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传记题材电影《塞尔玛》由阿娃·杜威内执导,蒂姆·罗斯、大卫·奥伊罗、小库珀·古丁、汤姆·威尔金森主演,影片聚焦美国民权斗士马丁·路德·金1965年组织的“由塞尔玛向蒙哥马利进军”行动。
导演: 艾娃·德约列主演: 蒂姆·罗斯 / 小库珀·古丁 / 汤姆·威尔金森 / 科曼 / 大卫·奥伊罗 / 卡门·艾乔戈 / 维德尔·皮尔斯 / 洛莱妮·图桑特 / 泰莎·汤普森 / Niecy Nash / 凯斯·斯坦菲尔德 / Jeremy Strong / 科瑞·雷诺兹 / Stephan James / Andre Holland类型: 剧情, 历史地区: 英国, 美国片长: 122分钟上映: 2014-12-25(美国)
正得不得了的传记+历史的美国主旋律电影,当历史科普教材看还是不错。
几段演讲都挺赞的,无论是金的缅怀,鼓动,振臂还是州长的偏激,总统的淡定都各有风格,演讲调子和节奏有种歌唱的味道我走偏了。
还是由衷尊敬民权斗士,无论这句话看上去有多虚幻,有些事情远在天边近在眼前,真切感受过才知道可贵。
看完《塞尔玛游行》,至今仍在感动中。
虽然身在大洋的彼岸,也没有亲身的体验过种族歧视的感觉。
但是我有感受到地域的歧视。
由于家乡太过于贫穷,我们很多人被迫离家到其他地方寻一口饭。
我们的抱团取暖,有时可能会让人误解,也有一部分的人素质不够高,受教育程度比较低,名声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的败坏。
我们不敢表明自己的籍贯,怕一说,别人就一脸的了然,然后说:哦,听说你们那里人怎样怎样。
可我身边没有这样的人,他们辛勤劳动,他们不偷不抢,他们和蔼可亲,我不想让他们蒙受这样的莫须有的骂名,所以我一般难以启齿我来自于哪里。
可是在美国,黑人面对的不仅仅是这些简单简单的不痛不痒的骂名,而是他们被剥夺的选举权,他们被禁止的言论自由,甚至于他们没有作为人的尊严与平等生存的权利和宝贵的生命。
黑人在公交要让座与白人,没有选举的权利,他们被随意的殴打,枪杀,法律形同于虚设,宪法上的自由平等被种族的歧视所践踏。
我不禁的愕然,这是在20世纪世界最强大,制度最民主的美国吗!
对于马丁路德金,我找不到一个贴切的词来去赞颂他的伟大。
无惧威胁,无惧辱骂,无惧殴打,一直坚持着民主斗士形象。
他的演讲,入木三分,慷慨激昂,极具力量,给人信心。
佩服他,一直很理性的让游行的人们不要以暴力来面对暴力。
这得具备多大的勇气。
我记忆犹新他初到塞尔玛,被一白人重重打了一拳,却没有反击,以身做到他的主张;吉米的死,让他痛苦万分,动摇了他的初心,他要的是选举权,不想为了游行牺牲了谁;白人牧师应征到塞尔玛,却惨遭不幸让他愤怒万分,打电话总统,请求早点通过法案,希望吉米家属也能得到总统同样的问候;在约翰的劝说,关心自己的生命安全,他说;他躲不了,所有人都躲不了,他时刻怀着慷慨就义的心。
感谢影片还原了一个鲜活的马丁路德金,有血有肉。
他的伟岸,望尘莫及,他的理念,永垂不朽!
最后便是影片中浓浓的宗教虔诚。
宗教的信仰,让疲惫不堪的马丁路德金得到力量,走出困惑,坚持走下去;宗教的信仰,让许许多多的白人,不远万里,奔赴塞尔玛,参加游行,为黑人声张正义,争取平等;宗教的信仰让无数的黑人们,在绝望中,依然乐观面对,不畏前路的坎坷崎岖,当下痛失至亲的痛苦。
他们选择主,他们坚信主,主一定不忍心他们收到不平等对待,光明必将降临!
我羡慕美国民众的公民意识。
记得马丁神父在波斯顿犹太人屠杀纪念碑上书:当他们来抓共产主义者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共产主义者。
当他们来抓犹太人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犹太人。
当他们来抓工会组织者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工会的人。
当他们来抓天主教徒的时候,我没有站出来反对,我想我反正不是天主教徒。
后来,当他们来抓我的时候,已经没有人能站出来为我说话了。
我倾向于自由党派站出来的原由不止于这个考虑以后有为他说话的人。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宗教信仰。
在美国,宗教氛围很浓,绝大多数人都有自己的信仰,并恪守它,用它来指引自己的生活。
也可以说,他们信仰的教条是他们共同的契约。
这契约中有,自由,平等,民主!
他们的宗教信仰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可视同于法律。
我想,我们的国民公民意识远没有美国强,在于我们没有这样的契约信仰。
我们没有信仰敬畏我们的法律,所以有那么多的贪污腐败,徇私枉法。
我们把我们的敬畏交给了虚无缥缈没有即时效力的神明,祈求用道德的约束,自觉遵守秩序。
可我们都知道,在一个没有强制力社会,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理想社会是一个法制高度发达的社会,人民守法,敬法,护法!
法律虽然是死板的,但却是不可歪解的,公平的,我宁愿在高度法制的牢笼接受审判,也不愿在讲人情冷暖的舒适床上苟活。
写到这,发现自己写的不是影评,而是自己对影片的所感之处,不喜请拉过。
最有学习价值的一部美国电影了解美国社会现在和过去的电影有《为奴十二年》《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荒野猎人》《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塞尔玛》等,其中《塞尔玛》是最有学习价值的一部电影。
从这部电影,可以了解非暴力抵抗运动及其斗争谈判技巧,了解演讲的宣传鼓动技巧,还可以了解社会活动家的工作与生活,了解美国曾经的民权状况。
这个电影里有马丁路德金的几段演讲,可以和鲁迅的相关演讲来对比,其中一段演讲who murdered jimmy类似《纪念刘和珍君》。
还可以比较社会活动家和文学家对社会的影响力。
文学家大多是性情率直,可能更擅长指出问题,但缺少行动能力和方法,不擅长推动变革,所以呐喊之后会彷徨。
还可以比较五四运动和塞尔玛大游行。
还可以联想到另外一个著名人物《寂静的春天》作者蕾切尔,都是小人物,因发起一场运动推动了社会变革而载入历史。
还想到为环保呼吁的柴静,质疑转基因的崔永元。
当然,这部电影纯粹是部塑造英雄的电影,有美化和丑化人物的成份。
F37:《塞尔玛》~导演:艾瓦.德约烈~从色调到化妆,电影一开始,你有点分不清,这部,应该是什么时期拍摄的电影,当配乐出来,你才抓到,只有现在的电影,音乐本身的录音以及与电影的贴合,才可以做得这样细腻,明显,导演是想让观众去掉时间的距离,回原到美国的60年代,体会黑人人权运动的艰辛与不懈~马丁.路德.金,这位诺贝尔和平奖得主,在黑人人权运动中,时刻用着生命来努力,用生命来争取,以最大的能来追求人权所应有的平等与权力...~昨天刚看完日本编剧桥本忍的那本书《我与黑泽明》,今天电影,有了从未有过的体会,电影分成了段,段的由来以及形成,每一位的表情和台词,段与段的连接、推进,血与肉慢慢的丰满,支撑起一部感人的电影~音乐和电影,在这部里面,音乐也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它直接跟那个时代连接了起来,我想,美国人应该更有体会。
似乎听到了鲍勃.迪伦的歌声,可能不是,类似,60年代初期,他也曾经为有色人群呼喊助威,他们的那个年代,年轻人需要分辨、可以分辨,有不同的选择,试想那个年代中国的情况,一代人被混绕意志、转变意志,消弱意志,最后磨灭意志,那隔空的一代文化,成了永远无法弥补的空缺与遗憾...~说回音乐,影片里面黑人的音乐,你细细聆听,每一个字,都来自灵魂的申诉与渴求,代入电影,是电影的另一种语言。
有我经常听的贝拉方提卡耐基上的一首歌,这位歌手,也是黑人人权运动的积极者,虽然他们受着久远以来的不公平,但黑人音乐里面,着自由的韵律,音乐是平等的,人权,也应该是平等的~这部影片,配乐里面,我最不喜欢的,是那次游行过后,一位年轻黑人被枪杀,然后路德金去安慰这位80多岁的爷爷那个桥段,沉痛氛围里,钢琴中低的声音在那里连贯着,那个声音,这时候,过于的华丽,如果轻微的以点状方式配合对话出现,轻轻浮点,只要延续一点悲意与坚强,就足够了~最好的配乐,我也觉得,路德金在听她老婆放的电话录音那个桥段,只有对话,在静默中展现两人的无奈,深深地抓住你,完全空白的背景音,没有配乐,只有对白,有时候,少一点,比多一点更可贵,沉默,也是一种声音~导演艾瓦.德约烈,黑人女导演,她身上有我熟悉的影子,但是,我确实没有看过她的片子,非常不错,非常棒的导演!
总是把马丁路德跟马丁路德金搞混了,为了加深自己对这个美国著名民权人士的印象,很高兴的看了他的自传式电影。
有关美国黑人人权的电影也很多了,在这里也要提到一个人马克西姆X,也在本片中露脸。
关于马克西姆也有一部自传式电影《黑潮》,原名就叫马克西姆X。
马丁路德金是个温和派的领导者,虽然他们俩被暗杀的命运是一样的,但是我觉得马丁路德金是正确的。
仇恨和冲突并不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就像今日缺乏马丁路德金这种领袖的美国,也依然不断爆发出种族矛盾的骚乱。
在这里更要提到一部电影《美国X档案》爱德华诺顿主演的,就是对仇恨所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反省,就是因为白人和黑人之间没有真正的和解。
In the movie, Dr. King is a little confused about his goal, but he knows that he cannot give up, the black rights must be obtained by someone to extract the rational appeal(提出理性呼吁), someone to sacrifice(牺牲)themselves, to unite people.During the last parade,which took up almost the entire bridge, all the white participants joined hands with the black crowd, sang songs and marched toward the Capitol(国会大厦). At the end of the movie, the reconciliation of the President takes a new step to achieve equal rights for blacks. The violent police chief was sacked, Dr. King's wife attended the speech, two of Dr. King's aides were elected to the United States congress and Jamie's grandfather was finally belatedly given the vote. This, so to speak, gave the paradea happy ending. Dr. King was not accepted by his family or understood by others. But he remained calm enough to stand his ground. In contrast to the heartless world, Dr. King's speech is so moving, like a fire to warm the heart. Finally, he was imprinted on the hearts of sentient people all over the world. Dr. King lives on in their hearts.
不得不说,下飞机没多久就看午夜场,很累,加上电影开头确实不是那么简单、容易消化,前二十分钟实在有些难以集中,几次差点睡着。
但随着电影中的气氛一点点积攒、升温,紧张感加强,就这样一点点build up,我竟变得异常清醒。
而且画面的处理也非常好评,视觉的冲击力极大地弥补了因电影的困难(其实困难这个词用的不是那么贴切,但又一时想不出如何形容,意会吧)而带来的沉闷。
总之,整体的情绪把握非常到位,加上超强的BGM,最后还是很震撼的感觉。
尤其因为当时我在美国,更能体会那样的心理,但文化之间的差异还是会影响很多人的欣赏,令人觉得枯燥、甚至是没必要的压抑。
打四分一点是因为文化差异必定是大问题,令一点就是作为一部具有历史性的影片不够严谨,不过为了不剧透就不再细说。
黑人的主旋律电影。
美国种族问题神马的从来都不是新闻,而估计是由于某些问题的考量,马丁路德金从来也没有在中国的教科书上大书特书过。
这电影,好的地方,是没有死抓马丁路德金不放,而把视觉也放在了其他普通被人身上。
不过,由于是黑人主旋律电影,白人的角色就...大家懂的。
反正金博士已经死了,或许也是好事,死于壮年,死于名望的巅峰,才能封神。
看完的第一感受是非常平和,这种平和在一部描述黑人平权的电影中能体现出来非常难得。
我们可以经常在网上看到许多关于黑人,同志,变性这些话题的讨论,美国最高法院也做出了同性恋婚姻合法的判决,我觉得这种现象非常好,很多生活在社会角落的人得到了承认,但是我看这部电影关注的不是塞尔玛这个事件的本身,而是电影对于这件事的表述手法,以一种娓娓道来,心平气和,不煽情,不做作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历史态度,同时这是一位43岁的女导演的作品,我为这样睿智,大气的女导演鼓掌。
人不是神,不可能完美,电影中的马丁不完美,有心计,会出轨,但却最真实,他一定知道游行会有这样的后果,同样他也知道这样才能赢得舆论,获得关注,可以说是他把这些人送到对手的棍棒下,当然他们的牺牲赢得了民主的胜利,那么不把马丁路德金描述成一个完美的英雄,而是真实还原一个肉身的马丁,这一点本身就很难得,一个美国记者说,不感恩戴德是一个强大民族的性格,这部电影对马丁的刻画也表现了这位女导演成熟的电影态度。
影片中马丁非暴力的游行方式和整部电影的基调是吻合的,就是一种平和,不激进。
看完这部电影没有痛哭流涕或者震撼人心,但是电影表现出来的理智让我非常赞赏。
另外我想起梅厄夫人在联合国关于以色列建国时的演讲,她不是在哭诉犹太人这些年来的悲惨遭遇,而是把重点放在这个民族是如何在苦难中艰难前行,顽强生存的一面,博得别人的同情是最坏的一张牌,赢得别人的尊重是最好的一张牌。
历史是最好的剧本!
一部标准的政戏电影和传记片。MLK的每一段演讲和与别人的交谈都太有腔调了,让人想无数次的再去听。“花样高能演讲技巧全集”。家庭和信仰是创造人才的基本保证,你看美国就是这么奇怪,他说Lord在引领他们前进。林书豪也是这样讲,这里面有力量。黑人、黄种人都这样生生世世美利坚,玩命维护宪法完整
good speech & good acting, but the storyline is too straightforward, so nothing special to talk about~ there's also strong stereotyping towards White people, too much prejudice and personal emotions involved, I don't like it.
如果把放大镜放到这些英雄人物身上,会发现他们都是妥协者,斡旋者,谈判者,20世纪的黑人世界广阔浩瀚,可总也离不开一点,就是他们相信这个世界真的可以被改变,他们也愿意走上街头,参与改变世界的过程。
政治正确主旋律,美式风味,姿态重于内容的影片,似是而非的感觉这是个纪录片但真的不是,大多数抗争的胜利真不是所谓的反抗游行换回来的,那是恐怖的政治博弈后的结果啊!
不知为何,我就是特别不喜欢
覺得過於臉譜化人物。有些煽情。但飾演馬丁路德金的David Oyelowo表演確實出色
每一次游行都描绘得非常安静,却透露出决心之大的壮烈。82岁的老头看着如何叫人不心酸。King的演讲爆发着力量,配上黑人的音乐,足够的冲击。
每年金球奥斯卡都有这种主旋律八股文电影入选,当然也拍得不错,但按部就班四平八稳的没什么特色。很多地方看得犯困。电影尽量煽情,马丁自己在上面讲得热血沸腾,唾沫横飞的,但我希望更多地通过电影细节呈现,而不是煽情那些freedom民主people之类的演讲口号,否则真是看得厌倦了。最后的歌曲Glor
没有拍成hagiography反倒像弗朗西斯科罗西或者[the organizer]. DuVernay才是2014 breakthrough director啊 桥上setpiece简直猩球崛起 幸好结尾没有'现在我们叫它电脑'这样的傻逼title card
想了解黑人投票权是怎么回事的可以看看这部。精彩描述了如何组织一场运动,没有同类题材电影的可以煽情和一味卖惨。马鬃免费看。
沉闷,耐着性子看完也无惊喜。
比较平淡,又了解了一段历史。
历史的轮子总是辗着大众的尸体前进。
节奏太慢 剧情平缓 相当失望
这里牵扯着政治问题显得很高深的样子………
在电影院里直接Déjà vu了,实在是太套路化的民权片啊,恍恍惚惚就像看过一样。 其实美国现在的种族问题也没改观啊,看弗格森骚乱的起因,和60年代有差吗?(烂番茄98%的“政治正确”真让人反感...)
能把这么传奇的人物、经历拍得如此脸谱、空洞、无聊,也是佩服……
A-
给抗争者高分,们利用你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