,不知曹公会从墓里出来质问否?
21世纪现代人的我却已雷得外焦里嫩。
宝玉、熙凤被蛊,有一段旁白式唱词:“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需醒……”宝玉被打,薛蟠被冤,其直言:“我就气你们这一家子,为了一个宝玉闹的个天翻地覆的干什么?
”感觉这一版的晴雯锐利有余灵气不足,无论身段容貌语态行止。
该版认为王夫人不喜欢黛玉且痕迹明显地表演出来。
李纨评王熙凤:“真是泥腿的光棍专会打细算盘。
”入木三分。
也许经费有限,房屋面积小很多,很多宴席摆在院子里,一些本该在室内做的事情,如贾环抄写经文竟被安排在室外等,难以想象这是钟鸣鼎食之家,导致人物众多是空间狭促,尤其戏剧冲突场面如抄检大观园中王善保家的如跳梁小丑般搬箱倒柜等场面,本来冲突的人物间因间距太近而莫名生出一些不自然的突兀的紧张感、冲撞之感。
根据《红楼梦》改编的影视剧大体分两类:一类是通过演绎以宝黛爱情悲剧为代表的旧式“钟鸣鼎食”的权贵大家族青年男女情婚恋悲剧,反映了旧时代大家族的衰败,表现了人事无常、世间虚无等,同时吸纳了当时最新红学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周汝昌红学研究成果的吸收运用),如当之无愧为经典的1987年电视剧版(王扶林执导);另一类是重点演绎宝黛钗的爱情、婚恋故事,或多或少顺带点出家族的衰败、尘事的虚无等,主要改编自一百二十回本的《红楼梦》,故结局大体依据后四十回内容,如宝玉中调包计娶了宝钗、黛玉焚稿、宝玉哭灵、贾府被抄(贾政一支完好)、贾母分家、兰桂齐芳、宝玉出家等,如1962年越剧电影版(岑范执导)、1989年版电影版(谢铁骊执导)、2000年越剧电视剧版(梁永璋执导);还有一类是介于两者之间重点还是宝黛钗婚恋悲剧,对家族衰落的反映和着墨不及第一类1987年电视剧版,却多于第二类2000年越剧电视剧版,同时也采用了当年红学“显学”秦学(刘心武所倡),就是该剧《黛玉传》(尤其后五集剧情)。
如始终钟意宝钗又欲借薛家财势助力贾家度过难关,借贾妃之力压过看好黛玉的贾母;袭人是王夫人爪牙,调包计竟然出自她,且全程“为虎作伥”;妙玉的成窑杯暴露其罪家之女,被贾家死对头忠顺王爷借机倾轧,导致贾府二次抄家彻底败落(第一次抄家,由于北静王从中斡旋,伤筋未动骨,且争得了探春封为宗室女远嫁南疆,为贾家躲过一劫),妙玉为救宝玉委身于忠顺王爷,得以保全的李纨不愿救巧姐儿脱离妓院火坑……陶昕然(《甄嬛传》中扮演“安陵容”)饰演的贾家三小姐探春很出彩,不啻于东方闻樱版的探春,尤其远嫁之前拜别生母赵姨娘时一声“娘”,喊出了人性的温情与厚度。
这些天,一直在看《黛玉传》,马天宇版的。
这是继《士兵突击》《戈壁母亲》之后,这几年来,唯一一部让我在短时间之内在网上从第一集看到最后一集的电视剧。
我只能说,不是所谓的剧情精彩吸引着我,仅仅是因为它与红楼相关。
只是如此说,又不全面。
毕竟,与红楼相关的李少红版的新红楼,我确确实实地没有看完,浮光掠影地挑了几个重头戏去看了,然后便是毫无兴致一集不落地去看了。
我想,至少,《黛玉传》是美的。
虽然这种美太多的只是相对于新红楼而言。
同87版红楼相比,《黛玉传》最突出的优势仅仅在于,两点:第一,画面因了如今的科技水平,而处理得更加美感,而这种美感,个人认为很大程度上,迎合了我对红楼梦美化的期待,弥补了87红楼因科技水平而无法呈现给我们的,至少太虚幻境。
第二,就是在后半部分,特别是最后结局的处理上,比起87版红楼,更合适一些。
《黛玉传》比起87版的红楼,更合适一些。
比如王熙凤的结局,《黛玉传》里完全迎合着曹雪芹的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而87版的红楼里,凤姐并没有被休回金陵,而是同样地被关在庙里,而最后死去。
虽然那个被两个狱卒在雪地里拉着的镜头很悲惨,印象很深,但每每看到这部分,都感觉是篡改了曹雪芹的本意,有些遗憾。
还有,就是对宝玉最后被放的原因上,我感觉《黛玉传》里,因了妙玉的缘故,这个桥段设置得很有创意;进而使妙玉的“身陷泥淖”的结局显得更突出,也使宝玉被特殊优待而更有说服力。
其他的,就不及87红楼的经典性了。
《黛玉传》里最大的败笔,就是马天宇。
在此之前,是知道这个孩子的。
但并不是十分了解。
只知道如今有很多孩子很偶像他。
只是很遗憾,《黛玉传》里马天宇,虽然让《黛玉传》吸引了一部分眼球,功不可没。
但也正因为他饰演的宝玉,而使得这部《黛玉传》很可能成为大浪淘汰里的那个过眼云烟,而无法成为多年之后的经典。
从扮相上来看,马天宇确实比于小彤版的宝玉好上不知道多少倍。
干净而无害。
也不失风流公子的那种风流与宝贵气息。
甚至比起87版的欧阳版的宝玉来说,马天宇甚至在宝玉的“痴”与“呆”方面,比欧阳似乎表达得更充分与突出。
但是,整体上相比,我只能说:马天宇的演技实在是太差劲!
“痴”是痴了,“呆”是呆了,但似乎永远就那副略带麻木的神情。
眼睛几乎不会说话,太空洞。
太多的情绪,马天宇几乎全部用一个动作来诠释,那就是——若有所思的低头。
那么好的剧情设置,观众的感觉都已经到那个点上了,可是演员的表演却分明游离在状态之外,或者根本不知所“云”。
真让人起急。
而马天宇版的宝玉笑与哭的时候,我只能说,太过于偶像剧,根本无法沉淀。
另外,再说说,《黛玉传》这部电视剧。
我想说的是,这分明仅仅只是打着黛玉的幌子,来重拍《红楼梦》罢了。
或许,是因为李少红的《新红楼》的宣传太过攻势吧,《黛玉传》同期出品,无法同样以《新红楼》的卖点来与之抗衡,最后取了《黛玉传》……分明的,这不是《黛玉传》,而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红楼梦》的翻拍。
没有看过什么西岭雪写的《黛玉传》,但看过一本明清时期的一个叫绮情的名不见经传的人写的小说《黛玉传》,如今还收藏有这本书。
分明,就是从曹雪芹的《红楼梦》里,只抽取了黛玉的故事而演绎的。
贾府故事,只是一个背景,宝黛爱情才是《黛玉传》的主线。
黛玉死了,《黛玉传》也就结束了。
记得很清楚,这本明清版的《黛玉传》,是第一人称写的,就像黛玉自己的“日记”一般:“余生不辰,命途多舛。
奇胎堕地,即带愁来。
”不知道,电视剧《黛玉传》的创作者,可曾看过这本已经历了时光沉淀,同样经典的清人绮情所写的《黛玉传》?
我只能说,很遗憾,马天宇版的电视剧《黛玉传》,不是黛玉的传记,不是黛玉的美丽又悲惨的故事,而又是一部完整的《红楼梦》。
只不过,打了黛玉的幌子罢了。
期待有真正的《黛玉传》电视剧的诞生。
其实,在很多关于红楼梦的影视剧里,我最中意的就是黛玉传了。
大家怀念的经典87版,在现在看来,服装不好,清晰度不高,看着很是费力,陈晓旭翻个白眼吓死人,而且宝黛两人明显年龄太大,在一起打情骂俏很是让人难受。
新版红楼背景音乐盖过人物对话,林黛玉说话跟猫叫似的,声音小,太小家子气,根本不符合林黛玉大家闺秀,名门贵族的气度。
而且台词明显照抄原著,旁白无处不在,演员没有表现力,王夫人太老,贾母一脸阴邪,看到宝玉承欢膝下,顿觉恶寒。
袭人太丑,其实就是漂亮的没几个。
就是服装精致,场景如画。
根本看不下去。
黛玉传里,人物关系清晰,人物台词易懂却不失咬文嚼字,一看就是用了心的。
看完红楼,只觉一团乱,但看过黛玉传,人物喜恶关系就很清楚了。
最重要的是,在黛玉传里,贾母是很喜欢黛玉的,即使到最后,因为家族利益以及各种考究,所有人都觉得宝玉和宝钗是金玉良缘,但是贾母从来没有同意过,而宝玉和宝钗的婚事是在贾母缠绵病榻时匆匆办了,贾母并没有出场。
在黛玉传里,王夫人是不喜欢黛玉的,剧中表现得很明显。
而剧里王熙凤的一生更是令人唏嘘不已。
王熙凤千方百计的收敛钱财,其中大半都是为了保全贾府的空壳子,最后事发抄家,所有人都把错误归结在王熙凤身上,最终哭返金陵,死于途中。
真可谓兔死狐悲人心凉薄。
贾府最终被抄了个彻底,男丁入狱流放,女仆发卖。
而黛玉在之前宝玉大婚时魂逝人间,最后紫鹃护其棺椁回江南。
宝玉入狱时,巧姐落难,最后是刘姥姥倾其家产赎巧姐出来,偌大贾府剩下的人竟无人愿救,真是荣极一时,哀极一时。
黛玉传里,服装精致,我挺喜欢这种服装的,发型别致,黛玉的发型真心好看。
场景也还好。
宝玉黛玉的戏挺好看的,其他场景,比如,刘姥姥游大观园,妙玉请宝黛钗去喝茶,秦可卿命丧天香楼,等等都可圈可点。
里面女的一般都挺漂亮,没见到丑的,男的也是能看得过眼的。
贾母的这个人选的极好,慈祥健壮,一看就是有福有寿,见过大世面的人。
(新红楼的贾母一看就是土埋半截的人,看得人心惊胆战啊。
)王夫人有大家闺秀的气派,行坐端庄,属于大家闺秀的心机也不算少。
王熙凤气度,胸襟,说话,确实像原著里“按照男孩子养的”的说法。
英莲的装扮极好,第一眼确实惊艳到了,袭人鸳鸯会说话,紫鹃心思细腻。
宝黛钗自是不用说,一起搭戏很和谐,四春选的极为正点,元春大家闺秀,剧里隐约露过两面,反正就是华贵富丽,隐约带点薄命。
迎春懦弱,但大家闺秀的举止依旧隐约可见,探春犀利厉害,会说话也敢说话,惜春淡薄,对待谁都不冷不热。
妙玉清秀大度,名门贵篑之风立现,妙玉的装扮很赞。
关于台词,台词听着让人舒服,背景的古典音乐拿捏的极为到位,在秦可卿出殡,宝玉替黛玉斟酒,黛玉与湘云对诗,黛玉魂逝,王熙凤哭返金陵等等,背景音乐凄婉哀绝,叫人闻之落泪。
而聚会,游玩时,背景音乐热闹开心,大家一起笑呵呵,毫不冷场。
结局简明轻快,意料之中,不显拖沓。
在黛玉魂逝,贾母病逝之后,贾府被抄了家,后宝玉出狱出家,一切白茫茫真干净。
很喜欢这是一部以黛玉为主电视剧,黛玉魂逝,棺柩运回南方之后贾府被抄家,黛玉一身清白而去,不受半点屈辱。
还有关于贾母喜欢黛玉的事儿,贾母很喜欢黛玉,大家族里孩子很多,但不一定每个都是自己的,但是贾敏是贾母亲生,亲自带大。
况且贾敏自然讨人喜欢。
贾母肯定会先喜欢自己亲生的,在某一方面,贾母看待黛玉如同自己亲生女儿一般,自然非常心疼。
在这部剧里,贾母最喜欢宝玉,其次就是黛玉,虽然偶尔可能会有些芥蒂(宝玉太喜欢黛玉了,有些时候会有些出格。
)。
但是她还是放不下黛玉,贾母病逝前,时时刻刻关注黛玉的病,疼爱之心可见一斑。
当时看的人又温暖又想掉泪。
下来是我觉得黛玉传里最让人有感觉的一个情节了。
在21集里,大家在聚会吃饭喝酒,黛玉身子弱坐在一旁,后来贾母让宝玉给大家斟酒,黛玉看着,然后走到宝玉身边拿起杯子说,怎么我的酒你就不倒了。
宝玉说,害怕你吃酒不好。
然后给黛玉倒了一杯,黛玉拿起酒要喝,宝玉说,你少喝点酒。
黛玉说,那你替我喝了吧。
然后宝玉就着黛玉的手喝了酒。
黛玉说,多谢,微微一笑,眼睛弯弯。
看到这一幕真心想哭啊,感觉太好了。
最后说一个不太开心的消息,我所看到的所有的关于红楼梦的剧里,没有一个能写出当黛玉听到宝玉大婚的消息,然后去找宝玉,黛玉一见宝玉,本想落泪,后来两人相对像傻子一样嘻嘻笑的感觉。
记得以前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婴宁和林黛玉的对比,一个天生爱笑,一个天生喜欢哭,后来婴宁像平常女孩开始哭了,也就再也没有当初的婴宁了。
当黛玉面对宝玉大婚的时候还能与宝玉嘻嘻的笑,也就意味着,再也没有黛玉了,她已经把毕生的泪还给了他,他们要各自离去了。
当时看到这个情节很是心酸,但是遗憾的是,还没有哪个剧可以拍出这个情节的感觉,很遗憾。
这部剧还是超赞的,不要太以原著来论事,你永远活在原著的理想画面中,你只适合在一次元和二次元里生活。
所有的作品你都看不上,都觉得不好。
我觉得这部剧里表现了我想要的东西,这就足够了。
好剧就是好剧,就是你看了一边还想在看第二遍第三遍,两年后还想再看,在你的笔记本永远删不了的文件。
《黛玉传》22大泪点(按剧中时间序)(1)宝玉与黛玉面对面泪眼相望。
催泪指数:1星(2)尤三姐拔剑自刎,柳湘莲追悔莫及。
催泪指数:2星(3)尤二姐吞金。
催泪指数:2星(4)贾琏手抚尤二姐遗物,睹物思人,失声痛哭。
催泪指数:4星(5)平儿拿出体己作尤二姐丧资,贾琏把尤二姐遗物交于平儿收存做个念想。
催泪指数:2星(6)宝玉探视被王夫人撵出大观园的晴雯,晴雯与宝玉互换肚兜,生离死别。
催泪指数:4星(7)宝玉与黛玉的最后一面,宝玉与黛玉共同手牵着同一只手帕行走,终于未能牵手到最后……催泪指数:1星(8)探春远嫁前与贾环告别,嘱其孝顺母亲。
催泪指数:3星(9)探春到赵姨娘窗前跪拜喊“娘”,含泪而去。
催泪指数:4星(10)贾府第一次被抄,贾母拿出平生所有之财物,赐予众儿孙,并对贾赦说自己并无偏心。
催泪指数:3星(11)黛玉临终对紫娟说自己的身子是干净的,嘱其自己死后好歹把灵柩运回南方去。
催泪指数:4星(12)黛玉临终时哀呼“宝玉,你好……”,含恨而终,众人皆大哭。
催泪指数:5星(13)宝玉挑开新娘盖头,又惊又痴地说:“坐在那里的是谁?
林姑娘到哪里去了?
你们不是和我闹着玩的吧?!
……”催泪指数:4星(14)宝玉在葬礼上昏倒,几天之后在床榻上睁开眼睛,嘱众人把自己和林姑娘停放在一处,生死都要在一起。
催泪指数:3星(15)宝钗横下心来对宝玉说黛玉已死,宝玉昏厥,一心向死。
催泪指数:2星(16)贾母临终前嘱咐宝玉和贾兰用功读书,孝敬父母。
催泪指数:3星(17)贾母临终时寻找黛玉,王熙凤谎说黛玉重病不能前来,贾母大叫两声“黛玉”,与世长辞。
催泪指数:4星(18)紫娟送林黛玉灵柩回南方,宝玉匆匆赶来,紫娟未等宝玉走近便硬下心来吩咐“开船”……催泪指数:2星(19)王熙凤在被休回金陵娘家的船上回想起在贾府的种种风光过往……未几投水而死。
催泪指数:1星(20)贾芸与小红到狱中探望宝玉。
催泪指数:5星(21)刘姥姥到狱中探望宝玉。
催泪指数:2星(22)宝玉被释,走在夜晚清冷的大街上,仿佛看到林黛玉在船头与她回眸作别……催泪指数:5星
个人已经看到26集了,我自己是觉得这部剧拍得整体很不错,很尊重原剧,虽然觉得这上面好多女演员不够漂亮好看,但表演还是不错的,很喜欢马天宇演的宝玉,因为我觉得一个富家特别有女人缘、怜香惜玉的男生就是这样的感觉气质!
所以力荐!
PS:我还没看新红楼梦,改天会看看,虽然不喜欢新版红楼梦的妆扮
首先给予肯定的是宝玉的选角,马天宇很符合我心目中宝玉的形象,出色的外表与略有贵气与书卷气的形象。
只是处理人物刻画心理方面很单薄,服装、妆容很俗媚,单是林妹妹的眼妆都一万个不合适。
其次,场景与剧情处理异常尴尬。
比如处理焦大那场戏,几个小厮就杵在那楞是等着焦大把话骂完才动起手来。
还有贾芸多么白净的形象,干嘛非要形容出那猥琐的形象来。
好歹这也是不久之前拍的剧为什么那些小姐丫头皮肤状态就那么差,寒酸的剧组。
剧情的改编大概想给那些没怎么读过红楼梦的人看的,只是有些地方略欠妥当。
2星给的是马天宇的形象、黛玉的神韵以及音乐的处理。
黛玉的烟熏妆是个什么想法……(?)
挺喜欢闽春晓,个人认为她的神情和言语比陈晓旭拿捏得好。
不得不说是史上最帅宝玉,而黛玉眼睛小化妆太浓,宝钗尚可,最美的是紫娟,简直古典美女的典范。演技上,黛玉比宝钗要好,后者每每看到宝黛在一起就有点呆,没有表现出宝钗安分守时的性格。服装和建筑是南方风格,拍摄点有点局限,部分场景反复使用,比如金钏儿给王夫人捶腿的院子。
喜欢马天宇。。。。
87版是很经典,但是没必要依样画葫芦,更何况还是超低配版?贾宝玉是脂粉堆里长大的,但没必要演成个娘娘腔吧!1星不能更多了。
素练,你竟然还演过林黛玉
这个版本的比新红楼梦好看多了,应该是正常多了。特别是原声带做的超级棒啊。不愧是林海老师的作品,高品质的保障啊。
比新版红楼要靠谱多了。
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铁馒头。
闵春晓和邓莎,红楼梦中人……
看之前是很期待这部剧的,觉得宝黛的外形很符合我想象中的样子,但是看了以后很失望,演技太拉跨了。而且整部剧都透露着一股小家子气,完全没有四大家族那种贵气,就是一宅斗小言剧。黛玉:全剧一直肿着的脸和浓浓的烟熏眼妆,哪有林妹妹的样子?宝玉:宝玉是娇气,而不是娘娘腔,总是刻意憋着嘴挤出微笑唇,看着都替他累得慌。宝钗:漂亮是够漂亮的,但宝姐姐要是剧里那女二心机婊的样,又怎么可能在书里得到全府上下的夸赞?王夫人、薛姨妈:这两是直接把自己当反派恶婆婆演了。袭人、晴雯:小言剧里俗套的按戏份安排颜值,老实的袭人一脸狐媚样,妖艳的晴雯又是个傻大姐的长相。不过,戏份不多的香菱、元春倒是靠美貌撑起了角色,特别是香菱,很有小家碧玉那种精致的美。
没有大投资,真不要拍红楼。妆容无一不脏,服装也简陋,更不用说亭台楼阁了,全都廉价至极。就看了一集。
宝黛看久了还挺顺眼,就是其它选角真的太差了,特别是男性选角真的没一个好的,剧情还挺还原的,比10版的强,要是背景音乐小点就好了,太出戏
我觉得很好看,尤其是21集宝玉替黛玉喝酒的片段,每次看到就想哭。背景音乐对话代词都很喜欢
😊️
比起新红楼简直一万个赞,马天宇和邓莎都不错,黛玉……嗯……拍的还行,态度很认真,画面服装都过得去,不知道为什么黑的这么惨。【顺便为新红选秀中被黑幕的张迪点根蜡,虽然这里没他,当初第一眼看他的花容就觉得像宝玉,结果被黑了…就冲导演那观众当傻逼这点新红一生黑,一生黑】
穷困潦倒的草台班子,主要选角倒是比同时期的鬼楼梦符合多了,马天宇是目前为止外形最合我心的贾宝玉,可惜演技一塌糊涂
超出自己心理预期的一部电视剧,可以感受到导演、编剧和演员的用心与诚意。脉络把握得还是很准的,几处细节也处理得不错,让人不禁落泪。虽说曹公的红楼巨著是难以全部还原呈现的,但如果是真爱红楼梦者不应错过这一版本。
就翻拍名著来说非常好了,特别是宝玉看得很可爱
补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