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惊声尖叫4】,其实有很复杂的情感。
看片前,是又期待,又感慨。
三部曲的再续总是让系列粉丝感到期待的,更何况是充满着叛逆智慧和高超惊悚桥段的惊声尖叫系列;与此同时,原班人马的十年重聚首让人也充满着感怀,时间一晃而逝,很多东西都会变,美好的记忆不会变。
于是,开始了看片。
这个开场不太像是对一部血腥电影的影评是吧?
我也觉得。。。
哈哈影片的前半段虽伴有不少这个系列标志性的一些桥段的重新演绎,但大体上是给系列的粉丝们怀旧的,各个主角悉数回归Woodsboro,也让那张骇人的杀手面具慢慢的开始笼罩住小镇。
从中段,杀手和sidney擦肩而过开始,剧情开始走回前三部的老路,也让杀手渐渐浮出了水面,直到最后进入高潮段落。
客观的来讲,维斯-克莱文是的确花了很多心思在这次的回归上,要知道当青春流逝,这个青春题材如何“永葆青春”是个很大的课题(这点上,个人更期待明年的【美国派4:重聚】),因为从前三部来看,无论凶手是谁,凶手的目标是谁,整个电影的精华就在于青年男女的俊俏外形的靓丽和抵抗杀手时的惊悚相结合,让人对凶手、杀人目的和杀人时机捉摸不透。
这个特色是导演维斯-克莱文对自己早期经典【隔山有眼】和【猛鬼街】的升级。
在96年【惊声尖叫1】大获成功后,同样题材的电影如雨后春笋般蜂拥而上,像【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系列、【都市传奇】、【陌生来电】以及也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后来的【死神来了】系列。
它们和【德州电锯杀人狂】、【致命弯道】和【人皮客栈】等这类的杀手电影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在它们的电影中,杀手很可能是任何一个人,看看俊男靓女们,让人怎么也想不到他们会是凶手,但是杀人的方式并不特别,无非是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死神来了】除外)。
这就不得不需要提一下,在【惊声尖叫4】中,对于“谁是杀手的疑惑”竟然在电影的大部分时间里成为了次要话题,电影把主要的精力放在了让观众进入这些主角们10年后的生活里,感同身受的慢慢进入恐怖世界,而对于谁是凶手的猜疑这一前三部的最大特色几乎摒弃,这点实属意外,这也无形中在满足了系列粉丝的同时,降低了很多的观赏的张力。
除了“谁是凶手”的张力外,【惊声尖叫】系列的另一大特色便是其对恐怖电影题材和各类恐怖片的致敬和戏谑。
“这时候你应该从血泊中站起来,我再把你打死”这样的经典台词在那个年代是多么的新奇和叛逆,以至于【惊声尖笑】这样在今日看来已属烂俗恶搞片的电影也在推出伊始红遍全球。
【惊4】中,这一特色倒是得到了发扬,尤其在高潮段落,一连吐出十几部恐怖片代表的台词也十分惊艳,手持DV摄像的男主角也在电影中不时的来这么几句,以显在其对恐怖片的了解和崇拜。
当然还有整个的结尾段落,属于出人意料而又情理之中,看似烂俗,实有创新。
总的来看,【惊4】并不烂,但是在这个系列中它只能排行老三,因为它故事的主心骨决定了在这个系列中任何一部续集都不可能超越【惊1】,主角们都进入壮年和中年的事实也注定了【惊4】无论多努力都超越不了前两部,所以,只能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克莱文已经竭尽全力想让自己的第四部拍出新意,创作出更多的戏谑台词,也的确是一份献给系列粉丝的大礼,但是就像在这个系列里杀手注定要死,主角注定能活的定律一般,这个系列,也真的该寿终,当寝了。
还行。
周末休闲档。
集合了众多美剧明星的电影。
表面看情节老套,其实讽刺了美国当前文化潮流的怪现象和年青一代的思想主流异象。
年轻一代依然继承老一代美国人信奉自由民主和公平的思想,但是在电影文化的熏陶下,慢慢成为“电影一代”(由电影教导出来的一代),更少人看书,更多人等书变电影。
影迷反复看自己喜欢的电影,想象是电影中的人物,并不自觉运用到生活中来。
如果电影成为塑造人类的一个手段,下一个是什么?
“主角光环,是读者对动漫作品的主角在故事中拥有的特殊能力与特别对待的统称。
这一说法带有讽刺性,讽刺的原因是作者会特别夸大主角的能力并特别优待主角,以凸显主角的存在感。
”维基百科虽然维基百科给出的解释如此,但如果认为主角光环仅仅存在于动漫中,那就大错特错了。
电影中的角色也不会少了主角光环。
无论电影题材有多么迥异,主角光环的总能让主角拥有匪夷所思的遭遇:如果是励志片,主角光环能让主角从屌丝变成高富帅;如果是爱情片,即使主角是矮穷丑也能抱得白富美归;如果是动作片,主角将拥有即使核弹在身旁爆炸也能坚持到出现staff字幕的技能……即使在十之八九主角要倒霉的恐怖片中,主角也总能成为最后领便当的那一个。
当然,既然有十之八九,那么就有十之一二。
总有那么几部片子,主角凭借主角光环惊人的加持能力,硬是克死了一个又一个反派BOSS,顽强的活了下来。
比如《Aliens》,再比如现在的这部《惊声尖叫4》。
也许是习惯了拥有主角光环的加持,好莱坞的主角都有了“英雄不死”的技能,而惊声尖叫中的西尼,已经超脱了“英雄不死”的范畴,彻底得到了升华。
为此,我称之为“死神不死”。
说西尼是个死神,相信很多人会赞同。
抛去那些用来增加血腥效果的龙套角色外,一代又一代的鬼面杀手,穿着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头,拿着那把从未体现过与时俱进的水果刀,前仆后继的来追杀我们的主角。
结局总是一样。
无论在此前鬼面杀手杀人多么得如探囊取物,多么的游“刃”有余,最后仍会败在我们主角的石榴裙下。
这就是宿命!
而我们的主角,就像一个RPG游戏中的主角一样,每次打到一次boss,就能level up一次。
经过1、2、3的连续洗礼,终于到了4中,西尼已经领悟了“信春哥满血复活”的终极奥义。
我们新一代的鬼面杀手,依然是十多年前那把水果刀,起跑线上就输了一大截。
虽然鬼面Buff依然强劲,弱女子也能瞬间秒掉两个身强力壮的警察,无奈总归是邪门歪道,和主角光环比起来就是那渣渣。
说到这里,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这部片子中,鬼面能两刀解决两个警察,而两刀却刺不死一个主角的原因了!
这就是主角光环的力量!
所以,影片的结尾处,当主角又站了起来的时候,我已经无法压抑住自己的激动了。
我相信,这就是刘谦口中的“见证奇迹”的时刻。
这一刻,主角光环的光辉已经跨越了普通人类的的范畴,光芒普照到了三途河边。
我们的主角终于从地狱的边缘满血复活了!
《惊声尖叫》曾经是96年的话题作品之一,票房成绩在同类题材中算相当不错。
也许是为了向片子致敬,也许是为了吐槽,甚至衍生出了一部《惊声尖笑》的系列,足见这片子的成功。
然后富不过三代,经过1代的辉煌,2代的平平,3代的沉沦后,时隔十年的4,我最想吐槽的是两点:1、凶手的马脚太明显了,在结尾的杀戮高潮来临前,凶手(至少其中的一人)是谁相信大家都能猜得到;2、就是结尾,如我前面所说,主角光环已经逆天了。
在这里我要大胆的假设一下,如果这系列继续拍5,那西尼就能在主角光环的加持下,觉醒“阿赖耶识”,从而成为这个世界上最接近神的人。
所以说,死神不死。
地狱是死神的领域,死神怎么会死?
是吧?
任何人都可能是凶手现任男朋友 女朋友的男朋友 变态狂的妈妈 同母异父的兄弟 表妹往往那些推心置腹的人 成了害你的人 细心策划谋杀 以此为乐 寻求惊险伺机报复 曾经的事不会让它轻易过去 而是紧紧抓住 趁别人不注意时 便倾尽全力去报复 去屠杀 甚至没有牵连的人都可能被无辜牵扯进去 成为血腥暴力的受害者 施暴人不仅仅是为了发泄怨恨 更是享受其中的屠杀与感官刺激。
“最大的恐惧就是恐惧本身”,很多时候杀死受害者的不是鬼面杀手而是他们的恐惧心理。
Sidney能够活到四部,因为她的坚强不放弃生的信念,在施暴者拿着刀冲向自己时没有惊慌失措的使自己跑向死胡同,而是斗智斗勇,没有让恐惧心理压到自己,这也是女主的精彩之处。
说实话,前三部一部也没看过,可能只断断续续的看过一些简介。
影片的开头非常有新意,女孩被杀,其实是影片中的情节,然后看电影的女孩再被杀,这还是电影情节。
影片里的人胆子都太大,出了这么多命案之后,警惕性还这么低,还都在单独行动。
而在影片中,落单和必死基本画上了等号。
米国的房子也没什么防盗设施,屋子随便进,窗子随便开。
情节方面,导演一开始对观众有明显的误导。
有惊悚片经验的观众,一般都会认为凶手消失后,突然出现的人嫌疑最大。
我一开始也被误导了,以为前男友是凶手。
但发现凶手会瞬移之后,便断定了肯定是两人或多人作案。
当长发男被绑起而不是被捅死的时候,长发男已经锁定了一个凶手名额。
当不死的熟女发现小女不在床底下的时候,小女又锁定了另一个凶手名额。
当两个人向熟女姐姐表明身份的时候,我猜这两人一定会火并一下,死掉一位,果不其然长发男挂了。
警长被编剧写得很蠢,当他听到小女说“伤口位置一样”后,跟小女说熟女姐姐很坚强,还在努力求生。
我还以为他已经发现了真相,顺势给小女下了个套,引她入局,没想到原来是真没听出来破绽,服了……演员方面,毕竟最近的上一部《惊声尖叫3》也是11年前拍的了,从1996年开始这个系列的女主角到今天,也早变熟女了。
年轻的女孩基本都是20岁左右的,短头发的和女BOSS长得都不错,应该是美国青春偶像剧的主角。
一开始被杀的一个女孩子非常面熟,是《X战警》里的小淘气。
欧美的恐怖片一向以一惊一乍的镜头和配乐吓人,就这么回事啦。
刚看完。
我哥是个恐怖迷,当hero里走出来的cheerleader说出那些经典恐怖片得名字时,他笑啦。
如果你真的喜欢恐怖片,那你得看看这部,诚然它已经退化的不咋恐怖啦。
影片对那些往昔经典恐怖系列的各种膜拜效仿到了疯狂的程度。
而且导演还做到了对前3部得意淫。
作为最有名气的一个恐怖系列来说,如果只是纯粹卖卖血浆,那注定不可能有啥突破,所以导演这次回归第四部还带着些要将这个系列继续发扬下去的点子,只可惜这想法有点可怕。
基本上本片在最后变成了90后少女变态秀弱智的烂戏码,特别是女儿仇恨家庭的立足点根本站不住脚,要知道当妈的容易吗?
而且以前每次杀人前都电话一番的桥段这一部也变成了作秀,为了描述90后的可怕,导演也确实下足了功夫。
影片最后还是那些成人活了下来,也许也从一个侧面表现了导演对于当下的担忧。。。。
我绝对是想多了。
我还是喜欢悬疑性强一点的片,这一部几乎前面没啥逻辑,就是在一直玩杀人的游戏,到最后真相告解的时候,动机又站不住脚,所以只能当个”恐怖片“看看,只可惜很多时候老套的桥段却也不那么恐怖啦,很多镜头观众们都免疫的很啦。
所以说,影片对于万圣节 德州 猛鬼街啥的无处不在的致敬,成了那些苦苦等待这部新作唯一的理由。
不过安娜·帕奎因 ,克里斯汀·贝尔 这样的客串确实也很亮,更别提还有废柴联盟里的小可爱,和heros里的拉拉队长以及”熟女“ 柯特妮·考克斯。
喜欢美剧的也别错过,真的,大家 死的都很用力。
看完了一二三部之后,我一个多月前看了第四部,我觉得蛮惊艳的。
没我想的那么狗尾,我原先以为此片会成为悲剧的“我一直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么”那种结尾之作。
结果看下来发现不是,起码最后高潮的时候震到我了。
此片开头相当有新意,戏中戏中戏中戏,相当有意思。
到了中间一大段时候,我也觉得乏味了,血浆像是没有限制的使用,动不动就喷涌而出,而且音效还显出血液的粘稠感,这令我诟病不已。
到了结尾的时候,我就晓得那个被绑在椅子上的男人有鬼,但是后面艾玛罗伯茨的表现还是令人为之一震,不惜自毁形象的演出,看着她疯狂的样子,杀男友杀同伙杀朋友杀家人,实在令人为之悚然。
最后在医院的结局戏也是相当精彩的,我很喜欢内芙坎贝尔说出的那句“Don't Fuck With The Original ”,该狠心就得狠心,换作我,在击倒艾玛之后还要狠狠的踏上几脚虐死这玩意儿
你挂我电话,我就割你脖子!
我是你死前见到的最后一个人。
我打赌你不敢开门。
上一代的悲剧竟被下一代用于取乐……吃我的柠檬蛋糕不算背叛老婆。
我将在两秒后把你的脸打残!
当你以为事情不会变得更糟,有时真就不会,有时反而变好。
鬼脸先生,对我低语吧,你不是应该问我一个问题吗?
你以为你还是主角吗?
我要把你的眼皮切掉!
那样我刺穿你的脸时,你就不能眨眼了。
希德妮的问题在于没有性生活。
拍下行凶过程,这是变态杀人狂自然进化的下一步。
想在现代恐怖片中活下来,唯一的万全之策是当同性恋。
你抓凶手,我抢新闻,双赢。
在电影里守房子的警察通常都没好果子吃。
如果你亲近的人都死了,死里逃生还有什么意义?
“天啊,你从哪冒出来的?
”“正门。
”伍兹伯勒高中有这么多好戏,谁还需要凶手啊?
《偷窥狂》(Peeping Tom)拍摄于1960年,迈克尔·鲍威尔执导,是史上第一部以凶手视角拍摄的电影。
同窗四年,你现在才注意到我?
我可不是你想背叛就能背叛的人!
这年头哪有人还看书啊?
我撒了那么多谎,连自己都快信了。
只有一个幸存者,媒体才喜欢。
我需要的不是朋友,而是粉丝。
病态是新的正常。
翻拍第一准则:原版惹不得。
就像电影里自嘲的那样,情节老套,虽然动了点心思把stab的怀疑对象换来换去,可还是并无太大惊奇,细节方面也是漏洞百出。
续集电影很少能超越原作的,能保持水准就不错了。
难得的是恐怖大师Wes Craven还能时隔N年后,在《夺命狂呼4》里带给影迷意外惊喜,完全超越之前的2、3集狗尾,直逼原作第一集的经典地位。
光是那个引人入胜而略带自嘲的开场就赢得不少分数。
影片似乎将重点由过往的惊险悬疑转移到更贴近当下的世代主题:手机短信、社交网络、媒体舆论,甚至罕有地以正统的道德口吻讥讽那群涉世未深,总想一夜成名的青年男女。
原本的惊悚味道顿然变得严肃起来,这也许是本片最成功也最突破之处。
M女自残类段戳到笑点,导演自娱自乐精神可嘉,与其说scream4是部恐怖片,不如说他是部粉丝大电影,看完此片,如见老友,神清气爽
加一星是因为我又找到了10几年前看第一部的那种久违的惊喜了。15年,原班人马。
飽受驚嚇,飽受尖笑。
美国英雄小强
这是一部拥有豪华的美剧阵容的喜剧!笑点全在Emma身上!看到Anna Paquin被捅很搞笑啊!
还是惊声尖笑有意思。
吓死我啦.......
十个年头后,新人想替旧人,凶杀处处陈旧,只好不停地调侃自己派系。主题与《恶搞研习营》相同:我们都想出名,如今出名的唯一通路,便是把自己装扮成受害者,一个最悲惨又最幸运的生还者。
不恐怖...
算是对这个系列的一次纪念吧,如果这是最后一部的话应是个不错的结尾,在今年的匮乏的恐怖片里质量数一数二。导演也有创新,融入了很多笑料,并始终在这一部里自嘲
猜了一圈也没猜到竟然是她!开头设置很有意思
better than original movie
搞笑的惊悚片 ^o^ 一众女角卖相还不错,剧情一般。。不会再拍第五集吧?
其实最爱的是《stab 7》的结尾,那才真是出乎意料。编剧殚精竭虑,意图设置一个很难猜到的凶手,只是,这样设定的余味很糟,感觉有点不舒服,不自在。anyway,如果有5的话......
前面那俩赠送的故事其实还挺乐的,很喜欢,后面就有点没劲了,本来减弱推理小说和悬疑恐怖电影力量的就是多人杀手,奈何这系列一直走这个路子,增加猜凶手难度,提不起兴趣
其实我真心觉得还不错,尤其是吉尔的犯罪动机,在网络时代想搏出位的那种心理,入木三分。
sequels never outdo the original.熟悉的面孔不要太多啊,真是大爱这一部,啦啦啦~~
前面捅来捅去看得都烦,结尾倒还OK。
在导演的引导下我们犹如在一条血腥而晦暗地小巷中蜿蜒前行,杀戮场景很慷慨很血腥,剧情设置很精妙很血腥,搞笑桥段很频繁也很血腥,镜头处理干净利落,结局大战绝对符合预期,经典系列的完美回归!★★★☆
每次都要找个蹩脚的杀人动机 真难为编剧了 唯一比前3部好的地方就是女的明显好看了一个档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