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巩一向的风格,中国普通民众的心态和心酸把握的很好。
赚了我许多的眼泪。
他更演绎了一个新好男人的全部责任。
对个工作认真较真,对朋友实在真实,对老婆孩子忠心专心,对曾经的初恋情人也处理的恰到好处。
小人物的无可奈何与无法抗争,只求能赶上好运的大潮。
只希望好人有好运,好人能有好报,好人一生平安吧。
上周看了冯巩的2007新片《别拿自己不当干部》,感觉不错。
对冯巩的印象基本上源于每年的春晚上的相声,小时候特爱看他和牛群的相声。
近年来,也不知道是不是相声这个行当不受重视的缘故,很多原本科班出身的演员都似乎有往其他方向发展的迹象,不可不谓是一种损失。
梗概:影片通过发生在主人公王喜(冯巩饰)身上的几个波澜不惊的故事,讲述了一个纺织厂工段长,一个在别人眼中不过是兵头将尾小人物的平平凡凡、却又让人感动和震撼的故事。
虽然只管着200多人,但“干部”这两个字在王喜心中是责任、是形象、是神圣,他的所作所为,都以“干部”为标准,始终保持着“干部”两字的纯洁和神圣。
抛开这么多小道理、大道理不谈,单从这部作品上看,冯巩的表演,个人还是很喜欢的,尤其是从他嘴里冒出来的天津方言,感觉特逗,这种幽默不亚于他的相声,但是有时候自己对于这种冷不防出来的天津味的口头禅,心里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和无奈,虽没有国外《魔戒》三部曲气势宏大的大场面,也没有《满城尽带黄金甲》华丽的视觉冲击,但就是这样的细细点点让人回味无穷,记忆深刻,这样的源自生活的风格更能让人感到真实。
很久没有去过北方了,也不知道影片的场景——**纺织集团是不是真的如影片中所描述的那样。
整个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在我脑子里总感觉停留在80年代左右,充其量也是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样子,暂且不管这样的故事情节放到现在这个时候来是否合适,但我相信没有人会去注重这个,反倒是会关注影片中的王喜,关注一样样琐碎小事所描述的个性,以及影片最终的结果。
今年看了不少的国产片了,从《疯狂的石头》到《三峡好人》再到《落叶归根》,不敢说《别拿自己不当干部》与他们平起平坐,但我认为走这样路线的电影还是很有市场的,至少在中西部地区,一年到头鲜见电影的农村,在那些不知道什么是好莱坞、什么是章子怡、什么是张艺谋的地区是绝对受欢迎的,这样说,并没有贬低影片本身,也没有看不起中西部地区的广大市场,但现实似乎就是这样,如果说错了就算是自己孤陋寡闻。
影片看完也有1、2天了,但是这个片名似乎有点拗口,老是记不住。
努力记ing!
再插一句,很喜欢影片开头的风格,但似乎有点抄袭的感觉?
最后的结局看上去很光明,熬出头了。
可是实际上真的会发生这种事?
也许导演的一相情愿只能换来关众一时的欣慰,我们的社会是不会允许这种事的。
我喜欢片子里透出的浓浓的人情味,那八九十年代中国天津市井小民平凡的生活。
很喜欢里面的冯巩,很多人眼中这样的人真傻,我看到的是内心无比的正直和负责。
善良的处于弱势的人们是我最关注的对象。
居住在深圳,我连对门住的是谁都不知道。
我羡慕那样的生活氛围,我想体验。
你会发现,生活中最重要的不是你成就了什么事业,而是你通过什么方式成就了自己。
冯巩无悔自己的一切,面对上帝,他心里坦荡荡。
我想要的也就是这种状态,屹立天下。
现在大大小小的干部多了去了,不管权力有多大,能做多大的事情,关乎“责任”二字的有多少?
为国家为企业着想的又有多少?
虽然这又是一部小人物的电影,底成本,没有什么大明星,但我觉得其内容却价值千金,现在越是一个简单的道理,反而做起来却更难,真的是事情难做,还是道理太难了,我真的是想不明白了。
就从这部电影的内容来说,纺织长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工长,在自己的岗位上尽职尽责,这本来应该是一个很合理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他所做的这些事情,让我们很多现在的人来看却是脑子进水,没事找事,我觉得这个观念,就是现在许多中国人的观念,现在当干部的都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不影响到自己的利益,无论什么事情就当什么也没有发生。
而我们许多老百姓呢,心里都明白这些当干部的所做所为,但是为了自己好办事呢,还不是在积极的助长他们这些人的不正之风。
所以这些当干部的呢,今天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就,也真是得到了人民的力量了啊!
所以我真的希望我们的老百姓都能好好的看看这部电影,比要看那些大片儿要实在的多,然后再自己好好想想这简单的道理。
最起码作为我这样标准的80后,看的真是觉得超级没有现实感。
不是说一个片子非要出现帅哥美女,出现明星,出现特技大画面才叫有现实感。
但是这个片子确实像是改革开放初的感觉,所有人都穿着蓝蚂蚁一般的服装,我是真的很想请教这个片子的服装师。
到底干嘛做成这样的颜色?
另外不知道冯巩是不是天津人?
总觉得他说话时候有京腔。
除了服装,和整个片子的色调之外,片子还是比较适合在无聊的时候看一下的。
不至于倒胃口。
个人认为唯一出彩的就是片头曲和我喜欢的闫妮。
对了,演冯巩他儿子那小演员挺可爱
在软卧车厢被不断放映的片子,曾有幸看了很多次,每个都能看出“新”来。
是部很不错的片子,同事还试着模仿里面的对白。
美中不足就是里面的天津话太不纯正了,有待提高。
冯氏电影给人感觉,朴实无华,平凡而又带着无奈的生活,积极的生活态度。
相声出身的他,虽言语配合语气兜包袱,但不让人反感,总体感觉自然纯朴。
是幽默可爱的男人。
不象赵本山的电影,是情节上设计得幽默滑稽,赵的幽默很多都是通过动作配合语言表达的,给人故意捏造很假的感觉。
这部电影可以用来消磨时间,让自己心情调整到最佳状态。
看看小人物的生活。
老拿自己是干部说事,如同喜剧之王里周星星说自己是个喜剧演员。
懒人,懒得打字,看了大家的评论,才提出此想法。
同时,不要拘泥于影片反映的时空错位.试想一下,这样的片子在以前能放映吗?
很怀念那时候的冯巩。
看这个片子最大的乐趣,是从头到尾跟看相声似的,每句台词都可乐。
天津话是我最喜欢的方言之一,听他们碎嘴唠叨的感觉都没什么烦事。
印象中刘金山永远长这样,也不年轻,也不老,好久见不到了,怪想的。
最瘦最漂亮的闫妮,有股子天然美。
豆瓣分数7分都没上。
如今我们连这样接地气儿的电影都根本看不着了,虽然有夏洛特和驴得水,但味道,截然不同。
后者都是麦当劳肯大大,而前者,永远都是心底里最念念不忘的大饼油条。
结尾假了点,不然还好了
三星半吧 有很多小梗 冯巩把国企干部表现的淋漓尽致 好玩儿好玩儿~~
冯老师冯老师冯老师。原来还有闫妮呢~姐依稀记得片子还挺感人的。
太傻逼了。。
电影倒一般,冯巩倒是演的不错
垃圾
自己都不把自己当个干部,怎能尽好职责、办好事,怎能更好的融入进团队。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也别拿干部当回事
就记得,吸溜,吸溜
整个就是一部粗制滥造的主旋律影片,道德评价水平完全停留在80年代。
还好,
有津味,普通老百姓的芝麻烂谷子生活,喜欢.
太不文艺了你们!
还记得初一时在教室里集体观看这部片子,是这部片子告诉我避孕套可以承受很大的压力!
一部有生活气息的喜剧冯巩带着他作为一个聪明人、笑星对社会的观察与理解,把小厂拍成了社会的缩影。天津话有天然喜感,贫嘴下面有《背靠背脸对脸》一样的问题,电影善意的给了答案,民主选举才是出路。不管是为了过审还是一厢情愿,总之是个奔头,尽管从澡堂去往选举现场的路上有些狼狈,裤子都没穿。
一直记得冯巩台词“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天津话,棒哒!故事偏理想化,主角换到现实工作中也这样抻脖子理直气壮一回试试!
这干部啊随时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虽说这工长嘛都不是,但就是个官!
我无聊了= =
你不净跟他们惹惹嘛~哈哈哈,冯巩长的真有喜感~
没啥喜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