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部电影,《桃花灿烂》, 细细究来,其实是很老套的情节。
只是其中有很多地方触动了我,那种淡淡的风格我也很喜欢:氤氲的桃林、长长的铁轨、河边的小路、江边的落日、呜咽的洞箫、悠长的汽笛...... 文革后第一个春天,桃花灿烂的季节。
他和她一起去了装卸站工作。
她在片头的一句独白里说:他住在火车站对面的片区里,从小母亲就不许她去的地方。
听见这句话的时候,我就已经预见到了故事的结局——因为她们不是一个世界的人。
尽管从来书上说的,戏里演的,故事里讲的:富千金和穷书生,王子和灰姑娘最终会冲破一切世俗的阻挠走在一起,但是我从来不相信,就像邻班的一个才女所写“我相信这个世界即使还有灰姑娘,白马王子也早就消失殆尽了”。
门当户对,是爱情幸福的一个条件,这样彼此才不会有压力。
只是这个“门当户对”是广义的,不单单指双方的家庭条件,还有俩个人的思想、气质。
她每天和装卸站一帮小子们上班下班,她总是坐在他的自行车后座上,经过灿烂桃林,河边小路。
江边的黄昏里,她坐在他身后,听他的洞箫,遥望江对面的武汉大学,她的梦想。
他们走在长长的铁轨上,她说来生要做只小鸟,他说他想做只大白鲨。
她被他推上舞台,一个在台下一个在台上,朗诵那首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只是你要苦苦地等待, 等到愁煞人的阴雨, 勾起你的忧伤满怀, 等到那大雪纷飞, 等到那酷暑难挨, 等到别人不再把亲人盼望, 往昔的一切,一古脑儿抛开。
等到那遥远的他乡, 不再有家书传来, 等到一起等待的人, 心灰意懒--都已倦怠。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不要祝福那些人平安: 他们口口声声地说-- 算了吧,等下去也是枉然!
纵然爱子和慈母认为-- 我已不在人间, 纵然朋友们等得厌倦, 在炉火旁围坐, 啜饮苦酒,把亡魂追荐…… 你可要等下去啊,千万 不要同他们一起, 忙着举起酒盏。
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 死神一次次被我挫败!
就让那不曾等待我的人, 说我侥幸--感到意外!
那没有等下去的人不会理解 亏了你的苦苦等待, 在炮火连天的战场上, 从死神手中,是你把我拯救出来。
我是怎样死里逃生的, 只有你和我两个人明白 只因为同别人不一样, 你善于苦苦地等待。
” 可是,就算他每天送她回家,就算他们一起温习准备考大学,却谁都没有说出口,那三个字。
第一次争吵,他要放弃高考,他的生活没有条件让他选择,他只能参加理论培训班然后被提拨,领更多的奖金。
大雨磅礴中,她央求他责怪他别放弃梦想,他狠狠地问:你有什么资格什么权利教训我?
她生日,他上门祝贺也是道歉。
可是邻居大姐对她悄悄叮嘱,告诉她不要和一个装卸工好,一字一句敲在他自尊又自卑的心灵上。
他扬身离去。
很多时候,爱情的阻力并不是来自世俗,而是自身。
她的父母虽然鄙夷,却并没有恶狠狠硬生生要拆散他们。
可是,自己对自己的不自信,自己的放弃,才是毁掉爱情的元凶。
可是,我们又能责怪他什么呢?
梦想,谁不想追求?
生活却不给你喘息的机会。
爱情,谁不想拥有?
生活却不给你相爱的资本。
他借酒消愁,他和那个一直在试探他,向他献殷勤的女孩发生了关系。
从那一刻起,他就已经失去了她。
她在那个春天里迅速地成长,甚至学会了自己骑自行车,那个单纯娇羞的女孩成为独立忧伤的女子。
失恋也许是让人最快蜕变的方法,挫折之后才会懂得如何学着长大。
她考上大学去了江对岸的武大,他没有和那个女人在一起,依然在江这边苦苦等待。
他有段很俗气的表白:不管你现在是否还爱我,请允许我一直爱你。
如果这段话放进琼瑶剧里,我肯定已经吐了10次,换台N次了。
可是偏偏在这里,我一点也不觉得恶心。
她其实还爱着,却不肯原谅他,这样的背叛是耻辱是伤痛。
当她说原谅的时候,他却没有听见...... 她有了男朋友,他娶了老婆。
在他看来,娶不了她,娶谁都一样,过日子嘛。
替他老婆叹息,把终身托付给他,其实不过是他的凑合,为了把生活凑合完整。
是不是,每个投入爱过的人就会失去再爱的能力。
莫名地害怕,害怕自己以后也只是别人的凑合而已。
如果故事到此结束,倒是很真实。
可是编剧偏偏要男主角娶的老婆是神经病,偏偏要男主角被撤职,偏偏要男主角得了癌症晚期。
想起昨天看的那个帖子《幸福像河》。
同样是初恋,同样是错过,同样是爱仍在,却全然相反的结局: 一个是幸福的圆满,一个却是最决绝的离别——生离死别。
只是,在现实的世界里,更多的是淡然吧——从此各自生活,把那些甜蜜那些遗憾一起埋葬在岁月的尘埃中,或许只偶尔在某个春天想起那桃花灿烂.....
七十年代。
波澜壮阔的长江之滨。
出身知识分子家庭的星子高中毕业后到铁路装卸站工作,结识了同在装卸站工作的陆粞。
朝夕相处中两人情愫暗生。
高考之前,两人相约共同复习。
临考时陆粞因家庭原因而退缩,两人发生争吵。
酒醉后的陆粞与装卸站美女水香发生了一夜情。
星子考上了大学,陆粞受到新站长的提拔。
并向星子吐露爱意,但星子无法原谅他的背叛,忍痛拒绝了他。
星子投入了青年军官亦文的怀中,激情之后她终于明白,头脑中挥之不去的陆粞的影子是她的真爱,肉体的出轨也许不完全等同于精神的背叛。
她错判了陆粞的死罪,然而一切已无可挽回。
对爱情绝望的陆粞陷入了婚姻与爱情的低谷,巨大的不幸接踵而至。
弥留之际,陆粞渴望见星子最后一面。
而此时,星子却正在旅行结婚的途中,冥冥之中,她感受到了陆粞的强烈召唤,毅然跑回陆粞的身边…… 然而,他们以生命为代价的爱,一再错过之后,还能相伴走过陆粞弥留的时光吗?
昨日偶然在电影频道看了《桃化灿烂》,一曲爱的挽歌,十分唯美清新。
特别是同是生长在武汉的人来说,尤其感到亲切:长江大桥、轮渡、穿插于民宅间的铁道、武大,宛如一副逝去的画卷,讲述着过去的美好。
相较于《情人结》、《美人草》、《巴尔扎克与小裁缝》,淡化了历史的背景,更突出了美丽的爱情!
2007.1.24
今天终于看了这部电影,比起原著差距很大。
演员都很不错,和《爱情的牙齿》一样,陈思成扮演了女主角最终选择--然后不是出于爱情--的丈夫。
周韵是个美丽的女子,而且不是一目了然的美。
郭晓冬扮相好,演技也好。
但是最早读原著的时候,我构想的粞应该是更多几分秀气的男子,郭晓冬的豪气多了点。
影片结尾没有完全服从原著,很遗憾。
这个故事这样就没能被讲全。
方方应该再找个导演来拍,演员都不用换,编剧一定要换。
与电影相比,书中描写的爱情,是让人信服也让人震撼的。
那种从无到有暗地滋生却不能得以成全的爱情,滋润着也折磨着两个人。
可以如磁石般相爱的人本来就世间难得,这辈子你真的遇上了,已经算是幸运,轰轰烈烈的爱了,彼此都知道了对方的爱,是更大的恩赐,若要这份爱被成全,有结果,就是极大的奢侈了。
这份奢侈,不是用钱来获取,而是时间,运气,机遇。
亦舒曾反复地说,恋人分手,说到底,原因还是爱得不够深。
但是很多时候,仅仅有爱是不够的。
可是能那么爱过,已经很难得。
“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新华字典》1998年修订本p673分岔路口,大家走进完全不同的世界,别等了,别想了,可以暗恋心中的桃花源,不过,也就这么样了。
小孩赌气,天真可爱;成人赌气,害人害己。
不惹尘埃,桃花灿烂。
《桃花灿烂》,一部根据武汉作家方方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一部影像再现武汉城市的电影,一部不为影界大多数人所关注的电影,一部仅以怀旧与城市景观为卖点的电影。
在影片推广中,唯一引人侧目的,或许只有武汉的江、武汉的湖、武汉的桥、武汉的码头、武大的校园,还有校园里的樱花(却不是桃花)。
对于一座被中国影像记忆长期遗忘、却又不应该被遗忘的城市,当这些具有城市坐标性质的景观再一次在电影镜头前并不太惊艳一现的时候,或许它的意义已并不仅仅停留在电影本身了。
故事本身可以说颇为老套:一段不门当户对的爱情,而这天生的不足又被一个转型的时代所放大,爱情战胜一切的神话在现实的残酷面前破灭,而当主人公们再次以美学的姿态超脱世俗的羁畔的时候,无法抗拒的灾难的“适时”降临给我们留下的只有梦中的长恨。
故事发生在武汉,许多的情节在设计上也似乎与这座城市的空间不可分割:如武汉大学的校园,还有长江南北的轮渡。
但如果与同为“武汉作家”的池莉相比较,方方的故事似乎更具有“普适性”,可以发生在另外任何一个地点。
池莉的笔具有解剖刀的寒光乃至残酷,那些被撕开温情默默的面纱、却又不乏亲切质感的众生相,在很大程度上和这座城市牢牢捆绑,在空间地域上很难具有复制性。
吉庆街的弹唱、花楼街的邻里——这些老武汉最具“排他性”的坐标,在池莉的小说中具有结构性的意义。
而在方方的作品中,这些武汉景观似乎只是可以随时被替换的背景幕布而已。
即便如此,它们很快享有被指认的功用,成为可以作为代言性的简约标志——尽管熟悉武汉的观众可以一眼辨认出电影中对基本景观的多处误指。
如果说作者对桃花——而不是更具地域代表性的樱花或是梅花——这一意象的使用,从文化遗传学的角度上讲扣住了国人对“人面桃花相映红”这样的文化记忆,从而使作品在时间上具有了承载意义,那么同时也使得它在空间上的承载性大幅度降低。
或许对于作者来说,武汉作为一个地理和文化标志,只是属于怀旧与前现代的浪漫的。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一个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年代,星子可以选择考大学,从而选择“现代的”、以脑力劳动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方式;而粞由于家庭、社会地位和机制的束缚选择了留在企业的铁饭碗体制内——最重要的是,这种生活道路的选择延伸并反映到爱情的选择上:粞背叛了星子。
粞的母亲对粞在爱情选择上的指责,在某种意义上似乎更可以还原到他对于两种决定命运的价值观的选择。
事实上,在今天众多对于武汉在全国城市中的相对落后的这一现实的讨论中,矛头不约而同地指向了起始于那个时代的改革开放政策。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粞获得了相当的典型性,他代表了一个城市的一个时代的痛苦。
星子有某种资本可以不在乎地选择,而粞却无从选择——因为他必须承载历史与现实的负担(他的家庭),还有体制无情的羁缚(考大学或者铁饭碗)。
在此可以看到方方和池莉的一点巨大不同:前者的故事不出意料地回归到爱情的浪漫本体,而在后者的作品当中,爱情对于“去浪漫化”的生活现实来说往往是形而下的。
星子不肯原谅粞,源自于他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是肉体的。
在一个看似颇不合时宜的地点——桃花丛中——星子得到了这个消息。
从此,桃花便在星子的心中具有了性意义上的象征(或许这是这一意象的另一文化继承?
)。
每当爱情纠葛于情与欲的分界之时,桃花便会在星子的脑海中暧昧地摇曳着。
之前星子问粞什么是“那个了”,显得做作与突兀。
之后不经然间“那个了”却成为星子心中永远的痛——她甚至于宁愿陷自己于可爱却不可嫁的折磨之中,却不愿接受肉体上的污点。
说这是女性作家的某种“处男情结”或许言重,但女性的性主体意识在此彰显却是事实。
星子无法让自己不爱粞,却又无法get over him。
只有当她对第三者献出自己贞操的那一刻,她才觉得自己终于有权利失去粞了。
显然,星子将失贞化作了某种仪式,赋予了它“超越”(transendental)的标志性。
而也是这一刻,她终于明白了,在灵与欲构成的复杂矛盾体中,肉体上的失贞相对于心灵上的忠诚又是多么不足言。
桃花,在这时候也因此重新获得了精神上的象征意义,从而摆脱了肉体上的下行指涉。
江南江北,文化惯性上的雅与俗的指代(江南的武昌是文化教育的基地,江北的汉口是传统上的商业中心)。
影片结束时星子在长江大桥上的奔跑,是对哪个方向的归依呢?
粞在死亡中获得了想象中的(imagined)自由——离开的长江的束缚而成为一条大海中的鱼;而他的离去,同时也赋予了他确证性(validity and righteousness),使他成为可以怀念的对象,可怀旧的目标。
逃跑的新娘也以其挣脱的姿态完成了一曲《长恨歌》的最后一个音符。
http://hamiltongong.spaces.live.com/blog/cns!280E2BC7BAF20DBB!668.entry
对于作为一名广告导演的傅华阳来讲,《桃花灿烂》是一部拍的非常成功的电影处女作。
整个片子的风格和娄烨的《苏州河》有些相像,典型的中国大陆式文艺片。
因为结束的时候留下些许遗憾萦绕,所以让人无法忘怀。
星子说:我却清楚的记得,那一场恋情,是在怎样一个春天里开放的,它就像那个季节里漫山遍野的桃花,无论过去多少年,在我的记忆中,永远是灿烂新鲜的。
从最初的羞涩懵懂和面对水香娇媚的面容时候的嫉妒,到后来面对粞时所隐藏起来的温柔,我看得出来,这就是一个女人的成长。
如果当时星子没有对那位欧巴桑说“我不会干那么丢人的事情”伤害了粞,粞就不会去喝酒,也不会和一个不爱的女人做爱,更不会让星子把对他的爱藏起来去惩罚他,他的后半生也不会那么潦倒。
只是,没有如果。
粞从骨子里是自卑的,尤其是面对星子的时候,这种爱就显得更加卑微。
是的,他们之间本身没有什么差距,可是外在的家庭等客观因素让他们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尤其是后来星子考上武汉大学后,他们已经完全不是一个阶级的人。
虽然爱的热烈执着,可是一个穷困的装卸工怎能娶得起一个书香门第的女大学生?
在阶级面前,这份爱情太过牵强。
粞单纯的以为当上装卸站站长之后,就能配得上星子,于是他义无反顾的娶了沈小妹,正常人都能看的出来他的用意。
而星子说,粞做的一切都是错的。
他们之间考虑问题的逻辑思维已经开始产生差异,去实现一件事情的想法和方法出现根本分歧,这个时候,粞的这些做法在星子面前就显得太过幼稚,甚至是傻事。
沈书记的离开让粞对自己的仕途绝望,和没有脑子的媳妇离婚,面对自己心爱的人却又无法缩小之间的距离,查出癌症后又不敢让星子知道。
种种矛盾交织的内心,使得粞的一生似乎演变成一个悲剧。
这场爱情,像桃花一样,灿烂,却只怒放了那么一刹那。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两个画面。
第一个,星子说:你看,江对面就是武汉大学,我妈妈就是那里毕业的,我们也考那里吧,听说特别美。
星子一直都有一个明确的奋斗目标,所以她的人生路线这么清晰,除了她的爱情。
第二个,是星子站在舞台上,紧张的念不出一个字,这时候,粞站在人群里大声的提醒她:只要你善于苦苦的等待。
当粞喊出那句话的时候,爱情其实已经产生了。
无怨无悔的爱情终结于一个生命的离去,算是解脱吧,粞整整爱了星子一辈子,虽然这个时间有些短暂,却给星子后来的人生里添加了无限的值得珍藏的怀念。
没有经济的支持,纯爱越发显得无力。
面对现在这个爱情快餐的社会,你的爱情观又是什么呢?
突然想看安徒生的童话,去那个被编织的世界里寻求梦幻般的爱情。
我心怀鬼胎的看完了这部电影因为这是我喜欢的男孩子推荐给我看的我们也在这个城市相遇自行车铃铛声轮渡靠岸的汽笛鸣声江水拍打着岸边火车经过的隆隆声清新的吉他拨动的琴弦轮渡化过长江推开波浪的滚滚江水将你我的等待都覆盖再掩埋我们一起自习说笑你送我回家理所应当的送我礼物我细细保存挂在心上我为你打算将来我们一起度过了最美好的年华那个桃花灿烂的季节绝不开口我们以为早已心领神会其实与我无关无论你是否原谅我我只要求等你然后爱你只是这还是成了你中的一根刺在一起拥有的火车站里你拔下了的刺只是 你原谅我了 我却再也没能听到总要有人离开也总会有人进来又响起了悠扬的吉他声甜蜜弥补不了原本的漏洞因为你心里有一个人当我和你的画面一个一个闪现的面前我决心回头找你连最后一面也见不到这才是最好的结局在所有的爱情故事中你问我爱情是什么假如你问我粞是谁我会告诉你粞,是我的爱人
(一)《颐和园》《颐和园》看过有几遍了,因为实在是部让人解闷的片儿,但一个深夜看过此片之后,便暗暗下决心不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去看它,因为真的会让人窒息,你可以说它把纠结发挥到极致。
很不幸,《桃花灿烂》也是这样一部片子,连演员都没换,郭小冬,我甚至对这个XX这个演员产生某种奇妙的感觉。
两部片子的背景都是在80年代,对于中国来讲这是一个公认的文化复兴的年代,最具生命力的年代。
在这个背景下的一切都是赤裸裸的,纯粹的可怕。
牺说,下辈子我做一条鲨鱼,可以在大海里游荡到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星说,下辈子我做一只鸟,可以在天空自由的翱翔。
牺说他一无所有。
便给分离一个无法辩驳的理由。
鱼离开了飞鸟。
但鱼对飞鸟的爱,无法搁置。
离开之后变是一个长久的等待。
牺终于还是死了。
始终也没有见到星。
看到预料到的结局,我是极为悲痛的,而且我相信任何一个有理想主义残念的人都会如此。
我很莫名,因为这个东西那么高贵,却偏偏又不堪一击,莫名的离开,莫名的伤感,歇斯底里。
有时候我想,不就两个人嘛,谁离开谁还不一样,人真是脆弱的动物。
转念一想,这真是个伟大的东西,可以让两个普通的人变的很不平凡,不在惧怕一切,甚至是死亡。
我希望人死后是有灵魂的,因为可以看到一切依然安详。
(二)《柳树下的梦》1840年,安徒生初认识“瑞典夜莺”珍妮.林德,其后一直为其魂牵,安徒生用书信表述爱慕,珍妮.林德却希望安徒生做她的哥哥。
1844年及后数年,安徒生历游德国及西欧各城市,期间,受各国及君王款待,结识当时的文艺家(歌德、舒曼、格林兄弟、狄更斯、李斯特等)。
同时乡思不断,目光也时刻追随着那些苦难:落难的王室、精神错乱的年轻人、认识的人的不断死亡。
《柳树下的梦》可能完成于五O年左右,安徒生化身为克努得,痴情一生,离不开乡愁、自卑和得不到的爱情。
(三)我以我二十四的人生经验来看,我曾经有很多的遗憾,年少够轻狂,可以很潇洒的甩甩手,拒绝别人和自己,总以为未来还有多少远大前程在等待着。
现在胆子越来越小,看的多了,也就发现有些东西走了也就回不来了,我很小心,不在让自己执迷,没什么原因,就是害怕。
可它始终还是来了。
胆怯,纠结,迷茫。
因为真的不置可否。
(四)《杀手莱昂》“常有人觉得奇怪,为什么里昂不论走到哪里都要带着那盆绿萝,为什么在最后的危机时刻,他仍不忘嘱咐玛蒂尔照顾一盆植物。
一盆植物,有何稀奇。
绿萝,就是里昂不是一个好杀手的最好证据。
绿萝,代表着弱者,代表着需要保护和照顾的人,代表着里昂曾经无法保护的爱情。
其实,里昂很想去爱一个人,保护她,照顾她,呵护她。
如果那个人不出现,那就只好用一盆绿萝来填补这段空虚。
玛蒂尔正宛如那盆生机盎然的绿萝,填补他受过伤的心。
”睡不着 - -
硒这样的男人,是典型的书生意气的男人,有贼心没有贼胆,酒后壮怂人胆。
在酒后和那个女人发生了关系,结果星子被这个女人言语伤害的时候,他也没有丝毫行动,任由事态发展蔓延。
星子伤透了心,也没有得到安慰,他倒好,在那个女人那里失利后,又跑回来找星子。
可是他反过来找星子的时候,一点诚意都没有。
光是在码头等星子回来,傻等、痴痴地等,以为这样就能感动她。
其实这是很廉价的行为,他应该主动到学校去找她,拿出实际行动、并且真实地安慰她的心灵,而不是通过写信这种怂人方式去感动别人。
等他遇到她的时候,他也只会说爱她,自己如何如何想他,完全是自我感动地表达,一点实际付出都没有,而且只是苦着脸,一点情绪价值都没有给女方、一点实际行动都没有,可以说是既没有照顾她的心灵和情绪,也没有在实际行动上为女孩分忧。
得亏是星子爱他,才会给他机会。
他更像是潜在的渣男,有机会的话他可以做到不主动不拒绝也不负责的那种渣男。
看完这部电影,我的感受就是男人先爱自己再爱别人,自己的核心框架都不稳,原则性问题都把握不好,还处处只想通过感动这种廉价方式去爱女孩子,伤害自己也伤害别的女孩。
真正好的男人,应该有自己的核心框架和原则,能照顾好自己、也能给女孩积极的情绪的价值和物质生活的实际帮助,这才是成熟的爱人方式
很偶然的机会,电影频道看的,难得把遥控器停在一部没有任何宣传的国产电影上,但是那天就停住了。
具体情节就不说了,仅说自己的几点体会:如果你心里有珍爱,就不要在寂寞的时候,找别人填补;如果你是真爱,那就多给对方一点机会、一点空间,哪怕是说句话的时间;如果真爱在彼此之间,不要相信心有灵犀的必然,沟通和告白很重要;如果你与真爱在某断时间失去联系,不要矜持,要尽可能的去寻找,以免留下任何遗憾。
就说这么多吧//
30年前看的小说,一直还有印象,现在再来看20年前的电影版,拍的还是粗糙了点
小冬原来过去也是偶像派的啊,还有陈思成也在里面,真是各种青涩,只可惜是部超长版琼瑶片,桃花什么的都是幌子罢了。
方方最喜爱的作品。
前半段还可以,后面的剧情越看越尴尬,后来居然就变韩剧套路了。方方就这个三观啊,也难怪后来……
狗血般的爱。一颗给周韵。一颗给郭晓冬。一颗给桃花。一颗给那年代的蓝。
很催泪的,总觉得里面的配乐很熟悉
挺有爱的人们,让我误解是上个世纪的电影。片尾听到朴树惊喜又惊讶。
纠结如刻骨的爱情、灿烂若怒放的桃花
有些人事,就算时间再久,仍旧鲜活地存在于记忆中。
永远都有人在拍这种电影:让小天真遇到倒霉蛋,然后再撒十斤狗血
真爱何必沉重
满坑满谷的老梗;郭晓冬看样子可真老;主要看萌萌的周韵;但其实水香更美;某些地方真的好做作;我绝对看到水香激凸了没跑儿……
看了部分电视剧版和电影版,两个版本剧情都较拖沓,电视剧人物设置丰富,面面俱到,电影主要围绕两个主要人物,以至于与主人公发生关系的次主人公的情节显得突然与莫名。电影版的演员选取更好,周韵和郭晓冬,电视版水香角色选取的最好,让殷桃主演。此剧本拍摄更类于散文电影,让霍导执导可能更好。
不知道爱情是什么但知道爱人是谁——我现在挺相信人间有爱情的。
非常好!两个演员不亏都是实力响当当的演技派腕儿~这是个很感人的故事啊,看得我心里一直揪着呢……为何那么多人说失望什么的……这些人心都是石头做的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相爱就要坦率勇敢好好爱,别做傻事,爱虽然是强大的,可是同样非常脆弱~PS:我终于有点喜欢周韵了,很有味道~
有点做作但是还凑合
天呐,这个剧本简直粗糙到无可救药,里面的人都是又蠢又面目可憎的,一点不值得同情
时间这么长的纠结。。。
剧情胸闷。周韵真美~~
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