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讨论04版电影,不涉及原著。
男主因为身份和立场的不同,一直比较主动的向女主示好。
他每天回来后的自我独白,更多的是因为对女主的倾心,让他不由得想和她沟通,想和她接近。
想让她了解他是怎样的一个人,想消除她的敌意。
他知道女主来过他房间后,心里便明白她对他的在意和用心,绝不是像她表面表现出来的那样冷漠无视的。
冲动之下,他竟然跑到海边专门去等她。
他在桥头等她,是想看看女孩对他有没有态度的改变,也是想给她解释信中照片的事情。
无奈女孩还是一如既往的沉默不语,他想说的话还是没在海边说出来。
后来他到女孩房间等她,跟她说有件事想说,也是要解释信上照片的事情,他不想让心上人误以为他已经有恋人。
(原著里男主已经和家乡的未婚妻分手)爱情的萌芽已经快要破土而出,再也压不住的时候,又被老人及时的制止了....后来女孩用琴声救他,他已经非常明白地确认了她的心意,他知道,这是一段两情相悦的爱情,绝不是他自己的一厢情愿。
但是爆炸事件后,他自己虽然捡回来一条命,但是同僚的死去,也令他心灰意冷。
他主动申请离开法国奔赴东线,除了不想侵略别国外,其中一个原因也是为了要对这段快要无法抑制住的异国爱情及时喊停。
他犹豫片刻,本想不告而别。
但是被老人叫了进来,他对老人和女孩做了最后的告别。
女孩马上满眼泪水,深情不舍。
他明明看到了女孩决堤一般的泪水,但还是不动神色的转身离开了...这无声的泪水便是最动人的告白……男主决定及时放弃爱情,因为他知道,如果再待下去,他和她都已经无法再保持表面的平静了。
她为了救他,已经违背了自己的立场。
而他却因为把朋友带到她家,而让朋友丧命......最后她冲出屋外,向他告别。
他终于面带微笑,心领神会的看着她,然后无声的离开。
爆炸事件后,现实的残酷给了他极大的打击,他不想让自己和女孩都越陷越深,决定马上离开,决定马上对爱情喊停……
一个老人、一个少女、一个军官。
所不同的是,是法国老人及其乖巧漂亮的孙女是亡国奴,彬彬有礼的德国军官是入侵者。
这是一个发生在二战的故事。
他们同住在石筑的古老楼房里。
你可以理解为反战或者反法西斯,但我更倾向于情感和这四个字:沉静如海。
贴切和神妙。
感人至深。
德国军官说的第一句话是:“对不起。
”老人和少女是抗拒性的沉默。
他露出了严谨的微笑:“对于那些爱祖国的人,我是十分尊敬的。
”“有些人参军是心甘情愿的,而有些人是别无选择。
”德国军官尽可能不妨碍房主人的生活。
但在每个晚上回房的时候总是找一点什么理由到客厅里来,开始说几句并不需要回答的客套话,然后是无尽无休的独白,他谈得很亲切,很热情。
他尊重老人和少女的沉默,从不企图从那里得到一种回答,一种赞同,甚至于看他一眼。
“我热爱我的祖国,热爱文学和音乐,也热爱法兰西。
”他真诚地赞美莫里哀、雨果、福楼拜,毫不掩饰自己对这些法国文豪的钦佩之情。
同时他也弹奏巴赫的曲子,他也丝毫不掩饰德国音乐的成就。
他和同伴发生激烈地争执:要尊重被占领国家的人民。
而老人和少女自始至终都是沉默。
“我该怎么办?
”军官说要同老人和少女郑重地谈谈,他说:“一切都是托辞。
”他感觉到法西斯的欺骗,不是更好的融合而是对法国的毁灭。
军官其实是告别的,他就要前赴苏德战场,他无助地问他们,也问自己,该怎么办。。。
依然是严谨的语调。
但那种凄厉和悲苦可以将你淹没。
少女泪流满面地冲出门,她的嘴唇终于动了一动,低微得声音几乎听不见:“再见!
” 。
这是少女第一次对军官开口说话。
军官严谨的微笑。
如果只是讲故事,我只能讲到这里,因为这个故事实在太简单了。
可是我惊叹于编剧或者说这部影片的原本,还有导演的满怀激情。
那些激情深深的隐藏在每个冷静而庄严的镜头间。
记得大学里教文学理论的孙老师总是讲得津津有味:他说电影相对于文学可能更多于真实的生活场景和动态的事件,很容易让观者产生共鸣,但比之于文学,少了很多展示人物内心的东西,因为既然动态总是那么转瞬即逝。
我想如果下次见到他,我会很恭敬的推荐这部《沉静如海》。
另外如果你现在正好被琐事缠绕不想说话,记得买这张《沉静如海》。
=======精彩视点:=======1、男女主角。
男严谨而彬彬有礼的姿态,稍微抿紧的嘴唇。
女暗暗的欲言又止的忧郁,泪水朦胧的双眼。
2、圣诞夜,少女装扮美丽,安静地坐在温暖的壁炉前,等待。
军官来了,温和地注视着她的背影,走到钢琴旁熟练地弹奏巴赫,她陶醉在旋律中,微笑。
钢琴声戛然而止,他缓缓地站起来,慢慢走到她的背后,缓缓伸出颤抖的双手,轻轻抚摸着她的椅背。
然后俯下头说了声“圣诞快乐!
”,走出房间。
少女一直没有回头,也没有出声。
3、少女的表哥要强行亲吻,军官恰巧冲进门去。
三个人面面相觑。
表哥离开,他转身上楼,走到楼梯上又停住了,但终于什么也没说。
晚上,她从楼上下来,正看到军官在看她父母的结婚照片,她夺过相框。
军官说:“我有句话想对你说……”,爷爷出现在门口。
于是军官礼貌地说:“晚安”,起身离开。
4、法国人在德国军官的车里装了炸药。
在军官转身出门的瞬间,少女机智的奏起了钢琴曲,这相对于长久的沉默,显然看不到对抗的意味。
于是军官折回。
车爆炸。
《沉静如海》(法国)编剧:安娜·吉阿弗列。
导演:皮埃尔·布特龙。
朱丽·德拉姆、托马斯·儒阿特主演。
1942年,纳粹统治下的法国,插画家吉恩·马塞尔·布鲁勒(Jean Marcel Bruller)以维尔高尔(Vercors)的名义秘密出版小说《海的沉默》(Le Silence de la Mer)。
1949年,由让-皮埃尔·梅尔维尔(Jean-Pierre Melville)导演的同名电影在法国上映,这部片子基本忠实于维尔高尔的原著,保留了一个老人独白的讲述方式,片中的台词也几乎照搬自原著。
2004年,这部小说的又一部改编电影上映了,片名依然叫Le Silence de la Mer,但内容大为不同。
在二战过去将近60年,欧洲一体化的时代,这个电影在保留原著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将德国军官与法国少女的沉默的爱情呈现在观众面前,大赚热泪。
从《海的沉默》到《沉静如海》,同一个片名,不同的译法给人以不同的印象,的确后者也更适合一个爱情故事。
后者的改编不能算是离经叛道的,一个爱情故事显然更合21世纪初观众的口味,而原著文本的深度赋予了这种改编的可能性,这算是对原著的另一种解读。
原著的深度在于,作为战时下创作的小说,它超越了敌/我,抵抗/妥协的二元构造。
这点是我认为一部好的战争题材作品需要具备的。
来谈一谈这个小说,我认为它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德国军官)之理想的破灭。
德国军官说自己热爱法国文化,讲述着德法结合、创造欧洲大同的理想。
然而,他那披着复古乡愁外衣的文化大同理想本质上仍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架构下的思想,它在民族国家面前必然走向毁灭。
如何超越民族国家?
文本留下的这一疑问对今天的我们仍有意义。
爱可以超越民族国家吗?
今天的我们太容易用爱来考虑任何问题。
可是爱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超越的幻想,也仅仅只是一种幻想而已。
《沉静如海》作为一个爱情故事是成功的。
它为了纯化他们的爱情,将德国军官塑造成一个可以“爱”的角色,剔除了原著中他一些陈腐带着性别隐喻的议论,比如美女(法国)与野兽(德国)的比喻,比如法国应该像母亲一样伸出她的乳房供人(德国)吮吸她的养分。
所以法国少女爱上他是合理的,并且同时并没有因此而失去气节。
但是这样一来影片就仅仅是讨好观众而已——观众需要爱情故事,也需要民族大义。
对于民族国家这一现代的诅咒,它就只能是肯定现状,并不能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考。
它最多让观众觉得:战争不能再发生,和平是可贵的。
是的,欧洲一体化确实是可贵的,但它不也不可避免地回归民族国家框架了吗?
当现代性已经扎根,我们何去何从?
(关于打分:就影片本身来说,我觉得可以比3星多一点的,甚至为了巴赫打4星也可以的,但确实觉得总体评分过高了,所以还是3星吧。
)
“以沉默来表示爱时,其所表示的爱最多。
”加尼特所言大约是概括这部电影最好的一句话。
《沉静如海》,描述了二战肆虐时,一个法国少女与被安排住进她家中的年轻德国官员,褪去这冰冷而僵硬的关系设定,是两个同样感性而温柔的灵魂。
这是一部真正留下百般余味的电影。
看完之后想了很多,最深的感触大约是:言语虽然可以传情达意,却也容易掩没人们的真心。
而同时,在相爱的人之间,比起懂得对方话中的含义,更难得可贵的是懂得对方的沉默与克制。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
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爱情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它可能于任何时间地点,在任意两人之间悄然生根。
它可以看似风平浪静却同时也波涛汹涌。
它需要聆听,需要凝视,需要忖度。
在起初,我惊讶于维尔纳的教养与勇气,毕竟对那些明显对自己表示出冷漠或排斥的人善意相待,是相当困难的。
但他应该也能注意到,她虽然竭力显出漠然的样子,却是将他说的每一句话都铭记了。
他理解她的初衷与坚守,同时,他温柔而深邃的双眼必然从一开始就窥见了她内心的善良与柔软,因那首他们共同珍爱的巴赫的曲子,清澈纯真如同她的情思。
这样的情思蔓延并浸透了整个故事。
镜头中出现妮安娜时,我一点不能将目光从她的面庞上移开,那双透亮灵动的双眼,只要些许泪光就足以让人心碎。
她蠕动的唇边徘徊的那些最终被咽下的话语,其实已经从她的双眸、以及日益柔和且悲哀的表情中显露出来。
你也完全能体会并理解她的克制,她的惶惑,她的无能为力。
你同她一起在疑惑、在自问:她抗拒的究竟是这一个与她祖国对立的民族,是每一个肆意地踏足她家园的士兵,是这位使她不及防便进入了她世界的年轻男子,亦或就是那个不知不觉被他吸引的自己。
当他换上便服下楼来烤火取暖时,让人心底一颤。
他看上去多么普通啊,像这个安静而平凡的家的一份子,若是真像换下一件军装这么简单....他的心和她一样敏感而真诚,他的指尖下一样流淌出温煦灵动的音乐,无需多言,一阵琴声就可将彼此的心房填满......若不是这场战争.....不,或许不该强求,能遇见、能相知已是一件幸事。
“爱是想要触碰却又收回的手。
”在那个只有他们两人的圣诞夜的客厅中,少女精心修饰的秀发与微露的白皙后颈,诉说着温顺的期许,而最终没能实现的触碰,是遗憾吗?
两人都明白那一指的距离也就是一个开关,一道禁忌的界限。
也许真正碰触之后才是悔恨,正因他们俩都是那么纯真坚韧而有教养,忠诚与责任是他们不曾忘怀的,他们也清楚,若是不顾一切地被情感牵引,这份情意也会在这时代的压力下被摧折。
比起将如此美好的对方引领向一个注定的凄然结局,他们还是选择了将深情止于眸中。
我曾猜想过那仅有的一句话会是什么,始终没有猜到竟是“永别了”。
在最后这样一个预示着永久地失去的情境下,妮安娜的克制该有多么的痛苦啊。
一语成谶,但坚强的妮安娜并没有活在“如果当初”的笼罩下,窗外一盆洁白明艳的天竺葵,她将用她自己以及从他那里得到的力量,为一个无需压抑克制的世界而抗争。
“告诉我,你喜欢钢琴吗?
” “喜欢。
” “喜欢?
不会是喜欢和小伙伴们出去踢足球吧?
” “我又没法选择。
” 我又没法选择。
影片的一开头,小男孩就说出了全片自始至终最想说的那一句——我没有选择。
Jeanne没法选,她生来就是法兰西的女儿,生来就要爱自己的祖国,生来就要在自己祖国的土地上被夺去双亲,一次次地受辱,她生来就要抗争到底,生来就绝不会有一丝屈从。
Werner没法选,他生来就要做一个他从不想做的军人,生来就要为德意志效力,就要对元帅忠诚,就要全力以赴地尽他根本不能认同的责任,他生来就要随着千万人一起践踏上他深爱着的法兰西的土地。
“生命的秘密是一个个厚厚的方块,再努力想凿穿也是枉然。
命运的黑手常在其中出现。
”雨果在《悲惨世界》中这样写,而在这个真实的无尽的悲惨世界里,命运也依然是这样出现的。
命中注定Jeanne和Werner要在仇恨中相遇,从来没给过第二个选择。
“要是有机会,我一定不会来这儿。
” Werner面对初见的恨意彻骨的祖孙二人,如此彬彬有礼地道歉。
然而没有人领情,因为根本就没有人曾经有过选择的机会。
就像不得不选择这么在仇恨中相遇一样,他们也不得不选择爱。
而爱是无罪的。
丘比特的小弓一张金箭就即刻命中,他双眼被白布蒙起,怎么能看见国籍,怎么能看见民族,怎么能看见战争呢?
爱从一开始就是盲目的。
爱是无罪的。
因为音乐是无罪的,文学是无罪的。
因为艺术是无罪的。
虽然贝多芬、莫扎特和巴赫是德国人,虽然巴尔扎克、莫里哀和雨果是法国人,但是法国姑娘的手可以弹奏出最美的巴赫平均律,德国人的双眼也可以最温柔地欣赏《人间喜剧》。
在最和平的艺术的世界里、在最美丽的爱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会变成被蒙上了双眼的丘比特,都会变成永恒追随着阿波罗的缪斯,不辨美丑情,不识人间事。
当Werner的手颤抖着慢慢伸进沙发和她肩膀的缝隙,而Jeanne颤抖着含泪没有回头,从那一刻起什么都明了了——他们明明相爱,却彼此深知这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有几乎去做的选择。
战争还在进行,抵抗运动还在继续,战场上和战场下的人都还在不断地死去,犹太家庭连夜奔逃不知何处去,邻家把儿子的性命都已托付。
那一颗炸弹在无意中的被发现成了逼迫做出选择的最后通牒。
情人的性命千钧一发,是救,还是不救?
同胞的努力在此一役,是帮,还是不帮?
我想我会一直记得那一段微微抖动着的镜头,跟随在Werner身后一路快走至Jeanne熬缩了一宿的门前。
在门开的最后一秒钟钢琴声几乎是极度痛苦而热烈地响起,那一段音乐里只有爱情。
我们相爱吗?
是的。
但我们可以吗?
海边的渔网慢慢被拉出水面,巨大的网里只蹦着几条小得可怜的鱼儿,船夫说,今天真不错。
先生劳驾请问猪血肠是白的还是黑的?
白的,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买到。
最终我们还是没有选择相爱。
一盆天竺葵被搬进搬出,今天的菜汤一定好喝因为难得加了肥肉。
一封家书里留着什么温度的笔触?
一条围巾里藏着什么感觉的味道?
日复一日的晚安到底说给谁听,你又为什么要在炉火前回忆起故乡往事。
一辆汽车跟着你的步伐你却始终沉默,紧闭的琴盖也像是故意不为我打开。
跟你学钢琴的孩子们是有都么幸运,而我连你的一句话都不曾听见。
最终我们还是不能选择相爱。
Adieu.Adieu.剩下的一切,沉静如海。
有时候,语言是苍白的,是贫乏的,也是矫情的,是带修饰的,而真正打动人心是更直接的行为,动作,和眼神...比如,无言的爱最为深沉的代表之一,北野武执导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讲述的是一对相爱的聋哑男女在一个夏天的爱情故事。
故事很简单,但光影里的情感很美妙,给我们展示了最纯粹,最难忘的爱情。
今天推荐另外一部“沉默却汹涌的爱情,于无声处听惊雷”的经典爱情之作:《沉静如海》。
有评价说: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沉静如海》2004版有人曾说过,世上能超越国界的唯有两种东西,战争和爱情。
《沉静如海》便是发生在战争中的一段传奇爱情故事。
他是德国上尉,冰冰有礼,相貌英俊;她是法国的钢琴教师,恬静迷人,年轻貌美。
受上级派遣,他被迫入住被征用的她家,怀着对祖国的忠诚之心和被侵犯的不快之感,她自然对他是排斥和厌恶的。
可是他似乎和别的德国兵不一样,他回家也好出门也罢总是有礼貌问候,不管她们是如何不给予语言上的回应。
一天,二天,三天...持续了很多天,他依然如此。
从第一句的祝你们晚安,到无关紧要的谈论天气,再到热情而礼貌的说一些私密而克制的话,他告诉她们他是因为家族传统和荣耀才被迫入伍的,实则和法国家庭一样大家都是战争的受害者。
接着,他试图和她们谈文学和音乐,原来,入伍前他也是个音乐从业者,也最爱巴赫。
他还向她分享了有关海的理解:【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
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喜欢它的宁静。
是隐藏在深处,谜一样的大海。
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听着他自说自话,她始终没有应答,但内心已经在不自觉地回应着,她开始偷偷看他飒爽的身姿和优雅的脸庞,目光也从冷漠到柔情,从抗拒到了迷乱。
她每天都会骑车经过他说过的那片宁静的海,大海不语,似乎和她一样在用心在听着一切,在悄悄地欢喜着。
内心波澜万丈,外表沉静如海,她可不是和海一样嘛,无声中蕴藏着深情。
圣诞那天,她穿上了最心爱的衣裳,他第一次面对独自一人的她。
他为她弹奏一曲巴赫。
这倾心的音乐之声,像是打开了她内心有关束缚和抗拒的墙,精准地击中了她灵魂的柔软处 。
她心动。
他亦是如此。
他忍不住地靠近了她的后背,想触碰她,终究还是缩了回来(“爱是触碰又缩回的手”的完美演绎)。
爱是触碰又缩回的手待他离开后,她终于按捺不住自己跳动的心,偷偷的走进了他的房间。
闻嗅他围巾的味道,把头埋在他入睡的枕头中,将整个人打开在床上,想象拥他入怀的感觉,反复的触摸,闻嗅,呼吸,想象,一颗心忍不住地直颤抖...第二天,他们一如往常,他脉脉含情的眼神中不失隐忍,她欲言又止的柔情中满是克制,克制克制克制。
只能是克制,也只能是无奈。
一天,他意外撞见了她被她表哥强吻着,也只能大声的开门,怒目制止。
晚上,他脱下了军装,换了一身便衣,本打算直接对她倾诉衷肠,这时候她爷爷出现了打断了他只说了一句的话:我有话对你说...他似乎懂得爷爷制止的善意和用意,道了声晚安离去了。
毕竟,他们之间是存在界限的,他又能作何选择呢?
只好选择尊重般的守住它。
日子就这样无声地继续着,而他们依然沉默着,拒绝着接受着,接受着拒绝着...伴随着心灵之间的渗透、交流和沟通,他们的心抵达了抗拒不了的飞翔。
可是有一天,她再也没法淡定了,她知道他将遭遇危险,她第一时间冲向了他的房间想告知他,但觉得不妥,她紧张犹豫,不知如何是好,踌躇良久,直到他要出门,她再也顾忌不了这么多了,奔向了钢琴,弹奏了他们都喜爱的巴赫,这一次有别于他们之前的柔情,琴声变得高昂,急促...他渐渐读懂了她眼神的不安,手指的慌乱,只听一声爆炸声从外面传来,她释然,他亦读懂了她的回应。
战争是残酷的无情的,即便是两颗心是如何干净纯粹深情炙热,但也只能在理性和感性,渴望和抗拒中一次次来回摇摆,最终只能安放在心里,希冀它永不退去。
可是,分别还是如期而至了,他不得不离开。
临走前,他告知了他要走的事,并最后一次对她们说晚安。
没没有听完他的话语,她控制不住的嘴角抖动,早已泪流满面,但也只能静静而深情地望着她。
最终,他不忍心地说完了再见!
走开了。
她再也抑制不了,含着泪追出了门外。
四目相视,他深情专注,她真挚纯真,心中有千言万语想述说终究化为了一句:再见!
长久以来的独白终于在话语上得到了回应,他心满意足地离开了。
他走后,生死不知。
她依旧沉默似海,悄悄把这段永生难忘之情埋在了心里。
这就是他们的爱情故事,这就是《沉静如海》,全片他们唯有一句对白:再见!
但无言的爱,克制的爱,最为深沉和动人。
他们相视沉默无言,欲言又止,却胜过万千言语,其实他们的灵魂在一次次沉默中交流、理解、共融。
电影对细节的刻画极其细腻,眼神、表情、肢体动作,每个镜头都在表达着暗涌的情感,毫不夸张的说看完之后真的让人认可:人的眼睛是可以说话的,甚至胜过语言!
为什么本片如此打动人心,我想正是因为爱与克制的较量,而在极少的外在表现下他和她都能读懂对方的心意。
在一次次炙热而隐忍的眼神相视中,在一次次外表平静内心暗涌中,在一次次无可奈何的沉默中,他们懂对方的立场和无奈,更懂彼此的深情和热烈。
所以,他的看似单向的对白,她都能在心中引发共鸣;他悄悄收回的手,她能感受到他的爱意;她柔情似水的弹奏,牵连着他的内心的渴望;她的刻意和慌张,他都能读懂她的爱意和无奈...
正如网友说的那样:因为相较于太多人只百分之一相爱却装出百分之百,电影主角百分之百相爱却只能流露出百分之一但这百分之一的力量已经足够震撼了。
爱似深沉的大海,外表风平浪静,内里波涛汹涌,无法遏制。
我想这世上最难得就是:你的风平浪静和暗涌流动,你的漫不经心、笨拙的形态和刻意的无奈,都有一个人能懂。
多么希望生命中曾出现这样一个人,然后我们可以像里尔克那般说:我认出风暴且激动如大海。
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来我的公众号【情绪稳定的东dong】找我玩
《沉静如海》电影海报 《沉静如海》是由Pierre Boutron执导,朱莉·德拉姆、米歇尔·加拉布吕、托马斯·儒阿特、玛丽·布奈尔等参加演出的战争片,影片于2004年9月18日在法国上映。
该片改编自法国作家Vercors的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法国老人和他的孙女Jeanne平静的生活被二战德军对法国的侵占打破,Jeanne也在参与法国地下反抗德军的组织活动,但渐渐地敌对双方的年轻男女间的情感有了变化的故事。
(百度百科) 巧了,最近在第n遍回炉法国经典《小王子》,这部书最打动人的核心是“真正重要的东西,是眼睛看不到的,要用心去感受。
”而同样来自法国的电影《沉静如海》最静谧美好的一段,在安静而温馨的炉火旁,维尔纳饱含深情地“告白”,诉说自己对大海的感受:“我之所以喜欢大海,是因为它的宁静,我说的不是海浪,而是别的东西,神秘的东西,是隐藏在深处。
明洋的大海,大海是宁静的,要学会倾听。
我很高兴,能见到一位有尊严的老人,还有一位默默无语的小姐。
” 我认为他大致想要表达的意思,也是本片的灵魂所在——美好的东西隐藏在深处,要用心倾听。
《沉静如海》电影海报 这是一部很高级的电影。
电影总体的节奏较为平稳,没有剧烈的戏剧冲突点,但是依然环环相扣让人不打瞌睡(当你觉得可能只看了半小时的时候,其实你已经看了一小时了),并且其中的爱情张力非常之大,这是为什么?
我粗浅的分析,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原因。
一、人物背景的设定 妮安娜和维尔纳分别处于两个敌对阵营,法国与德国,就犹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深厚的仇恨基础注定两人不具备幸福生活的可能性。
观众一开始就被迫接受了他们不可能走到一起的悲剧事实!
男主角:维尔纳 二、人物形象的设计 维尔纳:身着全球最帅军装的维尔纳形象冷峻、温柔有礼、气质忧郁、沉稳坚定、热爱艺术。
妮安娜:金发碧眼,高挑纤瘦,不卑不亢,傲骨坚强,孝老爱幼。
两人符合大众对完美爱情中男女形象的期待。
观众不由自主地非常希望两人终成眷属。
以上两点,使得观影情绪处在:我知道他们不可能在一起,这注定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是这么相配的人儿不在一起好可惜。
怀着一种纠结,观众将不自觉产生逆反心理,对影片有了目标追求:他们要在一起!
女主角:妮安娜 三、爱情表达的脱俗 反套路的爱情设计,从陌生到认识到相爱,摆脱正常爱情故事会出现的“分级”肢体接触——牵手、拥抱、接吻等等,但是本片中,男女主人公完全没有任何触碰,甚至只字未提喜欢和爱。
这样的设计令人倍感挫折和失落,整部影片处在一种“压抑”的状态下,迫使观众产生了“情感膨胀”——不停地寄希望于下一刻男女主人公能有突破的进展。
显然,这种持续的“求之不得”的期待状态对影片的爱情效果是另一种隐形的催化剂。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本片运用高明的叙述手法,使得观众们的情感逐渐在男女主人公的沉默隐忍中爆发了,在最后一刻与妮安娜一起沦陷在眼泪中。
初识 影片对爱情表达是合情合理的层层递进式,从妮安娜的视角是这么发展的:1.我最讨厌你!
妮安娜将对德军的仇恨聚焦在维尔纳身上,烧毁了曾经在维尔纳房中摆放过的花。
妮安娜宁愿磨损双脚也不愿意搭维尔纳的顺风车。
上车吧?
我就不!
2.你是什么样的人?
维尔纳说话很有艺术,每天简短的独白却做到了句句恳切、直至心灵(用语言推动剧情、拉拢人心,很高明): “这是一座有灵魂的房子。
”透露出维尔纳尊重妮安娜死去的父母。
“我晚上十点回来,我可以从小门进来。
”老爷爷认为这个建议很好,但是被妮安娜否了。
可能因为妮安娜对维尔纳有好奇心,愿意继续听他自言自语。
“谁没有在战争中失去亲人”“我非常尊重热爱自己祖国的人”“多么伟大的人民”“最美不过的音乐”“有一些人是因为家族传统而当兵,我们没有选择”等,只言片语逐渐打开了妮安娜的心房,使她心中的冰雪逐渐溶解。
独白时刻3.我好像喜欢上你了?!
妮安娜亲眼看到维尔纳富有爱心抱起跌倒的小男孩,妮安娜问小男孩被抱起时对方说了什么话。
妮安娜确定自己喜欢上维尔纳,于是开始有目的地烫头、穿礼服。
4.这是小鹿乱撞!
妮安娜满心期待维尔纳的归来,第一次没有忙着看书或者下棋,而是静静听着维尔纳说着大海的事情。
老爷爷则在一旁见证了两个人“确定是互生情愫了”。
男女主人公的灵魂交流5.我想要表白!
圣诞节的夜晚,维尔纳弹奏妮安娜曾弹奏过的钢琴曲,妮安娜进维尔纳房间探索,接着两人在海边“巅峰对决”……
女主角在男主角房间里玩耍
男女主角正面交锋
好看的靴子6.用行动保护你!
维尔纳制止妮安娜表哥对妮安娜的非礼。
妮安娜弹奏钢琴曲吸引维尔纳不让他被炸死。
7.再见了爱人…… 维尔纳辞行,妮安娜哭成了泪人,主动出门倾诉心声,大家都以为会是一句真情告白,结果只是“再见”,维尔纳回馈的是没有一个眨眼动作的坚定的碧绿色的大眼睛和浅笑。
这个爱情故事到此就讲完了。
他们的爱由沉默中诞生,也最终在沉默中达成共识。
真是令人震惊!
见微知著,细节更显真功夫。
影片的成功与它着重于细节描写有很大关系。
就在层层剥笋的节奏中,有许多生动细节很走心。
比如独处的时刻,维尔纳没有触碰妮安娜,而只是摩挲着她倚靠的的椅背;慌乱地捡起掉在地上的小鱼;妮安娜靠在门上睡了一夜…… 四、得不到的才是最完美的 完美无缺的事物,是因为你得不到,你只记着Ta的美好,并且用想象为Ta附加美好,使Ta成为独一无二的存在。
这种饱满的向往与憧憬会在获得之后开始缓缓消退,走向平缓或者迈向另一个低谷。
我们觉得这个爱情无敌美好,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在一起,所以这份爱无比纯粹、没有丝毫缺陷。
优质男一号 五、伟大的爱情要与生死挂钩 生与死是一个大命题,面对如此严肃的话题,所有的问题都会被扩大化。
比如爱情,一旦面临生离死别,这时候的爱情就显得格外伟岸高大。
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泰坦尼克号里的杰克和萝斯,之所以让人难以忘怀和他们走向终结的不幸是密切相关的。
对于不幸,我们总是习惯性地给予悲悯的态度,并且从心底对其走向美好将抱有更大的期待。
我是男一号 本片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爱情:明知道不应该却忍不住爱上你,明知道深爱着,却只能说再见,流着泪看你走向毁灭,我却无能为力,甚至说不出爱你的真相……他们爱得很高级、很唯美。
妮安娜和维尔纳是二战背景下的平凡人的缩影,个个身不由己,只能无奈地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随波逐流。
如同大海一般,表面波澜不惊,所有人都一样麻木,其实翻江倒海的内核只有自己最清楚。
在悲剧的大环境之下,谁也不能自由地去追寻和表达内心的感受。
所以出生在和平年代的你我都是幸运的,至少,我们可以大胆、公开地去爱全世界所有的人。
say something please!
爱如深海,仔细倾听,你会听到我爱你……他是德国军官,她是法国女孩,他们之间横亘着占领与被占领的对立,那个寒冷的冬夜,随着那首巴赫的前奏曲,他轻轻地推开房门,有点儿拘谨,彬彬有礼,谦和沉静,讲一口流利的法语,她嘴角微绷,警惕地望着他,一言不发,可是那个瞬间,琴声如檐上的雨滴,一下一下敲打着心扉,仿佛于静夜里听到一朵花开的声音,他们就这样相遇了。
她的房子被强行征用给他,这样的相遇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愉快的,失去祖国的庇护,她和祖父没有力量来阻止,他说他很抱歉,这并不是他个人的意愿,如果能选择,他是不会来打扰他们的。
她和祖父用沉默来表达自己的不满,他安静地接受了这样的敌意,他理解他们,他喜欢忠诚于自己国家的人。
每一晚他回来时都会到客厅里道一声晚安,礼貌地保持距离,不做任何可能冒犯他们尤其是她的事,她对他从抗拒慢慢变成了期待,听着他的车开进院子,听着他的脚步声在走廊中响起,她总是将头埋在书里,从不回头看他,可是每次他走近她时都仿佛整个世界一下子停掉了,只剩下他和她的心跳声。
他偶尔会到客厅里和他们一起取暖,他说他热爱法国的文学,多么伟大壮阔的民族,他说他喜欢德国的音乐,那么多了不起的音乐家,比如巴赫,他说在一战中他也失去了父亲,他说战争中我们都失去过亲人。
她还是沉默,他似乎也习惯了,自言自语,她慢慢地了解到,他是一名作曲家,他并不热爱战争,参军是因为家族传统。
他说他喜欢海,海是宁静的,不是海浪,而是更深处的东西,你要学会倾听。
说这些的时候他小心翼翼地望了她一眼,她垂着眼帘,攥紧手里的书,她知道他是在说给她听,他也知道她在听。
战争里的爱情是如此奢侈却又如此渺小,不管有多么不可能,爱情就像春天泥土里的一粒种子,悄悄地发出芽来,圣诞夜她穿上最漂亮的裙子等在客厅里,他走到她的身后,却只敢轻轻抚过她的椅背,他弹起了那首前奏曲,说“圣诞快乐”,然后离去,她第一次走进他的房间,轻轻地躺在他的床上,却又在听到他回来时慌张地跑掉,一门之隔,他们彼此倾听着却都没有勇气打开那扇门。
他们不敢触碰那颗爱情的萌芽,太多禁忌,就如祖父说的那样,远离炉火,不要让木材白白地烧掉,在国仇家恨面前,爱情仿佛轻得一口气就能吹散,注定是一场飞蛾扑火的虚妄。
那个发现炸弹的夜里,她纠结徘徊,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做,她不能背叛国家和同胞,但她也无法眼睁睁地看着他去送死,他要出门时她忽然弹起激烈的钢琴曲,从他来之后她就不肯在家里弹琴,他知道她有话要说却不知道是什么,爆炸声响起时他难以置信地看着她,在那一刻,他明白了,他和她,没有去路。
她和祖父侥幸从纳粹手里安然脱身,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保护她。
终于到了离别的时刻,他拎着行李想默默离开,可是她的祖父叫住了他,他说我要走了,可能是苏联前线,我们取得了伟大的胜利,可是那里很冷……她依然沉默,眼泪断线般地掉落,他望着她,说“再见”,她追了出去,泪流满面,说出口的却只有一句“再见”,这是她第一次同他讲话,他似乎想笑又似乎想哭,转身上车,从此永别。
我有多希望他哪怕只是牵牵她的手,不枉费这场相遇,不枉费这场相知。
之后的他们会如何?
谁能知道呢?
很大的可能是他会死于苏德战场,她也可能会死于地下抵抗活动,乱世中他们都只是汪洋里的一片浮萍,战争和命运裹挟着他们漂向未知的充满危险的未来,可是总会忍不住想象,有那么一种可能,战后的某一天,他再次出现在她的门外,一切都过去了,他们终于可以一起静静地倾听大海的声音,在最深处,有那句“我爱你”。
爱是什么?
是所有的欲言又止,是伸出去又缩回来的手,是我走向你时比脚步更狂乱的心跳……如果不能再相遇,我想让你知道,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我相信你都懂……
一名没有侵略性却有着侵略者身份的德国军官,一名外表柔弱却没有柔弱之心的法国女孩;军官以温和的言语来表达向往,女孩以倔强的沉默来表示拒绝;战争是隔绝他们缘分的绝对鸿沟,音乐是连接他们心灵的唯一桥梁。
一曲巴赫的平均律让来访的军官对女孩顿生仰慕,同样一曲平均律让女孩对军官暗种情愫;为了表示对入侵军官的抵抗,女孩将钢琴尘封,同样为了救她所爱慕的这名军官的性命,女孩又把钢琴弹起。
难怪人们说,能够打破国界的,只有战争与艺术。
只是二人都明白,他们有各自的责任与尊严,若是生在和平年代,他们也可以大声地谈爱谈恨,恣情挥洒情感,但是因为战争,他们必须将其深埋,深埋入纯真动听的音符中,深埋入比大海更深邃的目光中。
二人相距如此之近,却又那般之远。
漫长的独白,无边的沉默;眼神的交接,心底的暗涌。
军官走时,女孩终于对他说出了第一句,也是最后一句话:“Adieu”Adieu,再见,或是永别。
军官奔赴残酷的东线战场,而女孩则加入了抵抗组织,将爱意珍藏,为各自的使命奔走,做为国家的子民,他们没有抛弃尊严,而做为人,他们也没有辜负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只是本该波涛汹涌的爱意,沉静如海。
战争,永远承载着苦难与哀伤,无论起因为何,无论结果如何。
我们尊敬热爱自己国家的人民,我们崇敬为信仰浴血的战士,但是我们不需要赞美战争。
我一直以为好的反战电影应该是让人看后从心底厌恶战争,而不是让人有杀戮渴血的冲动,而厌恶并不等于逃避。
所以我一直最喜欢德国的二战电影,没有借口,没有控诉,离开政治目的的吹捧或丑化,这个倔强而又光明磊落的民族总是以最深沉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与反思着战争的灾难与自身的罪恶。
但也正因为如此,那些作品中所渗透出的悲哀与隐痛总是让人难以承受。
而我却从未想过,处在对立面的法国,竟能以《沉静如海》这样的方式来思考这场战争。
对于一个被入侵的国家来说,它实在太纯真太浪漫,但也正因为这份感情的纯真与浪漫,让人更加为其感到伤感与遗憾。
它无声地控诉着战争的悲哀,却动情地赞美着人性的光明。
战争是残酷的,却教会人们懂得珍惜。
如果是希望能有什么严肃讨论的观众,还是不要看了,浪费时间。
无法理解为什么这种电影会有这么高的评价,男主的一切行为在我看来都是侵略者的狡辩,他根本没有立场向女主表示任何感情,更没有资格。
两人的感情来的也莫名其妙,女主就是失败在生长与小城里,身边只有个表哥(表哥黑化的情节也莫名其妙),我相信法国绅士不会比德国绅士看起来差,当然,如果女主觉得自己祖先也是侵略者,和德国军人现在做的没什么区别,那我在这个逻辑下表示投降。
我很喜欢这种讨论战争背景下敌我立场的故事,但是这个电影表现形式太过于低级,就是一场颜狗的狂欢,并没有带给我更深层次的冲击,故事叙述的过于流于表面,导演似乎只是想拍好爱情,也或许因为资金原因,没有战争的场景,矛盾被弱化了,唯一表达冲突的一段情节就是男主和战友的争论,但表现方式是如此低级,以至于我笑出了声。
如果这是关于一个日本人和中国人的故事,我大概会看到一半破口大骂,但因为这是一个德国人和法国人的故事,平心而论,我看的还挺开心,毕竟是颜狗的狂欢,而我是颜狗
占着话语权的自白总觉得别扭,真的沉默可能还更禁欲一点。
虽然没有前代那么深沉,可也没有前代那么隐晦了
再见 德国人
我不适合看文艺片 😵💫
最深沉的爱只能用沉默来表达,只因为它超出了灵魂能承受的底线
的确中式情感逻辑
我有一种男主在故意作秀泡妞的感觉,这让我很不舒服。还有其中对爱情的解读有些偏颇,女主是不是恋爱脑呢,因为男主彬彬有礼就爱上他 这和英雄救美,美女就爱上英雄有什么差别,不过是个人意淫罢了。归根结底是文艺女青年的为爱作秀,见色起意
未看
没有一丝刻意悲伤,却果真如同题目一样暗流翻涌。这才是战争中复杂的人性与爱情,也是张导得不到奥斯卡的原因。不过想想也容易理解,我们不同于英法俄,伤害我们的民族从没有忏悔,从不给我们忘却悲痛的机会。
全剧没有任何的对白,却不觉得沉闷。最后女孩子弹钢琴那一幕,他们的眼神交流最让我动容。
没有老版的好
沉闷的没有耐心看下去
有点太过理想化且玛丽苏了,既然男主都做到纳粹军官了,也不是啥无辜的人,虽然很有礼貌就是了,但是也不要忘记他仍然是刽子手。
对比梅尔埃尔的版本,这个版本更戏剧化,感情快溢出来了,增加了不少生动细节。这个版本只有极少数时间“沉静”,对白并不少,相较之下梅尔维尔倒是把沉静拍到了极致。
文艺
帅得抽筋~囧
早古霸总爽文,看到前面就差不多能猜到后面,女主有点克夫相啊
電影主要圍繞法國祖孫及德國軍官三人進行,或許個個均滿懷心事似故此名之,一個身陷敵軍人淪陷區的軍官其住所竟可容下敵方居民是相當不合情理,何況其時法人謀殺德軍之事時而有之,以一種為賦新詞強說愁舒發文藝情懷並無不可,然將註定無法深入人性,充其量只能濫芋充數而已矣。
德国兵很绅士,纳粹很仁慈,占领区的老百姓生活富足不缺吃穿,请大家在用餐前高声赞美我们的元首,欧洲的保护神,嗨,希特勒!
没有战争或许会相爱,但没有战争如何相遇?如此相遇,唯有沉默。7.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