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是骗钱,我感觉还好了。
就是日本人的完美主义罢了。
很多油画大师晚年看自己年轻时候的作品总觉得很难受,色彩不对,于是几乎全部都重新改过。
其实是人的视网膜随着年龄增大会逐渐偏色。
GIS 是1995年出品的,即使是现在看起来也同样是神作,CG技术全部是当时的最高水准,但是CG行业的发展可谓一日千里,让押井大神现在再看当时的3d场景的确有些难为情。
所以2.0版几乎把机械和网络UI的相关场景都用3d重建重新渲染了。
还有音轨也比原版大大的增强了。
原来经典的绿色数字片头去掉了,变成了蜘蛛网一样的丝线。
大概是被《Matrix》借鉴之后,已经没什么新意了,干脆重新弄一个更酷的。
为了和新的3d场景画面和谐,原来手绘的线条也做了相当的柔化处理,去掉了很多粗糙的笔触,加上了HDR的光效。
同时为了和 Innocence 接轨,画面也从原来的蓝绿冷色调改成金黄的暖色调。
开场的“跳楼”和中场的潜水场面中的素子都换成了3d模型,但老实说3d模拟的效果并不好,还不如原来手绘的版本。
假如整部片都换成这样,那这部片没法看了。
我还是更喜欢95版。
纯手绘的线条,充满了有魅力的细节。
就好像听古琴一样,刚听古琴的人一定很不习惯,因为中间有比较“粗糙”的擦弦声。
有人问雨果的老板,为什么不把那个声音去掉?
他说现在的录音技术是可以把擦弦声音抹掉的。
但是他还是保留了,因为那个擦弦声让人感觉到背后是真正的有人在弹奏。
而MIDI是没有擦弦声的。
另外,当年GIS给我的震撼,是它不仅仅在视觉和听觉上给我的冲击,而且在哲学上,让我重新思考作为一个“人”存在的意义。
从这个角度来看,新版的画面越好,音效越强,在某种意义上,反而越让观者远离了对影片内涵的思考。
比前一版画面不知道美到哪里去了,95版肢体非常僵硬,一看就是假人,这一版肌肤纹理逼真,更富有美感,傀儡师的声线也换成了女声,削弱了原来更多与一见钟情之类相关联的解释。
相比tv版更多展现了社会与政治相关的议题,剧场版更多地是对人和生命本身的思考。
代码也能诞生出ghost,如果承认其为生命,是对进化论的部分否定,人类究竟有何独特性存在于世间。
同时,片中又盛赞意识才是生命的本质和进化的形式,如同傀儡师融合后从生到死得以变异和传播,这才是超越肉体存在的人类终极进化方向,也是一直以来形形色色宗教和信仰所向往的,和tv2中久世的想法不约而同。
片中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肉体如何强化,人类如何能改造环境和自身,ghost才是定义生命存在的关键,一切发展方向都要回归到意识的超越,非常有宗教思想。
无罪中继续探讨了这一问题,片中反派把人偶和动物视为等同神的存在,人类的自我意识过剩是其痛苦的本源,呈现出反科技发展回归自然的需要。
当一个人身体全部义体化,当然也包括大脑,这之后的电子脑是之前肉体的信息存档,还是真正的把一个人的思想转移到义体上?
这是否还能算得上是一个生命体?
于是出现了ghost这一概念,相信自己的ghost是证明自己的根本,亦或者根本就无ghost这东西。
义体人只是根据生前的信息做出的各类反应,并加以学习,这根本算不上是生命体。
但是,我们身上的DNA又何尝不是如此?
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可以繁殖的,可以进化的,这才是生命体吗?
或许是吧,义体人除了这些条件之外,其他东西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对了,他们只要有持续的维护还能长生不死,你还是可以和他进行情感的交流,探讨人生的未来,表面是完完全全的正常人。
在视觉层面,在精神层面,我们超脱了自身的躯壳后的存在,不禁让我在问多一句:我们对生命的定义是什么?
这是我在探索的其中的意义。
首先看的2.0..没有怀旧障碍.比较喜欢对影片提出的什么是人.什么是机器.扣扣边角...首先我抛弃了:从卵子受精到出生到成长的[哺乳纲灵长目人科人属智人种]生命体是且才是人.这个定义别说受精卵了..给身体整个换个底层.用人造肢体\电子大脑\甚至完全虚拟化在网络中都不是问题... 能说这些器械终端背后不是一个人吗.我认为他还是..于是我捡起了:拥有自由意志、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附带(可包含但并非必需)的语言、情感等等能力就是人..这个完全抛弃底层.只在精神层面限制的定义...然后....这个定义具体化就会是反人类了..按照定义.婴儿、甚至儿童.智障..植物人...等等都被排除在人的范围了..等等.这样就反人类了? 我们是不是多了些既定设置?.他|她|它不是我们所定义的人..然后我们就想到了非人的对待他|她|它们?...这个因果逻辑才是反人类...举个例子:人死了就不是人了..这个毫无疑问吧.但是我们还是给尸体做悼念仪式.葬礼..没人说这个反人类吧..婴儿、甚至儿童.智障..植物人...等等不被定义为人并不意味着我们能非人的对待他|她|它们..嗯..再来看看程序|机器人这边...按照之前的定义..通过图灵测试的AI基本就可以称为人了...可能会有人对此耿耿于怀.坚称那只是在芯片和电路板上的电流..他|她|它可能和你讨论电影如何如何..大餐如何美味..但它并非真正理解电影和大餐....让我偷懒引用下Matrix67的一段文字.:http://www.matrix67.com/blog/archives/4930======================================记得我曾经看过一本科幻小说,书名不记得了,情节内容也完全不记得了,只记得当我看完小说第一页时的那种震撼。
在小说的开头,作者发问,什么是自我意识?
作者继续写到,草履虫、蚯蚓之类的小动物,通常是谈不上自我意识的。
猫猫狗狗之类的动物,或许会有一些自我意识吧。
至于人呢,其实我只敢保证我自己有自我意识,其他人有没有自我意识我就不知道了。
看到这里我被吓得毛骨悚然:完全有可能整个世界就只有我一个人有自我意识,其他所有人都是装出一副有意识的样子的无生命物!
有一次做汉语语义识别的演讲时,讲到利用语义角色模型结合内置的知识库,计算机就能区别出“我吃完了”和“苹果吃完了”的不同,可以推出“孩子吃完了”多半指的是什么。
一位听众举手说,难道计算机真的“理解”句子的意思了?
我的回答是,没有冒犯的意思,你认为你能理解一个汉语句子的意思对吧,那你怎样证明这一点呢?
听众朋友立即明白了。
你怎样证明,你真的懂了某一句话?
你或许会说,我能对其进行扩句缩句啊,我能换一种句型表达同样的意思啊,我能顺着这句话讲下去,讲出与这句话有关的故事、笑话或者典故,我甚至还能在纸上画出句子里的场景来呢!
那好,现在某台电脑也能做到这样的事情了,怎么办?
这就是所谓的“功能主义”:只要它的输入输出表现得和人一样,不管它是什么,不管它是怎么工作的,哪怕它只是一块石头,我们也认为它是有智能的。
永远不要觉得规则化、机械化的东西就没有智能。
你觉得你能一拍脑袋想一个随机数,并且嘲笑计算机永远无法生成真正的随机数。
但是,你凭什么认为你想的数真的就是随机的呢?
事实上,你想的数究竟是什么,这也是由你的大脑机器一步一步产生的。
你的大脑逃不出 Turing 机。
===============================综上.... 人的定义:拥有自由意志、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以及附带(可包含但并非必需)的语言、情感等等能力就是人..所以...机器人.无论是通过图灵测试的AI.还是身体机械化的人.或是思维&记忆由电脑承载的人...都是人是否和受精卵生长而来的人拥有同样的权利?当然..只是平等&人权永远是人的美好乌托邦..各种歧视..独裁政府....欺诈..暴力.估计在AI通过图灵测试100年后也不会完全消失..
我们接受我们和细胞一样是生物,我们终将接受我们和一段代码一样是生物。
生命的定义将被打破重塑,也必然被打破重塑。
毫无疑问。
周日一天,看了攻壳的两部电影。
包括这部2.0的和《innocence》。
看完很累,伤感。
所有宏大智慧的电影,恐怕都是这个基调吧。
无论如何也是快乐不起来的。
95年的故事,如果结尾悲怆就好了。
或者导演把所有的悲伤留在了续集里,留在了那个男人的生命里。
终将是孤独,收敛的怀念。
印证了那句”近在咫尺,远在天涯“。
温柔的男人,在他给狗喂食的时候知道撩起它的耳朵,知道一如既往地为素子披上外套。
我在这一集里才落下眼泪。
当你变成万事万物的时候,视角不是我等凡人可以体会的。
”只要你连上网,我就在你身边。
"续集里素子的道别和吕克贝松的LUCY一样,“I am everywhere." 冷酷的。
迷人的。
不可追逐的。
昨天终于看了《攻壳机动队2.0》,作为一个攻壳fans,这真是久违的激动,太震撼了,真应该把他树为榜样,大家学着点,炒冷饭要这样炒才对的嘛,太激动了,有点语无伦次了,整理下思路先。
咳咳,这个先说说整体感受,2.0版绝对是进化了,画面色彩跟《攻壳》后来拍的剧场版《无罪》的色调统一起来,机械设定、武器设定精致完美,比95版的更加协调、真实,许多系统的画面都重新制作,这个太赞了,95版那绿色的系统一看就知道是以前的SF作品才会有的画面,现在色调全统一为《无罪》那种,这才符合偶d审美嘛囧。
扫描电子脑的色调和图层更加的复杂,很统一并不混乱,反正全都跟《无罪》看齐就对了。
素子姐姐在片头又跳楼了囧,但这次的素子是用3DCGI技术制作的,他潜水那里也是用这个画面表现,嗯,这个老实说我是有点不太喜欢,素子用3DCG来表现总是觉得稍微有些僵硬,但除此之外其他的动画镜头,都比95版的更加完美,接近我理想中的素子,还有,光学迷彩这次制作的更加协调、精致。
开头主题曲响起,素子这个全身义体人的制作步骤开始演绎,虽然跟95版一样的过程,但画面色彩、细节明显提高了不少,当初就是这个开头和那神一般的音乐吸引我慢慢的往下看,一步一步的把我吸进《攻壳》的深渊。
从这次2.0重制版来看,动画制作技术那是没的说,太完美了,看过这个版本后,接着重新找回95版来看,这下完了,95版真的看不下去了,但用来怀旧倒是有另一番风味。
配音方面基本都是原配,特别要提的是给“傀儡师”配音的榊原良子,95版的“傀儡师”半身固定在九课那里时,声音是男声,但这次2.0版的声音换做女声,画面的改进牢牢吸引着我,再加上“傀儡师”的配音比以前更有压迫感,一种被看穿,从高处审视的穿透力透视你全身,特别是当“傀儡师”在荒卷老头面前说出那段话的时候更是如此。
大家如果留意听还会发现,在集市鸡飞狗跳那一幕,里面嘈嘈杂杂的有个声音,一个大妈在用普通话,还是带点京腔的口音在说话。
片头中也掺杂着普通话,95版只用英文和日语(记忆中貌似)。
以前在《攻壳》里听到的大部分都是白话,虽然是挺标准的(特别是《无罪》那里),看来发行市场出现转变了啵,这次2.0版连这个细节都注意到了。
顺带一提,素子姐姐转身一扫腿把那个倒霉的“躯壳”踢飞的镜头,还是那么的爽快。
后面素子在“进化树”那和思考战车单挑的时候,比95版要精彩的多,可能是因为画面技术的改进,紧张感比以前更大了,巴特桑还是一如既往的爱使用重型武器,2.0版的武器和机械设定实在是美死了,光线、角度、质感、声效实在是找不出什么缺点。
素子强行打开战车盖子时,那背部肌肉扭动直到最后负荷不了撕裂爆开的场面,可流畅了。
上面说的都是技术层面,2.0的主线故事跟95版一样,翻了翻我的日志,从得到《攻壳2.0》重制的消息到关注再到今天去看,中间经过了八个月,人家2.0重制版则是把95版这动画历史上的经典神作以现在最新的制作工艺重新演绎了一遍。
你说他炒冷饭吧,但这也需要人力、物力、财力去折腾的,对我来说,这是经典之作,一个团队花了非圈内人所不知道的精力去完成一部作品,我看到的是无限的热情和诚意,这就是心血之作,尼采写过“要了解别人的心血绝非一件易事,我憎恨以阅读为消遣的人;用心血写成的东西和箴言,并不想被人朗读,而希望被人记住”。
在现在这个凡事都在使用免费资源的时代,做为一个普通的攻壳fans,会尽力去理解导演的意图,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东西,同理心也会联想到制作团队的辛勤劳动,虽然没有为他付出过一分钱的票价,但对《攻壳》的感情是有了的,写篇不伦不类的观后感算是对《攻壳机动队2.0》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尼采老爷子,我可没有光消遣哟,还是有用脑子去思考的啵,只是咱家的电子脑是次品,经常down机就是了。
2.0版一开头就出现这一排词,95版则是用英文打出一排字提出论题,还是2.0版这个好呀,后面的主题曲歌词就是重复唱这段,细细品味,很符合动画的主题,这完全就是在说素子和“傀儡师”嘛。
“神降合婚夜”,两位思想的融合,创造出全新的素子;我说素子姐姐,你到底融合了多少数据额,笑脸男那次把记忆传给你,融合后多少又变成全新的素子了吧。
“破晓虎鸫啼”,招魂鸟一叫,变异前兆现。
若吾起舞时 丽人亦沉醉若吾起舞时 皓月亦鸣响神降合婚夜 破晓虎鸫啼远神惠赐谣 I Making of a Cyborg(义体人降生)谣ⅡChost City(幽灵都市)囧,这个翻译感觉不太好的说下列一等功臣一定要记住。。。
(铭记于心。。
铭记于心。。
铭记于心。。。。
)【STAFF】原作:士郎正宗 执行制片:ANDY FRAIN/宫原照夫/渡辺繁 制片人:石川光久/KEN IYADOMI/松本健/水尾芳正 导演/分镜:押井守 脚本编剧:伊藤和典 演出(动画导演):西久保利彦 作画监督:冲浦启之/黄瀬和哉 人物设定:冲浦启之 机械设定:河森正治/竹内敦志 枪械设定:矶光雄 背景设定:渡部隆 美术指导:小仓宏昌 图层基督:冲浦启之/黄瀬和哉/竹内敦志/渡部隆/末武康光色彩设定:游佐久美子 摄影导演:白井久男 剪辑:挂须秀一 原创音乐:川井宪次 音响导演:若林和弘 制片:讲谈社联合出品:万代音像株式会社及美国曼加(漫画)娱乐公司制作工作室:Production I.G【CAST】素子:田中敦子素子(少女):坂本真绫巴特:大冢明夫 陀古萨:山寺宏一 荒卷大辅:大木民夫 石川:仲野裕 中村部长:玄田哲章 威利斯博士:生木政寿 傀儡师:榊原良子在95版和2.0版里素子姐姐单挑的思考战车,这个时候,那群可爱的塔奇克马还没有登场,九课里还有几个人物没有亮相,当年能够与这部动画相遇真是一大缘分,士郎正宗能遇到押井守更是有种伯乐识骏马的味道,冥冥之中的机缘与巧合通用于许多事物,《攻壳》系列带给我许多感动与乐趣,当然更少不了的是种种的思考,so,他永远都是我心目中的神作。
记于2009年02月16日 星期一 16:30
2008日本动画片《攻壳机动队2.0》,1995同名动画片的重绘版,豆瓣评分9.0,时光网评分8.2,IMDb评分7.8。
我头回听说动画片有剧情完全相同的重绘版,只知道真人电影有翻拍版,但从不知道动画片也有类似真人电影翻拍这样的重绘版,真是长了见识,足见《攻壳机动队》的经典。
我不知道《攻壳机动队2.0》能否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起码在我的电影知识面是这样的。
游戏经常有高清重置版,不新鲜,但动画片还是第一次知道有重绘版。
不过叫做“重绘版”并不准确,叫做“重制版”更为准确,因为片中主要的手绘2D画面并没变,与原版相比只是增加了一些CG3D画面——原版中模糊的电子地图变为了重制的高清CG3D地图。
片头和中部出现了CG3D造型的女主,但只是昙花一现,并未全部替代手绘2D女主。
片中的飞行器用重制的CG3D飞行器替代。
结尾用CG3D重制,原版是白天,《2.0》是夜晚。
《2.0》大概就这么几个方面的变化,影片整体来说并没有眼前一亮、焕然新生的重制感觉。
我看的版本字幕有很多注释——一是注释了片中角色使用的各种各样的武器,看原版时没注释,没想到影片中的武器如此考究。
二是注释了角色台词的出处和背景,很长见识,能够更好地理解这部经典动画片的深刻之处。
2.0版诞生于13年后的2008年,最应该做的高清重制,也就是以高清形式重绘,而不只是增加一些CG3D画面。
我认为高清重绘才是2.0应当有的样子,才会让观众有焕然新生的惊艳之感。
其实不太懂几部剧场版和TV一二季之间的联系,大概是为表达某种世界与某个主题下可能发生的所有事件?
其实感觉并不太像其它的动画电影,还是有很浓的TV味,只是制作很精良,尤其是背景或许是看过TV的原因,本片想传达的还是能理解的,其实就是对未来电子时代哲学上的存在的思考,大多人的哲学思考总是限制于社会发展水平(但也只有这才能确保哲学思考有正确的前提),而攻壳大概就是士郎正宗在一个思考可电子化的假设下进行的科学幻想与哲学思考吧这里思考的是自我,在所有肉体均义体化后,在物质层面已经与传统人类截然不同了,但只要思维的运作与常人无异,人们会容易接受这个‘人’的存在。
但就像虚拟体验一样,处于其中的人在一般情况下甚至都难以察觉他人植入的虚假记忆,而只要这个虚假记忆足够具体(想到了银翼杀手2049的主角),义体人+虚假记忆+类人思维程序的组合足够让他人认为其为’人‘,甚至对于其自身,思维也会判定自己为’人‘,这就是少佐所害怕的。
但对于‘自我’也从没有个定论,我们也可以这样定义,当他人与自己都认定自己为‘人’时,TA就拥有自我。
这时候像傀儡者这样的程序就也是人了,这也是程序学习+思考获得的结论。
而作为一个新诞生的‘人’,虽然可以实现半永生,解决了生存问题,却解决不了繁衍的问题,毕竟copy就像克隆一样,没有像’基因‘一样可以突变与重组的’功能‘,就不能保证多样性,而基因的多样性正是各种生物面对自然选择时的利器。
可以想象这个程序在思考所依据的知识都是基于人类自身的,所以产生像人类一样的本能也是可以理解的。
这时候程序将自身认定为’人‘的这个变化被码农认为是bug,而在程序看来修复这个bug就意味着自我的毁灭,基于生存的欲望,程序便想方设法逃走了,而它思考的一个延续’生命‘的方法便是与少佐’结合‘。
而少佐又为什么愿意接受呢?
就像少佐问的,如何保证她还是’她‘?
这个问题其实也是最近才比较想得通。
其实现在的人和远古时期的智人大脑的结构与运行机制是相差无几的,只是他们还不能充分运用大脑,而对我们来说,我们只是在父母或他人的引导下学会了获取知识并利用知识的方法,而知识与方法互相促进(用现有知识与现有方法来拓展出能更快学习新知识的新方法),才成就了如今的人类。
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刚出生的TA势必是和远古智人相近的,TA也必然是个‘人’,而随着年龄渐长,学到了更多知识,掌握了更多方法,TA势必会经常改变对外界、对自身的看法,就像少年之于婴儿、中年之于少年,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两者的思想变化是巨大的,区别同样在于前者比后者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与处理知识的方法(其实或许也能把这归类为知识)。
但不管对于他人还是对与TA自身,都不会怀疑婴儿、少年与中年时期的自己,都是‘自己’。
而少佐融合之后,其实也只是增添了程序所储存的知识,与程序本身(这该归类到方法还是基因呢),这其实只相当于在极短的时间内获得了成长(但会怀疑程序所思考出的自我意识与少佐自身的自我意识会不会产生冲突,纯想象的话当然可以用他们对‘自我’的认识方法在融合之后也是兼容的说法来糊弄过去,不过要是真有这种事发生,技术不成熟的时期肯定会疯掉好些人;不过也有可能是因为程序对融合这个行为的判定是自身死亡,产生后代,与少佐融合的程序其实已经没有原先的‘自我’了,而是像空白一样的新生命,加上少佐所拥有的知识,所成就的后代’自我‘,又或许程序是将融合看作基因的融合,这样会更符合其对繁衍的理解,即程序所理解的融合是通过将自身与另一个体的程序、知识结合在一起而产生一个存在于另一个体里的后代,从而实现繁衍的目的,而对于少佐来说,这种融合则是意味着一种快速的成长)。
这种快速的成长是也没啥坏处,毕竟每个人也一直都在成长(个人认为就算是被诱导出来甚至是被设计好的成长,’自我‘从来从事不会变也不会消失的),不过确实也没啥好处吧-。
-或许是因为少佐在人生的迷茫期中遇到了一个’知己‘?
(不过看了这么多,还是没体会到GHOST具体指代的是个什么东东,以及为什么那么喜欢香港街市风呢)
太久了,不记得第一次看GIS是几时,但当时的感觉还是大概记得的——很对胃口。
大概也是那年第一次认真看了Matrix。
然后04年看Innocence,感觉:爽!
——故事略显单薄,但主题依旧深刻,视听效果更是有如醍醐灌顶。
一年年,阅历、阅读面渐长,感觉自然也不一样了这次借2.0重温旧梦,更加感觉龌龊司机、押井守他们借电影想讲的东西,佛祖在几千年前就讲过了,而且更深刻的多比如片中78分钟这段对白:(人形使要求跟素子融合)素子:另外,如何保证我依然是“我”?
人形使:无法保证,人类本身就处在不断变化之中————“无常”希望保持自我的“我执”一直在限制你—————“我执”人形使:我与包含我自己在内的庞大网络相连接着(士郎正宗在《仙术超攻壳》里提出此一观念:当灵魂脱离壳约束后,即可提升至另一层次)————佛家的“涅磐”、道家的“得道升仙”人形使:但现在是时候冲破捆绑我们的樊篱枷锁,升入更高层的构造(摒弃局限的肉体而化为意识的存在)————跳出三界之外、不再受生死轮回之苦……片子值得一看,对大家开悟很有帮助 ^_^
如果让我给攻壳剧场版贴标签,我会说,这不是什么瑰丽神奇的科幻巨制,更不是什么场面火爆的动作枪战片,这是一部非常装逼、也非常牛逼的重口味科幻文艺邪典。
从少校全裸着从摩天大楼之间纵身跃下,到合着凄厉而反复的女声合唱、长达数分钟生化人制造过程刻画兼片头字幕,我手臂上的汗毛始终不曾倒伏。
一开场,电影就造足了气势,让人看得眉头紧蹙、凝神屏息。
接下来的段落让人逐渐认识到,无论是在灯火通明、冷漠坚硬的水泥森林,还是在阴森晦暗、鳞次栉比的小街暗巷,这个被称为少校的沉默寡言的强悍御姐,似乎格外喜欢光着身子追敌人到处跑(其实是因为光学迷彩的缘故)。
而身材魁梧的义眼肌肉男巴特,则如同忠实的仆从般,每每在明显不对等的战斗之后,体贴地为少校披上衣服。
对白方面,要么少到几乎没有,要么一开讲就是大段意义不明的发言,动辄还会引用不知是哪里的哲学家语录,使得原本已经过于跳跃的剧情更加让人摸不着头脑。
勉强猜到这是一群类似特工的人物追踪一个特殊案子的时候,影片开头那凄厉婉转的女声合唱再次复现了,我手臂上的汗毛也应声而起。
这时,一张又一张精细写实到近乎变态的场景描写,以Windows幻灯片播放的速度徐徐呈现:雨中的河流与船只,古旧生锈的繁体字招牌,拥挤的城市与人群……这一刻,影片终于进入到传说中的“静画片”境界。
影片的前半段让我几次想起贾樟柯的《三峡好人》。
怪异到装逼、或者不如说装逼到怪异,同时很唯美、很文艺——这便是攻壳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
到了后半程,阴谋诡计之类的剧情线索总算从海量细节中逐渐浮现。
少校的无口属性,令故事变得格外压抑,但总归还能看下去。
高潮部分是少校为了接触名为人偶师的boss而不得不独自面对思考战车战斗。
这一桥段,分明让人嗅到邪典片的气味。
我猜想不少观众当时都在心里呼唤:“谁来戳瞎我的狗眼吧!
”。
是的,即使是喜欢重口味题材的本人,也着实腻味了一阵。
就在少校“自崩坏”之后(这词特意为少校而造),忠心耿耿的肌肉男巴特又来救场了。
又是温柔绅士地给心爱的女性披上外套。
当他一边纵容这个专断独行的强势女性,一边暗自在旁全力保护,我几乎已经爱上了他。
接下来,又是大段意义晦涩的发言然后,女主角和boss “合体”了,不,更好的说法是“合魂”了。
影片尾声部分,借由换壳,从无口战斗系熟女转换为腹黑女仆系萝莉外形的少校,飒立于风中,表情冷峻而又阴险地俯瞰着眼前的城市。
完结。
装逼、文艺已经不足以形容这部片子了。
如果在主流大众眼中,这种片子已可称为邪典,那么,在我这邪典爱好者眼中,就只能归于神作了吧。
剧场版最初在95年上映,08年出了所谓攻壳机动队2.0的重制版。
新版本对白一句不多,分镜一个不少,和老版较大区别只有两处:一处就是上面提及的少校全裸从大楼上跃下的一段,新版采用了全3D制作,其实倒没什么特别的视觉冲击力,倒是随后切换到2D有种强烈的不协调感,让不知情的人恍惚间以为映画世界也遭遇二向箔危机。
另一处区别就是“人偶师”的声音由男性换成了女性,或许是为了和女性人造人的躯壳求得直观协调吧。
要不然,就是觉得“人偶师”以男性的声音对身为女性的少校提出“合体”要求,观众们恐怕终究难以接受。
嘛,反正人偶师只是网络上自发产生的意识体,原本也无性别可言。
值得一提的是,攻壳剧场版启发了沃氏兄弟,令后者最终拍出了黑客帝国系列。
墨镜特工史密斯,其原型无疑就是攻壳里的“人偶师”,二者同为网络上变异后病毒般的存在;史密斯能将自己强行复制到其它个体上的特技,也和“人偶师”能瞬间强行入侵电子脑的手腕如出一辙;而黑客帝国故事里系统危机的解决,依靠的是救世主尼奥与病毒史密斯的整合,这大概也是受到少校与人偶师合二为一的启发吧。
就是这样一部遗世独立般的电影,带我走进攻壳机动队义体与电子脑的世界。
一开始倒谈不上喜欢与入迷,只是被完完全全地震撼到了;等到后来把两部TV版完整看下来,才真正为之痴狂。
无感
没看过TV版,还是有些不明白。
你在梦中?
老版亦有老版的好 光线变暗 加颜色的滤镜 新版有些地方的画面反而没那么清楚了 傀儡师也改成了妹子
在95押井守电影版的基础上,新制造了一些3D画风的片段(貌似用了新的配乐?),替换进电影中,并无太多诚意,3D的片段不是很多,但两种的画风十分不搭(个人认为),个人更喜欢95的那种画风,更自然和精致,对3D或CG什么的不太感冒。
晕,看的是优酷
没想到只是重制版而已...就是开始那制造过程乳头比旧版粉红而已。。。
AI与人的界限
华丽!
看的有点晕。
更加的华丽丽啊
有区别么?
华丽的完全重制版。
神作?鬼话
大片气质.
忘光了,需重看
被骗了,只是比前一版多了一些3D特技的镜头
居然剧情一样,环境优化,人物静态优化。
这个2.0版本出的近乎无聊。
我头回听说动画片有剧情完全相同的重绘版,只知道真人电影有翻拍版,但从不知道动画片也有类似真人电影翻拍这样的重绘版,真是长了见识,足见《攻壳机动队》的经典。我不知道《攻壳机动队2.0》能否称得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但起码在我的电影知识面是这样的。游戏经常有高清重置版,不新鲜,但动画片还是第一次知道有重绘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