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初恋这首情歌

Sing Street,初恋无限JAM(港),摇滚青春恋习曲(台),街头爱唱,唱街

主演:福迪亚·瓦尔什-匹罗,露西·宝通,杰克·莱诺,马克·麦克肯纳,艾丹·吉伦,凯尔·布拉德利·唐纳森,凯莉·桑顿,莉迪亚·麦吉尼斯,玛丽亚·多耶·肯尼迪,康纳

类型:电影地区:爱尔兰,英国,美国语言:英语,法语,拉丁语年份:2016

《初恋这首情歌》剧照

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2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3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4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5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6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3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4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5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6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7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8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19初恋这首情歌 剧照 NO.20

《初恋这首情歌》剧情介绍

初恋这首情歌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发生在1980年代的都柏林,因为家境窘迫,十四岁的少年康纳(福迪亚·瓦尔什-匹罗 Ferdia Walsh-Peelo 饰)不得不转学来到了一所校规极为严苛死板的教会学校中就读。在那里,他惹上了横行霸道脾气古怪的巴里(伊安·肯尼 Ian Kenny 饰),可见未来的日子不会好过。 某日,康纳邂逅了名叫蕾菲娜(露西·宝通 Lucy Boynton 饰)的美丽女孩,为了吸引蕾菲娜的注意,康纳邀请她来主演自己乐队拍摄的MV,哪知道蕾菲娜欣然应允,那么问题来了,对演奏音乐几乎一窍不通的康纳,该如何在短时间内组建一支乐队呢?好在康纳拥有一群热爱音乐的朋友们,很快,一支名为“唱街”的乐队成立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精灵怪物:疯狂之旅关中刀客之虎头死人战争绿色的声音捉仙记玄笔录前传之怨妖坛等风也等你漠北七雄:狼王雪人越狱兔第一季决战猩球真假铁马骝超级战舰万花筒导购女郎生命之源惩戒营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小红帽2绝命赌局明星伙伴前说!大侦探波洛第七季我的童年谁做主唤醒追日冰岛犯罪现场大家的歌

《初恋这首情歌》长篇影评

 1 ) Sing Street小事集(9件)

(以下可能含剧透)1. 自传?

影片中的学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是一所真实存在的爱尔兰中学,也是导演John Carney的母校,还是男主演父亲的母校。

这所学校成立于1864年,坐落于爱尔兰首都都柏林市的一条叫做Synge Street的街道,街道名既是校名的来源,又谐音了本片的乐队名。

影片得到了校方的同意,而且在片尾致谢中感谢了校长和同学们的配合,还表示“This is period film... Today Synge Street School is a progressive, multi-cultural school with an excellent academic record and a committed staff of teachers.”导演上学期间也组过乐队(只不过没有电影里那么成功),也经历过转学的痛苦。

但导演表示本片并不是很自传,因为男主演Ferdia Walsh-Peelo又帅气酷炫,又有谜之自信,和以前的自己很不一样。

本片的选角是公开选拔,就像电影情节一样投放了一个招募广告,写着会音乐的年轻人都可以报名,最后选出来的都是非专业的小演员,导演说自己的选拔标准是能让自己笑的。

小演员一到了片场就凭借着自己的自信和青春气息,改变了导演的想法和影片的基调。

因此可以说这部片子是孩子们自己制作出来的。

而且男主破碎的家庭环境和导演家一点也不一样。

倒是导演哥哥Kieran曾在事业上对他有过支持,和他一起拍过一些影片。

导演提到自己很早就有了创作本片的想法,甚至比Once还要早。

多年以前,他在地铁上看到一群孩子开心地玩着吉他(JK罗琳是在火车上看到一个瘦小的眼镜男孩),于是非常想写一个小孩子通过组乐队拯救自己的故事。

2. Trilogy?

有评论认为,John Carney从2007年以来执导的Once、Begin Again和本片Sing Street构成了一套颇有导演风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而且Once和本片都是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并获得成功的。

对比前两部同样好评的Once和Begin Again,导演用“honest”来形容本片的不同。

倒不是说有多真实地反映了导演的少年时代,而是指这部Sing Street最真实地反映出他年轻时的心态和拍片时的感受,最具有少年气息,是一部纯天然有机的Kids’ movie,并不是从成人角度讲青少年的故事。

Carney举了Napoleon Dynamite(《大人物拿破仑》, 2004)作为Kids’ movie的正面范例。

男主演FWP透露导演在片场就像个大孩子,经常和小演员们一起玩游戏,玩的时候还要求工作人员保持安静,搞得大家以为他们在研究什么正事。

到了快拍戏的时候,导演还会说再等五分钟……另外,拍完之前的两部,让John Carney更想去拍一些“相信电影魔力”的人,比如小孩子们。

他觉得现代电影工业动不动就让演员站在绿幕面前完成所有表演,造成电影片场逐渐失去魔力。

这次的曲风也和以往有所不同,合作的作曲家是Gary Clark,和前两部不一样。

但是导演说这次的音乐才是自己的“最爱”,因为怀旧的风格让他想起很多年少往事;相比之下,Once的音乐有些wordy……导演这次最喜欢的两首是Back to the Future那场舞会的“Drive It Like You Stole It”,以及“To Find You”,都是Gary Clark创作的。

不过提到honest,就会想起导演在Sing Street宣传期对上一部Begin Again女主Keira Knightley的评价,觉得她总在隐藏真实的自己,而且又不是专业的音乐人,作为一个明星身边总有一群人围绕着挺烦的,所以他下定决心要回到爱尔兰和真正的音乐人一起工作,“再也不会和超模合作了”。

但随后John Carney又为此道歉。

他表示下一部电影可能会和Beyond the Valley of the Dolls(《飞越美人谷》, 1970)这部电影有关,可能会找来Will Farrell合作。

其实导演John Carney并不受限于音乐题材的电影,上面提到的和哥哥一起制作的片子就包括科幻喜剧。

3. HE?

很多人认为结尾是Happy Ending,很浪漫。

但导演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这段结尾就和片中体育馆里模仿Back to the Future那段一样,是孩子的幻想。

但观众都认为这段就是现实。

这使导演在theVerge的采访中表示还不如让男女主在结尾直接挂掉……4. 化妆?

片中,随着乐队的不断发展,男主Cosmo也越来越注重打扮,而女主Raphina在前往伦敦失败后,妆容越来越淡,到最后一场戏才恢复。

导演认为无论淡妆浓粉,都可以帮助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究竟是谁,以及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5. U2?

提到爱尔兰都柏林乐队,很多人都会想到U2。

虽然电影正片中没有提及U2,但Sing Street乐队和U2有一些相似之处:起源于校园,也是在告示板上张贴了一张成员招募告示,吸引了其他的四个小伙伴。

有人认为,男主Cosmo对应U2的Bono,基友Eamon可以对应The Edge,男女主之间的感情线对应Bono和爱人Ali的爱情故事,两人1973年在中学相识,1976年U2成立,1982年结婚,至今不离不弃。

其实在剧本创作初期U2乐队提供了很多建议和帮助,但可惜后来因为时间安排上的冲突,没有继续合作。

片尾也致谢了Bono和The Edge。

而Bono的好友、爱尔兰音乐人Simon Carmody和导演一起创作了本片的故事。

6. 小制作?

片头有一长串长达1分钟的Logo展示,导演说是因为像这样的片越来越不容易融资,所以才拉来好几个赞助和发行方。

但如果让他选择执导好莱坞大片还是Sing Street这种小片,他仍会选择后者。

不过他又表示电影艺术并非要做得曲高和寡,也不是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他做电影的初衷是要把自己想表达的内容传达给观众。

电影就像本片里的一场场gig,是需要观众参与的。

7. 霸凌?

本片对霸凌者的刻画不仅限于霸凌,还有背景上的展开,包括这个光头孩子在家受到的侮辱、受到狐朋狗友的嘲讽、还有他的性取向(恐同即深柜?

)。

其实剧本本来明确地写了他是gay,而且后来还有一场与男主对峙的戏,男主试图让他接受自己的取向。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男主思想在当时的领先性,这是因为受到了美国MV的影响。

8. 爱尔兰电影?

去年的Room(《房间》)、Brooklyn(《布鲁克林》)两部爱尔兰电影都入围了奥斯卡,还获得了奖项。

9. The Commitments?

导演否认致敬The Commitments(《追梦者》, 1991),虽然都是讲都柏林年轻的乐队的故事,而且都选择了演员Maria Doyle Kennedy,她在本片饰演男主母亲。

(男主基友Eamon的母亲由导演妻子、爱尔兰女演员Marcella Plunkett扮演)还有人认为片中好基友Eamon那么喜欢兔子,是因为The Commitment里男主姓Rabbitte。

导演对此表示呵呵,其实是自己小时候认识一个特别喜欢养兔子的人叫Eamon。

Source:IMDB: Sing StreetDenofGeek.com InterviewEmertainmentmonthly.com InterviewCelticCanada.com InterviewMovie.ie InterviewIrishtimes.com Review

 2 ) 乘风破浪终有时

约翰卡尼的音乐三部曲里面最喜欢这一部。

导演把青春期的各种情感拍摄的非常细腻真挚,破碎的家庭,婉转的初恋,为了女神坚持的摇滚梦,这些都表现的太棒了。

当女主听到demo流泪时我都会愤恨自己当时为什么不能为喜欢的人和事付出更多。

喜欢本片因为他足够真实,不像有些摇滚电影一路反这反那反到底,当他们遇到青春期的种种不顺心和委屈时,和我们曾经一样,大多数都默默忍受和妥协,只是男主的态度是get on with this shit and make some art,后面这半句就说明有些人真的生而不同。

而女主为了模特梦独自去伦敦吃了大苦头,幸运的是她也没有放弃,当他们最后坐上破船乘风破浪去伦敦追求梦想时,爱情也造就了他们的不平凡。

PS:除了大爱女主的颜以外,她的口音也是非常迷人啊。

 3 ) 音乐不是解药,但可以听首歌再回来

标题源于片子里,男主的哥哥突然情绪爆发砸了自己心爱的唱片后,除了唱歌和撩妹之外永远一脸懵逼的男主说,“我去趟卫生间,马上回来”。

时隔一天,说实话,我已不太记得之后的剧情是否确实如我感受到那般,从此有了实质性的改变,哥哥走出阴霾开始写歌,男主女主重逢,首演成功,去伦敦,青春开始在一片暴风雨之中。

但我偏爱,这句话之后,回来的,都不一样。

能看到这部片子实属幸运与一点点勇。

周中的时候师姐说要在她生日前一天的周六请我看电影,豆瓣条目扔过来,我说啊我见过这个海报。

结果,周五组里leader last day,一群人喝酒直接喝到周六早上5点。

六点到家睡觉前本来准备心一横跟师姐说实在起不来要不不约了,但想到那是亲爱的师姐的生日,那拼了老命也要来啊。

此谓勇。

于是就这样晕乎乎的,没有吃饭的,迟到了一两分钟的,坐下灌一杯咖啡的,没有任何准备的,来看这部电影。

甚好。

因为宿醉,所以整天放弃思考,全凭感觉。

迟到慌乱地进场,理顺呼吸过程看了十几秒也不明白这家人在干啥,却能清晰到现在都记得哥哥那句话,“你放弃了梦想,我们还没有”。

而全凭感觉,我就固执地将它看做是最后结局的隐喻,关于哥哥的部分。

然后又演了一段时间听了一段抖腿好歌,整个人却还是处于游离状态。

直到男主一拳被混混撂倒,转身遇见小小乐队雀斑经纪人。

一下就全身心入戏,就像后面丝滑顺畅不带等你的发展。

全凭感官,现在回想起来还有一大好处。

冷静回望,其实这部片子的故事并不浓厚,基本节奏就是突然为了撩妹组乐队,组队,成功,为了撩妹写第一首歌,然后发生件事情,写第二首歌,又发生了件事情,第三首歌,出现了爱情与未来,家庭与梦想,压迫与反抗,ok,准备第一次演出,高潮,去更远的地方。

电影结束,故事才真的开始。

片段式的情节,非常英伦摇滚的节奏。

正好适合跟着感觉走。

而作为《Once》和《Begin Again》的导演,约翰 · 卡尼的音乐品味根本不用担心。

但我也没想到还能有如此惊喜。

散漫哀伤的民谣,动人清丽的流行之后,不羁的英伦摇滚,复古或深情,无数次让我坐在黑暗的影院中起鸡皮疙瘩,不禁要抱住师姐的胳膊说,真的太棒了。

就是那种,你心甘情愿接受无可奈何的天赋碾压,还要给他鼓掌。

就是,Happy Sad。

是的,就是。

当然,私人觉得这张原声能和《Once》比肩,甩开《Begin Again》一大段吧。

而毫无准备地来看,现在想想也觉得是件幸事。

因为并未提前了解,所以没有预设给它打上“青春片”的tag。

虽然是15、6岁小屁孩与15、6岁小屁孩的故事,或许是校园生活情节并不浓重,或许是歪果仁天生长得成熟,我完全忽略了年纪,和前两部一样,当成了成人世界的故事。

所以,最后10分钟才会直接哭到缺氧,看不清屏幕。

当男主唱出《to find you》时,除了少女心,我可能是被穿着蓝色毛衣盘腿坐在公园里的女主,美哭了。

挺感动,但还不至于。

直到男主和我最心爱的男二,换上了最帅的黑T黑紧身裤,唱起了可能这辈子只能唱一遍的,象征反抗权威与压迫的《Brown Shoes》时,嗡的一声,泪腺崩塌。

是的,这是你我心爱的摇滚。

是虽然解决不了什么问题,但听首歌回来就会有不一样的摇滚。

前一秒还在和师姐说,画着眼线的男主真和我们家Green Day的主唱大人有几分相似,没想到后一秒直接哭到全剧终。

两人抱着吉他互飚,台下的听众带着面具跳舞,校长打不过生气走掉,牵上女主逃跑。

回家找老哥说要开船去伦敦,有钱吗,认识人吗,都没有,太好了。

偷走钥匙,悄悄和熟睡的妈妈说我爱你,开车来到港口。

哥哥隐忍又激动,那是他放弃的梦想,现在有人领他再追寻。

哥哥这段极好,送走老弟,合着细雨,在车中大口呼吸,yes,阳光要来了。

开小船,迎接暴风雨,遇上大游轮,相互致意,Go Now。

全剧终,燃爆泪点。

中二得无以复加,简直就是洒满一吨蜜糖的成年人特供童话故事,很久之后,王子和公主不忘初心,梦想成真。

那又怎样呢?

听首歌再回来。

这次给你加点儿勇气。

 4 ) 青春的魔法

有那么一会我问自己,我为什么在看这个电影?

好像我并不怎么喜欢摇滚乐,也过了热衷校园青春爱情的年纪,对梦想励志题材更是没有特别的青睐。

直到那个叫康纳的男孩笨拙地唱起A-ha的《带上我》,而且跟我每次一样,都没把高潮部分唱上去的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这个故事有那么一丝打动我。

接着它用形形色色的方式,不断坚定着这种打动。

直到最后我愿意写出这样不顾逻辑的话:不管你对音乐多么不感冒,在听到他们讨论了好几次Duran Duran,看到他们模仿迈克尔·杰克逊的MV后,都不可能做到无动于衷,因为那都是多么让人心跳的瞬间。

康纳曾经是个毫不起眼的孩子,但当他像落魄少年坠落山崖,意外寻获了音乐这个武器,突然间脱胎换骨,武功盖世。

他反击霸凌,对抗古板的校长,在舞台上光芒四射,挣脱破碎家庭的桎梏,努力用真心换得一颗芳心,终于迎着风和浪奔向汪洋大海和在彼岸闪闪发光的梦想。

这一切听上去多么传奇,但看在眼里却又是那么可信。

这个电影里有很多音乐和演出,但又不仅仅止于好听和好看。

归根到底,它不是那种俗套的“音乐响起就改天换地,音乐可以战胜一切”的单纯励志。

音乐在这里更像是隐喻一种独属于少年的魔法,它也很温暖地暗示,这魔法可以不限于音乐。

十五六岁的少年需要一些信念,让他们在最擅长奋斗的年纪,去相信世界是值得奋斗的。

不是音乐,也可以是别的任何东西,重要的是,在你对生活感到茫然无措的时候,要相信那魔法确实存在,以及在它出现时用力去抓住它。

它也许是被夸大的,虚幻的,中二的,不被理解的,也许在你长大成人后回首,都不算多么了不起的东西——但那都不太重要,因为你的余生都会为曾经拥有过它而骄傲。

康纳找到了音乐,他的人生从晦暗无光走向五彩缤纷。

希望每个少年都可以找到自己的魔法,每个青春都折射出自己的斑斓。

 5 ) BGM关闭后的悲伤

这部电影看完我隐约觉得有点不对劲。

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是输出了“男性肩负的巨大压力——无论是家庭、情感、经济。

”而电影里的女人的命运也是密切与男人挂钩的。

男人的成败决定了女人的成败。

女主角去伦敦也是建立在前男友有资源可利用的基础上,一旦发现前男友的无能,规划好的美好未来立即转变为迷茫的前途。

男主角的妈妈也是在面对丈夫的无能转而傍上了“托尼”从而拥抱了美好的未来。

女人作为一种附属品在电影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女主角之于男主角的功能也在此,两个人的拯救关系非常明显,女主角激发了男主角去拯救她。

所以女人还是作为一种功能工具出现,成为了标定男人是否成功的一杆尺,为了男人自我实现而存在。

这里面的所有男性角色似乎都是悲剧的。

男主角最后和女主角即使看似逃离了爱尔兰岛,但是他们驶向的是暴风雨,很难就判定他们确实成功了。

反观其他男性角色,男主角的父亲最后失去了妻子和房子,依然待业,他的失败是即成的持续事实。

哥哥即使在中间短暂戒烟想要做点什么最后还是继续虚度,因为他缺少女人的激发,他最后只能目送弟弟乘风破浪,自己转身回到原来的虚度的生活。

音乐在电影中成为了压盖一切负面情绪的幕布,实际的问题并未得到解决,矛盾和失败还是在那里,只不过被挡在了后面。

还是上文所述的,男女主角最后乘风破浪驶入的也是暴风雨。

所有人无论是观众还是影片中的角色都被音乐麻醉,感受到的只有短暂的快乐。

 6 ) I'm a Futurist

很喜欢康纳顶着刚被打的黑眼圈第一次和女主搭讪的那一段。

[——要火吗?

——不,我正要把它戒掉——我也没有火 ]

康纳在电影中说,”I’m a futurist”。

不回头看,只向前走。

想勾搭妹子,但她看起来好高冷,没关系,直接走过去,想到什么说什么;要组乐队,但刚来学校不认识什么人,没关系,先从身边的人开始;要给新歌拍录像,没有经验,没有摄影师化妆师,没关系,照样拍,把灵感都拍出来;想和妹子进一步发展,但妹子已经有一个开着汽车的成熟男人作为男朋友了,而康纳是一个骑着自行车的傻小子,没关系,康纳骄傲地告诉他,我是一个”futurist”。

80年代的北爱尔兰,经济萧条,人们的生活麻木而无趣。

康纳的乐队就像是萧瑟冬季的一团火焰,他们不在意外部的烦恼,难受时,就去写歌。

没有顾虑,不回头,只向前。

乐队里的眼镜眼镜小哥向康纳抱怨“我不知道我到底是谁,对我来说什么都可以,我只想做音乐”,康奈回答“我被困在了这个充斥着愚蠢和暴力的地方,但是这就是生活,我会试着接受它,处理好它,并且创作出一些艺术。

电影中除男女主角外其他人物塑造也非常立体。

康纳的废柴哥哥Brenda是一个灯塔式的人物。

在康纳刚成立乐队时,他就告诉康纳,你的乐队不是翻唱乐队,你要有自己的风格。

”Rock and roll is a risk, you risk being ridiculed.”他微笑着倾听康纳的撩妹进展,一步步引导康纳的音乐创作。

乐队键盘手眼镜小哥Eamon喜欢养兔子,没抱着乐器的时候就是在撸兔子。

他总是帮助康纳把灵感变成旋律,每当康纳失意,康纳便敲开他的家门,问”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一开始总是欺负康纳的不良少年在学校是“扛把子”,在家里就成了被大人使唤着去买酒的“没用的东西”。

但是他强壮而擅长打架,最终他在康纳的邀请下成为了乐队的“管理者”,帮助乐队对付那些在演奏时上台闹事的人。

看这部电影是一个周末的下午,电影结束,我浑身的血液似乎还随着电影的节奏沸腾着,脑袋里回响着电影里的一首首插曲,我从椅子上站起,拿起吉他,胡乱地拨动琴弦,想象着自己就是康纳,和一群伙伴们一起捣鼓乐器,感受不同乐器配合的美妙旋律。

喜欢电影里的每一首歌,带有青春的热情以及勇敢而梦幻的旋律。

歌词也很美(附几句歌词,来自最喜欢的电影插曲《Up》 )It’s two o’clock on the edge of the morningShe’s running magical circles around my headI head to ride on a dream she’s drivingShe turns to kiss me, I crash back into bed. Do you want to write a new song?

 7 ) 【整合帖】《Sing Street》里那些跨越时代的经典乐团

作为曾经的乐团贝斯手,加上其之前两部音乐电影《Once》和《Begin Again》中令人惊叹的音乐,导演约翰卡尼的音乐品味早已不容置疑。

此次在最新的作品《Sing Street》中,他借男主人公哥哥之口,介绍了不少在上世纪80年代风头无两的乐队。

Duran Duran大家或许还记得男主人公在全能乐器音乐人小伙伴家中,被对方问及Duran Duran的场景。

这支1978年成军于英国伯明翰的乐队,团名取自Roger Vadim的畅销科幻小说《Barbarella》。

俊俏外貌和华丽精致的MTV,令他们成为媒体的宠儿,而乐队更成为1980年代初期新浪漫运动中的重要一员。

说来,《Sing Street》中那首《模特儿之谜》的MV,还真有些Duran Duran的风范。

乐队于1993年推出的同名专辑《Duran Duran》是他们最为出色的专辑,当中歌曲风格多样,或讽刺媒体(《Too Much Information》),或反映社会阴暗面(《Sing of the City》)。

专辑全球销量近1000万张,当中的单曲《Ordinary World》不单登上了各国的排行榜首,更是乐队最出色的作品。

The Cure当影片中男主人公的哥哥为他解释Happy-sad的含义时,扔给他一张The Cure的专辑。

用貌似欢乐的音乐表达悲伤的主题是The Cure的典型风格,他们的作品主题多样,有受加缪小说《局外人》启发而作的《Killing an Arab》,有为卡夫卡的同名短篇小说启发所写的《At Night》。

他们在歌曲中,揭示人内心的阴暗、痛苦与哀愁。

乐队的第一张专辑《Three Imaginary Boys》与他们的早期单曲被认为是朋克摇滚革命的一部分,而在1980年代,乐队的音乐主题趋向阴暗和痛苦。

1982年的《Pomography》专辑发行后,核心人物Robert Smith开始在音乐中注入流行元素,使得乐队的人气日渐增长。

Robert常以一头乱发、苍白面庞、涂抹弄脏唇膏的形象示人,而这支乐队更在1990年代由宝丽金(台湾)唱片公司译名为「怪人合唱团」。

而当时,他们已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另类摇滚乐队。

MotörheadMotörhead(摩托头)亦是电影中提到的乐队之一,这一乐团常被视为1970到1980年代英国重金属新浪潮的先驱或成员之一。

他们的歌词涵盖战争、善与恶、权利滥用、滥用药物和赌博等主题,而团名便取自安非他命吸食者。

艺术家Joe Petagno在1977年曾为乐团的专辑封面创造过野猪獠牙、链条和角钉组合成的乐团标识,随后它的变体屡屡出现在之后的各张专辑中。

摩托头最成功的作品当属现场专辑《No Sleep 'Til Hammersmith》,它在1981年6月27日获得英国排行榜榜首,并奠定了摩托头作为一流乐队的地位。

他们的现场演奏更是感染力十足。

The Jam片中还采用了The Jam的歌作为插曲。

这支来自英格兰萨里郡的摇滚朋克风格乐队,组建于1972年,在成立十年后解散。

在乐团活跃的十年里,他们被视为Mod摩斯族文化的象征,创作的歌曲中,有三首成为英国榜冠军,分别为《Going Underground》、《A Town Called Police》以及《Best Surrender》。

他們的MV真的很有年代感呢。

<图片4>The Police既然提到The Jam,就不得不说说The Police。

从1970至80年代,在日益喧嚣的欧美流行乐坛中,警察乐队以其讲究旋律的满摇滚风格异军突起,受到依然缅怀The Beatles时期的乐迷拥戴。

The Police还是《Sing Street》主题曲《Go Now》的演唱者,Maroon 5主场Adam最爱的80年代乐队呢。

The Police这一名字源自大家对乐手Copeland作为警察的父亲的玩笑,却神奇地沿用了下去。

他们的作品中,有叙事民谣,有牙买加音乐元素,即使在消失一年后于1983年回归,依然凭《Every Breathe You Take》获得格莱美奖。

-分割线--昨天去影院二刷,发现很多漏网之鱼。

但苦于难以记忆,所以暂时只能整合这么多。

欢迎大家继续补全(原文刊于橙新闻: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6/06/30/010036757.shtml,内有各乐队曲目视频)

 8 ) 梦想和青春,一拍即合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片子很复古,基本就是80年代音乐的回顾史,从民谣到流行到摇滚,从迪曲到朋克...身为音乐人的约翰·卡尼,这一次在《初恋这首情歌》用音乐表达出着美好的青春年华,并以此塑造了极为充沛的人物形象,而以此所突显处于懵懂时期的爱意,成为了电影的共鸣所在,使这场用歌声所串联的青春是如此迷人。

美丽的爱尔兰风景,纯情的音乐少年梦,怀旧的音乐,可爱的人物,让你能完全沉浸到影片氛围之中。

虽然剧情单薄,但却是一部非常好看的电影,梦想和青春,一拍即合的爱情,和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

太多美好和感动,以及歌太好听啦!

满分

 9 ) 没有什么烦恼是音乐解决不了的

生活里没有什么烦恼是音乐解决不了的,如果有,那就自己组个乐队搞音乐。

这是导演约翰·卡尼(John Carney)教给我们的人生道理,从2007年拍摄的《曾经》(Once)到2013年的《歌曲改变人生》(Begin Again),再到今年的这一部《初恋这首情歌》(Sing Street),音乐始终是约翰·卡尼电影中最重要的元素,也是电影中男女主角们改变自我和改变生活的催化剂。

《曾经》海报看过这三部电影的观众,一定能够轻而易举地get到其中的相似和共通点,在约翰·卡尼的这三部片子里,故事的一开始,总是主角们或囿于生活的困顿,或烦恼于梦想的停滞,各有各的琐碎烦恼,然后无意间碰到了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乐队,从而通过音乐最终获得一些力量翻开人生新篇章。

《曾经》如是,《歌曲改变人生》如是,《初恋这首情歌》依然如是。

于是有不少评论都喜欢把这三个片子拿到一起来说事,把它们视为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很有意思的说法,在约翰·卡尼的电影世界里,音乐恰是如此迷人,也拥有神奇般的魔力,同样也异常动听。

之所以约翰·卡尼会一连拍摄三部以音乐为最大元素的电影,与他早年的经历是分不开的,从1991年到93年,约翰·卡尼曾经是摇滚乐队“The Frames”的贝斯手。

在乐队的时候,约翰不仅参与演出,也身兼乐队录音和拍摄音乐录像带的职责,这些工作为他日后成为导演的身份奠定了基础。

(事实上,《初恋这首情歌》中的一些故事设定与约翰·卡尼的个人经历有相似的地方)

约翰·卡尼在电影《曾经》的拍摄现场从1996年年底约翰·卡尼拍摄了第一部个人长片算起,二十年来,约翰拍了不少电影,但真正让他声名大噪的,同样也是他个人导演生涯中评价最好的片子,正是这“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

身为爱尔兰人,约翰·卡尼电影的故事背景多以爱尔兰为发生地,电影《曾经》、《初恋这首情歌》便都是发生在爱尔兰的首都都柏林的故事。

但从大陆的译制片名《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便可以看出,电影《歌曲改变人生》是一个例外,这部片子相较另外两部,无论是知名度还是制作本身都有所提升,因为这是导演到美国拍摄的片子,采用的演员都是大演员大歌星,包括凯拉奈特莉、“绿巨人”马克·鲁弗洛、以及当红乐队“魔力红”主唱亚当·莱文。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很喜欢这个片子的。

电影讲述的一个弹唱的吉他女孩通过音乐改变人生的故事,凯拉奈特莉正是这个女孩,潦倒困顿之余,她遇见了同样潦倒的落魄音乐制作人马克·鲁弗洛,然后一起组乐队出唱片,因为资金或资源的各方面缺乏,他们一行人到路边到天台录制了一首首歌曲,最后上线到互联网,被更多人听见,他们也被更多人看见。

去年6月的时候,在距离电影首映时间过去了21个月之后,《歌曲改变人生》在内地上映。

我清楚地记得那天,是个星期六,上海下着小雨,我拄着伞到长泰广场看这个片子。

看完后我心情极佳,甚至想淋雨。

因为诸如此类以音乐构建整个故事的片子,实在太让我欢喜,到家之后,我还迫不及待的打开音乐播放器,听电影的原声歌曲,后面足足听了一周,男配角骚当的《lost stars》至今仍不时听几遍。

《歌曲改变人生》剧照相比约翰·卡尼的其他片子,《歌曲改变人生》是一部显得更现代更梦幻也更“美国梦”的电影。

事实上,尽管《歌曲改变人生》比起导演的其他片子,既让他赚了一些钱,同时片子也获得了口碑上的一致肯定。

但约翰·卡尼却并不怎么满意,谈起这个片子以及女主角凯拉奈特莉的表演时,约翰·卡尼大为失望,甚至语气用词都十分贬义。

今年在宣传《初恋这首情歌》时,导演甚至直言与凯拉奈特莉合作不愉快,说她表演不真诚、毫无演技像个超模。

也正是因为在美国拍片一些合作上的限制或难搞,才决定重返爱尔兰,拍摄了新片《初恋这首情歌》。

《初恋这首情歌》海报显而易见的是,导演约翰·卡尼重回爱尔兰拍片一定是有他的道理的,相比《歌曲改变人生》,我个人的确更喜欢这部新片《初恋这首情歌》,相比纽约这座城市在《歌曲改变人生》里的被“架空”状态的,《初恋这首情歌》中60、70年代的都柏林显得更加真实和有年代感。

毕竟这里是导演成长的地方,有更多的故土情怀所在,就像当年周杰伦拍摄导演处女作《不能说的秘密》,会把学校戏份的拍摄地放在自己的母校淡江中学一样,《初恋这首情歌》故事发生中的学校——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Synge Street Christian Brothers School),正是导演约翰·卡尼的母校。

学校充满了霸凌现象电影讲述的是一个14岁男孩康纳(Conor)的个人成长故事,电影的一开篇,镜头对准的是康纳一家的家庭会议,因为生活的拮据,康纳被转学到了新学校,也就是上文提到的辛格街基督教兄弟学校,一开始男主角显得懦弱怕事,受到同学欺辱。

能够明显感受到的是,康纳生活里充斥着不少烦恼,父母之间并没有什么爱情,母亲在外边处了新欢,与父亲两人时常争吵,在学校里,康纳也必须面对来自同学以及老师的霸凌和压制。

女主角拉菲娜遇到女主角拉菲娜(Laphena)之前,康纳的生活可谓灰不溜秋毫无特别。

但当美丽的拉菲娜出现在他眼前时,为了搭讪和引起注意,康纳声称自己有个乐队,要姑娘来拍录像带。

骗成功之后,康纳开始找人组乐队,尽管自己并没有什么经验,在学校也不认识什么人,但乐队还是很快组起来了,名字就叫做(唱街)Sing Street,正是电影的英文片名。

Sing Street第一次拍音乐录像带电影由此开始了主线故事的讲述,围绕Sing Street的成长,男主角康纳也会有所成长,他经历了初恋的痛苦和甜蜜,和欺负自己的同学化敌为友,在一遍遍和自己的乐队成员的排练和演唱中,在哥哥Brendan的帮助下,他渐渐确立并坚定了自己的音乐梦想。

如同所有讲述青少年成长故事的电影一样,男主角康纳最终在电影中呈现的样子有了很大改观,甚至可以说是脱胎换骨,电影结束前的一场学校舞会的现场表演戏,台下尽管也有人不断嘘声,刻薄的老师不断制止,但康纳依然按照自己的内心想法,演唱了包括写给拉菲娜的慢歌《To Find You》在内的三首歌曲,他在歌曲了表达自己的爱,表达自己的愤怒,以及表达自己的热爱。

他在台上兴奋地一遍又一遍的喊:请记住我们,我们是来自都柏林的Sing Street。

电影的最后一幕充满了象征色彩,甚至激昂的不像真实,表演完的康纳牵着拉菲娜的手不停的奔跑,回到家里,央求哥哥Brendan即刻送他们去渡口边,他们最后开着爷爷遗留下来的那艘快艇,不顾一切地去了开往英国的方向,尽管天下起大雨,海上波澜四起,两个人却笑得比什么时候都更坦然和喜悦。

康纳与拉菲娜,以及Brendan而镜头转过来,是更加激动的哥哥,仿佛弟弟的出走,是战胜某种生活困顿的体现一般,让他一下子重拾了当年的激情。

事实上,相比主角康纳,哥哥Brendan更让人动容,他总是在弟弟身边扮演着一个“导师”一般的角色,告诉弟弟该听什么样的音乐,该如何向女孩表白,该怎样去当一个创造者而不是跟随者。

在电影中的许多地方,弟弟的许多言行是直接模仿哥哥的,某种程度上来讲,正是有了哥哥Brendan的引导和影响,弟弟康纳才找到自己的出口。

你会很明显的感觉到,哥哥Brendan曾也是一个有着热血理想的人,他也爱音乐,甚至更加热爱。

但作为长子,他或许承担了更多的来自父母之间失败婚姻的阴影,对于生活的烦恼和苦恼,对于失落的理想,他选择用放荡不羁来掩饰。

电影中有一场戏,Brendan咆哮着对弟弟说:曾经我也是一个喷射发动机。

这是一部我最近看过后便最喜爱的电影,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故事能够让我有所动容,少年青春热血的故事总是可以鼓舞人心的。

我之所以喜欢这部电影,也在于这是一部让人看后极为舒畅的片子,他的节奏他的镜头以及充满青春自信的演员们,都是让人所愉悦的。

但更重要的原因,则是他的音乐,真是太好听了。

如同约翰·卡尼的《曾经》、《歌曲改变人生》、以及我很喜欢的科恩兄弟的《醉乡民谣》一样,看《初恋这首情歌》,你感受到的是一种美好的东西如何从无到有?

勇气或爱又是如何从无到有?

故事中的人是如何从生活中的泥淖里走出来?

以及音乐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你可以轻而易举的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音乐之于人的魔力。

《歌曲改变人生》有一句台词,马克·鲁弗洛对凯拉奈特莉说:我之所以喜欢音乐?

是因为音乐会让生活中最普通的一幕突然变得“闪亮”。

《歌曲改变人生》台词就像约翰·卡尼的“音乐拯救世界”三部曲,或许我们不能说是音乐成就了电影,但音乐确实是这些电影里最迷人和最发光的部分。

也许我们可以这样说:没有什么烦恼或孤独是看电影听音乐遣散不了,如果有,那就看/听一部如《初恋这首情歌》一样的音乐电影。

原文来自我的个人公众号:movie-s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NDU0NjAwNw==&mid=2649834487&idx=1&sn=87c3acd22023ba8948b5ece99692bfb6#rd

 10 ) 『闪闪发光的青春。』

就喜欢这样的青春片,不洒狗血不矫情不无病呻吟。

标签:复古风。

英伦摇滚。

青春。

青涩的爱情。

追逐梦想。

「现在不走,就永远不会走!

」「永不转身,永不回头。

」80年代带感的青春感染着每位观影者。

从《Once》到《Begin again》再到这部,音乐真是有魔力的存在,导演John Carney这个曾经的乐队贝斯手在电影里充分发挥了他的音乐才华。

John的作品给我的印象就是好像有一缕阳光照射下来的感觉,明朗轻快的节奏,温暖治愈的故事,生活需要点调味剂来改变,而音乐就让生活变得更美好。

这部《Sing Street》在我看来闪闪发光(请允许我稍微吐槽一下译名《初恋这首情歌》,这是啥套路?

能不能再俗气一点?

),因为有梦想的人在追逐梦想成真的过程就会发光,从一个平凡的遭校园霸凌的懵懂正太到自信的在舞台展示自己到最后带着女神学姐扬帆远行,燃爆了的青春,不要平淡不要循规蹈矩,因为青春没有什么不可能,只要你肯努力!

【Rock N Roll Is a Risk】80年代是Brit-pop的黄金时代。

各式各样的独立唱片公司、风格各异的乐队百花齐放。

在经历了六七十年代独立音乐不断进化之后,Brit-pop音乐风格由可经区分的多样化,走向进一步的融合,形成自成一派的体系。

如果你周围也是这样的氛围,在青春期的你会不会自然而然的拿起吉他,勇敢追求Rock N Roll之梦呢?

虽然我们的男主是为了撩女神学姐才决定组乐队滴【The Riddle of the Mode】她是个谜一般的女孩。

她叫Raphina,美丽又早熟的姑娘,Conor第一次搭讪就成功要到了妹纸的联系方式,对,他撒了个谎,我们的乐队要拍录影带,而你就是我们要找的姑娘。

【Town Called Malice】青春期哪儿哪儿都有烦恼。

在学校被霸凌应该是最不堪回首的,然后Conor总是吵架的父母也一样不省心。

还好,他有个“神”一样的哥哥,Conor听着哥哥收藏的黑胶碟,不断汲取“营养”,哥哥也教会他很多,可以说,他把自己未完成的梦想都寄托在弟弟身上了。

Raphina说父母的爱很奇怪,因为他们不想我吗走弯路,可青春期越是被约束就越是叛逆,Conor的哥哥就是例子,这个帅气大男孩的颓废也是这种“爱”的畸形产物。

【A Beautiful Sea】她就是他眼中美丽的海。

歌词都在传达着爱意,落水的Raphina说这就是“艺术”,为了它而献身是多么壮烈的举动,Conor看着湿身的Raphina忍不住亲吻了她,青春期的爱情总是青涩和懵懂的,一个眼神、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都能让对方兴奋好久。

【Happy-sad】快乐的悲伤。

这并不是悖论,而是现实。

爱本身就是“Happy-sad”,如果没有悲伤,那何谈快乐?

人生中有很多时候都是痛并快乐着,从婴孩出生,母亲一边承受阵痛一边又从心底欢喜;我们第一次学会走路,磕磕碰碰的要跌到才能继续前行,痛过但更多的是学会走路的喜悦;然后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那种兴奋又紧张的不知所措真是令人怀念;第一次爱上一个人,幸福的感觉大于离别时候的思念之苦…诸如此类的“Happy-sad”始终如影随形。

【17 Go Now】从《Once》到《Begin again》再到《Sing street》,前两部是失意的中年人因为音乐而改变人生的故事,这一部则是青春期的少年通过音乐而实现自我认知,变得自信有目标有意义的活着。

音乐让平淡无奇的生活,变得精彩纷呈,就像少年想象中的复古party的模样,众人尽情享受着欢乐,所有的一切都变得美好而明亮。

女神学姐最终被傻小子打动了,跟着他扬帆而行,即便是被海上的暴风雨淋得透湿但却依旧笑得灿烂,小船已经渐行渐远,这样义无反顾的才是最带感的青春!

结局比起前两部作品似乎更加“明朗”,因为青春真是有很多可能性吧,感谢在最好的年纪遇到了你。

《初恋这首情歌》短评

比歌舞青春不知道高几个段位的音乐青春片,所有出现的音乐包括配乐都超赞!乐队成员和女主角的造型每一个都好看!尤其喜欢眼镜男!我菜我菜!

3分钟前
  • 望仔放弃减肥了
  • 力荐

【约翰·卡尼, 2016】约翰·卡尼 John Carney 三部曲之三(之一 once 之二 begin again) 观影体验来说,begin again 最好,这一部相对平淡,不过希望导演继续创作这种音乐电影;

4分钟前
  • 悠游
  • 还行

嗯,开上爷爷留下的小快艇,带上喜欢的姑娘,闯过暴风雨,唱着歌,亲着嘴,一路向着天边的小岛出发。gogogogo

9分钟前
  • 宋小君
  • 力荐

经历了上一部的俗套后,导演终于又在老家爱尔兰找到最初的灵感,小驼背男主有一种鲍勃迪伦和大卫鲍伊混杂的奇怪气质,而电影本身也就像科宾笔下的爱尔兰,诡密而感动。深夜的影院,听到男主在空空的场地上深情演唱find u,那一幕让我老泪纵横。

13分钟前
  • 盲忙
  • 推荐

你不喜欢我,你把我作为你嘲讽自己不尽如人意的生活的一部分。事实上,你希望你会喜欢我,那样大家都有糖吃都快乐好过眼前一地碎片生活,但你不会,因为你不喜欢我。你像冬天的企鹅,出现在我的仲夏夜之梦里。原谅我刻薄,我触不到你,就像你到不了你梦想的芳草地。爱与和平,爱实现不了,且敬和平且敬

16分钟前
  • il
  • 还行

中文译名真的让我想婉拒这部电影。若只看剧情中组建乐队、创作歌曲的部分,其实还是蛮有意思。

17分钟前
  • 幸福的奶黄包
  • 较差

Carney片其实可以通用一个名字,写歌的人,男人、女人、孩子....他真是个标准豆瓣风的导演,哈哈。

20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从《曾经》到《歌曲改变人生》再来《唱街》,不得不说,约翰·卡尼的音乐品味挺对我的耳口。他的电影叙事性越来越强了,主角的设置反倒越来越年轻了。复古的青春校园时代,怀旧的摇滚风格,青涩的恋爱,不够美好,但看得够舒服。…… P.S.:我感觉自己不太适合做与蛮多成年人“交换口水”这种行为举动。

25分钟前
  • Panda的影音
  • 推荐

年代mv,傻白甜也敢翻the jam

29分钟前
  • обломов
  • 很差

不是Begin Again ,而是此片回到了Once的味道,歌都很棒,特别是Up。

31分钟前
  • Hachiko
  • 推荐

3.5星 bgm一流,但为啥后半段把都柏林的街道故事拍成了美式青春片?结尾直接跳到了迪士尼真人童话,尴尬。

36分钟前
  • Cheeky Monkey
  • 还行

多的不说,这他妈才是摇滚,才是青春歌舞片。浪漫到我骨子里了!

38分钟前
  • 刘半仙不豆瓣
  • 力荐

热血少年和半熟少女的故事,在音乐的指引下,他们热爱,他们执着,他们叛逆,他们长大。挑战权威、对抗霸凌、追求爱情,像一艘停泊的船,渴望扬帆起航拥抱自由。没有比按自己的意志生活更让人热血沸腾的事业,要做的只有勇敢向前。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只是来提醒麻木的我们曾经热爱过,曾经追求过。

41分钟前
  • 一棵海椒
  • 推荐

Once in a while this kind of film cheers me up. 像對自己倔強的試探,要證明自己還會被這樣的電影感動,還沒有老去。三星半。

45分钟前
  • 巾城
  • 还行

呵呵了

48分钟前
  • Windli
  • 较差

小子为了妞儿,组了个乐队;哥哥大学退学在家闲待着;父母整天吵架。结局过于美好,说实话,不太是我的菜。

50分钟前
  • 张翔森
  • 还行

,14岁男孩康纳(昵称“宇宙”)在学校倍受同学欺负,只好从音乐中寻找慰籍。“宇宙”喜欢上了比他高一级的女孩拉菲娜,同时欣喜的发现她也是个音乐迷。为了打动拉菲

51分钟前
  • (๑⁼̴̀д⁼̴́๑)
  • 推荐

估计是文化差异大吧,全程无感。。。

56分钟前
  • JIE
  • 较差

跟国产N种致青春有何区别?谁的青春都热血,谁的青春都狗血,谁的青春都风花雪月,谁的青春都狼狈不堪。都柏林、纽约、东京、台北、北京和晋中小镇,到底都一个球样。是不是只要拿镜头胡乱搞一下,弄两首歌,就是情怀!?

59分钟前
  • 胖三儿
  • 较差

后半部分泄了气,OST非常好。喜欢把兔子养在床上的兔子男和曾经是jet engine的哥哥。

1小时前
  • H!karu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