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四次

Le quattro volte,灵魂的四段旅程(台),四时之乐: 人.羊.树.煤 (港),第四次,The Four Times

主演:Giuseppe Fuda,Bruno Timpano,Nazareno Timpano,Artemio Vallone,Domenico Cavallo,Santo Cavallo,Peppe Cavallo,Isidoro Chiera,Iolanda Manno,Cesare Ritorito

类型:电影地区:意大利,德国,瑞士语言:无对白年份:2010

《四次》剧照

四次 剧照 NO.1四次 剧照 NO.2四次 剧照 NO.3四次 剧照 NO.4四次 剧照 NO.5四次 剧照 NO.6四次 剧照 NO.13四次 剧照 NO.14四次 剧照 NO.15四次 剧照 NO.16四次 剧照 NO.17四次 剧照 NO.18四次 剧照 NO.19四次 剧照 NO.20

《四次》剧情介绍

四次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这是一个卡拉布里亚岛的小村子,依山傍海,从山麓间,你可以看到远处的伊奥尼亚海。这是一个好似时间停止的地方,这里的石头有权改变事件的发生,而山羊们则会停下来思考天空的由来。 这里住着一个已经时日不多的老牧羊人,他病了,他坚信他找到了续命的良药,他从教堂的地板上收集灰尘,每晚就水喝下。 在一个羊圈里的一小片黑土地上,一只山羊生下了一只小白山羊,生命最初的不适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它的眼睛立刻便睁开了,它的蹄子已经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整个村子的生活都被这个新生命的到来而充满了希望。小羊在逐渐成长,它变得强壮起来,开始玩耍。 一次疏忽,它独自离开了在休息的羊群抛开,它在厚厚的植被中迷失了方向,直到精疲力尽,在一株雄伟的杉树下歇脚。 这棵巨大的树随着山间的微风摇摆。时间流逝,季节快速地更替,这棵巨大的杉树失去了枝叶摇摆的声音,取而代之的,是机械的轰鸣。 杉树倒在...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穿越麦田日在校园让我听懂你的语言怪人的沙拉碗上钩i人质危机我的性爱玩偶新闻播音员第二季外之国的少女阿加莎与伊什塔尔的诅咒游戏王ARC-V募恋英雄沙漠之花儿女情更长血战墓碑镇2意外德黑兰第二季海浪之中神秘世界历险记你的短信击剑手男子啦啦队!!战地青春之歌半血缘兄弟莫莉计划讲话没有在听恩赐之地第一季痼习之地刀客美好世界

《四次》长篇影评

 1 ) 灵魂不朽,轮回不止

无对白,全片采用自然音效和固定机位,成就了这部用长镜头堆砌起来的电影,一切浑然天成。

这是一部让我觉得震撼而又有点害怕的电影。

看完全片以后才能理解为什么电影的名字叫做《四次》。

这两个字是再明显不过的提示,绝对有“关键情节透漏”之嫌。

如果题目在结尾才出现,那样的顿悟未免来得太慢,唯有在片头出现,才让让观者带着一种逐渐脱离了困顿的释然走向结局,逐渐体会到宿命的压迫感。

很难不对这部貌似有着“上帝视角”的电影肃然起敬。

要我说,这绝对是关于轮回的电影。

牧羊老人日复一日过着最平凡最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是羊跑出了羊圈并有几只聚集在老人床榻前,村民不会发现老人已经死在自己的家中。

老人生前悉心照料着羊群,死后他投胎成为一只小羊羔。

小羊羔从母羊腹中一下子就来到了地上,它挣扎着去适应(或者说重新适应)地面上的生活。

此后的某天,小羊羔在树林里迷了路,最后死在一棵树下,尸体被大雪掩埋。

接下来,冬去春来,人们砍伐了一棵树放到村中央作为某种节日的庆祝仪式。

庆典给人们带来了空前的欢乐,节日过后,人们把树砍倒,之后把树运到村外,和其他的树一并烧制成乌黑的木炭。

影片的最后,卡车拉着木炭回到村内,车上的男人把木炭分给各家各户。

电影里所呈现的四段不同的生命经历,正是同一个灵魂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的四段故事。

我个人特别喜欢电影里面的三个细节。

第一个细节是出现了两次的蚂蚁。

电影里的蚂蚁似乎相当于某种信号,或者说是使者,两次出现均给两种生命形态之间的转换带来了相当大的转折。

蚂蚁第一次出现是在老人的面部,由额头爬到老人鼻头,再爬到老人眉头。

随后老人起身离去,镜头对准一群正在准备搬走老人的“药”的蚂蚁。

这时老人即将走向生命的尽头,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坐在那片他熟悉的草地上牧羊。

当天晚上,老人的生命终结,第一次轮回即将到来。

蚂蚁第二次出现是在死去的小羊羔所依偎的那棵树的树干上,蚂蚁由上而下爬着。

这一次,生命由运动走向静止,由最开始的依附在人和动物上的生命,变为依附在植物上的生命。

第二个细节是焚烧。

老人死后,村民们用火葬的方式处理老人的尸体,由此第一次轮回真正开始。

第三段故事中树木即将转变为木炭,也是通过用火焚烧的方式才能完成转变。

而第一次火葬有一个镜头是从老人所躺的内部向外看去,门被重重关上,画面由明亮干脆地变为黑暗。

第二次焚烧也有一个镜头是由堆放的木材向外看去,能看到眼前逐渐被刚刚搭上来的木材所遮挡,画面再次由明亮变为黑暗。

从前后两次焚烧也能看出两个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联系。

第三个细节是轮回。

这里所提到的轮回不仅仅是四次生命的轮回,也是电影开头和结尾相接所形成的环状结构。

两次焚烧也是情节的关键点,第一次焚烧象征轮回开始,但第二次焚烧并不是象征轮回的终结,相反,轮回似乎永无终结。

由第二次焚烧开始,随着卡车运回村庄,也使那一个灵魂回到故土,故事重新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回到开头。

无论是哪种观点,整个电影的头和尾都正式相接起来,形成一个无懈可击的圆环。

有意思的是导演对待宗教的态度似乎模糊不明。

老人一开始对教堂里的香灰可以治病这一点坚信不疑,直到有一天他发现病情并没有好转,想去教堂寻求答案,然而教堂的门却没有向他敞开。

之后一包香灰被老人遗弃在草地上,随即香灰被蚂蚁搬走,而老人也在当天晚上悄无声息地死去。

这似乎暗示着信仰的土崩瓦解。

而老人的尸体之所以被发现是由于一位扮成虔诚的教徒的男子无意中把车拉动、车冲向羊圈、羊逃出这一系列事件的发生,然而在这些事件发生的同时,街上正有列队在进行某种宗教仪式。

老人尸体被发现后,神父为其主持了简单的葬礼。

这一些事件,是否是导演的刻意安排?

(对宗教了解太少,如有理解错误请谅解。

)电影结尾最后一个镜头几乎和老人第一次从教堂回家所用的镜头一模一样,或许导演在暗示着,他所认为的轮回只不过是不断重新出发,最终都会得到回归。

业余水平 见笑见笑

 2 ) 人类审美退步了?

这就是平时经常看的场景,每天都是静止的.静止的人静止的狗静止的房子静止的山静止的草静止的树,静止的阳光.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悄无声息的离开,甚至是年届衰老时,会有人悄悄说你应该离开.尘土沙砾灰土轻尘泥泞,每一种都是阳光轻轻一晒,就衬托的无影无形了.不过上了饭桌的山羊或者是绵羊,可是没见过.牛羊是不可以居住在人类的房间里的,最多给些舍弃的棉花被褥旧衣服,尤其是新生的小羊仔,可以象婴儿一样跟人类一起居住,每日每夜的嗷嗷待哺.人类睡死的时候也不一定是张着嘴巴的,但肯定会长眠的,清真或者是穆斯林风格的袍子也是没见过得.棺木也不是乳白色的米黄色的,黑漆红油的棺木.人类的文字是图形的而不是符号的.黑屏的时候,就是睡觉的时间,白白勒.羊咩咩的牛哞哞从初生到长大太奇怪了.要是我肯定不喜欢跟同类圈养在一起的,应该是跳跃在山间林木里面的.就象天空的云彩,自由来去,变幻形状.一定不要初生就关在屋子里面.见到胖嘟嘟肉乎乎的人类.也一定不喜欢挂上铃铛.就算是放牧,也只要放一只,二只,最多是三只.而且只带着初生的小羊和小牛.成年的牛羊不需要人类.需要狗需要猎枪.需要野花和树木,需要森林和青草.如果拥有牛蹄和羊蹄,就不需要公路,不需要汽车,也不要三轮车自行车电动车.可以象鱼一样长满鳞片,高兴的时候,就从山岭飞跃入深海.没有人类,牛羊们早就飞勒.树木为什么要变成碳和草木灰呢.就算是供热和取暖,人类可以自己吃自己喝自己胖,多吃点糖多喝点油多长点脂肪不就行了.实在不行,就喝汽油.也不要喝豆油茶油香油鱼油白油.就只喝汽油就可以勒.实在不行就喝海水喝阳光喝天燃气喝聚乙西喝酒精喝支付宝.白白勒,支付宝要喂小鸡了.小鸡下蛋,下蛋变食料,食料变成鸡,鸡再变成蛋.支付宝就变成养鸡场勒.动物也是这样的无目的但是"好奇"的追随着移动的个体或者是目标,而且不是以人类的视角和审美进行判断.比如动物,每天居住在羊圈草窝里,静止的事物很多,移动的物体很少.对于动物而言,动物的移动是不值得观察的,风草树木,甚至是人类都不值得被观察.一切生活中熟悉的即定的事物都不需要被观察.只有入侵者或者是类异需要被观察.而这些是用动物的"思想"来判断的,如果动物有思想有思维,对于动物而言,什么才是需要注意的,什么是稀松平常的.而对于一个老者也一样,思考思维思相都不是需要的,能静止安静,甚至是睡一觉,做好入寝前的准备,或者是起床时的功课.曾经对人类并不复杂的举止和动作,变复杂了.思维变缓慢了,知觉缓慢了.羊和狗们警惕什么,思考什么,人类就思考什么.远山,炭火.生活.失忆或者是记忆模糊,思想不那么跳跃,但是其他感官却没有停工.就象摄像镜头一样,没有知觉没有判断,骚动着动物甚至是植物,静物们的骚动.静物什么时候会骚动呢.被外力破坏的时候,被入侵的时候.没有侵略没有冲突没有紧张没有矛盾.甚至是没有思想和思考.就这样静静的观察着记录着.就象没有四肢的或者是死后回魂的亡灵一样.可以观察可以行走可以移动.但是任何判断或者是价值,都是没有作用的.就算记录下来,也没有什么意义.不能重复不能施加影响,没有任何价值判断的必要,更不需要传播什么观念和观点.人类主观的那些东西,被降低层次了,没有大脑,只有眼睛只有皮肤只有鼻子只有耳朵.这些感官能告诉你的一切.尤其是镜象的.但是就不包括大脑.不包括思维.睡在草地上的人,不需要张开双眼.可是摄像机可以,悄悄的打开镜头.在人类大脑休息的时候.潜意识电影,也就是这样了.漫无目的,放任自由.思想去哪里睡眠,镜头去哪里游走.感觉去哪里旅行,镜头去哪里复刻.

 3 ) 圈

尘归尘,土归土,所有事物绕一圈最终又回到原点。

迟暮的牧羊人靠着用羊奶换来的教堂的灰尘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

撞破的栅栏是巧合也是注定。

新出生的小羊羔还没来及好好看这个世界,就在荒野中死去。

树在漫漫时光后,在庆典中轰然倒下,烤的漆黑的木炭在火中燃烧,谁家的烟筒冒着浓浓的烟。

一切物质都在轮回,在那个宁静的村庄里体现生命最简单的秘密。

 4 ) 山在大地上……

这是一种疗愈,这样的电影是超脱而隽永的。

有一种电影,用最“去人化”的镜头在呈现世界的一种可能是之前完全陌生的流淌和运动形态,不诉诸于讲故事,道理或者表达一些观点,那些无论如何太过于人性了,而关于人,并没有那么多好说,关于意义,也说的太多,太过剩,太泛滥。

人关于意义的焦虑是一种疾病,疗愈在重新审视意义与世界的关系是发生。

停止言说和追问!

沉默,退回去,只是重新观看这个世界!

只是重新观看这个世界!

这是比马利克,侯孝贤,塔可夫斯基更克制的镜头,甚至都没有对话,只有场景,记录和运动,尽可能把“人”,把导演意志的在场感削弱到最低,而是通过镜头的角度运动和场面调度呈现一种新的或者至少是生疏的观看世界的感觉以及世界中的不同的生命运动的交汇,树,羊群,人,碳,羔羊,老者,小镇与山与林,一切看似并无分别,也正因为如此,每一次的流转与运动中那些最细微朴实的瞬间才最为生动地记录着意义,结尾,一切仿佛如烟,随风而去,但千万别进去这种修辞的陷阱,因为烟从来不凭空产生,烟从烟囱漂出,烟囱在房子里,房子在镇里,镇子在大山里,山在大地上……再说一次,最好的导演只需要用镜头说话,只有镜头的流动才能向世界本身的流动最不被限制得敞开与交融……

 5 ) 视觉表达与叙事

这部完全不依托语言对白来表达创作者想法和观点的电影作品,借由宏观与微观镜头的切换,向观众平等的展现了人类与非人类个体的生命轨迹。

影片画面主要是由中远距离镜头和近距离镜头两类组成,其中远镜头主要呈现的是一种疏远、不带感情的观察视角,但这样的视角却又透过细微的镜头移动和转动,传递出一种好奇和关心的态度,仿佛自然正静静地看着牧羊人、小羊、树、木炭在时间里的变迁和兴亡。

而这四个生命、四种生命形态的消长与变迁过程,便构成影片的叙事主线。

沿着这条叙事主线,由于四个生命主体都置身在简单重复的场景和作息之中,展现了一种略显无趣、卑微且不由自主的生命状态。

例如牧羊人年岁已大且身体虚弱,独自过着简单且不算太富裕的生活。

老人每日早晨起来便去放羊,回来后会去小镇送羊奶,顺便去教堂拿‘药粉’。

到了夜晚,他脱去层层外衣、饮下‘药粉’后便就寝。

影片透过固定的场景、固定的镜头位置和角度,呈现出老先生这种日复一日的单调生活。

直到有一天,老人不慎将‘药粉’掉落到野外。

夜晚老人四处找不到它,只好急忙忙地出门去索要新的‘药粉’,但无人开门,老先生最终只能颓然回家。

结果隔天早晨,老先生没能准时起身,不久竟然就在床上断气死去。

这种对于生活的顺从与无力感展现的是一种‘水平超越’:在自然选择和实用主义的框架内,人类所拥有的具有‘特权地位’的思维和意识毫无用处(Goodenough, 2001)。

与此相似的是,小羊的突然走失、大树在茂密森林中被看中并砍伐、木头在节日过后就被人们送去熏烧成为木炭,都给人一种天地无情、生命无常的伤感。

然而在叙事主线之间,是那些不断岔出的近镜头,当这些镜头扫向这四个叙事主体之外,关注的是容易被忽视的非人类个体的运动,它们都和人类一样被完整地记录在影片中。

例如老先生在草丛中排便后匆忙离去,镜头突然带向那个草丛,画面中出现了那个被老先生掉落的草药粉纸袋,但除了这纸袋外,还有一大群忙碌地赶来搬运纸袋的虫蚁。

而当老先生隔夜卧病在床、未能起身时,牧羊狗跑到路上朝着村里办活动的人群吠叫,害得他们在匆忙间忘记拉上货车的手刹,结果货车撞破羊群的围篱,羊四处乱跑,其中更有些羊跑到老先生家里,将他盛放浆果的锅给撞下桌子。

这些来回切换和延伸的微观视角,呈现出的是天地间的生生不息,是超脱个体与短暂生命的‘万物有灵论’,导演试图传达:生命意义无差别地存在于每一个瞬间和每一个事物里。

同时,影片中的镜头视角的视觉表达也同样充满象征寓意,导演在视觉上将人类和非人类个体并置比较。

电影中出现了一个类似的观看视角:分别是火化老人和焚烧木炭。

火葬老人是的镜头是从老人所躺墓穴的内部向外看去,门被重重关上,整个屏幕变黑成为一个巧妙的转场。

第二次焚烧木炭也有一个镜头是由堆放的木材内部向外看去,观众的视线逐渐被人搭上来的木材所遮挡,画面再次由明亮变为黑暗。

从前后两次焚烧能够看出两个不同生命形态之间的联系:村民们用火葬的方式处理老人的尸体,由此展开第一次轮回。

第三次轮回中树木即将转变为木炭,也是通过用火焚烧的方式才能完成转变。

人类的消亡以及树木的消亡在影片中被放置在同一镜头语言和叙事情节中,不难联想到这是导演对于人类中心论的抵抗。

纵观整部电影,其叙事描绘的是生命的轮回,而人类(牧羊老人)只是轮回中的组成部分而并非故事中心。

具体表现为一种生命形式按时间顺序取代另一种生命形式(Seger, 2014)。

剧情中牧羊老人日复一日过着平凡而平静的生活,如果不是羊跑出了羊圈并有几只聚集在老人床榻前,村民不会发现老人已经死在自己的家中。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镜头采用了老人临终时模糊的视线为视角,与羊的对视,展现了电影的轮回主题。

老人死了,同时,一只小羊出生了。

小羊挣扎着去适应(或者说重新适应)地面上的生活。

此后的某天,小羊在树林里迷了路,它蜷缩在树下,黑夜将它们一并吞噬了。

虽然没有明确的展示小羊是否死亡,但是之后镜头中出现的白雪以及电影对于轮回的强调暗示了小羊已经死去。

羊和树的依偎又一次完成了灵魂的接力,树在镜头中做为自然界灵的下一个主角。

接下来,人们在春天砍伐了树放到村中央作为某种节日的庆祝仪式。

节日过后,人们把树砍倒,之后把树运到村外,和其他的树一并烧制成木炭。

影片的最后,卡车拉着木炭回到村内,车上的男人把木炭分给各家各户。

电影里所呈现的四段不同的生命经历,传达的是同一个灵魂在不同的生命形态中的四段故事。

此外,轮回也不仅仅是四次生命的轮回,也是电影开头和结尾两次焚烧木炭的镜头相接所形成的环状结构:第一次焚烧象征轮回开始,但第二次焚烧并不是象征轮回的终结,相反,轮回似乎永无终结。

由第二次焚烧开始,随着卡车运回村庄,也使那一个灵魂回到故土,故事重新开始,也可以看做是回到开头。

无论是哪种观点,整个电影的头和尾都正式相接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观众能够从叙事中意识到,人类并不处于自然以及电影世界观的中心框架中(羊,树和木炭也没有占主要地位),他(牧羊人)只是众多生命形式的一种,轮回中的一环。

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了道教对于‘世界运行’这一方面的哲学观点,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说,‘Heaven and earth aren't humane’:这句话暗示着以“heaven and earth”为代表的自然世界,不具备像人类一样的品质,比如同情或道德。

在道教中,宇宙按照其固有的原则运行,这对人类的价值观和关注点来说似乎是冷漠或不可理解的。

这个概念鼓励个人接受宇宙固有的非人类的本质,并使自己与宇宙的流动保持一致,而不是试图将以人类为中心的理想强加于宇宙。

‘The ten thousand things are straw dogs’这句话中,‘ten thousand things’是道家的说法,指的是世界上无数的形式和现象。

“straw dogs”是中国古代用于仪式的物品,在仪式中受到尊敬,但之后被丢弃和践踏。

这句话的内涵是世界上存在无数的形式和对象,尽管它们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但最终在存在的宏伟计划中都是短暂的和无关紧要的。

在道教中,这种观点提醒人们物质现象的无常和微不足道。

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平等的,自然世界是随机和不可预测的,一切只能顺其自然的发展。

通过结合道教以及电影中的叙事,‘轮回’的剧情设计有效的拒绝了人类中心主义,导演意在向观众呈现一个超越人类个体为中心的自然世界观。

 6 ) 人生波澜,亦是一种公平和平静

前两天看了意大利的《四次》,大概是最近看的比较特别的片子。

起初看到下载信息里写着无字幕,打算硬着头皮听意大利语,但其实全片没有一句台词,只是各种声效中仍然可以听出味道,老人的咳嗽声从寂寥到无奈到死亡前的恐惧,羊的叫声从母羊生产的痛苦到小羊落地的稚嫩、顽皮,再到生命消逝的无助惶恐,烧炭的声音从默默到炽烈再到湮灭,类似打皮纳塔的简单庆祝仪式上人们的欢呼和正经八百的宗教巡礼上不和谐的狗吠,这些我们往往忽略的声响却昭示着生命的意义,从来不为任何停下的脚步,不管残酷还是无奈都必须接受的命运,对于每个生命体都是异常的冷静和公平,整个影片的安静和行云流水居然可以做到各行其是,让人可以安心而宿命地看下去,影片中巨大的张力实在是考验导演的叙事功底,幸好他做到了,虽然不是滴水不漏,但至少是个走心的故事。

 7 ) 灵魂的四次旅程

带着恐惧和矛盾的心看完的一部电影。

它不是一部电影,也不是一种表达和告诉,因为没有表达和告诉。

生命有四次的旅程,平静的,平凡的,平静的,平凡的。

故事是隐喻,平静和平凡是本质。

活着就是一种方式的活着,生命没有意义,生命就是一种意义。

灵魂真实地存在,在宇宙中,在自然界中,在生命中。

时间的流逝,季节的变换,高空上白云的飘浮,大树和万物生灵一样静默。

 8 ) 四季流转,万物静默

我们玩一个游戏,一个幻化游戏,一个轮回游戏,你将不止是人类,你也会不懂语言,你会在意大利卡拉布里亚岛的一个村子待上一年,不过没关系,你用心看,用心听就好了,保管让你有熟悉感。

春:一个老人的春天你是一个老牧羊人。

你在树下靠着,但一声咳嗽突然从肺里爆出,“咳咳咳——”都快要把整个身体掏空了。

原野上,风吹草的沙沙声,羊身上铃铛的叮当声,狗的汪汪声才刚从坡上由远及近地传来,却被你的咳嗽声打得破碎。

仰头间,树上正在阳光下吐绿叶呢。

希望我的春天也能来啊,只是这个希望还未吐出来就又被涌上来的咳嗽压下去了。

还是这样在暮色里归家,羊什么时候在羊肠小道里跑得那么快了,一溜烟就穿没了,你还要被中途喷出来的咳嗽逼到路旁缓口气,天旋地转间瞥见狗还蹲着等你呢。

日出而作,日落而出,就这样子一直过下去就是你最大的心愿了。

最不安的一刻还是来了,从教堂取来的药丢了。

你在深夜死命地敲着教堂的门,那扇门依然那么严密。

第二天,羊等了你一早上都跳到房子来了。

你“哼哼”地喘息着,从丟药的那一刻你已感到征兆了。

春天树上抽出新芽来,那就会有旧叶要落下的。

昨天是你少有的着急,现在你已无法动弹了。

原来这就是死亡到来的那一刻啊,你眼前看见的是——羊啊!夏:一只迷途的羔羊你从血泊中降生,“嗷嗷——”是你挣扎站起来的呼号。

你不知道,你的这“嗷嗷”声在旁边年长的羊听来宛如天籁,像是从刍草中吸取鲜美的汁,他们是好久没感受到充沛的生命了。

你终于站立起来了,世界从此就摊在你眼前了。

不过,你还小,只能和其他小羊在圈子里乖乖等妈妈和主人回来。

白天还可以和小羊闹,傍晚小羊们都玩累了趴在地上了,你踮起脚翘首,未长好的角伸得高高的,好想快快长大。

哦,这就是成长的代价吗?

这绑在脸上的线让你难受,但你终于可以和妈妈一起出去到郊外了。

然而你没想到的是这次将你困住的不是那小羊圈了,而是更广阔的世界。

你一声声的“咩咩”呼叫被淹没在沟里了。

你不相信,你急你恼,一有风吹草动你就觉得是同伴来找你了。

嗓子哑了,世界都安静了,只剩下你一个了。

你终于累到叫不出声了,夜来了,你在那棵绝然独立的树下蜷起自己。

你是被世界困住了吗?

秋:一棵树的孤立你原本是那棵绝然独立于自然的树,现在的你依然独立,但却是孤立无援。

你立在一堆矮房子中,忍受着底下的人的喧闹狂欢。

这也是他们要把你带到这里的原因吗?

你不甘,你挣扎着身子。

你是成功地倒下了,只是你被大卸八块捆绑在拖拉机上,此刻,熟悉的山林、原野正在后退、消失。

最后,你被送到了煤炭场,你揪着自己的心,怎奈热火不是在你的心上,是燃在你的身上,怎么扑也扑不掉。

你想起了刚被送到这里看见的黑黑的家伙。

从高耸入云到低至尘埃原来也只是一瞬间。

冬:化为一团气的木炭你醒来了,是被类似杆子敲被子的声音吵醒的,他们就是那么在你身上打着的,要把你打的又松又软才是合格的煤炭。

你被包在袋子里装在拖拉机上,周围一团黑看不见,哦,反正你也是一团黑。

当听见狗“汪汪”叫,你知道到达村庄了,当听见“铿铿”敲门声,你就知道你的目的地到了。

你期待这一刻的到来吗?

很快就可以玩升天游戏了,穿过烟囱,你飞啦!

你化为一股气,飘在山的怀抱里,升腾在云间。

恭喜你,人间才过了88min,你却觉得像一年那么长,你经历了春夏秋冬四季的更迭,完成了人—羊—树—煤四个角色的转换。

你知道了,这不是什么轮回游戏,这是一次美妙的生命体验。

阳光投下的影子告诉你时辰,山川树木的色彩告诉你四季的变化,万物之声告诉你发生了什么。

你见证大自然中一个个生命的终结与萌动,它们躁动地生,静谧地死,完成了一个个轮回。

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地生发,你也无需讶异原始中的信仰,死亡的荒诞,生命的野性。

在日复一日中亦有奇特的瞬间,哲理藏在朴素间,感动埋在生命里,我们唯有热爱生命,敬畏自然。

《四次》这个标题来自于公元前6世纪生活在卡拉布里亚地区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的理论。

他认为灵魂在四种生命形态——动物、植物、矿物和人中循环重生。

不过你还会是一粒灰尘,一条狗,一块砖头,一只蚂蚁,你要再来一次循环吗?

最近刚好看了梭罗的日记,觉得两者是相通的,梭罗日记的信息量很少,减少了人事,自然是那么可爱,这颗心那么真诚。

也想起了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于是打算读老子的道德经。

其实对自然生命的思考永远没有界线不是吗?

这里在下了快1个月的雨后,今天天晴了。

自然是不会停下运动的脚步的。

哦,今天刚好是感恩节, 这部片子会让你感谢生命,在静默如迷之中感受万物有灵原文来自个人公众号 ——哇片

 9 ) 生命,就是一次次的輪迴。

如果你能忍受1小時28分,去看一部,沒有對白,沒有美女,沒有场面……云淡风轻電影。

你大概率,也就能忍受,平淡,孤獨,蒼白……人生。

细细品味,一個人的生活,不也就是如此:——周而復始,日復一日,平凡過完。

#輪迴“不要哭,我最親愛的人,我最好的玩伴。

時空是個圓圈,執行或是轉彎。

我們最終,都會相見。

”————趙雷《我記得》生命,就是一次次的輪迴,一次次的起死回生。

#《Le Quattro Volte》2010年意大利電影《Le Quattro Volte》,由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諾执导。

这部电影,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无对白的叙述方式,探索了生命的循环,和自然的四个阶段。

《Le Quattro Volte》意为“四次”,电影通过四个相互联系的章节,展示了意大利南部分一个小山村的生命循环:——老人的生命、山羊的生命、树的生命,以及炭的生命。

每个阶段都象征着,生命的不同形态和转换:人类:影片开始于,一个老牧羊人的生活,他每天进行着,简单的日常活动,展现了人类生命的脆弱,和最终的消逝。

动物:老牧羊人的,一只小山羊的诞生和成长,象征着新的生命,和继续的自然循环。

植物:一棵树的成长,和最终被砍倒,暗示了生命的,再次转变和轮回。

矿物:树木被制成木炭,完成了生命循环,最终阶段,展示了物质形态的转变和再生。

通过这些章节,电影表现了人类、动物、植物和矿物的循环过程,传达了关于生命、自然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电影以其静谧和冥想的方式,邀请观众去思考生命的连续性,和相互关联性,强调了所有生命形式,内在联系和共存关系。

影片没有使用对话或旁白,完全依靠视觉,自然音效来叙述故事,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电影体验,激发观众对生命,自然的深层反思。

四次 (2010)8.22010 / 意大利 德国 瑞士 / 剧情 /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 Giuseppe Fuda Bruno Timpano

 10 ) 愿来生长成一棵树

《生命的四次旅程》意大利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作品。

继《幸福的拉扎罗》后,又一部走到心底的意大利文艺片。

全片没有背景音乐,没有语言,只有自然的声响,人、羊、树、炭在各自独立又相系的寻常存在与生命来去中发出本能的声音(咳嗽声和喘息,铃铛响和咩叫,风吹树叶声,木炭开裂声)。

导演“万物平等地存在”的生命大爱观自然地表达坦露,正是这种“人的语言体系消音”,人的居高临下“霸权”式的表达视角的消解,才能在作品中践行这种态度与观念,“只有从自然里发出的声响才是无差别的、通行的“语言””。

拍摄的视角也无处不在提醒我们放下“人类绝对第一叙事与观看主人公”的傲慢、蒙昧与乏味,小白羊、松树、乃至黑炭与烟尘,也有各自生命存在形态的对这个与人类共享“同租”的世界的观望,一个生命对自然中其它生命的观望与见证,而它们的视角也许比人类彼此间及投注于自然世界的更为平等坦率甚至有情。

我在夜里小羊看向镜头的双眸中的星星点点,与风拂过山坡松树沙沙回应的画面中,直接地领会到了这种自然本真因而平等的目光。

生命宁静真实在一起的感觉。

无差别的生命存在每一刻都是对“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的如实回应,即使是多年如一日的早起穿衣、赶羊上山、坐在同一片山坡放羊咳嗽、傍晚赶羊回家吃饭吃“药/尘土”睡觉,或是一年四季站在同一片山坡面对晴天清风与雨雪风霜。

死亡可以是偶然事件,而生命不是一场随机无主的偶然。

以自己的生命形态张开每个细胞的生长力与感受器,去体验这场自己主体在场的体验旅程,别轻漫与错过自己每一刻的临在吧,这就是活着的“好日子”。

有一个场景觉得很难划过,老人应该是知道每天从教堂求来服下的“咳嗽药末”其实只是教堂清扫得来的灰尘,他仍然天天服下,那一天丢了药包的他连夜赶到教堂拍门讨要,然而无人回应,第二天他被发现逝去在自己床上……这种表达感觉到了作者对宗教很复杂的态度,很有余味的处理。

结果就是全片静静默默看完,给微恙低能量的人提供了一场特别对症的心灵镇静与梳理抚触。

《四次》短评

万物有灵

6分钟前
  • 擦肩而過™懶
  • 还行

看似毫不相干的人、羊、树,被导演赋予了似有似无的联系。

11分钟前
  • Sisyphus
  • 较差

不懂

13分钟前
  • 头被枕头吃了
  • 很差

①小虫在老人沟壑般的皱纹上窜行②夜幕下,老人独自叩门教堂,画面由小变大,黑暗下的村庄,微光③罗马士兵逐狗④狗用卡车撞破栅栏,羊群四散⑤老人过世,棺入,暗,亮,小羊新生⑥迷失的幼羊,栖息于大树⑦众人拾木,耸,倒⑧木头树枝包,燃烧,烟⑨焦木,炊烟。意义非凡的一部佳作!

18分钟前
  • Chicology
  • 力荐

12.10.15.虽然闷。还是好看的。。

20分钟前
  • 鱼丫丫。
  • 推荐

无对白,无音乐,完全被吸引。牧羊人,羊,树,木炭,四次黑屏。

24分钟前
  • 不流ᝰ
  • 力荐

三星半。自然系的电影,且未经任何雕琢,以纪录的方式表达一个天地万物周而复始的自然情节,我很喜欢小羊的段落,原始的笨拙的可爱,这部电影区别于那些商业片,这个世上最真实的东西,电影死了,他们还在,所以可以通过电影这样的媒介给孩子们观看,地球生命本身的样子,没有剪辑,没有调色,没有失真的灯光,要发现,而不是被迫注视。

25分钟前
  • Morning
  • 还行

死和重生,生命的旅程是没有尽头的

26分钟前
  • 泽楷
  • 还行

七十多分钟,时间不长,没有对白,大自然很美,喜欢小山羊和树的两段。也知道了木炭是怎么制作的,算是收获之一。

27分钟前
  • dodo
  • 推荐

似懂非懂

28分钟前
  • 格林童话
  • 推荐

我真心看不了这片,太矫情了。一星给风景~

29分钟前
  • 献计献策谷三多
  • 较差

[想看:2012-10-22] 2010导演双周Europa Cinemas Label奖+棕榈狗奖(哈哈哈)。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电影还真是非常厉害了,其实序幕烧炭那里就是个非人(应该是羊)的视点,牧羊人在第一段结尾就从故事里消失了,后面就是羊、树和木炭的的故事和视点(分段以黑场间隔)。与之匹配的是声音上基本不用人声(少数的几句也不给字幕)代之以自然的和声景的设计。古罗马cos游行那段那个长镜头简直是神来之笔。看完就更理解导演后来的《树》跟《洞》的思路了。

32分钟前
  • 胤祥
  • 力荐

风物诗 好像云南啊……山区果然都好像

36分钟前
  • 買好車票準備回馬鹿星的羊
  • 还行

这才是真正的生命树!

39分钟前
  • 文西
  • 推荐

意大利南部村庄,四种物质形态循环往复:人(老牧羊人),动物(羔羊),植物(树),物质(木炭和轻烟)。构图、光影、节奏克制宁静,不动声色。摄影机少运动,或缓慢摇摄。细微动人的瞬间,蕴幽默感。意大利绘画和建筑传统。令我想起奥米的《木屐树》和维斯康蒂的《大地在波动》。不过似乎期待更多。

42分钟前
  • 黄小邪
  • 还行

无聊 我们村庄稼水草生生不息 绵羊耕牛扎堆成群 榆树槐树高过屋顶 男童女娃窜来跑去 可谓是到处生机 建议来给我们干农活 比装着被电影憋出诗意更高级

43分钟前
  • 柴可夫活基
  • 较差

吓尿了,还以为是哈内克拍的

46分钟前
  • 火山边缘
  • 很差

人不在羊在/羊不在树在/树不在碳在/碳不在烟在/烟不在人在

48分钟前
  • Muto
  • 力荐

e6g9aqro# aqolv8bx# 无字幕 无對白,用来讲轮回挺合适

49分钟前
  • 高压电
  • 推荐

牧者的離去,給這個版人類工具化的世界帶來混亂與麻煩,但大自然的可愛是,她們不一會就給你復原。當然不是每一個沒有宗教意識的共同體都做得到。

54分钟前
  • プン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