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城 (2024)6.92024 / 中国香港 中国大陆 / 剧情 动作 灾难 / 潘耀明 / 刘德华 白宇被流量型演员伤害了一次又一次以后,很难不为《焚城》的卡司心动, 刘德华不必多说,莫文蔚在大荧幕的气质想想就令人期待,而白宇更是30岁后中生代演员里演技不错的一批小生,再加上 林保怡 吴彦姝 童瑶 姜大卫,我在越来越寡的电影市场选个认真讲故事、卡司都喜欢的电影,真的不容易。
一说起灾难片很多人都会想到的是末日救援或者丧尸围城,但是《焚城》的故事背景为放射性元素泄露,在“灾难”的设置上,比起架空背景的灾难片,《焚城》更有点故事片的意思。
主角选取是消防员题材,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新闻上的一些火灾事故和救灾事迹,多了一层民族情绪的共情。
而看完电影再回看卡司,我竟忍不住幽默的笑出来,选角既合适、又对内地观众非常友好。
先说刘德华,一个身上背负着过去的“大人物”;白宇,命运惨惨的正面人物,谁看了都忍不住说一句好好的小伙子怎么这么惨啊;还有莫文蔚饰演的Cecilia,有气质到刻板印象的精明女人。。
只有看了电影才知道,选角合适的就如同她们在大众预期里的定位。。
而配角的选择也对内地观众非常友好,哪个90后没看过肥猫寻亲记呢,发现XX角色是郑老师的一刹那,真的感觉发现了一个小小的彩蛋……回到剧情节奏上来,还是电影经典的学院派手法“最后一分钟营救”手法,百看不厌。
而《焚城》是三方势力,一正一邪一蚍蜉;两方节奏,一块一慢的格局。
谈判桌上没有硝烟的灾难vs化学火灾面前分秒必争的急迫,是这个故事的核心卖点。
《焚城》的背景设置在香港,对金钱交易的揭露,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纠葛,慢慢推演的天气,有过世仇的消防局,豪宅内的精美餐食,随时起飞的直升机,让在火场的每一秒钟都带了被嘲讽的意味——穷苦人的生命、平民的生命、为香港付出的消防员的生命,都可以被奸商为金钱和利益和牺牲。
配角的设置从出场就带着悲剧性,对于一个老影迷来说,兄弟团的悲剧性像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你知道他会掉下来,做好了万全的心理预期,但当这把剑真的掉下来的时候,还是会忍不住流泪和愤怒——而这,是作为和黎杰峰一样的蚍蜉,唯一能回应给角色的共情。
年轻的小伙子,预备役父亲,马上就退休的老消防员……不是脸谱化的形象,而是群体的代表。
《焚城》不仅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灾难片而已,更是一部以小见大的虚构故事片,小家和大家。
人性中闪耀的光辉和交易里的邪恶进行了对比和呼应,是一部很不错的影片。
当然,也不是一点问题没有,对于常年看港片的我来说,普通话的配音有点稍难代入,但对于大陆观众的观影习惯来说,应该不是问题 准备二刷粤语版
“这是最好的时代 这是最坏的时代”,影片开头引出狄更斯《双城记》这一名句。
2024年的院线市场终于迎来一部视觉效果硬核的华语好片——《焚城》。
该片由潘耀明执导,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众多实力派演员加盟,阵容豪华,堪称年度巨制。
摄影经验丰富的导演更是力保这部大片的视觉质量。
《焚城》由一场现在进行时的紧急事件引出过去和未来——一座因回收场火灾意外引发放射物质泄漏。
从问题的突发、到决策、再到最终解决,都被圈在24小时之内,这24小时的倒计时是十万火急。
放射物背后仍有污染源。
高强度危险物质的扩散,像定时炸弹,在滴答滴答响。
这是一个强力有效的设定,观众立马被卷入这场限时博弈。
突如其来的灾难让整个城市陷入危机,民众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前线的消防战士、环保专家刘德华、高层、商人、媒体都被卷入其中。
声势浩大,沸沸扬扬,整部电影的紧张感被拉扯到极致,一部带动观众神经的劲爽大片莫过如此。
影片大大利用平行剪辑,显示出两种风格的紧迫感。
一边是高层决策者在会议室中进行多方权衡的紧张场景,另一边则呈现了消防队员在第一线奋力救火的危险与惊心动魄。
如此并行,不但丰富了电影的内容,提供更多紧凑看点,而且两条叙事线也形成互补,增强紧张意味。
一边是剑拔弩张的会议室,刘德华和莫文蔚这样的决策者,多方考量力求解决之法,他们的抉择影响着两百多万人的安全;一边是水深火热、危险的废墟,以白宇为代表的前线消防战士,以生命救生命。
两者的矛盾张力,不言而喻。
刘德华在影片中饰演辐射专家范伟立,一个因十年前火灾意外失去妻子的公职人员,背负着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电影的叙事结构具有巧思,并非从一而终的顺序,而是将过去和此时的两个时空交织,点点揭开事情真相。
刘德华看着电视机中十年前接受采访的自己,那个拒绝道歉的自己,是否有悔意呢?
范伟立的人物个性是复杂的,无论是十年前还是现在,他做决定的原则都是为“大我”、舍“小我”。
人物关系与矛盾便是在交织的叙事结构中,被点点铺展开。
十年前,因为他,间接导致了那场惨绝人寰的火场意外。
消防员妻子在消防员小舅子白宇眼前坠亡,熊熊烈火燃烧得安全帽发亮,一家人的仇怨从此根深蒂固。
他被小舅子痛恨,他对于女儿学业选择展现出强烈的控制欲却无济于事。
他被指责冷酷无情,观众一开始也认为如此。
而随着记忆画卷徐徐展开,我们明白,这是一个背负着极大愧疚、罪责感,同时又不得不作出于大局来说正确选择的人。
人物的崇高性和悲剧性被成功打造出,蕴含深深无奈的无力感。
面对此次危险物质泄漏事件,范博士也是如此。
他坚决主张公开信息,保护市民安全,与莫文蔚饰演的高层Cecilia产生激烈争执。
而莫文蔚饰演的Cecilia则是一个冷静理智的高层决策者,她担心公开信息会引发恐慌,主张封锁消息,与范伟立针锋相对。
两人在私下跟一手遮天的背后既得利益者Peter总周旋时,Peter总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奸商,不慌不忙,一个老谋深算的商人嘴脸,被诠释得精简而生动。
范伟立总是权衡利弊的那一个,每一次都作出对于大局正确的、而非出于私人情感的选择。
两人的矛盾冲突贯穿整个影片,确实为剧情增添了不少紧张感和深度。
白宇饰演的消防队长黎杰峰则是影片中的另一个看点人物。
他带领队伍奔赴灾难前线,面对未知的危险,拿生命在搏万民一个安全。
救援场上的痛撕心裂肺,临时搭建一旁的医疗棚里血肉模糊。
在一众英勇强悍的消防战士里,阿水这位“小人物”十足动人,他舍己救人,躺在一大片易拉罐垃圾上,闭上眼睛,后续竟然又重新燃气不屈的生命力。
有阿水这样的“小角色”,他是许许多多令人佩服的消防战士中的一员。
更有有范博士这样的殉道者,有黎杰峰这样的英雄,也有坏人、阴谋家。
不能说每一个角色都复杂,甚至人物线略微分散,白宇的形象和情感较为平面,但它是构建得恰到好处,完成了一幅饱满的群像。
能把如此庞大复杂的事件,在两个多小时内,讲清来龙去脉,已足见功底。
《焚城》作为一部灾难片,其视觉效果和场面设计无疑是影片的一大亮点。
影片中的特效镜头经过精心打磨。
烈火肆虐,效果逼真得令人屏息,火场的紧迫性被不断堆积,绝对的大场面加持:无人机、航拍的高楼大厦、车辆翻滚、人群逃窜、废墟瓦砾、世界末日。
整座香港陷入一片混乱。
这些场景的设计实足拉满影片的紧张感,也凸显了灾难面前人性的脆弱与坚强。
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的救援,滚滚浓烟遮蔽香港的痛苦,漫天大雨倾倒整座城市,特效手段在线,绝对是院线末日大片的不二之选。
总体来说,《焚城》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影片,它不仅仅是一部视觉盛宴,追求视觉的震撼和场面的精彩,极具视觉冲击力,更是一次对社会现实的深刻反思、对人性的拿捏和探讨。
通过辐射灾难这一题材,我们明晰天灾背后可能隐藏的人为因素。
有《焚城》的出现,让我看到了华语电影拉近与最一流特效工业的水准的距离,也说明华语电影已经超越许多好莱坞爆米花电影了。
不仅满足了爽片大片的需求,影厅中还有带着孩子前来观看的家长。
电影的救援桥段很振奋人心,机械和救援操作是演练专业的,作为科普也是不错的选择。
环境保护和社会安全,是现代公民应当纳入关注点的问题,是一种责任意识的培养。
影帝刘德华的作品是可以期待的,宝刀未老,也期待看到更多类似《焚城》这样新锐导演的高质量作品。
首先就是消防员这条线,刘华小舅子这种角色还在走无脑逞英雄不听命令的路线,最后强行煽情牺牲,说实在真的没有一点共情,反而演技低于个人正常水平的谢君豪,在此衬托之下也要有血有肉得多。
另外,如果真发生如此严重的灾难性辐射泄露,区区一个香港政府就能处理得了?
中央早就介入了!
什么整个香港消防只有8套防护服,都不用中央出动,广东这边出手,在刘华长篇大论发表动员讲话那会就能把足够的防护设备送到了。
很奇怪,这明明是合拍片,可遭遇这种程度的灾难,国家级的力量居然被强行屏蔽了?
《拆弹专家2》也是,都到核武级别了,处理单位都还局限在香港警方?
开玩笑吧?
后段那个罪魁祸首还有底气跟政府叫板?
不让政府征用那个楼盘?
你怕是没见识过什么叫强拆。
用强征私人财产这理由制造国际丑闻来威胁香港?
局势再不受控,整个香港乃至周边广东地区都要成无人区了,别说国际投资了,连人都保不住了。
至于一个财政司司长暂行特首职权,还只有短短一天,就能代表政府签署不调查事故原因的相关承诺了吗?
是那个王敏德饰演的反派太天真,还是把观众当傻子了?
给我的感觉,这些港产灾难片,明面上好像都在表现香港遇到的问题,香港自己能搞定,所谓的港人治港嘛?
可一出出闹剧下来,无论是现实还是电影,都在说明一个问题,港人治不了港,这算不算是一种反向宣传?
我很害怕看灾难片。
但是每一次有灾难片的题材出现,我又总是忍不住走进电影院去看。
因为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认定了灾难片应该坐在大银幕前,感受震撼。
观影过程中,其实不知道有多少次因为不敢看那些触目惊心的画面而捂住自己的眼睛,耳边传来那种声音的震撼就足够揪心了。
《焚城》第一应该被表扬的,就是视觉特效和影音效果,非常良心。
也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良心,让我从电影的最开始,从那个女消防员大喊一声“白火”的绝望吼叫中就心惊胆颤。
要多大的勇气,人才会以肉身闯入火海,要多大的勇气,人才会为了别人而奋不顾身,点映以来,网上出现了很多好评,大家的视角更多的放在了“洋垃圾”,更多的放在了放射物危害,而我更想说,这部电影震撼我的另外一面,是消防员的伟大,进而我想说,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的伟大。
《焚城》的故事讲的是香港某个垃圾回收厂突发大火,随着火情的愈发严峻,现场情况和事情真相貌似并没有看到的这么简单,热带风暴即将登陆,扩散将进一步加大,整个城市陷入空前危机,700万市民的生命安全悬于一线。
从事件的突然发生、方案的定夺实施,直到最终的解决,24小时的生死救援,全场很高能。
中间,我会为奸商不择手段走私洋垃圾而引起的人为灾难而愤怒,会因为事故主要责任人在事情败露的时候高呼“你们谁都制裁不了我”而想扔水瓶,也会因为无法在短时间内疏散几百万人群而选择瞒下灾难风险的一时决策而气到无语。
而想要阻止这场灾难的爆发,总有人会牺牲。
看着消防员一次次的进出火场,寻找放射物质的源头,最后平静的定格在那场即将挽救一座城的爆炸中。
“来不及了。
”“人生哪有这么多的计划。
”“我很清楚指令,也明白做消防员,不应该一命换一命,但是现在有几百万人的命。
”你看不到的地方总有人在给你负重前行。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这部影片中出现的两位女消防员形象,一位勇敢智慧,一位冷静果决,她们作为女性在消防员这个职业中的表现,一点没有比男性逊色,甚至她们在行动中表现出了更稳定的情绪,这对于女性观众来说,也是一种观影愉悦,超越固化形象的自我认可,女人也可以是超人的代表之一,男女都可以在拯救生命的过程中爆发出巨大的能量。
我相信这两位负重前行的女性形象应该是主创们有意想要表达的一部分,而作为女性观众的我,对此非常喜欢。
走出影院,我想过了地球,想过了环境,想过了人性,也想过了灾难。
但一直停留在我脑海里惹得我眼眶湿润的,最终还是那群逆人流而行的消防员,他们也是人,会担心,会留恋,但不会退缩,最终在所有人都想放弃的时候,他们依旧不会放弃哪怕最后一丝希望,挺身而出。
总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致敬每一位消防员英雄!
都去看《焚城》!
真的值得!
【 记录给自己以后看 】华仔曾作为财政司司长,为了当时香港经济发展需要,决定对外放开香港中转港口的权限,导致不法商人为了丢弃发达国家无法随意丢弃的医疗废物纷纷将金属医疗垃圾到香港中转,这其中增加医疗辐射原料渗漏的风险。
,自家老婆在10年前一场港口救火行动中,因为意外去世,自己很惭愧,老婆的弟弟同样作为意外现场的消防员也自责不已,闹得家庭关系紧张,在此之后卸任转入非政府组织,精心研究,攻读了两个博士学位,参与国际救援,有了深厚的救援经验。
在一次香港回收厂火灾中,因黑工的蔓延,管理者的疏忽,导致有极大辐射且易溶于水的铯137在这场火灾中成了第二个定时炸弹,它的辐射威力可以导致香港在未来100年都无法适宜人类居住。
在这场灾难与资本及政客之间的斗争,华仔作为救援专家和特首临时委任的leader莫文蔚开启了唇枪舌战,为了怕辐射蔓延,不能用水灭火。
即便不供水,台风的即将到来也将这场悲剧提前了,必须在下雨前把辐射源物质控制,需要超过100吨的混凝土加以覆盖,最后政府代表莫文蔚与灾难地旁的豪宅投资家达成协议,以不再追究10年前的事故责任为前提,同意爆破豪宅,靠科学计算及斜坡的推助力,把爆破豪宅的混凝土用来覆盖整个回收厂,从而拯救全香港的计划。
政府、资本家、市民朋友的权益交织,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破解这个难题的关键是要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绿色科学发展经济,否则将以全人类的灭亡作为代价。
在周末的晚上,一个人在小雨中开车到电影院看完了这部片。
坐在沙发上望着屏幕打出结尾的那一刻,突然觉得自己平时的一些情绪人类在灾难面前,真是渺小得不值一提,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部片简单来说,就是一场小火引起核泄漏事故,影片里有提到很多关于放射性物质的专业名词,刚开始我看的时候也是一知半解,后来随着剧情的深入才慢慢看懂很多细节。
所以我将一些专业术语整理了出来,这样大家在看片的时候会比我更容易理解:1. 铯137是铯的一种核素,核素符号为137Cs,已发现铯的同位素多达三十七种(即质子数相同但中子数不同)。
铯的环境放射性核素137Cs会释放γ射线,放射性较强,其半衰期长达三十年,如果人食入或吸入了137Cs,摄入剂量小于0.25Gy尚属于安全范围,若摄入剂量超过6Gy的137Cs会致死。
主要来源于原子弹、氢弹等核武器试验、核武器制造过程中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核反应堆的放射性废物和核燃料后处理厂的放射性废液。
电影里所说的医疗设备,大概就是这种机器:
他是治疗癌症的设备,主要通过转动里面的“胶囊”放出高能γ射线杀死肿瘤细胞。
机器又大又重,主要是为了保护内部放的铯137不被泄露,用了大量的铅和钢将放射线封锁在机器里。
2. 毫希(mSv)这是电影里反复提到的一个单位,国内又翻译成毫西弗。
他是辐射剂量的基本单位之一。
电影里有很多次达到了2000毫希,到达医疗设备中时甚至超过了5000毫希,消防队员阿水因此丧命。
而阿水所待的2000毫西弗的地方是什么概念呢?
凡是每年辐射物质摄取量超过6毫西弗,应被列为放射性物质工作人员。
看下我国辐射防护标准《gb4792-84“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对于放射性工作人员的剂量当量限值的规定》:年剂量当量限值,全身均匀外照射50msv/年 眼晶体150 msv/年 其他单个器官或组织500 msv/年 特殊照射:一次不大于100 msv,一生中不大于250msv 应急照射。
也就是说,里面救人的消防人员全身遭到的辐射已经超过单个器官特殊照射上限的10倍了。
3. 戈亚尼亚核灾电影中反复提到一个事件:戈亚尼亚核灾。
这个事件很有意思,堪称核灾史上的经典,《焚城》里的一些细节感觉也是源自于此。
1987年9月13日,巴西一座人走楼空的私立医院进了两个贼,他们一个叫罗伯特·阿尔维斯,一个叫瓦格纳·佩雷拉,两个人都是无业游民,早在好几天前就盯上了这所废弃医院,打算潜入进去,偷点设备出来赚点小钱。
结果,他们偷了一台治疗癌症机器里的小瓶子,和电影《焚城》里的蓝色物质是不是一模一样?
他们最后将这瓶小东西卖给了废品店老板,废品店老板一来二去,传到了很多人的手里。
最后这次事件造成了13万的戈亚尼亚居民自发检查。
根据巴西当局的官方发文称,这起核污染事故导致244人受到核辐射,但也有相关人士猜测,实际的污染人数可能达到1000人。
有些人因此患上了癌症,稍微“幸运”一点则是面临截肢,更多的受害者面临的是死亡。
4. 葵涌大火历史上还真有这回事,不过,和剧中有区别的事,现实中的葵涌大火发生在深圳,也和集装箱无关,称之为“1993年深圳致丽玩具厂大火”。
该厂建于1989年2月,是香港人劳钊泉在葵涌租下的一栋厂房。
最后这场大火死亡87人,伤51人。
所幸的是消防队员赶到火场后,冒着生命危险斩断二楼和三楼窗户上的防盗钢网,使困在火海中的200多名工人们得以死里逃生。
这次火灾烧毁厂房16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800万元。
火灾系仓库内电线短路打火产生的熔珠引燃下方堆放的可燃物所致。
再说回影片,《焚城》这部电影最巧妙的地方在于,将洋垃圾与灾难片结合在了一起(在看这部电影之前,我还不知道洋垃圾会导致如此大的问题),让人们又重新关注起洋垃圾的问题。
将个人命运和集体命运结合在了一起,将富人和底层劳动人民的矛盾集中了起来,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不得不说,刘德华即使63了依旧那么帅。
将范伟立教授身上那种沉着冷静的范儿演出来了,其中还不乏桀骜的气质和强烈的个性,以及对待小孩时的那种爹味,尤其符合普通人对一名教授的刻板印象,将这些互为矛盾的性格统一在一个人身上确实不容易。
相信将影片看完以后,很多人对莫文蔚演的Cecilia身上那种霸气和帅气依然记忆犹新:
那种精明能干的女强人的形象以及带着官腔的态度与傲慢,莫文蔚可以说演绎得淋漓尽致。
另外王敏德、林保怡、郑则仕一众港剧老戏骨的演技自不必我多说,大家可以去电影院去看看。
这部影片最深刻的地方还在于,到处都体现了人性幽微之处。
比如一群领导在会议室里开会,大家一边在会议上义正言辞地建议不要公布消息,以免引起市民恐慌,一切都是为了市民好,一边在私底下悄悄打电话给家人,叫他们离开香港或者远离事发地——从这点上来看, 这些所谓的官员比他们鄙视的商人并没有好多少。
范伟立在对面一直喊的“难道你们的官位比市民的生命还重要吗”就显得很讽刺。
明明整个事件的源头来自于DOE集团蒙混海关乱报检,而当要炸掉群玉台时,高培德仿佛是在为整个市做了一件好事一般,还义正言辞地要求签合同。
当然,整部剧中也有许多人性的闪光点。
比如范伟立一再以所有市民的生命为重,在会议上与政府据理力争。
坦白地讲,十多年前他推行的放开国门的政策并不是两次事件的关键原因,政策的放开反而是香港经济腾飞的基础,而事故发生关键点在于官商勾结和贪污受贿上。
而他总是将所有事故归因到自己身上,因此,在寻找核放射源点时,他成为了第一个带头的人。
身为决策者,他完全没必要这样做,但他最终还是选择担当起了责任。
最后的结果也让人侧目,为了将整个事件的主犯高培德绳之以法,他选择了玉石俱焚,这不得不让人佩服。
整个消防队队员们之间的友情也是整部电影中人性的闪光点,无论他们即便深知危险依旧深入火灾区抢救人命,还是为了救回自己的兄弟阿水和finger,一队人马在30分钟内再度潜入核辐射源区,又或是三名消防员为了接好雷管最终选择自己留在了地底下,都让观众见识到了这个群体工作的辛苦,以及他们的无私和伟大,同时见到了在面对困难和灾难时人性所散发出的光芒和伟大。
影片直到结尾,我都怔怔地坐在沙发上,等着结尾有彩蛋,以为三个消防员会以奇迹般的方式归来。
然而,最终奇迹还是没有出现。
只有他们临终前,闭眼等着头顶天幕坠落时的寂静在我脑海中不断回响。
《焚城》体现电影工业水准,重点不在场面宏阔,破坏威猛这些视听手段上。
并非说拍得不猛,只是一看江志强+刘德华的组合,特效上大阵仗早在意料中。
全片超强的娱乐性,更多来自精准的剧本控制。
约20多分钟一个章节,或急转直下,或生机犹存,或转机陡起,有条不紊摆弄情绪升落。
第一个章节介绍主次角色,结束于大爆炸蔓延至高速公路,紧张情绪一路走高,完成情势设定。
第二个章节,决策团队不断因分歧陷入僵局,火场救出消防员阿水带来一线光明,两边一落一升形成交叠。
第三个章节决策团队达成一致,确定入场营救方案,预备大干一场,情绪全面上扬。
第四个章节双男主线合一行动,却受挫陷死局,情绪落谷底时又生出混凝土营救方案,微光点亮。
第五个章节是决战姿态,条条线索收拢至一个不确定成败的战术,既有赌徒心态,也有牺牲热血,还有生死未卜,多种情绪搅拌异常复杂。
营救成功后附加一个尾声,返场宣战恶势力,善恶各有下落,将情绪全部收拢。
全片五个半章节,事件进展井然有序,纹丝不乱,编排异常精巧。
透过事件更可清晰窥见,随危机升级,不同立场人群被归并到一起,多种力量被无形之手不断拧成一股绳。
通过有序升级的事件推演和人物关系,完全不必流俗地喊口号、搞煽情,自然带出众志成城救灾的主题。
除了舒适的节奏推进,在角色塑造上更保持对专业的尊重。
这里所指的专业,不是所谓的请几个专家顾问,来保证细节符合真实。
而是一种什么人就说什么话、做什么事的专业精神和戏剧情境。
消防员群像,按照港片惯例,会强调生死与共乃是出于某种兄弟情谊。
穿插闪回一些他们互相打趣吐槽、私底下亲密无间的片段。
本片反其道而行,极力弱化这一层情感铺垫。
“几个人来就几个人走”更接近一种职业信条。
爆破前亦无“要死一起死”之类告白,突出任务所致,势在必行。
主旨在于什么人就做什么事,一群高度职业的救命者,一切行动全为拯救生命。
刘德华一个文职专家,几次亲临火场,几乎丧命,已经是叙事倾斜的最大极限。
按传统拍法,最后在地堡,他必然会急中生智,构想出某种逃生招数。
再不济,也该有一番动人的情感流露,引人共情他的无能为力。
可此片完全不顾其一号主角,非但让他无所作为,甚至镜头也不多给。
什么人做什么事,不因咖位大,就强行给他找活干,是很强的分寸感。
乃至全片的双男主设定,多数商业片通常是反过来写。
让一号壮烈,二号替他讨回公道,以示精神不灭,意志传承。
这样拍契合大众情绪直觉,却有违主角身份,于是本片断然弃之不用。
刘德华与莫文蔚谈判戏,张力密不透风,一举拔高灾难片段位。
之所以精彩,依然在于专业,针锋相对全然不掺意气。
双方巧借事实、概率和修辞,为己方立场背书,争夺第三方的理性支持。
直到情绪爆发:“这个锅你背得起吗?
”“你把官位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看似失控的威胁和指控,本质仍是职业行为,两句话都起到拉拢/离间旁观者的作用。
唇枪舌战要拍得好看,就得如此这般,展现专业人不含宣泄的辩论技巧,说他们身份该说的话。
刘德华口才卓绝,出场演讲引经据典,澎湃动人。
多年后面对媒体质问,一句“我的责任是经济繁荣,只能说可以做得更好”把球接得圆滑无破绽。
可他面对女儿,完全失去语言手腕的老练,一再重复“说好了下星期就是下星期”,几乎有点无能狂怒。
这构成一种侧面的性格描写——身份切换到父亲,父爱介入,便不舍得动用言辞花招,于是束手无策。
身份不同,表达习惯不同,依然是在遵守什么人说什么话,依然“专业”。
这种专业,电影不可或缺。
整个故事开始于一件非常不起眼的小事:一个装有蓝色发光粉末的小瓶被废品厂的工人不小心掉落在了地上,瓶身碎裂,亮晶晶的蓝色粉末飞溅了一地,但这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重视,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些看起来“很美丽”的蓝色发光粉末,竟会酝酿一场足以毁灭香港全境的大灾难......视角切回到这天上午的某消防支队,一群消防队员们正在休息室互相聊天打趣,因为老消防员-老总将在今天站完最后一班岗后退休。
突然,急促刺耳的消防铃声响起,原来是一家回收厂发生了火灾,消防员们立即前往救火。
到达现场的消防员在和厂区负责人沟通是否有存储危险物后,得到否定的回答,以为这就是一场普普通通的火灾,开始进入火场用水扑灭。
突然,消防队队长发现了一辆油罐车正在火源附近!
脑中警铃大作!
马上命令消防队员全体撤离,撤离的过程中油罐车爆炸了!
这一炸不要紧,直接引起了整片区域的连环爆炸。
漫天的火光里还掺杂着星星点点的白色光点,怎么看都透露着一种说不出的诡异。
看到后面才知道,原来这个起火的区域里还存在危险物质,更有一种蓝色粉末的高危放射物存在。
它的沸点低,遇火即燃遇水挥发,火灾的温度足以让其蒸发到空气中,再加上有强风暴气旋正在接近香港,如果在风暴来临前不能完全扑灭大火并封锁放射物,那么它将会跟随大风大雨,污染全香港。
这场足以毁灭香港岛的惊天“焚城”危机到底该如何解决?
导演你成功的引起了我接着看下去的兴趣。
于是带着疑问和好奇心,我开始认真的看接下来的情节。
梳理了一下,整部影片是按照火灾事故发生的时间节点展开讲述的:【起火后两小时】【起火后四小时】【起火后五小时】【火灾当日下午1:55】【火灾当日下午5:40】【火灾当晚8:00】【起火后九小时】【第二天凌晨3:00】【爆炸前两分钟倒计时】【启动引爆】【第二天上午7:48】【大火后24小时,火灾扑灭】【第二天上午9:00召开灾后新闻发布会】......这一个个时间节点会时不时的出现在银幕的左下角提醒正在观看影片的观众。
然而这些时间点的作用可远不止于此,这些时间是消防员和专家组在和即将登陆的风暴赛跑、在和灾情赛跑、在和死神赛跑的象征啊。
我很喜欢这种按时间节点推进的节奏,带给我们观影者一种超强的紧张感和刺激感,一颗心一直被吊在空中,就想看看这场灾难到底何时才能结束?
观众的心理属实是被拿捏得死死的,给导演一个大大的赞。
除了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外,这部灾难片中的人物描写更是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首先,令我惊喜的是这次采用了“双男主”的人物安排——刘德华v.s白宇,刘德华饰演环境保护专家范博士,白宇饰演消防员黎杰峰,范博士的妻子是黎杰峰的亲姐姐,所以这俩人还是姐夫和小舅子的关系。
但因为十年前范博士在处理一场事故时的工作失误导致自己的消防员妻子丧命,黎杰峰也因此记恨上自己的姐夫,无法原谅他,而范博士自己也无法原谅自己,陷入了深深的自责与痛苦中。
但在这场“焚城”救援中经历了种种事情,这俩人互相理解了对方,也解开了各自多年以来的心结。
这虽是贯穿全片的一个暗线,但却让整部影片的人物质感大大提升。
其次,这部影片给我的意外之喜是它的“群像描写”,不同于大多数灾难片努力刻画主角“伟光正”的形象而忽视其他配角的描写手法,这次潘耀明导演对小人物的刻画也同样细致入微。
有因为担心自己未出生的孩子,所以一直努力劝说自己的消防员丈夫转文职的消防员妻子;有乞求消防员先带自己儿子离开危险地带,把危险留给自己的伟大父亲;有身负重伤但还是坚持想把受伤小男孩带出危险地带最终倒下的消防员阿水;有老消防队员老总那句总挂在嘴上的“不用怕,消防员来救你了”的习惯用语,让人听后温暖安心......这些小人物成为了整部影片最令我难忘的部分,泪目中。
这是一部能让你看到过瘾的大制作灾难片,更是一部饱含亲情、爱情、友情的港式群像灾难片,爽点与泪点交织。
是灾难片,但又不止于灾难片。
最初,没有人在意这场灾难,大家都不过认为是一场小火灾而已……香港,某回收厂突发火灾,异常地凶猛,消防员扑火困难,营救出来的伤者身上竟检测到严重的放射物中毒。
经深入调查,才知此处放置大批电子废品,这些电子废品中含有极其危险的放射性物质,只需要半瓶水的量,即逼迫全香港至少二百万人口迁移,将半块香港夷为废墟。
末日危机无法避免,人口密度在全球名列前茅的香港危在旦夕,一旦引起恐慌将造成不可预估的损失。
更可怕的是,这场灾难并非天灾,而是多年积累下来的——人祸。
这背后涉及到一个庞大的垃圾走私黑幕……在2024年的香港电影中,《焚城》并没有选择在春节档、国庆档等大热档期上映,而是选择在11月初这样的平凡日子。
但这也无法掩盖《焚城》的耀眼,在11月初引来诸多关注,原因当然不只是以刘德华领衔的强大演员阵容,更是它过硬的影片质量。
这部由潘耀明执导,刘德华、白宇、莫文蔚领衔主演的灾难片,不仅仅是一场视觉的盛宴,更是一次对人性的反映,对权力的讽刺,对正义的宣扬,具备丰富的人文关怀。
电影开场便以狄更斯的《双城记》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引入,顿时就暗示了故事即将展开的矛盾与冲突,充分勾起观众的好奇心。
一场末日危机席卷了整个小小的香港。
问题突发,矛盾深化,艰难抉择,冲突不仅来自不断袭来的自然环境,更是来自背后的权力利益博弈。
整个故事被限定在24小时之内,极其紧张。
多线叙事有条不紊,节奏掌握炉火纯青,巧妙地运用闪回、插叙,逐渐揭开悬念的真相,导演对观众情绪的把控非常精准,观众仿佛置身于这场生死攸关的危机之中,临场感极强,于是在这过程中我们既能感受到惊悚的决策斗争,也会被人与人之间最深刻的情怀羁绊、最纯粹的爱护所打动。
当然,除了故事与叙事本身相当了得之外,《焚城》作为香港标志性的灾难片,从视觉特效来看,绝对是堪称一流,可谓香港影史的一大突破。
爆炸的瞬间、大范围的烈火、滚滚翻腾的浓烟、破败的建筑、四处逃窜的人群,以及在香港狭窄街道上的人群疏散与救援,这些场景的设计都非常逼真,且具备本土色彩,呈现出强烈的冲击力。
在拍摄技巧方面,表现灾难场景时,大量运用了广角镜头,将整个城市的混乱和破坏尽收眼底,仿佛真的迎来世界末日,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灾难的规模。
而在刻画人物情感时,则采用了特写镜头,细腻地捕捉到人物的表情和眼神变化,使观众能够通过镜头语言更加深入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不过要说效果最震撼的,莫过于对污染环境的渲染。
放射污染是肉眼看不到的,但《焚城》在美术画面方面的风格渲染令辐射似乎真的呈现在观众眼前,切切实实地令观众随着那快速上升的指数感到越来越窒息。
然而,《焚城》的精彩之处不仅仅在于其震撼的视觉效果,更在于其对人物形象的细腻刻画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
刘德华饰演的环境专家范伟立因十年前的火灾意外失去了妻子,背负着深深的自责与愧疚。
白宇饰演的消防队长黎杰峰则是另一主角。
他勇敢而坚毅,代表了无数奋战在一线的消防战士的精神。
而他与范伟立之间的关系,也为影片增添了一层情感的纠葛。
最终,他们面临着共同的灾难,在危急时刻展现了最真挚的情感。
人物关系在绝境中的转变具备充足的说服力,非常打动人,既展现了人物弧光,也体现了在大灾难面前,人与人之间的羁绊的力量。
除此之外,范伟立在与莫文蔚饰演的高层Cecilia的对手戏中,地位差异的两人之间的立场冲突和观念碰撞同样也成为了影片的一大看点。
Cecilia作为一位决策者,冷静理智,她担心公开信息会引发恐慌,主张封锁消息。
她的立场并非出于自私,也并非冷漠,而是出于对整个城市秩序的维护和对民众心理的考量。
莫文蔚将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她的气场强大,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一种坚定和果断。
她与范伟立之间的矛盾冲突,不仅仅是个人观点的差异,更是两种不同价值观的碰撞。
在这场危机面前,他们都在努力寻找着最适合的解决方案,而这个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人性的挣扎和抉择,也让观众感受到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也没有所谓对错之分。
正因大家的选择都是正确的,所以这才值得大家去辩证深思。
没有绝对的正邪,没有绝对的好坏,而这也正是《焚城》具备深度的方面之一。
《焚城》的一大特色是群像,影片中所有的出场人物形象都丰满而立体,没有任何的刻板扁平或符号化。
每一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和成长历程。
他们在灾难中经历了痛苦、挣扎和抉择,最终实现了自我救赎和成长。
总的来说,《焚城》是一部非常出色的灾难片,它不是香港第一部灾难片,但绝对会成为香港最具标志性的灾难片,它将被观众铭记于心。
同时,《焚城》野不仅仅是一部灾难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希望和勇气的电影。
强烈推荐给所有人去观看!
电影《焚城》并非《烈火英雄》的简单港版复制,它实则更接近于一部《纸牌屋》,或者更确切地说,类似于张学友主演的电影《赤道》,同样展现了联合抵抗天灾等不可抗力的情境下,不同立场的各怀鬼胎。
这么巧,不会是人祸吧?
《焚城》电影日记_哔哩哔哩_bilibili该影片很好地回应了近期网络上热议的杜琪峰在国外采访的内容。
该采访长达五十多分钟,包含了许多私人化和情绪化的内容。
杜琪峰否定了当前香港电影的成就,然后还简单直白的进行归因,但整个过程却忽视了自身在其中所能发挥的能动性作用。
徐克虽前段时间因病未在公众视野中出现,但最近他对杜琪峰的观点也做出了含蓄的回应。
他指出,《末代皇帝》是意大利人拍摄的,《教父》讲述的也是外地人在美国的故事。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杜琪峰的因果逻辑并不成立。
然后,就作品而言,《焚城》便是一个对杜琪峰的极佳例证。
无论外界如何评价其优劣,观众只需观看《焚城》便可知晓。
1. 从火灾到政治惊悚今日为2024年11月15日,我于昨日晚上在劲松电影院观看了这部电影。
在观影前,我并未看过太多宣传物料,只因昨晚闲暇无事,下班回家后,便独自前往电影院观看。
影片前半段令我惊讶的是,在十几分钟时,救火员进场及现场爆炸等场景,通过慢镜头、特效和烟雾的渲染,直接将紧张刺激的氛围推向高潮。
在感受到这种强烈的刺激后,才过去了十几分钟,我开始思考,这部电影是否只是对《救火英雄》的港版化嫁接?
众所周知,《救火英雄》也是基于具体事件而创作的,反映了主演所在地的一些事件,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因此,我认为再次进行类似的总结似乎意义不大。
观影至中途,我开始发现影片并非仅对火灾这一简单事件进行探讨,而是更多地关注了过去几年大量居家办公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与电影《中国医生》有相似之处。
同样作为香港导演的作品,《中国医生》也反思了我们在困境中的应对方式。
在观影过程中,我曾一度感到困惑,但影片结尾的最后40分钟却让我震惊不已。
原来,这是一部政治惊悚片,它直接展现了杜琪峰曾提及的,现在大环境不允许拍摄的内容。
是的,直接拍了出来。
我们都知道,《纸牌屋》曾在国内中文互联网圈引起极大关注,下木作为反派角色的骄傲化身,因其强大的行动力而备受赞誉。
观众常感慨我们没有自己的类似作品,但《焚城》却做到了这一点。
杜琪峰的作品如《黑社会》等,通过黑帮之间的权利游戏,影射了高级别的管理者。
然而,他并未能像《焚城》一样直接展示上层管理者的内容。
因此,我认为《焚城》的尺度相较于杜琪峰的电影更大。
当然,他的黑社会系列在结尾时的隐喻也颇具深意。
此时,我们不禁想探讨一下《焚城》结尾的隐喻。
2. 天灾实为官商勾结大阴谋接下来的内容将涉及剧透。
如果你还打算观看这部电影,可以在此暂停。
因为影片仍在院线上映期间。
在影片结尾处,观众可能会认为该故事描绘的是一场天灾。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从莫文蔚所饰演的财政领导角色与其丈夫的对话中,尤其是她建议丈夫和孩子先行离开香港的那一刻,可以推测她或许在向其丈夫传递某种信息。
这种信息可能与她与一家由科技公司转型而来的大型地产商之间的某种勾结有关。
至于他们勾结的具体内容,随着剧情的推进,观众将会发现其中惊人的巧合。
铯这种放射元素的出现位置恰好位于该地产商的楼盘之下,而解决这些放射性金属的方法又恰好需要将楼盘内的混凝土炸毁后进行掩埋,这其中的巧合不禁令人深思。
影片中省略了一些情节,需要观众自行联系前后文进行理解。
实际上,十年前的一场大火与刘德华所饰演的管理者有关,他当时未能追查到这场大火的真正策划者——那位商人。
这位商人通过操纵管理者,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这体现了官商勾结、相互利用的社会现象。
几年后,当这位商人的能力、权力和财富都达到顶峰时,他制造了一场更大的灾难。
而莫文蔚所饰演的财政管理者,在关键时刻临时接管了处理此事的任务,整个事件的巧合程度令人咋舌。
如果按照富人的计划,莫文蔚将能够借此机会获得卓越的政绩,从而赢得政治声誉,甚至可能取代当前的大领导人。
这其实是富人送给莫文蔚的一次晋升机会。
影片中详细展示了莫文蔚如何试图利用这次事件来为自己赢得政治声誉的过程。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十年前意外地让一个人成为了替罪羊。
刘德华饰演的角色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失去了妻子,还使自己的政治声誉受到了严重损害。
他因决策失误导致人员伤亡,一直在努力弥补这一过失。
在第二次事件中,他敏锐地察觉到了莫文蔚的意图。
因此,这部影片实际上是一次多年后各方势力的再次交锋,大家的立场和目的都非常明确。
然而,影片留下的唯一悬念是,刘德华饰演的角色能否重拾十年前的智慧,扬眉吐气。
最终,他被判处七年有期徒刑。
3. 非英雄结局引发电车困境深思当他带着铁链走进画面时,我深感生活就像这部电影所描绘的那样复杂多变。
影片的结尾并没有像一些套路化的电影那样,让英雄人物最终获得成功。
相反,许多角色在过程中不断陷入困境甚至死亡。
特别是当有一个角色需要引爆水库炸弹时,我认为finger的身体已经因辐射感染而极度虚弱,而且他的队有已经去世的情况下,让他引爆似乎是最合适的。
尽管似乎不人道,但在那种电车困境中,这似乎是最优的选择。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竟有三人先后进入危险区域:那位爱抽烟的人、带着徒弟的新人,以及主角,最终这三人被埋在了废墟之下。
影片并未采用戏剧化的张力来刻意煽情或吸引观众,而是真实地展现了现实的残酷:不断有人被埋没、陷入困境,生活在无法挽回的痛苦中,面临失败的命运。
在影片的最后一幕中,刘德华坐在女儿驾驶的车上,从消防站驶出。
他透过车窗看到了自己的小舅子、妻子,以及那些曾一同在灾难中引爆装置的人们。
这一幕充满了伤感,奠定了影片悲剧的基调。
影片没有赋予主角光环,也没有设定谁一定会成功或存活,而是在随意、不经意和不可预测中,保持了故事应有的悬念。
在我看来,《焚城》作为一部港片,无疑在内容上实现了标志性的创新。
它既不是英雄主义的赞歌,也不是简单的危机事故或救援故事,而是一部真正的灾难片,环境和人情的全部灾难。
影片中展现了几个震撼人心的场景,真实呈现了灾难发生后的毁灭性景象,这在我们的国产电影中并不常见。
因为灾难片的制作具有一定的难度,正如《流浪地球》中通过特效展现的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的灾难场景一样,我们这次在《焚城》中看到了香港灾难场景的震撼呈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此外,这部电影的制作模式也跳脱出了香港电影传统的投资和制作框架。
更大的场面、更宏大的内容,以及更具视觉奇观和刺激性的元素,都需要更多的人力、资本和可能性来实现。
以杜琪峰的《黑社会》为例,虽然该片在反思社会、隐喻现实方面做得很好,但在主流层面、普通观众层面以及传播层面上,其娱乐性并不强。
我们不能单纯追求艺术性而忽视商业性,否则为何要将片名定为如此商业的《黑社会》?
显然,导演还是在尝试在商业片的形式中探索更深的内涵。
在这方面,《焚城》无疑做到了极致,它成功地在商业性和艺术性之间找到了平衡,让观众能够感同身受并深刻理解影片所传达的信息。
以上便是我对电影《焚城》的观后感。
可以说有一些为了剧情发展的不合理的煽情 但是演技确实在线 也敢点出政府的掣肘 莫文蔚演的好真实 尤其是那句“你以前也是做官的”
只能说是很规整的类型片吧,这个时候还在努力拍点新鲜元素也不容易了。其它就是很老套,老套到每个角色说什么词你都能抢答,并且当他们终于愿意给个戏份重点的女性角色,顶天了那也是反派
超出预期,起码有一个完全的故事架构,灾难片终于不至于沦为灾难本身。上到政府决策,下到消防救援,两条叙事线索并行,层层推进,勾勒出一个基本可信的危机面貌。“揽炒”确实已经成为现阶段港片最主要的关键词,既得利益者休想高枕无忧,范伟立在新闻发布会上的控诉,就带着一种同归于尽的壮烈,但他终归也借此彻底“合法”地回归到家庭的小单元之中。刘德华确实是一个最能和港片同呼吸共命运的演员,所有时代症候都能清晰地在他的角色身上反映出来。
显得有那么些过时,节奏也有点儿拖,对官员们的塑造还是恰如其分的,特首完美隐身,不过看是姜大卫演就总觉得是正派人士。刘德华这个角色就很理想主义了,结尾英雄主义过了头。
办公室文戏我能看两个小时。亮点:反面人物女性高官,yi情初期还要瞒报啊,最牛的是在全国观众面前堂而皇之绑黄丝啊。审查官员的姿势水平还是需要提升一下。
点映看的 时长短一点可能会好点 特首形象是曾荫权吗……
26/10/2024 @ B+ MOKO。3.5 // 港人治港!// 終於明白點解有人笑稱係saving fireman locker //主線明顯則重係消防員,官場果段雖然到肉但篇幅可以再長d // 區嘉雯做天文台台長講天氣既語氣真係幾好笑下 // 白宇既廣東話配音係小野 👍
为什么不把铅桶拿进来,非要几个人传出去?
电影里那句“封锁消息,切断网络”惊到我了,简单一句话让人感受到背后的冷漠,尺度和格局双双点满的片子值得好评。
特效场面拍的很真实 真得我都没意识到很多场面是特效 烈火和浓烟扑面而来 虽然整个班底是香港的 但是这片特别内地😂😂😂 一整个又红又正 格局很大 全程紧张刺激无尿点 看完了都没意识到有那么长的片长!摄影和调度太好了!这才配叫大片啊!白宇和刘德华都演的特别好!!!两人几次对戏都很精彩!特别有张力!莫文蔚也演的很好!把高层的算计和纠结演的淋漓尽致!
导演讲述了一场宏大的灾难,但你在故事中看不到任何一点宏观视角,全是单一的角色表达,他的单一不是像《活着》《国际市场》那样以小见大,而是用毫无逻辑且完全违规的圣母人物逐步影响宏观的改变,美其名曰“奉献”,实际不过是在对各个角色指代的职业进行抹黑,而影片里的各种行为艺术,使得整个事件看下来仿佛儿戏一般。
港片复活了 很惊喜 从电影名字就有浓浓的感伤气质 刘德华和莫文蔚组合也好惊喜 有个放射物的设定前提 灾难片中利他主义和利己主义的终极拉扯 虽然是大制作 但是不是套路灾难片 更接近场面大的人像片 也因此动人 还是要相信江志强大佬出品 5555
这类消防题材真就审美疲劳了,这几年不论是电影还是电视剧真就拍了一大堆消防题材,剧情设定都很类似,新瓶装旧酒,没什么新意。
“不是只有你们几个官员的家人才有知情权” 这句台词值一颗星,香港人用另一种方式纪念那三年,华仔演技进步不大
749香港分局,看过都懂
这能7.2 我是相信豆瓣的,绝对是高培德关键时刻飚英语的方式戳中了豆瓣的G点,所以加了3分
這麼多年了,我還是那麼愛春秋筆法,甚至一度讓我想念起了邱禮濤。《焚城》雖然還不夠出色,卻已經算得上是華語最佳Past-Covid商業片了,沒有眾志成城,沒有眾克時艱,直擊要害,人禍!人禍!全是人禍!最精彩的部分不是衝在一線的救災,而是冷氣房中的官場博弈,即便有所預料,但是當“封鎖消息”被說出時,仍難以自抑地倒吸了一口涼氣,那些年的創傷還沒有過去,所有的苦難都是被犧牲的無妄之災。電影中的“月娥”被明諷,她也不過是代理特首,而電影外的“月娥”,也只是被大手操控的傀儡而已。結尾因審查而不出意外地走向煽情,卻又在電影外成了另一種諷刺,無論怎麼美化,造過的孽終究還是會有人記得的,電影范偉立坐了四年牢獄,現實中李醫生失去了生命。
意外的好看……在灾难片都在靠视觉出位的当下,选择了更“不讨巧”的讨论灾难之下的人性。比较喜欢的一点是没有说教,没有道德绑架,选择放射污染也是非常聪明的一个元素,因为这种污染是看不见的灾难中最致命的。紧张感营造的很好,emmm想起两年前在上海的生活,对很多情节其实颇有闪回感。消防员,医生,在最底层干活的普通人,才是一个城市真正的拯救者
算是消防题材中比较好看的。
友情提示,带好纸巾!虽然不是传统叙事下的歌颂大英雄,但是鲜活的一个个人绘成了这幅再难团圆的群像,说不出的心酸,真的希望现实中灾难永远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