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通往仙境

To the Wonder,爱‧穹苍(台),爱是神奇(港),葬礼

主演:本·阿弗莱克,欧嘉·柯瑞兰寇,瑞秋·麦克亚当斯,哈维尔·巴登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法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俄语年份:2012

《通往仙境》剧照

通往仙境 剧照 NO.1通往仙境 剧照 NO.2通往仙境 剧照 NO.3通往仙境 剧照 NO.4通往仙境 剧照 NO.5通往仙境 剧照 NO.6通往仙境 剧照 NO.13通往仙境 剧照 NO.14通往仙境 剧照 NO.15通往仙境 剧照 NO.16通往仙境 剧照 NO.17通往仙境 剧照 NO.18通往仙境 剧照 NO.19通往仙境 剧照 NO.20

《通往仙境》剧情介绍

通往仙境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巴黎,美国男人(本·阿弗莱克 Ben Affleck 饰)邂逅了单亲妈妈法国女人(欧嘉·柯瑞兰寇 Olga Kurylenko 饰),他带着她还有她的女儿一起来到美国生活。 美国,美国男人和法国女人幸福生活着,虽然还没有结婚,但她的女儿已渐渐把他当成父亲。不过很快,女儿厌倦了异国他乡的生活,而法国女人的签证也过期了,母女两人只能回巴黎。牧师(哈维尔·巴登 Javier Bardem 饰)宣扬着上帝与爱。 美国,美国男人和青梅竹马的美国女人(瑞秋·麦克亚当斯 Rachel McAdams 饰)意外重逢,重燃爱火。 巴黎,女儿跟她的父亲住在了一起,法国女人找不到工作,开始厌倦巴黎,于是收拾行李来到美国,找到美国男人,准备跟他结婚。 但一切似乎并没有那么简单。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第8号当铺帕洛玛心跳飞翔吧!埼玉灵魂歌王红色地毯黑色梦淘气大侦探切小金家的旅馆冷箭一元换命风之信守业者虽然30但仍17牧群甜蜜海风感知邪恶力量第九季这个不可以报销!异形魔怪3大浴女面具侠百战天龙第三季学校怪谈赵云传之莫问少年狂宝贝儿齐丑无艳苦沙杜巴利伯爵夫人冻死的爱凌河影人

《通往仙境》长篇影评

 1 ) 电影疑点自我解答

通往仙境影评影片疑点关于这部电影我不想去谈论主人公的具体情感,和精神状态。

关于情感,宗教性的东西是无解的,我不想陷入到纠结中,我觉得作为每个人都会有情感上极端的时候,只是暂时的,我们不应该评判说这个人的精神异常,而是需要帮助这个人调整过来,让她看到自己的问题,影片中的女主Michèle Morette,来自法国,和他的男友马克利荒诞的爱情,表面上女主的情绪是两极化的,让人看不懂她到底想要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看到了这个问题,是女主看不到的,其实我们每个人有时候就像女主一样,在一种不自知的状态中徘徊,在自己的问题中反复挣扎,作为旁观者的我们,应该去帮助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似乎女主反复混乱的情绪表达正是向我们表达着她的内心有了问题,而她不知道她的问题是什么,该如何去解决。

影片中女主的男友,尽管想救赎女友,满足女友心灵的渴求,但是他的方法是错误的,他并不懂得女主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他没有帮女主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让女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是牵绊在女主的问题中,自以为可以救赎女主,最终女主还是离开了他,女主只能以自己逃离的方式来暂时解决自己的问题。

这时我们或许会感叹为什么命运会如此安排?

这是为什么呢?

电影中的神父虽然安慰马克利,对女主的离开宽恕。

但是神父一直在宗教世界中住着,对于女主,也没有帮助女主,只是以一副神性的姿态注视着这一切,这就像我们总是纠结一些神性未解的问题,却不会去帮助处于问题中的人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我们似乎总是也会陷入女主的纠结中,去体验那种情感迷乱的状态,这又是为什么呢?

疑点解决如果我们理解影片主题是爱,我们假设女主真正想要的是爱。

但女主需要的爱是怎样的呢?

对于一个有问题的人,最需要另一半帮助自己发现问题,并且陪伴自己解决问题。

女主美丽动人,是一个单亲母亲,有一个十岁的女儿,故事情节中女主每天和男友在生活中体验着他们的爱,记得影片中女主有句话:除了爱,我不需要其它。

神父讲:人类的爱和夫妻之间的爱。

关于爱,我觉得影片中的爱一直停留在浪漫唯美的意境中,有些情节让人感觉荒芜无聊,这就是爱吗?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期盼着唯美浪漫的爱情,但是需要度,我们排斥柴米油盐,孩子,家庭,工作,但是和影片中过度甜腻的爱相比,似乎平凡的爱更适合我们普通人,就像白开水一样,最有益于我们的健康。

我觉得这部影片最大的意义就是让爱过度甜,理想化,而观众在看的时候不再期盼这种爱,更加地热爱平凡生活中平凡的爱,这种甜腻的爱或许是男女热恋期的爱,而我们真正的爱在以后的生活中,在家庭中,在对父母的报答和孩子的培育中表达出来,而不应该停留在影片中的这种状态。

记得影片中开头自由女神的像,似乎暗示着女主的爱是自由的,这种自认为的自由只是追求自我的快乐,就像孩子一样,不需要承担责任,我觉得有时候我们也想要这种自由的爱,但是看了这部电影,似乎我们并不是真正想要这样。

这样的生活虽然一时快乐,但是长期来看过于无聊,和肤浅。

、影片的情节似乎没有叙事的线,充满了跳跃,似乎向我们传达了这种爱的本质,肤浅的爱就像女主的美丽,美丽的花一样,总有一天会凋谢,每一天的主题是这种爱,可以用镜头拍下,但是由于没有生活中其它元素,比如责任,两个人人性的冲击,碰撞,个性的完善,以生活的故事为载体所沉淀的内在的元素,所以影片没有连续的叙事的情节,而是拍下了看似跳跃实则连续的情节,连续是因为这种爱就像跳跃的画面一样,每张都唯美动人,但是但凡事物,是由美好和不美好的组成的,所以我们会感受到跳跃。

我相信呈现出唯美动人的内部也许是不美好的,电影中女主近乎荒诞孩子式的爱,让人体会到她内心的虚无。

如果女主的男友可以让女主体会到另一种爱,而不是随女主的脚步让她不自知,有意义的爱是两个人的相互提醒,相互帮助,完善自我的过程,而不是忽视彼此的问题,在彼此好的一面中沉沦,最终不会让彼此成为完整独立的自己。

跳出疑点影片中唯美的画面,让我们不由得感叹电影制作的高超技术,美丽的女人,娇艳的花,草地,阳光,流水,这些生活的素材在镜头下变得更加美丽动人,而无论是哪一种素材,都是自然的象征,是生命的美丽,女人,男人的爱,花儿的美等随时间变化的元素,还是流水时间一样永恒的东西,都会让我们平静下来,这是我们不再纠结于个人的情感,而是会感恩生命的美好,感恩自然的馈赠,这一切在镜头中永远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宁静,感恩会在我们欣赏美丽的画面时体会到,正是这些画面唤起了我们心中的这种原始的最初的美好,所以我们还是坚持去看这部电影,不会因为情节的难以理解而放弃看。

生活就像一部电影,我们有时候只是看到了我们,而没有看到自然,同我们一样的生命,我们试图去理解我们,却忘了通过身边的自然,我们的母体去观照我们自己。

但无论我们在哪,我们需要懂得看到他人的问题,并帮助他人。

同时当我们有问题而不自知时,不要放弃自己,不要放弃爱,相信会有生命给你启迪,让你看到自己的问题,并且帮助你解决自己的问题,我相信影片中的神父虽然没有直接帮助女主,但他的心中知道女主在今后的路途中会遇到那个帮助他解决问题的生命,因为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2 ) 看不懂的话就看看电影的空镜头吧,导演是学哲学的。

论剧情我太懂这个片子,回头一看导演学业主攻哲学。

那剧情我就放弃了。

《聚焦》的女主《老无所依》的人杀手男主最吸引我的就是就是这两位,也是看过的那两个片子中两位演员出演让我能静心继续看。

片子里面很多专场都是空镜头

《惊天四骑士》里面大结局有这个锁桥的身影。

不知道你们有没印象!

这个空镜里面水里展现天空的云彩,不知道这个在哲学里面有什么含义……

有点感觉导演借景来叙事,再以哲学的手法表达出来。

还是那个锁桥

我就在一直回想那个娃娃头杀手突然变教父,哎玛,有点接受不了。

这个是我拍的。

(蒙混过关)

 3 ) 梦之爱

用梦境一样的诗,讲述了一个爱的困局。

全片的正面对白很少,也不大声,就像背景音或者耳语。

空旷的海边或者草原有追逐嬉戏,也有同一个画面里即不相对,也无言语。

爱的温柔缱绻,爱的支离破碎,爱的呵护,爱的伤害,都在画面里。

爱过的人,面对支离破碎,等经历过后,远远在想起,一切都像是梦境,没有清晰的逻辑,只有几个关键词,初恋,迷恋,沉溺和逃离。

其实说简单一点,这个故事里一点不缺少,典型爱情故事里的寂寞,慰藉,情欲,背叛,伤害。

这些可以用台词展现的东西都在背景里,它只是爱承载的东西。

电影里有一个牧师,第三个会旁白讲述内心的人,他也在探索爱,神圣之爱,不涸之爱。

这样的爱有吗?

吾等只是凡人。

整个故事虽然对白少,但是故事讲述还是很清楚,表意明确单不通俗。

电影画面构图不错,也很好看。

 4 ) 圣米歇尔之上的苍穹

一如马力克老头之前的作品,意识流的飘渺故事,摇晃的手提摄影,诗意的朦胧情感以及神圣的自然之美构成了《通往仙境》的全部。

比起老头之前的那部《生命之树》,《通往仙境》的制作周期明显提速了许多,但这并不影响马力克继续借用那缓慢的散文电影来一抒心中的哲思与情感。

《通往仙境》虽然在描述对象上又回归到了小格局,但是在意境上依然是浩瀚辽阔的,这点较之《生命之树》有过之而无不及,树歌颂了世间之生灵,仙境吸引着万物之欲情。

电影开头阿弗莱克同柯瑞兰寇在灰暗的天空下孤立于圣米歇尔山边,圣山的光环笼罩着两人,即使是忧郁冰冷的天色,却依然掩盖不住心中的喜悦,两人简单的在仙境相爱,没有经过寻找的洗礼,自然要遭遇不稳定所带来的分崩离析。

马力克用两个小时的时间展现了两人寻找真正能让彼此繁衍生息的仙境的过程,并用大量优美的自然风光来修补手提摄影所带来的晕眩感。

个人觉得,哈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实际上就是马力克的自我比喻,将影片中有关仙境的找寻由人类的感情上升到了哲学和宗教的高度,并通过巴登的自我质疑与最终的顿悟来道出,再穿插进阿弗莱克等人的命运走向,便给观众指出了通往仙境的路。

只是巴登与阿弗莱克和柯瑞兰寇等人的交集并不明显,就好像《生命之树》中从一个中产阶级美国家庭突然跳到了恐龙时代一样存在着些许的断层感,不过马力克本来就不追求具体的故事,用镜头表达心中所思才是首要的,电影开场不久,故事中的男女在尘世的仙境坠入爱河,却并未到达心灵的仙境,那压抑的天空和潮湿的寒气已经暗示了二人以后的艰辛。

电影的画面构图依然是老头最为擅长的“双人侧脸”,镜头中几乎只有两个人或者一个人,与人物背后延伸到无限的景致相对比营造出了极强的孤独之感,角色给的几乎都是中景,而且总是侧脸示人,马力克通过此种角度道出了电影并不是具体的在讲这几个人,脸庞的回避代表着人物的包容性,老头实际上是在表现所有人的情感纠葛,他在偷偷的描摹凡尘。

马力克近年来拍片速度加快了不少,贝尔的《圣杯骑士》同高司令的未定名新片甚至采用了套拍的模式,但是正如《通往仙境》所呈现的,老头心中的情怀还是那么风轻云淡,典雅深邃,也许,就像电影中的巴登一样,他确实看透了圣米歇尔之上的天空,洞悉了天地间的玄妙,也就难怪这老东西为什么总是那么仙风道骨了。

 5 ) 仙境之路在何方?

没有看过马利克导演的前一部力作,所以看到这部片时可以说是被惊艳到了。

唯美的拍摄画面,呢喃式的旁白,配合连贯融合的音乐,整部影片让我惊讶地感觉是在念一首爱情长诗。

特别是开头和结尾,没想到故事片也可以拍得如同音乐MV一样充满浪漫优美的律动。

爱是什么?

爱是感官慾望的冲击,是山川峡谷的呼啸,是轻抚发际的温柔,是林中舞蹈的自由,是胸怀鼓胀的激情,是灵魂深深的安宁。

我们向往自由又总想依赖,我们苦苦寻觅却又害怕束缚,因为太丰富的爱而甜蜜又焦虑,因为太深重的爱苛刻又迷惘,因为太单纯的爱快乐又轻率。

在唯美的音乐诗歌中我看到男女主角的爱情随着画面跃动,沉醉的、激荡的、矛盾的、迷失的、缠绕的、隔离的。

物质与灵魂,牵绊与自由,占有与宽容,爱有太多种开始和表现的方式,也有太多种冲突与矛盾。

我们经常像他们一样在瞬间拥有和深深陷落,而后却以连自己都无法说清的理由逃离。

也许说不清的不是我们,而是爱情本身。

但这世间最美的感情,又有什么能阻挡我们用一生去不断追求它呢?

没有专业的评审眼光,对于这样一部特别自我和感性的影片,可能有人会觉得太虚无,而我个人看来特别适合表现爱情的复杂多变的美。

 6 ) 准确、慈悲、干净、感性

好久没有看过这么准确的电影了,太美了,而且不是为了那种自得抒情的唯美而美,而是为了确无依归的艰深思考而美,为了跟随人的内心对信仰、爱情、自由的真实犹疑和敏感渴望而美,也为了语言的绝对感性之美。

爱是什么,爱往何方,为何要爱,如何在爱的过程、信的过程、真的过程之中体验慈悲、宽恕和自由,如何从日常风物的记忆中体会灵魂、提炼语言,这些隐藏在人内心深处的种种问题,经由思想的音乐与情感的风景准确诠释,仿佛旅途中熟悉而又陌生的精彩折射,令人回味无穷。

欧洲、美国、吉普赛,几种空间感、文化感和人物身份的速写描绘无比准确,几乎把握了每个地方的精髓,相恋、相思、束缚、逃离、珍惜与重逢,与主题里修士思考的人之爱与圣之爱的对应默默交叉,贯穿在环境污染的主题、生老病死的主题、小镇没落的主题之间,使得影像信息的弦外之音饱满,让人诠释之词顿嫌多余。

由衷佩服导演冷静到极致而绝对真诚的捕捉呈现,每一个细节都绝不多余,每个场景声音的精妙选择完全是最精炼而无法复制的,让一切描述人间男女的俗套黯然失色。

仿佛高妙温柔的行书,起承转合已默契无痕。

由衷佩服,悲凉之处亦随之落泪。

令人感动的杰出大作。

大约4年前我还不能看懂这种电影的妙处,现在才逐渐感受到了。

就在每一个细节,细节,节奏,细节之中,仿佛自己也曾体会过的一次次微妙的念起念落、往返挣扎直至最后的欣然坦然。

女主角不断伸出的双手,不断的回头,不断的旋转,悲喜、跳跃、欢笑、恐慌等等情绪如同舞蹈般真实表达于一个个蕴藏丰富感官的细节之中,令本片的灵魂流淌如斯,也如同人类的灵魂层涌如斯。

作为其他主角的各种风景,人物,也都各有妙处,例如阳光干净闪耀得让病人无法直视、让修士隔窗聆听、让女人和孩子反复追寻,秋天草场的气味似乎清晰可闻,树林湿漉漉的,而城堡则在一片雾蒙蒙的灰色中,无一不生动,无一不灵活。

修士家里窗户上、天花板上,有很多小飞虫,该让他们入室扑火,还是飞出窗外?

是眼不见为净,还是心不想为安?

这种种细节,回想起来,还想再看一遍,为他们写出更多情节。

象征的元素很多,若功利起来,就是写多少论文也是够的,但这样写,就又是用笨重的旧语法去套新的诗歌,又有些暴殄天物、不合时宜了。

草写两句,算是笔记吧。

 7 ) Hate & Love。

對於這種意識流類噠影片我眞是又愛又恨啊...愛噠是太好文藝好高端。

鏡頭角度光線仿佛都是一種會呼吸噠藝術。

恨噠是我操太文藝。

文藝到我都不知道它在講甚麼也看不下去它在講甚麼。

我沒說這電影不好。

很好。

但是不太是我噠菜。

類似Pitt噠生命之樹。

喜歡噠朋友可以看看。

 8 ) 不再新鲜的音响散文诗

  泰伦斯.马利克俨然一位当代“散文电影”大师。

其他电影人或许有习惯经常记下看到的震撼故事或有趣段子,以丰富其下一部作品的灵感和素材,但马利克显然永远像个诗人那样,随手记下触动自己的风景、情感和心境,至于故事,于他而言,能大得过这个永远悸动的美丽世界吗?

  如若说画面和意旨宏大、剧情和角色模糊的前作《生命之树》至少还有关于还在在与强力父亲的纠葛中成长和感悟之叙事,等到了新作《通往仙境》中,马利克就大刀阔斧的去除作为剧情电影应有的一切巧合、设计和矛盾冲突,彻底成就一部遍布风光和心灵感悟的“知音体”纯爱片。

  任何人的纯爱当然也都是个事,一个总围绕着羞涩、温存、争吵、出轨并最终依然相濡以沫的事,一个和任何一对深爱的恋人没啥大同小异的事。

电影大师们总善于在这些太阳底下没新鲜的事中,或变化花样或稳抓情绪,一次次从不罗嗦的让人动容。

只是,泰伦斯.马利克选择了按电影本体论而言“最不电影”的方式去诉说,稀疏的对白和松软的情节不是推动爱情进行的能量,而只是伴随2小时舒服画外音的点缀,与那些逆光镜头里的农业和畜牧业小清新效果相当。

  刺眼又让人想拥抱的午后逆光、弥漫着麦浪气息的黄昏柔光、拍击陆地的粼粼波光,泰伦斯.马利克早在1978年还真正说故事的《天堂之日》中,就以每天就着日落前开机的“黄金时刻”拍摄法,证明了自己雕琢光影的强大能力。

他总能将一众好莱坞大腕,置于其神秘光线下,修饰他们本就分外分明的外形棱角,让镜头外逐渐开启的天堂之门,感召地球上的这些漂亮人儿——蝗虫扑过田野后接受命运安排的理查.基尔(《天堂之日》)、被日军围在瓜岛溪流中等天堂之手带走的阿德里安.布罗迪(《细红线》)、在海边屏息回忆父爱的西恩.潘(《生命之树》,以及本片中无论在圣米歇尔山悬崖还是在美国西部旷野中都一言不发的本.阿弗莱克。

  为了这份天堂荣光,马利克还为这段几乎仅剩欧嘉·柯瑞兰蔻法语画外音的爱情故事,加上了毫无关联的、由贾维尔.巴登饰演的神父角色。

于是,他也力图建构着一座超越语言的巴别塔,无论片中人说着法语、英语、西班牙语还是意大利语,他们都彼此理解着爱的语言以及上帝的呢喃。

  马利克热爱纯粹之美,经过几十年的电影制作实践,在这部《通往仙境》中,差点百分百实现了音画分离。

除了三三两两无关痛痒的对白,被净化了的声音是诗歌,是马利克关于爱情的思考和心境;画面也在彻底做着一番明的净化,就连本该污垢满布的废弃工业废墟,也被雕琢得如同仙境。

  这样试验化的尝试其实并不新鲜,影迷们早在Godfrey Reggio的《生命三部曲》中就见识过此类散文式“音响电影”的强大魅力,更极端的例子,当然是德里克.加曼在失明后拍摄的只有诗歌而屏幕全蓝的《蓝》。

但能将试验影像近乎商业化带到影展甚至院线的,唯有泰伦斯.马利克。

只可惜,由于前有《生命之树》这株金棕榈拦路虎,《通往仙境》只能被评价为一部微缩版的《生命之树》,唯美依然却了无新意,或者说,试验的艺术品始终是束之高阁的艺术品,而无法成为满足惯性观影习惯的产品。

  

 9 ) 一部也许过于抽象的爱情画像

看马利克的片其实不用过多的去追究故事的细节,只需放空大脑,单纯沉浸在超美的摄影剪辑中,看的过程中能想起很多东西,关于生活,关于细节的美。

那天看完已是半夜,第二天早晨迎着晨光去上课,宁静的阳光铺满道路和草坪,瞬间感到自己已经太久没有感激那些让生活美丽的小事了。

小本的表演继续面瘫,不过还是爱他,在此片中他的形象似乎只是一个模糊了面孔的男性角色,困在生命中不可承受的轻,对女人的抉择和生命的无意义的挣扎中。

而导演的视角大部分还是通过法国女人来展现的,她的爱,她的绝望,她的挣扎。

恋爱时同爱人灵魂合一的感觉,和他一起回到德克萨斯后面对旷野的无限孤独,两人互相相爱却无法交流的通天塔。

导演似乎想通过一个没有明确开头、结尾和具体情节的故事来体现人类情感的普遍性,和人类相对于宇宙的渺小和绝望,并以此来展开宗教的提问和解答。

但这种抽离了世界中所有世俗的事情后体现的人类情感是不太现实的,而且没有多少意义。

比如在影片中所有主角的活动都是在田野中、路上打转奔跑,而现实中她搬到男人所在的德克萨斯州至少要找工作、与人交流、和人接触,但她似乎和这个世俗世界抽离开来,但我们看不到她的任何人格魅力、兴趣爱好,这么长的一部影片看完之后我们依然看不到几个主角有血有肉的性格,只能看到支离破碎的一些特征,他们不明就里的相爱,分开,吵架,背叛,也许导演想就此体现这些人类行为的普遍性,但对人物性格缺乏刻画只让电影显得苍白。

因此,也许刚拍第一部这种文艺片的时候人们会因为新鲜而喜欢,但如果导演继续拍这种过于文艺而缺乏任何实际深度的片,人们终究会厌倦的。

希望马利克能在他后面的片中保持他这种标志性风格但同时可以挖掘人性与环境的影响,不然能看懂他的片和愿意去看他的片的人会越来越少……

 10 ) 马力克的精致

马力克的电影。

啊,精雕细琢的马力克啊!

对于东大的同学来说,故事未免显得支离破碎,但是这就是马力克,如果马力克也讲故事他就不是马力克了。

也就是说,马力克有意识淡化了故事线,将母带——将拍摄的胶片,或者说在拍摄前并没有完整的故事,而是拍摄完成后,看着胶片在后期剪辑、拼接,在这个时候才赋予画面主题和立意,如果真的有主题和立意的话。

但是,作为电影,马力克的每一帧、每一秒画面都是精品,都可以当屏显,而且不是别人随便能模仿的——马力克从不被定义。

其实,作为电影,有如此精致、美妙的画面,就足够了!

更何况,还有精准的配乐——也是不被模仿的,我们还能祈求他什么呢?!

喔,忘了说了,如果你不习惯马力克,那么就像习惯了读十九世纪英国、俄罗斯的长篇,那么看马力克的电影就当是读笛卡尔、蒙田、罗素的随笔,或者就当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或者夏多布里昂的《墓畔回忆录》吧,也是很有意思的。

饮食科学告诉我们,最科学的饮食不是吃最好的,不是顿顿都吃鱼翅、燕窝、鲍鱼和珍珠,而是“吃很多种”,按照科学饮食的标准每天要吃20种蔬菜、主食和肉类,才是“科学”的。

我觉得艺术也是一样,不要总是阅读、浸淫自己习惯的、喜欢的,更重要的是涉猎“百家饭”,才能进一步锻炼自己的胃口,才能将自己养成“参天大树”;当然也才有益于提高自己的格调、档次和审美。

所以,尝试新的东西,才是年轻、进步、成长的标志。

只有那些没什么精进空间的人,才固步自封,守着自己那可怜的“三板斧”,直到走进坟墓。

从头到尾近两个小时没有远镜头,即便有一两个中远镜头也立即拉回来,或者不超两秒切换到近景。

但是,没有远景也就算了,全片中近镜头且没有特写,即便偶尔有一个面部特写也不会超过三秒,不超过三秒就不算固定——就不能算特写嘛!

所有的,试图使用面部语言的镜头,几乎都是侧脸、侧面,而且背影、背部的镜头充斥全片。

虽如此,却并不让你感到不适,就像吸毒,反而让你喜欢这种方式,依赖这种方式了。

不像是看电影,像是看幻灯片:投屏就在你眼前,人物是纵横上下——算是放大的,就那样生硬地,几乎是哗啦一下推到了你眼前。

这感觉太美妙了。

其实这部片片是有故事的,不是没有故事。

这里的故事是以近似舞蹈的方式展开的:将婚姻对人的破坏在一个恋爱包装下呈现出来,同时恋爱对人的升华和改变。

当然,这种改变你也可以说是改造、破坏和重建。

这故事并没有完,而是并列着讲了另一个故事——关于信仰和真诚的故事;马力克将这两条线揉在一起,使得表面上的爱情故事有了宗教的意义,宗教的故事有了爱的意义,二者互相渗透又互相支撑、互相阐释,将创作者的意图呈现出来。

这当然很难,但是马力克基本做到了,完成度至少有85%。

所以,这是一部难得的好电影,是马力克的又一个里程碑。

幸福是什么?

不过是内涵了痛苦的愉悦。

宗教是什么?

不过是真诚,相信,爱。

《通往仙境》短评

导演这诗一般飘渺的风格怕是永远都欣赏不来了。

5分钟前
  • 颜落寒
  • 还行

post-rock

6分钟前
  • 芳心纵火犯
  • 很差

.

9分钟前
  • Cinema is dead
  • 力荐

这算啥,宗教片?

10分钟前
  • fallingraining
  • 较差

和生命之树有的一拼,不过这部还是现实一点····那部完全没看懂,不过这种电影不需要懂吧~~看了就好~画面都好精致阳光,美女,落叶,草地balabala~~~

15分钟前
  • 还行

陽光真是Malick電影的重要元素。宗教性明顯比《生命樹》強,所以那些自言自語都是聽過就算,沒怎麽記住。攝影固然漂亮,但最喜歡的還是剪接。

16分钟前
  • l.m.
  • 推荐

纯意境的电影。"I can't afford to make mistakes with men anymore."

20分钟前
  • breadbread
  • 还行

小清新。很美。喜欢。

22分钟前
  • 红非红
  • 推荐

卧槽好腻和我去真香两种观影感受来回交错一直到结束。几位演员的表情是掩饰自己的懵逼不知道该怎么演但强制平静的怪异调调,看得好心疼。马力克电影中的太阳是真正的主角,它代表了一种难以名状的存在,这种存在类似于道或者宗教中神的形状。那些自然风景空镜配上诗歌化和舞台化的画外音配合着太阳这个构图元素,怎么拍怎么有,但确实是腻,油大了的那种腻。

26分钟前
  • 希尼莫
  • 力荐

我化作摇篮将你包裹,甘做你盛装自我的容器。在一场温柔的雪崩之后,世界悄然滑向远方。写意的部分很美,叙事的部分也有意境,但两者是分裂的,不统一的。相较《生命之树》,宗教的痕迹更重一些,难免让人觉得画蛇添足。但马力克拍摄的发梢、后背、手指真是美得令人窒息。《船歌》的配乐太喜欢了!

29分钟前
  • 凉水
  • 推荐

时隔一年重刷,我想给十星。根本不存在看不看的懂的问题,有了那种经历有过那种感受在看这片会觉得是一件超级释放和享受的事情

32分钟前
  • 炙热幽兰
  • 力荐

看的好想笑。《爱情之树》嗯

33分钟前
  • 匿名
  • 较差

类似《生命之树》形式实验,遗憾琐碎的女性身体镜头和模糊的基督教意指过于考验观者的耐心。

34分钟前
  • hitlike
  • 较差

没人做过这种调调的梦么?即便没有,也会期望自己做过这个调调的梦吧。

35分钟前
  • 麥爾斯
  • 推荐

题材上是福音电影,手法上是实验电影(应该是看到现在为止马力克实验性风格最重的电影,甚至要超过《生命之树》),但观感却像看了一个两小时的超长Vlog和自然写真广告。阿弗莱克和科瑞兰蔻的凡人之爱与神父巴登教化世人的上帝之爱互相穿插又互为表里,也许马力克只是想让观众都沐浴在爱的圣光之下。能够折射马力克职业生涯风格变化的元素其实是他对旁白的运用,刚开始作为交代故事背景串联剧情的手段(《天堂之日》《穷山恶水》),慢慢转变成对人物内心的挖掘与电影主题的延展(《细细的红线》《新世界》)再到声画分立,脱离故事和人物本身变成某种不可捉摸的意识流(《生命之树》《通往仙境》)。卢贝茨基的摄影依旧稳健,几乎全程手持镜头,配上大量对自然光的运用,流畅丝滑但看多了也审美疲劳,对人物局部的特写比《生命之树》也更频繁。

36分钟前
  • Mr.Graceless
  • 较差

摄影还是一如既往的美,有些镜头宛如神迹

37分钟前
  • Breeze
  • 还行

虽然摄影很赞。但是也弥补不了毫无剧情俩小时的MV!

41分钟前
  • 叉叉你个圈圈
  • 较差

把小情小爱拍成大MV,还是烧投资人的钱。

42分钟前
  • 同志亦凡人中文站
  • 还行

马力克又一玩弄镜头之作,其超脱的视野赋予了画面无与伦比的美和诗性,也从更高的层次观察了人性。可惜他讲的爱情并非爱情,片中人物也非爱人。他们都只不过在马力克的镜头下舞蹈而已。

45分钟前
  • Nakadai
  • 还行

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大型风光纪录片《通往巴黎郊区》,我们将在放映过程中时不时放映花絮特辑《我的躁郁症母亲》,敬请欣赏!

50分钟前
  • 张锵锵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