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中段与《戈雅之魂》有关重新考量张国荣先生在《英雄本色》《霸王别姬》中的角色于2003年4月1日过世的张国荣先生,不疯魔不成活,可能跟他最后一部电影作品《异度空间》里的角色类似,深陷抑郁症的折磨中,在现实中以极端的方式告别这个世界。
他最为一般人称道的角色应该是在1993年《霸王别姬》中扮演的程蝶衣,而另外有一部早期代表作,也不得不提,就是1986年的《英雄本色》,他在片中演狄龙角色的弟弟,一起演出的还有凭该片摆脱票房毒药称号,一路开枪爆红的周润发。
张国荣先生的电影代表作很多,单挑出这两部,用意在于,能很好的分析华语电影的一个现象,虽然普遍,却不太受人注意。
《霸》中的程蝶衣,是一位人戏不分的角儿,对京戏,甚至对师哥都做到“从一而终”,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不管时代如何变迁,他自岿然不动。
而在《英》中扮演的宋子杰,则刚好相反,他是个年轻的警察,原本跟狄龙演的大哥宋 子豪兄弟情深,后来发现这么多年竟然一直被蒙在鼓里,宋子豪是个黑道大哥,还因罪入了狱。
这影响了子杰在警界的前途,还让他感觉受到了愚弄,这是个痛苦而纠结的角色,接下来的每一个决定本来都应该足以影响剧情的走向,和人物的关系,但实际上他没有。
宋子杰除了愤怒打架发牢骚之外,没有别的更有效的表现,他原本应该发挥的角色光芒被周润发扮演的小马抢走了。
小马也是宋子豪的兄弟,没有血缘关系,是结拜的那种,却呈现出一种水浓于血的迹象。
他是个极为冲动,又很孩子气的人物,与其说他像林冲,还不如说他更像是李逵,虽然在外形特点上,更接近前者。
但重要的一点是,他跟程蝶衣一样,不管周边环境,自身遭遇如何变幻,他都能活在自己的世界,你不用期待这二人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因为除了忠实于演戏,开枪,还有兄弟情义之外,两人不会有第二种选择。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了,本来在戏剧影视中,一个面临选择,内心矛盾纠结的角色,才是有戏的,可为什么这两部在华语影坛举足轻重的作品中,最出彩的却是表里如一,一条筋到底,通常被称为扁平的角色呢?
提这个问题,感觉煞有介事,但正如很多貌似高端的国家大事,会被乡野村民用一两句大实话轻松解答,这个问题可能也不例外。
因为国人在之前的一两个世纪里,经历了太多被动的变化,很多人不得不做出些违心的选择,随波逐流,适应整个环境。
而只有那种大智若愚,有大气节的人,才有底气和能力不受影响,不作改变。
这是再普通不过的对于正与邪,君子和小人的划分,但对于电影角色也用这一套标准的话,就会造成扁平人物当道,虽然没准会被视为经典,但也同时成为绝唱,不是单纯得因为经典到不可复制的地步,而是因为这角色本身就扁平到,只有坚持和不变这唯一的特色。
表现艺术工作者龙阳之好的电影不少,《全蚀狂爱Total Eclipse》《留心那话儿Prick Up Your Ears》等都是,而表现经历了时代变迁的,也有例如《戈雅之魂Goya's Ghosts》这样的作品。
如果说前两部不能用来跟《霸王别姬》做简单类比,因为性向问题太过敏感,只能含蓄,不能明显的话,那《戈雅之魂》还是能拿来说说事的。
2006年由米洛斯·福尔曼执导的该片,时代背景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西班牙,也是段动荡的岁月,城头变幻大王旗,先是宗教裁判所为所欲为,接下来拿破仑的军队打过来,把教会的人驱逐流放,再然后英国人又打了过来。
而身处其间的戈雅也是以不变应万变,始终没有放弃绘画,非但如此,在失聪后的这段艰苦日子,反倒成为他创作的巅峰期。
不过影片中的戈雅,跟程蝶衣不同的是,他没有那么完美到极致的人格,更多时候他是个在皇家和宗教界广结善缘,寻找靠山的家伙,虽然在绘画上他守住了底线,给风流的王后画像时,并没有在画布上替她“美容”,但对于国王蹩脚的小提琴技艺,他还是交口称赞。
如同该片导演1984年的经典传记片《莫扎特传Amadeus》一般,戈雅也不是这部《戈雅之魂》电影的第一男主角,教士洛伦佐才是。
他野心勃勃的恢复宗教裁判所的审讯,富商之女伊内斯因为在酒馆拒食猪肉,就被怀疑是异教徒,惨遭酷刑,洛伦佐落井下石,在牢里侵犯了伊内斯。
戈雅试图在富商和洛伦佐中间牵线搭桥,把伊内斯救出来。
但富商已经没耐心继续当善信,干脆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对洛伦佐用刑,让他在承认自己是猴子的文件上签字。
洛伦佐逃出西班牙后,又以拿破仑在西班牙的执政官身份杀了回来,带来的却是自由平等的大革命理念。
洛伦佐是色厉内荏,见风使舵的典型,他没有真正的信仰,只是寻找可以附庸的势力。
与之相比,绘画是戈雅的信仰,但影片也没有就此把戈雅的形象人为的拔高,必须跟反角形成鲜明的对比。
程蝶衣是位角儿,不断有人邀他登台,几个名段子相信是反复在唱,而他却永远唱不厌似的,始终活在戏的世界里。
而1998年《她比烟花寂寞Hilary and Jackie》里的积琪琳,是个天才大提琴手,年纪轻轻便收获了无数荣誉,在世界各国登台演出,有一个同为音乐家的老公,看上去她拥有一切。
但盛名之下,她已不堪重负。
她有一个姐姐希拉里,小时候也颇具音乐才华,不过很快被积琪琳的天赋甩到了后面。
但此时积琪琳却羡慕起姐姐来,要分享她的平凡生活,甚至包括姐夫。
之所以采用这样极端,变态的方式,是因为积琪琳知道她摆脱不了大提琴的魔力和天赋的约束,除非上帝用同样极端的方法,把她的才华收回。
上帝确实显灵了,积琪琳患上了硬化症,越来越无法动弹,更不用说拉琴!
正如爱与恨常常是并存,相互转化的,对于艺术的狂热与厌恶,相信也是如此。
能说出“说好了是一辈子,差一年,一个月,一天,一个时辰,都不是一辈子”这样台词的程蝶衣,很难相信不会在别处走极端,可除了一份痴情外,他在其它方面都不构成什么杀伤力和危险性,换个角度讲,他更像是个脾气古怪的隐士,而不是个有火一般热情的艺术工作者。
在遭遇不平时,往往是段小楼冲到了前头,引起了事端,所以与其像菊仙说的那样,是蝶衣拖累了小楼,还不如说是段小楼的火爆脾气惹的祸,像他这号人,拿把西瓜刀在街边卖瓜,日子一久,一样会有事。
反观程蝶衣,虽然政治觉悟不足,对于民族气节,也不像对舞台身段那样上心,但每次遇险总能遇上贵人,因为一拨换一拨的长官里,总有爱戏之人,正如蝶衣师父当初讲的,只有畜生才不听戏。
这么多年来,他所受到的委屈与伤害,并不比身边的人更多,与他相比,1982年电影《弗兰西丝Frances》中的女主角,命运要比他惨许多。
弗兰西丝从小在母亲的影响下,很有个性,也常走极端,表达对于上帝的怀疑,还去访问过苏联,于是跟身边的人都格格不入。
后来她成了演员,演了几部电影,事业一开始很顺利。
但她越来越受不了电影厂老板的控制,同时又被一些满嘴理想的独立影人所骗。
她情绪失控,进了精神病院,又开始挑战医生的权威。
弗兰西丝的母亲,年轻时是个极有理想的女人,但没有实现,所以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她教会女儿挑战权威,却想不到自己才是女儿人生最大的压力。
弗兰西丝痛定思痛,要放弃电影事业,母亲无论如何都不能接受希望的破灭,为了矫正女儿的错误路线,竟然要求让女儿继续在精神病院里治疗,弗兰西丝被实施了脑叶白质切除术……弗兰西丝是把自由当成了信仰,而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反观程蝶衣同志,在很长一段时间,其实没有人在演戏本身对他施加了多少压力,于是他所谓的坚持,除了清高之余,不免有几缕矫情的意味在。
即使是在最恶劣的环境中,别人在互相攻击,划清界限的时候,他也只是扮上妆在旁边,沉默的被批斗。
小说中蝶衣和小楼多年后在香港重聚,电影里改成了蝶衣后来自刎,那问题是,那么一个爱戏如痴的人,为什么不在戏曲被踩踏到一钱不值的时候就自刎呢?
他那时心里在想什么?
其实不光是那时,一直以来,程老板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都是模糊的,所有人能看到的,只是他的举手投足,一颦一笑,而已。
说多了《霸王别姬》,再回过头来说说《英雄本色》。
导演吴宇森曾是武侠片大导张彻的副导演,在《英》一片里他把刀剑换成了手枪,但角色关系和精神内核可算是一脉相承的。
三兄弟的关系,不由会让人想起《刺马》来,该片吴宇森也是助导之一。
《刺马》中张汶祥和黄纵出身绿林,相当于古代的黑社会,而马新贻则是有功名的,中进士后更是一路高升,跟宋子杰一样是吃公家饭的。
不过区别在于,他不像子杰那么窝囊,因为有黑道背景的兄弟,而受到打压,马新贻是锐意进取,不可阻挡的,当黄纵成为他情场官场上的绊脚石时,他就一脚踢开,干脆得没有一丝痛苦,这在子杰而言是不可想象的。
《刺马》中狄龙扮演马新贻,凭此角拿下金马奖优秀演技特别奖和亚太电影节的优异演技奖,这里面固然有一向演大侠的狄龙,改演反角,让人眼前一亮的缘故,但也更由于马新贻这个角色在三兄弟里,是最没有心理波动的一位。
黄纵虽然也是一条筋的角色,但他由草莽到官场,是有诸多不适应之处。
而当张汶祥发现马新贻和米兰的奸情,赶来告知黄纵时,黄纵不信大哥会做这样的事,叫汶祥别再做这种离间兄弟感情的事,他的内心远远没有马新贻那样来得平静。
而在2007年新版的《投名状》里,就表现得更清晰。
二哥赵二虎在军中不脱草莽本色,不听命令,私发军饷。
先行潜入苏州城,和敌方订下盟约,不杀降,但大哥庞青云为军心军粮的大计着想,违约杀降,陷二虎于不仁不义之境地。
二虎和青云各有一次流泪,二虎在酒楼里听类似桃园三结义的戏时哭了,有人唆使他杀青云,二虎拒绝,而庞青云唯一一次哭,则是在杀了赵二虎之后,说这是鳄鱼的眼泪也不为过。
所以三兄弟里,庞青云其实是最一条筋的,《英雄本色》中小马哥是一个劲的兄弟情义,而庞青云是一门心思的往高位上爬。
演这样单一性格的角色,不论正邪,都变得容易出彩,所以李连杰也能凭此角拿下金像奖最佳男主角。
如果这样分析还不够有说服力,那再举个狄龙和姜大卫的例子,那就是李翰祥导演的《倾国倾城》,姜大卫演的寇连材原本跟小马哥一样,只是个小角色,但戏分越加越多,反倒盖过了狄龙演的光绪爷的风头。
究其原因,总不见得是大侠演太监,有新鲜感吧,还是因为寇连材异常的赤胆忠心,他原本是被李莲英派到皇上边上监视的,但这个卧底一点也不纠结,听了个壁脚,就站到了皇上那边去,在太后寿诞上揭穿日本兵已经打到天津的真相,最后还来了个死谏。
编导把所有应该由大忠臣大侠士嘴里说的话,都放到了这个小太监口中,固然是表达了一种民族的浩然正气,但从角色设置来说,虽说历史上真有其人,但还是有太过主题先行,一厢情愿的地方。
正如同小马哥,因为宋子豪被台湾人出卖入狱,他替他出气,就把那帮台湾人全给打死了,自己脚中枪成了瘸子。
但一来这样肆无忌惮的枪击案,都没查到他的头上,另一方面他虽然瘸了,为什么就没能成为跛豪?
既然这么英勇,为什么不早点把不讲兄弟义气的谭成也干掉呢?
他这么张狂,怎么看都不像是个能屈能伸的人,在街头替人擦车,其中包括谭成,难道仅仅是为了等宋子豪出狱,把盒饭咽完,重新打天下?
从很多角度来讲,这段情节都是编剧行为,只是为了让大口嚼饭,对天发誓的小马哥能博人同情,而对于角色设置本身,以及电影完整性毫无帮助。
那西方电影又是如何处理这种兄弟关系,以及塑造既叫人印象深刻,又不扁平的人物呢?
以1997年的《洛城机密》为例,50年代的警察跟黑社会也没多少区别,更有幕后人物想黑白通吃。
片中盖·皮尔斯,罗素·克劳,凯文·斯派西扮演的三个警察虽然没血缘关系,也不是结拜兄弟,可因为一起凶杀案,把三人纠结在一起。
三人性格各异,除了凯文·斯派西的角色是个滑头,跟姜午阳有点出入外,另外俩角色倒是跟《投名状》的大哥二哥可以大致对应上,盖·皮尔斯戴副眼镜,有头脑,又有权谋,而罗素·克劳的角色冲动强悍,同时也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脑子不好使。
可能更巧合的是,两人还因为一个女人起了冲突,但这冲突没有被放大,没酿成恶果,两人很快又一起各展所长,把幕后真凶揪出来。
《投名状》里姜午阳的角色是最后死的,朝廷派来的枪手幕后助他刺杀了庞青云,而在《洛》里,凯文·斯派西却是头一个被打死的,因为他最先洞察了谁是幕后黑手。
而盖和罗素都活了下来,一个得了高位,另一个得了美人,而从政治的角度考虑,死掉的幕后黑手也被当成英雄来纪念。
这两片不应该只是以一部是乐观的光明结尾,虽然整体风格是黑色电影,而另一部是悲剧收场这样来简单的划分。
在2007年重拍刺马的故事,到底是为什么?
是为了像影片导演陈可辛所说的那样,他不相信兄弟情义?
还是为了表现一个追名逐利的人,终究没有好下场?
在如今这个时代,再讲兄弟妻到底是不可欺,还是不客气,或再抛出一个为了权力可以不惜一切代价的负面典型,是否有点太单纯,且不合时宜?
《洛城机密》里的三个角色各有特点,但都不极端,优缺点也明显,盖·皮尔斯的角色不包庇同事,但也总是不放弃任何一个机会向上爬,视力不佳,并不擅长实战,虽然代表着警界的未来,却又是用向反角背后开枪的方式,来终结一个旧时代,所以不免带有原罪。
罗素·克劳跟传媒勾结,靠挖人丑闻出名赚钱,是个老滑头,在各种势力间游走,尽量不得罪任何一股势力,但他在关键时也不缺正义感,终因悟性太好,智者千虑,必有一死。
而罗素·克劳铁汉柔情,虽然脾气暴躁,但又懂怜香惜玉,最重要是有自知之明,懂得悬崖勒马,不被愤怒冲昏头脑而被坏人利用。
三个都不是单一性格的角色前仆后继,罗素和盖最后还能合作,一起开创一个崭新的未来,而不是私斗残杀,或仅仅干掉一个反派。
写在前面:这是存在主义文学与人生的作业。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
二十年后,“西班牙不朽的画家”戈雅完全失聪,他听不见人的声音,狗的吠叫,但他确确实实听见西班牙土地上的经久不息的哀鸣。
而他是寂静的。
他静静看着它的发生,看着它结束,看着残酷的上帝的刽子手们以上帝的名义公开的残暴,看着无情的铁蹄踏过西班牙的土地, 看着上帝子民的伤害以及革命下的流血,看着无意识的大众一阵又一阵的热烈地欢呼。
存在主义认为的荒诞在这个世界真实地体现着。
面对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世界,戈雅试图挽救的努力完全没有作用,他只能静静地用画笔去描述这个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世界。
这二十年,心中有只幽灵困在他的心头,让他变得阴暗,但这二十年却是他创作的巅峰期。
荒诞下以及荒诞着的配角在《戈雅之灵》中戈雅是个幽灵,时常隐身于荧屏之后,不管是导演有意还是无意之为,洛伦佐这个配角成了主角,他穿着黑色的大袍,吸纳了所有主角的光亮。
故事以他为开端,以他为结束,他是影片的中心。
美丽的少女衬托他的丑陋,无邪的婴儿衬托他的狡诈,坚忍的父亲衬托他的懦弱,单纯的女儿衬托他的无情。
荒诞的世界选择了荒诞的洛伦佐,它把舞台的亮光打在了洛伦佐身上,洛伦佐开始翩翩起舞。
荒诞幕一:1792年的西班牙,邻国的骚动引发了天主教会的不安。
恐怖又一次在人们心灵蔓延。
可怜的伊内斯因为没吃猪肉被莫须有的罪名入狱,严刑逼供。
伊内斯的父亲将洛伦斯请到家中,使其表演了荒诞的一幕。
他被他自己颁布的刑罚所折磨,最后只能承认自己只假扮成人潜入教会的猩猩。
在这样一个世界,谁不是只猩猩?
荒诞幕二:洛伦斯逃离西班牙后,教会依然控制西班牙,伊内斯被关在了监狱。
当洛伦斯回来的时候,一切大变,他大声说道,自从拜读了伏尔泰、卢梭的作品,他已经改变,这些天主教会都是邪恶的,只有革命才能带给西班牙光明。
他宣判主教有罪,判死刑。
他以前试图用最严历的手段巩固这个组织,现在却用最残暴的方式摧毁这个组织。
荒诞幕三:拿破化的战败之后,洛伦佐仓皇而逃,而最终被捕。
主教在他面前宣判他和死刑。
他又一次接受这个命运的颠覆。
正如存在主义所言,存在是偶然的,没有先于存在的本质,存在是没有理由的,存在是荒诞的。
谁也无控制存在,谁也无法掌握世界。
洛伦佐的命运便是这存在主义认为的荒诞的真实体现。
他人即地狱再看看洛伦佐与其它主角之间的纠葛,他显然已将他人视之为地狱。
萨特认为,“他人就是地狱”。
在萨特看来,他人乃是一个存在的客体,这种客体不同于物,他不但存在着,而且还对我构成了威胁,因为他是自由的物体。
在他的“目光下”,他可能把我变成物。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要从他人的目光或他人的地狱中解脱出来,只能有两种途径:或者心甘情愿地做别人的物,或者使他人做自己的物,去操纵他人。
而洛伦斯选择了后者。
对于伊内斯,从爱幕到占有,从占有到抛弃。
洛伦斯视之为物。
伊斯的美丽让洛伦斯心动,在监劳中,他以祈褥为名,将其强奸。
他不考虑她的自由,只视为工具。
在被强迫解救伊内斯的时候,他又发现教会的庞大让他无能无力。
当二十年后,伊内斯又老又丑,近乎成了疯婆子的时候,他无情地将之抛弃在疯人院。
伊内斯于他而言,是物。
对于他自己的亲身女儿,于他而言,也是个人名誉的包袱和累赘。
当他得知还有这个私生女的时候他没有太震惊。
他迅速而果断地前去见他已经做妓女的女儿,劝她离开“妓院”般的西班牙。
这失败之后,他直接使用行政命令,强行驱逐妓女。
没有半点亲情可言,这世界就是人与物的关系,而非人与人的关系。
荒诞所谓的意义在荒诞的世界里,人沦为工具,沦为他人之物,这样的世界便是部分存在主义者认为的世界,荒诞下而且荒诞着的世界。
面对如此之荒诞,宗教主义者寻求完教信仰,而积极主义者正是意识到人生的没有意义,而去主动的追寻意义,赋予生命于意思。
无法改变,只能旁观,只能跟随,这便是真正的主角戈雅的行为。
他将意义赋矛他的画作之中,创作了无数画作。
后人从画作之中看见了那个像幽灵一般躲在历史背后的人。
影片的结局也是耐人导味的。
洛伦佐的尸体在手拉车上前进,伊内斯抱着妓女的婴儿牵着他的手回眸而笑,戈雅缓缓跟随,一群孩子欢快地唱着动听的歌谣围绕着他们。
这世界,不知谁是谁的中心,谁是谁的悲喜,谁是谁的未来,谁为谁而旁观,谁为谁而前行,谁为谁而存在。
其实,又何必在乎谁为谁存在?
找到所寄托的“谁”或是“物”,人生便就如黑暗的幽灵,也会发出让荒诞的世界震惊的光亮。
《戈雅之灵》。
一部以娜塔丽.波特曼的裸戏和盗取戈雅之名为噱头的电影,也是我第一次原谅无聊噱头的电影。
导演是Milos Forman,曾经导演过《飞越疯人院》和《莫扎特传》,两部我相当欣赏的电影。
他在20年后又奉上了一场悲剧,任何人都无法逃脱的悲剧。
我决计不记叙任何剧情,任何人都可以看懂的剧情不需要连篇累牍的文字鼓噪。
唯一能说的,就是任何怀有希望的人,最终都得到了上帝的惩罚,无论他的希望善良抑或邪恶。
最终得到幸福的,大约只剩一个疯癫了的厄莲斯,此时的她,什么都没有了。
而英军的政权大揽,厄莲斯的女儿阿莉西亚的飞黄腾达,谁都不知道他们的幸福究竟能够持续多久。
Forman把所有人物都无助地置于一场政权的纷争中,不同的人在权力的宝座上不断更迭,风光无限地上台然后被后来者绞刑。
一个卑鄙的神父从言必称上帝到妓女一般手持人权大旗惩罚他的主教和教众。
同样的神父,被政权更迭后的主教判以死刑。
女儿看着自己的父亲被施以绞刑却与情人谈笑风生。
连戈雅面对故旧的死刑能做的也只是用画笔见证。
他想暗示所有人的命运都如同飞蛾一般被我们所畏惧的所谓上帝玩弄么。
每个人似乎都在设法能够取得自己甚至他人命运的掌控权,然而最终都会被判以相应的罪责。
如同《飞越疯人院》一般,所有抗争、甚至心存希望的人都会被上帝看作罪人。
疯人院里的其他人也许是快乐的。
如同《戈雅之灵》中的平民一般快乐。
因为他们是愚民,是服从者。
他们不再有任何反抗,甚至不再希望或绝望。
他们只是在生活本身中生活,并不为任何所谓信念或理想做任何事。
所以他们快乐。
当然,获胜的还有一个从疯人院中逃走的酋长。
他想说有足够的力量就可以逃脱命运的诅咒么。
也许Forman对待题目才是真的煞费苦心。
他把戈雅变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见证者,对一切都无能为力,除了他的画笔。
难道这就是Forman的结论么。
看豆瓣上的评论。
一位朋友貌似将福柯与Forman联系在了一起。
虽然我不敢说自己真的明白福柯,但至少我能确认,这是牵强的。
福柯关注的是边缘史,历史的变迁在他眼中已经与政权更迭之类绝缘。
同时,福柯对于历史的更迭是持肯定态度的,即便会使一些人在历史的漩涡中牺牲。
他对于权力的变迁的解释是知识的当权者,而知识本身的演变他也是持乐观态度的。
只是,他将政权更迭诸类事归为了荒谬之事。
不过有些地方确实能够让人产生同福柯的联想,对疯子的同情,和对伏尔泰等知识领袖的乐观态度。
主教也会因为对上帝的爱而被命运惩罚,也许Forman想让所有人都不再期望。
但我不是教徒。
即便我有我的信仰。
Forman是个爱音乐的人。
他一定知道贝多芬在耳聋时拼命扼住命运的喉咙,为后世留下了哪些宝藏。
我爱《飞越疯人院》的原因,除了从头至尾的悲剧元素外,还有那个穿着白色长裤寻求自由的酋长。
我相信,有希望,无论我们在什么样的漩涡中,都可以让我们像战士一般拼争过。
这比坐以待毙的幸福要幸福,对么。
另,戈雅的画作并未很多出现在电影中,很是遗憾。
但还是看到了他最出名的几幅描绘法军闯入的油画,而且还有福柯挚爱的那副维拉斯奎斯《宫娥》。
也许这个可以证明Forman真的很欣赏福柯?
嗯,也许。
维拉斯奎斯和戈雅是西班牙最出名的两位宫廷画师。
然而,那个时代的画师永远都是誊写历史色彩的人。
而我们,已经可以书写历史了。
电影的名字是<<戈雅之灵>>,英文是Goyas Ghosts.由此可以看出, 戈雅之灵指的是戈雅所画的天使,魔鬼,教士,平民,少女,王后…….,是众生万象,是这个世界的真实,就像罗伦佐一开始说的”这些画,展现了这个世界的真实面貌”,而他的画笔正是他的双眼.,所以他画的皇后才会那么丑,因为皇后的确这么丑,所以他看到的世界如此狼狈不堪,如此丑陋而不忍再睹. 宗教裁判所的逼供,酷刑;拿破仑军队带来的杀戮和耻辱;而英国人呢,罗伦佐的头颅,还有复辟的教会.这一切都是在最冠冕堂皇的说辞下发生的,教会以上帝的名义杀害异教徒,拿破仑的军队以自由的名义奸淫掳掠,罗伦佐以对家庭负责的名义决定放逐自己的亲生女儿.世界就像一个拼盘,一个乱糟糟的拼盘.有人说历史终归只是历史,可是在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大家也在想,过去的一百年已经是历史了,可是谁知道他们将面临的是更大的灾难呢?天若有情天亦老,人若无情便是神. 正义战胜邪恶,可是为什么到处都是肮脏的呢?有人讲”不是不报,时侯未到”,这不是一句废话麽.世界并不是一个有秩序的世界,所谓神的指令根本就不存在,周遭一切就像一团颜色不明的浆糊一样,缠缚着我们.当罗伦佐被问到如果他被讯问会不会承认不存在的事实的时候,他低下头喝酒,想要逃避这个问题.戈雅说,如果痛苦麻痹了我的意志呢?我是不是很有可能承认呢?这是一个问题.以前看到一些电影里面,经常有一些红军遭受酷刑,但是却能够坚忍不拔不屈不饶,当时觉得怎么可能呢,要是我,换我绝对招了.但是,这完全是有可能的.罗伦佐完全可以向教会忏悔来换取自己的生命,但是他没有,他选择坚持.人只要意识到他自己是自由的,在任何时候都可以选择的时候,人就是自由的,严刑拷打能奈他何?以前老师说,自由是相对的,是要收到道德和法律的约束的时候,觉得老师是对的.但是现在转念一想对于道德和法律,我不是也可以选择不遵守麽.我不违反并不代表我没有这个自由,而只是代表我选择遵守.历史书看多了,便越来越觉得历史似乎是一个假面女郎. 很长时间都被批的周作人, 其实他当时的决定完全是正确的,但是他自己当时也是被种种道德所束缚而苦恼不已的,但是他自己最后还是做了那样的选择,只是他当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否则这个决定并不难做.还有汉奸汪精卫,我不是想为他翻案,但是换作我说不定也会那样选择. 历史上很多人青史留芳, 像文天祥,也是这样, 还有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也说明人是自由的麽.当然自由并不是随心所欲,并不是什么很美好的权力.因为自由意味着选择,而选择意味着责任.因为选择总是主观的,是你的选择,你便要承担你这选择所带来的后果..就像萨特的《苍蝇》中俄瑞斯特斯一样,不管是多么艰难,多么痛苦,最终还是要你选择.有些人以自由的名义逃避选择,但是却不知道自由便意味着选择,你选择逃避,但最终还是逃无可逃..有一个同学天天玩游戏不上课,简直就是堕落的样本.最近突然忙碌起来,天天上课,夜夜3,4点,问他怎么了,他说快毕业了,得抓紧. 他选择玩游戏逃避,可是最后这个后果还是得他自己承担.自由不是随心所欲,同时也是个人自由与他人自由是密切而不可分的.人的自由的实现必须是在不干扰他人的自由的前提下的.世界是荒诞的,人是自由的.所以人类是孤独的,但是个体的人却一定是孤独的,除非你选择孤立于世人--而这实际上也不可能完全实现的. 一个人介入生活,其实就是介入到于他人的关系中去.你可以选择消极介入,尽量不与人接触. 但是如果你选择积极介入的话,就必须认识到对方和你一样是自由的,是不能强迫的.如果你把自己的意义完全建立在对方身上,过度的依赖对方甚至离开对方就活不下去的话,那对方就完全可能成为你之地狱。
所以个人的自由必须以他人自由为条件, 比如说你和你女朋友, 就必须认识到她是自由的, 要给她空间, 当然不是叫你跑到天涯丢她在海角, 因为你选择和她相恋, 就必须负责. 人的自由,应该不是只等于人的自由意志,王阳明的四句教中,有善有恶意之动大概就是这个意思,自由意志向善向恶,究竟如何,不像王阳明有一个良知学在那里撑着,存在主义似乎没有做出比较好的解答,或者说我现在接触到的存在主义没有作出解答。
自由既然需要这么多的定语,那自由还是不是自由了?
大概这就是我们生来就背负的充满悖论的命运,像西西弗斯一样无奈的反复不停的推着石头上山,但是这大概就是人生真正的意义吧。
最近在学戈雅的画。
我只有一个感觉:这些画不是我风格。
既没有古典主义的柔美祥和,也没有巴洛克的戏剧感十足, 虽说开了现代主义的先驱,但毕竟现代得没有毕加索彻底,夹在中间,实在是没有特点。
但是, 但是我们的课本用了一整章来写这位名叫Francisco Goya的“平庸” 画家哦。
连章名都直接叫 Francisco Goya and Spanish Art at the Turn of Eighteenth Century。
这本书里的其他大画家都没有这个待遇, 连画柏拉图之死的那位浪漫主义法国画家David都得和其他人共享一章。
于是呢, 我就想找找看Goya的传记电影,看看为什么这位画家的画那么重要。
再看看这部电影的导演-Miloš Forman, 这不是拍我喜欢到要死的莫扎特传的吗?
于是我觉得这部电影一定能很好得反映画家的创作状态。
这部电影的确不能当成戈雅的自传, 电影似乎只是通过戈雅的眼睛来诉说了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的故事。
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和一个城府颇深的传教士, 在动荡不安的大时代下被摧残,凋零。
戈雅一开始在宫廷当御用画师, 皇家非常喜欢他前期的画, 那个时候他的画有新古典主义的影子,清新,美丽。
但是作为一个愤青, 戈雅是不会满足与给权贵当玩物的, 1799 年的时候,他开始弄版画。
戈雅的版画可以说是完全不讨好贵族的。
最著名的A Fine Teacher , 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 等都用极度夸张扭曲的手法讽刺了时下丑恶当道, 理智全无。
这些版画让人看着极度不舒服,人物面部扭曲, A Fine Teacher 里面的两个巫婆更是丑陋到几点:全身皱纹,面目狰狞。
再往后,戈雅更是直露露得用现实手法描绘血腥和暴力的场景. Great Heroism With Dead Men里, 男人的头和身体被剥离开来, 被挂在树枝上, 场景甚是恐怖。
再往后期看一下, Saturn Devouring One of His Children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性别不明的头发杂乱的疯子正大口吞入一个小孩的残缺肢体。
我一直觉得画作应该给人带来爱与美,这般直接露骨的画作实在不是我风格。
但是看完这部电影后, 倒是明白了戈雅的画为什么会这样。
作为一个骨子里愤世嫉俗的良心画家,戈雅虽身在宫廷,但一直心系平民百姓。
当时的西班牙由卡洛家族统治,贵族们荒淫无度,教会冷酷无情, 百姓民不聊生。
影片里传教士Lorenzo 因为爱慕小女孩的美丽诬陷她信异教。
再看看戈雅这个时期的版画:A Fine Teacher, 大家都跟巫婆学坏,哪怕自己会因此变得丑恶。
还有The Sleep of Reason Produces Monsters 更是露骨得批判教会抛弃理智,用神学迷惑人心。
中产阶级的势力不断被教会压迫。
教会当然不喜欢他,但奈何戈雅是皇帝身边的红人。
只可惜花无百日红, 法国大革命把革命的春风吹到了西班牙, 西班牙国王被推翻, 拿破仑的战士们企图把旧的西班牙摧毁。
当时如此痛恨教会的戈雅,却也不得不见得入侵法军残暴得将平民杀害。
影片里,小女孩在法军入侵后终于获得释放, 中产阶级终于不用受教会压迫, 但是小女孩的家人却已经死光:教会的矛盾解决了, 但是国难当头,人民的日子更难过了。
影片里的戈雅不象是一个主角,倒像是一个在讲故事的人。
现实种,戈雅也在用他的画纪录他的时代,他的国家, 他充满同情和悲悯却又只能无能为力。
所以后来戈雅的画越来越黑暗, 越来越绝望, 越来越扭曲。
导演真的是很会找角度,没有落入普通传记片扒拉名人边角料的俗套。
片名戈雅之魂其实叫得蛮好:戈雅画作的灵魂。
从戈雅的画的角度展示了戈雅的创作历程。
没看到戈雅的“灵”,却读懂了一段西班牙历史。
不太成功的电影,却有一个成功的结局。
阴暗、沉重,是最强烈的观感。
半疯的伊内斯,牵着躺在推车上的洛伦佐的尸体的手,微笑,远去,身后是孩童们欢快的音乐,所谓悲怆,不过如此。
导演米洛斯•福尔曼的父亲,是犹太教徒,和他的清教徒母亲,一起死于二战时的集中营。
所以,本片中,对犹太人的智慧与无奈,表现得不错,尽管,只是电影主题的“外围”。
米洛斯的《莫扎特传》,更好看。
可谓片如其名,承袭了戈雅之灵魂,以讽刺批判之笔写苦难众生,浓缩了螺旋的、残酷的历史中的戏剧性,凝聚为高浓度的黑色幽默。
形式上也同戈雅一般,有着精致多变的技巧:一个关于异教徒和女巫的预言式的、设问的开场;一组自由、平等、博爱的蒙太奇;以及一个非常棒的结尾,延展了应有的一切。
期间穿插着戈雅的画作,一组博斯的《人间乐园》更如天神降世,超越了戈雅,超越了时代,用它不可名状的感官审视着尘世的一切。
三个主角也很出色。
很久以前看的,补个记录,一部低估的杰作。
看完友人推荐的电影,Goya's Ghosts,找来数年前从二手市场淘得的哥雅画册,重新回顾了他的《巨人》,《阳伞》,《裸体的玛哈》,《查理四世一家》,《巫婆的安息日》等代表作。
还有《加尔西亚夫人》,就我个人感觉,这幅作品中的女子,和电影中的女主角Inés气质最为接近。
当然,我的这本小画册中,作品数量是很少的,将来,也许可以在哥雅的其他作品中发现更具Inés神韵的女子。
另外,Goya's Ghosts除了女主角Natalie Portman我很欣赏之外,导演也是我很喜欢的两部电影(1973年的One Flew Over the Cuckoo's Nest,1999年的Man on the Moon)的执导者,名字我倒是丁点儿也没印象:Milos Forman。
此人1932年出生,自从《飞越疯人院》以来的25年间,仅执导过8部作品。
还有,电影刚一开始,就发现,男主角,教士/执政官洛伦佐是在电影《老无所依》里面演那个让人不寒而栗,动不动在杀人之前跟人讲大道理的家伙。
这部电影涉及到西班牙历史上最重要的一个历史时期,从查理四世当政到拿破仑侵略西班牙再到帝国覆灭,天地倒转过来又反转回去。
波特曼一人分演三个角色(虽然其中两个是一个人,但实际上却大不相同),占足戏份。
哥雅在剧中实际上只是一个旁观者的地位,由他的眼光去看西班牙社会的巨变,特别是骇人听闻的宗教裁判所对人的摧残,以及拿破仑侵略军在马德里所犯下的暴行。
不过,最具讽刺,也是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全片结尾之处,经历了时代的巨变和个人地位的起落后,被判处绞刑后的洛伦佐躺在牛车上半睁着眼睛离去,跟着牛车,紧紧握着他的手的女子Inés,抱着捡来的女婴,内心深处却由于凡人无法理喻的感情,受到过普通人无法抗拒的苦难,仿佛脱离了时代洪流对个体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超越一切的情感,也许就是哥雅画中的灵魂所在,因为从数百年后看画者的眼中,我们根本无法了解,更不能理解那些灵魂所经历的实际痛苦和欢欣,我们只能通过画家,体会到那一瞬间的“灵”。
喜欢欧洲画家版画艺术的人,一定不能错过这部电影中描述哥雅制作版画的工艺过程,只能用四个字形容:行云流水。
@陈灼
看过《莫扎特》还有必要看《戈雅》吗?
观众们比较给面子的给了7分,烂番茄的人士毫不客气的只给了21%难道影评人受不了这种过于直接揭宗教短的片?
大师被一个瑞典人来演,当然人家是实力派,抢戏的是我的哈维尔同学,坏人都抢戏但没法比啊,不是他演的脸谱化,而是这个人物就写的脸谱化。
至于娜塔利小妞,穿着古装,却整个现代派头,很象女大学生在排古装戏。
当然,有宗教恶势力,腥风血雨的历史风云,艺术家的爱情很引人入胜的故事,但,只是一个曲折的故事。
没法和《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比,那里面涌动的情愫啊暧昧,暧昧最无敌。
动荡的时事总带给那个时代的人动荡的命运……Lorenzo是个多么邪恶又丑陋的monk,为免于受刑之苦签下荒诞的confession,这也说明当时宗教社会多么的荒诞…他背弃了基督教转身投入法国大革命,在功成名就之时又回来将The Father打入牢狱,得知Ines有了自己的孩子后又想方设法将女儿Alicia送出西班牙,谁知风水总是轮流转,最后他也为无情的政变和战争送了性命,而他的女儿却一直对自己的生世一无所知,然后一如既往的沉迷着,倒也是个倔女子。
但Lorenzo也是有好的一面的,主要是在对妻子的尊重对家人的爱护上。。
娜塔莉Ines着实是个悲剧的人物了。
那么开朗的女孩子,最后沦落成这个模样,无疑是最大的受害者。
最后一个镜头真是让人有说不出的感受……好歹也算是“一家团圆”了,可怜她真正的女儿还在阳台上一边和英国将士谈笑风生,一边目睹着亲生父亲的死去。。
话说回来,Goya在电影中也真就是一个旁观者了,虽然电影以其名字命名,但事实上没有多大的意义,也就是穿针引线的作用吧:一,通过画Ines让教会有机可乘;二,给Ines家里威胁Lorenzo签下confession的机会;三,引导Ines找到Lorenzo。
如此而已吧。
电影本身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可说,但也算有发人深省的一面的。
值得一看。
看的让人很心痛的电影~~人性的美与恶都被宗教扩大了
这里面的戈雅就像一个什么也搭不上的杂物。。
NataliePortman的演技真的不错
瞧把我们NP折磨成什么样子了,真是心疼死人了。。。。
太早看的没get到…
无语,简直浪费我时间,exo me ,戈雅只是来打了个酱油??
整个故事里戈雅不知道在干嘛,该做的事情不做,不该做的事情一直做。你家Natalie Portman真的一直很努力,但又一直好令我不喜欢。
洛伦佐的悲剧,是在一个魔鬼驱逐上帝的时代,卑微的人守不住他的位置。我们何尝幸免呢,时代性取代了救赎的可能。每一代人都被撕裂,被迫接受历史的车轮对我们全部激情的定义。
荒诞的人生下是更加荒诞的世界,你说你对这个世界怀有坚贞的信仰,那么好,上帝会考验你,它逼你承认自己就是一只狒狒。就算得意一时,总归会跌到谷底。别天真,上帝不一定就是上帝本身,当某一权力机关的权利高于一切时,那他也是上帝。真理不再存在,世道由他们制定,你是一个好公民,遵纪守法,也一样会祸从天降。即伊莱丝。影片第一个吸引我的亮点是戈雅的版画制作,非常精妙,第二处即老毕巴图把一个神职人员施以审讯,有钱无权可能是大部分有钱人的悲哀,但老毕为这些人做了个了不起的榜样,位高权重固然让人敬畏,但在我的地盘上,就得听我的
多一星给叔叔
那个演深海长眠的家伙真的是个戏骨阿
无论是放在导演履历还是两位主演的职业生涯里,似乎都是一部被忽略的作品,然而米洛斯·福尔曼就是这么会拍传记题材啊,不会为了主角的光芒而牺牲其他角色,每一个角色都如此生动鲜明。这个结尾也实在是太厉害了,久久回响在脑海中,犹如马德里悠远空旷而充满回音的街道。
娜搭莉波特曼只美了那么几分钟。5555555。。。。。还有啊,局势也。。。太动荡了吧。。。
我承认我是被娜塔丽波特曼忽悠过去的。
洛伦佐成主角了么
演员阵势可以男女也好看。。只可惜故事讲的太烂。非常非常喜欢Goya。所以这片只能给1星。
可人儿Natalie Portman也丑陋了一回
可怎么说呢,硬伤在剧本,别的都还行。拉成了相当一般的水平。
比想象中有戏,Natalie在这戏里扮丑,最后的那段音乐不错
以戈雅之名,行狗血剧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