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子一开头,女主人公在邻居阿姨的指导下做老公的午餐。
阿姨说,他吃了这个会愿意为你建造一座泰姬陵。
女猪脚说,泰姬陵是坟墓。
也许一开始,骗子就暗示着,婚姻就是女人,特别是家庭主妇的坟墓吧?
做的饭好吃,他会为你建造一座不会离婚的坟墓,做的不好。。。
呵呵呵。
阴差阳错的午餐盒,让男猪脚和女猪脚相识,并通过餐盒传情。
而女猪脚的丈夫则每天吃着杂乱的小食店送的快餐。
然后,女猪脚的丈夫因为食物难吃(或者其他什么吧,印度女性的地位和在家庭中的作用,实在不是很懂。
缺少交流沟通,没有地位,附属品,或者什么,或者说男性出轨这个话题本身就不是一两个理由可以说清的。
),出轨了,开始晚回家,甚至夜不归宿。
而此时女猪脚的父亲过世了,母亲说每天单调乏味枯燥的生活终于结束了以至于自己的丈夫离世不觉得悲伤反而解脱了。
这让女主再次更加深刻的怀疑人生,然后想要和未见过面的,柏拉图的男主一起逃离生活。
然后故事的结局是女主收拾了东西准备和女儿逃离现任丈夫,而男主则克服心理年老的阴影在去找女主的途中。
美食成就的姻缘?
吗?
试想,女主和男主以及女主的女儿终于一起开心的逃离到另一个国家,然后女主就不会天天做饭了?
还是说,因为男主终于退休了,有钱生活不用奔波,然后也年老体衰不好出轨了,所以终于可以收着一个会做饭的年轻女人幸福终老了?
故事中的女人需要的是陪伴和肯定,故事中的男人需要美食和年轻女人。
所以女主的丈夫出轨,女主的母亲不幸福,男主最终选择和女主一起?
总觉得基调好伤感。。。。。。。。
在《午餐盒》这个单纯清新的故事里,主人公Saajan是个没讲几句话的中年男人,太闷了,电影的前三分之一他几乎就没开口。
上班、下班、计算、整理文件,在空荡荡的阳台山抽烟,偷看对面楼里一大家子吃晚饭。
他的神情中那么冷峻,严肃,只有在食堂吃中饭的短暂时间里他才从一架刻板的机器变成了一个食人间烟火的人。
相对的,家庭主妇Ila倒是活泼得很,在鸽笼一样拥挤的公寓里和楼上始终不露面的大妈隔空喊话、聊天。
聊也没什么重要的,都是柴米油盐鸡毛蒜皮。
Ila是个简单的女人,她就是想给丈夫做好吃的午饭,让他感激她,注意她,爱她。
午饭。
孟买的印度人原来是这样吃午饭的啊。
男人离家上班的时候并不带饭。
妻子上午在家做饭,热热地装进饭盒。
专业的午餐快递员(此职业在印度叫做dabbawala,dabba指印度式的不锈钢多层圆饭盒)骑着机车上门取饭,在通一的物流中心配送去不同方向的火车。
五颜六色的饭盒们被拴在机车后座,放进大铁框里,在城市不同角落的火车站上火车、下火车,再上摩托机车,交到不同的快递员手里,进入形形色色的商业办公楼,终于被放到一个又一个伏案办公的主人身边。
饭盒打开,饭还是热的。
吃完了饭,空饭盒再走同样的路径下午返回主妇手里。
在整个的配送过程中,饭盒没有没有姓名标签,就靠一些简单的颜色和数字符号标记,从一样运输工具到下一样之间的时间衔接紧凑精准毫无破绽,出错率据说保持在小于六百万分之一,堪称奇迹。
《午餐盒》的故事就是奇迹中的一个奇迹。
当然,一个配送错误必须发生才能使得闷声不响的Saajan和活泼而寂寞的Ila有所交集。
交集也非见面,而是传统又含蓄的文字往来,偷偷向一个抽象的陌生人吐露心底最寂寞而真实的渴望。
感谢导演兼编剧的Ritesh Batra没把这个美丽的错误拍摄成一个庸俗的爱情故事,他更关心人,关心生命抽芽成长的细节,关心人与环境之间怎样通过细小微弱关联彼此互动。
在这些细致的观察和刻画中,情感的流荡是一道细泉,不宽阔、不汹涌、甚至也并不那么清澈,但它流淌得朴素。
我最欣赏的便是电影这踏实安稳的叙事方法,不搞情节噱头,不跳出镜头宣扬什么情怀,就是踏踏实实讲这么一个关于错误的故事,一个关于食物的故事。
但食物代表了什么,电影并未明示。
可我在Ila在楼上大婶的鼓励下用特辣红辣椒惩罚Saajan嫌盐放多了时忍不住乐出了声;在看到Saajan因为吃得好,人也变和蔼了之后,我也开始渴望印度菜;餐馆的小哥因为受到鼓励天天做咖喱菜花,也让我又是好笑又想叹气。
人跟食物的关系就是人跟生活的关系啊,放多少关爱倾注多少心力,生活就用多少细微的情绪触角来默默回应。
吃,是为了饱肚;吃,更是为了以一个饱满的心态来寻找生活枯燥表皮下那个充满丰富色彩和微妙细节的生命的纹理。
我必须承认,我没看到这部电影最后的结尾。
飞机降落,我带着不知二人所终的遗憾走出机场。
我终于还是没有去youtube那个神秘的结局,因为我想要在这部电影里看到的关于人间有情的一切,都已经展开在了我的眼前。
我已经听到了这个故事背后,导演Ritesh Batra对他出生成长的城市孟买,所说出的最动人的情话。
1.去不丹吧!
那里没有国内生产总值,只有国内快乐指数。
2.观看这部影片之后要看一下女主演妮拉特·考尔的20分钟访谈,意义很不一样3.印度孟买的上班族都要带盒饭吗?
生活状况差的只带上几根香蕉和苹果🍎?
这个影片反映的不仅仅是一段触不可及的情感故事,还有很多的述说……4.看似影片反映的是温和的女权主义,但实际效果比《安娜》、《尼基塔》...甚至更早的《末路狂花》的拿枪舞棒,更具有现实的社会意义和冲击力!!!
想起了,一位豆友曾经说过凡是名字中带有“娜”字的女人,男人们可一定要小心了😂 努力的去爱吧!!!
我以前不知道在哪里看过一篇写孟买快递小哥送午餐盒饭的故事,大意是说,在孟买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叫Dabbawala,他们从事的是类似送餐员的工作,不过他们送的都是客人自家的饭。
孟买是个狭长的城市,商业区和住宅区南北分离,人们上班的地方通常远到必须坐火车才能到达,而高峰期的火车挤到根本不可能有空间拿盒饭,因此,人们要想吃到家里的饭菜,就需要Dabbawala,主妇们在早上10点前准备好饭菜,等待Dabbawala上门将午餐盒取走,然后送到火车站,再运往孟买的各大商业楼、工厂、学校等,整个过程中依赖的只有运餐车、火车和双腿。
Dabbawala虽然是一个整体文化水平不高的群体,但他们运作的这个快递系统的准确投递率高达惊人的99.99999%,远远甩开了联邦快递等使用现代科技和工具的公司。
电影《午餐盒》讲的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生的那个0.00001%的故事。
依娜是一个绞尽脑汁企图用喂饱丈夫的胃来拴住丈夫的心的家庭主妇,但似乎收效甚微,丈夫对她做的饭菜从来不予置评,对她也一直不冷不热。
直到有一天,Dabbawala送回来的饭盒全部被吃空了,这是从过来没有过的事,依娜兴奋地告诉住在楼上的阿姨,你给的神秘调料起作用了。
然而当天晚上,当丈夫下班回家之后,依然没有任何异样,按捺不住的依娜追问他对午餐的意见,丈夫敷衍地说,花椰菜很好吃。
依娜一下子就明白了,她给丈夫做的午餐并没有送到丈夫手里,因为她根本就没有做花椰菜。
也就是说,误收到依娜午餐盒的那位,心安理得地把她做的午餐吃得精光。
把依娜午餐吃光的是一位叫费南迪斯的鳏夫,他在保险公司的索偿部工作了35年,还有一个月就要退休了,他是个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亲近的怪人,妻子10年前已经去世,他一个人住,日复一日地乘火车、上班、下班、在天台抽烟、观察热热闹闹聚在一起吃晚餐的邻居。
这样毫无关系的两个人,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餐被扭结到了一起。
发现午餐出错的依娜并没有立即告诉Dabbawala纠正地址,第二天,她的饭菜同样送到了费南迪斯手里,这一次,依娜在里面附了一张纸条,她告诉了费南迪斯午餐的乌龙,但同时她也对费南迪斯吃光午餐的举动表示了感谢,甚至为了表达谢意而特意给他做了另一道她丈夫最爱吃的菜。
依娜的举动一点也不难理解。
对于一个在做饭上倾注了无限精力的人来说,把饭菜吃得精光就是最高的褒奖,长久以来被丈夫忽视的依娜,长久以来殚精竭虑做出的饭菜被轻薄对待的依娜,面对费南迪斯这个把饭菜吃光的陌生人,第一次感到了自己的价值,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的心血被认真对待,并且没有半点妄付的时候,那种感激几乎是难以言表的,几近于这世上最温柔的回报。
如果说依娜的不道破是出于对这种“温柔”的贪恋,费南迪斯又何尝不是呢?
对他这样长久待在孤寂深渊里的人来说,临窗的灯火和饭菜香简直是救命稻草,也许当他第一次吃到依娜的午餐时,他就已经从那严重区别于往常的美味中感知到了这个误会,可他依然选择心安理得地享用,他贪恋那带着人情味的、投注着无限深情的食物,即使他清楚地知道那并不是给他的。
他们就这样通过午餐盒建立起了往来,每天早上依娜把信件放进盛满饭菜的午餐盒里,费南迪斯会在午餐时读她的信件,然后在空掉的午餐盒里放上回信。
他们通过这样的方式分享彼此的生活以及感悟,然后一点点爱上了对方。
有一句很动人的告白台词是“Youcomplete me”,你使我完整,也就是说,在你到来之前,我的心满是空洞,这种空洞也许是不可说、不愿说、不知道该怎么说,人生的种种无奈与荒凉,并不是都可以为人所道,成年人害怕示弱和袒露,因为不知道对方值不值得信任。
在这样的世界里,若是有那么一个人,能让你毫无顾忌地向他细数生活的种种,哪怕是像你在公车上被人咸猪手了一把、你又找到了一个祖母的新菜谱这样的小事,没可能不上瘾的。
所以,电影里依娜和费南迪斯的互动才会那么动人,印象最深的是依娜向费南迪斯述说她看到一位母亲带着女儿跳楼的新闻时的感受,以及费南迪斯向依娜回忆他妻子在世时在楼上看影视剧时的场景,都是很细碎的事情,却让人觉得,能在这些被生活攫住的时刻,完整地向对方袒露且不用担心对方无法接收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啊。
这种袒露,拿韩松落的话来说,简直是性命相见,他们的关系从一开始,就确信自己走的是一条人际关系的钢丝绳,太平年代,这就是以命相示了。
在现代,人们究竟会因为什么而爱上一个人呢?
也许有些悲观,但我总觉得人们爱上一个人,许多时候是出于自己的分享欲,在充满困顿的生活里,突然有那么一个人,好像出口一般,接纳你压迫在心中的那些不知道该向谁诉说的感受,与此同时,作为回报,你也接纳着他人生的种种,从这种互相取暖的初衷延伸而去的,是这个真实而立体的人。
然后会发现,这个之前与你毫不相关的人的种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你的生活状态,几乎打动了你的心。
至此,孤独的人在这种相交中得到救赎。
爱得以发生。
那句被转烂了的爱情箴言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
这话,既对也不对,与你相交,让我在庸常的生活里升腾起了一种梦想,去拥有另一种幸福生活的梦想;可疲惫的生活又是那么地不易摆脱。
电影里,依娜和费南迪斯思谋着去那个传说中如桃花源一般的不丹,在他们约定见面的那天,费南迪斯没有走到依娜面前,他躲在约定的咖啡店的暗处看她,他的退却感来自于他对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这么老了”的忧虑,来自于现实的耳光,现实是什么呢?
现实是他已经老到火车上的年轻人要坚持给他让座,就像电影《美人草》的最后,已为人妇的舒淇在多年之后兴冲冲地穿上最美的裙子去见初恋刘烨,却被雨天飞驰而过汽车溅了一身泥。
对不起啊,我也想做梦想的英雄,可是生活已经疲惫到无法逃离。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xNjEzMjg0MA==&mid=509850530&idx=1&sn=b9b1ec442aebfefffb086b4f78a37031#rd
无意看到的一部电影,看完忍不住有想要梳理回味一下的冲动,电影开头毫不掩饰的塑造了一位极度想要取悦丈夫的印度家庭主妇形象,想起印度女人的地位,也不觉为奇。
那与白天工作在外的丈夫唯一的联系就是中午那餐饭,因而一个笨拙的女人开始从午餐用心却不知从何改变如何去改变,像个没主见的女人,包括从未出现在镜头前的热心楼上阿姨,一步一步指引她,给她提供精致美味的调味料,给了她一些正确或错误的建议,但故事却缺她不可,她引发了依娜关于人生意义的追问,片中介绍了阿姨的丈夫长期卧床,醒来就看着天花板上的风扇,一停电的话风扇的转速变慢他的心率也就变慢,但阿姨的发电机拯救了丈夫,风扇没停,丈夫也活了下来,先不说有个热心贤惠的妻子他丈夫生命质量如何,但只要活着,就一定有意义,风扇的转动不停是他的意义,对他的不离不弃和精心照料是妻子的意义。
从某种意义上讲,阿姨是幸福的,依娜是羡慕的,总比讨好一个心早不属于自己的男人过着无意义的日子强。
所以她向午餐盒另外的一头提出了自己的疑问,可从点点滴滴来看, 费尔南德斯是这拥挤城市里另一个孤独的男人,妻子去世,当下班回来一群嬉闹的孩子围着他要丢在他阳台上的球的时候,当新同事提问他为什么把一只猫踹下车头也不回的时候,当夜深他望向小女孩家聚餐热闹的窗子小女孩惊恐又厌恶的关上了窗的时候,他以一个孤僻古怪的中年丧偶男人的形象一步步走进这场关于食物引发情缘的梦。
于是,两颗失落的心因为送餐地址的误会相遇了。
为故事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他们通过午餐盒诉说彼此的心事,有点soul mates的意思,依娜的出现换言之意味一种食物,一种味道使 费尔南德斯正在经历的生活更加深刻,深刻的孤独着回忆着,却又不免因她又深刻的期待着,憧憬着。
此时,依娜也在经历着一些心酸,一些丈夫衣服上的别的女人的味道,一些想要代替死去的哥哥为母亲为家庭的承担,然而孩子的一幅美丽的风景画,关于不丹的那个梦幻似的生活,关于那个陌生的男人,关于那个很近又很远的梦。
她好想摆脱着一切现实中可怜的自己,于是大胆的走了一步约午餐盒那端的男人见面来聊不想在纸条上诉说的心事。
但,他不敢走近,怕他的走近会破碎这场美丽的梦,第二天,午餐盒里什麽也没有,表现了依娜对他失约的不开心。
回信中他缓缓慢慢的解释于她。
"你还年轻,还有更多的梦可以追,包括你给了我梦。
"或许只是因为车上有人因他显年迈而主动为他让座,或许只在看到她的那一刻自觉卑微。
但他本意非此,不然为何要去那家店在一旁静静的望着她。
人啊,总在真正心爱的人面前自觉卑微,觉得自己配不上,拥有不起。
也许这样我们才会有珍贵的信仰,有期待,距离诚如那句很俗的话那样,距离,产生美。
但实际上女主内心是有力量的,打听到费尔南德斯工作的地方,领着孩子就去了。
这或许有些令人迷惑,与开头那个忸怩的安于家庭丈夫一心取悦丈夫的妻子反差很大,可是她渴望爱,渴望温暖,渴望依靠,似乎他可以给予她,这些驱使着她一步步,好像离幸福更近了。
但片尾,戛然而止, 费尔南德斯离开了,再也没有美味的午餐和满怀心事的白色纸条。
似一列车,没有来到终点,却失望的停在中途。
但片中反复的一句话, 错误的列车,会带你去正确的地方”,可谁能绝对的说停下的地方不是正确的地方呢,命运的安排大概就是最好的安排。
而错误这词,只是因为我们的人生,事情没有像我们所料想的那样索然无味平淡无奇,总有意料之外。
而那种意料之外的梦无论最终梦醒与否都值得我们去用一生珍藏。
然而开放式的结尾已经落在了我们心上,希望他和她能找到幸福吧,无论在一起与否,不辜负这段美丽的梦。
又是一部印度片,万幸它没有歌舞。
就是画面太过暗,看着很费力。
一盒送错的午饭,引出两个人的生活,用页码纸来交流感想。
那些看似平常的话总会让人受触动,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与鼓舞,疏离与向往,都无法确定。
因为无法把握,所以,只能用命运来形容了。
我这个人有轻微鼻炎症。
平时嗅觉不太灵敏,别人轻松能闻到的气味,我需要特意去闻。
有时嗅到一点,细弱游丝也值得欣喜;有时用力抽动鼻翼,末端神经也毫无反应,那时心里真不好受,仿佛跟这个世界有了隔阂,它们的欢喜与厌憎,我皆无法参与其中。
前几天,看一个帖子,大家讨论如何抑制食欲。
一个网友分享她的经历:每次端坐桌前,看着食物,就努力想象其中混杂着自己最恶心的东西。
比如,以前她特别爱吃蛋糕和意大利面,自从通过想象,让里面充斥着无数根头发之后,她再也吃不下去这两样东西了。
看完她的经历,真心佩服这位网友,为了减肥对自己下手太狠。
若是我也去发言,我想,只需推荐两个棉球堵住鼻孔就足够了。
美食讲究色香味俱全,若闻不到香气,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食欲的。
人都是哪方面不足,就格外在意哪方面,如我,就是特别喜欢气味浓重的东西。
暮色中的炊烟、潮湿的树木山林、腥咸的海风、烧烤摊和卖烤地瓜的小巷口,在我的脑海里,它们特别迷人,让人觉得幸福与满足。
嗅觉的不灵敏,有时会对生活造成不便,那么嗅觉异常灵敏的人会十分方便吗?
也不尽然。
在德国小说《香水》里,主人公格雷诺耶生活在巴黎的贫民区,那里破败肮脏,环境很恶劣。
木头的腐朽气息、羽绒被里的发霉味、粪便的臭气,对于一个天生对气味有着匪夷所思的辨别能力的人来说,这些气味多么具有杀伤力啊。
为了制造出世界上最迷人的香水,格雷诺耶近乎疯狂地陆续杀害了26位无辜的少女,采其身材制香。
故事看似惊悚,寓意却讽刺深刻。
因为作者对各种气味浓墨重彩的描绘,让该书有着魔幻般的魅力。
无独有偶,印度电影《午餐盒》里也有充斥着各种气味,它们在引领剧情发展上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主妇闻到了男式衬衣上的陌生气味,始知丈夫的出轨;淡淡的煎饼麦香,浓郁的咖喱汁味,总让老男人想起妻子活着时的美好时光;主妇习惯一手捧着咖啡杯,一手读情书,空气里四处弥漫的气味叫做浪漫吧。
老男人走进浴室时,突然闻到里面荡漾着自己的老人味,那股难闻的气味让他觉得异常难堪,促使他在崭新鲜活的恋情面前当了逃兵。
原来,回忆是有气味的、爱情也是有气味的,生活不能缺少气味。
有时候,我们可以让自己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却无法阻止自己呼吸,因此,具有隐秘特性的嗅觉变成一种很自我的独特体验。
人的记忆深海里,有一道闸门是由嗅觉掌控的,而具有魔力的气味,用它自己的方式记录着事物本身,偷偷地向我们传递着关于时间和空间的信息,你收到了吗?
印度電影《美味情書》(The Luchbox)為印度新晉導演Ritesh Batra 的處女作,這一部電影特別在於它並不是寶萊塢電影的制式,沒有長篇幅,也沒有又唱又跳的歌舞形式。
而是淡淡地交出了兩個不相識的都市人透過一個餐盒而連繫的故事。
在城市的角落裡,我們都因生活而變得沒有希望、沒有情感,孤獨散落在四周。
一個餐盒、一個錯誤、一段觸不到的感情、兩個陌生人開始日常的交談,名乎其實的「用味覺帶動情感」。
在歐美國家有很多以美食為題材的電影,透過美食講述主人公的故事、利用美食結緣,又或者是利用美食作為媒介講述女性主義,但大多數都是傾向用美食談情說愛,愛到天昏地暗。
比如《美味關係》(Reservation)就是講述一對情侶的結緣與競爭,真是愛你愛到入廚房。
同樣,愛也有很多個面向,在已故導演Nora Ephron的作品《茱莉與茱莉亞-隔代廚神》(Julie and Julia)中,主人公的愛就放在美食主持身上,以美食作為生活的嘗試。
而在《美味情書》裡的劇情離不開愛情,離不開孤獨,劇情看起來是相當普遍,就是一個誤會把兩個陌生人連繫在一起,把他們各自的孤獨細訴。
不敢輕易武斷認同這是愛情,畢竟兩個人從未碰面,又如何講到餘生。
有趣的是劇本雖然是普通,但片裡充滿濃濃的咖哩香,那種東方色彩既是貼近我們,且讓我們看到印度的風貌。
擠迫的火車、疏離的家人、獨自的生活,其實說穿了就是我們都想下班、下課一回家就嘗到摰愛煮的東西。
小時候有爸爸媽媽的照料,還淘氣地偏食。
長大後,就想找一個伴侶共渡餘生,感受幸福的味道。
即使對方煮得亂七八糟也會全盤接收。
閒時你們會聊聊天,聊起什麼時候吃過什麼,還有那一些紀念日,搞了什麼新意思。
有時會贊美對方,有時會挖苦對方。
生活就是這樣,我們用五官感受著對方的存在,看見對方、嗅到對方、聽見對方、觸到對方。
感情不是絕對的長久,於是愛就崩裂。
久而久之,會不再視對方為重要的人,久而久之連話也不談多一句,久而久之連那種本該是對方的氣味也不想擁有。
這是一個男人與女人相識的故事,而餐盒是他們之間的媒人。
就我們看來片中那種運送餐盒的方式是誇張一點的,為了讓心愛的男人吃得到午餐,速遞員到每家把餐盒收集,再經過火車運送到城裡的辦公室。
這種方式大費周章,就我們看來為何辦公室沒有微波爐讓員工翻熱食物?
這或者也實際反映了當地的情況,女主內,男主外。
為了讓心愛的男人愛上自己,必要俘虜他的胃,他的早午晚。
簡單的故事帶出濃厚的人情味,男人每天都把餐盒吃得乾淨,想起了他久違的妻子。
而女人也感受到她很久未嘗過的尊重。
故事就這麼發生,她的餐盒裡有著她的感情、她的投入,她只是一個婦孺,待在家裡照顧女兒是她的責任。
她沒有什麼大理想,只是希望伴侶看她一眼。
而男人的妻子已逝世,工作也快達退休之時,他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回家,而他也只是想有人關心他一下。
都市故事何其的引起共鳴,吃一頓飯只是個小小的心願,他們開始天南地北的書寫,生活、感情都寄望在文字身上。
是的,他們都很無聊,很傻,以為對方是靠岸,到底這是天注定還是天作弄?
作為一個新導演的作品,故事寫得普通,類近一些歐美電影的格局,對於愛好文藝愛情片的觀眾來說是老土極了。
但片中流露著小清新,乾淨的柏拉圖戀愛,讓我們明白看不見也是一種愛、單純也是一種愛、發情也是一種愛。
即使不是愛情,也是友情的表現。
電影裡交出了一個開放的結局,兩位人兄是否有情人終成眷屬就交給觀眾自行想像。
而本片最主要是直叫人飽餐,黃咖哩、紅咖哩,印度料理的味道從銀幕直撲到坐位上,真正讓觀眾感到色.香.味。
在電影中寫得比較優秀的是男女主角寫給對方的信,那種的黑色幽默讓人會心微笑,或者這稱不上是一部什麼驚世的作品,但在亞洲電影來說,讓我們看到印度電影也可以「不寶萊塢」,也可以走輕鬆、文藝的路線。
本身也不比歐美的美食電影差,事實上美食的電影還有很多的表述,在2006年英國的一個印度籍的導演Pratibha Parmar就拍過一部圍繞咖哩、愛情與家庭的女同志電影《Nina's Heavenly Delights》(蓮娜的甜美生活)。
不論是什麼性向的電影,都直叫我們從咖哩中發現愛,從咖哩中發現故事。
至於《美味情書》也是一部有可看性的作品,片裡有印式幽默外也有對愛的迷茫,當中還是有一些價值值得我們參詳。
比如說是待人接物的態度、自卑與自尊、其實都需要勇氣與大膽地向前走,要學懂接受而不是虛偽。
幾位主人公也收放自如,做到沉實,的確是一部雅俗共賞的印度作品。
文/Dorothy
这个电影没有歌舞,走的是温情路线。
一个丈夫出轨的女人,一个即将退休的老男人。
两个完全没有交集的人因为印度的午餐盒系统(孟买系统)而相遇。
女人想要留住丈夫的胃而拯救自己的婚姻,快递把女主的午餐盒阴差阳错的送到了男主手中。
由此两人开展的一系列暧昧情愫。
印象深刻的一个镜头是:每次女人跟楼上阿姨说话的时候都是一脸的娇羞,就像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
两人因为午餐盒而相遇,带着彼此欣赏的纸条而暗生情愫。
渐渐燃起的火花使两个人相互靠拢。
终于到了要见面的时刻,女主等了很久都没有等到男主,以为男主没有来而失望离去。
男主到了和女主约定好的地方,但是他没有现身。
他认为自己配不上年轻美丽的女主,所以不想跟女主见面。
两个人都回到了最初的生活了,男主收拾好行李,离开了这个地方。
但是在影片结尾,男主跟随着送午餐盒的人们一起回去。
他是想要见她么?
导演给了我们无尽的遐想,我想那一定是最好的那个。
全篇几乎以一种纪录片的形式在拍摄,拥挤的道路、 人群、 贫困。
它没有多美好、也不够浪漫,也没有很煽情,但是它在表达着一种让你不能说,却要说的一种冲动。
导演将大量的情感寄托于午餐盒中,午餐盒里维系的不仅仅是那泛着火苗的爱情还有生活中的惊喜和梦想。
<图片1>《午餐盒》与众不同的印度爱情片,准确的说,更像是一部关于人生和生活的聚焦之作。
“有时,错误的火车会带你去正确的车站。
”一个孤独沉默的大叔,一个简单寂寞的家庭主妇,因为一份送错的午餐,开始了一段互相倾吐慰藉的书信交流,两个生活在城市不同角落,看似永远不可能有交集的人就在这种巧合之下,各自的生活似乎变得和昨天不同了。
故事很简单,但书信的内容和转折却很精彩,片中对于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处境的描写真实的让人恐惧,这个世界还真的是寂寞如雪啊,我又想起了我初中时传纸条的岁月,往事不堪回首。。。
全片最让人吃惊的就是细腻真实的笔触,描写微小普通的人和生活,不添加任何的情绪渲染和气氛营造,极力还原生活原本的样子,展现一个真实的故事。
其次就是几位主演的演技,伊尔凡可汗,纳瓦祖丁·席迪圭,尼姆拉特·考尔的表演都可谓细致入微,真实可信,令人印象深刻。
最后就是电影关于生活中人们对于情感需求的真实表达,这个表现的过程很自然,让人认同。
片子的结尾也是让人出乎意料的一部分,可能每个人都在脑海中有不同的结局。
总的来讲,这是一部好电影,一部你所不认识的印度电影,没有绚丽的歌舞和打斗,有的是真实的生活和对于人的关注,小舞舞四星诚挚推荐!
喜欢这个故事 也很享受这个电影导演和摄影技术中上 剧本稍欠功力 比如 用一个auntie来扮演上帝角色 其实就是把不太符合人物性格的行为强加在人物上 但是放辣椒那一个使得剧情展开的重要转折 显得有点过于牵强人物发掘不够深 如男配角有些人物形象过于单薄 不够丰满 如ila的丈夫 这个角色还不如“哈佛研究过”的取餐大叔有质感 有些人物简化是必要和适当的 但是丈夫这个角色是ila生活主线困境的主要缔造者 过于简化这个角色 使得ila自身的悲剧情感不够真实动人女演员表演需打磨 如在餐厅等人那一段肢体动作略浮夸 拆信看信时表演痕迹比较重这又属于一个抛出问题 不给答案的电影 赞同另一个评论 “情节安排相当简单,甚至过于一厢情愿,但电影视觉细节的丰富温情是相当动人的。
叙事手法踏实安稳,不废话也不过于煽情,可充分感受到导演对城市与人物的深切情怀。
扎实稳健,”
真人版的玛丽与马克思
Angelika 咖喱味小清新,食指大动。几个细节,支线人物的寥寥数笔,点到为止的遣词造句,和最终不落俗的结尾都好。我想起窗玻璃上她大笑的影子来,想知道她到底在笑些什么。信中有几句悼念太好,甚至超越了新的期待,不过日子总是带着期待过,才有蠢蠢欲动的味道。
就这?小众片子的评分果然不可信啊
知道影片想要表达什么,就是get不了哪里好看,太温吞水了。
冲着这是我看过的第一部没唱没跳的现代印度电影也得给五星啊.一部印度电影摈弃他们令人发疯的奔放和神经传统拍出跟王家卫似的点到为止欲说还休的含蓄是多么难得啊.希望男女主角能如片中台词所祝福的一样“坐到对的站哪怕上了错的车”
温柔朴素的电影,相信人间自有真情在。
又一部被戳中泪点的影片,没有闹哄哄的歌舞,只是非常安静地叙事,却成功传达出了一股忧郁混杂一丝甜蜜和温暖的情感气息,寥寥数句的书信往来,勾勒出了孟买普通工薪阶层的生活面面观以及传统印度女性的价值观,最后要感叹下阿三那闻所未闻的送餐体系。★★★☆
开放结局减一星
虽然但是,跟一个素未谋面的笔友私奔很危险呀
印度的军事和工业老是丢人,可是电影业真的超过我们太多了, 跟什么狗屁审查都没有关系,我国观众自己惯坏了烂片. 故事很好,演员很棒,顺带还介绍了一个自己国家的特色。
有别于印度传统歌舞片的风格就让许多人有了另一番感受.看起来这种剧情式的爱情故事片还是有一大批影迷群体的.导演是新人.镜头处理却也简练.通过送错的饭盒展开的一段微妙关系.老男人有着自己的困扰.主妇的家庭问题重重.两个孤独的人都希望摆脱一种被束缚的状态.结局看似没有给出答案.其实已然相互成全
楼上阿姨难道不是霍华德的妈妈?
女主越看越美;故事越看越吸引人——虽然印度英语有听没有懂还不给字幕,miss掉一些内容。
终归能找到心灵契合的人是不容易的 ~ 爱情缓缓开始,又淡淡结束。好像水面的波纹褪去,没有终点的爱情,反而让人回味
【印度】犹记得这部电影还是在读物流的时候,课本上推荐的。因为那个时候总是会谈到“dabbawalas”这个设计,并且当作案例进行研究。导演把这个很特色的文化符号和像情诗样的书信体治愈故事结合在一起,平稳生动,也始终保持着那种只属于中年爱侣“克制情感”的情绪去推进故事。纸笔间流露的日久生情和因为要独自吃饭催生出的饭盒连在一起,百味心绪。
别致的“爱情”电影,一次送错午餐盒的乌龙,联系起两个孤独的中男人。在这部电影里,你看到更多的是印度社会问题,杂乱的街道、偪仄的工位、阴暗的公寓居所,电线随意垂落,巴士、三轮车、摩托堵在马路,地铁同北京一样前胸贴后背,人和旧建筑挨压压挤着。饭点,有人专门上门取午餐盒,从居家的妻子这,送到公司的丈夫那,几十上百个圆柱形的午餐盒,包扎在电瓶车上,统一发放。午餐来自家庭,也没有抵消劳工的疲惫、模式化。家庭主妇妻子照顾孩子,为了讨丈夫欢心,精心制作午餐,夫妻二人不熟似的,婚姻只是完成人生任务,而妻子还渴望着爱。成天呆在家里,无聊;丧偶的中年会计,快要退休,日复一日的生活将彻底失去指望。在美味午餐的影响下,他接纳了新手接班人。平日没有人送饭,他便在小档口订饭,很难吃。两人纸条上的信件,一来一回。
细腻,孤独,若即若离,回味绵长。难得印度电影里没有热热闹闹的歌舞,没有直指社会的宏大,只有两个不曾谋面的人,在琐碎无趣的生活里,因彼此的存在而多了一分慰藉。
印度版的查林十字街84号,很像文学作品,也是那种很平常却又道尽人生酸甜苦辣的电影。“我在浴室里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是我爷爷洗完澡之后的味道,但是我爷爷并不在,只有我在,我闻到了一个老男人的味道”,用这样的方式表达男主角感觉到了自己的衰老虽不是一个浪漫的时刻,却是很浪漫的表达方式。
1.这“送餐系统”真的让人很想吐槽;2.结尾处的含蓄符合整部影片的基调;3.婚姻生活总是从甜蜜开始走向无聊枯燥,谁先出轨谁的错。鳏夫偶得小情意,喜迎黄昏又一春。
都说【老妹】才会提到soulmate,可我从很早就开始喜欢这种三观不正的片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