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达华一样的冷静,内敛,真正能够配戏的角。
加上冷艳漂亮的面孔,她以后会越来越适合此类角色。
一开始,看他们两人准备接受内务部们聆讯,面对面坐在室外的椅子上,平和,静谧,巍然不动的身板,是坐的的最正的人。
看了邵美琪的往事介绍,原来她这样,是有缘有的。
经历,决定了她处事的态度。
美琪,我喜欢你。
看的电影多了,识别力也在提高。
一看这片子就觉得画面跟dv拍出来的一样,象那种低成本不公映只发行dvd的东西,诸如《星河战队2》,几个大牌出场的时间总共也没有几分钟,反而是几个演技拙劣的龙套频频露脸。
加上简单俗套的剧情,简直惨不忍睹。
最后一刮资料,果然,电视电影。。。
这片最烂的地方,在于它让人感到社会主义文化部门的审核魔爪已经伸到了香港电影里头,片子里的警察全都像是花瓶——制服漂亮,敏感易碎。
警察不能再打人了,审犯只能用嘴了,不然有一群人象苍蝇一样盯着查你的底,要革你的职!
出街巡逻被贼辱骂,回到总部又挨上司臭骂,如此种种,简直叫人绝望。
再多拍几部这种片子,香港人全都要去做黑社会了,只要不杀人,混得可比警察好百倍呀。
再说警例。
上知这两部哪个先后出的,为啥那么多警v察好赌还赌到借高利贷。
跟上部比风格上还是比较相似的,剧情感觉没前者精彩,但是涉及到情感戏的更多,算是各有各的特点,结局差上多都是误入歧途的警v察最后又归了正道,小制作拍成这样很上容易了。
影片吊为警例,字面是警v察的例子,是好例子还是坏例子呢?
片里有好例子也有坏例子。
看了这部,警v察因为殴打罪犯,竟有被阁值的可能,如果这样大陆警v察就没几个了。
还是上面说的那样法律健全与否真是查太多了。
片中开始和结尾均有高层会议,基本是同一批人。
居中的是一位总警司,左手方坐两位高级警司,右手方坐一位高级警司。
开始时,左手方两位高级警司的下手方还坐着一位浅平头总警司,右手高级警司下手坐着投诉科两位高级警官,便衣,无警衔。
结尾时投诉科未参加,那位浅平头总警司改坐右手高级警司的下方。
居中总警司,应该是行动处行动部机动部队总指挥官。
那位浅平头总警司应该是西九龙总区副指挥官,在后来的剧情里,他参与了对涉嫌打人的PTU警官警员的询问,以及在片尾的高层会议上因另有清晰的打人片子而以退为进的表示:“帮什么?
都被人拍下来了,全都革职吧!
”以保全手下。
果然,PTU总指挥官顺势表示:“老王,虽然他们三人是犯了警例,但有时也要体谅前线警员的压力,如果是你在街上被人侮辱,你不搞得油尖旺熄灯一个礼拜?
”就这样,一个唱黑脸,一个唱红脸,三名PTU警员被保住了。
从两人语气来看,王总警司和PTU总指挥官之间,似乎不是很和谐,过往似乎有某些不大不小的过节,虽然两人都是要保住三个小警员,但彼此语气都略有些讥讽之意。
高层会议中的另三名高级警司,身份不是很清楚。
他们应该是总部的,不是下属各总区警区的,否则不会坐在王总警司的上手。
行动部的高级警司,似乎只有两位,一个负责爆炸品处理,一个负责行动事务。
支援部倒是还有两位高级警司。
光头佬陈志仁总督察,西九龙PTU大队副队长,另一位任达华的直属上司,黄中正高级督察,西九龙PTU大队第三小队队长,从后面看,黄中正指挥了五个纵队,任达华警长带领其中一个纵队。
黄中正应该还有其他下属。
投诉科,全称投诉及内部调查科,隶属于监管处,由一位总警司负责,下辖投诉警察课和内部调查课,各由一位高级警司负责。
片头参与高层会议的,应该是内部调查课的高级警司及其下属。
显然那个大麻成还没有投诉被打,投诉警察课的人不会介入,总警司更不会多事提前介入。
林雪饰演的肥棠,应该是西九龙重案组,给投诉科作向导的长发东叔,应该是西九龙反黑组。
在警区和警署级,是否有重案组和反黑组建制,待查。
孖八和一个古惑仔被阿七带回警局的时候,作嫌犯登记工作的,是一位警署警长,这个警衔是警员级别的最高级,再往上就是见习督察,警署警长在影视中不是很常见。
片头投诉科高级警官说:“这段片子是康文署送来我们投诉科的。
”康文署,全称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隶属于民政事务局;警务处隶属于保安局;民政事务局和保安局均隶属于政务司。
虽然剧情让人看得有些打瞌睡,但是对于整体的矛盾刻画非常好,包括警队之间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个人性格的矛盾等.总体而言,时间够多的可以看一看,但是不要指望剧情有多么精彩或者怎么样。
虽然这部《ptu2》不是杜琪峰导演的电影作品,但是依然延续了第一部的风格。
剧情紧张,人物硬朗。
这次的故事依然涉及到警员兄弟的情谊,而且是双重的麻烦。
不过两种麻烦都是面临当不成警员,当两个麻烦交叉出现在电影里时,任达华的演技似乎到了一种不动声色也能传达意境的地步。
因为这部电影我开始喜欢邵美琪,喜欢她那副严肃认真的表情。
还记得第一部《ptu》里那个夜晚的紧凑和最后枪战的过瘾,这部续集的枪战稍显不够激烈和有设计感,不过电影的最后,依然是皆大欢喜的结局。
剧情在关键人物抢夺警员的枪械后开始有意思起来,这也是整部电影的最高潮。
end
杜琪峰和银河映像都被一定程度地神化了,我是怀着一点拜神的心情开始看这部片。
很低调的故事,很克制的故事,前半段甚至有一点沉闷,几次想转台,故事却有点味道出来了。
不能不赞杜棋峰的片子角度比较特别,确实关心到比较人文和生活的一些东西。
比起那些惊险刺激的,似乎不那么激动人心,回味起来却总有余香。
孖八原本是个普通规矩的警察,不是因为申报自己的欠债,命运也不会把他推到如此边缘。
说到底命运是什么东西,是性格铸就,是那一时那一刻对那件事的一个反应,自然而然发展的,不可回头,但可以转弯。
孖八就那样几乎走上绝路,又神奇地从峰回路转。
影片里的人物和关系都比较真实,每个人有自己的利益和过失。
小错不是错,在规矩和条例面前,人的行为更灵活,但是牵涉到原则问题就不行。
森希望先阻止孖八再缴枪,但总是要缴枪;为了自己的债,小案子,肥棠可以帮罪犯盖着,最后在生死大义的面前,他还是选择了良心的一边,准确地说不能对不起自己警察的职责。
颇闷。
但在同样闷的夜晚看来,淡而有味。
叙事很含蓄,却又不是高高在上故布疑阵,只是水到渠成点到即止。
已开始,从警察打人的那段视频里虽然看不出是谁,但监查组问话的顺序前两个是官阶大小,第三个叫到森,森的态度极其平静,这种表现看到后面就能对上原因。
端倪出现在外出巡查时,上级梁分派的任务内容,和玫主动提出要和森分队,之后森带队共三人,这时已经可以大致猜到打人的是谁了。
监查组的步步紧逼和警察队伍的消极配合,表面上体现了两种情感,底下可能涉及体制等问题,但那些复杂的东西未必是本片的重点。
本片的看点,我欣赏的,仍是人与人的关系,尽力而为,但不勉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分”,他们在自己限定的位置上做了能做的事,只能如此,却也算得上是最好的选择。
如打人的森的一队希望比监查组早一点找到被打的人,玫找到了,在交给上级前争取到羁押他的一段时间,并告诉森。
森则为了找到情绪不稳的八,避免八冲动造成恶果,因此延误时机。
梁为八争取权益,未果,八怪罪他,意图攻击他,八受伤后他最终没有说破。
到最后,高层开会研究,声称要严肃处理自己辖区下打人警官的那位,肯定不是出于本心,不过是讨个台阶下,大事化了。
这片子不血腥、不华丽、不悬疑、不刺激,但值得品味。
下的时候我也以为是《PTU2同袍》,结果发现原来是一部电视电影,没有《PTU》好看,但也可以看看的,胶片质量有点差,任达华这次好像演得有点过了,知道你是为了表现警察压力大,但也不用接每个电话都那么酷吧,看似有点脱离实际了。。。
更期待《PTU2同袍》了,也想看看这套电视电影的其它三部《机动部队伙伴》.《机动部队绝路》.《机动部队绝路》...
在看过 《保持通话》、《证人》等传统港剧之后,看这部老一辈表演艺术家演绎的《机动部队警例》倒也一阵清新。
虽然为了完成故事的主线,有些情节没交代清楚,让人觉得是不是还有续集不成。
不过几个老一辈的演技真不错,特别是鸠摩智大叔。
太主旋律了点
论导演的重要性
电视剧水准,节奏拖的一逼
电视电影拍成甘都算几好啦
。。。。。。
不错
我觉得蛮好看的。。真的
7.1分,初中还是高中时看的杜琪峰的《PTU》,那个时候惊艳于杜导的视听调度,却没明白其中的体制与人情世故。现在看罗永昌的这部套皮续集,有了与当年不一样的感悟。其实这部电影虽然略平叙直辅,但反映的一些问题并不比杜导那部差多少。
3。5星,鼓励4星
一般
20101105 @ office
叶天成的剧本拖沓无趣,罗永昌的导演乏善可陈,PTU衍生系列的第一部,将影片拍出上世纪TVB即视感。
不是一般的垃圾~
老杜监制。罗永昌剪接
我已经厌倦杜琪峰的风格了....
打着PTU的招牌
2.5分
果然比不上1.
故事简单,但是很有嚼头,“天大的小事儿”拍成电影,感受到法律人情纪律等碰撞,最后,香港警察真的很专业、职业、敬业、投诉科,被骂惨了啊。
香港人真的不会宫斗,内斗都显得好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