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老师都有一个很厉害的特长,那就是对每一个自己曾经教过的学生,都会留有印象,好比是片中的休叔,哪怕是过了这么多年,也可以一眼就认出现在在Bar当Dancer的男学生(没错,就是后来变成基友的那个),还有影片后半段那个女孩子的妈妈,甚至还可以把他们当年的所作所为都描述地一清二楚。
也许对他们来说,他们是真心地为这些孩子们做付出,老师们每天努力地备课,努力地批改学生的作业,是真的希望这些孩子可以在他们的帮助之下,变得更好。
当学生们成为社会中各行各业的顶梁柱或是翘楚的时候,他们也会为这些孩子而感到骄傲,在别人面前,也可以很自豪地说,这个孩子当年是我教的。
每一个真心为学生和教育事业付出的老师,都值得人们的赞美。
今天聊聊电影《坏教育》。
片名Bad Education (2019),别名圣·教·欲(港) / 不良教育。
本片取材自美国教育界的真实丑闻“罗斯林公立学校腐败案”。
故事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卖给HBO,HBO将这个震惊全美的案件拍了出来。
影片中的佛兰克·塔森和帕梅拉·格鲁金。
美国长岛的著名高中罗斯林中高中督佛兰克·塔森(Frank Tassone)在当地是明星人物。
他通过12年的辛勤耕耘,将罗斯林高中打造成全美排名第四、最顶尖的中学。
学校的优秀声誉带动了周边房价不断攀升,相应配套设施、社区发展也在稳步提升。
学生、老师、家长、地产商等多方都获得收益,一切似乎都在进行良性循环。
2004年的时候,罗斯林高中的两名学生在自己的校刊上发表了一篇剑指学校管理层的檄文,指出学校管理高层连续多年做假账贪污公款。
长达逾十年、关系上千万美元的美国史上最大校园贪污案浮出水面。
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震惊全美。
《纽约时报》等著名媒体紧接着跟上报道,事情愈演愈烈。
随着调查大家发现,佛兰克·塔森温文尔雅的外表都是他精心设计的伪装,暗地里他从纳税人手中贪污了不计其数的钱财。
佛兰克·塔森贪污公款的手法并不高明,但凡上点儿心都能发现学校的账不平。
所以佛兰克·塔森伙同财务负责人帕梅拉·格鲁金一起做假账。
原本贪污公款职务犯罪演变成一起窝案。
经过数十年贪污公款,佛兰克·塔森从学校偷走了上百万美金,这些钱全部用于他个人挥霍,大多难以追回。
除了佛兰克·塔森等人的贪婪,学校校董会、审计人员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校董会形同虚设,“三重一大”只考虑个人利益,审计人员不仅业务水平不行,职业操守也不行。
在没有监管的情况下,佛兰克·塔森等人开始了数十年的贪污公款。
佛兰克·塔森公款消费做整容手术。
我觉得这种贪污公款的案件能够震惊全美,理由无外乎时间长、数额大、为人师表的巨大反差以及手段极为低劣。
时间长、数额大、形象反差都好理解,就说说他们的低劣手段吧。
想要从纳税人手中偷钱,贪腐分子早就已经研究出各种各样合法合规的手段。
比如高买低卖、古玩文物、艺术收藏、以真作假,许许多多的方法都可以把财富光明正大的转到个人名下。
任何一种都比盗刷做假账安全合规,即便被发现也不会有人质疑。
佛兰克·塔森等人选择了最low的盗刷方式。
连建立一个皮包公司再注销都懒得操作,直接刷学校信用卡用于个人奢侈消费。
这种傻子简直太好抓证据了,也难怪高中生随便看看账本就能找出问题。
“罗斯林公立学校腐败案”本身没有多少疑难点,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就连高中生的调查取证过程也几乎是简单直白。
真实案件元素并不出彩,基本都是依靠狼叔个人魅力支撑起整部影片。
毕竟狼叔的身材颜值摆在这儿呢,能被狼叔扮演,应该是一种荣幸。
下面是一些有关案件的真实情况:
弗兰克·塔松本尊。
1.因为制度漏洞,弗兰克·塔松每年继续领取高达173495.04美元的国家养老金,而且这笔钱还是由纳税人支付。
帕梅拉·格鲁金本尊。
2.事实上,所有卷入贪污公款的员工都有养老金,包括帕梅拉·格鲁金(Pamela Gluckin),她每年领取54998美元。
帕梅拉·格鲁金将她养老金的一半捐给了罗斯林学区,以努力偿还她偷的东西。
3.影片中描述了弗兰克·塔松在拉斯维加斯与一名前学生有染,真实的塔松说这歪曲了事实。
在现实生活中,弗兰克·塔松有一段开放式婚姻,他没有对丈夫隐瞒这件事。
塔松说,这部电影显示他与一名以前的学生有婚外情,这让他“非常困扰”,但这件事从未发生过。
弗兰克·塔松还对这部电影提出异议,暗示他的丈夫并不知道他之前娶了一个女人。
4.真实的弗兰克·塔松说休·杰克曼对他的刻画“非常出色”,但他也说这部电影只有四成到五成是对的。
虽然弗兰克·塔松在现实生活中是同性恋,但他说最大的错误是关于他的性取向和个人生活。
这类错误的例子是他的丈夫知道他的前妻,塔松觉得电影试图暗示他“与妻子的婚姻并不美满”。
说几条这部电影的花絮:1.影片根据《纽约杂志》的文章《坏教育》改编,编剧之一迈克·马考斯基(Mike Makowsky)是1991年生人。
在电影拍摄期间,他是罗斯林学区的一名中学生。
2.编剧迈克·马考斯基(Mike Makowsky)的母亲出现在休·杰克曼(Hugh Jackman)旁边的读书俱乐部场景中。
3.一封致家长的信指出,罗斯林学区与这部电影无关,罗斯林学校也不会被用作电影的布景。
4.休·杰克曼在开拍前为另一个角色剃了光头,拍摄本片时他的头发还没有能够长出来,所以在本片中都是戴着假发完成拍摄。
5.《爱尔兰人》(2019)的七位演员现身本片。
6.这首名为“闲逛”的钢琴曲由约翰·劳伦斯·希克作曲和演奏。
为人师表道貌岸然,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这里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欢迎关注公众号:妙看影视
四分给整体故事,难得一见的片子类型,整体叙事抓人,看片子之后觉得除了学生或者带有“学生”标签的人(比如说男主的情人)以外所以其他人都是十足的反派,很喜欢结尾跳舞的时候的故事处理方式。
因为休叔的演技在里面十足炸裂,所以加一颗星lol,accelarate的那一段的处理非常的棒。
很喜欢其中的对于“如果想要赚钱可以去华尔街,那为什么做老师要贪污?
”以及,“一切从一个误刷和一个贝果开始”的这两个讨论点。
结尾收的也很棒,甚至让我想去看一看他看的那本书。
音乐的处理也很棒,对于观众情感的调度也很好。
根据我对豆瓣的了解应该是一部能到至少7.5的片子,不是很明白为什么总体会低,看了一圈评论可能是因为很多人对于主角的完全批判不是很满意,所以打了稍低的分数?
所以想要拉一拉分所以给了五分(绝不是被精致老男人吸引了)。
HBO电影《不良教育》(Bad Education, 2020)以一桩中国未必罕见、美国确实不多的贪污窝案为背景。
21世纪之初,纽约郊外富裕的长岛学区总监弗兰克热爱教学,善于激活年轻人的思考,业绩突出,毕业生成群结队进入常青藤规格的高校。
与此同时,他也追求生活质量的高标准。
学监在美国公职人员中位居高收入之列,弗兰克目前的继任者年薪大约35万美元,接近总统特朗普的40万,远远超过纽约州长科莫的25万。
只是对弗兰克来说,高工资未必能轻易支撑曼哈顿上东区公寓的开销,也很难带着同性恋情人搭乘协和超音速航班的头等舱往返伦敦。
美国公众人物处惊不变的能力在弗兰克这个角色上得到良好体现。
贪腐刚露出冰山一角的时候,他引导同事们认识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才是最佳方案,否则招致的负面报道将降低名校录取率、降低整个学区房产的价值、降低未来预算的规模,有百害而无一利。
他的建议得到了采纳。
直到这桩百万美元的大案真相揭开,他仍然能在众叛亲离、鄙夷唾弃中保持着冷静,希望仅靠说服力就能摆脱麻烦,心理之强健远远超过那些见到纪委人员走近自己就求饶、发抖、吓瘫、跪地、跳楼的落马官员。
这部电影适合作为中国官员礼仪训练的视频参考资料,学习遇到麻烦的时候仍然保持做人的基本尊严。
夫兰克和他的团队,带领着这所公立学校爬上了成绩的顶峰,并令整个学区的金融也繁荣起来。
教职工都发了大财。
但繁荣却催生了腐败,而此时制度已经被腐败所绑架。
当人们发现贪污行为并准备报警时,发现那会砸了自己的饭碗,于是变得沉默。
中学生调查学校发票发现了问题,夫兰克和她说了一堆耸人听闻的预言,确实,繁荣就像黑洞外围光怪陆离的射线,让人叹为观止目不暇接,而那黑暗的内部却在吞噬一切它能获得的物质,而当这个黑洞最终消失时,那些耀眼的光环也将不复存在,那一切繁荣也将烟消云散成为泡影,而这个令他无比自豪的学校也将随着他的离去而产生振动,波及更多的人。
这时,这位学生和那些学校的老师就有了一个本质的区别,后者是既得利益者,前者一无所有不谙世事,前者的威胁对后者来说不是事儿,反而是进取的道路。
当事件被披露出来以后,夫兰克走在办公室中,所有的人都对他指指点点,眼中充满惊讶和你有事儿了的猜想,难道这件事情对这些人没有影响吗?
他们深陷其中,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后果吗?
他们应该都知道,但电影没说!
罪责都由夫兰克和帕姆承担了。
这里面难道没有问题?
电影最终的字幕说由于 疏忽,夫兰克 还在领巨额退休金,这里面大概是有事的。
大家都知道疏忽,却没人调查,更没人更正,究竟发生了什么?
夫兰克和他的团队让这所学校成为了全美第四的好学校,而自己却陷入腐败泥潭不能自拔,而腐败案的揭露想必也令这所学校和周围经济元气大伤!
电影并没有后续说明,也不知道夫兰克的那个向一流大学输送更多人才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
电影反应了一些情况,当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底下的家长有几个极其愤怒,站起来喊把钱还给我们,送你进监狱。。。
但那只是个别,大部分家长还是想听听他要说什么!!!
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狼叔在电影中的表现令人印象深刻,钢铁形象变身为一个感情丰富但并不专一,手段圆滑多样,善于用利益交换达到自己的目的的掌握权力的人。
也许这样的人往往就是这个样子的,拥有牢固的关系网,善于谈判,善于决断,知道什么时候该牺牲掉什么,比如对帕姆。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一直都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我们很幸运,在很久很久之前有孔子为我们的教育奠定了基础。
他是一个很伟大的教育家,我们至今还在背诵他的文章格言。
但是有多少人认真修读论语,把孔子的教育逻辑理解透彻,据此建立理论体系,并把理论体系付诸实践反复验证并得出自己的理解呢?
我不知道,我只会背“三人行必我师焉。
”今天我看了一部电影,名叫《坏教育》。
还好这是发生在美国的事情,也许,那是只能发生在美国的事情。
我不知道大家看电影有什么偏好,我看电影喜欢总结整部电影,看这部电影讲了什么故事,并据此提出几句我认为导演想要表达的几个信念。
还有另外一个爱好,就是背这部电影里面的几句令我心动的台词,记住几个令我心动的画面。
我现在要剧透了兄弟们,有剧透厌恶症的同学请马上跑去什么地方缴费把电影给看了,然后再来看我的剧透。
当然,你可以选择不看。
《坏教育》这部电影是一个人物传记电影。
人物传记电影,听到这个名字你就应该知道,那个人一定是有一定的历史的价值的,不管是什么方面,一定是某个领域的佼佼者。
这个人一定是与我们普罗大众一样,具有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具有某种特别的才能,并且会去修炼此项才能并运用,最终获得了某种成就。
就是那些老生长谈的话,他们付诸实践,努力,最后获得了成就。
《坏教育》的主角,是一个坏人?
还是一个好人?
这个问题是问你自己的,你相信什么,他就是什么。
在他没有被揭发之前,他跟所有人声称他是一个好人,在他被揭发了之后,他对家长平静的说道“你就是我的问题。
你们不把我们当人看,因为这对你们来说不够便利,你把我们用完了就把我们丢到脑后,再也想不起来,懂吗?
你可能会忘记,但我们不会忘,我们永远不会忘。
”别担心我记错了这段台词,我回头再看了一遍。
我本来打算写他对家长怒吼的,结果重看的那遍,我发现他居然是平静的说出来的。
请注意我的用词,“居然”,这证明主角的平静在我眼里是非常不合理的。
因为在我们的观念里,指责一个人应该是属于疯狂的,是非常愤怒的。
这种反常的行为在群体生活中是不应该的,拥有这种行为的人如果没有照顾自己的能力,就会被送入精神病院。
看,你的注意力已经被我转移了。
我的思维跳跃得十分快速,这是我多方面思考的一大优势,但是这是不对的。
为什么呢?
因为我们的注意力是有限的,我们无法同时处理很多的信息。
所以一个作家应该时时刻刻记住自己写作的主旨,要不然你就会忘掉,你的读者也会无法理解你的文章。
但是,我并没有向任何人收费,这是我自己的文章,这是我自己的写作,我不指望说服任何一个人,我只想表达我自己的感受,我想分享我的所思所想,对你们所有人大喊“我就是我,一个看电影看书会有自己理解的人。
活生生的,有自己思维的,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一个具有人性的黑暗与光明的人。
我与你们每一个人都不一样,你们每一个人也都是各不相同。
”转移你的注意力并不是我的目的,我只不过是思考到了那里,想要分享给你们更多的信息。
也许有助于你们思考,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但是跳跃本身就是在阻碍你的思考。
其实我们刚刚在说坏教育里主角的话,你觉得,那句话,是以教师身份说的,还是以学生身份说的呢?
最后,坏教育的主角进入了监狱。
于此同时这部片子有另外一个结局。
主角在一个单间里生活,看书。
当他走出大厅,他所在的学校成为了第一名,大厅下人群满满,他赢得了满堂喝彩。
人群兴高采烈,他本眉头紧皱,但是看着兴高采烈的人群,他挤出了笑容,笑着眼里流出了眼泪。
我似乎想要指责坏教育的主角,如果你想要追求金钱,为什么要到教育这个不捞金的地方呢?
反正你也有到华尔街捞钱的能力不是吗?
为什么呢?
为什么呢?
“如果你把每一篇社会报告都当作一篇正式报道去做的话,你会获得很多东西的。
”“你是说内幕交易吗?
我没有参与,我向你保证。
他们都有家庭,他们都是一些好人,从时间长远的角度上看,它们都会过去的。
谁在意呢?
我当时什么也没说,我本可以,但是我没有做。
”教育是一个很大的课题,坏教育,为什么坏?
还有什么叫好?
原来哪都有“学区房”,哪里的学校都有“社会的缩影”。
刚打开电影时,“金刚狼”休叔化身为学校督导,精致的装扮,笔挺的西服,意气风发地被众星捧月,善于鼓励,启发学生,记得教过的每一个学生,怎么看都是个“优秀教育者”,随着剧情的推进,逐渐揭开了光鲜背后的《坏教育》。
改编自真实的校园贪污案件,挪用就像漏水的天花板,起初可能只是一小块,不在意不修补视而不见,逐渐蔓延成“无底洞”。
谎言说得多了理得顺了,自己也就相信了营造出的人设。
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
“做事先做人”还是唯排名论?
被利益所挟持还是聚焦真理?
《坏教育》揭示了纽约附近的长岛罗斯林中学的贪腐案,相关人物的故事活生生的,令人感叹,所涉及的反腐问题更发人深省。
教育商业化运作无可非议,美国的公立学校好像也有采取商业化运作的,官僚化管理的效率肯定不高,但过度的商业化也会使教育扭曲。
过度地追求升学率,名校效应拉动学区房价,这些对我们来说太熟悉了。
这部电影也没有对这种教育方式提出置疑,精英社会的需要而已,别动家长的钱,别国家的拨款就行。
电影所指的坏教育是指学校主要管理人员的贪腐,是指这些坏教育管理者。
日夜为学校操劳,勤勤恳恳为家长和学生服务,付出、成绩、情感、人生结晶在一起,把学校当成自己家了,就此公私不分了,那一定要出问题。
既然是商业运作,管理成绩与董事会的奖励挂钩,而这种公私不分、自我犒劳是腐败分子的一条演变之路,属于人性的丑陋。
从这部电影可以看出,对待人性的贪腐丑陋本性,要依靠有力的制度。
不涉及国家安全的资料都应该公开可查,掖着藏着那就是在掩盖。
媒体的D立监督致关重要,这样才能形成老鼠过街人人喊打的态势。
美国事事如此公开透明接受监督,贪污这么个数就要把牢底坐穿,铤而走险的人应该不多吧。
对待人性的贪腐丑陋本性,还要依靠全社会的反腐意识。
如果全社会都把反贪摆在嘴上,能贪的不贪白不贪,贪不到的此时此刻义正辞严,一旦轮上他了就毫不手软;如果全社会的人都想方设法钻空子;如果认为功劳大贪点无伤大雅,那形势不但不会有什么好转,反而会每况愈下。
电影里的社会风气是好的,装修材料连锁店员工,特别是学校里的那位小记者,不管他们处于什么目的,其结果对于社会都很正面。
金刚狼休杰克曼的转型之作,扮演一个风光无限又贪得无厌的校长。
按照好莱坞欲抑先扬的套路,一开始校长的形象真的是又高大上又平易近人,尤其扮演了一个丧偶多年又矢志不渝,拒绝学生家长投怀送抱的正人君子,简直过于完美了。
果然,完美的背后全都是精心的设计,随着一个校报小记者的一点点调查,校长贪污的黑暗面一点点揭露。
生活上也是道貌岸然,家里有个同居多年的同性伴侣,在外面又包养了一个原来的学生小鲜肉。
狼叔的表演真的是不错,这么个罪孽深重的坏人,被他演绎的还让人有几分同情。
我想这份同情里,是人对于美好幻想的向往,对自己的内心阴暗面的慰藉。
首先,大家在朋友圈晒得美食、美景、美人,应该绝大部分也是为了塑造自己认为的完美形象。
大家期待朋友的评价,其实这些评价在你发朋友圈之前就已经知道会是什么,还自欺欺人的认为这是他人客观的反馈。
理论上,他人的评论是客观的,但是经过精心选角度、修片、配文,再加上可见朋友的一系列筛选限制,会出现的评论,就只能是你需要的那种了,不会出现不同声音的。
其次,所有完美的形象下面都需要大量资源的支撑,金钱、时间、精力。
当这些资源不足时,怎么办,想办法!
退缩、放弃不但是自己所不愿的,也会被社会鄙视,社会的残酷、冷漠、残忍是不触及到自己时,绝想象不到的。
那么想什么办法?
所有办法!
当然包括欺骗。
中国古语:笑贫不笑娼。
现在话叫目标导向,看结果不看过程。
忘了是哪个名人说的,所有的第一桶金都是肮脏的,都是沾满鲜血的。
最后,风光背后何尝不是疲惫,少有人乐享于斯吧。
光辉形象树立很难,保持更难。
一个谎话需要十个谎话去圆。
日常大家津津乐道的明星,体现的应该最为明显吧,所有的衣食住行,说话动作表情,从睁眼到闭眼,一天24小时无时不刻在按照设计进行。
应该对所有人来说,做自己,真实,都是一句笑话。
#坏教育# #Bad Education# (A-) 这部就是典型的探讨“如果一个人的成就很高,是否可以准许他有道德瑕疵?
”的电影。
但同时又是一部关于信任危机的电影,虚构的幻象太过完美,当被打破时,人们甚至不愿意相信现实。
#Hugh Jackman# 出演的私立学校校长Frank是一个非常有魅力又有成就的人,电影前半部分,他基本上是人家人爱的风光人物。
但随着一个学校的报社记者对学校支出的调查,及他手下一个员工受贿被揭发,Frank及手下长久以来挪用公款的事终于被揭露。
甚至,随着事件的发酵,我们才发现这个人的很多信息都是谎言。
只是在故事展示他的事业因此受损的过程中,我们依然看到他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成就,魅力,权力去试图掩饰一切。
而且最奇妙的是,他看起来一点也不紧张或抓狂,仿佛依然是那个胜券在握的胜者,又或者,因为撒谎太久,他自己也分不清楚哪个是现实,宁愿继续生活谎言中。
休叔不是第一次出演这类有着魅力但却有缺点的人,而且被证明他很适合此类角色,让人看到他,会立刻被他的魅力所折服,就算后面出现了道德瑕疵,也根本恨不起来。
比如《The Front Runner》里的总统竞选人,或《The Greatest Showman》里的马戏团经理。
本片中的校长更具迷惑性一些,基本上在影片出现转折之前,完全没办法让人相信他的本质居然与看上去的如此不同。
特别是他在学生、家长面前,可以说从未露出马脚。
觉得休叔日后继续这条路线可以演出更多有丑闻的政客或领导人。
虽然这个故事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但不少细节依然令人很吃惊。
如此多大笔支出几乎多年来没人查过,地址和电话很多都是假的,这些教育工作者过着如此奢华的生活也没人质疑。
甚至休叔的角色一直说自己有个死去的妻子,甚至都没人怀疑。
如果不是自己人意外“泄露”,一切可能还会被瞒很久。
所有Frank认识的人都认为对他很了解,结果,却是没有一个人知道关于他的真相。
真的是人生如戏,而他自己在戏中活得太久,可能都忘记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更别提其他人了。
虽然看似拍得平凡、低调,却是很神奇的一个故事,值得一看。
如不是去年的影帝竞争太激烈,原本Hugh Jackman的表演是值得更多嘉奖的。
哈哈,有意思
休叔演的这个男主,应该是非常矛盾的一个人。他尽力将一个普通学校打造出高名校录取率的名校,甚至带动房价上涨。同时他又因为私利走上了歪路。影片故事蛮精彩,但故事情节不够深入,尤其是男主这个矛盾的个体,没有深挖,似乎故事讲到即可。
基本就是流水账,休叔大口吃东西才是重点啊
3.6星。中规中矩的校报版反腐片,狼叔的演技真的不错
调查过程草率模糊
这,根本和“education”没求得任何关系,你可以把,这片,这故事,放到,任何公营or非营利性组织,任何国有企业,甚至任何私营企业,都tm毫无违和感,就,一,普通,财务造假案。即使,这是,真实事件改编(但,你基于的reality本身并不会赋予,你呈现出来的电影的任何“实在感”(甚至别说是什么独特性了)为什么它发上在了这些个人身上?为什么它发生在了这个学校?为什么它发生在了公立系统中?为什么你拍了它而不是另外一个随便什么领域的其他的财务造假案?你看不到任何关于上述问题的答案,所以:一罐好莱坞工业生产线下用什么真实的东西罐装出来的水果罐头 @2021-01-02 23:00:59
中国观众看这种东西应该是家常便饭了吧,关键是主角确实提升了这个学校的排名,贪污同时真的给学校带来益处,反观...
现实中学校后来已经由第4名降到340名
有些人不内涵政府就不会说话。恕我直言,各位都还没优秀到能被体制限制的程度。
很爽的一部电影,有前情铺垫,有台词呼应,男主角多面性一层层揭开面纱,每一面都让人很过瘾。包袱一个个抖落,到最后结局神来之笔。因为艾莉森珍妮,所以多给一颗星。
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就会有黑暗,这点没什么奇怪的,最让我奇怪的是竟然有人说他起码干了实事。腐败就是腐败,不管有为还是无为。6
想看狼叔演gay的愿望虽然实现,角色却是精英化的渣男,西装笔挺,干练老辣,笑起来皱纹都是油腻的性感。下次能演部完全的爱情片嘛,想看床戏。(我要点脸吧)
反腐大国看这种类型都太小儿科了
为什么叫bad education?我觉得连主题都没表达出来。拍成了一个不太丰满的人物传记。还有休的屁股好大。
好是古典,像是那些耳熟能详的政治丑闻电影和书籍在纽约高中的层面上进行了一次幽默的缩编;但这位“坏教育”的代言人却又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最后揭露自己罪行的青年校报记者,我其实很希望在这个角度上的叙述能更详尽一些。
为什么叫bad education?我觉得连主题都没表达出来,反而拍成了一个不太丰满的人物传记。
流水账看的有点恍惚,类纪实片的拍法其实珠玉在前可以总结的地方很多,感觉篇幅太过集中在狼叔本身,缺乏对比和贪腐本身的描写,主角光环太耀眼
为什么挪用起公款肆无忌惮,还不是欲望太大,且有恃无恐觉得董事会不会把他弹劾,毕竟学区房的价值在这呢!联想起最近北京多区划片政策,一个好学校,家长拼尽全力获取入学资格,工作人员拼尽全力捞取利益最大化。
树根朽木。狼叔以后不能叫狼叔,要叫休叔啦,这表演实在是太好了。
一般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