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颠覆我三观的影片,从时间线上讲述了男女主角长达几十年的爱情。
用女主视角来写两个人从一见钟情到恋爱到结婚生子到暮年的故事。
带有浪漫主义的同时极具女权主义,导演将性与爱完全剥离开讲,最后影片的反转也是令我措手不及,引发深思。
女主身为犹太人,是非常聪明的人,爱情中身为智者,她希望完全掌控男主,一但发现男主逐渐脱离她的控制,她就会利用其他的事情重新掌握主动权。
到最后,甚至男主连自己的死亡都决定不了,而女主永远站在上帝视角,站在制高点上,看她自己这一生所做的成功结果。
《阿德尔曼夫妇》很不错,首先是女主角在记者面前叙述她与作家亡夫的一生,两个人的地位高低不断反转、感情纠缠时远时近、养儿育女的辛苦,人生走向衰老的无奈、追悔往昔的孟浪。
后来,才知道女主角对于记者讲到葬礼宾客散尽,再发生几度反转。
也许第一重故事是杜撰,但是也合乎情理,合乎规定情境。
就讲讲第一重故事:著名作家如果没有这个妻子帮他润色、指点,他很难成名。
但是这个女人这么厉害,他又有阉割恐惧。
知音难觅,不过知音成为妻子,也很难。
专偶制成为婚姻制度后,原始性冲动 与 社会法律道德注定是永恒的冲突。
性幻想难以安放,作家、导演、文艺工作者,很大一部分功能恰好是将这些冲动进行妥当的安放。
这个男主角有本能,还反抗偏右、保守的家庭成员,毒舌写作,让最偏爱他的母亲自杀而死。
妻子反抗自己的传统犹太家庭,但是这种主流的、积极色彩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恰好又是让男主角着迷的。
他们夫妻俩由自力更生的贫困,走向过富裕,又恢复白左姿态,放弃了家仆成群的生活,选举左派政客上台,极度失望,本对第一个孩子寄予厚望,却智力不足,更是让老公躲避家庭责任。
写作灵感枯竭,就担心绿帽子;终于进一步爆得大名,老树发新芽的作家有了年轻女学生的知己,又让年迈妻子妒火中烧。
生活琐碎到名利所累到感情优势天平般高低起伏,的确是通透又温情,偶尔毒舌促狭。
令人惊奇的反而是—— 这是一部处女作,导演尼古拉斯·贝多斯既是主演,也是编剧。
而女主,也是编剧之一,名叫多莉亚·蒂利耶。
尼古拉斯在拍这部影片之前,已经当过演员或者编剧,但是作品寥寥。
多莉亚之前更是没作品没名气,谁知道这第一部参与主演和编剧的电影,便让她获得了法国凯撒电影奖最佳女主角提名。
这部电影细致、浪漫、有趣,却不乏震撼人心的部分。
心里无数次感叹: 大概也只有法国人才能把爱情与人生拍得这么美了,而且是既现实且体面。
其实不知道如何来描写这部电影,因为看过之后心情复杂五味杂陈。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以男主维克多的葬礼为起点,他和女主莎拉的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事情都沉痛而残忍,但表现得举重若轻,这一点很讨喜。
像是女主写就的自传小说,结构清晰,影片分十五章,一章一个小标题,大故事小故事穿插其中。
展现两人情感的不同阶段,有片段化之感。
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虛幻、如此的生活化叉那么的戏剧化,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
前半部分路有些聒噪和无聊,两人在一起后开始渐入佳境。
后半段,男主失忆后将女主当成自己母亲并向其忏悔,两人走在第一次约会的山坡,男主恢复记忆想妻子表白,重玩当年的游戏,然后走向死亡。
虽然是两位法国文艺青年的爱情和人生,但也具有极强的普适性,像是凝聚了太多人共同生活经验与感悟的范本,因此也能引发很多人的共鸣。
爱情无非分为这几个阶段,相遇、相识、相知、相爱、相伴、相守。
当然这是理想化的发展过程,很多爱情或许都走 不到相伴相守的阶段就匆匆终结。
爱情这一命题在文学与电影作品中反复出现,怎样才能做到新颖别致,引人入胜?
这部电影就能提供参考。
首先必须对两人的性格进行精细的塑造,两人的情感变化必须有依据,例如两人差异的产生根源,人性挣扎的过程。
其次,要有真实,富有生活气息的生活细节。
最后,要有导演自己对爱情的独特理解,这部电影中结尾处对爱情的阐释就极为精妙,很喜欢这个具有解构性的反转结尾。
不知多少次想象中年时期的生活,尤其是爱情(或说家庭) 状况,或许接触了太多中年危机的言论和电影,或是还是对人性的存有悲观的偏见,对中年的爱情生活还是抱着恐惧和虛无的心态的。
这部电影还算美好的呈现了爱情的各个阶段,对两人中年时期差异产生,互相争取的过程的描述的十分打动我,当然较为完满的结局也给了些许安慰。
不得不感叹电影的伟大魔力,不仅能雕刻时光,还能穿越时空,缝补缺憾。
结尾处,女主说“多希望看到以前的你”,下一个镜头70多岁的耄耋老人就回归到了当年的文艺青年,现实时空老去的她和40多年前的他牵手相依,下一个镜头又是女主年轻时的明媚笑容,联系起两人这四十年走过的风风雨雨,再加上煽情的台词,在泪眼中婆娑中感受到了岁月和电影融合下的强大震撼力。
有诸多着重刻画两人情感(两性关系)“爱情电影”,如表现孤傲卓绝的设计师与出身低微的乡下女孩之间跨越阶级与文化的《魅影缝匠》,如展现女艺术家坎坷的情感与创作经历,以及两者如何相互作用的《弗里达》,我更偏爱这部电影。
盛佳蓝光标注
整体浪漫、诙谐、幽默,回忆的点点滴滴都是在揭示爱情的深刻与复杂。
两性关系在平淡的生活里此消彼长,爱就是一场永无休止的精神博弈!
爱也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人相互征服与成就!
法国人的浪漫,真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学习!
我们的爱情电影还沉浸在狗血中,法国的爱情已经数尽大文豪,用莫迪亚诺等作家梗神吐槽,还要吃勒克莱齐奥的醋!
导演读过多少书,才能写出这样的通透的剧本!
才华快溢出屏幕了!!
是我今年开年以来看过的最喜欢的一部!
高知女主侃侃而谈的样子,真的是魅力四射。
如果男主的颜值再高点儿就完美了!
最喜欢的两段戏,1年轻和中年后萨拉和维克多的两次私奔: 2年轻和年老时萨拉蒙着眼睛,被维克多带着前行。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我可以看着你逐渐遗忘整个世界,但我不接受你开始逐渐遗忘我。
所以,你来作我们爱情之中的祭品吧。
因为在我们相遇的那一刻,我已经献祭了自己。
你摸摸我的衣服,看看是不是做你女朋友的料子墨镜一带,谁也不爱如果问我思念有多重,不重的,像一座秋山的落叶 ——《私房书》 简嫃你是这白开水一样淡的日子里偷偷加的一颗糖🍬(*/ω\*)别让生活耗尽了你的耐心和向往,你还有诗和远方,排骨和汤,烤肉和馕,虾和蟹黄,火锅和麻辣烫,烤鸭和涮肥羊,咖啡和焦糖,饼干和牛奶棒,炸鸡和大酱汤,榴莲酥和虾饺皇,杏仁豆腐和棒棒糖,椒麻鸡和辣鸭肠今天从侧面了解了一下你的情况,发现你侧面也很美。
生活不全是利益,更多的还是相互成就和相互温暖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你必须只有内心丰富,才能摆脱这些生活表面的相似 ——《致女儿书》王朔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无论是亚洲还是欧美地区,市面上爱情片的重点,往往在于男女主角是如何在一起的。
熬过了几十集,跨越了重重艰难险阻,男女主角终于和好了!
结婚了!
喜闻乐见!
普天同庆!
于是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然后呢?
他们真的“从此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吗?
没有人知道。
是不是因为婚姻的真相太过残酷,让人不忍卒读?
很少有人愿意告诉我们,当爱情被柴米油盐消磨殆尽,两个人如何才能继续走下去。
但是报姐今天要讲的这部电影做到了——阿德尔曼夫妇Monsieur & Madame Adelman
神奇的是,这部《阿德尔曼夫妇》居然是由一对真实的情侣自编自演的电影。
女主角多莉亚·蒂利耶是第一次做编剧、第一次当演员,同时这也是男主角尼古拉斯·贝多斯的导演处女作,却获得了凯撒奖最佳女主角和最佳处女作两项大奖的提名。
影片以著名作家维克托·阿德尔曼的葬礼作为开场。
在这之后,一名记者找到阿德尔曼夫人,想要采访她,为逝去的作家写一部传记。
伴随着莎拉·阿德尔曼的回忆,这部电影就像一本小说一样,用14个章节向观众展现这对夫妻相爱相杀,分分合合之下漫长的一生。
维克托和莎拉初识于巴黎的夜总会,莎拉对维克托一见钟情,主动上前搭讪。
“我像一只被灯泡吸引的蚊子,被加热到了燃烧点。
”维克托把莎拉带回家,但是因为喝得太醉,他什么都没来得及做就像死猪一样昏睡不醒了。
第二天早晨维克托醒来,看到莎拉正在修改他那篇被拒了的小说的手稿,他有些惊慌,这才知道原来莎拉是一位古典艺术博士。
莎拉给他留下了各种详尽的联系方式,期待着维克托和她能够有后续发展。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维克托认为莎拉太过聪明强势、才华横溢,居然能一大清早就跟他谈论陀思妥耶夫斯基,这让他觉得自卑,而且很有压力。
莎拉对维克托展开了锲而不舍的追求,她不管不顾的疯狂给他打电话,虽然维克托深知自己被莎拉吸引,但因为恐惧,他始终无法迈出下一步。
于是莎拉设计了一场欲擒故纵——她当着维克托的面亲吻他的朋友,还和他的亲兄弟约会。
圣诞节,哥哥带着莎拉回家见父母。
维克托终于在嫉妒的驱使下忍不住亲吻了莎拉。
这一吻不要紧,大半夜的,全家人都被吵醒了,于是他俩干脆玩了一出甜到炸的雨夜私奔。
恋爱后的两人就像两个傻孩子,总是腻在一起,她帮他改稿,他带她四处游玩……
他用一条丝巾蒙上她的双眼,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与她共舞……
法国人的电影往往是细腻而浪漫的,而他们的爱情观却往往是能让人大跌眼镜的。
当你以为一切都步入正轨的时候,电影突然告诉你,维克托还有个红发小女友,也就是说这么久以来他一直同时交往两个女人,莎拉居然也是知情的。
维克托跟那个女孩分手后,莎拉带他回家见父母,这个犹太家庭其乐融融的友好氛围让维克托深受触动,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他觉得自己也该是个犹太人,于是他将自己的姓氏改为莎拉的犹太姓氏“阿德尔曼”,以莎拉的祖父母为原型创作了一部小说,并且大获成功。
再之后他们终于结婚了,不过你以为接下来的生活就会安稳了吗?
那自然是不可能的。
莎拉生孩子的时候,维克托居然躲在医院储物间和自己的粉丝啪啪啪……
随着维克托越来越有名气,挣了不少钱,夫妻俩搬进了豪宅,小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夫妻之间的关系,似乎随着财富的增多而变得疏远了。
他频繁的外出宣传新书,她整日呆在家中百无聊赖,两人的生活就像一潭死水,维克托觉得她变得无趣了,两人爆发了无尽的争吵。
因为害怕丈夫会因此离开,莎拉开始靠毒品来维持激情,她回到了从前活力四射的样子,夫妻关系也变得融洽起来,他们会一起蹦迪,还时不时的和朋友聚会。
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的关系再次发生逆转。
莎拉变老了,却浑身散发着成熟女人的魅力,更优雅也更美丽。
而维克托却面临着一个无数男人都为之焦虑的问题——秃头,他逐渐变成大腹便便的中老年人,写作灵感也日益枯竭。
维克托越来越没有名气,他开始像他母亲一样酗酒,对莎拉的行踪充满猜忌,无时不刻不在怀疑她出轨了。
在莎拉的生日那天,他干脆花钱召了一个男妓,还非要亲眼看着莎拉跟小狼狗不可描述。
可以,这真的很法国人。
这次莎拉算是彻底被气到了,她提出离婚,并很快改嫁给了一个IT公司的大老板。
维克托恋恋不舍的想要挽回莎拉,他花了五年时间写了一本小说来描述他和莎拉的这段恋情,这也确实奏效了。
小说成为世界畅销,莎拉也被感动的愿意回到他身边。
她坐在她新任丈夫的房子里,笑着对他说“来吧!
”,两人再次牵着手私奔,一如当年热恋时的模样。
不过故事并没有就这样结束,影片最开始莎拉就抛出过一个问题:是她杀了自己的丈夫吗?
除了这个疑点,结尾还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反转,这里报姐就不跟你们剧透了。
有许多人说,这是一部让人细思恐极的恐婚电影。
维克托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莎拉的控制之下,他在一开始就担心他会被莎拉“阉割”,失去了自我,然而最终也确实是这样。
在这段女强男弱的关系里,是莎拉塑造了那个身为作家的维克托,也是莎拉的举动在主导着两人关系的亲疏。
但是也不可否认,莎拉是深爱着维克托的,并且为了这份爱,她不断退让:她忍受他烂到爆的床技,她对他的不忠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她为他放弃了学业。
“二十年来,我一直担心他会离开我,是这种担忧让我爱他这么久 。
”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场婚姻其实也是一场持久的拉锯战。
有时莎拉是光芒四射的那个才女,维克托则是落魄作家;有时她又是游手好闲的无业主妇,他则是功成名就的大人物。
两人的关系就像是跷跷板,此消彼长,永远达不到平衡。
总是会有一方,需要努力的追上另一方的脚步。
厌倦、争吵、恐惧、猜忌、和好,周而复始。
到了最后,到底是控制与被控制,还是势均力敌,这都不重要了。
因为这就是婚姻该有的模样啊。
这是一部太令人沮丧的电影,靠毒品刺激维系情绪亢奋、用金钱物质掩盖双方的厌倦麻木、在废物后代面前为父母者的无力、个体自卑堕落猜忌对爱情造成不可修复的创伤、更有间隔不断的出轨操作……然而恰恰如此丧的电影,展示曲折的人生经历,演绎了一份浑厚深沉的爱情。
诚然,婚姻中必然包含了互相的沟通、了解、欣赏,也有彼此激情消退后的恐惧、慌乱、背叛和逃避。
男女主角之间贯穿一生的爱情,依凭彼此的眷恋、吸引、自省与宽容,不仅仅完成了整个闭合循环,还导向了最后的生离死别。
爱情从互相找寻理解、爱慕的激情,经历太多事故,逐渐演变成了两个人命运的必然。
在交织的人生中,双方维系复杂变化的关系。
《阿德尔曼夫妇》又被译为《从前的我们》,不得不说,这一译名也非常契合。
电影由尼古拉·巴多斯、多莉亚·蒂利耶主演,两位主演既是演员又是编剧,导演也由男主尼古拉·巴多斯担任。
关于这部电影的影评很多,有从剧情角度分析的,有从爱情角度陈述的,还有从婚姻的角度对婚姻进行深度剖析的,应有尽有。
我打算来分享一下这部电影中美丽的台词。
在第二次观看这部电影时才发现,这部电影中的台词几乎没有一句是废话,每一句话环环相扣,衔接紧凑。
有的台词文辞优美,有的台词引人共鸣,有的台词道尽人生真相,有的台词揭示着秘密和真相。
莎拉第一次在酒吧见到维克托时,她的双眼就像被拴在了维克托的身上。
她是这么描述当时的情景的:就像一桩灵异事件。
如此俊美的男孩,有着沉静的魅力,深邃的眼神。
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
从来没有人在形容自己被人吸引时将自己比作蚊子。
这比喻多么怪异但异常贴切。
当我们被另一个人深深吸引时,那焦灼的心可不是像被炽热的灯烤灼吗?
萨拉和维克托共度一夜之后,提前醒来的她看着睡梦中的维克托。
她说:他还在睡着。
而我,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
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这世上能有几个人会这么笃定地说“我已经知道,我的一生将与他缠绕”呢?
同时,震动我的其实是这后面的一句“这个男孩很简单,这正是我需要的”。
莎拉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的聪明不仅仅在于她的头脑伶俐,还在于,她懂得主动地把握自己的人生。
不知道是不是所有的法国女人都是如此。
她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这世上有几个女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呢?
莎拉带维克托去见自己的父母时,她说:看到他身处我长大的地方,让我很感动。
这一句话很触动我,是因为,我同样觉得,看到自己心爱的人身处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有着一种别样的浪漫。
就像一场时光之旅。
我的过去,你未曾参与,但现在你来了。
现在的你站在我的过去,回望。
这场景,能激起多少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
维克托在处于事业低谷的时候,整个人都变得很讨厌,像一只浑身是刺的刺猬。
莎拉说:人们总是以为自己被疏远是因为失败和弱点让他们变得令人不快。
其实,他们被疏远是因为他们本身变得让人讨厌。
这句话很睿智。
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脱离这部电影,这句话也可放在我们身边时时警醒我们。
一个没有自信的人容易被自己的失败和弱点激怒,他们被自己激怒之后迁怒于旁人,并疯狂地觉得是身边的人讨厌自己。
维克托没有自信,从电影的开篇就已经点出。
连他的心理医生都提醒他要找到自信,多喜欢自己一点。
莎拉和维克托曾两次一起私奔。
莎拉在回忆他们的过去时,两次都说到:没什么能比半夜跟你爱的人私奔更刺激。
私奔这个词本身就充满刺激。
能和私奔的人在一起共度余生更是浪漫不已。
第一次私奔时,维克托对莎拉说:“我们走吧。
”他们便一起驱车离开。
第二次,是莎拉对维克托说:“我们走吧。
”两人便又一起驱车离去。
时隔五年,两个人再次走到了一起。
真正的爱情就是缠绵,即使想要分开也不会得逞。
尽管缠绵一生,这其中充满快乐、激情与浪漫。
但他们的婚姻并不是一帆风顺。
他们生了一个智力有问题的儿子,维克托对婚姻感到厌倦,出轨,爱上别人。
这些,都是婚姻故事里老掉牙的情节。
可见,婚姻真的是一个令人生畏的陷阱。
我们究竟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态面对婚姻?
我不知道。
就连如此相爱的他们也难逃婚姻带来的疲倦与背叛,何况我们?
但本文并不打算对婚姻问题进行细究。
这部电影的精华都在台词里。
每一句话都在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快乐的,悲伤的,令人心痛的,剑拔弩张的。
推荐大家仔细去细嚼这些台词,每一句都耐人寻味。
婚姻或许是波折的,但爱情是真的。
不管怎么说,他们是相爱的。
莎拉的那一句“而我则像一只被灯光吸引的蚊子,几近被烤灼”,给了她毕生的热烈。
随着年龄的增长 爱情的模样趋向独立、理智、成熟、克制,还 有…..权衡与博华。
这部电影是有关界女以相识一相恋一菇姻一死 己,跨越45年的十四章节故事,像一部慢慢翻阅 的书籍,写尽了婚姻生活的种种。
电影值得一看。
只有了解过婚姻生活可能的残 破与不堪,却依然能坚定地走入婚姻的人,才是真正的勇者。
看似是姻与家庭报(如果有这个报纸的话 里一个个狗血标题,却是婚姻生活中一个个真实 片段,不由让人深吸一口气。
婚姻到死亡,庸置疑爱过,不可否认恨过。
今世你是我最美 好的幸福,是真的;此生不愿再相互纠缠消磨 也是真的。
仅此而已
前三分之一耳目一新 可所有的元素 都有点过 没有浑然天成的自然
知识分子黑点集大成:自私、自恋、虚荣、残忍、软弱、神经质、虚伪....一对作人看得人火大,是电影的成功。导演是男性所有黑男人毫不手软黑女人就不敢太过分。然后,敢在电影里杀死小狗,还是法国人牛。
法国电影真是招人嫉妒的“别人家的电影”,流畅度堪比流通货币,信手拈来的文学评论台词,看似简简单单琐碎日常的一生,最后来一个终极反转,片名、主题、角色瞬间升华
影片横跨三十余载,人生写就的小说一章章回顾,阿德尔曼夫妇的形象也被不断地完善、丰厚,但奇怪的是:他们的人生如此的真实又如此的虚幻、如此的生活化又那么的戏剧化,有时有血有肉,有时却只存在于纸上——他们像是男人与女人本身,照映出每个活在爱与痛苦中的人们。“已有一读者,是吾心头爱。”
女权个几把啊女权。“长久”是两个蠢人或两个智者之间才能发生的事。我不认为一个聪明人会热爱一个蠢蛋,终生与之纠缠不休。就像你不会爱上大猩猩一样,物种不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女主和男主蠢得势均力敌。而真正的女权,是精神和人格的独立,不是花一辈子工夫控制一个蠢男人,把他当玩具,而是远离他,去度过自己有意义和价值的一生。这种所谓的对“两性政治”的阐释,还停留在“欢喜冤家”“亲密敌人”的抖机灵层面,毫无新意。
两个小时看了这么个片子,其实看半个小时就可以弃了,活生生被豆瓣评分骗到底,传说中的反转又反转在哪里?反正老头死了老娘们说什么都是对的
女主呱噪…剧情生硬……
不好看
果然法国人,一辈子就是左,爱,左爱
相识相知相爱的生活小事串起45年两个文青的爱情,平淡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女主从患得患失拼尽全力去讨好,到找回自我踏上新旅程遇见新伴侣,最终还是因为文学也好、魅力也好,两人再纠缠,再遇到男主年轻情人的挑战,最后在爱之中“杀死”他。回光返照的小段落戳中泪点。“只需要有一点幽默感和想象力,两个人之间的事情,便抵得上所有的荣誉名望。”她对他是牺牲名誉的全身心付出,他对她只有荣誉和名望,而她心甘命抵。独立高知女性的任性选择吧。
或许在个别章节的衔接部分略显生硬,但这种真实到残酷、激烈到反常、浪漫到无可药救的情感内核,实在是法国电影的招牌和价值所在。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爱到最后是放手』片长120分钟,14个章节(还有尾声)从70年代到2016年的近40几年的“流水账”把法国🇫🇷知识分子那种浪漫或者所谓的开诚布公淋漓尽致的通过夫妻之间的从恋爱到结婚再到生子从著书立说到居家琐事从恩爱到生分做了一个『梳理』好像让我们看到了一部爱情婚姻生活史
法国人实在是太怪了……
聪明人和他的爱情。她。但是真难啊,要遇到一个聪明人。
女主角在片末最后几分钟的揭秘也没有知道男主是导演给我的冲击大…
老套且乏善可陈,可与贤妻对比观看
很聒噪的一部电影,基本不是关于作家,而是关于他的妻子,当然故事是出自她的口。片中有鼓励吸毒的嫌疑,没吸毒生的娃是傻的,吸毒生的娃是正常的;粉饰了一生的爱情和婚姻,谋杀了老年痴呆的作家,最后还不忘告诉观众一切成就都是妻子做幕后写手斩获的,好吧作家死了你怎么说都行。可怜那个心理医生。
法国电影总是话多,明明是部爱情电影,但谈论的话题还挺高深,还行,没评论那么好。
愚蠢的电影,结尾堪比针扎气球。
两人都有大病,鉴定完毕。到底什么是真相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