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布鲁克林

Brooklyn,布鲁克林之恋(港),爱在他乡(台)

主演:西尔莎·罗南,多姆纳尔·格里森,艾莫里·科恩,吉姆·布劳德本特,朱丽·沃特斯,艾米莉·理查兹,迈克尔·泽根,保利诺·努内斯,诺拉简·努恩,艾瑞卡·罗森鲍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加拿大,爱尔兰语言:英语,拉丁语年份:2015

《布鲁克林》剧照

布鲁克林 剧照 NO.1布鲁克林 剧照 NO.2布鲁克林 剧照 NO.3布鲁克林 剧照 NO.4布鲁克林 剧照 NO.5布鲁克林 剧照 NO.6布鲁克林 剧照 NO.13布鲁克林 剧照 NO.14布鲁克林 剧照 NO.15布鲁克林 剧照 NO.16布鲁克林 剧照 NO.17布鲁克林 剧照 NO.18布鲁克林 剧照 NO.19布鲁克林 剧照 NO.20

《布鲁克林》剧情介绍

布鲁克林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艾莉丝(西尔莎·罗南 Saoirse Ronan 饰)离开了故乡,离开了母亲和姐姐,前往美国寻找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未来。在神父弗雷德(吉姆·布劳德本特 Jim Broadbent 饰)的帮助下,艾莉丝成为了一名售货员,出色的表现和不懈的努力让她成功获得了主管弗蒂尼(杰西卡·派尔 Jessica Paré 饰)的认可和肯定。之后,艾莉丝结识了名为托尼(艾莫里·科恩 Emory Cohen 饰)男孩,两人之间碰擦出了爱情的火花。 一场意外让艾莉丝重回故乡,很快,母亲的种种举动使她察觉,母亲希望自己留在这里,留在她的身边。在母亲的介绍之下,艾莉丝结识了善良的吉姆(多姆纳尔·格里森 Domhnall Gleeson 饰),并且得到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前,艾莉丝会做出怎样的选择?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欢迎光临千岁酱过往人生你咪理,我爱你!暗黑之瞳第二季卫斯理惊魂夺宝假面骑士铠武长安侠影之天朝死士美丽的人必要的杀戮进击的沐小姐传世宝藏醉晕了重回1997离家童盟第一季初代吸血鬼第三季灵触我们的时光印记天使的诱惑美丽背后界限如果有荆棘篮球美少女半梦半醒的人生我不是特工梅府有女初长成神奇五伙伴历险记4红孩儿交响情人梦OAD

《布鲁克林》长篇影评

 1 ) 心安即是归处

今年奥斯卡的几部电影,对我感触最深的便是布鲁克林,因为经历相似,基本上我是跟着女主哭着看完的。

顺便安利下女主扮演者西尔莎,演的太淡定,完全超乎年龄的表演,不得不让人折服。

电影的着力点显然不在爱情,两个男子代表两种生活,托尼代表美国自由宽容的环境,而吉姆则代表爱尔兰小镇闭塞毫无隐私的生活环境。

女主最后回到托尼身边,并不是多爱他,只是隐喻着她的选择和放弃。

有一种鸟是永远也关不住的,因为它的每片羽翼上都沾满了自由的光辉,它生的使命就是飞翔。

When you get to immigration, keep your eyes wide open. Look as if you know where you're going. You have to think like an American. You'll feel so homesick that you'll want to die, and there's nothing you can do about it apart from endure it. But you will, and it won't kill you. And 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 and you might not even note it straight away, it would be that faint. And then you will catch yourself thinking about something or someone who has no connection with the past. Someone who's only yours. 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2 ) Life Is Full Of Choices

去年的奥斯卡提名电影中,我最爱这部。

这部电影获得了奥斯卡三个提名,分别是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改编剧本,虽然最终一个奖都没拿到,但完全不妨碍它成为我年度喜爱的前三。

在奥斯卡热门片中,它是烂番茄新鲜度最高的一部——98%,高于《卡罗尔》、《房间》、《聚焦》。

而且一上映就被56个影评人选为他们的年度十佳。

甚至有10个人把它排在了第一名。

《AssociatedPress》评价它:“每一个曾离开家乡,在外面闯出自己的路的人都会在这部电影中得到共鸣。

”《滚石》杂志评价它是“年度最让人陶醉的爱情故事”,虽然在奥斯卡没有奖项斩获,但彼岸的英国人却也深爱这部电影,大概英国人真的要比美国人浪漫一些?

英国电影学院奖将最佳英国影片颁给了它,英国独立电影奖也把最佳女主角给了西尔莎罗南,她是电影中女主角艾莉丝的扮演者。

不过很多人知道她,大概是因为那部口碑绝赞的《布达佩斯大饭店》,她在里边饰演门童Zero的爱人,蛋糕店的职员,阿加莎。

很少女演员能像西尔莎罗南那么美丽,她的美不是那种常规意义的,她不是性感女星,美得也不够有攻击性。

但她站在那里,就会想让人忍不住惊叹,“怎么会有这样一位美人存在于世上”?

她像是21世纪的奥黛丽赫本,有着好莱坞黄金时代女星的优雅,不矫揉造作,饱含文艺女星的气质。

在《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布鲁克林》里,她演着都是那种不太起眼的邻家女孩,美不自知,优雅得恰到好处。

恰好这两部片里的爱情都很浪漫,都是甜蜜美好的初恋,都是最平凡的人创造出的最伟大的爱。

《布达佩斯大酒店》里,西尔莎罗南扮演的阿加莎喜欢门童Zero;《布鲁克林》里,西尔莎罗南扮演的艾莉丝喜欢上了意大利的水管工托尼。

两部电影的男主角也都选的很好,不是汤姆克鲁斯或者瑞恩高斯林那样的大帅哥。

托尼雷沃罗利和艾莫里科恩都算是新人,但演技出色,他们身上没有浓厚的明星光环,就像是我们日常里会爱上的男孩子们一样,简单,平凡,但有颗善良的心。

而两部电影里针对爱情的描写也一反好莱坞传统,没有大起大落和过多的Drama,有的只是因为初恋而心动的男女们,做着所有恋爱中的情侣会做的事,看电影、一起吃饭、一起去游乐园或海边。

《布达佩斯大饭店》里关于爱情描述的镜头甚至更少,但是当Zero提起阿加莎时,镜头给出阿加莎在霓虹灯闪烁背景中的微微浅笑,立刻就将人心里融化。

只有初恋这样的心动,只有一辈子的深爱,才能在老去时再回忆起她时依旧那么动情和温柔,就好像时间可以带走他们的青春和健康,却永远带不走这份心动和爱意。

艾莉丝和托尼的爱也是如此,他们常常就是这么静静坐着,托尼也害羞地不知道可以说些什么。

没有“给宝宝买口红”这样的要求,也没有要去米其林餐厅吃大餐的需要。

就像是我们父辈时候的爱,哪怕只是相约去维港看一场烟火,在没有名气的小餐厅饭后相拥,也都觉得足够甜蜜和幸福,这份从镜头中传达出来的爱意,什么样的口红和大餐都没办法带来。

其实爱好容易,但是我们现在把爱弄得好复杂。

就是这样的电影,常常让人觉得,还是有爱,还是很好。

我喜欢《布达佩斯大饭店》和《布鲁克林》里的爱情,是因为他们还有一个共通点。

这里边的爱,没有花言巧语和胡哨的把戏。

事实上,西尔莎罗南在评价自己在《布鲁克林》的演出时也提到,“有趣的是我认为像《布鲁克林》这样的电影,也很接近默片。

就像你刚刚说到的这个想法,不受舞台艺术表演的限制来表达自己。

我一直都很享受在电影里不说话。

我喜欢对话,但我真的宁愿删减掉其中一些对白或者说‘我们不需要这样说。

’”少掉花言巧语,只是出于爱的相拥,让人觉得这份爱比很多好莱坞电影里的爱都要真实。

华裔导演李安获得最佳导演的电影《断背山》,也同样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位男主角在戏中从未谈起过爱。

《断背山》的原著只有几十页,短短一篇文章里只有整个故事的脉络而已。

Diana Ossana和Larry McMurtry最令我叹服的一点,是在这空有躯壳的小说里注入了许多鲜活的灵魂。

电影的前十几分钟,他们上山时,没有什么台词,镜头给了群山、流水和数不尽的羊只很多次特写,伴着Gustavo Santaolalla的吉他,这影像画面实在是美不胜收、令人憧憬。

《断背山》的原著里,关于这份爱情最棒的描写也不在对白中,而是一个拥抱:“让杰克.崔斯特一直念念不忘却又茫然不解的,是那年夏天在断背山上埃尼斯给他的那个拥抱。

当时他走到他身后,把他拉进怀里,充满了无言的、与性爱无关的喜悦。

当日,他们在篝火前静立良久,红彤彤的火焰摇曳着,把他俩的影子投在石头上,浑然一体,宛如石柱。

只听得埃尼斯口袋里的怀表滴答作响,只见火堆里的木头渐渐燃成木炭。

在交相辉映的星光与火光中,埃尼斯的呼吸平静而绵长,嘴里轻轻哼着什么。

杰克靠在他的怀里,听着那稳定有力的心跳。

这心跳仿佛一道微弱的电流,令他似梦非梦,如痴如醉。

直到埃尼斯用从前母亲对自己说话时常用的那种轻柔语调叫醒了他:“我得走了,牛仔。

你站着睡觉的样子好像一匹马。

”说着摇了摇他,便消失在黑暗之中。

杰克只听到他颤抖着说了声“明儿见”,然后就听到了马儿打响鼻的声音和马蹄得得远去之声。

这个慵懒的拥抱凝固为他们分离岁月中的甜蜜回忆,定格为他们艰难生活中的永恒一刻,朴实无华,由衷喜悦。

即使后来,他意识到,埃尼斯不再因为他是杰克就与他深深相拥,这段回忆、这一刻仍然无法抹去。

”这便是心动的印记,语言无法代替。

这样的时候,两个人安静看着对方不说话,两个人安静拥抱无需言语的时候,是人生长河中的闪光碎片,它不常见,但我们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时刻,时间的潮水也不能抹掉半分。

这样的时刻,每时想起,都会在你眼前栩栩生辉。

《布达佩斯大酒店》里的糕点师和门童、《布鲁克林》里的百货公司售货员和水管工,以及《断背山》里的两个牛仔,他们的相遇,都是大千世界里万万千千个相遇中平凡的一个,之所以让他们变得不平凡的,正是这份突如其来的心动,正是这份无需言语紧紧拥抱的心动,正是这份哪怕我们有一天老去再回想起爱人容颜时也忍不住笑意和爱意的心动。

这些心动的相遇,制造了大大小小甜蜜的爱情故事,也最终成就了这些伟大真诚的,温暖人心的电影!

 3 ) 也谈感同身受(剧透慎入)

看了《布鲁克林》。

很多网友推荐这部电影,讲述一个来自爱尔兰小镇的姑娘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故事。

遂想看之。

网上查了影讯,到跟前一看,是IMAX影院,惊艳。

电影根据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改编,女主叫Eilis。

Eilis第一次远行,到达美国海关,心中默念面对海关官员要注意的事项,和我当时怕查出千里迢迢带的一点鸭脖子挺像,连影片中美国海关的布局都和现在的好像。

可是全球化使国与国之间越来越像了,Eilis心中的走出海关大门的景象是一片圣光笼罩,而我当时坐的航班几乎全是中国人,所以在海关排队的也几乎全是中国人,来接我的是中国室友,回来见的是中国室友,晚上吃的中餐馆,完全没有到了美国的感觉。

直到第二天早上醒来,看着窗外,“我到美国啦”,安静,舒服,一片圣光打进来。

Eilis初到异乡的茫然和无助,对于现在的我感同身受的感觉少了点,只因北漂多年,逐渐成熟。

倒是让我想起刚到北京时的自己。

Eilis在饭桌上听到家里寄来的信恨不得不顾礼仪立即放下碗筷去看信;在她工作的售货台前因为想家面对顾客也忍不住泪眼汪汪;在教会听到同乡唱家乡的歌曲不禁眼睛湿润。

第一次离家,爸爸送我来学校,分别之日,哥哥送我回校,姐姐送爸爸去车站,两路人马迅速转身,快步离去,生怕对方看到自己流泪。

一个月后国庆回家,爸爸说起这幕竟然哽咽。

大一时政治思想课的老师很喜欢聊家乡聊亲情,搞得我上着课就低着头偷偷抹眼泪。

这些已经离我好远,我也可以和初出家门的姑娘谈谈生活和未来了,心里想:不管你信不信,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电影中有几个重复出现的场景,随着时间推进,女主逐渐变化。

例如,家里的饭桌上,Eilis从起初的呆板羞涩到能够加入室友们的话题到成为话题的核心,她的衣服也从开始的正襟严肃到越来越漂亮时尚;再如,Eilis工作的售货台前,从最初的害羞不知应对到能够与顾客交流到大方自信的推销商品。

何其相似。

我从高中时的心情压抑到刚上大学时的不爱说话,可慢慢就变了,变得开朗,愿意社交,愉快玩耍。

教会的牧师对Eilis说你已和那个从爱尔兰小镇出来的姑娘不同了,Eilis说:"It seems like years." Or centuries.当百货部的主管问Eilis怎么像变了个人,Eilis说因为她遇到了一个特别的人。

Eilis在教会认识了一个对她很好很贴心的男票。

她能够向男票滔滔不绝地讲述在夜校学习的会计知识;她和男票家人见面时在饭桌上谈笑风生。

遇到一个让你放心使你欣喜的人,你对他/她打开心扉,做真实的自己,本质上就是个爱笑和喜欢交流的姑娘啊,也逐渐对其他人打开心扉,因为要做更好的自己。

大概是这样,时间有点久,但大概是这样。

大家常说你会遇到越来越好的人。

事实如此。

看电影时有个新想法:原来越来越好的人也遇到越来越好的我啊。

剧情的转折点是Eilis在家乡的最亲爱的姐姐去世了,这是全片唯一让我眼睛湿润的时刻。

我仍然看不了亲情。

于是Eilis回到爱尔兰小镇,这是被广泛吐槽的电影后半部分,观众们不理解为什么她就乐不思蜀了、为什么结局又大反转了,我也不理解。

试图理解。

原著作者科尔姆•托宾谈创作意图时说:“《布鲁克林》源自我十二岁时听到的一则故事,不过只是几句话,讲一个女子离开我长大的那个小镇。

”1950年代的爱尔兰小镇还是个谁和谁谈恋爱、谁比较有成就都人尽皆知的地方。

Eilis已和当初离家的害羞女孩判若两人了,成熟、自信、漂亮、时尚、人见人爱、人见人夸。

她隐瞒了在美国秘密结婚的事实,谈了别人介绍的高大上男朋友,继承了姐姐的、自己也向往的会计白领工作,这些都是去美国前想得到但得不到的,现在却都可以得到了,而且这是拥有童年记忆海滩、拥有宁静舒适生活的家乡啊,似乎永远这样下去就好了。

直到Eilis在美国秘密结婚的真相被人发现,已然自信的Eilis愤怒地对揭穿者说:Because I forgot what my hometown looks like. 可是夺门而出的 Eilis迫于现实立刻买了明天回纽约的票。

她用假想营造的虚空的美梦瞬间破碎了,只能奔向只属于她自己的生活。

我仍然不成熟,仍然说不清人生的无奈选择是为什么。

 4 ) 布鲁克林 你就是自己的故乡

再有几个小时,这一年就又过去了。

想起了社交网络上那个段子,估计最后一波“Kelvin”和“Rachel”也已奔回被唤作”狗剩”和“二丫”的家乡途中。

故乡之遥远,自比不上电影《布鲁克林》里描绘得那样重洋远隔,但京沪广深的你我,何尝不是第一次少小离家,就把故乡永远抛在身后,自此后,每次“回家”就是一趟越行行越远的征途。

在今年颁奖季,《布鲁克林》算不得是什么大电影,如果不是天才少女西尔莎罗南贡献了非凡演技,再加上20世纪初的爱尔兰和布鲁克林风光着实清新明丽,《布鲁克林》不论从文艺还是商业的角度,都略显寡淡无趣。

但看完电影,竟放不下的又网购了一本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

薄薄一本,返乡飞机途中正好翻完,小说情节其实与电影无二,只是细节更丰富细微,牵动“异乡人”感同身受。

《布鲁克林》故事其实并不复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偏居爱尔兰恩尼斯科西小镇的少女爱丽丝要去美国生活,她告别了母亲和姐姐,来到了布鲁克林区,挤进了一家少女公寓,以百货收营员身份开始了新生活,思乡的苦闷被新鲜的生活填满冲淡,舞会遇上移民自意大利的小伙儿,恋爱憧憬美好未来。

如果不是姐姐病故的消息不期而至,她仿佛永远不会面临返乡和留下的选择:故乡依旧,而布鲁克林的爱丽丝已不是当年的恩尼斯科西少女。

作为商业电影,《布鲁克林》故事的确太清淡,一个平凡姑娘的一小段生活,一点乡愁和一点困惑,于他人能激起多少波澜?

就像电影里描述的那些更早到美国又回不去的爱尔兰工人,他们留下了布鲁克林建设的痕迹,一生漂泊不语人知,最后不过融进平安夜被布施的三两杯苦艾酒。

旅人都如针脚,缝在了历史的背面。

《布鲁克林》动人的那部分,可能也刚好也来自作者对平凡主人翁真挚朴实的同情与赞美,这种感受读小说时更强烈。

作者托宾出生在恩尼斯科西小镇,又曾在布鲁克林的纽约大学任教,他写的既是同乡往事,想必也投射了自己的影子。

而这些细微的情绪,对五十年后继续经历城市化进程的我们来说,一定能找到熟悉的接头密码,原来一代一代离乡奋进之人,都有同样无法寄托的别绪与乡愁。

电影开篇有个细节,是爱丽丝乘海轮去美国,颠簸在风浪之上,然而比汹涌海浪更吞噬人的是初次离家面对陌生的恐慌:陌生人的善意和敌意,都一样让人无所适从。

我记得我第一次离家也是顺江直下,三天两夜的江轮飘荡去上海,而更深刻的记忆是第一次坐飞机,大四在报社实习,我被领导吩咐了单独出差福州,取票、安检、登机,一步一步都紧张地跟在别人后面学样,飞机上不知道怎么系安全带,就打个结用手捂着飞了一程;哈哈,现在想来就剩有趣了。

《布鲁克林》的后半段其实有点坍台,爱丽丝的人物形象因为犹疑而失光彩,还好西尔莎罗南一脸朴实无辜挽救了人物的“绿茶”。

让爱丽丝纠结的表面看是情感,两个同样优秀的男性并无品格高下之分,实则一个代表了保守的安逸,一个代表了浪漫的未知,在时代洪流中,个人的情感皈依被作者有些简单刻意地弱化成生活方式的符号。

电影改编倒有一处华彩,是爱丽丝面对故乡道德标杆凯利夫人诘难时,那句满脸通红的回应:“我差点忘了这个镇子是怎样的“,促使我们迈步向前的,从来都是那双刻意拉住我们的手。

“她回布鲁克林了“,爱丽丝知道,多年后,这句话会对听到它的人意义越来越浅,对她却越来越重。

电影的最后一个镜头,是最美好的。

爱丽丝歪头靠在墙边,迎接马路对面的托尼,不远处就是托尼给他们许下的大房子——现在还是一块空地,将来就是他们的王国。

未来之所以让人期待,不是因为必然美好,而是充满未知的希望,而这就是让我们奋不顾身地一次次从狗剩、二丫的家门走出,志气满满变身Kelvin和Rachel的原因。

写下这些时,春节的暖意已将故乡装点得热烈丰满,和爱丽丝的恩尼斯科西小镇相比,我们这代人的故乡少了田园诗意,多了躁动不安。

“故乡”好像不只是个地理概念,也是个时间概念。

当我们返乡时,陌生的亲邻有如凯利夫人一样代表着昨日的道德准则,而信息时代的裹挟,他们又前所未有把你所飘荡的大城市视做财富和成功的希望。

“物是人非”似乎已经不足以描述那种奇妙尴尬的陌生,而终有一天我们可能会明白,有关故乡的记忆和情感其实承载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就是我们自己的故乡。

PS:给大家拜年,万事如意。

 5 ) 美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

这绝对可以做美国移民局的官方电影了。

工作?

帮你找好;学习?

免你学费;恋爱?

男人倒贴;乡愁?

不好意思,我的家在美国布鲁克林啊。

我绝对绝对不相信,如果刻薄大妈没揭Alice老底,女孩会“毅然”回到可怜的意大利水管工身边。

这部电影对于残酷现实(至少就大多数人而言)的描写极少,充满少女的梦幻——为工作克服乡愁,为学习刻苦努力,为恋爱,她什么都没做,甚至连必要的酸涩都没有,只是做了一个看似艰难的决定。

 6 ) You will never go back

布鲁克林是一部很容易引起共鸣的片子,原因不外乎现在背井离乡求学、工作、安家的人越来越多。

其中也有许多年轻人,在机场和一起生活多年的爸妈挥挥手,就到了离家万里的陌生国度。

我是这其中之一。

女主刚来纽约的时候,船上的红衣女子告诉她,一开始,你会觉得家信的间隔会很久很久,到后来你就不再这么觉得了。

感谢科技进步,现在有了微信等一系列高科技工具,让我和家人朋友的联系可以高速便捷,但是那种孤独感,我相信一点也没有改变。

刚开始,每一个独处的瞬间都需要自己消化,即使我一直笃定自己是个独立的人,然而现在翻到刚来美国时写的东西,里面的每一个字都在叫喊着:抵住孤独!

需要依靠呐喊和自我提醒来扛过去的时光,怎么可能不是孤独的?

刚开始工作的女主在工作上不尽如人意,我相信那时纽约的冬天再冷,也比不过孤独的寒冷。

收到第一封家信的时候,她哭了,我也有点想哭。

对于那时的她,一封家信,就好比刺骨般冰冷的大海里唯一的救生艇,黑暗里的火光,就好像某天在某地突然闻到了妈妈身上熟悉的香味。

等你回过神来,什么也没有改变,陌生还是陌生,一切都是未知,在兴奋之后,对熟悉生活的思念,会突然将你吞噬。

又看到女主在夜校上课的认真努力,还是能看到自己。

深觉赴美学习的机会来之不易,反复告诫自己不可虚度时光,尝试不同类型的课程,接触新的东西,生怕自己太过清闲辜负了好时光。

就连周末的时刻也要努力填满,在家多呆半天都觉得是浪费时间。

影片末尾,女主面临是留在家乡还是重返纽约的抉择时,我在心里反复提醒她(也是操碎了心)现在在家乡的一切,全部都要感谢你在美国的经历。

如果没有这段经历,即使时间倒流,这一切也不会发生。

就像原来看帖子,谈到留学带来的改变,有一句话记得特别清楚,就是无论留学给你带来什么,你都永远回不去了。

没错,没有如果。

不仅仅是留学,所有的经历都不会再让你回到从前。

也正是所有的经历塑造了现在的你。

无论如何,不要忘记自己为什么要离开。

女主很幸运,遇到了彼此喜欢的人。

然后不可免俗地,我也想起了一个人。

很遗憾,我们没有在一起,我也很开心现在想起你的频率不像一开始那么频繁了,这样就可以不用麻烦朋友,节省眼泪和伤心但是我还是要感谢你,我想我当初那么喜欢你的原因之一,就是你点亮了我最孤独的时刻,因为你,所有孤独难捱的时光都变得可爱起来。

也因为你,我平凡无奇的生活里,多了很多快乐。

希望所有为梦想努力的人都幸福,他们也值得这份幸福。

 7 ) 恶毒的杂货店老太婆送上了神助攻,女主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当你再次回到那个你曾经厌恶的闭塞的小镇,你接替了姐姐体面的工作,遇到了一个体面的追求者,小镇上所有人看你的眼光都不一样了,你不可避免地有了一种幻觉——我可以在这儿拥有和布鲁克林一样有希望的生活,甚至是更好的生活。

直到和那个刻薄的杂货店老太婆相遇,她三言两语就击碎你的幻想,原来这个小镇没有变,它的美好和丑恶都没有变,变的是你自己。

你不一样了,你已经逃出来了,所以无法再回去了。

请感谢那个恶毒的老太婆,是她拯救了你的人生。

人生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选择什么就会失去什么。

但时间是公平的,你把时间花在哪儿,哪里就开出花来。

 8 ) 用乡愁祭奠父辈的爱情

我看到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有提名才看的,之前并不知道这部电影。

看完了我只想说:在移民情节和优秀电影之间,奥斯卡选择了前者。

小清新的画风,雅致复古的穿着,配着可爱的爱尔兰口音。

相信美国爱尔兰后裔在看的时候都赞叹不已,觉得移民时期的祖辈都是天降的天使。

爱情是那么美好。

而意大利后裔在看的时候都赞叹意大利的通心粉美味和意大利男人的幽默。

其他美国白人都在看美国的历史书了(美国历史短小精悍)。

可能只有美国黑人在骂娘了:你们都是坐轮船来的,我们也是坐轮船来的,只是我们是被绑着来的。

电影剧本就有先天缺陷:里面没有坏人,连爱尔兰那个讨厌的店主我都没有办法讨厌,甚至还蛮佩服她的(因为她势利眼,但是人家不装,而且没有什么目的还直接告诉你小秘密)。

移民时期,没有工作压力,有个好领导,homestay有个好房东和姐妹,还有个号神父帮你上学,还遇到帅哥,两个。

纽约没有不好的。

移民移对了,电影没有告诉我们一个理由不回纽约的。

剧情本身就苍白无力,除了美化和滤镜。

以至于看完纽约人都想回到过去。

表演还是硬伤:一个人演好人可以,演英雄可以,演圣女也可以。

但是要环境,但是从女主的表演来看一直都是一副圣女样子,以至于觉得很无趣,也不立体,最佳女主肯定不是你。

其他人就不提了,毕竟没提名。

......为什么要这样吐槽,因为美国舰船驶入中国南海。

 9 ) 写给故乡的情书

不知道你的家乡是怎样的,有没有倚老卖老自以为是的前辈。

总是用刻薄的眼神指责挑剔你的一切。

企图用他们的经验圈住你的思维。

他们一边趋炎附势拜高踩,一边以为自己一抬眼能看死你一辈子。

用他们自身的高度预判你飞翔的能力。

在这里的未来,一眼看到底。

他们是这个城市昨天的空气,他们监视着你把这种千年不变的味道吃下去传下去。

这是家乡让人呆不下去的原因之一。

但是你的家乡也许还是那样的,有熟悉的朋友,有永远默默爱你相信你支持你的人,有牵挂你从未改变的人。

不管世界变得如何面目可憎,他们对你的爱和关怀不会因你年老色衰而逝,也不会因你不再耳聪目明而逝。

虽然那里的生活平静无波,但是那里的空气总是弥漫着熟悉的味道。

你走一步有明了下五十的安稳。

就着这安稳,太多人早早结婚生子买房,平凡也平安。

他们的今天和父辈的昨天一样平淡无奇波澜不惊。

《布鲁尔林》就是这样一部美少女勇走它乡追求新生活的故事。

 10 )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北美新片《布鲁克林》漫谈

爱尔兰女孩儿初长成整部电影看下来,在正式进入颁奖季的11月,各大提名潜力股影片扎堆上映期间,在那些真实故事或者真人经历改编的沉重电影当中,这部有关爱尔兰移民爱情故事的影片,单纯的令人疼惜,亦如女主角给观众的第一印象——《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那个可爱的蛋糕女孩儿:西尔莎·罗南。

据说之前的英国影片《青春作证》也曾邀请西尔莎·罗南出演,但是档期原因而错失了。

而这部《布鲁克林》,更像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舞台,父母都是爱尔兰人的西尔莎·罗南出生在纽约,后又在伦敦生活的她,很早就爱上了跟父亲相同的职业,成为一名演员。

出道以来她并不着急,而是冷静的等待机会。

这一次本色出演爱尔兰女孩儿,她更是沉稳老练,影片中大量的人物特写,透过她丰富的情感演绎,令人物鲜活又不失沉稳,从一个小镇走出来的女孩儿,到一个时髦健谈的纽约姑娘,她的表演可谓是渐入佳境。

影片中的女主角:艾丽斯,遇到的两位男士也都是令人无法拒绝的优秀。

一个是意大利小伙儿:托尼,由艾莫里·科恩饰演。

虽然土气,但是却憨厚诚恳,他的出现,令孤身一人在布鲁克林的艾丽斯,找到了倾诉的对象,生活也有了数不清的新节目:看电影、逛游乐园,拜见对方的家庭成员,这一切都让不她应接不暇,突然之间,她和这个城市有了联系。

而回到家乡后,遇到的吉姆,由多姆纳尔·格里森饰演。

他是众人眼中的高富帅,是她从来没有想过的梦中情人,正是因为他的出现,令回到家乡的艾丽斯仿佛生活在梦境中,一切都那么美好,她甚至想把在纽约发生的一切都忘记。

本身也是爱尔兰人的多姆纳尔·格里森与西尔莎·罗南站在一起,只能说,阳光好刺眼,两位典型的金发碧眼爱尔兰人并肩而立,英伦的气息扑面而来,照片都散发着青春的光芒,只想对他们说:在一起。

多姆纳尔·格里森在采访中多次提到,西尔莎·罗南的表演非常细腻完整,令人痴迷。

而年纪尚轻的西尔莎·罗南(1994年生人),被问到将来希望在哪生活时,她坦言自己马上就要搬去纽约定居了,那里不仅仅是她出生的地方,繁华的一切都令她激动不己,感觉自己的生命里流淌着纽约的血液。

回到影片,故事改编自爱尔兰作家:科尔姆·托宾的同名小说,主要围绕女主角:艾丽斯,讲述在上世纪50年代里,大批来到纽约布鲁克林的爱尔兰移民的生活经历和爱情抉择。

影片2015年1月在圣丹斯电影节举行首映,首映的第二天,福斯探照灯开价900万美元取得了北美发行权,该片还获得2015年温哥华国际电影节的观众选择奖。

影片的商业潜力和观众认可,主要来自两层面:诙谐幽默的生活细节 和 移民时代的乡情共鸣(以下内容涉及剧情)首先,同样来自爱尔兰的导演:约翰·克劳利,以《男孩A》而名声大噪的他,这次只是单纯的讲述爱尔兰民族的故事。

虽然大背景是充满时代色彩的沉重,大批的爱尔兰人漂洋过海,到美国去谋求新生活。

但是他通过人物的个体性,找到了突破口。

一个性格内向,甚至有些羞怯的女孩儿:艾丽斯。

如何在家乡饱受冷落,不得不去纽约开拓自己全新的人生。

由于父亲的早逝,可怜的母亲由家里的大姐一力照顾,并为她这个唯一的妹妹,铺好了未来的路:她求助纽约的亲戚资助艾丽斯念夜校大学,在百货公司柜台打工,寄宿移民家庭。

面对这一切未知的安排,艾丽斯只能放手一搏,因为在这里,她同样一无所有,只是面包店里,一个被女老板欺负的小女孩。

无论是小小的一箱行李,等不及送行就离开的母亲,还是依依不舍的姐姐,亲情的牵绊一直是艾丽斯心灵的港湾,犹如每一个出国留学的孩子和家庭。

在轮船上的几天几夜,犹如噩梦一般,但是同宿的女生教会了她,如何将自己打扮的漂亮,谈吐自信的走过海关,像美国人一样思考。

这里的三个要素,虽然有些符号化,但是依然是大多数人们亲身经历的体验。

初到纽约,土里土气的艾丽斯无法融入寄宿家庭的用餐对话,她不知道肥皂还有不同的品牌,更不懂这里的女孩儿都在忙些什么。

而随着她开始恋爱,寄宿家庭中的奶奶,犹如长辈一样的信任她,给了她有单独门房的地下室单间。

还提醒她第一次跟男朋友去海边,得小心不要成为最后一次。

一众同居的姐们,更是个个教她打扮,坦诚的给她忠告。

逐渐的,艾丽斯的纽约生活,从思乡的哀怨女孩,变成了姐妹中的焦点人物,而同意大利男孩儿的相遇,更是让影片走进了爱情喜剧的节奏。

片中的笑料层出不穷,当众人指导艾丽斯如何优雅的吃意大利面时,旁边的姐妹还吓唬她,如果你掉了这勺意大利面,你就是把他的父亲、母亲,以及全家的意大利人颜面给毁了!

搞得艾丽斯去到托尼家吃晚饭期间,只能以慢动作的方式吃面。

而托尼家最小的弟弟,爆出的那句:我们家人向来不喜欢爱尔兰人。

更是令人捧腹不止,不断坏事的小家伙,在被带离餐桌不久后返回,不情愿的对艾丽斯说:“I’m an idiot.”,结果被老爸敲了一下脑袋,又补充了一句:“I’m a rude idiot.”,简直是笑点不断。

导演对影片节奏的把握极好,离开家乡之前的艾丽斯,有一个望着朋友和舞伴远去的特写,挂在她脸上的,有憧憬羡慕,也有暗自神伤。

而同样的长镜头,也出现在纽约的爱尔兰人圣诞聚会中,当听到有人唱起家乡的歌谣时,艾丽斯是默默凝视并落泪的。

然而之后在舞会上,邂逅了意大利男孩儿托尼之后,艾丽斯的纽约生活变成了快进的节奏,她开始出入娱乐场所,夜校下课有人随行,她不再孤单,更慢慢体会到了,什么是“爱”。

这一切的变化,都是通过细小的生活场景和人物对话中流露体现,令人捧腹大笑的同时,还有些感同身受。

然而,接下来影片的后半段,急转直下。

大姐的突然病逝,打破了一切。

悲伤之余的艾丽斯,开始对自己的人生有了不同的思考。

这一次,生活确实对她开了个玩笑,再一次回到家乡的她,突然拥有了一切。

每个人都因为她从纽约回来,而对她改观。

她接替了姐姐的体面工作、阔绰酒店继承人的追求,还有母亲殷切的期待,她无法拒绝这样梦幻般的生活。

前后两段截然不同的经历,在艾丽斯身上是矛盾的,在纽约度过第一个冬天的她曾说,感觉这一年发生了好多事,初到纽约的经历,好像过去了好多年一样。

而当她在纽约隐婚的事情,被恶毒的面包店老板娘得知,企图戳穿她的时候,她情急之下,也只能是说出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在纽约一切好的,让她忘记了家乡的一切。

相信每个观众都会假设,如果没有别人的介入,艾丽斯还会不会选择回到纽约,但是其实这只是一个时限。

每个人都有做梦的权力,但是终将面对事实。

鼓起勇气,离开母亲,回到纽约的艾丽斯,是坚强自信的。

她了解了现实和梦幻和区别,她选择了自己创建的家庭,而不是因为物质和虚幻,固步自封。

虽然托尼只是个小小的水管工,但是他待艾丽斯如挚爱,有着意大利人的浪漫和温情,当然也留着冲动的血液,威胁弟弟帮自己写情书的部分,令人想起了《教父》中的意大利族群,也同样是纽约布鲁克林区的重要的移民群体。

影片对情感的处理,皆是滞后的,大量的特写镜头,关注角色的内心表达, 更多原声音乐的延续,延长了人物的心声。

西尔莎·罗南的演绎没有丝毫重叠,每一次的悲与喜,都是不同方式的呈现,无论镜头停留在她面前多久,她都没有怯场,而是笃定的演绎,承接变化。

她在采访中说,自己不断地去揣摩,那个一张船票,人们会“消失”的年代,只有信件的往来,那样的生活方式是完全不同。

豆瓣有人放上了一句作者对乡情的描述,说到:“真正心碎的经历,是你怀着思乡心切的情感回道故乡,却感觉到格格不入时,不是家乡变了,而是你自己变了。

”,相信这句话,刺痛了很多新移民和迁居大城市的年轻人。

影片中规中矩的从一个鲜活独特的小人物入手,展开了大背景的移民时代故事,结尾处艾丽斯给予另一个初涉纽约的小镇女孩儿的忠告,再一次点出了影片的主题。

影片最后艾丽斯背靠高墙,身后就是标志性的布鲁克林大桥,这里是她人生的下一站。

每一个离开家乡的人,都将无一例外的经历心灵的蜕变,从不安失落的离家者,变成独立坚强的城市人。

脱下的是不安与自卑,换上的是自信与魅力。

人生的十字路口,选择留守还是创造,没有对错,只有无悔。

2015年11月27日 小玄儿记---如果你喜欢我的文章,欢迎在 B 站或 Youtube 关注「小玄儿的深夜聊碟」https://space.bilibili.com/1340064530每周五更新,目前可以观看 2个观看角度+32部相关影片|《法兰西特派》超前测评《沙丘》严肃影评:剧情、人物关系和未来十年的沙丘宇宙蓝光碟收藏|帕索里尼「生命三部曲」 讲述的快乐与僭越的体验蓝光碟收藏|双峰剧集+电影套装|大卫·林奇的影像世界蓝光碟收藏|雅克·塔蒂 TATI|景观社会里的小人物蓝光碟收藏|希区柯克15部电影|终极版蓝光套装未来还有更多CC必收蓝光套装系列感谢小伙伴们的支持!

你们的每一个关注对我来说都弥足珍贵!

《布鲁克林》短评

前半段还不错,后面直接崩掉...

2分钟前
  • 爱幻想的小孩
  • 还行

多少人浑浑噩噩的过日子,也从没有想过自己要的是什么

5分钟前
  • 新桥妖妖
  • 还行

两星半。前面还ok,回到故乡后剧情略狗血。(略胖的)罗南在片子里莫名的犹豫,男主个性还挺讨喜。一套套复古风休闲装倒是很好看。

7分钟前
  • monkeyC
  • 较差

非常非常喜欢,也反反复复的在异乡和家乡中辗转,异乡是不安分的理想,家乡是不心甘的安逸,理解女主的犹豫和挣扎,甚至后半段那似有若无的感情,其实是回到了熟悉安全环境后的具象化表现,那不是爱情,那是你对异乡未知的本能逃避。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念家乡温暖潮湿的空气,但也还有无处安放的小小抱负

10分钟前
  • 巨米雨
  • 力荐

中间那段还觉得故事平淡无奇,结果最后就把我击倒了。很简单的一个故事,但犹如一把温柔的刀直捣内心深处。离开还是留下,往往一念之间,可在背井离乡的那一刻,你就再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思乡依旧,只是这是一条单程的航线。【还是觉得罗南妹子和Gleeson站一块的身高差看着比较美啊

11分钟前
  • 生煎馄饨秃子
  • 推荐

洗练畅达,细腻动人。1.爱尔兰移民的成长,认同,乡愁与爱情。2.剧作是工整的三幕剧模式,胜在整体的复古质感和真实生动的细节。3.罗南妹子人戏合一,冲影后在望!其他演员都发挥出彩。4.摄影,布光和服装考究而不做作。5.Michael Brooks的配乐宛若天籁。6.海关首尾呼应,深化自强,坚忍与蜕变主题。(9.0/10)

16分钟前
  • 冰红深蓝
  • 力荐

爱尔兰玛丽苏知不知道无所谓的老套乡愁爱情故事,boring~

18分钟前
  • 谢谢你们的鱼
  • 较差

无聊又过时 女性觉醒不是觉醒自己已婚吧?

23分钟前
  • 刹那。
  • 较差

影片是一部浪漫戏剧,富有历史感,同时饱含深情,它以一部受热捧的畅销小说为蓝本,讲述了一个柔和细腻、催人泪下的故事。

25分钟前
  • 高冷的鸡蛋仔
  • 推荐

有佳句无佳章;西尔莎·罗南长大了;但还是很喜欢英国电影。

26分钟前
  • 故城
  • 还行

能看到一个旧世界到新世界再回到旧世界的转变,但确实无法理解为什么她在欣然接受爱情后又显得不那么自信,在躲避和迷惘之中突然爆发做出了选择,看不太到她的情感挣扎,那份痛苦也被摇摆冲散了不少,又是一个不太理解的女性人物。

27分钟前
  • ANIEN
  • 还行

只因我也是小镇姑娘,有时也会在心里说——I'd forgotten what this town is like.

29分钟前
  • Sico
  • 推荐

想念家乡的时候,不要忘记你当年逃离的原因。

31分钟前
  • 刘胖葱
  • 推荐

两星半。很多情节推动都比较生硬,缺乏铺垫,不够自然。另外不知是不是个人思想的问题,我总觉得这其中好多小资、自私的因素。

35分钟前
  • 烟雨红尘
  • 还行

没小说好

38分钟前
  • 悲欣交集
  • 还行

完全不理解!为什么婊了被发现了就若无其事回美国!男主太可爱多给一星!看到睡男主就可以不用继续看了!

40分钟前
  • 经适人权活动家
  • 还行

女主角非常像亦舒笔下的人物。经历移民的过程,一系列文化冲击,努力向上生活!

45分钟前
  • 叶眉
  • 力荐

看别人的故事 定不了自己的心

50分钟前
  • 鸥卷
  • 还行

本质还是小妞片吧,我选择留在彼岸,因为你在,哪儿都是家。有新的生活,新的梦想,这个结尾怎么这么主旋律啊

54分钟前
  • Liberating
  • 还行

挺明白这种心境的变化。归属感有时候并不源于家乡或是你长大的地方,而是某个人,某个属于你的独一无二的存在。“One day the sun will come out...and you'll realize that this is where your life is."

57分钟前
  • 风满蜃气楼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