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我看到了一部我觉得非常好看的院线电影《带你去见我妈》。
我看完这部电影,感动,想鼓掌。
我走出影院,心想,我一定要写一篇文章推荐这个电影。
心里万千思绪,不知道如何表达。
就这样一拖,拖了两周。
今天有空,赶紧提笔写出来,不是春节就来了。
《带你去见我妈》是讲一个潮汕男主,跟一个离过婚的苏州女子一起两年,因为担心老妈不同意,所以一直没有跟老妈说。
趁着一个假期,男主下定决心,带上未婚妻(苏州女子)一起回潮汕,带她见家人,见他妈,并想告诉家人,他要跟这个苏州女子结婚了。
后来,遇到一系列误会,跟摊牌,让这一场见家人的经历不那么顺利。
电影开场的取景是在深圳。
让我看的非常亲切。
男主是在深圳华强北工作。
导演尝试把剧情弄得风趣轻松,但我依然觉得这玩笑会有点不好。
第一个点是,男主妈不知道男主有女友,于是给他推荐了一个相亲对象。
相亲对象是一个很胖的女生。
之后整个笑料都在胖女生扮丑的身上。
第二个点是,男主的小舅抱着一个黑人女人。
男主看小舅走远,说:好重口味。
我看完这两个笑点,我会觉得有一丝不合适。
后来,我心想,电影里的男主,没怎么读过书,在华强北打拼,他的这种反应才是正常的呀。
难道你想男主变成一个非常关心弱势群体的人吗?
我觉得这两个点虽然不合适,但是情有可原,也会稍微突出了男主的性格。
电影里,男主是有点妈宝男的,老妈是一个很强势的女人。
在潮汕老家,老妈自己经营着一个卤水店。
老爸每天白天无所事事,晚上去唱戏,在舞台演丑角。
老妈是决定这个家庭的老大,她说什么,其他人基本不敢说话。
一开始,男主未婚妻来到老家吃饭,老妈发现对方是外省的,会有点顾虑。
其他家人则说:外省没有关系呀,漂亮就好了。
后来,电影里最大的矛盾也是在老妈身上。
老妈其实已经开始接受这个贤惠的媳妇了。
后来,小舅说漏嘴,说到这个媳妇是离过婚的。
老妈直接炸了。
当男主跟老妈摊牌时候,老妈发狠话,你要是跟那个女的去她家,你就不要认我这个妈。
我当时看完会觉得这老妈怎么那么顽固,现在自由恋爱了,还弄这事情。
好烦哦后面,我也看气了。
男主被老妈一说,整个人都泄气了。
也不表态,就沉默。
后来,还是勇敢的苏州女孩说:要不你不用陪我回家吧,我自己去就好了。
怂逼妈宝男只有点头的份。
这事情,还要逼女生说出口,太没用了。
看到这里,虽然我很气男主,但我会理解男主的选择。
我也是成长在潮汕家庭。
我知道潮汕家庭重男轻女是非常严重的。
即使我家里再怎么感觉开明,但我深知,我依然是家里重男轻女的受益者。
因为备受宠爱,我长大后,就非常不懂承担责任。
特别是家庭责任。
而我姐,会承担大部分家庭责任。
父母有事情就找我姐,不会找我。
久而久之,我会感觉在家庭有很大疏离感,也不懂得承担责任,形成逃避心理。
这种逃避心理,由于成长环境的滋润,已经形成条件反射,非常难改变。
每一次遇到家庭的问题,我第一个反应就是跑,不回家,不主动承担责任。
因为近年我知道了自己这个缺点。
我非常想改变,每尝试走出那一步想承担多一点家庭责任,都需要反复提醒自己,为自己鼓劲才能走出来。
潮汕家庭算是一个很典型的现象。
实际上,我问过不少不同地区的朋友,家里最小的男孩,大部分会像我一样,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能力。
而家里最大的女儿,一般特别能干,承担家庭大部分责任,而且很巧的统一觉得自己弟弟没啥用,很宠弟弟,但是依然觉得弟弟不靠她不行。
重男轻女是严重影响子女的性格的呀。
不管是重男轻女的受益者,还是被伤害的一方,都会有性格上的缺陷。
这里很想呼吁一下,我们这一代,不要再重男轻女了呀。
平等对待你们的子女!
孩子很敏感的。
你偏爱谁,他们是知道的!
说回来,男主作为妈宝男,不反抗老妈的命令,是可以理解的。
这行为虽然气人,但这样才合理。
在电影里,男主以前很喜欢文艺,很喜欢画画,是艺术生,后来因为老妈的建议,放弃了艺术,学理科。
后来又听老妈的话来深圳做生意。
他一生的每一条路都是听他妈的。
这一次,他想选择自己的爱情,选择自己的婚姻。
但老妈的强势,依然让他条件反射性的怂了。
这里电影里有一个大悬念,为什么老妈那么不想外省人嫁给他儿子,为什么那么不想二婚的女生嫁给她儿子呢?
不想外省人嫁给她儿子,是因为老妈不识字,也不会说普通话,只会说潮汕话。
她看过别人家的孙子因为不会说潮汕话,这些孩子跟自己的爷爷奶奶根本不亲。
她很担心,要是儿子跟外省人结婚,以后孙子不会说潮汕话,孙子到时跟她不亲了。
她一辈子奉献自我,就是为了这个家。
晚年她想抱孙子,跟孙子玩耍。
她害怕,非常害怕孙子跟她不亲。
为什么不希望媳妇是二婚呢?
老妈几十年来都在潮汕的一个小区里生活。
所以邻居都认识。
老妈是在熟人社会生活。
她担心有了二婚的媳妇会被人笑话。
她儿子不担心被笑话呀,她儿子结了婚就在深圳了。
根本听不到嘲笑声。
她还要一直呆在潮汕,儿子,你走了,耳根清净,但受苦的是我呀。
她害怕,害怕自己要生活在整天被人笑话的日子里。
在电影结尾彩蛋里,老妈第一次坐上了飞机。
看着飞机窗外,非常兴奋,一直问飞机在起飞了吗?
在起飞了吗?
老妈好紧张呀。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一辈子强势的老妈,在第一次坐飞机的时候,对儿子流露了她的柔弱。
儿子,老妈是不是很没用呀?
当然不会,老妈你可强了。
我现在就带你去见我未婚妻。
《带你去见我妈》是潮汕两代人的和解是我希望你去影院认真看一遍的好电影。
整部片子只能说平平无奇,有点可惜。
剧情上过于平实,就像是身边发生的一样,但缺少提炼。
唯二看点就是方言片和台词有笑点。
电影感也有,但不足以让观众觉得值回票价。
剧情很平实,说的就是一个潮汕小伙带外省女友回家见家长,妈妈不能接受非本地且离过婚的女友,拆散后又帮助儿子和好的故事。
基本上看了前半部分,后半部分要讲的内容都能猜到。
作为进影院的观众毫无惊喜,也没有强烈的共情点。
编剧只是抛出了一个普世难点——如果父母不接受女友,男方该怎么办?
片中给了一个勉强的答案,大团圆结局。
但核心问题并没有去触碰。
片中妈妈为什么能接受外地,但不能接受离过婚。
后来为什么又想通了。
看完的瞬间是完全不能理解的。
但回忆全片,我试图做出如下解释。
一开始男主就很担心妈妈会不同意,因为女友外地又离过婚。
事实也是这样。
但妈妈不接受的理由有点勉强。
从与奶奶的对话场景中可以得知,妈妈是担心外人说闲话,孙子不能待着本地,要变外地人,想老小舅的孙女,成为讲英文的国外人。
为的都是老郑家,但没有人理解。
片中除了妈妈外,都很开明。
奶奶甚至劝说自己的媳妇不要在意那么多,自己家幸福就好。
爸爸是没啥意见的,见着漂亮就可以了。
所以说,妈妈坚持不同意的理由实在牵强,没有很强的立足点。
后来去深圳探访儿子,见到儿子的冰箱是空的,偶然发现儿子和女友的为领证准备的照片,以及准儿媳给自己准备的手镯。
琢磨着编剧的意思应该是,妈妈发现儿子自己一个人过得不怎么样,而且还是喜欢着准儿媳的,所以为了儿子,放弃了自己的坚持。
于是乎,去公司见准儿媳,但完全没说上话。
跟着儿子去机场送别,说上话了,并送了汕头特产。
然而台词都是门面话,很水,也可以说很隐晦,内敛没有不明说。
但作为一部面向全国的院线片,编剧应该花费更多的笔墨在这两处场景。
以此来展现妈妈在儿子这段婚姻上所起的作用。
关键点就是把故事的核心结构改为“带我妈去见你”来展开,更有戏剧冲突性。
男女主最终分手的理由也是牵强的,女主提的是突然发现自己害怕再进入婚姻。
但拍拖已经两年,男主求婚也很快就同意了。
你说是因为妈妈不同意,但早就知道会有不同意这一出戏的,但还是在一起两年了。
而且没有交代女主离婚的更多细节,其实这些细节可以更多地支撑分手的原因。
比方说,第一段婚姻就是因为男方家长不同意,没有得到祝福,最后离婚了,不想再重蹈覆辙。
顺带说说爸爸,看点不多,片中设定是个闲散人,没有大志,只喜欢唱戏,活得自由自在。
幸好会关心自己老婆,要出远门了,会买好晕车药。
但我觉得潮汕的男人不应该是这样的。
片中也很多地方特色小吃、传统风俗的镜头,但都没有好好讲述,只是通过一个快切镜头一晃而过,就像旅游宣传片一样。
其实这些都可以好好给外地观众科普一下的。
例如,拜月娘,要做红月饼,当天烧高香祭拜。
片中根本没有台词解释这是在做拜月娘这件事情。
外地观众表示一脸懵,观影感受还只是停留在潮汕地区拜神风俗繁琐复杂。
但其实这些传统都是有它存在的意义的。
主创团队并没有好好发掘其中的精义,给外地观众讲讲拜的意义在哪?
仪式的来龙去脉是怎么样的?
电影周边-明信片如果蓝导和9哥看到,如果还有下部戏,一定要好好打磨剧本。
既然是面向全国,就要站在全国观众的立场上。
传统永远值得拍,但不要成为吸引观众进影院的唯一理由。
要用全国的故事,融入到地方特色的背景中,去拍出好的作品。
◆对我来说,既是电影,又是纪录片片尾的用手机录像,画质与前片明显有差,真实地记录(我觉得有一部分是)妈妈的素人扮演者第一次坐飞机去杭州的过程,让我脑子里确切地蹦出纪录片这三个字。
妈妈对乡邻街坊的询问平静应对,在机舱听到熟悉口音会寒暄“你是潮汕哪里的”,在飞机起飞会紧张、不敢看向窗外,会说下面的人好小喔,会问“等下飞机会稳下来不,能看到我们家里在哪里不”等问题。
因为我妈也还没有坐过飞机,我好像就在提前预演她的第一次,也希望能够参与并纪录她的这个第一次,过于贴切。
是的,因为是本地人,跨开媳妇见婆婆的摩擦和磨合等套路框架剧情,我看这部片主要是看家乡,看自己。
不无贴切的大家庭、庙会唱戏、算命;初一十五中秋等各种时节拜老爷,从年头拜到年尾,拜完后多的话都会各种亲戚走一圈,这个送一点那个拿一袋,然后就会出现推拉、反送、不接收、撒腿跑等经典场景。
◆戳人心的细节刻画全片我落泪了好几次。
比如一次是在泽凯和女友离开后妈妈和奶奶的对话,妈妈担心儿子娶了个离了婚的外省人会让家里的名声不好,奶奶说“管外面说好还是坏,自己好才是好”。
——我的奶奶也是!
有些点比年轻人、中年人都开明多了,活了那么多岁,经历是宝藏,真不要以为是老古板。
后面妈妈补了是怕他们生的孩子以后不会说潮汕话,这些老一辈又不会说普通话,沟通交流就断层了,传统传承就断了。
这一个我个人真的很能够理解,因为身边也有一些亲戚是异地婚姻,孙辈只说普通话,家乡话也不会说,我感觉到交流上有些表达在不同方言间不能够共通,也会影响交流的效果。
所以我还是希望我有小孩的时候,我要教他说潮汕话!
还有一次是在妈妈打算去深圳几天,把店铺交代给家小弟照料,临行前远望家里店铺,一个常客过来拿三只鸭“多少钱”“二百八”“昨日跟你妈定的时候说给我二百五而已喔”“阿叔,现在鸭很贵啊,我这个一只拿货成本都要到90了,不然我送点鸭翅给你好不“(这个话术实在是太熟悉太有亲切感了!
),然后妈妈欣慰地跟摩托叔说走吧。
——因为家里一般对小儿子都是比较呵护疼爱的,所以总是觉得长不大,但是其实小儿子是一直在成长的,只是没有那个被看见的时刻。
◆说说男主角泽凯男主角就是有点痞痞的潮汕男子的形象,有点大男子,会打哈哈,会较好周旋于各种亲戚街坊关系,长大后经商做生意,慢慢懂事能扛一片天。
虽然目前在全球化互联网化的进程中,潮汕男孩子的外表穿着性格等都逐步融合、呈现多样化、不再那么有地域性,但是确实我在这个泽凯的形象中看到很多老家的人的影子。
◆充满期望刚开始看的时候我还在吐槽“糟糕,外地人看完对潮汕人又加强了刻板印象了”,但是看到后面就释然了:其实这部片把潮汕家庭作为一个基点讲外地媳妇与本地婆婆的关系,我相信肯定在很多其他地方也会出现片中描述的一些场景。
虽然这个话题点属于老生常谈,但是从“潮汕妈妈”这个基点衍生开去,这部潮汕电影相对上一部做到了很多诚意和用心,我也充满信心,带更多“潮汕妈妈”去见世界!
记得以前听潮语歌曲《胶己》看到一条评论:“我是潮汕的女孩,我不喜欢潮汕,但我又喜欢潮汕,我在潮汕生活不下去,但我又想念潮汕。
”我对潮汕的感情,大抵如此。
所以,将这部影片推荐给你,不论你是哪里人!
(目前已上线视频网站,若需zy,也可后台留言,我分享给你喔)
《带你去见我妈》是一部素人感和练手感,铺陈笑料痕迹都比较明显的片子。
但这不妨碍,它是这个年头,值得被评点的电影。
有人吐槽这个电影片名烂,强化了它的网大气质。
不过,如果是了解到导演和制作班底有个前作,叫《爸,我一定行的》。
那么,今次这样一个片名,也挺好理解。
前作基础上,《带你去见我妈》的开头与结尾,都变得更有模有样。
像开头,真有那么一些仿《步履不停》打头的意味,以下厨翻炒、开工准备的短镜头,串起了电影最大的冲突事件:回家。
回家,意味着团聚,见父母,上桌吃饭,大家各有心思念想。
不同在于,这边的心结简单化了,似乎只有一个:儿子娶老婆,但复杂的现实问题,往往是千千结(譬如是枝裕和的家庭题材电影往往包裹更大的谜题真相)。
片子结尾,是儿子跟母亲去杭州,也是母亲第一次搭飞机。
手机视频直出的方式,似乎暴露工于好传播的短视频体质,却也彻底扭转了整部片子的方向重点,即电影的英文名back to love。
换言之,《带你去见我妈》的重心并非是“你”,而是“我妈”。
母亲代表的旧女性角色,比新女性的女友吃重——这并非山雨欲来的婆媳大战,落水了你先救谁,而是一个年轻人尝试去读解爱。
爱并不简单,爱,尤其是想要步入婚姻考验的爱,它很复杂。
电影不少内容,类似于辛劳老妈,攒私房买楼钱之类的画面,只是提供给观众去判断。
但根据结尾,不难揣摩主人公在心理大战后,大家彼此消耗,也有所成长。
《带你去见我妈》不是在讲如何克服家庭阻扰,更不是去拥抱传统婚恋观的斗争型电影。
它只是争取一个抽离、直升的,最后飞机内的二人空间,去看待我们所熟悉,在社会新闻中被抨击的“繁殖恋”。
还记得PYIFF《气球》的映后交流,现场有个问题,指斥男主角行为做派,过于直男繁殖恋。
不少观众,似乎越来越容易把被电影内容触犯到,当做是导演强行进行价值观输出。
同理,认为《带你去见我妈》是在宣扬潮汕地区的父权价值,是如出一辙的荒谬。
影片对潮汕地区当下时的写实,几乎到了原样复刻打副本的程度。
可事实上,男主三十好几要带个离异对象回老家的困惑,在温州,闽南,或者广东客家粤西就无法成立了么?
我认为,不是的。
这片背景地方,还可以更大。
大家小楼,排队洗澡,三姑六婆,邻人嘴碎……借封建守旧的原乡潮汕,与搞钱神话的特区深圳,两代人无法消解与面对的亲情矛盾,在老妈怒打儿子的一幕中爆发。
这太过真实。
“外省的”所代表的,是传统父母辈无法理解和主动接收的外面世界,是大城市与坐飞机。
当年轻人操盘自媒体,他们还在笃信地方戏曲与拜神卜算,换言之,当年轻人自以为的“浪漫爱情”,撞上宗族神话的母巢大本营,就需要一些时间来缓冲的波折空间。
这部电影既是爱情vs爱情,也是神话vs神话,只不过,两组人马,都笃信各自的价值观念。
原因无它,大陆四十年发展,走得太快太快,而传统宗族生息繁衍的那一套,根深蒂固了两千年(并且在大多数历史时间内被证明是有效的)。
这部电影,就是提供一个理想化,尝试去解决问题的空间。
这样的解释,并无法让代表新,代表摩登都市个人主义的新新人类满意,在他们看来,不把根深蒂固的一切砸烂摔碎,根本就是不够带种。
主人公遇到这种事情,没有别的,出走。
像百年前鲁迅先生的娜拉出走。
正是回顾过去一百年,我们却会发现,中国人站起来了,身板腰杆硬了,不顺眼,就砸它个稀巴烂,尤其在乡村世界,砸碎了太多,砸出来了一个巨大、失陷、难以消填的精神文化真空。
这个真空不断像球体一样膨大、滚动,输充到大城市里,成为闪闪发亮的玻璃房子。
而不少人也发现,即便抛开家庭因素,如何结婚,它都永远是个现代难题。
换言之,阻扰年轻人的问题和痛苦,更多是精神世界的认知问题。
理想化的那条出路,绝非经济层面的理想化,而是道德层面的理想化,是“在路上”,也是“几乎走到过”的人生旅程。
正如滨口龙介带着契诃夫,又环游了一圈世界。
这个俄国人曾说,三百年后,科学高明,财富丰饶,但一千年后,人们还是要说:我多么痛苦。
而那个家,是善等待的
在看之前,我们这边已经有点映了,听说口碑还不错,我一直认为说不错的大概是奔着情怀去的,自己看了之后,不得不说电影真的比想象中好很多整部影片很有生活感,很贴近潮汕人的生活,有很多细节的地方,潮汕人来看真的很有情怀,语言也很幽默,家人的打打闹闹真的跟自己家里一样有趣取景很多是在汕头,老市区、老妈宫、广场轮渡等等这些熟悉的地方,主角们是潮阳人,开头来相亲的胖胖的妹子应该是澄海人生活的细节也很多,拜老爷、走亲戚互相塞家里拜的食物,生怕家里一直吃不完、爸爸儿子在家光着膀子、求神问老爷、做红桃粿、炒麻叶之类的,很多都是潮汕人家里会有的整个电影也是围绕老一辈们介意的“外省仔”“离过婚”的问题,也映射了一些家庭“重男轻女(想生男孙)”“好攀比、怕街坊邻居议论”的问题,这个现在比较开放了,很多潮汕的家庭都不会太注重这些,但还是有一些比较传统的老一辈人、或者比较传统的地区,仍然还会有这样的想法,用这种幽默诙谐的生活场景来表现,也特别的真实。
另外片子里还借女朋友的嘴里提出一些对潮汕地区比较固有的印象,“女人不可以上桌吃饭,要等家里的男人长辈吃完饭之后才能吃饭”、“女人的衣服不能叠在男人的衣服上面,被婆婆看到要罚跪”等等,这些陋习,在以前很多潮汕家庭都会有的,现在有些年长的奶奶,年轻的时候在家里可能也遭受过这个待遇,不过时代进步了许多,现在这些基本是没有了电影里妈妈的形象是最立体和丰满的,妈妈在和儿子互动时说的很多话,感觉都是我妈妈会对我说的,影院里面欢声不断,大概也是大家都觉得很有“真实感”妈妈看上去传统封建,开头不想接受“外省媳妇”,但又口嫌体直的带着儿子和女朋友去买各种过节需要用的东西,知道对方听不懂,也要或多或少的教一点拜神的知识。
慢慢的接受了“外省媳妇”的设定,又得知了“离过婚”的事情,陷入了新的一轮苦恼原来妈妈不单单只是传统封建,她担心的是自己和儿媳妇语言不通、担心以后小孙子连潮汕话都不会说、也担心街坊邻居的议论,最后发愁的说了一句“你们都不理解我”,但是还是舍不得吵完架后回深圳的儿子,最终跟儿媳妇和解影片里面也有很多令人破防的片段,儿子跟妈妈吵架那段、妈妈拿着存折跟爸爸规划儿子的生活、妈妈在深圳偷看儿子的储物盒,这几个片段都挺好哭的最后妈妈去杭州的vlog我也好喜欢!
炫耀儿媳妇的手镯、第一次坐飞机的欣喜和紧张、游西湖的时候还要说这次是真的不是说大话,真的是一个很鲜活的妈妈的形象,看到有人说看这段的时候很想妈妈,希望大家在金钱和时间富足的时候也能带着妈妈去旅游,让妈妈也拍着小视频发朋友圈炫耀剧情其实很简单,一句话就可以解释清楚,要说狗血也狗血,剧情没有一点点感到意外的地方。
用许多充满潮汕生活气息的片段,扩充到了一个多小时,却不会觉得反感,正好在元旦后过年前,和家人到影院看这种合家欢的喜剧电影,是真的很不错。
影片里有几个支线的小故事,也是普通人的人生,包括主角的故事,放到现实中,家里人反对后,不一定能再走到一起,更多的是爱情或者亲情的感情破碎。
就像里面提到的一个邻居家的儿子,要娶媳妇,家里人反对,就离家出走了十几年才回来。
我身边有亲戚真的是这样,要娶一个大自己六七岁、离过婚的女人,父母反对就离家出走,十多年后被家人找回来,还是因为母亲去世,甚至都来不及送终。
这样的故事很多,放到现实中很难有影片中的大团圆结局,所以看到影片里不出意外的大团圆了,感觉真的很欣喜希望以后这样的片子能多一点,可能比较多玩的是情怀,也不是什么大制作,但是体现出这种浓重的生活感,刻画一些普通的小人物生活,也是不错的啦
评分蛮高的一部电影,去了影院大失所望。
除了生气就是惋惜 做为一个没去过潮汕不了解潮汕文化的人本是抱着了解地方民俗,感受平凡质朴的爱情小故事加上高评分作为背景专门跑了十几公里去看。
首先我必须佩服导演对家乡文化的强烈自豪。
以及想要向更多人展现家乡民俗文化的美好初衷。
如果说演员的表演痕迹太重是小成本影片预算不足所导致,尚在情理之中。
我也完全能够接受。
但是说到展现地方民俗文化,我难以理解。
其中出现的带有民俗特色的场景:拜神?
做粿条、麻叶、包括剧中父亲的唱戏,都是很好的民俗元素。
全部一笔带过,做为外省人的我还来不及好奇,就立马被导演刻意放大的文化以及新旧观念冲突带到爆发边沿。
另外分开以后的再复合起承转合完全没有,极其突兀。
对于初到家中客人的冷脸,对外省人讲述自己方言习俗的盛气凌人,高高在上。
我不禁好奇,这会是地方民俗的本来面貌吗?
整部影片在景与物平凡质朴。
但在主要人物身上却没有一点影子。
即使一个母亲再不喜欢一个可能要成为自己儿媳的女孩,也要懂得待客接物,大可不必强行渲染的这么刻薄冷漠,再硬拗上一点强行的温情。
难道是加上一套新旧观念冲突的说辞就可以这样无礼?
还是说所有小地方都不知礼。
初到到任何一个乡村、小县城的人家做客,我想都是会被笑脸相迎热情招待的,至少表面。
而我也特别愿意相信潮汕人不是这样待客的。
此外民俗文化的魅力在于它的独特性,以及多年地方生活习惯与文化的传承。
而导演拍摄下的人物成了观念的图解物,整部电影所谓的特色甚至都没表现出地方民俗的猎奇性。
这种表达手法更像是一个青春期的少年为了炫耀自己的强壮而去大力摔砸街上的垃圾桶,以求动静更大,声音更响。
值得称赞的是,电影最后的时刻,以Vlog的表现形式来记录母亲坐飞机的场景,才让观众和电影融合在一起。
在一句“你是不是觉得妈妈很差劲”之后,我们终于能感受到这个看似坚强冷漠女人背后的血肉。
导演想展现民俗文化,对于我这个外省人来说,无疑是失败的。
我只感受到,无礼、无知和没来由的高傲。
但如果作为把自己的方言搬上大荧幕,让一小部分观众在异乡感受到“妈妈的味道”,找一找自己曾经生活的痕迹来展开一场潮汕狂欢。
至少这点从评分上看的话,导演很成功。
开始知道这部电影就是他独有的潮汕特色,我已经预感到我这个一句潮汕话都听不懂的人,是要看字幕看完整部作品的。
开场的潮汕话特别地道,不要问我一个不懂的人怎么知道他地不地道,就是有种亲和力,他们不是在演戏,而是再做自己。
哈哈哈 故事很简单的概况“外来媳妇本地郎”,只是这个郎是在深圳打拼的电商青年,准媳妇是苏州人。
他们的矛盾点也不单纯是外来不外来的问题,而是“二婚”。
在这个故事里“妈妈”绝对是一个女强人,妈妈开着一家卤水店,同时还要张罗家里的大小事务,大儿子在深圳做电商,小儿子就在自己身边帮工。
父亲在舞台上表演戏曲,还有家有一老如有一宝的奶奶,一家人和和美美的。
可在这看着和美的家庭里,曾经也有艰苦的日子。
在和准媳妇的日常接触中,妈妈已经接受了这个“外来”媳妇,可是二婚却把这稻草给压死了。
看出来潮汕人的家庭观念是很重很重的,母亲不答应,女方提出冷静期,再见面就是天台。
在我一个外人视角,相爱不能在一起,看着两个人无奈的眼泪。
确实难受,心里也会有种叛逆,真的就???
我只能用一段没有长辈祝福的婚姻,注定不圆满。
还好母亲最后想通了,让自己儿子追回女孩。
结局是幸福的,同时也打破了一些对潮汕的观念。
很温馨的故事,语言不通不会阻碍感情交流,做得永远比说得更具感染力。
最后说说导演,我也算看了好几场见面会了,主创都比较腼腆的,可是这个蓝导太会活跃气氛了就是太好笑了。
主演妈妈的演员和爸爸的演员一顿潮汕话输出我直接懵了……哈哈哈哈哈,太可爱了!
我要说一下配乐,这部电影的配乐又玩具船长主唱李奕瀚负责,每首都是地道潮汕歌曲,能感觉朴素民风,加上画面,整个味道就更对了。
同时也很感叹,我们的国家地大物博,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可每个人都深爱着滋养自己的地方。
也深爱着我们的国家,他们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小家拼搏,同时也为国家发展默默贡献自己的力量!
一部很容易能产生共鸣的电影…电影描述的是一个潮汕男孩要娶一个离异过并且是外省的女孩子…这对于潮汕人民对于婚姻嫁娶的传统文化来说无疑是极强烈的冲突…这让现实中因家庭受阻的情侣…产生了强烈的共情…传统潮汕文化与现代年轻男女生活的碰撞…最终以母爱的妥协而happy ending…非常的温情…虽然故事简单…虽然现实生活中多是bad ending…但有遗憾才叫人生…恰是这样一部点到即止的戏给了人无限的希望…带给传统老旧思想一些反思…有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文化只能慢慢改变…有爱就有无限希望…期间很多方言梗…影片诙谐搞笑…让人又哭又笑…是一部让人看了觉得很温暖的影片…推荐推荐!!
本来其实对这部片子不抱多少期望的,主创团队的前一部作品就是一整个加长小品。
但昨晚偶然看到毒舌的安利文,再一看厦门居然有排片,决定买张便宜票支持。
结果远超预期,完成度远超前作,镜头和叙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
加上作为潮汕人的情怀分,能给七分,结尾部分八分。
*更新下,二刷了陪女朋友去看了,打9分吧。
全片演技最佳当属妈妈/爸爸/龅牙阿姨,这三位,还有全片大部分配角,都是导演找来的乡里乡亲,纯素人,但放在大银幕上居然如此自然和真实,导演调教演员的功力绝对够深厚。
爸爸的演员在前作《爸我一定行的》中已经把我圈粉了,而在这部新作里面,妈妈的演技绝对是最大惊喜,出神入化,就跟我妈一模一样,脆弱又坚强,刀子嘴豆腐心,好面子却永远心系子女,这种深扎人心的本色表演,支撑起了这部片子最厚重的情感,也是我认为这部片子有可能走出地域限制的理由。
结尾妈妈第一次坐飞机起飞时的场景,是实拍。
真的是在飞机起飞的同时开机的,考虑到这是一部小成本电影,我估计这是一个一遍过的镜头,演员估计也确实是第一次坐飞机,手足无措的样子真实得毫无破绽。
结尾部分是男主的第一视角,质感很像用手机手持拍出来的效果,但却成为我近年来看过最有代入感的一个影片结尾。
想起前几天小策和贾樟柯的对话,这也许就是电影工业和短视频产生碰撞融合的一次小小的尝试。
我是汕头人,我女朋友是外省。
我生在城市,汕头的城市里也许没有那么多封建传统落后思想,但潮汕老一辈人根深蒂固的排外思想依旧会存在,不止潮汕,闽南的乡下也许也是一样的,身边的闽南朋友看得破防,一把鼻涕一把泪。
妈妈演员的一些台词,真真切切地就在我妈嘴里冒出来过,甚至男主和妈妈吵架的那段长镜头,是如此的熟悉,熟悉到我头皮发麻,这是老一辈人熟悉的思路,是停留在旧时代里对家庭的爱。
但这让我有点不敢带女朋友来一起看。
现实里多的是bad ending,但导演给了我们一个happy ending。
「月娘笑笑照着船儿,乘风破浪瓦拢唔惊。
」还有,我想我妈了。
「鸡嘴无离过土 鸡母教鸡仔猎蚯蚓,春风得意 春风得意 春风得意。
」谢谢蓝鸿春导演,让潮汕大电影不再是小品演员唱大戏。
希望这部电影,能让更多人看到潮汕影视的生机。
《带你去见我妈》,提前预定本人心目中年度Top 3。
以及最后唠两句。
算命先生的演员李树浩水鸡兄,是我的邻居。
过年回去我要跟他唠唠嗑,跟他要个签名照。
还有369的演技,还是稍微的有点...用力过猛了哈。
作为在杭州生活的潮汕人,看到这部电影实在是多有感触。
相比于前作《爸,我一定行的》,这次选择了一个更合适的切入点:潮汕地区与外部的冲突,这对于地方电影特别是以潮汕地区为主题的电影来说,无疑是更为合适的角度。
本片取景地之一的汕头南澳岛潮汕地区,三面环山一面环海,地理因素等原因造就潮汕地区百年来的封闭与排外,作为闽南语系的潮汕话,却在地理划分中将潮汕归属了广东省,等等各种外部因素对潮汕地区封闭的影响更是可见一斑。
这种封闭导致了诸如排外和生育率高等问题,如今也遭受着时代变迁的影响:潮汕年轻人大量离开本地,前往以珠三角为主的外地谋求生存,和外部通婚的数量也渐渐增加,本片的男主正是其中之一。
本片男主但单独用排斥外地媳妇这一段还是难以引起其他地区关于这段主线剧情的共鸣,所以影片才巧妙地引入了“离过婚”这一点,让一个很地方性的点能够广泛的让更多人接受。
除了主线,在诸如祭祀习俗与名声问题等,也是潮汕人面对外地媳妇时很大的问题(我认为这可能是最大的问题)。
外地人没有从小接受这种氛围的熏陶,其实难以接受如此纷繁复杂的祭祀习俗,作为城市长大的人,我已感受这种习俗有多么繁杂,更何况是在潮汕农村地区与宗教氛围更浓厚的家庭,从各种农历节日到孩子长大时的“出花园”等各种需要记住的习俗细节要接受的难度相当大。
如今的年轻人们逐步式微,未来也可能随着人口迁出和年轻人的从简而被遗忘,但也不可否认它属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很稀有与独特的部分。
“做节”祭祀场景不得不说,本片也经常让我联想到不久前的《爱情神话》,同样的地方题材电影,同样90%使用了地方方言作为台词,《爱情神话》用了中年群体的爱情困境,本片用的则是年轻人的亲情与爱情两难的情况。
相比前者,本片主要的缺陷可能还得是在主演们的演技,这在本片几乎大量素人出演,无明星(如果演占卜先生的“水鸡兄”不算在内的话)的情况下也实在是情有可原。
潮汕著名小品演员“水鸡兄”女友作为江苏人提到她印象比较深刻的几场戏:妈妈去看爸爸演戏,和爸爸冒雨为妈妈买回来晕车药这两场戏,以及妈妈为二儿子换煤气罐和出远门时远望二儿子看店这两场戏,四场戏其实是独立的,明明互不关联,但现在合起来看的时候就能意识到戏与戏之间,在体现家庭中之间的情感,和塑造母亲这个角色的作用。
电影敢于去描述潮汕人对于外地的自负,也敢于去描述年轻潮汕人对这种观点的不满,将其融入到了对上一代的抗争中,是作为潮汕本土电影很急需的一点。
潮汕在几十年中有过崛起机遇却遗憾错失,如今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迫切需要一个对外展示的窗口同时,也需要本地人改变思维方式,去接受原本被排斥的外来文化。
本片也开始用普罗大众更能接收的喜剧形式来作为氛围,印象中相比于前作少了很多粗口(其实少了也更好),使用了大量潮汕方言的BGM,这些也都是我认为本片有莫大进步的一点。
看到这部电影的进步感到非常欣喜,祝愿影片大卖,也希望我们的潮汕能够抓住未来的机遇,迎来更加飞速的发展。
潮汕在知乎被黑惨了,但是我还是愿意相信现实中也有一些圆满。
除了开头那个胖女孩的片段让人不舒服之外,全片都很好!节奏很好,完成度很高,很朴素但很温情,笑点还超多,结尾妈妈对着假雷峰塔立马拜拜真的笑死我!映后和导演演员连线,妈妈还是那么可爱!导演说身边太多潮汕人都是因为各种原因(八字不合、外省、离过婚)等原因分开,所以想拍一部电影来打破世俗成见,真好!
这种破烂微电影也配放在年度电影榜单里?
主题比较常见,潮汕背景很少看到。也算是领略了一番潮汕文化,地道与否不清楚,就电影呈现来看是比较自然的,完成得较好,只是有些电视剧风格。感受到了潮汕文化中美好的部分,当然糟粕也不少。7分。
男主车内求婚说的话巨恶心油腻:我想当爸爸了。合着对方就是个生育工具呗,结婚的目的是为了让你当爸爸?结婚的意义不应该是已经想好并学会了责任感重新出发,和对方一起走向一段新的人生吗?求个婚都不走心,说的话还那么利己主义,你要是正儿八经说那些烂大街的空头支票比如给对方幸福巴拉巴拉我也不至于写点评吐槽这段。电影里还有个一笔带过的场景,男主家搞祭拜全都是男主的妈包揽的,请问这个时候的爹去哪儿了?(又是个基本盘)我一直在想,这种逢年过节给人买东西,还要学一堆习俗,甚至异地恋还要学方言,真的有人喜欢这种互动吗?不结婚不都免了?剧情虽然看得窒息,但是也像在吃别人的瓜一样,挺好的,生活中我们管这个叫尊重祝福并笑话(这阵子为了拿22年徽章看了好几个烂片,没关系,难看就骂呗,对得起我给烂片做贡献了)
很惊喜的生活型电影,看惯了川渝和东北话的喜剧,偶尔感受岭南风情的家长里短,很惬意。和同样以方言作为对白的《爱情神话》一样都让人耳目一新,希望华语电影多一些这样呈现吧~
第一次看潮汕方言电影,其实是带着一点点猎奇心态,全片看下来简直惊喜,完全超出预期得好。
屎。
方言生活剧俨然成为当下华语类型片的新途径,最重要的还是编剧了解生活和接地气,能够正经得讲生活故事,不狗血不煽情才是正道。
导演还没准备好讨论这个议题,最终变成长辈自我心理建设,母亲松口了,这才去挽回感情,女方成为长辈放下面子的工具,男方从始至终也没努力改变,然而最后感情还救回来了……把地方特色融入得很不错,还有着点真诚,这就好过大部分国产电影了
赚了我好多眼泪😭😭😭,最后冒出个恶趣味的念头是,如果她小儿子是同性恋,有这么个儿媳妇了,妈妈估计都要高兴死了😂😂😂
片子里反映的外来媳妇和重男轻女的问题在我老家都有很鲜活的案例,能把这么保守的一面搬上大银幕也不容易。全片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带女朋友见我妈,另一个是带观众见我妈。初次见面的饭桌戏实在惊艳,儿子迅速地把女朋友放在碗上的筷子移到桌面的这种小细节增加了后续交流的说服力。女主的姓名一直被“外省”取代,其弥漫出来的压抑感是成功的,也是更有探讨价值的。可惜第二部分妈妈改变心态的契机过于模糊,导致后面的发展都不太尽如人意,最后机场的告别戏很虚假。镜头语言可圈可点之处很多。跟妈妈吵架的长拍镜头和最后通过手机拍摄妈妈离家和坐飞机的长拍镜头保持了情感的延续,女主提分手那段戏故意多次越轴营造了情感冲突,通过屏幕、水的倒影和镜子等媒介丰富了表现形式。但有一个令人悲伤的问题还留在最后:如果媳妇不够漂亮,还能这么顺利吗?
感觉挺到位的,就是这种封建家长的角色真的喜欢不起来…
3.5 前面节奏不错,也穿插了不少小笑点,整部影片也展现了很多地道的文化,就是后半部分内容有点拉胯。
关于接受的故事
妈妈角色加分
可能需要更了解一点潮汕地区的特色吧。不过我不喜欢这种无力感,太残酷太无法避免,结尾是想象中的圆满而已,终究是带着遗憾,总有一个人要勉勉强强的。
哈哈哈哈哇我不敢嫁仁科了!
没啥意思,这种老爷们过日子也够呛。
感觉没传说中那么神,剧情和画面的电视剧感挺强,所幸是演员表达的情感都很真挚,妈妈也很可爱。如果把角色换一下,男方去潮汕女方家,是不是就加入性别议题,热度会更高一些呢?